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

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唐亚男[1](2020)在《民族学家谷苞学术史初探(1941-1983)》文中提出谷苞是我国着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他为我国西北的民族学、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谷苞毕生不辍笔墨,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成果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是后辈民族学者应该学习的榜样。然而学界对谷苞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与他的卓越贡献实为不符。本文主要通过对谷苞1941年至1983年学术经历、人生经历的梳理以及对他着述的介绍从而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谷苞1941年至1944年在费孝通领导的“魁阁”工作,发表了包括《化成镇地方行政》在内的相关文章,这个阶段是谷苞的“民族学”入门时期。1944年9月谷苞离开云南返回兰州,在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学院教授民族学/社会学课程,同时在甘肃进行了甘南藏区研究和甘肃汉族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研究,谷苞在这几年中将在“魁阁”学到的民族学知识内化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1949年谷苞跟随解放军进入新疆,随后他在新疆做了诸多工作。他的调查研究均与国家建设相关,他撰写专业论文之外热衷于新疆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科普文章的编写,为新疆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是谷苞学术史研究的初期成果,在现阶段研究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魁阁经历影响了谷苞一生,魁阁的学术经历使谷苞成为了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学建设的重要人物,并且走在了在中国民族学南北分派的前列;谷苞是我国应用人类学的早期实践者之一,他的调查让政府对新疆的决策有了实践基础。

岳杨[2](2019)在《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处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汇处,也是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目前有关中国美术史和新疆美术史的各类着作中,在“新疆”这一称谓出现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新疆美术的西画部分提及较多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及之后的新疆西画活动,未将西画传播至新疆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做补充性研究,完善西画在新疆从播种到生根再到萌芽的始末及经过,将其归纳在中国西画发展历程之内,也将其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历史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大量收集文献、采访相关人士,整理比对现有资料,对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进行梳理。首先,宗教传播尤其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传教士先后到新疆南北疆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带来了基督教宗教绘画;其次19世纪下半叶中亚探险热潮时期,外国探险家在新疆进行探险考察活动带来了西画写生和创作;后有新疆新式学校大量出现,大范围新式教育改革带来了西式美术教育;再有中俄、中苏长期的贸易往来和移民活动带来了西画实物和西画相关人员;以及来自内地的西画专业人士及其影响,通过这五个方面阐述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梳理新疆西画的出现、发生、发展,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期和特点归纳。新疆西画起始阶段的活动虽然存在范围较小,对中国西画整体发展的影响非常微弱,但是基督教宗教绘画于清末民初时期在新疆的出现;外国来疆人员在新疆的西画事迹如写生创作;新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美术教育的出现;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带来了西画实物等,是内地画家来新疆进行西画写生之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些事件已经发生的基础之上,多位内地画家来新疆写生,对新疆西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的推动。以上事件共同组成了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是19-20世纪伴随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是新疆西画事业发展的起点,为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新疆西画发展奠定了民众审美基础,为新疆自此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美术工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另外,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经由西画东渐传入中国除海路传播外的另一路径--陆路传播途径而来,应当将新疆、黑龙江等地区西画传入中国的路径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研究之中,以完善其传播路径中陆路传播途径的研究。

常笑笑[3](2019)在《新时期反分裂斗争视阈下新疆历史话语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在新疆历史问题上大作文章是其惯用伎俩。出于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对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进行肆意的歪曲杜撰,企图挑动民族仇恨,加深民族隔阂,扰乱人们的历史观念。新疆历史领域成为反分裂斗争的主阵地之一,加强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迫在眉睫。首先,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歪曲杜撰言论的分析批判,揭露了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历史创造主体这些基本问题的错误认识。其次,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的认识和部署,以呈现出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逐步深化的动态过程。中国共产党对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认识的深化,不仅体现在对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准确定位,即由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一项基础工作发展到将其视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焦点问题,还体现在话语具体内容的逐步详细化过程。再次,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歪曲的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的言论为驳斥焦点,本文以大量新疆史实为根柢,剖析了反分裂斗争语境下的新疆历史叙事,继而探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新疆反分裂斗争语境下的实践化进程,并尝试着以《纪要》精神来进一步增强反分裂斗争视阈下的新疆历史话语。最后,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史料体系、对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新疆反分裂斗争视阈下历史话语的构建策略。即其一,要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新疆历史研究的指导,注重阶级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其二,以现有的历史话语为支撑,梳理补充史料,更加注重反分裂斗争视阈下史料体系的建设。其三,为使新疆历史大众化通俗化,要进一步加强新疆近现代史的研究,并拓宽新疆历史宣传的领域。通过反分裂斗争视阈下新疆历史话语的梳理,有助于肃清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历史言论的流毒,使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更加主动地掌握新疆历史话语权,凝聚共识,广泛的影响各族群众,促使人们正确的认识新疆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凝聚力量坚决与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做斗争。

祁明明[4](2019)在《杨增新主政时期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研究》文中提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具有深远意义。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从“双泛”错误思潮传入新疆就已经开始,因此,必须要争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消除错误思想的根源,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纠偏正向,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历史问题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事关意识形态安全。立场、方法的不同,对同一个历史的解读也会不同。近些年来,史学界对杨增新主政新疆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立场和方法的不同,对其人物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同的争议。客观地说,在主政新疆的十七年里,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杨增新针对复杂的内外形势,偏安自守,割据一方,采取多方措施倒也维护了新疆地区十多年的内外平和。特别是针对“双泛”错误思潮的渗透和破坏,杨增新敏锐地察觉,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无论这些措施以后的争议如何,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防范“双泛”错误思潮渗透、规范宗教事务管理、防止外部势力插手中国新疆事务等方面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综合大量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试结合今天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对杨增新主政时期抵御“双泛”错误思潮渗透的措施及影响进行再研究,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服务现实,为今天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斗争提供历史遵循。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对“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主要内容和特征以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界定。第二部分,简要对清末民初“双泛”错误思潮渗透的背景及途径进行简单介绍。第三部分,对杨增新主政时期抵御“双泛”错误思潮渗透的措施进行总结及分析。第四部分,总结杨增新主政时期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对今天的历史启示。

王若楠[5](2019)在《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文中认为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学术界对于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研究较为薄弱,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缘环境,新疆伊斯兰教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新疆出现了一些与中国化背道而驰的情况,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是宗教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应有之意、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以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与现状为出发点,主要论述了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地域化和民族化,新疆伊斯兰教的地域化和民族化说明新疆伊斯兰教已经进行了初级的中国化,中国化的程度较少。梳理新疆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方式来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措施。由于“三股势力”得渗透、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受境外文化和宗教文化影响深远、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新疆面临宗教极端思想的冲击、中华文化与新疆伊斯兰文化会通不足、宗教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困境。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首要任务是去极端化,要大力宣传极端思潮的危害,强化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信教群众用正确、中正的态度对待宗教。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新疆伊斯兰文化,大力挖掘新疆伊斯兰教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会通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加强宗教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即通晓儒家文化又熟知伊斯兰文化的爱国爱教的人才队伍,加大对信教群众的普法宣传教育,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安全屏障,新疆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统一,坚持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曾玉玲[6](2019)在《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织毯起源地之一,对我国织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织造技术传播角度看,新疆织毯织造工艺经过历史洗礼不断地改进与传播,新疆织毯织造技术通过贸易交流、人口迁徙等各种途径传播,在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后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织毯;从织造技术传承角度看,新疆织毯历史悠久,其精湛的织造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图案使它至今享誉世界,在清代,新疆织毯集合前代织毯发展的丰富经验,在宫廷文化和民间织毯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让新疆织毯业在清代进入发展繁盛阶段,对我国近现代织毯业的发展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古代到清代,新疆织毯一直都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实物载体,织毯图案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与视觉享受之余,更多的是地域思想、文化的表达,织毯图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是新疆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一种历史记忆,反映了新疆地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论文中分析了新疆织毯图案的造型、构图和色彩艺术特征;以清代新疆织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主,对比分析清代不同时期织毯图案的创新性变化,探究清代新疆织毯图案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新疆织毯在当下的发展应在保留传统织毯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应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汲取经验,顺应时代潮流做出创新性转变,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光彩。论文以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实物图片资料为依据,对历史上新疆织毯的发展演变过程,织造技术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清代新疆织毯图案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做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的研究能对以新疆织毯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让人们更多的关注到传统手工艺织造技术的传承发展问题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现象上。

樊静[7](2018)在《民国时期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穆斯林的认识及传教活动研究 ——以英文季刊《穆斯林世界》为中心(1911—1947)》文中研究指明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逐渐引起西方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大量来华传教士对回族穆斯林的书写,成为西学有关中国穆斯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同时期汉语文献中的相关历史写作遥相呼应。本研究以字味默为主编的《穆斯林世界》英文季刊中有关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及西方学者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认识及其影响。全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与现实意义等。从中可以得知,以《穆斯林世界》为中心的研究,能够较为全面和丰富地呈现出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及西方学者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认识和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理论建构及现实观照等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穆斯林世界》主编字味默的生平、传教活动及神学思想特征,以及《穆斯林世界》创刊背景、缘由、宗旨及其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关注,旨在论述字味默对阿拉伯世界的传教热情,以及他本人在一战后神学思想的转变和二次的访华活动,有效地促使既具学术性又服务于基督教海外传教事业的《穆斯林世界》,成为来华传教士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认识及传教活动的交流平台。《穆斯林世界》所收录的文章内容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史料论据。第二至第四章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通过梳理长期活跃于回族穆斯林中的传教士对不同区域穆斯林人口数量、祖先来源、相貌特征、服饰特征、生计方式、教职人员、婚姻家庭、宗教实践、伊斯兰教育、宗教派别、宗教出版物、清真寺建筑、回汉关系,以及传教士与穆斯林之间的“文化冲突”等描述与讨论,分析传教士对回族穆斯林社会文化的认识。第三章涉及毕敬士、梅益盛、海瓦德和濮马克等对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着、回族历史人物、伊斯兰教入华时间及回族新文化运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传教士对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现状的认识。第四章透过传教士对宗教交流、直接布道、医疗事工、教育事工和文字事工五种主要传教方式的反思活动,评述了传教活动的失败经验对回回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研究的意义。最后一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部分。本研究认为,传教士在特殊历史境遇下以传教活动为目的,形成了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社会独特的研究旨趣,通过大量详实的田野考察资料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为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社会史、西北少数民族地方志、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研究,以及全球处境下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尤其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多元并存与和谐发展等,提供可资参考的历史研究借鉴与宗教交流经验;同时认为,传教士受其宗教信仰的价值取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东方主义”视域局限的影响,对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社会文化的理解产生一定的误读,导致有失公允的分析与诠释,需要研究者批判性地借鉴其研究内容。

彭无情[8](2018)在《中华文化视野下新疆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一体》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文化因置身的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而呈现出一体多元格局。新疆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它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一元主导,多元交融,和而不同"的文化特点。本文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视野,着眼于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对新疆萨满教等原始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宗教文化作粗线条勾勒,以展现新疆多元宗教文化交融共存格局。

杨梅花[9](2017)在《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天山北坡地区为研究范围,探讨绿洲的人文性,由历史的表层升入到历史的底层去探索绿洲人居景观的历史发展渊源。研究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解读历史景观对象,从“自然—人文”、“有形—无形”立体模式去梳理“自然”和“文态”的绿洲人居历史脉络。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绿洲人居景观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梳理天山北坡历史时期人居景观演进阶段性特征和过程性特征”、“提炼天山北坡历史时期人居景观演进动力机制”三方面的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天山北坡位于新疆地理骨架的中间位置,既是天山自然生态廊道,又处于文化地域“丝绸之路”北道。区域内涵盖了新疆多种的地貌类型,东部的吐鲁番盆地绿洲被戈壁和哈顺沙漠所包围,中部是天山山地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间的冲积扇平原,西部是伊犁河流域绿洲。同时,“丝绸之路”带动区域多元文化发展,人居景观历史底蕴丰富、特色鲜明。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对相关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二章是“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绿洲人居景观研究方法探析”是在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梳理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第三、四、五、六章“天山北坡历史时期绿洲人居景观演进阶段性特征分析”则是对本文研究地域人居演进的梳理与案例筛选、归纳;第七、八章节“天山北坡历史时期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天山北坡历史时期绿洲人居景观演进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五、六章节的理论架构与案例选取,对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演进的深入研究;最后,第九章结语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总结与归纳。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绿洲人居景观的“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在对该地域范围内历史城镇进行了调研和历史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伊犁州直、乌鲁木齐地区、哈密等区域历史城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基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关联、对比分析,总结出天山北坡人居景观发展历史的四个典型“人文初曦、文化之脉、城镇之维、边疆之链”阶段特质和“变迁、调整、适变、更新”空间过程规律,并从中提取人居景观的“生态、政治、社会、人文”的“依赖、主导、秩序、交融”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人居景观历史的基础研究内容。本文首次构建了特定区域的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理论,完善了绿洲学的人文景观历史研究内容,创新了绿洲人居景观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王立娟[10](2016)在《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鉴于新疆处在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三期叠加”特殊时期的严峻形势,我国必须要努力做好新疆的宗教工作,为新疆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宗教问题是关乎新疆乃至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我国必须要高度重视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特别是要把南疆作为做好宗教工作的“棋眼”,因为南疆地区的特殊区情决定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可见,研究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对新疆特别是和田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广泛搜集、阅读有关宗教学理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研究成果,结合课题组成员赴和田地区获得的第一手调研资料,跟踪查阅和田地区的相关资料,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理论介绍、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等,这为撰写论文的正文部分做好了铺垫。其次,正文部分主要分四章进行论述,即第一章主要论述加强和创新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从和田地区的概况、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宗教活动的管理、“去极端化”工作的开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从整体上梳理和田地区在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方面的现状;第三章以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的现状调查为切入点,剖析该地区在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针对和田地区在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创新该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做好该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最后,结论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主要概括总结全文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则主要对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工作进行了展望。最后,希望本论文的撰写能够为新疆相关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提供一定参考,能够丰富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创新体系,为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尽绵薄之力。

二、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学家谷苞学术史初探(1941-198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39-1944年谷苞的初期学术历程
    第一节 在云南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节 在云南发表的着述
第二章 1944-1949年谷苞在甘肃的调查工作
    第一节 甘南调查
    第二节 甘肃汉族农村社会的经济调查
第三章 1949-1953年谷苞在新疆的工作
    第一节 在新疆的初期工作及着作
    第二节 第二次南疆农村社会调查
第四章 1953-1983年谷苞在新疆的工作
    第一节 1953-1983年工作概况
    第二节 调查类文章
    第三节 关于古代新疆音乐舞蹈与社会的研究
    第四节 与新疆发展有关的着述
    第五节 在理论方面的着述
    第六节 通俗读物编写工作
结语
    一、魁阁经历影响了谷苞的一生
    二、谷苞是中国应用人类学走在前列的实践者之一
    三、南北学派分异:谷苞,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者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督教传教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北疆地区的东正教圣像画 二、南疆地区的绘画课程和印刷所 小结 第二章
    外国探险考察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托马斯·维立安·阿特金森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二、亚瑟·大卫·麦考密克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三、斯文·赫定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四、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五、塞谬尔·马蒂诺维奇·杜丁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六、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里赫在新疆的西画写生与创作 小结 第三章
    新式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一、新式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式教育学校开设美术课程 小结 第四章
    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一、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情况概述 二、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对新疆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三、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来自内地的西画影响 一、民国时期内地来疆西画人员及其活动 二、民国时期新疆各种团体组织的西画活动 三、民国时期新疆其他与内地有关的西画活动 小结 第六章
    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分期及特点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期 三、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特点 结语 图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活动大事记(1851-1949)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主要画家作品图谱(1851-1949) 三、1939-1949年《新疆日报》美术类活动文字选编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新时期反分裂斗争视阈下新疆历史话语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动态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研究动态与趋势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新时期
        1.3.2 历史话语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民族分裂主义对新疆历史的歪曲
    2.1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历史叙事
        2.1.1 捏造“我们的祖国是东突厥斯坦”
        2.1.2 臆造“我们的民族是突厥”
        2.1.3 声称“我们的宗教是伊斯兰”
        2.1.4 鼓吹“维吾尔文化是世界文明最古老、最着名的摇篮之一”
    2.2 民族分裂主义历史叙事背后的错误观念
        2.2.1 拜倒在社会唯心主义思想之下
        2.2.2 将种族等同于民族
        2.2.3 以民族矛盾抹煞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2.2.4 将民族与精英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极端夸大
    2.3 民族分裂主义歪曲新疆历史的严重危害
        2.3.1 造成历史认同危机
        2.3.2 破坏民族友好关系
        2.3.3 为“东突厥斯坦国”制造历史依据
3 党对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的认识与部署
    3.1 党对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的认识
        3.1.1 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一项基础工作
        3.1.2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焦点
    3.2 党对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部署和开展情况
        3.2.1 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部署
        3.2.2 新疆历史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开展情况
4 反分裂斗争视阈下新疆历史话语的构建
    4.1 反分裂斗争语境下的新疆历史叙事
        4.1.1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1.2 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4.1.3 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4.1.4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4.2 新疆反分裂斗争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阐释
        4.2.1 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阐释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2.2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4.2.3 以唯物史观正确阐述宗教的本质以及其演变
        4.2.4 以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5 反分裂斗争视阈下完善新疆历史话语的建议
    5.1 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疆历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5.2 更加注重史料体系的建设
    5.3 加强新疆近现代史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杨增新主政时期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本文相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1.5.1 杨增新主政新疆
        1.5.2 “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
        1.5.3 “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之间的关系
2 “双泛”错误思潮渗透新疆的历史分析
    2.1 “双泛”错误思潮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背景
        2.1.1 以俄国鞑靼斯坦为主的扎吉德运动在新疆的兴起
        2.1.2 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主的境外势力对新疆的渗透
    2.2 “双泛”错误思潮渗透的途径分析
        2.2.1 通过以“扎吉德”世俗学校对新疆进行“双泛”渗透
        2.2.2 通过地下讲经和跨区非法宗教活动等途径进行渗透
        2.2.3 利用报纸、宣传品等非法出版物进行渗透和破坏
    2.3 “双泛”错误思潮渗透给当时新疆带来的恶劣影响
3 杨增新主政时期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措施
    3.1 严查各级各类学校,禁止土耳其人充当教习
    3.2 严查流入新疆的土耳其人,并防止其与当地维吾尔族勾结
    3.3 严格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禁止非法宗教活动
        3.3.1 规范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选用及其讲经活动
        3.3.2 禁止“私开道堂或聚众念经”以防止利用宗教活动暗中活动
        3.3.3 限制教民朝觐及出国流动,以防止其受到“双泛”错误思潮的影响
    3.4 杨增新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其他措施及评析
4 杨增新主政时期抵御“双泛”错误思潮渗透对当代的历史启示
    4.1 牢牢掌握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权
    4.2 正确认识新疆历史问题,自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4.3 必须严格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点
2.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宗教中国化
        2.1.2 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
    2.2 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必要性
        2.2.1 宗教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应有之意
        2.2.2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2.2.3 落实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举措
3.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与现状
    3.1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及演变过程
        3.1.1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地域化和民族化
        3.1.2 新疆伊斯兰教走上了中国化道路
    3.2 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
        3.2.1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2.2 依法加强对伊斯兰教事务的管理
        3.2.3 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2.4 新疆伊斯兰教去极端化措施
4.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4.1 宗教极端思想的冲击
        4.1.1 “三股势力”的渗透与破坏
        4.1.2 原教旨主义的复兴
        4.1.3 “去中国化”“泛清真”现象严重
    4.2 中华文化浸润不够
        4.2.1 新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华文化会通性不足
        4.2.2 受境外文化和宗教文化影响深远
    4.3 宗教自身存在的问题
        4.3.1 宗教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4.3.2 公民意识淡薄
        4.3.3 法治观念淡薄
5.引导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对策
    5.1 去极端化是首要任务
        5.1.1 大力宣传极端思潮的危害
        5.1.2 深化基层“访惠聚”活动
        5.1.3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5.2 用中华文化浸润新疆伊斯兰教
        5.2.1 深入挖掘新疆伊斯兰教中优秀的中国元素
        5.2.2 会通中华文化和新疆伊斯兰文化
        5.2.3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新疆伊斯兰文化
        5.2.4 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5.3 减少宗教自身存在问题的影响
        5.3.1 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5.3.2 加强宗教人才队伍建设
        5.3.3 强化国家意识
        5.3.4 加大普法宣传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1.1.1 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的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1.4.2 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1.4.3 文献综述总结
2 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2.1 清以前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2.1.1 先秦时期
        2.1.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2.1.3 隋唐至宋时期
        2.1.4 元明时期
    2.2 清代新疆织毯艺术发展背景
        2.2.1 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到区域治理
        2.2.2 不同时期独特的民族经济政策
        2.2.3 多元融合的民族和宗教文化
    2.3 清代新疆织毯发展概述
        2.3.1 民间织毯
        2.3.2 宫廷文化影响下的新疆织毯
        2.3.3 对外贸易中艰难发展的新疆织毯
    本章小结
3 新疆织毯的分类和工艺流程
    3.1 新疆织毯的分类
        3.1.1 根据编织方法分类
        3.1.2 根据材料分类
        3.1.3 使用范围分类
    3.2 新疆织毯织造工艺流程
        3.2.1 前期准备
        3.2.2 织造过程
        3.2.3 后期美化修饰
    本章小结
4 清代新疆织毯的图案艺术特色
    4.1 多元文化下的图案特色
        4.1.1 图案的文化渊源
        4.1.2 多元文化下的主要织毯样式
    4.2 织毯装饰图案分析
        4.2.1 图案分类
        4.2.2 图案构成
        4.2.3 色彩特征
    4.3 清代新疆织毯图案分析
        4.3.1 清前期——承袭传统
        4.3.2 清中期——繁盛发展
        4.3.3 清晚期——多元发展
    本章小结
5 清代新疆织毯的影响
    5.1 新疆织毯对以西部地区为主织毯技术的影响
        5.1.1 清以前新疆织毯技术的东传
        5.1.2 清代新疆织毯技术的传播
    5.2 西部地区织毯的艺术特色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民国时期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穆斯林的认识及传教活动研究 ——以英文季刊《穆斯林世界》为中心(1911—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关键词界定
第一章 塞缪尔·字味默与《穆斯林世界》
    第一节 塞缪尔.字味默:派往阿拉伯世界的使徒
        一、塞缪尔·字味默的生平及背景
        二、字味默的神学思想及转变
        三、字味默的两次访华之行及意义
    第二节 《穆斯林世界》:第一部“肩负双重使命”的英文季刊
        一、《穆斯林世界》创刊的时代背景
        二、《穆斯林世界》的创刊缘由与宗旨
        三、《穆斯林世界》对中国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社会的关注
第二章 来华传教士对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考察与认识
    第一节 综合性考察与认识
        一、字味默对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考察与认识
        二、冯尚德对回族穆斯林社会的考察和认识
    第二节 区域性考察与认识
        一、海春深对青藏边界处穆斯林的考察与认识
        二、格里布诺对甘南藏区穆斯林的考察与认识
        三、汉纳等对云南穆斯林社会的考察与认识
        四、海瓦德等对甘肃穆斯林社会的考察与认识
        五、欧格菲对北京穆斯林社会的考察与认识
第三章 来华传教士对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现状的认识
    第一节 历史问题考证
        一、梅益盛及其认识
        二、毕敬士及其认识
    第二节 现状问题研究
        一、濮马克及其研究
        二、海瓦德及其认识
        三、来华传教士对中国伊斯兰教汉语文献的译介
第四章 来华传教士对其传教活动及结果的省思
    第一节 传教方式
        一、宗教交流
        二、巡回布道
        三、医疗事工
        四、教育事工
    第二节 回族穆斯林改教者的“声音”
        一、在教会医院中得“救赎”
        二、在教会学校中得“救赎”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一、特殊历史境遇下的产物
    二、“他者”视角下的实与虚
    三、不同视域互构下的回族社会史
    四、传教失败中的意外收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20世纪向中国穆斯林传教的来华传教士一览表
    附表二: 来华传教士在《穆斯林世界》发表文章分类辑录(1911-1947)
    附表三: 梅益盛有关中国伊斯兰教文献目录辑录
    附表四: 字味默在《穆斯林世界》发表文章辑录(1911-1947)
    附件一: 回族近代报刊回应有关基督教的文章列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中华文化视野下新疆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一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自发宗教信仰时期多元宗教文化交融一体
二、新疆佛教鼎盛时期多元宗教文化交融一体
三、新疆佛教与伊斯兰教的角逐时期多元宗教文化交融一体
四、新疆伊斯兰教为主其他多种宗教并存时期多元宗教文化交融一体

(9)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干旱区绿洲城镇人居——亟待加强研究的领域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绿洲人居发展史的反思
        1.1.3 总体思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绿洲史地相关研究
        1.3.2 人居景观相关研究
        1.3.3 人文视角下地域人居演进机制研究
        1.3.4 绿洲人居景观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研究方法探析
    2.1 绿洲历史人居景观的呈现特征与研究框架
        2.1.1 物质与文化的一体
        2.1.2 空间与时间的并进
        2.1.3 绿洲人居景观分析框架
    2.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物质要素
        2.2.1 环境
        2.2.2 构筑物
        2.2.3 空间
        2.2.4 人的行为
    2.3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文化维度
        2.3.1 自然环境的“文态性”
        2.3.2 社会环境的“生态性”
        2.3.3 人居景观的文化性
    2.4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空间维度
        2.4.1 环境景观
        2.4.2 城镇格局
        2.4.3 聚落景观
        2.4.4 地标景观
    2.5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时间维度
        2.5.1 时态性
        2.5.2 时段性
    2.6 本章小结
3 史前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3.1 人文起源、依附自然的环境景观
        3.1.1 人类社会起源
        3.1.2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
    3.2 环境主导、功能区分的聚落格局
        3.2.1 区位分布
        3.2.2 功能格局
    3.3 均质模糊、文化初现的聚落景观
        3.3.1 居住形式
        3.3.2 聚落空间
    3.4 原始意识、形态质朴的地标景观
        3.4.1 景观属性
        3.4.2 景观分布
        3.4.3 景观形态
    3.5 本章小结
4 西汉至明末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4.1 畜逐水草、点状农耕的环境景观
        4.1.1 社会环境
        4.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4.2 防御为主、分布稀疏的城镇格局
        4.2.1 区位分布
        4.2.2 功能格局
    4.3 聚集与自然、随机自由的聚落景观
        4.3.1 建筑形态
        4.3.2 聚落空间
    4.4 功能为先、形态单一的地标景观
        4.4.1 景观属性
        4.4.2 景观分布
        4.4.3 景观形态
    4.5 本章小结
5 清代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5.1 且耕且牧、边防与屯政相维的环境景观
        5.1.1 社会环境
        5.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5.2 多城毗连、点状聚合的城镇格局
        5.2.1 区位分布
        5.2.2 功能格局
    5.3 繁荣与转型、尺度多样的聚居景观
        5.3.1 居住形式
        5.3.2 聚落空间
    5.4 礼仪凸显、同类细化的地标景观
        5.4.1 景观属性
        5.4.2 景观分布
        5.4.3 景观形态
    5.5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6.1 变牧为耕、生态恶化的环境景观
        6.1.1 社会环境
        6.1.2 人环境关系模式
    6.2 点轴发展、密度增加的城镇布局
        6.2.1 区位分布
        6.2.2 功能格局
    6.3 风格转型、形式多变的聚居景观
        6.3.1 居住形式
        6.3.2 聚落空间
    6.4 边缘废弃、多元混杂的地标景观
        6.4.1 景观属性
        6.4.2 景观位置
        6.4.3 景观形态
    6.5 本章小节
7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时空变迁特征
    7.1 人居景观演变时间历时性
        7.1.1 人文初曦——史前时期人居景观
        7.1.2 文化之脉——汉初至明末时期人居景观
        7.1.3 城镇之维——清代时期人居景观
        7.1.4 边疆之链——民国时期人居景观
    7.2 人居景观演变空间特异性
        7.2.1 环境景观的变迁
        7.2.2 格局景观的调整
        7.2.3 聚落景观的适变
        7.2.4 地标景观的更新
    7.3 发展模式
        7.3.1 动态式模式
        7.3.2 断裂式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变机制
    8.1 影响因素分析
        8.1.1 生态环境决定城镇区位选择
        8.1.2 政治军事的城镇发展决定性
        8.1.3 经济贸易是人居兴旺的依托
        8.1.4 科技文化提升人居内涵的凝聚力
    8.2 戈壁荒漠、内依绿洲——生态依赖
        8.2.1 依绿而定
        8.2.2 逐水而居
    8.3 孤悬塞外、武备边防——政治主导
        8.3.1 筑城守边、扼守要地
        8.3.2 整修驰道、多层防御
    8.4 戍边生业、拓居边疆——社会秩序
        8.4.1 寄田仰谷、因地制宜
        8.4.2 戍边安居、屯城一体
    8.5 异质交融、往复回授——人文交融
        8.5.1 人居文化的传承借鉴
        8.5.2 制度文化的主导推进
        8.5.3 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
        8.5.4 多元文化的交融变异
    8.6 本章小结
9 后记与后记
    9.1 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后记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10)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宗教事务
        (二)宗教事务管理
        (三)宗教极端主义和去极端化
    四、相关理论介绍
        (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
        (二)善治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加强和创新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必要性
    一、宗教事务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在新疆社会管理中的特殊性
    三、加强和创新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重要性
        (一)是新疆解决历史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是新疆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三)是新疆抵御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现状调查
    一、和田地区的概况
        (一)地理位置概况
        (二)经济发展概况
        (三)民族、人口状况
        (四)宗教状况
    二、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
        (一)严把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入口关”
        (二)组织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参加培训
        (三)开展考核宗教教职人员及其评选“五好宗教人士”的工作
    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一)开展清真寺的重建维修工作
        (二)健全了清真寺的民主管理组织
        (三)保障清真寺的安全工作
        (四)开展和谐清真寺的创建活动
    四、宗教活动的管理
        (一)督促检查日常宗教活动
        (二)管理斋月、肉孜节等敏感时期的宗教活动
        (三)规范朝觐的管理活动
        (四)开展“三非”治理活动
    五、“去极端化”工作的开展
        (一)和田地区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的主要表现
        (二)和田地区“去极端化”的实践
第三章 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存在的问题
    一、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理念有待更新
    二、部分宗教干部的管理意识不强、能力不高
    三、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制度尚未落到实处
    四、宗教事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五、管理过程中管理客体的参与度低
        (一)宗教教职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二)广大信教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自觉地参与宗教事务管理工作
第四章 加强和创新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民生,助力铲除宗教极端主义的滋生土壤
    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组织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二)加强宗教人士的队伍建设
        (三)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去极端化”的积极性
        (一)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与抵制宗教极端主义的活动
        (二)发挥少数民族精英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遏制宗教极端主义的工作
    四、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对冲宗教极端思想
    五、健全宗教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六、开展国际合作,挤压宗教极端主义的生存空间
结论
    结论一
    结论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学家谷苞学术史初探(1941-1983)[D]. 唐亚男. 兰州大学, 2020(01)
  • [2]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D]. 岳杨.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3]新时期反分裂斗争视阈下新疆历史话语构建研究[D]. 常笑笑.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8)
  • [4]杨增新主政时期维护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研究[D]. 祁明明.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5]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D]. 王若楠.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6]清代新疆织毯艺术研究[D]. 曾玉玲.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2)
  • [7]民国时期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内地穆斯林的认识及传教活动研究 ——以英文季刊《穆斯林世界》为中心(1911—1947)[D]. 樊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8]中华文化视野下新疆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一体[J]. 彭无情. 科学与无神论, 2018(05)
  • [9]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 杨梅花.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和田地区宗教事务管理及去极端化问题研究[D]. 王立娟. 石河子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