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

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

一、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鸽[1](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古今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归纳总结用药规律,自拟健脾消食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本证提供新的临床用药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全面检索、整理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古今文献,摘录治疗本病本证常用药方,总结处方用药规律,对其进行频率、频次归纳,使用聚类及关联分析总结规律,再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健脾消食方。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设计方案,病例完整并符合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试验,疗程为4周,以中医症候治疗疗效为主要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根据古代文献分析,中药白术、茯苓、陈皮分别位列前三,现代文献中焦山楂位居第一,其次为茯苓、白术,可见古代及现代医家治疗本病时皆重视补气健脾理气,而古代医家多使用补气健脾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现代医家则更重视消食开胃健脾,多采用消补并施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2.临床研究:健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型)筛选后共入组35例,治疗2周有效率为40.00%(14);治疗4周后受试者总有效率为91.53%(32)、无效8.47%(3);治疗2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11.42%(4)、8.57%(3);治疗4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48.57%(17)、37.14%(13),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次要症状中,治疗2周、4周后次要症状中面色少华未消失率分别为为93.55%(29)、70.97%(22),该症状多数患儿未见明显改善;将基线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与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试验无不良反应,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有一定疗效,临床试验安全。结论:古籍中治疗本病多以健脾补气为主要治则,现代医家则多用健脾消食为治疗原则,根据数据挖掘结合临床经验所得出的健脾消食方,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闫文宏[2](2021)在《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导师崔霞教授提出治疗小儿厌食谨守“轴轮并运”的治疗大法,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导师治疗厌食病的用药规律分析,结合临床观察厌食患儿的疗前疗后的主症(食欲、食量),次症(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指标的变化,验证崔霞教授治疗厌食的学术观点,以便更好地继承其学术思想,同时也为临床辨治小儿厌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研究一为数据分析,收集筛选出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经崔霞教授诊断并治疗的,有效的200例厌食患儿的首诊处方200首。首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创建数据库,然后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处方中每味药物的使用频率、归经、性味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为临床观察,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的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观察50例厌食患儿疗前疗后的主症(食欲、食量),次症(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指标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崔霞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小儿厌食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人体“圆运动”理论,提出其病位不只局限于脾胃,常涉及圆运动的每个环节,与心、肺、肝、肾同样关系密切。如果人体整个“圆”的气机循环出现问题,则易导致厌食,进而提出“轴轮并运”治疗大法。“轴”指中焦脾胃,“轮”指心、肺、肝、肾。“脾在运而不在补”,导师在临床治疗厌食时,以益黄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此方药味虽少,却体现了圆运动的“枢轴并运”的涵义。方中陈皮、木香健脾理气、消食和胃,合甘草补益中气,调节脾胃之气机升降;肝肺升降失常,常影响脾胃之升降,故用青皮疏肝,诃子敛肺,两药合用以调节肝肺气机。虽仅仅五味药物,却很好的体现了“轴轮并运”之法。2.数据分析显示:研究纳入的200个病例,基本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用药处方200首,包含160味中药,导师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药物,四气多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则以辛、苦、甘居多,主要归脾胃经,肺、肝、肾、心经次之。其中陈皮、青皮、木香、谷芽、柴胡、诃子、木瓜、炒栀子、炒白术、白芍、佩兰、炒苍术、太子参、砂仁、山药等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使用频率较高且密切相关的药物组合为:陈皮-木香、青皮-诃子、柴胡-白芍、谷芽-木瓜等,常用药物网络展示组合显示为导师常用方益黄散加减组成。3.临床观察显示:崔霞教授应用“轴轮并运”法,采用益黄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着,总有效率达96%。患儿的主要症状尤其是食欲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患儿的次要症状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从整体出发,将轴轮并运的理论应用于小儿厌食的治疗中,以益黄散为基础加减调节气机升降,可有效的改善患儿的食欲、食量、面色、腹痛、大便等症状,证实了崔霞教授运用“轴轮并运”法治疗小儿厌食的有效性。

闫宏丽[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门九章教授应用小儿异功散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是我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门九章教授是该流派的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中医药大学教授,本省第一届着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在中医学研究领域,门九章教授造诣颇深。对于疑难重病他主张用中医药防治,并在这个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年来,门九章教授将“功能五态”的思想应用于疾病的诊治,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通过对其近一年的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深入分析总结其临床经验,以飨同道。研究目的:依托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认真领会门九章教授基于临床应用而形成的学术思想,牢固掌握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尤其是重点关注门教授三十多年来将小儿异功散应用到临床上所获得的诊治经验,深刻体会门教授“大病以胃”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小儿异功散在临床上的应用,然后再通过该方的临床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完善和丰富,以确保药方在未来临床实践中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研究内容和方法:在跟学过程中,本人主要采用了四种研究方法,即查阅门教授的重要论着,搜集和整理与门教授临床应用小儿异功散的医学案例,积极参加门教授的专题讲座活动以及随同门教授出诊;根据纳入标准录入门九章教授2018年3月-2019年3月的医案,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门九章教授运用小儿异功散治疗疾病的方法,为进一步传承其学术思想、进行经验总结提供理论指导。运用“门诊病历录入系统”收集门九章教授关于功能不足态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符合标准的508例医案进行数据分析和经验总结。研究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小儿异功散的应用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且适用于多个年龄段,儿童、青中年及老年患者均适用;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功能五态中,功能不足态最为多见,约占病例总数的68%;中医诊断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是气血津液系病证和肺系病证,脉象和舌象分别以细脉、苔白舌淡为主,西医诊断中主要出现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肿瘤。结论:门九章教授结合功能态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多年来对疾病规律的认识,提出“证”就是功能态的学术思想,根据患者患病时的功能状态去调整和治疗,不仅把握住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则也是践行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科学所在。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来分析得出临床上患者大多为大病、久病患者,就脉象而言,大多沉脉与细脉兼有;就舌苔而言,大多为薄白苔;就舌色而言,大多以黯舌与淡舌为主,门九章教授以顾护人体正气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小儿异功散则是此类疾病的代表方剂。

胡洁[4](2020)在《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的临床疗效,探讨防治小儿厌食的新思路,提供治疗小儿厌食的有效方药。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厌食(脾虚肝旺证)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加味异功散及儿脾醒颗粒。其中治疗组服用均为煎剂,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儿脾醒颗粒,每日3次,共10天。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服药前后的厌食的改善情况,以食欲、食量作为主症,面色、形体、口气、脾性和睡眠作为次症,收集、记录并统计治疗前后主症和次症的积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以此来评判加味异功散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疾病的总疗效和有效率。监测治疗前后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情况以判断药物安全性。结果:1.加味异功散和儿脾醒颗粒治疗前后总积分P<0.05,具有差异性,两组对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均有效;2.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的总有效率为96.7%,儿脾醒颗粒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较儿脾醒颗粒明显有效(P<0.01);3.加味异功散可改善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的食欲、食量(P<0.05)的主症,在改善食欲方面明显优于儿脾醒颗粒(P<0.01);4.加味异功散可显着改善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的脾气(P<0.01)、口气(P<0.05)、趴睡(P<0.05)、寐不安(P<0.05)的次症,在改善口气、睡眠等方面优于儿脾醒颗粒,在脾气方面有显着改善;5.加味异功散和儿脾醒颗粒在改善面色、形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6.患儿在服用药物期间,无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平稳,安全性良好。结论:加味异功散能够有效地治疗厌食,改善脾虚肝旺证小儿厌食的主要症状及某些次要症状,在食欲、食量、脾气大、口气、趴睡、寐不安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儿脾醒颗粒。

徐艺文[5](2020)在《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与评价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脾虚食积证厌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临床借鉴和新思路。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导师门诊收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共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对照组实际纳入30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中成药健胃消食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患儿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疗效情况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对两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经治疗后,小儿厌食疾病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脾肥儿丸加减组比对照组在疾病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上更优。治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两组间比较:在改善食欲、食量、少气懒言、腹胀、呕吐、大便异常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精神状态、面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较好。结论:养脾肥儿丸加减在治疗小儿厌食脾虚食积证上安全性良好,且临床疗效确切,可值得推广。

张鹏宇[6](2020)在《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儿伤食泻,平胃保安丸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及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之保安丸化裁而成,古方新用,在把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观察、统计、分析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伤食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将古方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为临床上小儿伤食泻的诊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住院部及儿科门诊中于2019.02~2020.01就诊并诊断为泄泻~伤食泻的患儿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单双号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予免煎汤剂平胃保安丸治疗,对照组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水丸)治疗,治疗5天后来院复诊,记录患儿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止泻具体时间,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收集的伤食泄泻患儿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有31例,对照组有30例。以下为实验分析结果:在31例试验组中有18例痊愈,4例有效,9例显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0%;在30例对照组中有8例痊愈,3例有效,17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经过SPSS秩和检验发现,在治疗伤食泻的总有效率上,两组药物统计结果为P≤0.01,说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试验组药物要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药物在止泻时间的比较上,P<0.01,表明试验组药物在止泻时间上比较明显比对照组药物短。在改善症状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P<0.05,表明在改善小儿伤食泻症状体征等方面,试验组药物优于对照组药物,尤其是在其改善患儿大便性状、增加患儿食量、改善患儿精神状况及矢气嗳气等症状上。结论: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止泻时间等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过程中平胃保安丸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除此之外,其没有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因此可以在临床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进行推广。

徐珊[7](2020)在《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导师基于50载临床实践提出的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学术观点的理论渊源;探讨儿童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合并因素,挖掘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用药规律及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儿童脾虚泻尿液和粪便的代谢轮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温运颗粒干预儿童脾虚泻产生的尿液和粪便代谢谱变化,为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的理论基础、生理病理基础溯源和各家学说、发展源流的梳理,完成温阳法和运脾法的溯源;通过对儿童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理论内涵;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3种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脾虚泻门诊病例和处方进行归纳总结,挖掘出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其它因素、导师治疗脾虚泻的核心方药及加减方药。本研究第二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尿液样本30例,另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尿液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粪便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检验差异性代谢物对脾虚泻的诊断能力及对温运颗粒作用靶标的预测。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第一节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溯源,认为温阳法基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而建立,儿科各家在病因认识与保健、辨证施治方面多有发挥;运脾之法是基于脾的功能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从历代医家对脾虚泻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治疗的认识来看,温阳法和运脾法治疗儿童脾虚泻同根于历代医家理论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研究结果认为儿童脾虚泻从病程来看大多属于现代医学的迁延性、慢性腹泻范畴;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男孩多于女孩;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以夏秋冬三季为多;脾虚泻儿童母乳喂养比例较低;感染因素、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抗菌药物的使用、变态反应性疾病作为儿童脾虚泻的合并因素或既往因素间接提示儿童脾虚泻与肠道菌群可能存在关联。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核心方:即在理中丸基础上化裁而得,命名为温运颗粒,药物组成有苍术、茯苓、炮姜、煨益智仁、炒麦芽、砂仁,体现温运脾阳之治疗大法,且温运颗粒疗效确切。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尿液差异性代谢产物共87个,其中UHPLC-MS正离子模式下33个,负离子模式下30个,GC-MS模式下24个。共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丁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低钙氨酸代谢共11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尿液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共3条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粪便差异性代谢产物共26个,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氮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共9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同时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经温运颗粒治疗后粪便中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含量增高。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2条代谢通路;同时温运颗粒能显着提高脾虚泻儿童肠道内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水平。本研究第四部分结果显示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能较好地区分脾虚泻患儿与健康儿童以及温运颗粒治疗前后的代谢差异。结论: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这一学术观点根于理论、立于实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脾虚泻引起了儿童机体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紊乱,推测肠黏膜的损伤和修复障碍、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是导致脾虚泻的重要发病机制。温运颗粒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改善肠黏膜代谢能量供给、促进黏膜修复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发挥止泻功效。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可能有助于脾虚泻的诊断及温运颗粒的作用靶标推测。本文研究分析了脾虚泻儿童尿液、粪便差异性代谢物,建立了基于尿液、粪便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差异的特征谱库,基于代谢组学揭示了温运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的科学内涵。

杨珂[8](2020)在《益气运脾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运用中药益气运脾方治疗脾胃气虚证厌食患儿,并与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锌、胃泌素、尿淀粉酶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理;通过停药后2个月随访患儿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BMI)值,判断益气运脾方对身高、BMI的改善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厌食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予益气运脾方口服,西药组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口服,疗程为1个月。患儿治疗前后记录体格指标、中医症状积分,并检测血清锌、胃泌素、尿淀粉酶水平,停药后2个月随访复发率及身高、体重指标。对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评价疗效,进一步探讨其疗效机理。结果:(1)综合疗效的比较:经治疗后,中药组痊愈13例,占43.33%,显效11例,占36.67%,有效5例,占16.67%,无效1例,占3.33%,总有效率为96.67%;西药组痊愈6例,占20%,显效8例,占26.67%,有效11例,占36.67%,无效5例,占16.67%,总有效率为83.33%,且中药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均较前改善,除体重外各症状积分治疗后均有显着减少(P<0.01),中药组体重症状积分治疗后较前明显改善(P<0.01),西药组体重症状积分治疗后有改善(P<0.05)。中药组在改善食欲、面色、神疲、倦怠、体重方面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食量、脘腹胀满、大便性状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3)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中药治疗后,血清锌上升不明显(P>0.05),尿淀粉酶、胃泌素水平上升明显(P<0.05);西药治疗后血清锌、尿淀粉酶水平上升明显(P<0.05),胃泌素水平上升不明显(P>0.05)。两组在改善尿淀粉酶水平上无明显差异(P>0.05)。(4)身高、BMI值及复发率的比较:通过统计分析随访的身高、BMI值,我们发现中药组、西药组均可改善患儿身高、BMI值(P<0.05),且两者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停药2月后随访,根据厌食评分表,中药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6.67%,西药组有5例数复发,复发率为16.67%。结论:中药益气运脾方对于厌食脾胃气虚证患儿临床疗效可观,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食量、脘腹胀满、大便性状方面优势更为突出。益气运脾方可改善患儿胃泌素、尿淀粉酶水平。益气运脾方对患儿身高、BMI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经随访后发现运用中药治疗的患儿复发率明显小于西药组。

梁廷君[9](2019)在《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临床对照试验研究,通过观察小儿厌食症的主、次症状积分,日均费用、药物煎煮、服药时间,评价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济性效益,探讨运脾醒胃汤煮散的优效性,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简、便、廉”的中医特色方案,为运脾醒胃汤煮散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中医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患儿90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饮片组、煮散组、颗粒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运脾醒胃汤汤剂、煮散(半剂量)、颗粒不同剂型口服治疗,总疗程2周,对比观察三组在治疗前后(0、7、14天)的症候积分变化、处方费用、药物煎煮时间、服药时间。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第7天、14天食欲、食量、面色、口臭、呃逆等症状积分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饮片组比较,煮散组、颗粒组在治疗第7、14天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症候总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煮散组在日均费用上明显少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颗粒组在日均煎煮时间上均少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均费用上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煮散组、颗粒组的服药时间明显少于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确切,煮散组的剂量仅为其余两组的半量,可达到相同的疗效,且在煎煮时间、日均药费、日均服药时间上明显优于饮片组,煮散组在药物费用上优于颗粒组,中药煮散充分体现了“简、便、廉”的中医特色优势,为煮散剂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张鸿彬[10](2019)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和方法探析厌食症(Infantile anorexia,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变化特征,从代谢组学角度解析IA的生物学本质,观察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的调节情况,探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的治疗机制。方法:120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造模组100只。以特制高脂饲料喂养制备I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20只,分别为模型组、小儿开胃增食合剂(简称合剂)高、中、低剂量组及健胃消食片组;药物干预15天后处死,取其下丘脑,制备检测样本。利用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下丘脑样本进行检测,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检测出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值,阈值>1)和t检验的P值(P<0.05)寻找下丘脑中的差异性代谢物,解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1.模型组大鼠从第28天开始日进食量低于空白组4060%,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进食量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且以合剂高剂量组最显着。模型组大鼠体重从第7天开始比空白组低1015%,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体重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尤以合剂高剂量组最显着。2.从总PCA得分图可以看出6组样本间明显分开,各组聚类明显,各药物干预组向空白组回归,且以合剂高剂量组最为明显。3.通过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产生的代谢物鉴定分析,得到泛酸、LysoPC(14:0)、LysoPC(14:1(9Z))、鸟苷酸、次黄嘌呤、肌苷、黄嘌呤、鸟苷、鞘氨醇、植物鞘氨醇、焦谷氨酸、GSH、GSSG等30种差异性代谢物。4.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28条代谢通路,其中影响值大于0.1的前五位代谢通路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结论:1.IA模型大鼠经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后,体重、摄食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代谢物图谱较模型组更接近于空白组,证实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具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食量和体重,调节紊乱的代谢途径。2.发现了组氨酸、GSH、GSSG、鸟氨酸、LysoPC(16:1(9Z))、瓜氨酸、鞘氨醇、LysoPC(14:1(9Z))、LysoPC(18:2(9Z,12Z))、肌苷、鸟苷、L-亮氨酸、棕榈酸等IA潜在生物标志物,揭示了IA的发生与下丘脑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等能量代谢的紊乱有关。3.小儿开胃增食合剂能够调节紊乱的相关代谢途径,这可能是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IA的作用机制之一。

二、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现代文献研究
        2.1 查阅范围
        2.2 文献筛选
        2.3 检索结果
        2.4 文献汇总
    3 结果与用药规律分析
        3.1 常用药物使用频率
        3.2 常用中药的四性、五味及归经
        3.3 各类药物所占比例
        3.4 各类中药的关联分析
        3.5 各类中药的聚类分析
        3.6 组健脾消食方
第二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脱落病例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给药方式
        2.4 观察指标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指标
        2.7 统计方法的选择
    3 一般情况与结果分析
        3.1 入选情况及基线资料
        3.2 基线资料
        3.3 有效性评价
        3.4 结果分析
讨论
    1 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理论探索
        1.1 脾胃之间的关系
        1.2 以脾虚食积证辨证小儿厌食症的立题依据
    2 古今文献研究探讨
    3 健脾消食方的组方特点及方药
    4 临床试验疗效探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厌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小儿厌食概述
        2 小儿厌食的病因
        3 小儿厌食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儿厌食的中医研究
        1 小儿厌食病因病机
        2 小儿厌食的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
    1 中轴脾胃的作用
    2 “轴轮并运”涵义
    3 轴轮理论辨治厌食
    4 治疗以益黄散为基础,随证加减
    5 病位涉及心、肝、肺、肾时的配伍加减
    6 外治疗法及预防调护
    7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4 小结
    研究二 益黄散加减治疗50例小儿厌食的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与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门九章教授应用小儿异功散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儿异功散的方证研究
    1.小儿异功散的方证源流
    2.小儿异功散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3.小儿异功散的剂量、服法及功效
第二部分 小儿异功散的现代研究
    1.小儿异功散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小儿异功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1 小儿异功散在儿科中的应用
        2.2 小儿异功散在肿瘤病中的应用
        2.3 小儿异功散在结肠炎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整理规范
        1.5 研究方法、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门诊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3.时间分布统计
    4.患者功能五态统计
    5.中医病症分类统计
    6.西医病症分类统计
    7.临床症状及舌脉变化统计分析
        7.1 症状统计
        7.2 舌象统计
        7.3 脉象统计
    8.讨论
        8.1 小儿异功散应用的性别规律
        8.2 小儿异功散广泛应用于1-20岁、80-90岁以上患者
        8.3 小儿异功散与季节相应
        8.4 小儿异功散与功能五态分型
        8.5 小儿异功散临床中以食欲不振、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
        8.6 小儿异功散的主要舌象是舌淡苔白、主要脉象是细脉
        8.7 小儿异功散的主治病症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小儿厌食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小儿厌食的中西医治疗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
        1.2 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1.4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前后症候分级量化比较表
        2.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4 安全性评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2 组方思路及方药分析
        2.1 选方立法依据
        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2.西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选择
    2.治疗与观察方法
    3.统计结果及分析
    4.安全性评价
    5.病例脱落剔除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2.以脾虚食积证辨小儿厌食的立题依据
    3.以健脾、运脾、醒脾、消积四法为治疗法则
    4.以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的组方依据
    5.方中单味药具体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小儿厌食的中西医综述
    1.小儿厌食的中医研究进展
    2.小儿厌食的西医研究进展
    3.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小儿厌食临床观察表
附件2 小儿厌食症证候分级量化表
附件3 合并用药记录表
附件4 知情同意书
附件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治疗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小儿泄泻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腹泻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家对婴幼儿腹泻病治疗的认识
二、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实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三、讨论
    1.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分析
    2.导师“运脾为健”学术思想浅析
    3.立题依据
    4.方义分析
        4.1 对照组药物保和丸(水丸)方义分析
        4.2 试验组药物平胃保安丸方义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小儿腹泻病中医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技术路线图
附录 2 小儿泄泻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 3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 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学术内涵探讨
    第一节 温阳学派与运脾学说溯源
        1 温阳学派溯源
        1.1 温阳法理论来源
        1.2 小儿阳气与五脏的关系
        1.3 儿科温阳学说各家观点
        2 运脾学说溯源
        2.1 运脾法理论基础
        2.2 运脾法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3 儿科运脾学说的发展源流
        3 小儿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
        3.1 脾虚泻的病因病机
        3.2 脾虚泻的治则治法
        4 小儿脾虚泻的辨证治疗研究现状
        4.1 治则
        4.2 治法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脾虚泻的临床经验
        1 脾虚泻发病特点及导师用药规律研究
        1.1 概述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结果
        2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疗效分析
        3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理论观点与临床经验总结
        3.1 病机—脾阳不振为要
        3.2 治法—温运脾阳为主
        3.3 主方—温运颗粒加减
        4 讨论
        5 总结
第二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尿液代谢特征
    1 引言
    2 临床资料及样本收集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病例分组
        2.7 样本采集方法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9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 UHPLC-MS尿液代谢研究
        3.1 试验仪器和试剂
        3.2 尿液样本处理
        3.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3.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6 结果
    4 GC-MS尿液代谢研究
        4.1 仪器和试剂
        4.2 尿液样本处理
        4.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4.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4.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6 结果
    5 温运颗粒干预前脾虚泻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5.1 碳水化合物代谢
        5.2 氨基酸代谢
        5.3 谷胱甘肽代谢
        5.4 肠道菌群相关
    6 温运颗粒干预脾虚泻涉及的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7 结论
第三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粪便代谢特征
    1 引言
    2 GC-MS粪便代谢研究
        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2.2 粪便普筛样本前处理
        2.3 粪便普筛色谱与质谱分析条件
        2.4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样本前处理
        2.5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2.6 质控标准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8 粪便普筛结果
        2.9 粪便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
    3 总结
第四部分 脾虚泻的诊断模型及温运颗粒作用靶标预测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益气运脾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儿厌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小儿厌食的中医理论概述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探索
        1.3 发病机制
        1.4 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和发展
        2.1 西医认识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4 厌食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脱落标准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体格指标
        4.3 实验室指标
    5. 疗效评价标准
        5.1 主症积分评价
        5.2 次症积分评价
        5.3 临床疗效评价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与分析
        7.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7.2 疗效分析
        7.3 治疗前后各实验室指标比较
        7.4 治疗前与停药2个月后的身高、BMI值比较
        7.5 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7.6 总结
        7.7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益气运脾法的配伍机理及意义
        1.1 益气以扶脾胃正气
        1.2 运脾以转脾之气机
    2. 组方意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 益气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分析
        3.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3.2 对身高、BMI水平的改善情况
        3.3 实验室指标及疗效机理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1.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及研究现状
        1.1 基本概念
        1.2 病因认识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的研究
    2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与研究
        2.1 小儿厌食症的病名由来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的研究
    3 煮散的历史沿革
    4 配方颗粒的认识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随访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1.1 三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
        3.1.2 三组病程分布比较
        3.1.3 三组治疗前主症积分、次症积分、症候总积分组间比较
        3.2 两组疗效分析
        3.2.1 治疗前后食欲积分比较
        3.2.2 治疗前后食量积分比较
        3.2.3 次要症候积分比较
        3.2.4 症候总积分比较
        3.2.5 治疗7 天后三组疗效比较
        3.2.6 治疗14 天后三组疗效比较
        3.3 成本效益分析
        3.4 日均服药时间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思路
        4.2 运脾醒胃汤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4.3 中药煮散的认识
        4.4 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
        4.5 汤剂、煮散剂、配方颗粒的比较
        4.6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药物
    1.3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给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2.5 样本采集与处理
    2.6 LC/MS分析
3 数据处理
    3.1 统计学处理
    3.2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造模期间大鼠食量的变化
    4.2 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变化
    4.3 经药物干预后大鼠食量、体重的变化
    4.4 代谢组学数据结果
    4.5 IA模型大鼠下丘脑的代谢组学特征
    4.6 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的影响
5 讨论
    5.1 运脾法
    5.2 代谢组学方法与中医药研究的契合及应用
    5.3 动物模型评价及对照组药物的选取
    5.4 大鼠食量、体重的变化
    5.5 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谱潜在生物标志物
    5.6 各组代谢物对比分析
    5.7 各药物干预组间疗效的比较
    5.8 代谢通路分析
6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四、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D]. 赵云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D]. 闫文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门九章教授应用小儿异功散临床研究[D]. 闫宏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脾虚肝旺证)的临床观察[D]. 胡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D]. 张鹏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D]. 徐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益气运脾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 杨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运脾醒胃汤不同剂型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 梁廷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D]. 张鸿彬.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