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血肿扩大及相关因素研究

颅内出血血肿扩大及相关因素研究

一、颅内出血血肿扩大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宇[1](2021)在《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脑挫裂伤患者早期发展为进展性脑挫裂伤的高危因素。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早期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此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连续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纳入标准:(1)有明确的颅脑外伤病史;(2)受伤后8h以内进行首次头颅CT检查,并且24h内复查患者头颅CT;(3)入院首次头颅CT明确提示脑挫裂伤的患者。排除标准:(1)入院后具有严重的原发脑干伤、严重的脏器损伤及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2)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3)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不完整的患者;(4)年龄18周岁以下或孕妇;(5)入院后需急诊开颅手术;(6)近3个月内有过抗凝治疗。其中共149例脑挫裂伤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按照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病情进展的定义为:颅脑CT复查显示有脑挫裂伤体积扩大、其他部位新出现脑挫裂伤及新发颅内血肿,且增加的体积为首次颅脑CT检查显示脑挫裂伤体积的30%以上。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GCS(Glasgow Coma Score,GCS)下降值(入院后4-6h)、复查头颅CT时间、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Creatinine,CRE)、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lymphocyte,NLR)、血钾水平。将收集的数据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GCS下降值(入院后4-6h)、AST、ALT、SII、NLR和血钾水平是与脑挫裂伤进展密切相关。而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年龄、复查头颅CT时间、肌酐、PT和APTT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GCS下降值(入院后4-6h)≥2分(OR=5.243;P<0.05)、SII≥2.02×1012/L(OR=2.644;P<0.05)、血清钾<3.0mmol/L(OR=1.183;P<0.05)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下降值(入院后4-6h)≥2分、SII≥2.02×1012/L、血清钾<3.0mmol/L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若发现入院患者有相关危险因素,应注意早期复查头颅CT,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王涛[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测量自发性脑出血量和中线移位的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DL-CAD)系统全自动检测自发性脑出血(ICH)量和脑中线移位的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自发性ICH急性期患者的头部CT平扫资料共105例,将所有患者按是否伴有脑室内出血扩张,分为非破入脑室组和破入脑室组进行出血体积测量;非破入脑室组56例,破入脑室组49例。其中,96例患者发生幕上ICH,对其进行脑中线移位的评估。分别采用DL-CAD系统、CT定量法和ABC/2法测量ICH体积并记录测量时间,以CT定量法测得出血体积为金标准,ABC/2仅测量非破入脑室组ICH体积。脑中线移位的评价以放射科医生的测量结果为参考标准。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测量ICH体积、测量时间以及中线移位的差异。结果在非破入脑室组和破入脑室组中DL-CAD系统和CT定量法测量ICH体积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10m L和-0.11m L,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4.38~4.18)ml和(-7.05~6.8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均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r值均为0.99,P<0.01;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均为0.99)。非破入脑室组ABC/2法与CT定量法和DL-CAD系统测得ICH体积的平均差异分别为1.53ml和1.63ml,95%LOA分别为(-7.90~10.96)和(-7.96~11.22)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2法与CT定量法和DL-CAD系统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均较好(r值分别为0.99,0.79,均P<0.01;CCC分别为0.99,0.97)。使用ABC/2法测量非破入脑室组ICH体积与金标准之间的整体偏差较DL-CAD系统更大。在两组中DL-CAD系统测量ICH体积的时间均明显短于CT定量法(P<0.01),但在非破入脑室组中略长于ABC/2法(测量时间差异为0.18[0.11~0.26];P<0.01)。DL-CAD系统检测脑中线移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7.24%、69.44%、和68.09%。DL-CAD系统测得中线移位的偏差M(P25,P75)为-0.70(-3.85,0.0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测得中线移位值与医生手动测量结果间具有较弱的相关性和一致性(r=0.56,P<0.01;CCC=0.62)。结论DL-CAD系统测量伴或不伴有脑室内出血扩张的急性自发性ICH患者的出血体积比CT定量法更高效,比ABC/2法更准确。在临床中应用DL-CAD系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测量ICH体积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ICH的精确定量。但该DL-CAD系统检测脑中线移位的准确性较低,尚需进一步的优化算法模型和增加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来提高DL模型检测的准确性。

耿毛毛[3](2021)在《应用3D技术对颅内血肿体积进行精准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3D技术重建颅内血肿并与多田公式测量血肿体积对比,探究3D技术对颅内血肿体积的精准评估。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2月的共536例颅内血肿患者的颅脑CT影像资料(脑内血肿354例,急性硬膜外血肿87例,急性硬膜下血肿4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46例)。应用3D Slicer软件及多田公式测量颅内血肿体积,以血肿形态学及大小为依据分组,对比分析所得测量结果。结果:3D软件法对颅内血肿的体积测量结果与多田公式测量结果有较好相关性。颅内血肿经由3D软件法及多田公式法所得血肿体积的结果及差异性分别为:脑内血肿(26.0±20.3)m L&(29.0±23.3)m L,两种方法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2,P<0.001);急性硬膜外血肿(65.9±47.8)m L&(66.3±51.8)m L,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P>0.743);急性硬膜下血肿(47.6±24.3)m L&(54.8±28.7)m L,两种方法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0,P<0.001);慢性硬膜下血肿(106.8±45.8)m L&(111.1±40.9)m L,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6,P>0.198)。结论:3D软件法测得颅内血肿体积整体小于多田公式法计算所得血肿体积,血肿体积越大,两方法测得结果误差越显着。3D软件法对颅内血肿体积测量结果较多田公式法更准确,对颅内不规则血肿及较大血肿的体积测量精准性更高。3D软件法较多田公式法对急性硬膜外血肿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积测量无显着优势。3D软件法具有精准、免费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颅内血肿体积测量,在需要对颅内血肿的体积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时较多田公式可信,使临床治疗决策更准确。

胡佳[4](2020)在《脑出血超早期针刺干预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超早期针刺干预治疗脑出血患者,以常规治疗为对照,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超早期针刺干预该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初步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脑出血患者共6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编号,遵从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超早期针刺治疗配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均治疗1个月,将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FIM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各单项症候疗效、颅内出血量等指标变化进行记录及统计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无脱落和剔除病例,均完成临床观察及数据分析。治疗前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综合疗效方面超早期针刺干预治疗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常规治疗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说明两组临床综合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FIM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FI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另外在面瘫、眼征等中医单项症候疗效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不良反应,治疗组4人、对照组有7人在在24小时内颅内出血量增多,但仍在保守治疗允许范围内,考虑受试者迟发性脑出血可能性大。结论:常规治疗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时有疗效,但超早期针刺干预配合常规治疗时疗效更佳;超早期针刺干预对加速颅内出血的吸收有一定作用;超早期针刺干预对眼征、面瘫等中医单项症状有显着改善,其NIHSS评分、FIM评分治疗前后变化较常规治疗差异明显。超早期针刺干预配合常规治疗组FIM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治疗期间超早期针刺干预组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超早期针刺干预脑出血安全、有效,具有临床研究推广价值。

刘凯[5](2020)在《血凝酶对成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中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其发病急促、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在急性期内病死率高达30%至40%,幸存者往往也会残留后遗症。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包括高血压、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药物不良反应、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类型,大约占脑出血发病数量的50%至70%。在脑出血的治疗方面,主要原则是降血压、应用止血药物、脱水降颅压、生命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等,而在应用止血药物方面,目前还没有足够有质量的文献推荐该何时使用何种药物止血治疗。对以往抱有期待的rFⅦa因子和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研究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最近的研究表明,rFⅦa因子没有显着减少脑出血患者发病90天时严重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反而增加了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而氨甲环酸可以减少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的体积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但却没有明显改善脑出血后残疾率和远期死亡率,而且还有导致血管栓塞的风险。因此,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进行科学研究以外的场合中,不推荐常规在脑出血患者中使用rFⅦa因子和氨甲环酸止血治疗。在国内,有一些医生给予脑出血患者使用血凝酶制剂进行止血治疗,但尚无足够高质量的证据证明该止血药能够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方法与目的:使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就诊于南方医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住院资料,将超早期(发病24小时内)使用血凝酶与未使用血凝酶的患者分成血凝酶止血治疗组与非血凝酶止血治疗组,对比两组之间的主要结局指标是否有显着性差异。目的是明确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超急性期内使用血凝酶止血治疗是否可以显着减少患者住院时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残疾程度等预后,评估血凝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使用的药物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共有160人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其中非血凝酶止血治疗组95人,血凝酶止血治疗组65人。除发病时间外,其余各项基线特征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发病时间、出血量、入院收缩压、有无破入脑室、是否源自幕下、入院首次NIHSS评分、入院首次GCS评分、ICH评分等混杂因素后,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院不良结局发生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其中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p值为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结局发生率的p值为0.74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住院时长进行多元线性回归,p值为0.89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凝血功能异常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发病早期(24小时内)使用血凝酶止血治疗并没有改善患者出院时的功能预后和残疾情况,也没有减少住院时长,反而增加了患者在住院期间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刘永英[6](2020)在《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相关临床特征,以更好地对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防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2011年至2019年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共133例。制定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调查表,记录患儿的性别、地域、发病时月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发病至确诊时间、喂养方式、母亲饮食情况、母亲产次、出生时胎龄、围产期情况、血液检测相关指标、颅内出血部位、有无并发症(脑梗塞、脑积水)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占54.14%;喂养方式主要是纯母乳喂养,占56.39%;首发症状以呕吐、发热为主,分别占24.81%、21.05%;主要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占46.62%;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为多,分别占51.88%、51.13%。2.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梗塞的占26.32%,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梗塞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存在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正相关,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负相关;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积水的占24.06%,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积水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多以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以纯母乳喂养为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2.婴儿期非创伤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为多,继发脑梗塞及继发脑积水与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无关,而与颅内出血部位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易继发脑梗塞,脑室内出血易继发脑积水。

何维佳[7](2020)在《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新生儿脑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其中以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为最常见的类型。生发基质出血(GMH)多发生于未成熟大脑的脑室管膜下或脑室旁生发基质区域,由于该区域紧邻脑室,有时会发展成为脑室内出血(IVH),所以合称为生发基质-脑室出血(GMH-IVH)。该病好发于早产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无临床症状或体征,仅在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也可出现神志异常或呆滞或激惹,肌张力低下,动作减少,呼吸不规律;严重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或暂停、抽搐、瞳孔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低下。该病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将近50%的幸存者会出现脑积水、脑瘫、癫痫、偏瘫、学习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对于GMH-IVH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未成熟的生发基质在结构上的脆弱性是其易出血的基础,但出血后所致损伤的机制和分子路径仍不明确,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小神经胶质细胞与炎症、淋巴细胞与免疫因子等方面。治疗方面,本病的治疗手段有限,以对症治疗为主,一些先进的治疗药物如铁螯合剂、激素类、非甾体消炎药和干细胞治疗都尚在研究中,但并未在临床广泛运用。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目前尚无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报道,因而本研究拟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研究目的本病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故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分别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确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运用到动物模型上,观察两者对GMH-IVH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机理,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方药、探索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文献研究本病的西医病名是基于现代医学解剖学,且目前尚无中医药治疗的报道,但就疾病本身并非只存在于现代医学,因而我们试图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古籍中搜寻与GMH-IVH相似的中医疾病,整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筛选出与GMH-IVH全貌相符合的疾病,参考其论治从而寻找出治疗GMH-IVH的可能立法方向;再深度剖析GMHIVH的中医病机,明确其病机关键点,结合之前的立法方向,确立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两大治法并拟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为主方;将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从方义分析再到方剂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运用作详细分析,明确其运用的范围。实验研究健康SPF级7日龄SD大鼠160只,雌雄不限,体重13±2克,随机分为四组:脑出血模型组(简称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假手术组,每组各40只。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大鼠通过向其右侧生发基质层立体定位注射Ⅶ型胶原酶(0.3U)构建GMH-IVH模型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假手术组仅将针尖插入颅内,不注射任何药物,术后给与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实验一通过短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长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28天)及头颅影像学(造模后第28天)观察两组药物对GMH-IVH造成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室扩张有无改善作用;实验二通过比色法在造模后24小时和72小时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同时在72小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以评价干预药物对血肿的吸收和小胶质细胞表型转换有无影响。实验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在造模后的24小时、第3天、第7天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以评价干预药物对主要炎症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1.神经功能: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出血继发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六味地黄汤能改善出血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P<0.05),而四君子汤无明显改善作用。2.脑室体积:GMH-IVH会导致出血后28天脑室体积扩张,六味地黄汤可减少因出血造成的脑室扩张体积(P<0.05),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脑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3.体重:GMH-IVH可引起大鼠在第28天时体重降低,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可缓解出血继发的体重下降(P<0.05),两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血肿的吸收: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组模型相比较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后72小时,六味地黄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较脑出血模型组减少(P<0.05),四君子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M2小胶质细胞数量:出血后72小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MH-IVH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浸润,同时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较,六味地黄汤组的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更明显(P<0.01),而四君子汤组M2型小胶质细胞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IL-1β:GMH-IVH可引起血清IL-1β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7.IL-6:GMH-IVH可引起血清IL-6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TNF-α:GMH-IVH可引起血清TNF-α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味地黄汤可改善GMH-IVH引起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2.六味地黄汤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GMH-IVH后血肿的吸收,并降低由出血导致的促炎症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的增高,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3.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能改善由于GMH-IVH导致的大鼠体重降低。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肾论治GMH-IVH”是可行的。

韩雪[8](2020)在《多次取栓对LVO性卒中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次取栓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脑梗塞,并且行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提示为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急诊给予Solitaire支架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治疗的患者共75例。按照是否出现SICH分为两组:SICH组(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13例,nSICH(non-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nSICH)组6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onset to groin puncture,OTP)、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puncture to recanalization,PTR)、入院收缩压和舒张压、术前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术后即刻NIHSS评分(NIHSS评分量表见附录)、机械取栓次数、大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血管病变是否为串联病变、是否联合静脉溶栓(静脉溶栓药物rt-PA)、入院前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合并应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血管再通情况等资料。同时,根据患者取栓次数分为多次取栓组(取栓次数>3次)和常规取栓组(取栓次数≤3次),记录上述资料。采用SPSS 23.0软件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上述指标。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多次取栓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SICH组相比,nSICH组PTR(112.54±40.296 vs 71.31±29.226,P=0.000)明显缩短、术后即刻NIHSS评分(27.31±7.920 vs 10.90±8.792,P=0.000)明显减低、多次取栓比例(61.5%vs 12.9%,P=0.000)及入院前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比率(61.5%vs 35.5%,P=0.042)明显降低。与多次取栓组相比,常规取栓组PTR(105.63±37.188 vs71.085±30.541,P=0.000)明显缩短。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即刻NIHSS评分(OR=0.836,P=0.003)、多次取栓(OR=8.850,P=0.037)是影响取栓术后SICH的危险因素。3.相关性分析提示:PTR与取栓次数存在显着正相关(r=0.564)。结论:1.更高的术后即刻NIHSS评分、多次取栓预示着机械取栓术后SICH的风险越高。2.取栓次数对PTR影响显着,PTR时间随着取栓次数的增加显着延长。

张鹏[9](2020)在《凝血因子Ⅷ及vWF水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及Nomogram预测模型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CFⅧ)是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中的核心酶系,在组织因子触发的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CFⅧ活性降低将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同时,CFⅧ与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可形成CFⅧ/v WF复合物,以进一步维持彼此性质的稳定。另一方面,CFⅧ/v WF复合物也可介导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实现止凝血功能。因此,在病理条件下,若VWF和CFⅧ表达不足或活化降低,可导致一系列隐匿性出血事件的发生,如关节内出血,原发性颅内出血等。本研究拟探索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血浆CFⅧ和v WF水平与术后血肿复发的关系,并结合CFⅧ、v WF水平和CSDH术后复发其他危险因素共建一血肿术后复发Nomogram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的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行YL-1型血肿碎吸针穿刺引流手术治疗的CSDH患者,依据术后3月内血肿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未复发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DH术后血肿复发与CFⅧ,v WF的关系,并筛选出影响血肿术后复发的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应用Nomogram法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分,构建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CFⅧ、v WF和预测模型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最后,采用Bootstrap法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计算区分度评价指标一致性指数(C-index)和绘制校准图。结果:最终纳入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CSDH患者152例,其中男91例,女61例;年龄3586岁,平均(63.61±13.01)岁。在术后3月的随访中,共有23例患者出现了术后血肿复发,复发率为15.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年龄,脑萎缩程度,血肿密度、体积,中线偏移程度和术后硬膜下积气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CFⅧ和v WF水平均显着低于非复发组(均P<0.016)。而两组患者性别,有无吸烟、饮酒、头部外伤事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他颅内病变,首发临床症状,术前病情(GCS评分),血肿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CFⅧ和v WF水平均显着低于非复发组(均P<0.016)。ROC确定CFⅧ=80.5%、v WF=86.5%为诊断CSDH术后复发的最佳截点,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53.5%,82.6%,0.670(95%CI:0.5690.770,P=0.010)和76.0%,65.2%,0.737(95%CI:0.6430.832,P<0.001)。按两因子水平是否降低(CFⅧ<80.5%,VWF<86.5%)将病例进行分组:CFⅧ和v WF均不降低为CFⅧ/v WF复合物正常组,CFⅧ和/或v WF降低为CFⅧ/v WF复合物异常组。其中CFⅧ/v WF复合物异常组包括CFⅧ降低且v WF不降低组(CFⅧ↓/v WF-)、CFⅧ不降低且v WF降低组(CFⅧ-/VWF↓)和CFⅧ和v WF均降低组(CFⅧ↓/VWF↓)。亚组分析示,CFⅧ/v WF复合物异常组较正常组有更高的复发概率(25.86%vs.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异质性血肿(OR=7.553,95%CI:2.25125.343,P=0.001),血肿体积≥130ml(OR=3.430,95%CI:1.10310.666,P=0.033),术后硬膜下积气≥10mm(OR=4.485,95%CI:1.10618.193,P=0.036)和CFⅧ/v WF复合物异常(OR=3.860,95%CI:1.25811.849,P=0.018)是影响CSDH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Nomogram预后模型,经验证该模型一致性指数良好(C-index=0.834,P<0.01)。ROC曲线分析示,结合CFⅧ/v WF和其他标准变量的模型(AUC=0.868,95%CI:0.7820.954,P<0.001)比未结合CFⅧ/v WF的模型(AUC=0.803,95%CI:0.6980.907,P<0.001)对CSDH术后复发具有更佳的预测价值。校准图中的校准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提示模型得出的术后复发的预测值与观察值符合度好。结论:CFⅧ和vWF水平与CSDH复发密切相关,CSDH复发组患者CFⅧ和v WF水平均显着低于非复发组,CFⅧ/v WF复合物异常(CFⅧ<80.5%和/或v WF<86.5%)是CSDH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结合CFⅧ/v WF复合物、血肿密度、血肿体积、术后硬膜下积气等共建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和评估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以改善其不良预后。

曹妍[10](2019)在《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ATT-ICH)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血肿体积的动态变化;明确应用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与非抗血栓药物相关脑出血(非ATT-ICH)的血肿形态、血肿吸收及血肿增长的不同。方法连续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01月就诊于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所有脑出血患者共236名,排除因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脑出血,排除入院1周内家属自动放弃的患者,收集到应用抗血栓药物(包括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相关脑出血的患者31例为实验组,连续性选择同时期入院非ATT-ICH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基线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入院时收缩压(SBP)、入院时舒张压(DBP)、入院时哥拉斯加评分(GCS);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第一次相关化验指标:血小板计数(BPC)、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根据2009年Barras等[15]提出的血肿形态分型,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肿形态;记录所有患者血肿部位;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cm3)=A x B x C xπ/6,A为头部CT血肿最大面积平面长轴,B为血肿最大面积短轴长度(要求与A相互垂直),C为血肿扫描层数。破人脑室内或侧裂池中的血量不计算在血肿体积内。记算所有患者发病6h、24±3h、72h、7d的血肿体积,对血肿形态及血肿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数(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课题收集的31例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中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26例,华法林相关性脑出血2例,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3例,由于华法林相关脑出血与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病例数少,故本课题主要对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进行血肿形态、血肿部位及血肿体积的变化,在血肿形态及血肿部位的对比中,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在不规则血肿形态方面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65%vs 36%,P<0.05);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在基底节、丘脑、脑叶、小脑、脑干等出血部位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血肿吸收率方面,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与非ATT-ICH的对比,在发病24±3h的血肿吸收率,两组患者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0.10±0.10 vs 0.06±0.06,P>0.05),72h、7d两组患者血肿吸收率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0.29±0.15 vs 0.21±0.08 P<0.05,0.65±0.21 vs 0.52±0.19 P<0.05)。(3)在血肿增长方面,在发病24±3h、72h内发生血肿增长的患者,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组与非ATT-ICH组,在发病24±3h、72h时血肿体积的对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1.33±19.37 vs14.85±9.78 P<0.01、34.62±10.51 vs 13.91±10.63 P<0.01)。结论(1)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的血肿形态以不规则形态(65%)为主。(2)在发病24±3h到72h若发生血肿体积增长,则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的患者血肿增长的体积更大。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比非ATT-ICH的患者在72h到7d的血肿吸收率快。

二、颅内出血血肿扩大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内出血血肿扩大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内容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进展性脑挫裂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测量自发性脑出血量和中线移位的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颅内出血诊断和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应用3D技术对颅内血肿体积进行精准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脑出血超早期针刺干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与资料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筛查标准
    2 研究方案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及内容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受试者基本资料情况
        1.1 年龄情况比较
    2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2.1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出血量比较
        2.2 两组受试者入院时、入院1月时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受试者入院时、入院1月时FIM评分
    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4 临床综合疗效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脑出血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发病原因
        1.2 发病机理
    2 脑出血发病机制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针刺治疗脑出血的理论研究及治疗
        3.1 针刺治疗脑出血的中医理论
        3.2 针刺治疗脑出血的西医理论
        3.3 针刺的取穴、手法、频率
    4 超急性期脑出血针刺治疗
    5 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量表
附表B 徒手肌力评定(MMT)
附表C NIHSS评分表
附表D FIM评分表
附:综述 脑出血中西结合治疗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5)血凝酶对成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脑出血流行病学
    第二节 脑出血的超急性期止血治疗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资料来源
    第二节 纳入与排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数据筛选流程
    第二节 患者基线特征情况
    第三节 不同血凝酶种类之间的差异
    第四节 主要结局事件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本次研究与既往研究的差异
    第二节 血凝酶制剂可能增加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第三节 注射血凝酶制剂不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第四节 血凝酶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机制研究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药物止血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6)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颅内出血的概况
    1.2 颅内出血的分型
    1.3 颅内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1.4 颅内出血的病因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性别构成
    3.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发病时的月龄分布
    3.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患儿的喂养方式
    3.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3.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3.6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
    3.7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的情况分析
    3.8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的情况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男女构成比
    4.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4.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4.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
    4.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不足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及分度
        1.5 发病机制
        1.5.1 病理过程
        1.5.2 分子机理
        1.5.2.1 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
        1.5.2.2 小胶质细胞与炎症
        1.5.2.3 淋巴细胞与免疫
        1.6 治疗现状
        1.6.1 目前治疗方法
        1.6.2 治疗方法展望
        1.7 预后
        1.8 预防
        1.9 小结
    2.中医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探究
        2.1 前言
        2.2 中医与GMH-IVH相似的病名
        2.2.1 胎弱、胎怯
        2.2.2 胎惊、胎搐
        2.2.3 五迟、五软
        2.2.4 中风、血证
        2.2.5 小结
        2.3 GMH-IVH的中医病机分析
        2.3.1 先天不足为疾病的基础——责之肾
        2.3.2 病位为脑髓——责之肾
        2.3.3 病性为出血——责之脾
        2.3.4 小结
        2.4 中医治疗GMH-IVH的立法及方剂选择
        2.4.1 六味地黄汤
        2.4.1.1 六味地黄汤方义分析
        2.4.1.2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1.3 六味地黄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1.4 小结
        2.4.2 四君子汤
        2.4.2.1 四君子汤方义分析
        2.4.2.2 四君子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2.3 四君子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2.4 小结
        2.5 总结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神经功能学和脑室扩张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造模后24小时行MRI扫描可见血肿,提示造模成功
        3.2 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 GMH-IVH 引起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 3.2 短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3 六味地黄汤能改善 GMH-IVH 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3.3 长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4 六味地黄汤能减轻 GMH-IVH 继发的脑室扩张
        3.5 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可缓解 GMH-IVH 继发的体重下降问题
        4.讨论
        5.结论
    实验二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血肿吸收及M2 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
        3.2 六味地黄汤可增加GMH-IVH后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
        4.讨论
        5.结论
    实验三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血清IL-1β
        3.2血清IL-6
        3.3 血清TNF-α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分析
    1.六味地黄汤对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的分析
    2.六味地黄汤改善 GMH-IVH 后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
    3.四君子汤对本研究核心指标无改善的分析
    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从肾论治 GMH-IVH”的可行性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在颅内出血中的作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多次取栓对LVO性卒中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症状性颅内出血的诊断
    2.4 血管再通的评价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处理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ICH组与nSICH组危险因素比较
    3.2 症状性颅内出血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3 多次取栓组与常规取栓组的资料比较
    3.4 取栓次数与PTR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SICH的影响因素
    4.2 不足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凝血因子Ⅷ及vWF水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及Nomogram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和排除标准
    3.观察指标
    4. CFVⅢ活性和vWF含量测定
    5.手术方法
    6.随访方法和复发定义
    7.统计学方法
    8.整体设计思路
结果
    1.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
    2.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3.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CFⅧ,v WF及各凝血指标比较
    4.CFⅧ和 v WF水平与CSDH术后复发的ROC分析
    5.CSDH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Nomogram预测模型建立及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与凝血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四、颅内出血血肿扩大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 陈星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测量自发性脑出血量和中线移位的性能评价[D]. 王涛.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应用3D技术对颅内血肿体积进行精准评估的临床研究[D]. 耿毛毛.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脑出血超早期针刺干预的临床观察[D]. 胡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血凝酶对成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队列研究[D]. 刘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永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D]. 何维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多次取栓对LVO性卒中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影响[D]. 韩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凝血因子Ⅷ及vWF水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及Nomogram预测模型建立[D]. 张鹏.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分析[D]. 曹妍.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颅内出血血肿扩大及相关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