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

一、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陈昌芸,刘振天[1](2021)在《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高校分类已然成为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关键一环,基于中国通过政策性机制以达成高校分类管理目标的现实国情,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发现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经历了对该纲要的对接、落实、再创新三个阶段,该项政策在纵向、横向的政府机构间传播,实现了空间维度的政策扩散。政策的旨归在于引导高校特色办学,重点则是分类评价高校。在政策演变的过程中,受到政策制定者的行动逻辑、政策领域制度的叠加逻辑、政策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的多重作用。未来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优化路径有三: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调动主体的改革积极性;打造整体联动式的"央、地、校"关系网络,提高政策的治理协同度;推进政策绩效评价中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增强政策的环境适应性。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渝府发[2021]2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8月24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认为渝府办发[2021] 8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重庆市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制造业智能化赋能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等5个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罗静,沙治慧[4](2020)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再理解与资源调整策略——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后,重庆市义务教育矛盾迈入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阶段,但同时整体资源不足、地区差异、区域内部差异和流动人口教育需求等问题并未完全解决。面对现实变化,本文从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阶段、资源承载力和均等化目标角度出发,重新解读重庆市义务教育均等化含义。笔者认为重庆义务教育虽完成了经费从无差别增量到精准化补差与增量同步变化,师资以生源为基础保持低速动态配置,硬件设施投入改薄补差效果显着,义务教育硬件均衡向软件均衡发展的变化,但仍面临资源布局不均等趋势加剧、人财物投入不均衡、义务教育资源区域间差异大等现实问题。增量补差是重庆市义务教育资源调整策略的核心,具体来说,要从增加义务教育资源投入总量来满足学龄人口需要,依据差异特点确定补差优先序建立市级资源调剂机制,以提高教育资源统筹层次。

杨文杰,范国睿[5](2021)在《突破藩篱: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治理转向实现了教育改革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从"基于具体问题的项目式改革"向"基于制度建设的系统变革"的方式转变;从"教育治理现代化"向"高水平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转变。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诸多探索,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经验,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学校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社会组织参与能力增强,但同时仍面临教育治理的观念与意识仍须加强,教育治理的权力边界模糊,学校自主办学机制有待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机制不健全,以及教育法治与教育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还存在相当差距等诸多问题。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中心,以激发各教育主体活力为根本,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结合改革,以放权赋能为重点,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加强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智能治理,建构规范、协调、高效的长效治理机制,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革命性突破。

徐吉洪[6](2021)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府际网络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国家理想,已成为中央与地方的集体行动。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府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变量。府际网络治理对"双一流"建设具有较强的逻辑解释力与场景适用性。"双一流"建设中的府际网络治理主要有部省会商、部省共建、部省合作、联合发文等四种类型,具有中央意志的权威渗透、地方利益的理性表达、风险的预警与管控等价值。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央与地方集体行动的定力与动力,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态秩序。

范晓鹏[7](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张丹[8](2021)在《四川省民办高校政府扶持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叶琳[9](2021)在《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洁[10](2021)在《重庆市民办养老机构融资扶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时间维度的政策演进
        1. 政策动员,对接《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0-2011年)。
        2. 政策调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2-2017年)。
        3. 政策内化,创新《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8-2020年)。
    (二) 空间维度的政策扩散
        1.纵向层级的政策扩散。
        2.横向部门的政策扩散。
    (三)内容维度的政策焦点
        1.政策的旨归是引导高校特色办学。
        2.政策的重心是分类评价高校。
二、 高校分类管理政策演变的多重逻辑
    (一)政策制定者的行动逻辑
    (二)政策领域制度的叠加逻辑
    (三)政策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
三、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优化路径
    (一)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调动主体的改革积极性
        1.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2.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
    (二)打造整体联动式的“央、地、校”关系网络,提高政策的治理协同度
        1.强化各协作组织的沟通协调功能。
        2.优化改革者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
    (三)推进政策绩效评价中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增强政策的环境适应性
        1.形塑并内化“高校特色办学”政策的绩效理念。
        2.在高校分类管理模式及其细化标准上遵从差异性。

(4)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再理解与资源调整策略——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再理解
    (一)均等化内容变迁是顺应义务教育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是均等化的实现基础
    (三)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目标是合适
二、重庆市城镇化中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发展与变迁(1)
    (一)经费从无差别增量到精准化补差与增量同步变化
    (二)师资以生源为基础保持低速动态配置
    (三)硬件设施投入改薄补差效果显着
    (四)义务教育硬件均衡向软件均衡发展
三、快速城镇化后重庆市义务教育均等化测评及存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资源布局不均等趋势加剧
    (二)义务教育人财物投入不均衡
    (三)义务教育资源区域间差异大
四、增量与补差同步的义务教育资源项目布局均衡策略
    (一)增加义务教育资源投入总量满足学龄人口需要
    (二)依据差异特点确定补差优先序
    (三)建立市级资源调剂机制提高教育资源统筹层次

(5)突破藩篱: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与逻辑:从“管理”走向“治理”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治理理念转变
    (二)教育治理方式转变
    (三)教育治理目标转变
二、过程与经验:渐进式教育治理现代化变革探索实践
    (一)突破管理体制瓶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
    (二)复归学校主体地位,促进学校自主办学活力释放
    (三)培育社会组织,使其参与教育事务的能力增强
三、问题与障碍: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症结
    (一)教育治理的观念与意识仍须加强
    (二)教育治理的权力边界模糊、权力配置失当,府际关系不畅
    (三)学校自主办学的机制有待完善,治理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参与教育服务、教育管理的社会组织数量不多,能力不强,参与渠道不畅,参与机制不健全
    (五)教育法治与教育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还存在相当差距
    (六)智能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预判不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同智能教育治理的需求尚有相当差距
四、思维与路径: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一)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中心,加强源头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与获得感、幸福感
    (二)从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加强系统治理,将教育问题置于社会系统综合治理
    (三)以健全教育治理与教育制度体系为中心,加强依法治理,提高教育治理效能
    (四)以放权赋能为中心,加强协同治理,激发不同教育治理主体活力
    (五)建立与完善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开放共享的教育数据系统,加强智能治理,重构教育治理新模式
    (六)建立健全以教育督导为主体、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组织参与、学校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评价、监测与督导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6)“双一流”建设中的府际网络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府际网络治理:“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解释力与场景适用性
    (一)“双一流”建设中府际网络治理的逻辑解释力
        1. 构建“利益上升”的府际关系成为时代需要
        2. 府际网络治理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集体行动”
        3. 公共政策的执行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配合
    (二)“双一流”建设中府际网络治理的场景适用性
        1. 世界经验
        2. 中国探索
二、“双一流”建设中的府际网络治理:类型与价值
    (一)“双一流”建设中府际网络治理的类型
        1. 部省会商
        2. 部省共建
        3. 部省合作
        4. 联合发文
    (二)“双一流”建设中府际网络治理的价值
        1. 中央意志的权威渗透
        2. 地方利益的理性表达
        3.“双一流”建设风险的预警与管控
三、完善“双一流”建设中府际网络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双一流”建设集体行动的定力与动力
        1.“双一流”建设府际网络治理机构的合理化
        2.“双一流”建设府际网络治理方式的完善化
        3.“双一流”建设府际网络治理机制的创新化
    (二)建立“双一流”建设健康和谐的生态秩序
        1.“双一流”建设层次类型生态秩序的体系化
        2.“双一流”建设区域布局生态秩序的均衡化
        3.“双一流”建设学科结构生态秩序的协调化

(7)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J]. 陈昌芸,刘振天. 江苏高教, 2021(10)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8)
  • [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4]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再理解与资源调整策略——以重庆市为例[J]. 罗静,沙治慧. 管理研究, 2020(02)
  • [5]突破藩篱: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 杨文杰,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8)
  • [6]“双一流”建设中的府际网络治理[J]. 徐吉洪.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08)
  • [7]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四川省民办高校政府扶持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丹.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9]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D]. 叶琳. 西南大学, 2021
  • [10]重庆市民办养老机构融资扶持政策研究[D]. 高洁. 西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