萨克斯管太多可能对你的健康有害——研究

萨克斯管太多可能对你的健康有害——研究

一、Too Much Sax Could Be Bad for Your Health — Study(论文文献综述)

王治平[1](2021)在《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的《塞缪尔·约翰逊书信集》(第四卷)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这是一篇《塞缪尔·约翰逊书信集》(第四卷)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该作品文体类型为书信,包含了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巨擘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写给家人、友人、同事、医生、书商、出版商以及政治人物的书信。该作品不仅能够反应约翰逊博士的生活状况、性格特征及为人处世原则,而且对研究书信文本翻译有重要意义。要翻译该材料,不仅要对18世纪英语有深刻的理解,还要知晓约翰逊博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背景信息。此外,还要掌握指导理论所涵盖的各种翻译方法。针对不同的收件人,约翰逊博士在信中表达的情感、语气和运用的写作风格也有所差异。对所选材料的仔细研究表明,维尔纳·科勒的等值理论适用于指导该翻译实践,该理论分为外延对等、内涵对等、语篇规约对等、语用对等以及形式对等。在科勒等值理论的指导下,整个翻译过程力求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充分准确传达原文信息。本论文介绍了科勒对等理论在书信汉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实现词汇层、句子层、篇章层和文化层的对等,这说明了科勒对等理论在书信体文本翻译中的实用性。

Sifa Bura Huguette[2](2021)在《刚果政府财政政策对该国基础教育质量改进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分析刚果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刚果)的政府财政措施(2010/2020)对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效果,即评估各项财政政策之间联系的力度、探讨如何改善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在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指导的可行策略。本研究也试图探讨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关系的有效性和重要性。现阶段,刚果虽然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仍然较慢,经济结构转型进展不顺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它能够满足其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拥有创造财富的健康经济环境,并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公民提供安全保障时,它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为此,任何政府都应该有一个国家政策议程,以确保对构成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良好治理。这些政府财政措施主要是指为鼓励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增长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努力。而本研究将聚焦于刚果基础教育部门。教育是真正的炼金术,它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下一个黄金时代。教育是一个始于孩子出世的动态过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包围,感受周围环境并做出反应。周围环境(包括物理空间和社会环境)不停向孩子传递信息,孩子试图从这些信息中学习知识经验和反馈个人诉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曾在1964年指出,文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刚果,强大的教育部门是国家政府政策的主要部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社会和能源)之一,也是该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基础。刚果政府已采取措施,提高全国基础教育质量,并促进其经济结构转型。通过开展本研究,我们主要关注两个关键概念,即与我们的陈述问题、研究问题和假设,如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政府财政措施和优质基础教育,作为案例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各国经济活动几个方面转变的基础。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提供资源并指导政策,以确保每个儿童健康入学,学习和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学生和成人身体和情感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积极参与学习,与学校和更广泛的社区有联系: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并得到合格、有爱心的成年人的支持;在学业上受到挑战,为大学或进修的成功以及就业和参与全球环境做好准备。这些综合概念检查与这些维度相关的研究。然而,重要的是要牢记教育的系统性:这些维度是相互依存的,以有时无法预见的方式相互影响。这一概念还考虑到推动教育质量讨论的全球和国际影响(Motala,2000年:Pipho,2000),同时确保5个国家和地方教育背景有助于不同国家的质量定义(亚当斯,1993)。建立对质量的上下文理解意味着包括相关利益相关者。至少五项关键的政府财政政策对基础教育质量有影响(儿童基金会,2019年;MEPST,2016):学生背景,学校环境,内容,机制和结果.这些要素为质量监测提供了基础。在2014年发起的“共同接受素质教育运动”期间,围绕教师行业的作用,将与素质教育有关的主要问题汇集在一起。这项运动的三大支柱是高质量的教学、高质量的教学和学习工具以及高质量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该运动动员了各大洲的教师,并帮助说服各国政府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目标4)为基础教育部门制定了一个单独的目标。目前,刚果政府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中有众多政策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鹄的的,其中最显着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育总体方面,提出了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和时间表,引入了新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推广对困难学生的个性化援助,促进免费基础教育的实施:(二)在教师管理方面,国家对教师服务的定义和运行规则以及在发展团队合作、教师薪酬审查(如机械化、增加教师工资等)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方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三)在学校运营方面,学校直接受到以运营成本为衡量指标的良好预算分配控制,开设或建设学校过程中良好的教育支持,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科学管理,课程改进等方面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学校还间接地通过扩大领导者的职能来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所有这些在教育政策上的改进,都为刚果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迅速追赶的机会。他们通过学习和掌握较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经济活动管理、资金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经验来为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刚果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私营部门,但是刚果政府并没有忽视改革和发展教育的至关重要性。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包括四个主要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与刚果政府财政措施和教育部门有关,包括主要是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回顾(第二章),以及刚果教育系统的概况(第三章)。本文第一章旨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研究中的二个关键词:政府财政措施和提高刚果基础教育质量。例如,文章首先探讨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并回顾相关研究成果(第二章),阐述了刚果的历史、教育系统的状况以及该国政府为解决所研究部门的关切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措施(第三章)。本部分重点在于阐明为本文提供理论框架的主要概念。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刚果政府的相关财政措施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效果。这一部分也包括两章。作者首先论述了本文拟使用的研究方法与具体技术路线(第四章),然后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证研究的统计结果,并对此进行了讨论(第五章),其中核心是统计数据的解释和研究假设的验证。最后,本部分还介绍了文章的结论和有关政策应该给予关注的优先领域的建议。尽管前一部分都已述及,但它帮助我们突出了政府为提高刚果基础教育质量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国家当局为促进刚果(金)经济而需要采取的。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提供实证证据,证明政府在调整刚果像教育等资源丰富的部门的宏观经济框架和质量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这一不断增长的研究领域。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刚果教育部门中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和家长等四个主体共同努力的政策。考虑到研究的两个主要变量(政府财政措施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本文提出了一个针对这两个变量,刚果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战略,以及可用于解决研究问题的数据模型(见第四章图三十五)。事实上,刚果的PSPE组织结构针对的指标类型不同。他们以投入指标预测基础教育(产品)质量的提高。在PSPE中,教育过程质量被认为是一个中间变量,用它与不同的指标和行为者相交,被视为产品预测变量的解释性变量。关于本文理论概念模型的独创性(黑匣子),主题是“提高刚果基础教育质量的过程”,取自一位刚果作者的研究成果。关于该概念模型的投入和产出(见图四十),可以参见LUBOYA,T.教授在2018年发表的论文(第六十八页)。在他题为“高中绩效管理和学校治理效率”的论文中,他尝试通过混合方法和三角测量测试刚果的教育生产功能。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也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这一点。首先应该指出,刚果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大约7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42.2%的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该国也是世界上入学率最低的国家之一(39%),文盲比例很高(70%),大部分是妇女(85%)。虽然在“获得学校机会和基础教育质量项目”推动下,刚果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教育系统仍然面临严重挑战。这些挑战使刚果在2015年甚至202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能力受到质疑。尽管政府努力改善受教育机会,但需求仍然超过教育的供应和质量。刚果继续受到合格教师短缺、教学内容陈旧、教科书短缺、复读和辍学人数多以及教室人满为患的折磨。最后,尽管大部分财政预算经费拨给了教育部门(201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但该国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财政效益很低。据刚果政府(2019年)称,改善上学机会和提高教育质量项目有三个目标,即政府总体计划的每个部分都要致力于:公平获得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系统效率.然而,该项目侧重于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一)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优先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女孩和儿童),在适当的教育机构内供他们完成小学学业;(二)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促进优质学习和教学,降低复读率和辍学率;(三)完善学校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卡迈勒·卡基奇关于“提高质量、效率和获得基础教育的机会”的研究,很符合这一观点,即为经济和各州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因此,可以说,改善入学机会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项目,被设想为一个三阶段可扩展的贷款方案:在第二阶段,除了一个过渡到第三阶段的触发因素之外,所有触发因素都已经实现。然而,随着关于筹备第三阶段的讨论开始,2009年国家援助战略建议关注于政府的新优先事项,即扩大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培训部门以及中等教育。此外,在从第二阶段吸取一些教训之后,显然,由国际开发协会资助的下一次行动,需要更加重视教育系统的管理和持续性,巩固体制能力和优化国家教育和职业培训部的结构。刚果政府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在国民经济方面进展甚微。这是国家活动在经济复苏和部门改革(如教育部门)方面缺乏政治意愿的表现。本文使用混合方法,包括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办公室评审技术等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二元回归或二元逻辑回归)相结合,以回答并验证本研究建立的研究问题与假设。在确定统计方法基础上,论文作者着手处理和分析数据。作者主要进行了单变量分析与双变量分析。对于单变量分析,本文对不同问题的答案进行拆分。首先统计了被调查者的匿名身份数据(常见、年龄、资历和法律地位),然后对调查问卷中相关问题答案进行拆分。而对于半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回答,通过内容分析对其进行拆分。对于双变量分析,研究共进行了三种类型的双变量分析:首先,作者计算了体现集中和分散趋势的相关统计量,包括与政府财政措施(Qr1a、Qr1b、Qr1b、Q2、Q3、Qr3和Q4)和教育质量相关问题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方差(问题五)。其次,作者使用被调查者在调查中所提供意见的定性资料,测试了财务措施(Qr1a、Qr1b、Q2、Q3、Qr3和Q4)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问题五)。此处使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即当变量不是区间变量而是正向变量时使用的相关系数。这是一个非参数检验(参数没有假设)。事实上,该系数的原理是将布拉瓦斯皮尔逊系数公式应用于排序,而非观察值(对于每个变量,其等级所观察到的分数将被替换)。为了验证部门管理效果的好坏,相关系数(影响大小)在0和1之间变化,运用Cohen团队在2007年的研究成果,将相关系数的数值解释为“<0.1,低;<0.3,温和;<0.5,中等;<0.8,强;≥0.8,非常强”。第三,本文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来判断预测变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了所研究事件的发生概率。一.第一个统计结果显示了自变量Qr1a、Qr1b、Q2、Q3、Qr3和Q4对因变量Q5(刚果政府确保基础教育质量的愿望)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平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共300名被调查者)。表5.50显示了所涉及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考虑到回答者的回答,这些数据如下所示。二.第二个统计结果介绍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关系。表格显示,因变量Q5(有关财政政策支持的质量和知识教育)和自变量Qr1a、Qr1b、Q2、Q3、Qr3、Q4(与政府财政措施和教育部门融资相关的因素)之间,均存在强有力的显着正相关关系,置信区间为95%。因变量Q5(有关财政政策支持的质量和知识教育))与自变量Qr1a、Qr1b、Q2、Q3、Qr3、Q4(与政府财政措施和教育部门融资相关的因素)之间,均存在强有力的显着正相关关系,置信区间为 95%。(rS1=0.957 ≥ 0.8;rS2=0.519<0.8;rS3=0.747<0.8;rS4=0.464<0.5;rS5=0.352<0.5;rS6=0.843)。这意味着六个自变量有可能影响政府对刚果优质教育的承诺。此外,结果表明,所有部门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因此,这六个自变量有可能影响政府确保本国优质教育的愿望,进而加强刚果的宏观经济体制建设。三.最后为二元逻辑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各行业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其二项回归系数的显着性使用沃尔德统计量检验,参照卡方分布。结果显示,沃尔德检验值为29,618。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发现,六个预测变量(Qr1a、Qr1b、Q2、Q3、Qr3和Q4)在影响或预测刚果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和宏观经济体制加强方面具有显着潜力(表5.52)。表明该二元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沃尔德检验值为342,316,p<.001。该模型解释了刚果政府希望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和加强宏观经济体制(66%的有效个案进行正确分类)的愿望在6.81%(Cox/Snell残差)和9.42%(Nagelkerke残差)之间的差异。因此,通过更好地调整教育政策和政府财政措施,刚果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大幅加快(附录十一,第二点)通过收集的各种数据,本文揭示了刚果政府财政措施对提高本国整体基础教育质量起到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宏观经济平衡方面,尽管数据分析包含一部分积极效果,但就其财政措施对人民社会福祉的影响而言,这种效果还不够显着。(一)针对政府财政措施本文观察到了政府财政措施对国家教育部门的贡献以及近年来对教育投入的政治意愿缺乏所产生的细微影响。这一方面,导致一些公立学校教师生活条件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动力提供优质教育,学生教育质量普遍下降。上述结果清楚地评估了政府对国民教育的贡献。事实证明,刚果政府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并没有取得显着成效。因此,政府需要做的工作仍有很多。作为国家的道德权威,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这意味着它需要承担与改革相关的责任与财政支出。(二)针对基础教育改善研究发现,刚果政府对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的贡献与影响,几乎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措施仍然对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得益于最近推出的免费小学教育计划。该计划希望扩展到中学阶段。(三)针对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发展的支柱之一。它对宏观经济的贡献是,可以为刚果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保障,并加速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然而,由于对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依赖,宏观经济在国际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其他外部冲击(如Covid-19、经济危机等)的背景下未能幸免。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刚果教育财政政策对加强或改进国家宏观经济体制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作用包含了多个层面: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政府收入减少;财政支持水平下降,再负债风险增高,货币摊销继续;国际收支仍然存在逆差;婴儿死亡率上升和极度贫困等。国际和地方组织的数据统计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本文的观点,即国家的发展道路漫长且荆棘丛生。包容性增长进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国家担负深刻、透明的责任,还需要国民的诚意与支持,以尊重并科学地配合政府实施各项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并将教育作为重点研究与发展对象。因此,本文指出,刚果等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国民的支持与努力。国家对青年进行教育与培养,以便让他们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结合研究目标、研究假设和收集的统计数据提出的。刚果教育结构尚处于萌芽状态,其经济结构特点也是低附加值创造。事实上,尽管政府和外部伙伴为促进入学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做出了一些努力,为教育部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刚果教育存在覆盖率低、质量差的特征,其基础教育仍然处于不发达状态。此外,本文揭示了政府措施对刚果教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财政措施对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和加强刚果宏观经济体制建设的贡献,并没有通过上述几个传播途径产生显着影响。为此,政府为了加速经济复苏进程、改善国民生活条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而其中改革的关键点在于,转变教育部门工作方式和提升劳动力技能。通过机构改革来提高这些措施和宏观经济体制的有效性;通过有效审查和适应服务来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国家总体规划的竞争力,对包容性发展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政府应认真审查有利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方案,并使之与各地实际相适应;二.严格执行教育领导体制相关规定,遵守刚果关于教育机构及其职能分工相关制度;三.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方案推进公立学校改革,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资料和教科书)引入公立学校;四.改善教育行业的外部社会环境;五.为刚果基础教育系统全体教职员提供持续培训;六.不断加强国家教育基础设施,以促进全纳教育实施;七.大力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强化决策责任,增强人民对刚果经济复苏的意愿。因为促进刚果社会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提高刚果人民生活质量,是关涉刚果每个公民的大事。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更好调整和改善刚果经济发展,重点是在刚果创造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此外,研究还表明,除了采矿作业外,刚果还需要加大对引进新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农业(农牧业生产和货物加工)、服务业(运输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当地产品销售等)和教育行业(通过与世界变革有关的一些新改革以提高质量)。

袁洁[3](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翻译实践报告 ——以医学科普类文本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医学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增加。作为国内外医学研究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大众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的翻译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对医学文本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且目前对医学科普类文本英译汉的研究几乎没有,尤其是相关的翻译策略及其方法的研究更是有限,因此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的翻译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文本来自美国很受欢迎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站WebMD,本网站科普类文本旨在用通俗、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大众宣传和普及医学知识,兼具科技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的特点。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在比较中英医学文本特点的基础上,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次选取翻译实践中的典型例子进行具体分析,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独特表达方式、英语术语和句子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采用了转化法,省略法,增补法等使得译文符合汉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从而实现了功能对等。探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普类文本翻译中的策略,从而为科技翻译中医学科普类文本的英译汉提供参考。本实践报告共包括五个部分,即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理论概述、文本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译者通过对翻译报告的撰写和理论的研究,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医学科普类文本翻译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词汇翻译中,要在直译的同时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以此实现词汇对等;要将名词化结构、被动语态及长难句分别转化为符合汉语特点的动宾结构、主动语态与简单句,以此达到句法对等;需通过保留或替换连接词,使译文保持应有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实现语篇层面的对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希望此次翻译实践报告能帮助译者对该专业领域的汉译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世界医学知识及治疗成果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为医学科普类文本翻译提供参考及研究素材。

兰海英[4](2020)在《唐·德里罗小说中的身体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唐·德里罗研究聚焦于消费文化、技术理性和媒介文化对德里罗小说人物之自我认识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着眼消费文化的学者揭示了外在形象商品化对德里罗小说人物的异化作用,研究媒介文化的学者指出影像崇拜对德里罗小说人物的主体建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考察技术理性的学者关注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医疗科技的异化作用,他们认为这些科技将人体变成数据和影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识和生活方式。总体来看,德里罗研究涉及的三个问题突出强调了“超真实”的非肉体化对人们自我认知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德里罗小说中主宰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和科技力量,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低估了身体性真实对其人物主体建构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德里罗小说人物生活在以死亡风险和潜在疗愈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美国社会中,身体性真实是他们无法逃脱且必须面对的现实。本论文参照身体研究的理论视角,探讨德里罗小说的身体性。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考察构成德里罗小说人物之身体性的三个非常重要且相互关联的方面,即:德里罗小说人物身体性形成的原因、德里罗小说人物的身体性特征、德里罗为其人物提出的反极端身体性的救赎方案。首先,本论文研究德里罗小说人物身体性的形成原因。德里罗描述的当代美国社会充满死亡威胁,其小说人物受到暴力恐怖事件以及生态危机的侵扰。暴力恐怖事件和生态危机不仅危及个体的生命,而且殃及群体的存续。面对死亡威胁,德里罗小说人物渴望救赎,寄希望于医学科技的进步和革新,于是新兴的医学技术和生物医疗技术成为那些渴望安全、疗愈、永生的人物之生存的依托。除此之外,德里罗小说人物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肆虐的时代,快速的信息传播加重了他们对风险和威胁的恐惧,强化了他们对安全和永生的渴望。由此看来,德里罗小说人物既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中,也生活在一个医学社会中,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其身体性生成的社会土壤。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考察德里罗小说人物身体性的三个主要特征:身体化主体性、身体化生活方式、身体化审美。第一,德里罗小说人物普遍具有身体化主体性。他们追逐安全,抑制脆弱,祈求健康,恐惧疾病,膜拜青春,抗拒衰老。现实生活中,他们眼见之处布满威胁、疾病和死亡,这使他们陷入深深的恐惧和妄想中,时常感到焦虑和孤独的困扰。第二,小说人物的日常生活方式因受到身体化主体性的影响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重视身体保养,经常从事健身活动,对身体感受十分敏感,并通过性体验保持生命活力。他们惧怕疾病和死亡,寄希望于借助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生命医学技术,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甚至冷冻身体,期待复活。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疾病和医学密切相关,医学渗入到他们的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等日常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第三,身体性影响了德里罗人物的审美感受和叙事风格。德里罗人物的审美趣味带有显着的身体性特征,以至于有的人物以身体为媒介进行艺术创造。德里罗小说突出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感受,带有身体叙事的特征。.在探讨身体性主要成因和身体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本论文接下来研究德里罗为其人物提出的应对极端身体性的救赎策略。德里罗通过重建或强化家庭伦理、社群伦理和医学伦理,提出反极端身体性的救赎路径。他暗示人们应该回归亲情,走向社群,接受死亡,尊重人性,以抵制极端身体性对人性、伦理和精神的侵蚀。此外,德里罗认为,在身体性风靡的世俗文化中,人们应当把回归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救赎策略,以此引领他们走出虚无、恐惧、妄想和焦虑。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本论文认为德里罗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一世纪初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科技语境生成的当代身体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他一方面同情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规训的以身体为重心的个体,另一方面又批判驯服而不作反抗的被身体主宰的人们。他看似模棱两可、互相矛盾的态度实则蕴含着他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深刻思考,一方面他意识到身体化社会语境下人们的无奈,另一方面他认识到极端身体性对其人物的异化。尽管德里罗知悉其小说人物极端的身体性源自于充满风险和威胁的当代社会,他依然呼吁人们质疑并拒斥对身体和身体性的极端迷恋。总之,德里罗及其作品倡导身体与精神的平衡,体现出对后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

Syed Arslan Abbas[5](2020)在《身份抑或绩效:巴基斯坦公民的政治信任》文中研究表明政府信任是衡量公民对政权信任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巴基斯坦公民对政府公共机构的信任程度,并试图确定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公民对公共机构信任度的差异。作为文章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将从机构信任的文化路径和制度路径两个方向展开。本研究使用了第一波和第二波南亚晴雨表调查的定量数据。而对于定性数据,本研究使用了作者对来自巴基斯坦不同地区的十名男性和十名女性进行的访谈。对于定量数据,本研究分析了2008年公布的第一波南亚晴雨表调查数据集(SABSW1)和2017年发布的第二波南亚晴雨表调查数据集(SABSW2)。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巴基斯坦在SABSW1的2854位受访者和SABSW2的2487位受访者,但不包括FATA(巴基斯坦联邦行政区)之外的不同地区。基于社会和宗教身份,本研究将受访者的个人身份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这些社会和宗教身份变量被发现在公共机构的信任度上能够解释SABSW1总方差的10%和SABSW2总方差的3%。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中,基于机构绩效,本研究将公共机构的绩效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制度绩效的变量被发现在公共机构的信任度上能够解释SABSW1总方差的35%和SABSW2总方差的16%。与受访者的社会和宗教身份相比,公共机构的绩效对公共机构信任的影响更大。总体而言,人们不信任公共机构,主要原因是公共机构的不良表现。研究发现,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和巴基斯坦警察的不作为对公共机构的信任水平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对于定性内容,结果显示受访人对公共机构的信任程度存在显着差异。访谈结果表明,信任公共机构的人们对公共机构的绩效感到满意,而那些不信任公共机构的人对公共机构的绩效则表达了强烈不满。受访者批评公共机构的不良表现与低效率。人们对政府雇员特别是巴基斯坦警察的腐败行为感到不满意。定量和定性数据的结果均表明,与社会或宗教身份变量相比,机构的绩效对巴基斯坦公民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度的整体影响最大。结果表明,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公共机构的绩效来赢得人们的信任。为了向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总结巴基斯坦警察的工作作风显得非常重要。腐败是消解人们对公共机构的信任的另一个问题。甚至有人批评政府行事缓慢。本研究表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警察办事效率,消除腐败和采用现代技术来赢得公民的信任。为了使民主政府能够生存和克服政治危机,政府必须赢得人民的信任,而这一信任不能仅仅依靠宗教的教化。与此同时,研究发现政府的外交活动同样对公众的政治信任产生了显着的影响。SABSW1的结果表明,巴基斯坦人民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要大于中国;但SABSW2的结果表明,巴基斯坦人民认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要大于美国。在2008年至2017年之间,人们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巴基斯坦人民认为中国是其国家的榜样。他们赞赏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达成的每项协议,并希望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结果清楚表明,巴基斯坦人民支持并赞赏CPEC(中巴经济走廊)等大型项目。这个大型项目将在巴基斯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将为在巴基斯坦的新投资开辟道路,并从这项投资中产生收入,这将有助于巴基斯坦政府改善机构的绩效,从而使政府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为了巴基斯坦强大政府的建立,政府需要赢得公众的更大程度的信任。而确保CPEC取得成功,对于这点也非常重要。

罗琳[6](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孙连悦[7](2020)在《压缩策略下的医学会议英汉同声传译技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国内对医学相关的会议和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医学会议口译需求量大,但对医学会议口译的研究却不足,国内对医学会议同声传译的策略研究较少。本论文选取布鲁斯金学会医学研讨会为材料进行模拟同声传译,并就转写材料进行分析旨在解决医学会议同声传译的难点。医学会议专业术语多、讲话人语速快、语言冗余多,给译员带来一定挑战。为了保证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译员需要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以节省更多时间。作者回顾了医学会议同声传译的特点,以契尔诺夫压缩策略为指导,从音节、词汇、句法、语义以及情景五个方面阐释医学会议口译中压缩策略的应用,结合大量的实例充分论证该策略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压缩策略不仅可以有效节约翻译时间,还能提高口译质量。

Flemmings Fishani Ngwira[8](2019)在《保健信息沟通在马拉维癌症关怀护理过程中的心理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保健知识传播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分享健康有关的信息,丰富人们对健康知识的储备,并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行为方式。癌症是一种具有严重身心健康威胁的疾病,受到医学、生理学、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癌症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中,根据癌症的三个预防水平,保健信息沟通可能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初级预防,癌症相关信息的传播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起到关键作用;第二,二级预防,缓解癌症患者在确诊、预后和治疗过程中的压力体验;第三,三级预防,减轻癌症确诊患者的痛苦、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社会支持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策略,能够缓解压力性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有效的保健信息沟通是提高癌症认识的主要过程。但是在资源有限的国家和地区,在癌症护理全程通过保健交流干预病情发展的研究非常有限。基于整合模型(Integrated Model,IM)和人际关系理论(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ory,IRT),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拟提出有效沟通模型,内容涵盖沟通目标、内容、受众、渠道等因素,旨在促进保健信息交流的有效性,矫正患者、家属对癌症及其治疗的偏差认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提升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满意度。以此模型为指导,本文将通过三个研究,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和深度访谈法,探讨马拉维地区癌症相关信息的交流(癌症交流)在癌症护理全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研究一基于整合模型理论,关注癌症相关信息的沟通在癌症治疗的初级干预阶段起到的作用。研究二、研究三基于人际关系理论,关注癌症信息的沟通在二级干预、三级干预阶段的作用。此外,研究三将聚焦社会支持这一信息沟通的有效策略,考察社会支持对罹患癌症这一压力性社会生活事件的应对所起到的作用。研究一的结果表明,人们对癌症症状指标、致癌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的认识水平较低,这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从认知层面来看,癌症知识的匮乏导致人们对疾病及其治疗存在一定的误解,例如疾病的“不可治愈性”;在行为层面,对癌症的有限认识则会导致不正确的预防措施,并降低寻求医疗救助行为。研究进一步发现,缺乏求助意识,以及疏忽、害羞以及确诊患癌的恐惧情绪等因素会阻碍人们的求助行为。此外,研究一还发现,在癌症信息来源方面,尽管无线电是传播癌症相关信息的主要媒介,然而大多数无线电的消息都是“简短”和“单调”的。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来自诊所和社区的信息,但是前往这些场所接受癌症知识教育的人凤毛麟角。研究二的结果表明,坏消息的爆发(将罹患癌症的消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会引发医患双方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癌症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信息发出者(医务人员)和信息接收者(患者)的沟通偏好表明,双方都希望披露诊断结果。但是,医患双方对癌症信息的沟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家庭凝聚力、面子保护、团结以及等级制尊重等集体主义文化因素影响他们对患病信息的信念与态度。因此,信息特征(如,充分性和清晰度)、信息发出者(医务人员)的友善态度将负向预测医患双方的情绪困扰。研究2还发现,坏消息的传播是一种以医生为中心的单向沟通方式,患者向医生表达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的空间是有限的。研究三结果发现,总体而言,癌症患者会受到中等程度的情绪困扰,在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方面均处于中等水平。进一步,我们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情绪支持和情绪支持,发现癌症患者会获得高水平的情绪支持以及低水平的信息支持。同时,我们对经历不同程度情绪困扰的被试进行了分析,发现饱受情绪困扰的癌症患者将其心理疾病归因于社会支持不足,情绪困扰程度较低的被试将其低发病率归因于足够的社会支持。也就是说,社会支持能够提升患者对于社会生活质量的心理感知。因此,寻求社会支持也是癌症患者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有效策略之一。此外,研究三还发现,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在社会支持和心理社会生活质量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影响负性情绪体验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初级预防中,有效的沟通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信念和态度,这些信念和态度会影响人们采取健康保护行为的意向。(2)在二级预防中,有效的沟通能够降低医患双方的情绪困扰,从而有助于提升癌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3)在三级预防中,癌症患者有独特的沟通需要,社会支持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因疾病所致的负面情绪困扰,从而帮助他们应对癌症和癌症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总之,本研究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为保健信息沟通在癌症治疗全程的关键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在癌症治疗的三个阶段,使用一定的沟通策略有助于促进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癌症及其治疗措施的认识,扭转患者对癌症的消极态度,提升寻求救助的行为意向,缓解疾病本身及其副作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癌症发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尤珉[9](2019)在《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马礼逊汉学书籍积累和他撰写的汉语教材,研究他个人汉语学习的经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并从中探索他在汉语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研究尤其关注,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给汉字注音的不同方法,这是目前马礼逊研究的新方向。马礼逊在利玛窦等人注音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用英语拼读方式给汉字注音的学习方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因为,利玛窦以拉丁文拼读方式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由于拉丁语口语的消亡和被英语取代其全球语言垄断地位的事实,使马礼逊以英语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更具历史意义和持久生命力。本研究选题具备学术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另一个原因还包括,研究者为对马礼逊英文手写家书原始资料的整理与转写填补了目前马礼逊研究领域的研究需求空白。马礼逊研究专家苏精先生提到,马礼逊研究的难点是手写家书的转写。.......对中国学者而言,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最缺乏“中学西传”的研究。首先是因为有文献收集和解读的困难,文献转写和解读对研究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要求。所以,本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准备的接近300封,马礼逊英文手写原始家书的转写工作,不仅仅让自己的研究可以利用到一手材料文献资料,帮助研究者针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理念提供依据,形成分析和论证支柱;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以为今后其他学者提供参阅。转写本资料来源于英国亚非学院、英国惠康医学研究院、大英图书馆等所收藏的马礼逊家书原始资料、以及英国伦敦大学校史档案馆收藏资料。研究者对原始英文手写体书信进行了整理、转写和部分翻译后,创作出“马礼逊英文手写书信原始资料”转写本A(279页,英文版,不含中文翻译部分)和转写本B(205页,英文版,不含中文翻译部分)。马礼逊“英文手写书信”转写材料的选取原则为:以马礼逊编写的汉语教材《通用汉言之法》的成书背景、撰写过程与主要内容为中心;以马礼逊的教学实践、包括他教儿子汉语、教同事和其追随者们学习汉语的记载为聚焦点,结合马礼逊由个人学习经历而衍生出的汉语学习方法,探讨他在学习过程中“汉籍收藏”原因与目的,以及他学习汉语的理念。利用家书理顺马礼逊的中文学习观念,探讨马礼逊个人的中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以此展开研究他在汉语教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论文研究的主线条。本研究以汉语教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为设计框架(教材、教法与理论)设立章节,选择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为研究教材,论文结构从马礼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入手,以他的汉语教学经历为脉络,结合史料分析提炼马礼逊中文学习和中文教学的思想理念与影响。论文研究方法采取文献法的两种方式(出版文献和未出版文献)为研究的基础方法,用已出版文献在文献综述里帮助论文界定前人对该研究方向已经涉到的研究范围与题材;同时,论文还将利用研究者对未出版原始史料的转写、翻译与引介,把研究者对原始资料的解读与分析用于支撑论文论述并从中推动论文观点。论文史料部分主要为马礼逊家书,家书选取依据内容按年代顺序排列进行筛选,对涩及马礼逊个人汉语学习经历、他所提倡的汉语学习方法和他个人的教学实践,以及他撰写的汉语教材的写作过程为首选目标,用于论文渐进推理展示马礼逊的汉语学习理念和提炼他的学校教育观念。马礼逊及其学生与其追随者们共同努力过的汉语教学实践,将成为研究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的另外一个重要素材。他个人的汉语学习历程对后世的影响,经历了跨世纪的洗礼。马礼逊的一些学生在他逝世之后,步其后尘,许多人在沿袭和维系早期中文学校教育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的贡献在不同的机构与协会里已经被载入史册;他们当年在中文学校里所实践过的中西结合教学方法和他们引进并使用过的西方教育体制、新教育思想,尤其是吸收女子进入学校课堂前卫行动等,为后来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研究脉络一:马礼逊根据自己学习中文的笔记,整理出版的《通用汉言之法》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印刷版本汉语教科书”之一。研究脉络二:关注马礼逊积极推动建立的早期中文学校,挖掘他创造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图书园地”式的“沉浸教学方法”,梳理他的学校教育观念和对早期汉语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脉络三:通过对马礼逊与儿子家书中关于“汉字发音罗马字母化”(拼音)文献资料的转写和解读,论证马礼逊当时积极推崇白话文,并大量使用简化字,论证马礼逊与儿子1834年7月的通信是他对汉语注音体系完善的标志,同时证明他是拼音系统的完善者和使用者的更早先驱。来华传教士档案是另一个宝藏,其留下的文献数量惊人,内容多样,犹如敦煌文献一样,不仅涉及政治史、军事史,还有生活史、物质文明史、文化史等,遗憾的是这些躺在西方图书馆中的文献曾一度被学者忽视。在研究创新上,研究者对马礼逊英文手写家书的转写(138+157封信),顺应该领域研究的需要,独辟研究方法蹊径,属于填补行业研究空白。第一,对英文手写书信原始资料进行了完整的转写(转写本A&B),并对部分转写资料进行了中文翻译,以此建立了一手资料研究平台。它不但有利于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推理与论证,也会有助于未来同方向研究学者共同借鉴参照使用,它将成为行业共享资源。第二,研究马礼逊家书中反映出的独特汉语教学理念,挖掘他由本人汉语学习经历所产生的独特汉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马礼逊研究的薄弱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对马礼逊与儿子“’汉字发音罗马字母化拼读方式’书信沟通的尝试”考证,目前尚无人涉及。第三,以马礼逊系列教学实践,包括伦敦语言研习所中文班教学、撰写英华学院建院方针政策并参与教学等为线索,探究马礼逊“中文学校”的平民教育理念,借助马礼逊丰富的教学实践记载,梳理他对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习观念的理解,从中解读马礼逊教育理念之所以百年沿传的根源,这是对马礼逊研究的深化,也是研究的新视角。

郝美丽[10](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二、Too Much Sax Could Be Bad for Your Health — Stud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oo Much Sax Could Be Bad for Your Health — Study(论文提纲范文)

(1)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的《塞缪尔·约翰逊书信集》(第四卷)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1.1 Pre-translation
        1.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1.2 Parallel Texts
        1.1.3 Translation Tools
        1.1.4 Schedule
    1.2 While-translation
        1.2.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1.2.2 Glossary of Terms
    1.3 Post-translation
        1.3.1 Quality-control
        1.3.2 Post-editing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Literature Review
        2.1.1 Studies o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Abroad
        2.1.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at Home
    2.2 Koller’s Equivalence Theory
        2.2.1 The Concept of Equivalence
        2.2.2 Differentiation Between“Correspondence”and“Equivalence”
        2.2.3 Five types of Equivalence Relations
    2.3 Applicability of Koller’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Source Text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Denotative Equivalence
        3.1.1 One to One Equivalence
        3.1.2 One to Many Equivalence
        3.1.3 Many to One Equivalence
        3.1.4 One to Zero Equivalence
        3.1.5 One to Part Equivalence
    3.2 Connotative Equivalence
    3.3 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
    3.4 Pragmatic Equivalence
    3.5 Formal Equivalenc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2)刚果政府财政政策对该国基础教育质量改进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EPIGRAPHY
DEDICATION
ACRONYM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Gener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1.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Assumptions
        1.3.1. Research Questions
        1.3.2. Research Hypotheses
    1.4. Research Goals
        1.4.1. General goals
        1.4.2. Specific goals
    1.5.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5.1. At the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level
        1.5.2. At the socio-economic level
    1.6. Space-time delimitation
    1.7.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2: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Conceptual framework
        2.2.1.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2.2.2.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2.3.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1.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2.3.2. Theoretical models o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2.3.3. Basic education financing
    2.4.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2.5. Research gap on literature review
        2.5.1. Quality basic education
        2.5.2. Basic education environment
        2.5.3. Basic education financing
        2.5.4.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2.5.5.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2.6. Education sector goals and priorities
        2.6.1. Education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disciplines
        2.6.2. Government Goals
        2.6.3. Ministr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by level)
    2.7. Conclusion
CHAPTER 3: INVENTOR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3.1. Overview of the country
        3.1.1. Political background
        3.1.2.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context
        3.1.3.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3.1.4. Economic background
        3.1.5.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3.1.6. Education: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
        3.1.7. Governance and Reconstruction Challenges
    3.2. Diagnosis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DRC
        3.2.1. History
        3.2.2. Legal and contractual framework
        3.2.3. Educational Sector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3.3. Some statistics on the diagnosi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schooling in DR Congo
        3.3.1. Preschool education
        3.3.2. Primary:development and disparities
        3.3.3.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necessary restructuring
        3.3.4. Higher education
        3.3.5. Non-formal education
        3.3.6. Introduction to new citizenship
        3.3.7. Gender and Education in the DRC
    3.4. Education Sector Financing
        3.4.1. General background
        3.4.2. EPSP Funding
        3.4.3. Budget allocation
        3.4.4. Share of education in total public expenditure
    3.5. Teacher Management
        3.5.1. General background
        3.5.2.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in DR Congo
        3.5.3.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3.5.4.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5.5. Creating schools and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3.5.6. Payroll management
        3.5.7. Arrangement to pay teachers' salaries
        3.5.8. Cumulative risk and well-being of teachers in DR Congo
    3.6. Challenges of Congolese education
        3.6.1. Major problems
        3.6.2. Challenges
    3.7. Performance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in DR Congo
        3.7.1. Access and schooling
        3.7.2.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3.7.3. Equity and disparities
    3.8. Conclusion
CHAPTER 4: METHODOLOGICAL PROCEDURES OF THE RESEARCH
    4.1. General background
    4.2.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study
    4.3. Data collection and instruments
    4.4. Research Design
    4.5. Geographical area of the study
    4.6. Sample study
        4.6.1. Nature of data
        4.6.2. Data types
        4.6.3. Population or participants
        4.6.4.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4.6.5. Sampling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4.6.6. Data management
        4.6.7. Data validity
    4.7. Research planning
        4.7.1. Interview Guide
        4.7.2. Survey Questionnaire
    4.8. Eth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study
        4.8.1. Ethics and Research
        4.8.2. Criticism of the ethical aspects of the study
        4.8.3. Documentation and procedure for authorizing the Survey
        4.8.4. Consent of participants
        4.8.5. Privacy through anonymity and confidentiality
    4.9. Conclusion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Section 1: Presenta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5.1. Introduction
        5.1.1. Global results of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improving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DRC
        5.1.2.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improving basic education in DR Congo
        5.1.3. Funding for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5.1.4.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the quality ofbasic education
        5.1.5. Analysis of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of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on Improving Basic Education in DR Congo
        5.1.6.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effects of the Congolese Government's financialmeasur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basic education
        5.2. Discussions
        5.2.1.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5.2.2. Improving basic education
        5.2.3.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5.3. Summary of Section 1
    Section 2: Government Priorities
        5.4. Introduction
        5.4.1. Government measures to strengthen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5.4.2.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 for the EPST Ministry (Vision and Mission)
        5.5.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and operation
        5.6. Sector Strategic Directions
        5.6.1. Promoting a fair education system for growth and jobs
        5.6.2.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a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5.6.3. Establishing transparent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5.7. Cost of the strategy and its financing
        5.7.1. The evolution of schooling/ enrollment
        5.7.2. The cost of the strategy
        5.7.3. Funding the strategy
        5.8. Risks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5.8.1. Political risks and their mitigation
        5.8.2. Financial and budgetary risks and their mitigation
        5.8.3. Institutional risks and their mitigation
        5.8.4. The direct risks of conflict to schooling
        5.8.5. Synthetic Matrix of Risks and Mitigation
        5.9. Implementation and Strategy Monitoring
        5.10. Summary of Section 2
CHAPTER 6: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6.1. Summary of Research
    6.2. Main findings
    6.3. Limitations
    6.4. Recommendations
REFERENCES
ANNEXES
    Annex 1: Overview of the Constitution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and educativesituation in the DR Congo
    Annex 2: Educational policies background
    Annex 3: Organizational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education in the DR Congo
    Annex 4: Overview of the governance relationship in the DR Congo
    Annex 5: Survey Questionnaire
    Annex 6: Survey Question for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grid model)
    Annex 7: Grill model of group discussion per question
    Annex 8: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DR Congo
    Annex 9: Statistical Assess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DR Congo
    Annex 10: Som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by basic education level in the DR Congo
    Annex 11: Statistical Results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easureson improving quality of the DRC basic education
    Annex 12: Congolese Government Priorities 2016-2025
    Annex 13: Action Plan 2016-2020:Breakdown of activities by implementationstructure
    Annex 14: Documentation and Research attestation
ACKNOWLEDGEMENT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翻译实践报告 ——以医学科普类文本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Task
        2.2.1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2.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elected
        2.2.3 Translation Plans Made
    2.3 Translation Process
    2.4 Measures Taken after the Translation Task
        2.4.1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rget Text
        2.4.2 Evaluations from the Customers
Chapter3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Key Point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3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MedicalScience Text
Chapter4 Case Study
    4.1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and Their Solutions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4.1.2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ed Stucture
    4.2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and Their Solutions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2.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4.3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and Their Solutions
        4.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Sentences
        4.3.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Paragraph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Ⅰ Glossary
AppendixⅡ Source Text
AppendixⅢ Target Text
Achievements

(4)唐·德里罗小说中的身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Risk and Threat: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orporeality
    1. Prevalent Violence and Threat of Death
    2. Prevailing Consumerism and Ecological Crisis
    3. Medicalized Society and Biomedicine
    4. Mass Media and Spread of Risk
Chapter Two Subjectivity, Lifestyle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The RepresentativeFeatures of Corporeality
    1. Corporeal Subjectivity
    2. Corporeal Lifestyle
    3. Corporeal Aesthetic Perception
Chapter Three Love and Faith: The Coping Strategies for Rampant Corporeality
    1. Love from the Family
    2. Care of the Community
    3. Respect for Human Mortality
    4. Guidance of Religion
Conclusion
Works Cited

(5)身份抑或绩效:巴基斯坦公民的政治信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Road Map and Problem Statement of the study
    1.1.1 Road Map
    1.1.2 Problem Statement of the study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2 Theory and Concepts
2.1 Defining Political Trust
2.2 Different forms of Trust
2.3 Interpreting 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2.4 Trust Discussion: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2.5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rust and Service Delivery:A Pathway for Efficient Functioning of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2.6 Factors that found to be affecting the people’s 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2.7 Research Design 3 Methodology and Selection of Variables
3.1 Research Method
3.2 Respondent’s Profile
3.3 Data Analysis
3.4 Quality of the Study
    3.4.1 Construct Validity
    3.4.2 Internal Validity
    3.4.3 External Validity
    3.4.4 Reliability
3.5 Ethical Consideration
3.6 State structure and selection of variables
    3.6.1 Executive
    3.6.2 Legislature
    3.6.3 Responsibilities of Pakistan Army and Police
    3.6.4 Judiciary
    3.6.5 Regions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3.6.6 Local Government
    3.6.7 Election Commission of Pakistan
    3.6.8 Selection of Variables 4 Research Findings
4.1 Findings:From SABSW1 and SABSW2
    4.1.1 Public opinion about public institutions
    4.1.2 Identity-based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4.1.3 Performance-based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rust in public institutions
4.2 Interviews
    4.2.1 Male respondents
    4.2.2 Female respondents 5 Analysis and Synthesis
5.1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5.1.1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of identity-based variables extracted from SABSW1 and SABSW
    5.1.2 Interpreting the results of performance-based variables extracted from SABSW1 and SABSW
    5.1.3 Interviews
5.2 Consistency with results and hypothesis 6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6.1 Summary of results of the study
6.2 Summary of the methodological options and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6.3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6.4 Generalization of the study
6.5 Implication and future scope of the study
6.6 Pakistan’s internal affairs and the future of CPEC
    6.6.1 Sino-Pak relations:an overview
    6.6.2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6.7 Concluding Remarks 7 Bibliography 8 Appendix
8.1 Questions asked in SABSW1
8.2 Questions asked in SABSW2 9 CV and List of Publications Acknowledgements

(6)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Introduction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4.1 Introduction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4.3.1 Irony
        4.3.2 Negation
        4.3.3 Parody
        4.3.4 Presupposition
    4.4 Interdiscursivity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Introduction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6.1 Introduction
    6.2 Realignment
    6.3 Enhancement
    6.4 Imitation
    6.5 Supplementation
    6.6 Popularization
    6.7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7.2 Limitations
    7.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7)压缩策略下的医学会议英汉同声传译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Task Description
    1.3 Preparation before Interpreting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Introduction to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Medical Conferences
        2.1.1 Characteristic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Medical Conferences
        2.1.2 Criteria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Medical conferences
        2.1.3 Strategie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Medical Conferences
    2.2 Introduction to Compression Strategy
        2.2.1 Definition of Compression Strategy
        2.2.2 Development of Compression Strategy
        2.2.3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ressionStrategy and Omission
    2.3 Guidance of Chernov’s Compression Strategy to E-C SimultaneousInterpreting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Syllabic Compression
        3.1.1 Abbreviation Compression
        3.1.2 Compression of Noun Phrases by a Pronoun
    3.2 Lexical Compression
        3.2.1 Compression of Conjunctions
        3.2.2 Compression of Pronouns
        3.2.3 Compression of Adverbs
    3.3 Syntactic Compression
        3.3.1 Compression of Simple Sentences
        3.3.2 Compression of Appositives
        3.3.3 Compression of Parallel Sentences
    3.4 Semantic Compression
        3.4.1 Compression of Structures Bearing Similar Meanings
        3.4.2 Compression of Less-important Information
    3.5 Situational Compression
        3.5.1 Compression of Shared Knowledge
        3.5.2 Compression of Speakers’Pet Phrases
        3.5.3 Compression of Speakers’Slip of Tongu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RESEARCH RESULTS ONTAINED DURING THE STUDY FORMASTER DEGREE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8)保健信息沟通在马拉维癌症关怀护理过程中的心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DEDICATION
ABSTRACT
中文摘要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1.3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1.3.1 Specific objectives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5 Definition of terms
    1.6 Organisation of the study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1 The Integrative Model of behavior prediction
        2.1.2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ory
        2.1.3 The current study
    2.2 The burden of cancer in Malawi
        2.2.1 Common types of cancers in Malawi
        2.2.2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 control
        2.2.3 Challenges in cancer care
    2.3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care
        2.3.1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2.3.2 The centra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care
        2.3.3 The uniqueness of communication in cancer care
    2.4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primary prevention in cancer care
        2.4.1 Message designs and their effects
        2.4.2 Dissemination of messages
    2.5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secondary prevention in cancer care
        2.5.1 Breaking bad news in health care
        2.5.2 Communicating diagnosis,prognosis and treatment regimes of cancer
        2.5.3 Predictors of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information preferences
    2.6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tertiary prevention in cancer care
        2.6.1 Psychosocial impact of cancer on patients
        2.6.2 Social Support
    2.7 Research questions
    2.8 Hypotheses
3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design
        3.1.1 Mixed methods
        3.1.2 Approaches to mixed methods design
        3.1.3 Design Rationale
    3.2 Conceptual Framework
        3.2.1 Study variables
    3.3 Population and Sampling
        3.3.1 Population and sampling for qualitative data
        3.3.2 Population and sampling for quantitative data
    3.4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s
        3.4.1 Procedures for qualitative methods
        3.4.2 Procedures for quantitative methods
    3.5 Data analysis procedures
        3.5.1 Qualitative data
        3.5.2 Quantitative data
        3.5.3 Integration of the data
        3.5.4 Ethical consideration
4 STUDY 1:PUBLIC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SIGNS FOR CANCER
    4.1 The purpose
    4.2 Methods
        4.2.1 Design
        4.2.2 Participants
        4.2.3 Data collection tools
        4.2.4 Procedure
        4.2.5 Data analysis
    4.3 Results
        4.3.1 Qualitative data
        4.3.2 Quantitative data
        4.3.3 The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
    4.4 Discussion
        4.4.1 The knowledge of cancer
        4.4.2 The representation of cancer and its treatment
        4.4.3 Sources of cancer information
        4.4.4 The influence of cancer awareness on health protection
5 STUDY 2:PROVIDER-PATIENT COMMUNICATION: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DURING THE BREAKING OF BAD NEWS
    5.1 The purpose
    5.2 Methods
        5.2.1 Design
        5.2.2 Participants
        5.2.3 Data collection tools
        5.2.4 Procedure
        5.2.5 Data analysis
    5.3 Results
        5.3.1 Qualitative data
        5.3.2 Quantitative data
    5.4 Discussion
        5.4.1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s during the breaking of bad news
        5.4.2 One-way provider-patient communication
        5.4.3 Levels of satisfa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patients' emotional status
        5.4.4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6 STUDY 3: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HEALTHCOMMUNICATION ON CANCER SURVIVORS
    6.1 The purpose
    6.2 Methods
        6.2.1 Design
        6.2.2 Participants
        6.2.3 Data collection tools
        6.2.4 Procedure
        6.2.5 Data analysis
    6.3 Results
        6.3.1 Qualitative data
        6.3.2 Quantitative data
    6.4 Discussion
        6.4.1 Determinants of patients' psychosocial quality of life
        6.4.2 Socio-demographic features
7 GENERAL DISCUSSION
    7.1 The role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cancer care
    7.2 Strategic health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cancer care
        7.2.1 The need for a strategic cancer awareness communication
        7.2.2 The need for a therapeutic healthcare provider-patient communication
        7.2.3 The need for a therapeutic caregiver-survivor communication
    7.3 Health Communication Model (HCM) for chronic illnesses
        7.3.1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7.3.2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7.3.3 Communication outcomes
        7.3.4 Health outcomes
    7.4 Strengths of the study
    7.5 Limit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7.6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7.6.1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7.6.2 Practical implications
    7.7 Conclusion
Reference
Appendices

(9)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概况小结
        (三) 国内研究概况小结
    四、研究范围与研究创新
    五、本研究将对该领域的贡献
    六、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文献研究法分类
        (三) 论文原始资料来源与整理
第一章 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与学习方法
    第一节 马礼逊学习经历
        一、马礼逊的生平
        二、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
    第二节 马礼逊汉语学习方法
        一、马礼逊中文教师对其学习方法的响应
        二、马礼逊独特的学习方法
        (一) 字典撰写式汉字积累法和清字法
        (二) 图书园地学习方法
        (三) 马礼逊学习方法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礼逊撰写的汉语教材
    第一节 《通用汉言之法》的编写背景
        一、世界进入不列颠盛世与英国借传教之名殖民扩张
        二、中国清政府闭关自守与十三行兴起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编写动因
    第二节 《通用汉言之法》概况
        一、版本选取
        二、说明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体例介绍
        四、《通用汉言之法》的特点
    第三节 《通用汉言之法》汉字注音观点
        一、传教士给汉字注音的尝试
        二、马礼逊家书中“汉字罗马字母化拼读”通信方式尝试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礼逊的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理念
        一、自主学习(Auto-Didactic)
        二、强调本土教师角色
        三、马礼逊学习方法实施
        (一) 清字法
        (二) 马礼逊语言学习观衍生出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马礼逊的教学实践
        一、东印度公司时期教学实践(1807-1818)
        二、创建英华学院协助米怜兼院外总监(1816-1822)
        三、与新加坡总督共商新加坡大学计划(1818-1826)
        四、米怜去世后担任英华学院总监(1822-1823)
        五、英国建立伦敦语言学院(1824-1825)
        六、远程指导儿子承担英华学院后期重任
    附录4-中文教学机构图表
第四章 马礼逊的汉籍收藏
    第一节 情况介绍
        一、“越洋书箱”的产生
        二、“越洋书箱”的收书过程
        三、“越洋书箱”书目及学者评价
        四、“越洋书箱”收藏目的
        (一) 成立图书馆
        (二) 建立中文学习基地
    第二节 越洋书箱捐赠伦敦大学之旅
        一、费瑟的捐赠计划垒筑中文基地方砖
        (一) 费瑟与越洋书箱
        (二) 托马斯·费瑟给伦敦会的报告
        二、塞缪尔·基德在伦敦大学任教
        (一) 塞缪尔·基德任中文教习
        (二) 塞缪尔·基德的中文教学
    本章小结
结论
    一、马礼逊业绩回顾
        (一) 马礼逊影响与创立的学习机构
        (二) 马礼逊编纂了首部印刷版汉语语法书
        (三) 马礼逊倡通过女子教育改变未来
        (四) 马礼逊汉语语法书推动了教科书编译和双语教学
        (五) 马礼逊汉语教学机构对培养早期汉语人才作出了贡献
        (六) 为汉字注音罗马字母化作出了贡献
    二、马礼逊教育思想溯源
    三、马礼逊对汉语教学做出的贡献
    四、本研究者对马礼逊研究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1-google scholar 2019调查表
附录2 附录1英华学院教学理念原文
附录3 托马斯·费瑟信
转写本A(惠康医学研究基金图书馆收藏-50封家书选例)
转写本B(SOAS亚非学院收藏-50封家书选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10)《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Too Much Sax Could Be Bad for Your Health — Study(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的《塞缪尔·约翰逊书信集》(第四卷)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治平. 兰州大学, 2021(02)
  • [2]刚果政府财政政策对该国基础教育质量改进的效果研究[D]. Sifa Bura Huguette.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翻译实践报告 ——以医学科普类文本汉译为例[D]. 袁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唐·德里罗小说中的身体性研究[D]. 兰海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身份抑或绩效:巴基斯坦公民的政治信任[D]. Syed Arslan Abbas.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压缩策略下的医学会议英汉同声传译技巧研究[D]. 孙连悦. 兰州大学, 2020(01)
  • [8]保健信息沟通在马拉维癌症关怀护理过程中的心理作用[D]. Flemmings Fishani Ngwira.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D]. 尤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10]《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萨克斯管太多可能对你的健康有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