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与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

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与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

一、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君[1](2021)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VfM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王永彬[2](2021)在《中国高铁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新建高铁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文英,贾斌凯,李怀恩,李家科,陈至立,李继成[3](2021)在《西安小寨商业区海绵城市改建效益货币化计算与分析》文中提出为了缓解内涝、水环境等问题,我国各地城市陆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以西安市小寨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构建海绵城市效益货币化方法,计算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益.小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年效益约为2亿,以社会折现率为7%计算,在运营期为30年的效益为26.6亿元.效益约为海绵设施项目投资的2.4倍,总投资的1.3倍.效益计算方法和结果可以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邓木子然[4](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生态敏感性高、易产生石漠化、尤其是兼具风景名胜区属性的遗产地存续受旅游产业干扰度大。旅游产业效益监测与调控是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展示的有效途径,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旅游产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旅游学、地球空间信息学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影响、目标决策等理论,针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协同对旅游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生态环境总体结构和保护管理基本现状的贵州喀斯特地区选取施秉喀斯特和荔波-环江喀斯特作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遗产地野外考察、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阐明不同属性遗产地旅游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差异,揭示旅游产业发展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发展、价值保护展示的影响机制与内在规律,为喀斯特类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通过遗产地土地覆盖格局、植被覆盖率、石漠化景观时空变化分析,表明第一、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成功前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遗产地旅游产业的存在并未给遗产地生态环境状况造成负面影响:荔波-环江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植被覆盖率有明显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草地与灌木林地大幅度转换为郁闭度更高的乔木林地。施秉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相对变化较小,总体植被覆盖率有微弱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有一定减少,其他林地与灌木林地转换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换,但草地转向灌木林地的比例低于灌木林地转向草地的比例,同样说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明显。道路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相对稳定,道路面积略有增加,说明经济与社会效益良性发展。2.通过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对旅游产业效益数据挖掘与主要驱动因子信息提取建立了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并对两类遗产地进行时序变化研究,表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15年间整体上为增加趋势,旅游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策略有效促进了喀斯特遗产地的生态成效、经济回收、社会开放:2005-2020年期间,入选时间早,旅游产业规模成熟的荔波-环江喀斯特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良好、经济收益显着、社会开放度高。入选时间较晚,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的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保持了稳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近十五年来荔波-环江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10.51%、34.1%、18.5%;近十年来施秉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2.2%、12.2%、2.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对遗产地真实情况反映效果良好,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产业与遗产地管理措施的差异性导致。3.针对喀斯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多维贫困特点、价值保护展示目标等三大现实壁垒,重组指标评价旅游产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得出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期间均产生了一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不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之间存在的结构差异性可能与遗产地属性有关:近十五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双属性及自然保护区单属性的荔波-环江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44.6%、50.6%、28.9%、63.1%;近十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双属性的施秉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14.4%、19.0%、9.0%、21.2%,根据综合效益指数评价等级表,荔波-环江喀斯特综合效益保持高速发展水平,效益等级为好,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等级从差提升至较差,有不断提速的趋势。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地区情况显着影响了其衍生的产业效益特点,自然环境本底的脆弱性与不可恢复性促使产业发展必须保持高效可持续性、邻近社区的石漠化环境造成的广泛贫困促使产业收益必须拥有高速益贫性、山地人文环境的封闭性与保守性促使产业价值必须具备高质量的传播性、先进性。针对不同保护展示背景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如何规划以达到产业同时满足可持续效益高、扶贫效益好、“两山”效益充分问题值得商榷。未来研究可结合更多类遗产地的不同现实需求进行研究手段的补充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更广泛应用与旅游产业评价体系的普适性提高。

宣晓梅[5](2021)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噪声被定义为环境七大公害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影响,高噪声甚至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高速铁路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全寿命周期角度,对于社会和大众的出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可能引起的噪声问题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导致在高速铁路规划设计及建设阶段,邻近高速铁路线路两侧的居民表现出对噪声影响的重视,居民通过公众参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希望高铁线路尽量远离自己的住宅,这给线路的规划选线和建设增加了难度。可见高速铁路噪声与其作为新型基础设施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可能成为制约高速铁路提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噪声影响逐渐成为高速铁路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因此高速铁路的环境影响问题可以用负外部性来解释。选择从环境经济学视角对噪声负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控制策略,对高速铁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对高速铁路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梳理,选择在经济行为中容易被忽视的噪声负外部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的量化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建立各参与方解决噪声负外部性问题的动态博弈模型,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最后提出噪声控制策略研究,将全寿命周期理论贯穿其中。具体包括:1.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后,按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将高速铁路划分为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借助外部性理论,通过对高速铁路项目效应的分析,结合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及运营的特点,定义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性的内涵,并分别对高速铁路的正负外部性进行表征分析后着重对噪声负外部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2.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论文在对比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量化方法后选择单位值转换法作为高速铁路噪声成本量化的基本方法,提出将人均购买力平价PPPGDP比值、人口密度比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值作为单位值转移法的校正因子,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的计算模型。用近12年的高速铁路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后得出不同阈值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及总成本数值。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各年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未有较大增长幅度;但高速铁路噪声总外部成本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可预计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噪声负外部成本将持续增加。3.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噪声外部成本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可忽视,针对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论文借鉴博弈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政府和企业,企业和居民两个方面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针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三方动态博弈树分析模型,搭建各方支付函数后,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解。针对企业和居民的博弈,构建两者的两方有限博弈分析模型,利用支付等值法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对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的分析分别阐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问题上做出决策的约束条件。4.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结合量化分析结果和博弈分析结论,环境污染内在化方式是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的变化阐述及存在问题分析,从健全高速铁路噪声内在化制度、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重点工程示范激励、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和加强环境成本控制计算等六个方面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的措施。5.提出高速铁路噪声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设计,建设和维护三个阶段,提出围绕全寿命周期构建“1平台+1体系”的模式,即构建全寿命周期噪声监测与智能分析平台和噪声控制管理体系,分别对平台和体系进行功能阐述后,本着前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的原则提出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为提高整体降噪效率,提出按线路实际情况进行噪声控制的综合设计方案,最大限度降低高速铁路噪声影响。

袁晨骁[6](2021)在《城市文化中心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研究 ——以ZJ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水准的城市文化中心对提升文化品位、改善文化民生、推进文化发展、提高城市吸引力起着重要作用。全国各省市都在如火如荼的推进各自的文化中心建设。作为财政支撑的公建项目,如何科学、高效的对其建设方案进行投资决策,是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新课题,也是急课题。然而现阶段我国学者关于城市文化中心专门的投资决策研究仍基本处于空白,也有研究领域较窄、落脚点不高的情况,表现为:公共项目的特点和复杂性分析不够、针对性不足;缺乏如何设计和制定比选模型的专项研究;决策过程科学性与合理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正是针对上述理论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从建设内容、投资与效益、绿色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提出城市文化中心项目类的投资决策综合评价体系(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39项)。通过文献提炼和专家访谈对指标优化、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确立灰色关联分析等阶段后,建立了决策评价模型,并明确了各类指标的评价标准与计算方法。为了验证该评价模型适用于城市文化中心项目的投资决策评价,本文以ZJ文化中心为例,比选得出了相对最优的建设方案。最终本文为城市文化中心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模型,且经由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是可行的,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投资决策评价提供了参考经验。

张秋星[7](2021)在《基于地铁运输系统的城市配送中心选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城市物流规模持续扩大,现有道路交通资源不足,城市物流配送效率受限。同时,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绿色共享成为未来城市物流发展趋势。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运输系统是显着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以及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对城市配送模式以及地下物流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地铁开展物流配送的设施条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地铁的城市配送中心选址优化问题,为完善我国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城市地铁开展物流配送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铁的多元化城市物流配送模式,以开展地上地下协同联运的物流配送方式。结合我国城市地铁实际建设情况以及发展运营情况,分析得出城市地铁平日运营非高峰时段具有一定的剩余运力,充分挖掘各地铁运营平峰时段可以有效利用地铁富余运力,能够全天多时段开展地铁物流配送活动。(2)在对城市物流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配送中心选址模型与算法设计。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节点的度、h指数、节点介数等指标,建立了城市地铁站节点综合重要度评价模型,为城市配送中心选址筛选较优的备选地铁站点。然后以最少换乘原则设计地铁内部线路选择方式,引入城市干线运输方式选择因子,构建综合考虑地铁进出站成本、线路换乘成本、地铁运输成本、货车运输成本、配送中心固定和变动运营成本以及末端运输成本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并结合实际物流配送情况,对模型增加了最大配送范围限制。为实现城市物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均衡,本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进行综合物流效益评价分析,以优化选址方案。最后结合城市多配送中心选址是一个复杂组合优化问题,基于遗传算法进行了选址模型的求解算法设计,以高效、准确求解选址模型。(3)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北京市物流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北京市规划情况,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地铁站点进行了综合重要度评价。算例分析表明,当地铁承担不同物流配送需求比例时,有不同的最优选址方案,且通过对比不同配送方案的物流综合效益分析可知,随着地铁承担比例的增加,地铁进出站和地铁换乘成本随之增加,进而造成城市物流配送总成本有所增加,但是城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物流效益也不断增加。因此得知,当地铁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地铁运输系统的富余运力,以促进城市物流的高效、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地铁轨道运输系统,提出地上地下协同的多元化城市物流配送模式。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也验证了求解算法的高效性。同时,证明了基于地铁运输系统的城市物流配送能有效促进城市物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物流业未来整体发展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撑。

李州扬[8](2021)在《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效益分析》文中提出BIM技术作为一项具有革新意义的新技术,能为建筑行业焕发新的动力和光彩。BIM可以为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带来巨大好处,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有项目将BIM技术应用于运营阶段。运营阶段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时间占比最长,成本消耗最大的阶段,也是绿色建筑展现绿色水平的重要时期。将BIM应用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中,不仅能够提高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助力BIM技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推广,但相关的应用研究仍然较为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BIM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因此,对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效益产出进行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各相关方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积极性,本文站在社会角度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引入COWA算子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集对分析理论确定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接下来,本文从国民经济角度出发,结合费用效益分析理论识别出应用BIM技术需投入的费用指标和产出的效益指标,并对各项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处理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最后通过费用效益评价指标确定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经济合理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阶段中应用的效益产出符合一定的预期,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是有应用价值的,可以进行宣传与推广。从经济角度上讲,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运营阶段也是合理可行的。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决策者明确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效益产出,为BIM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穆超[9](2021)在《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改造成本效益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提升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的整体环境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降低既有居住建筑的能耗负荷和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水平成为构建新型社区的治理任务。对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整体环境改造是一项因地而异、情况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完成节能改造,而是从顶层规划设计,根据老旧小区的具体情况,在满足提升基础居住条件和相关生活配套设施的前提下,配置相应的节能设备和计量系统,完善社区服务,在计量和核算节能量的过程中,需要一套适时修正的预测模型,利用计量数据和预测数据适当调整能耗设备方案,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结合国际和国内通行的节能量核算标准,建立粒子群优化算法—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节能量预测模型,综合室外气象、室内热环境等物理因素对能耗的影响,对节能改造项目所产生的能耗数据进行优化计算,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每一次迭代,找出数据最优值,调整局部数据和整体数据,为选择节能设备提供数据参考。基于既有居住建筑改造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理论,采用直接计算法、地区指导价格法、市场实时价格法和市场调节法计算改造项目的成本效益,对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构建既有居住建筑小区改造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际改造案例进行评价,在验证评价体系合理性的同时,评价分析改造项目综合效益达到的等级,为区域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改造项目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既有居住建筑小区改造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西安市某小区改造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其项目综合效益等级为“三星级”,可以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提升围护结构各部分传热性能43.9%,降低耗热量43%,采暖耗煤量下降14%,单位面积耗电量下降5%,小区居民热费支出每平米降低20%,在其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实现经济效益98.62万元以上,可以持续应用于提升小区综合服务设施和智能化改造维护中,探索小区能耗智能监控服务和公共停车新服务模式。坚持建设和长期运营管理并行的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受益人参与保护改造效果机制,才能发挥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改造的长期效益。

杨姝[10](2021)在《恒大K住宅项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环境问题愈加严重的当下,我们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失调、气候变暖等严重的挑战。绿色建筑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为了应对目前面临的环境难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长久以来我国都在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绿色建筑需要投入比传统建筑更多的成本,这成为绿色建筑快速推广的最大阻碍。绿色建筑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功能效益,我们需要探讨绿色建筑成本的增加与其带来的效益是否相匹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绿色建筑的成本构成、相关技术、评价方法等,而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带来的增量效益研究确甚少。本文通过实际绿建项目的技术与数据的调研与分析,研究其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以期推进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界定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文献调研,定义了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概念及详细组成,明确增量成本构成和增量效益的构成,并研究了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货币量化方法,研究恒大K住宅绿色建筑项目的各项绿建技术及绿建成本,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并进行详细的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分析计算并对此绿建项目进行绿建成本效益评价。同时,对比该绿建项目与普通项目的成本、收益,并得恒大K项目在其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远大于其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推广具有可行性。此项目的研究论证了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及可推广性,有助于为开发商及政府部门提供绿建项目的决策依据,有助于绿色建筑的甄选和推广。

二、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西安小寨商业区海绵城市改建效益货币化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绵城市货币化指标与方法
    1.1 效益货币化指标
    1.2 效益货币化方法
        1.2.1 生态环境效益
        (1)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
        (2)补充地下水效益
        (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益
        (4)提供生境效益
        1.2.2 社会效益
        (1)缓解城市内涝效益
        (a)减少交通损失
        (b)降低居民室内损失
        (c)减少商业交易损失
        (d)年均效益的计算
        (2)提升防洪效益
        (3)降低城市能耗
        (a)气温降低的节电效益
        (b)绿色屋顶保温隔热效益
        (4)提升景观效益
        1.2.3 经济效益
        (1)降低市政管网运营成本效益
        (2)增加区域水资源效益
        (a)增加区域水资源总效益
        (b)增加区域水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
2 研究区域介绍与效益计算
    2.1 小寨海绵城市建设介绍
    2.2 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定量化与货币化
        2.2.1 生态环境效益
        (1)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效益
        (a)点源污染控制
        (b)面源污染控制
        (c)总效益
        (2)补充地下水效益
        (3)缓解热岛效应效益
        (4)提供生境效益
        2.2.2 社会效益
        (1)缓解城市内涝效益
        (a)减少交通损失
        (b)降低居民室内损失
        (c)减少商业损失
        (2)提升防洪效益
        (3)降低城市能耗
        (a)气温降低的节电效益
        (b)绿色屋顶保温隔热效益
        (c)降低城市能耗效益
        (4)提升景观效益
        2.2.3 经济效益
        (1)降低市政管网运营成本
        (2)增加区域水资源效益
        (a)增加区域水资源总效益
        (b)增加区域水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
    2.3 效益计算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4)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天空地一体化与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三)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喀斯特遗产地治理的启示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处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旅游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旅游业总收入
        2 旅游从业人数
        3 人均可支配收入
        4 旅游者人数
        5 旅游业带动效应
        6 旅游设施数量
        7 基础设施变化
        8 生活保障变化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筛选方法
        4 指标体系
    (二)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三)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监测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二)综合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效益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1 系统目的
        2 系统登录
        3 系统操作
        4 旅游目的地微信指数监测
        5 数据采集
        6 旅游文件上传
        7 评分标准
        8 热点客源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高速铁路噪声研究
        1.2.2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措施
        1.2.3 交通运输外部性研究
        1.2.4 既有研究不足
    1.3 论文研究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研究
    2.1 外部性理论
        2.1.1 外部性定义
        2.1.2 外部性理论发展
        2.1.3 外部性经济学分析
        2.1.4 外部性理论启示
    2.2 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
        2.2.1 溯源与分类
        2.2.2 内容及研究热点
        2.2.3 经济学分析
    2.3 博弈模型理论
        2.3.1 博弈论分析
        2.3.2 博弈论分类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全寿命周期理论
        2.4.1 全寿命周期内涵
        2.4.2 典型全寿命周期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研究
    3.1 高速铁路项目物品分类探讨
        3.1.1 公共物品项目
        3.1.2 准公共物品项目
        3.1.3 经营性项目
    3.2 高速铁路项目效益分析
        3.2.1 经济效益
        3.2.2 社会效益
    3.3 高速铁路外部性表征分析
        3.3.1 定义及分类
        3.3.2 正外部性表征
        3.3.3 负外部性表征
    3.4 高速铁路噪声影响解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
    4.1 外部成本理论分析
        4.1.1 外部成本内涵
        4.1.2 外部成本量化必要性
    4.2 外部成本量化方法研究
        4.2.1 损害成本法
        4.2.2 规避成本法
        4.2.3 重置成本法
        4.2.4 价值转移法
    4.3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4.3.1 欧盟噪声成本计算方法
        4.3.2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4.4 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构建
        4.4.1 模型参数设置
        4.4.2 噪声平均成本模型
        4.4.3 噪声总成本模型
    4.5 量化模型验证
        4.5.1 模型变量计算
        4.5.2 噪声平均成本及趋势分析
        4.5.3 噪声总成本及趋势分析
        4.5.4 中国与欧盟噪声成本对比分析
    4.6 解决噪声外部成本的基本思路
    4.7 本章小结
5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
    5.1 博弈均衡作用机理分析
        5.1.1 作用过程机制
        5.1.2 博弈条件分析
        5.1.3 论文涉及的典型博弈关系
    5.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2.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5.2.2 博弈模型构建
        5.2.2.1 博弈树
        5.2.2.2 战略组合
        5.2.2.3 支付矩阵
        5.2.2.4 支付函数
        5.2.3 博弈均衡探讨
        5.2.3.1 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
        5.2.3.2 混合纳什均衡——企业
        5.2.3.3 混合纳什均衡——地方政府
        5.2.3.4 混合纳什均衡——中央政府
        5.2.4 博弈均衡解深度分析讨论
        5.2.4.1 中央政府监管分析
        5.2.4.2 地方政府监管分析
        5.2.4.3 企业投入治理分析
    5.3 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5.3.2 博弈表述
        5.3.3 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5.3.4 博弈均衡解分析
    5.4 博弈工具对解决噪声外部性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控制策略研究
    6.1 外部性内在化方法研究
        6.1.1 政府公共政策
        6.1.2 私人解决方法
    6.2 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表述
        6.2.1 初步建立阶段
        6.2.2 完善与发展阶段
        6.2.3 全新发展阶段
    6.3 环境成本内在化政策实施问题分析
        6.3.1 价格激励政策应用性范围受限
        6.3.2 税收政策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6.3.3 生态补偿激励政策效果欠佳
    6.4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策略
        6.4.1 健全噪声内在化制度
        6.4.2 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
        6.4.3 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
        6.4.4 重点工程示范激励机制
        6.4.5 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
        6.4.6 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核算
    6.5 本章小结
7 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策略研究
    7.1 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概述
        7.1.1 全寿命周期划分
        7.1.2 噪声控制基本原则及研究依据
    7.2 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体系
        7.2.1 控制总体目标
        7.2.2 噪声管理体系
        7.2.3 噪声智能监测与分析平台
    7.3 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
        7.3.1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顶层研究
        7.3.2 设计阶段
        7.3.3 建设阶段
        7.3.4 运营阶段
    7.4 噪声综合控制策略
        7.4.1 策略实施路径
        7.4.2 组合方案应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城市文化中心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研究 ——以ZJ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文化中心的定义
        2.1.2 国外城市文化中心的发展
        2.1.3 国内城市文化中心的发展
        2.1.4 城市文化中心项目的特征
    2.2 已有研究综述
        2.2.1 非盈利性公共项目投资决策与多方案比选
        2.2.2 关于非盈利性公共项目投资决策的评价体系与模型研究
        2.2.3 关于非盈利性公共项目多方案比选的方法研究
        2.2.4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文化中心项目投资决策的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3.2 评价体系维度构建
        3.2.1 维度构建的理论依据
        3.2.2 评价体系维度的确认
    3.3 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3.3.1 指标的初选
        3.3.2 指标的优化
        3.3.3 指标的含义界定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文化中心项目投资决策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1.1 指标权重分析的方法
        4.1.2 专家权重赋值科学性分析
        4.1.3 基于熵值法的权重计算
    4.2 评价标准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分类
        4.2.2 定性型指标评价的标准
        4.2.3 节能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计算方法
    4.3 评价方法分析
        4.3.1 常用评价方法的比较
        4.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ZJ文化中心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案例验证
    5.1 ZJ文化中心项目介绍
    5.2 ZJ文化中心项目各建设方案
        5.2.1 建设方案A
        5.2.2 建设方案B
        5.2.3 建设方案C
    5.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应用
        5.3.1 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5.3.2 定性型指标的评价
        5.3.3 定量型指标的计算
        5.3.4 建设方案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2 各方案定性型指标评分调查问卷
附录3 专家名单

(7)基于地铁运输系统的城市配送中心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1.1.2 城市物流需求不断增加
        1.1.3 城市地面交通资源受限
        1.1.4 绿色共享成为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配送模式研究
        1.2.2 地下物流系统研究
        1.2.3 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物流配送及相关理论
    2.1 物流配送概述
        2.1.1 城市物流配送
        2.1.2 地铁物流配送
        2.1.3 配送中心
    2.2 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方法
        2.2.1 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2.2.2 物流需求预测GM(1,1)模型
    2.3 配送中心选址理论
        2.3.1 配送中心选址目标和原则
        2.3.2 配送中心选址程序
        2.3.3 常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与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城市配送系统性分析
    3.1 基于地铁运输系统的城市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3.1.1 地铁配送的优劣势分析
        3.1.2 基于地铁的物流配送模式设计
    3.2 地铁配送的物流资源分析
        3.2.1 地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3.2.2 地铁可配送时段分析
    3.3 城市配送的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
        3.3.1 需求影响指标灰色关联分析
        3.3.2 城市物流需求量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铁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及算法设计
    4.1 地铁站点重要度评价模型
        4.1.1 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
        4.1.2 综合重要度评价模型
    4.2 基于地铁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构建
        4.2.1 问题描述
        4.2.2 基本假设与符号说明
        4.2.3 选址模型构建
    4.3 选址结果分析评价模型
        4.3.1 影响因素分析
        4.3.2 DEA分析评价模型
    4.4 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铁运输系统的城市配送中心选址实证研究
    5.1 地铁站点重要度评价
        5.1.2 地铁网络节点的度
        5.1.3 地铁网络节点的H-index
        5.1.4 地铁网络节点介数
        5.1.5 地铁网路节点重要度综合评价
    5.2 基于地铁的配送中心选址分析
        5.2.1 基础数据
        5.2.2 算例求解
        5.2.3 选址分析
    5.3 选址方案物流效益分析
        5.3.1 配送中心选址方案分析
        5.3.2 物流环境效益分析
        5.3.3 物流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应用于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绿色建筑运维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基本理论概述
    2.1 BIM技术
        2.1.1 BIM的概念与优势
        2.1.2 BIM的应用
    2.2 绿色建筑
        2.2.1 绿色建筑定义
        2.2.2 绿色建筑技术
    2.3 运维管理
        2.3.1 运维管理内容
        2.3.2 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维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效益分析
    3.1 综合效益评价流程
    3.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2.3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3 COWA算子确定指标权重
        3.3.1 COWA算子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综合效益评价
        3.4.1 集对分析理论
        3.4.2 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费用效益分析
    4.1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4.2 费用效益指标体系
        4.2.1 费用指标
        4.2.2 效益指标
        4.2.3 费用效益指标体系
    4.3 费用效益分析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5.2 综合效益评价
        5.2.1 指标权重
        5.2.2 指标表现值与评价标准
        5.2.3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5.3 费用效益评价
        5.3.1 费用现值
        5.3.2 效益现值
        5.3.3 费用效益评价结果
    5.4 发展建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合效益分析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改造成本效益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造技术原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改造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改造项目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改造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改造现状
    2.2 全寿命周期理论及既有居住建筑改造项目全寿命周期
    2.3 既有居住建筑区域改造投融资模式
    2.4 既有居住建筑小区改造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2.4.1 主成分分析
        2.4.2 模糊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SO-RBF神经网络的节能量预测模型
    3.1 粒子群优化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节能量预测模型
        3.1.1 RBF神经网络
        3.1.2 粒子群优化算法
    3.2 PSO-RBF神经网络节能量预测模型
    3.3 仿真模拟分析与验证
    3.4 节能量审核与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居住建筑小区综合改造成本效益评价
    4.1 既有居住建筑小区改造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选取的依据
        4.1.3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1.4 权重设置
        4.1.5 等级划分
    4.2 既有居住建筑小区综合改造成本
        4.2.1 综合改造成本构成
        4.2.2 经济成本分析
        4.2.3 环境社会成本分析
    4.3 既有居住建筑小区综合改造效益
        4.3.1 经济效益分析
        4.3.2 环境效益分析
        4.3.3 社会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项目介绍
        5.1.1 项目改造前概况
        5.1.2 综合改造内容
        5.1.3 项目改造后概况
        5.1.4 改造成本构成
    5.2 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5.2.1 经济效益分析
        5.2.2 运营管理效益分析
        5.2.3 社会效益分析
        5.2.4 节能效益分析
    5.3 项目改造综合效益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同度量化结果
附录 C 相关系数矩阵
附录 D XXX小区综合改造施工照片

(10)恒大K住宅项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本文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建筑相关理论
        2.1.1 绿色建筑概念
        2.1.2 绿色建筑特点
        2.1.3 绿色建筑相关技术
        2.1.4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
    2.2 全寿命周期成本相关理论
        2.2.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概念
        2.2.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第三章 绿色住宅项目增量成本及效益研究
    3.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
        3.1.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3.1.2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
        3.1.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及效益阶段划分
    3.2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分析
        3.2.1 绿色建筑决策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2 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3 绿色建筑认证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4 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5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6 绿色建筑回收阶段增量成本构成及计算
        3.2.7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组成
    3.3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效益分析
        3.3.1 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3.3.2 绿色建筑环境效益
        3.3.3 绿色建筑社会效益
        3.3.4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组成
第四章 住宅K项目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
    4.1 项目简介
    4.2 项目调研设计
    4.3 恒大K住宅项目绿建相关技术及技术标准分析
        4.3.1 节水技术
        4.3.2 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
        4.3.3 节能技术
        4.3.4 节材技术
        4.3.5 室内环境技术
        4.3.6 施工管理及回收利用
    4.4 项目绿建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1 绿建决策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2 绿建设计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3 绿建认证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4 绿建施工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5 绿建运营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4.6 绿建回收阶段增量成本分析及计算
    4.5 项目绿建增量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5.1 绿建经济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5.2 绿建环境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5.3 绿建社会效益分析及量化计算
    4.6 绿建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综合经济评价
        4.6.1 绿建项目成本及项目效益现值计算
        4.6.2 绿建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及评价
        4.6.3 绿建内部收益率计算及评价
        4.6.4 绿建成本收益比计算及绿建价值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社会效益的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VfM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 李帅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高铁项目经济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新建高铁项目为例[D]. 王永彬.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西安小寨商业区海绵城市改建效益货币化计算与分析[J]. 李文英,贾斌凯,李怀恩,李家科,陈至立,李继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4]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邓木子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 宣晓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6]城市文化中心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研究 ——以ZJ项目为例[D]. 袁晨骁. 浙江大学, 2021
  • [7]基于地铁运输系统的城市配送中心选址研究[D]. 张秋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效益分析[D]. 李州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老旧小区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改造成本效益评价分析[D]. 穆超.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10]恒大K住宅项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研究[D]. 杨姝.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城市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社会与环境效益货币化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