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流通股增持

非流通股增持

一、非流通股进入流通被提出(论文文献综述)

石光[1](2021)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股东及公司高管作为上市公司的关键主体,掌握企业内部信息,因此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被市场上的外部投资者视为投资参考依据。大股东和高管的大额减持行为会向市场传递信号,使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和股价产生负面预期,进而跟风抛售减持,导致股价下跌。创业板减持行为不断,不仅加剧了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也增加了整个股票市场的震荡,并且在减持过程中股东和高管是否会利用内部人优势获取超额收益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限售股解禁与大股东及高管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改善投资环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归纳整理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减持的内在因素、减少持股份额的时点选择及限售股解禁后抛售股票对市场的影响。其次,根据现有理论从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等角度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再次,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限售股解禁数据和减持事件数据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减持者的类型、是否为限售股及减持力度的角度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文章结论如下:第一,限售股解禁前流通股持股人会卖出持有的股票,导致股价下跌,解禁日过后,解禁前的负向市场反应在解禁前会被市场消化,股价逐步回归正常。第二,减持股票的大股东及高管表现出非常好的择时能力,并且减持行为给股票价格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冲击。第三,相比大股东,高管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减持行为中择时能力更强,并且短期内高管减持对市场带来的负面冲击大于大股东减持带来的冲击。第四,限售股的减持行为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更大,减持比例与减持造成的市场冲击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论,对投资者、监管方、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提出相应的建议。文章的理论意义是从限售股解禁及减持等多角度出发研究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了不同类型的减持行为对市场造成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股市减持行为的相关研究。现实意义在于为投资者、市场监管机构及上市公司提供了参考。

王孝文[2](2020)在《股权激励对市值管理作用研究 ——以伊利股份为例》文中指出中国证监会自2005年12月31日颁布并实施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先后又出台了3个《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等一系列进一步规范股权激励的文件,使得股权激励实施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也使得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得到了改善。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给予经理人股票期权等各种形式的激励常常被视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冲突,减少代理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既能起到稳定和激励公司董事会成员和核心员工的作用,又能达到提高融资能力和市值的目的。市值管理制度于2014年5月在国务院颁布的“新国九条”中被正式提出,它包括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以及价值经营三个方面。市值管理绩效是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定量评价,主要由价值创造能力(财务绩效)和价值实现能力(市场表现)两部分组成,能够综合考察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股权激励在中国发展时间不过数十年,但是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认识到合理的股权激励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同时,市值管理的推行,意味着一个中国独特的、能量化反应公司实力的绩效评价标准被提出,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真实价值背离的问题可以由此出发得到改善。那么企业股权激励计划是否能实现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正面推动呢?市值管理的概念提出较晚,对于股权激励市值管理相关性的理论研究较少,涉及到两者关系研究也主要分析股权激励对市值管理影响的机理或者实证分析,鲜有基于某一上市公司结合实际给予充分、系统的研究。本文以2006年到2018年实施的两轮股权激励政策的伊利股份为案例,探究分析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政策对市值管理是否有积极作用,分析以股权激励为动机进行的市值管理活动是否对市值管理产生积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股权激励与市值管理关系的研究思路。本文目标是从结合伊利重大事项前后总市值的变化,伊利定向增发等经营活动,研究伊利发布的两轮股权激励计划如何作用于市值管理,是否能够在企业内部和资本市场端实现市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研究结论表明,股权激励能够让经理人有动机采取各种市值管理手段,优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表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了企业内部和资本市场两处分析股权激励对市值管理的影响,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股权激励对市值管理的作用机理。

崔宝丹[3](2019)在《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法律研究》文中指出破产重整制度在我国公司的挽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重整程序中,通常财务陷入困境,所剩资源有限,出资人的股权缩减,共益权基础丧失,公司的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重整程序中的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需求通常无法同时满足,由此可知,此时的利益冲突更加尖锐,公司的净值缩减、为零甚至为负时,其剩余财产分配权无法完全实现,因此,对出资人的权益做相应的调整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合理分配。企业在正常经营状态中,出资人及出资人的相关权益通常被企业视为其真正的主人及企业的核心利益,重整制度冲击了正常状态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及控制权安排,迫使企业的权力重新配置,从而产生一系列新问题。我国对重整中的出资人在法定条件下的重整申请权、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权、对重整程序的监督权以及人民法院对出资人的表决的强制批准权的标准在我国《企业破产法》均有所表述与体现,但对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的调整的内容、方式、标准、表决程序以及规则等却无详细、具体的规定,与日益丰富的实践相比,较为笼统与简单,存在诸多的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带,落后于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基于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发展现状与立法现状,结合并借鉴域外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立法特点与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概况与立法情况,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必要性、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方式与标准以及相关程序性规定,以探求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在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的调整体系为目标,使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法律空白能尽快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与实践中。本文着重阐明与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对比分析出资人权益调整在我国破产重整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对案例的实证分析进而阐述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必要性;二是对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的调整方式进行阐述并分析出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基本标准;三是分析我国目前关于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立法现状以及域外法律关于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相关规定;四是为如何优化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提出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法律道路与体系,从而解决我国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无论是对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优化,还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甚至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张海霞[4](2018)在《托宾Q与企业投资的关系研究 ——基于流通股比例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托宾Q投资理论在评价公司业绩、成长性及公司的并购绩效与管理效率方面应用非常广泛,人们通常把托宾Q作为衡量企业投资的代理变量,但是在研究托宾Q与企业投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而且以往的文章中,很少有人从流通比例角度出发,来研究托宾Q与投资之间的关系。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大量涌入我国股票市场,因此我国企业中流通股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股票价格也发生了变化,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产生了影响。那么,我国企业流通股比例的增加是否会对企业的投资产生影响呢?当今世界,工业经济时代已经结束,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已经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流通股大量涌入股票市场的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区别关注有形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时,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本文从流通股比例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沪深证券市场为例,选取自2005至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票数据,把托宾Q值作为衡量股票市场估值的代理变量,把现金流量作为控制变量。首先选用回归模型检验托宾Q值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检验托宾Q值是否会对我国企业的投资产生影响。托宾Q对企业投资是否显着。其次从流通股比例的角度出发,把流通股比例按照小于等于30%、大于30%小于等于70%、大于70%分成三组,对托宾Q与企业投资进行回归分析。然后按照资产的形态划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流通股比例的分组情况下分别对无形资产投资、有形资产投资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再结合我国独特的经济背景,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提出建议,使得企业的资源能够的得到最优的配置,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实证检验后,发现托宾Q与企业投资之间是呈正相关关系,且十分显着;流通股比例的增加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对总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有形资产投资三个都成立。在相同的流通股比例下,托宾Q对无形资产的投资的影响要大于对有形资产投资的影响。

刘泽荣[5](2014)在《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统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方学者已在被称为“股利之谜”股利支付理论上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股权结构更加特殊的中国,这些理论却并不能很好地诠释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完全不同的“中国股利之谜”,因此,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股利支付行为反映出的股利政策仍然尚待深入研究。本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的主要成果与结论。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Normal矩阵相结合的聚类分析方法对近年来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面板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水平在近年的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特点。之后,深入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管理者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系统梳理了我国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形式及其支付程度情况,揭示、描述并总结了中国资本市场股利支付行为特征与规律。论文运用包括信号传递理论、代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尤其是股权结构等在内的股利政策理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行为特征,分析并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基于股权结构特征对于其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并重点探讨了在非全流通环境下与全流通环境下这一影响的差异性。基于以上理论框架,论文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并发展了研究假设,并以2000-2010年A股市场进行股利分配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回归法,实证考察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属性对股利支付形式偏好(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的影响,并重点考察在股改进入全流通环境后,这一影响是否随之得到改善。论文分析并发展了相应的研究假设,运用logit回归模型,以2000-2010年A股市场分配现金股利与未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属性)对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即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的影响,并重点了探讨这一影响在非全流通与全流通环境中的差异。论文创造性地研究了送股和转增股等其他非现金股利支付形式,考察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并为之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丰富股利理论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行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完善股利支付的信号传递机制、以及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唐睿明[6](2012)在《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文中提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始终是财务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则把目光集聚于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分析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基础是发达资本市场,但对我国的转轨经济中的家族企业来讲,必有许多不适之处,怎样吸收借鉴其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浮出水面时间不长,其行为特征无法建立在长期观察资料之上,只得借助现有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体现出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独特的研究价值。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样本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完善。本文从现代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专一分析家族企业的部分理论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针对部分学者从所有权和控制权角度、文化影响角度或继承权角度对家族企业下的诸多定义。本文提出,所谓家族上市公司就是指公司的终极控制权能够归结到个人或其家族成员,并且这些自然人或家族是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的企业组织形式。本文计算出了所选样本公司家族股东的终极控制权比例,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主要包括公司股权结构数据以及公司绩效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本文选取了2007年-2009年A股主板的共839家符合本文定义的家族上市公司作为最终样本,虽然家族上市公司情况复杂,但其经济组织的本质特点必然通过一般的数量指标表现出来,而股权结构可以反映出这些本质特点。本文从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内部人持股和股权流通性这四个方面来讨论股权结构,并分析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股模式。民营企业与证券市场的联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早期受到经营理念、融资思路、上市额度和政策规则等因素的局限,最初只有少数几家家族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我国的证券市场。且家族企业上市有几个特征:间接上市方式是主流;超半数的家族上市公司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上市后的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本文也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主要动因:(1)我国内地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机制,加上上市家族企业及其控股的家族性非上市集团的存在,我国家族企业的上市动因至少存在掠夺小股东收益的潜在可能性。(2)我国家族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金字塔式的控股方式,而上市公司通常是在金字塔的最下端。(3)我国家族企业“圈钱”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公司绩效包括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两个组成部分。财务绩效就是指由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通过构造一些财务比率来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方式。而市场绩效则是在财务绩效的基础上又包含了市场对公司的评价。为了克服传统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借助于因子分析法来完成对16个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提取了五个公因子来解释含量80%的信息,并且五个公因子的权重由其自身之间的数量关系来确定,具有客观性。发现偿债能力和主营业务相关盈利能力是影响综合评价值的最强因素。这样得到839个样本的综合评价值,将这个得分与配对样本进行比较,从综合因子值的平均数来看,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并不低,反而比一般的上市公司绩效要高(虽然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因而,笔者认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具有的特点影响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并进而影响了公司绩效。我国家族企业上市主要以间接的“买壳上市”形式为主;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动因不仅仅在于获取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还可能在于控制家族对中小股东的侵占;应全面认识与对待家族企业上市的利与弊。以股权结构四个方面的指标分别与ROE进行多元回归,检验本文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方面的假设,结论显示:(1)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2)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3)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外资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4)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倒U型形状;(5)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相关;(6)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流通性与公司绩效不相关;(7)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和控制权比例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但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间并无显着关系存在。最后,本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家族上市公司合理的股权结构。本文提倡要改变当前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布结构,做到适当合理的分散化和一定程度的外部化,改变家族上市公司由家族企业或自然人绝对控股的现状,提倡由绝度控股向相对控股转变。第二,规范和完善家族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提倡要以先进的公司治理原则和方法来改造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并且实现持续的管理创新。第三,充分发挥证券监管部门、新闻媒体、机构投资者等多方治理作用,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本文特别提出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中加强对“终极所有人”的信息的披露要求,提高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四,扩宽民营上市公司、特别是家族上市公司的上市渠道,从而缓解其融资难题,并从根本上促进其管理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徐攀[7](2012)在《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适用性选择研究》文中提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金融市场内部的种种弊端,其中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不少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它受金融市场波动性影响,难以准确计量上市公司价值,导致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形成了金融市场的巨大泡沫。虽然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但其在方法选择上存在的缺陷却是毋庸置疑。资本市场波动性大,使金融工具在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股票价格原则上是以每股净收益为基础计算的,可实际上,交易价格往往要比每股净收益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因此,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能简单借鉴传统会计中对一般资产价值的评定方法。在活跃的市场环境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可以从市场交易中直接获取,并不需要依靠特殊的计量方法。但近几年,由于金融市场不断开拓,大量没有活跃市场或者有活跃市场却无法活跃交易的金融工具逐渐涌现,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变得十分复杂。这种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通常需要借助繁杂的公式,还要将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那些没有活跃市场股票,基本都是因为流通性受到了限制,导致在资本市场中不能自由交易。目前在学术界对它们称谓并不统一,但这类股票都具有流通受限的共同特点,因此笔者统一称它们为限制性股票。这类股票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是由于历史问题导致的;有些则是证监会出于各方面的因素,为了稳定资本市场、避免对股市和股价造成冲击,从而对上市公司各大股东持有的流通股在交易数量、时间或条件上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在总结限制性股票特点的基础之上,将限制性股票按共性将归纳为三类。结合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对限制性股票在低层级适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行研究。论文提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一是重新界定限制性股票的内涵,归纳总结限制性股票种类;二是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入手,将公允价值层级运用在限制性股票计量方法上,提出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选择的依据;三是对限制性股票可选择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行适用性评价;四是以限制性股票中比例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为例,通过估值模型和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公允价值数据,并将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差异。虽然本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新颖之处,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所涉及的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于以后深入研究。笔者相信,随着资本市场日趋完善,限制性股票的公允价值计量也会越来越规范。

段伟红[8](2012)在《“又红又专”的政策议题是如何设置的?——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个案的一项研究》文中指出不同的政策环境给政策的议题设置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在"新兴加转轨市场"上则表现为决策精英们必须同时面对来自政治正确和市场规律之间的张力,亦即在政策制定中做到"又红又专"。本文主张,这就必须在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之间求得一种微妙的平衡。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个案,探讨了在中央政府部委层面上的决策精英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运作机制,让各种类型的行动者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制定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政治决断,并从而实现这一点的。本文的最后还对个案的拓展意义做了讨论。

贺明哲[9](2010)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并购绩效一直以来就是上市公司并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设立时间较晚,有关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并购活动的频繁发生,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也就有其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启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障碍,从此,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再区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时代。股权分置改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并购的起点。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本文所分析的对并购动机、并购支付方式、并购定价以及并购绩效方面。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影响会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本文采用实证研究分析方法,使用会计研究法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中,以200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发生收购兼并事件的6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的时间段为2006年至2009年,通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9个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财务绩效,尤其是并购当年,业绩大幅提高,并购后一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业绩有所下滑,但还是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并购后第二年业绩开始提升,上市公司并购开始向价值型并购转变。由于股份不在区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份成为了上市公司并购的对价支付方式,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份或者定向增发股份购买资产这类形式的并购对价支付方式开始出现,创新了并购支付方式。

龚纪纲[10](2010)在《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QD11(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原始是由香港的政府部门所提出,它与CDR(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和QF11(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类似,是在实行的外汇管制下方便大陆地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便宜之计。令本国大陆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这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逐渐加快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的出现顺差,因而产生我们的外汇存底积累额增长加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QDII制度的正式上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一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报酬率。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在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专用基金的模式投资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为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持续停留在低潮的股市注入一笔新的资金.重新振作香港的经济。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不断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开设一种积极管理的投资渠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帐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I制度在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实际上QDII的思路可以追溯到1983年,台湾在针对岛内资本市场进行逐步开放的时后,为了防止形成比较大的冲击,于是对外资机构投资人实行了QFII,相对的,有一些机融学者觉得可以参考台湾的QFII机制,另外提出了QDII的想法。中国台湾、印度、智利、巴西、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的1990年代初期就设立以及实施过QFII和QDII的双“Q”制度,也从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与成果。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的阐述了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者投资国外资本市场)这样的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述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及H市场价格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国内首批QDII基金净值表现并不好看,QDII基金净值折损创下中国基金业发展十年来的最高纪录,基金QDII首发规模越发越小。迄今有24家基金公司获得QDII资格,但已发行QDII基金的只有10家,持观望态度的不在少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一批大基金公司对出海仍然执着,申报相当积极。在金融风暴中频频受挫,QDII基金选择一再收缩“战线”,将港股作为绝对主战场。偏爱在家门口炒股的QDII基金,离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期望却越来越远,投资者也开始质疑QDII全球配置分散风险的能力。本文研究的QDII制度是中国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做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方法,也同步是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政策与手段,其策略十分重要。所以研究QDII市场的现象、影响力以及QDII制度正式实施以后,H股对A股折价等种种的问题,对于学术与实务的研究,具备了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过由于QDII在国际上的研究并不多,况且国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还处于探讨的阶段,缺乏比较权威性或是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中国现在相关的经济资料结合相关的模型进行研究和交叉比对分析,进而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推行QDII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同时就QDII对中国现在实际上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冲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此外,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和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等理论对QDII制度的实施对我国证券市场H股折价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这些研究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的价值。QDII制度是我国在外汇管制状况下大陆地区的一种临时性的资本运作模式,曾造成过国内A股及B股和香港H股的几番波动。QDII制度作为一种调节外汇存底,稳定汇率的方式被提到议程并已经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的QDII被当作是中国大陆地区在稳定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加强型作法,地位十分显着。但由于QDII制度在国际上的研究很少,而且国内对QDII的研究也还处于很初步探讨的状况,缺乏比较权威或成熟的研究结果。所以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撰写成文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很难找到国内外与QDII制度直接相关的专着或研究成果以作为参考和借鉴,可运用的数据也较为有限。所以因为这种状况,本文只能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中国目前相的关经济数据结合相关模型进行研究和对照分析,从而更清晰地探讨出中国推行QDII制度之后我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变化。本文试图综合性的运用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科学性较准确的研究结论。主要来说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互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互结合的模式:1、采用事件分析方法分析在中国实施QDII制度这个事件点的前后中国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变化,从而量化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影响。2、基于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日交易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对H股折价的现象进行了描述,进一步结合模型,系统地检验我国证券市场H股相对A股折价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是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等协整检验方法验证两地市场的互动关系,二是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造成价差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本文实证部分主要是基于QDII推出前后的沪深300指数与恒生指数等等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大陆境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相关系数的变化,进一步而得出QDII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国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相关性的结论。可以由此得出,QDII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国内投资人将资产投资到海外的目的以及资金分流的愿望。本文根据与遵照理论、实证、对策研究的基本概念,一共分为七大部分,研究架构与思考模式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的研究主题、相关的背景以及其积极的意义,与文献综和叙述、研究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安排及创新。第二章,QDII制度概述,包括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台湾、韩国、智利等国实施QDII制度的国际比较。第三章主要包括国内QDII政策里程碑记录、QDII制度发展历经的过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及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等。第四章主要包括对QDII制度对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影响的探讨、QDII制度对我国国内股票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影响、QDII制度对外汇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金融监管体系及金融安全的影响等的定性分析。第五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的定量分析及QDII制度对A股市场风险的定量分析。第六章包括市场分割与多重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差异,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以及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股H股价差的影响。文章最终,透过总结QDII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列争议与问题,提出了可能可以建立与更进一步完善我国QDII制度的政策和建议,并对中国大陆地区未来在QDII制度的发展未来前景上提出了展望。对于中国大陆地区金融市场的角度来说,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时间点、开放的速度以及开放的程度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说,由于政治与经济体制都不同于其他国家,如何保证经济能够有秩序的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采用哪一种模式与策略来放开资本市场,是非常重要的。QDII制度不单纯只是一种创新,那更是一种可能可以实现我国大陆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明智选择。不过在QDII制度的施行甚至到整个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都必须必须始终能够贯穿谨慎的、坚定的以及积极的执行原则。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以后的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带来实证研究和理论这方面的价值。

二、非流通股进入流通被提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流通股进入流通被提出(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股东及高管持股
    2.2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动机
        2.2.1 公司治理与减持行为
        2.2.2 掏空行为与减持行为
        2.2.3 财务状况与减持行为
        2.2.4 宏观政策环境及市场因素与减持行为
    2.3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时机
        2.3.1 信息不对称与内部人交易
        2.3.2 信息披露与减持时机
        2.3.3 盈余管理与减持时机
    2.4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的市场效应
        2.4.1 供求理论与市场效应
        2.4.2 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效应
        2.4.3 限售股减持的市场效应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
    3.1 有效市场理论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 委托代理理论
    3.4 信号传递理论
第四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与高管减持行为表现
    4.1 创业板上市公司减持基本概况
        4.1.1 创业板与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对比分析
        4.1.2 创业板重要股东二级市场交易状况
        4.1.3 创业板总体减持状况
    4.2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及变化
    4.3 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情况
第五章 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
    5.1 事件研究法综述
    5.2 限售股解禁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5.2.1 限售股解禁相关规定
        5.2.2 限售股解禁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相关假设
        5.2.3 样本数据选取和处理
        5.2.4 限售股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和分析
    5.3 大股东及高管减持行为对股价的影响
        5.3.1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减持的相关规定
        5.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减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相关假设
        5.3.3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减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实证分析
        5.3.4 大股东和高管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组对比分析
        5.3.5 限售股与非限售股减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组对比分析
        5.3.6 不同减持力度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组对比分析
    5.4 实证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限售股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6.1.2 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股权激励对市值管理作用研究 ——以伊利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3 本文思路及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股权激励相关文献
        2.1.1 股权激励的适用性
        2.1.2 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
    2.2 市值管理相关文献
        2.2.1 市值管理的内涵
        2.2.2 市值管理的内容
        2.2.3 市值管理的评价
    2.3 股权激励和市值管理相关性
    2.4 文献评述
3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市值管理
        3.1.2 股权激励
    3.2 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委托代理理论
        3.2.3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3.2.4 有效市场理论
        3.2.5 理性经济人理论
4 案例概况
    4.1 行业概况
    4.2 伊利集团基本情况
    4.3 企业员工情况
    4.4 股权激励政策
    4.5 伊利股份总市值表现
5 案例分析
    5.1 因企业内部方的股权激励动因进行的市值管理手段
        5.1.1 股权激励促进透明治理,注重投资者关系管理
        5.1.2 股权激励创造股东财富,打下市值管理基础
        5.1.3 股权激励稳定核心高管,提高市场溢价能力
    5.2 因资本市场方的股权激励动因进行的市值管理手段
        5.2.1 股权激励着意选择特殊时点,最大化股东权益
        5.2.2 股权激励提醒高层防范风险,完备产业链建设
    5.3 总结与建议
        5.3.1 案例总结
        5.3.2 实践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概述
    2.1 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内涵
    2.2 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角色定位
        2.2.1 以公司正常经营为视角分析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
        2.2.2 以破产清算为视角分析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
        2.2.3 以重组为视角分析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
    2.3 我国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必要性分析——以“江苏省纺织工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破产重整案”为实证分析
        2.3.1 重整中出资人权益价值的要求
        2.3.2 重整中出资人权益的调整是利益平衡的体现
        2.3.3 重整中出资人权益的调整是现实的需要
第3章 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方式及标准
    3.1 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具体方式
        3.1.1 股份让渡
        3.1.2 缩减股本
        3.1.3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份
        3.1.4 发行新股
        3.1.5 债转股
    3.2 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标准
        3.2.1 控股股东的权益调整比例应高于中小股东
        3.2.2 非流通股股东的权益调整应高于流通股股东
第4章 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的程序性规则
    4.1 我国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程序性规则
        4.1.1 出资人的重整申请
        4.1.2 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参与
        4.1.3 出资人权益调整的表决
        4.1.4 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批准
        4.1.5 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监督
    4.2 域外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程序性规定
第5章 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优化
    5.1 完善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的调整方式
        5.1.1 适当明确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标准和幅度
        5.1.2 明确破产重整中缩减股本的程序
        5.1.3 加强规制破产重整中资本公积金转增股份的调整方式
        5.1.4 放宽破产重整中增发新股的条件
        5.1.5 建立健全破产重整中债转股的相关规定
    5.2 完善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程序性规定
        5.2.1 放宽出资人重整申请权的限制
        5.2.2 加强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参与
        5.2.3 明确出资人权益调整表决的相关规定
        5.2.4 规范法院强制批准的适用
    5.3 健全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配套措施
        5.3.1 建立听证制度采纳多方意见
        5.3.2 完善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信息披露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4)托宾Q与企业投资的关系研究 ——基于流通股比例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托宾Q理论
        2.1.1 托宾Q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2.1.2 托宾Q值的计算
    2.2 流通股比例效应
    2.3 实证检验文献回顾
        2.3.1 国外实证检验结论
        2.3.2 国内实证检验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3 变量定义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模型设计
第四章 托宾Q与企业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2 托宾Q对企业投资的实证检验
    4.3 基于流通股比例的实证检验
    4.4 基于不同资产形态的实证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统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制度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设计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行为特征研究
    2.1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基本特征分析
        2.1.1 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板块特征分析
        2.1.2 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时间特征分析
        2.1.3 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行业特征分析
    2.2 支付股利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2.2.1 支付股利上市公司的收益特征分析
        2.2.2 支付股利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流通环境下的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3.1.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情况
        3.1.2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Normal矩阵的股权结构面板数据聚类分析
    3.2 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理论基础
        3.2.1 股利支付的代理理论
        3.2.2 代理理论的拓展
    3.3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3.3.1 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3.3.2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3.3.3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流通环境下的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形式偏好的影响研究
    4.1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形式偏好影响的分析与假设
    4.2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4.2.1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研究设计
        4.2.2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样本选择
    4.3 股权结构对于股利支付偏好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分析
        4.3.3 回归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支付倾向的影响研究
    5.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5.2.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研究设计
        5.2.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样本选择
    5.3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研究
    6.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6.2.1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研究设计
        6.2.2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样本选择
    6.3 股权结构对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分析
        6.3.3 回归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研究
    7.1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7.2.1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7.2.2 股权结构对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样本选择
    7.3 股权结构对于非现金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与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动机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
    1.2.1 对家族上市公司概念的分析
    1.2.2 股权结构概念的概述
    1.2.3 公司绩效概念的概述
    1.2.4 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1.5 论文结构 2 与本文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2.1 与家族企业有关的理论
    2.1.1 现代企业理论
    2.1.2 家族企业的经济解释
2.2 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的理论
    2.2.1 经济因素决定论
    2.2.2 政治因素决定论
    2.2.3 产业效应理论
    2.2.4 生命周期决定论 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3.1 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
    3.1.1 国外学者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3.1.2 国内学者对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3.2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3.2.1 国外学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3.2.2 国内学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3.3 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
    3.3.1 国外学者对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3.3.2 国内学者对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3.4 股权流通性与公司绩效
3.5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文献评述 4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问题研究
4.1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历程与特点
    4.1.1 家族企业上市的历程
    4.1.2 家族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4.2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动因分析
    4.2.1 国外家族企业上市动因分析
    4.2.2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动因分析
4.3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利弊分析
    4.3.1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有利之处
    4.3.2 我国家族企业上市的弊端方面 5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
5.1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研究
    5.1.1 股权结构的含义与计量
    5.1.2 研究样本与变量定义
    5.1.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股模式分析
    5.2.1 家族控股的一般模式
    5.2.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控股模式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样本
    6.1.2 研究方法
6.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一般的指标体系
    6.2.1 建立一个指标体系
    6.2.2 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6.2.3 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
6.3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比较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
    6.3.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公司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6.3.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因子分析过程及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7.1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
    7.1.1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
    7.1.2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
    7.1.3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
    7.1.4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股权流通性与公司绩效
    7.1.5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度与公司绩效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样本
    7.2.2 变量定义
    7.2.3 模型的构建
7.3 数据分析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一些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7)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适用性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限制性股票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2.1 限制性股票理论基础
    2.2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限制性股票估值方法研究文献述评
    3.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3.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3.3 研究成果述评
第四章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
    4.1 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要求
    4.2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4.3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
第五章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范围
    5.1 非公开发行有明确锁定期股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5.2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5.3 交易所停止交易等非流通股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第六章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6.1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评价
        6.1.1 非公开发行有明确锁定期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评价
        6.1.2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评价
        6.1.3 交易所停止交易等非流通品种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评价
    6.2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局限性分析
        6.2.1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选择的难点
        6.2.2 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可靠性选择的改进
第七章 实证分析——以IPO上市形成的限制性股票估值为例
    7.1 样本选择背景
    7.2 实证假设及模型构建
        7.2.1 套利模型因素分析
        7.2.2 套利模型因素建立
    7.3 估值案例分析
        7.3.1 相关数据信息
        7.3.2 套利定价模型中因素Y_i及敏感度X_i的确定
    7.4 套利定价模型检验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的学术价值
    8.2 研究成果创新之处
    8.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又红又专”的政策议题是如何设置的?——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个案的一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又红又专”:“新兴加转轨”市场中的政策议题建构
二、从“官僚政治模型”到“官僚政治—技术理性模型”
三、“股改”政策议题设置的背景和挑战
四、“股改”政策议题设置的两个阶段
    (一) “全流通”:从民间呼吁到官方理念
    (二) “股权分置”写进国务院文件:政治正确的修辞学
五、小结与讨论:政策议题设置中政治理性与技术理性的一致性

(9)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公司并购的相关概念及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综述
    2.1 公司并购的概念及特征
        2.1.1 公司并购的概念
        2.1.2 公司并购的特征
    2.2 公司并购绩效的概念
    2.3 国内外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综述
        2.3.1 国外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综述
        2.3.2 国内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综述
3 股权分置改革及其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
    3.1 股权分置改革
    3.2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
4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4.2 样本公司以及财务指标的选取
        4.2.1 样本选择
        4.2.2 财务指标的选取
    4.3 实证分析方法以及模型构建
        4.3.1 实证分析方法介绍
        4.3.2 实证模型构建
    4.4 实证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5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国外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合述述
    1.2.2 国内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1.2.3 A股H股价差的国外文献综述
    1.2.4 A股H股价差的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1.3.1 本文结构安排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国际比较
第一节 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
第二节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2.2 资产组合理论
    2.2.3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2.2.4 金融深化理论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
    2.3.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造就了大批富裕阶层和理财需求
    2.3.2 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人民币存在较大升值压力
    2.3.3 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2.3.4 繁荣香港市场的要求
第四节 QDII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2.4.1 韩国QDII制度的实践
    2.4.2 台湾QDII制度的实践
    2.4.3 智利QDII制度的实践 第三章 QDII发展现状及治理措施
第一节 QDII政策大事记
第二节 QDII的发展历经程
第三节 QDII的发展现状
第四节 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
    3.4.1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3.4.2 基金系QDII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3.4.3 银行系QDII投向以成熟市场为主,区域相对分散
第五节 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六节 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 第四章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定性分析
第一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
    4.1.1 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的投资路径,降低投机行为发生率
    4.1.2 有利于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
    4.1.3 为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带来全方位的投资机会
    4.1.4 有助于培养国际级投资者队伍,推动投资理念与模式的逐步成熟
第二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消极影响
    4.2.1 导致国际游资跨境频繁流动
    4.2.2 引起市场萎靡
    4.2.3 证券市场的资金分流,可能导致股市动荡 第五章 QDII制度对A股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施QDII制度前各地股市风险溢价比较分析
第二节 QDII对A股市场风险收益的实证分析
    5.2.1 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的计量方法
    5.2.2 各地股市间相关系数的计算 第六章 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B、H股价差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
    6.1.1 影响H股和A股价格差异的因素分析
    6.1.2 QDII制度和A股、H股市场分割的消除
第二节 A股和B股市场波动性、有效性比较及其整合研究
    6.2.1 研究方法
    6.2.2 实证研究结果
    6.2.3 基本结论与评论
第三节 QDII制度对A股、H股价差影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6.3.1 资料与研究方法
    6.3.2 最优滞后步长P的确定
    6.3.3 平稳性检验
    6.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回归拟合
    6.3.5 实证结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7.1.1 资本项目和证券市场应逐步开放
    7.1.2 投资者确立合理的风险和收益预期
    7.1.3 培育专业人士和服务机构
    7.1.4 对进出资金严格监控
第二节 论文的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一 QDII开放投资台湾之规定
附录二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附录三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办法
附录四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五 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非流通股进入流通被提出(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及减持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D]. 石光. 山东大学, 2021(02)
  • [2]股权激励对市值管理作用研究 ——以伊利股份为例[D]. 王孝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企业破产重整中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法律研究[D]. 崔宝丹.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4]托宾Q与企业投资的关系研究 ——基于流通股比例的角度[D]. 张海霞. 山西大学, 2018(04)
  • [5]全流通环境下股权结构对股利支付行为影响的统计分析研究[D]. 刘泽荣. 华北电力大学, 2014(12)
  • [6]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D]. 唐睿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7]限制性股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适用性选择研究[D]. 徐攀.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8]“又红又专”的政策议题是如何设置的?——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个案的一项研究[J]. 段伟红. 管理世界, 2012(03)
  • [9]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D]. 贺明哲.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3)
  • [10]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 龚纪纲. 南开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非流通股增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