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作业能力测量与分析

广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作业能力测量与分析

一、广安市某小学6年级学生作业能力测定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星星[1](2021)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础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正推行并落实学本式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局限于理论介绍与应用效果的探讨,缺少有关应用的系统研究,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性价值,更具有实践性意义。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和小学高段学生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经验和一线教师具体实施建议,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和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高段数学学科教学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和应用策略,并且归纳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用原则为“教学指导启发性”、“教学活动发展性”和“评价方式多样性”。应用策略为“教师提供丰富资源支持”、“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教师明确学生讨论交流任务”、“教师深入小组实时监督”、“教师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及时点拨”、“教师提出明确汇报要求”、“评价要多样化贯穿全过程”“问题设计有梯度”、“问题设置要联系生活实际”何“教师提供资源具有启发性”应用策略。本研究运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综合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而且验证了提出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应用策略及需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理论成果,而且为一线教师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帮助,对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张文杰[2](2021)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体操》一直是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内容到呈现方式差异最大的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小学体操常见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体操》课程内容教学的合理呈现方式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为体操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为广大体育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正在不断推进的体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宿迁市某城镇小学五年级的4个班共2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技巧教学)男生33人,女生28人;实验2组(支撑跳跃教学)男生32人,女生28人;实验3组(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男生34人,女生30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男生31人,女生26人。实验组运动干预持续时间12周,3次/周,每次累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不进行强度控制。采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分别在实验前1周和第13周以班级团体方式对被试学生进行量表测量。研究结果:(1)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平衡素质上均存在时间、组别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运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上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速度素质(r=0.388)、耐力素质(r=0.232)、柔韧素质(r=0.206)、灵敏素质(r=0.169)、力量素质(r=0.228)、平衡素质(r=0.211)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技巧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2)支撑跳跃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3)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组合教学对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效果优于技巧教学,对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效果优于跳跃教学。(4)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体育学习兴趣越高,身体素质越好。

朱芃[3](2021)在《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我国社会各界已关注到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热衷体育运动往往会被家长指责不爱学习。在学校,体育课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即使现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观念上以及行动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由此,若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证明体育和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积极的正向关系,对学生形成运动意识、端正运动态度、养成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来探寻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为: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以上海市两所初中学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具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三种统计方法。分析的结果为: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素养与学生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好、体育成绩好但学业成绩差、体育成绩差但学业成绩好、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差四种学生,每类选择三至四名学生,开展一对一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探究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习惯、态度和技能上存在的差异,分析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之间无显着相关的原因。最后分析得出,原因主要包括: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初中生对体育价值认识不足、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建议: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有效教学,减负增效、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改进学习评价方式以及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孙笑笑[4](2020)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亲子疏离高低水平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及与免疫指标的关联,评价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干预的效果,为护理人员从亲子疏离社会因素角度进行儿童心身健康维护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中文简表、儿童抑郁量表,对我市某区县农村的1230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亲子疏离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因素间的内在联系。2.采用便利抽样法从亲子疏离高分组和低分组农村留守儿童中选取调查对象147人。采用青少年亲子疏离问卷调查其亲子疏离水平;留取其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免疫指标,包括补体C3、补体C4、C反应蛋白、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Ig A、免疫球蛋白Ig M、免疫球蛋白Ig G,分析亲子疏离与农村留守儿童免疫指标的关联。3.采用便利抽样法从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中选取调查对象72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N=36)和等待对照组(简称对照组)(N=36)。对干预组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周的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对照组进行为期9周的知识教育(均1次/周,90min/次)。干预结束后1个月,再对等待对照组进行同样的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在干预前(前测/T1,第0周),干预结束时(后测/T2,第10周)、干预结束后1月(追踪/T3,第15周)分别评估两组研究对象亲子疏离水平,检测该干预训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干预效果。结果1.本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得分为(34.54±12.36),非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得分为(31.87±10.80),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t(1228)=2.635,P<0.01]。亲子依恋、生活事件、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频率、与母亲沟通时间是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影响因素。其中,与父母高频率沟通(每天)、亲子依恋是其保护因素(β=-0.171~-0.298,P<0.05);父母离异、生活事件、每次与母亲沟通时间短(5分钟以内)及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是其危险因素(β=0.056~0.123,P<0.05)。2.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得分显着高于亲子疏离低分组[t(532)=13.286,P<0.001]。亲子疏离水平的增加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的增加,且亲子疏离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影响抑郁情绪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留守状态调节了亲子疏离在生活事件影响抑郁情绪过程的中介作用路径。3.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补体C3水平(Z=-2.343,P<0.05),补体C4水平(Z=-4.018,P<0.001)均高于亲子疏离低分组。亲子疏离高分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免疫球蛋白Ig A水平低于亲子疏离低分组(Z=-2.688,P<0.01)。亲子疏离水平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164,P<0.05),与补体C4水平呈正相关(r=0.247,P<0.01),与免疫球蛋白Ig A水平呈负相关(r=-0.187,P<0.05)。4.通过对前测(干预前)、后测(干预结束时)及追踪(干预结束后1月)测量的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亲子疏离水平、抑郁情绪得分的分组(干预组、对照组)*测试时间(前测、后测、追踪)的交互作用显着[F(2,118)=8.163,P<0.001,η2=0.122;F(2,118)=5.053,P=0.008,η2=0.07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后测及追踪时,两组研究对象亲子疏离水平得分差异均显着,且干预组(后测42.90±14.83,追踪38.68±13.62)均低于对照组(后测50.23±9.66,追踪51.87±13.50);与前测相比,干预组亲子疏离水平在后测和追踪均有明显下降(P<0.05)。这表明该干预训练有助于降低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干预结束后1个月该效应仍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后测及追踪时,两组研究对象抑郁情绪得分差异均显着,且干预组(后测17.03±8.28,追踪16.19±8.36)均低于对照组(后测22.53±8.11,追踪23.43±8.83),表明该干预有助于降低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结论1.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生活事件、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频率、与母亲沟通时间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其中与父母高频率沟通(每天)、亲子依恋可减少亲子疏离的发生;父母离异、生活事件、每次与母亲沟通时间短(5分钟以内)及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可增加亲子疏离的发生。2.高亲子疏离水平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较高。亲子疏离水平的增加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水平的增加。亲子疏离在生活事件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留守状态调节了亲子疏离在生活事件影响抑郁情绪过程的中介作用路径。3.亲子疏离与农村留守儿童免疫指标的关联较弱。4.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能够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疏离水平和抑郁情绪水平,且干预结束1个月后仍有积极效应。

拉毛草[5](2020)在《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文中认为在Bishop的文化法数学课程理论原则及跨文化数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从基于藏文化研究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藏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藏区小学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完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操作的需要四个方面出发,主要以学生的喜欢和好奇为目标,从藏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和提炼与数学学业相关的文化背景或生活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加工处理,设计出可供教学使用的具体教学内容,并开展实际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索藏族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入课堂、融入知识学习的可能性。经过实际教学,对这样的素材能否融入藏区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适切程度做出科学判断。研究、探讨和提炼提升藏族数学教学基本策略流畅运行的操作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访谈、问卷分析、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设计藏文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指导性理论。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界定了文化、民族数学等相关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和原则指导本文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案例设计。2.收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素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背景的替换或附加改编。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与自身的藏文化基础,经过与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讨对案例进行增删。最终确定了 10个可适用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案例。同时由于案例所在教材位置、所授学期与时间安排等原因将案例分为研讨类、数学活动类和教学实践类进行分析探讨。3.选择基于藏文化的统计与概率模块的条形统计图(1)与(2)进行实际教学实践探索其操作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选用孙亚玲教授制定的关于课堂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而课堂观察框架选取了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通过课堂实录,对课堂进行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和课程文化维度四个维度的观察。4.基于两节课的研究观察结果总结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实践的成效、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成效主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的提升;双语教师优势的体现;课堂实践经验的获得;藏文化在课堂的渗透五个方面展现。5.对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的出现的不足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本论文结论如下:首先10节教学案例是关于藏区小学数学课程的适度改编,在文化层面及数学知识层面进行了适度的融合,其操作性和可行性较高。其次案例在实践中能够活跃教学课堂,使得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凸显藏文化底蕴,彰显双语教师优势;案例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家校合作;提供教学经验,反思文化课程;尊重多元文化,了解民族数学。本研究建议如下:要选取有针对性有价值有深度的藏文化进行教学案例背景的改编;基于藏文化小学教学案例设计需要理论指导;在进行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时,可先进行访谈找寻学生难以理解的背景再进行改编,可能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可进行改编的文化背景来源非常丰富,如藏族天文历算学等。

冯淇[6](2020)在《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美术烙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发布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指引我国小学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学习主体”,然而我国小学美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依旧盛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主导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利于落实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本文分七个章节来论述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美术烙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首章节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得出结果,并提出坚持“学生本位”原则的建议,提出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改变该现状。第三章阐述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该理论下的教学特点,最终将该理论特点与中小学新课标、核心素养时代课程要求相对比,论证支架式教学理论适用于当今时代。第四章首先介绍烙画艺术及其历史发展、题材类型、艺术风格、媒材特点、制作工具以及烙烫方法,其次论述烙画艺术濒临失传的发展现状与解决方案,最终提出有必要将烙画引进美术课堂,并论证其有可行性。第五章阐述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烙画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包括根据理论与烙画特点建立的教学设计原则、教学支架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第六章将支架式理论应用于烙画教学实践,其中内容包括教学实施对象的确立、教学实施过程的确立、教学实施对象的学情分析、教学课程内容的确立、具体的课程(教案)设计、烙画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给予的解决方案、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烙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应用评价。最后一章是本研究的总结以及研究不足之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给予其他美术教育研究者与从业者一些小学美术教学或者烙画教学上的启发与思考,以及为我国的传统艺术——烙画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些可能性,让传统的小众艺术得到更好多的人关注。

李琳[7](2020)在《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调查及问题研究 ——以海南省某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分级阅读引入国内,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到它在外语教学和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阅读教学不只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罗列,更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推行教学效果明显的国内外通行的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较全面地介绍和理解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的内涵,认识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查阅了相关的国内外专着及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英语分级阅读的起源、体系分类和相关的第二语言阅读理论。以输入假说理论、情感过滤理论和均衡阅读教学为理论基础,确定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调查海南省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情况,重点围绕海南省某小学四年级上学期分级阅读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评价、反馈,探讨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该调研阐述了分级阅读教学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分级阅读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二、分级阅读提高了学生拼读单词准确性和阅读理解力。三、分级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且提高了学生阅读频率。四、通过词汇大赛、配音比赛、故事表演,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五、提高了教师指导阅读教学的能力和其自身的阅读素养。该调研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教学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反馈、教师因素、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对海南省分级阅读教学调查结果进行归因分析。通过对海南省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就目前分级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深化教学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以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语言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为依据,从教育管理部门等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对海南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的建议。尤其在对教师的具体建议中提到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以及教学环境创设的策略。希望该调研对身处一线的教师同仁在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方面有所帮助。

朱颖淑[8](2020)在《克拉玛依市小学生近视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当前全国小学生近视率激增的大背景下,对克拉玛依市小学生近视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克拉玛依小学生近视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克拉玛依市某区小学生近视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由专业医师进行视力测定,由学生家长填写调查问卷,收集有关小学生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克拉玛依市某区一至六年级小学生总体近视检出率为33%,入学前近视与否、看书时距离书本的距离、父母至少一方600度以上近视、小学生上托儿所在两周岁以下、是否喜欢户外活动、家庭月收入是否一万元以上、平时阅读是否只使用台灯或顶灯、在家是否有躺着看书的习惯、户外活动频率不同、完成家庭作业时间是否小于30分钟的小学生近视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学前未近视(OR=0.118)、在家没有躺着看书的习惯(OR=0.460)为小学生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平时阅读使用单一灯具(OR=1.814)和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上(OR=3.414)和不喜欢户外活动(OR=3.206)为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克拉玛依市某区小学生总体近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小学生的近视防控工作仍不容忽视,家长对小学生正确用眼习惯的养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家长应加强对学生视力的关注,保障小学生的视力健康。

梁秋霞[9](2019)在《中学生安全感对孤独感的影响 ——自尊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越渐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阶段的学生,中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负向情绪体验,代表个体期望的人际交往与实际人际交往之间的差距。许多研究者发现,若个体长期体验到较为严重的孤独感,那他们的情绪会受到很大影响,可能会引发某些情绪障碍。因此,研究中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对降低孤独感水平、提高心理健康状态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孤独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安全感、自尊与孤独感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四川省的南充市、阆中市、广安市、成都市四个城市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从初一至初三年级进行抽样,每个年级随机抽取出四个班,发放调查问卷600份。研究工具选用了孤独感量表(Loneliness Scale,UCLA)、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探究了自尊在安全感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解释安全感对孤独感的内在机制。得出如下结果:(1)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问题,有77.8%的中学生体验到中等以上程度孤独感;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安全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2)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是否离异、父母文化水平上无差异,在是否住校、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上差异显着。(3)中学生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住校、是否离异、年级、父母文化水平上差异不显着,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上差异显着。(4)中学生自尊在生源地、是否住校、是否离异、母亲文化水平上差异不显着,在性别、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上差异显着,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临近显着。(5)中学生安全感、自尊、孤独感之间两两相关显着。其中,安全感与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自尊和孤独感呈显着负相关,安全感与自尊呈显着正相关。(6)中学生安全感、自尊都对孤独感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其中,安全感负向预测孤独感,自尊负向预测孤独感。(7)自尊在中学生安全感对孤独感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显着。

裴蕾[10](2019)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某区为例》文中提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知识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文选取了扬州市某区的小学为对象,主要采取了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该区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仪器配备、科学教师配置、实验教学计划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方面的情况。调查的开展基于本区实际,深入了解该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目前该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为教育者对扬州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理论研究开辟思路,为扬州市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奠定基础。研究发现该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缺少均衡和利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陈旧,缺少新颖和趣味;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与融合;实验教学评价简单,缺少多元与实效。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科学学科不够重视,学校规模和管理制约,教师招聘指标少,个人工作量差异大,教师专业水平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四个建议:规范功能室管理,拓展实验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多元性。

二、广安市某小学6年级学生作业能力测定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安市某小学6年级学生作业能力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代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三、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小学高段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后现代主义学习评价理论
        三、问题教学理论
        四、生本教育理念
第三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一、教学指导的启发性原则
        二、教学活动的发展性原则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第二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图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第三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问题发现环节”应用策略
        二、“问题生成环节”应用策略
        三、“问题解决环节”应用策略
        四、“问题拓展环节”应用策略
    第四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供启发性指导,促进问题解决
        二、加强课堂讨论纪律管理,优化讨论环境
        三、合理设置学习单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第五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分析
第四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践方案
        一、实践目的
        二、实践对象
        三、实践模式
        四、实践过程
    第二节 测量工具的设计
        一、数学测试卷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编制
    第三节 实践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成绩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二、调查问卷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实践结论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数学教学目标达成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三、“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四、“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五章 研究结论、研究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1.1.2 课程改革中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引导
        1.1.3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课程价值功能的再认识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体操
        2.1.2 技巧
        2.1.3 支撑跳跃
        2.1.4 身体素质
        2.1.5 体育学习兴趣
    2.2 学校体操的研究
        2.2.1 国外学校体操的研究
        2.2.2 国内学校体操的研究
    2.3 身体素质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2.3.2 国内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2.4.1 国外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2.4.2 国内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2.5 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3.2.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的差异
    4.2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4.2.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描述性统计
        4.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水平同质性检验
        4.2.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4.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4.3.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描述性统计
        4.3.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同质性检验
        4.3.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
    4.4 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育
        (二)体育素养
        (三)学业成绩
    四 相关研究述评
        (一)体育与智育关系的研究
        (二)体育活动影响认知能力的研究
        (三)体育活动影响学业成绩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总结和评价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 脑科学研究
        (一)运动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
        (二)运动促进脑部血管生成
        (三)运动改变脑结构
    二 具身认知理论
        (一)具身认知的历史渊源
        (二)具身认知的主要观点
    三 中介变量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控制力
        (三)情绪调节
        (四)意志品质
第三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相关研究
    一 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 问卷设计和预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预调研
    四 调查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
        (三)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关系回归分析
    五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工具
    二 调查结果
        (一)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高的学生
        (二)体育素养低学业成绩高的学生
        (三)体育素养高学业成绩低的学生
        (四)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低的学生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一 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的可能原因探析
        (一)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
        (二)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
        (三)初中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足
        (四)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
        (五)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
        (六)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
    二 启示与建议
        (一)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
        (二)有效教学,减负增效
        (三)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
        (四)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
        (五)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六)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 B 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访谈提纲
致谢

(4)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亲子疏离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亲子疏离与农村留守儿童免疫指标的关联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慈心冥想的爱能教育训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干预效果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亲子疏离现状、成因、影响与干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基于藏文化研究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
        二、藏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小学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四、完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操作
第二章 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藏文化
    第三节 民族数学
    第四节 文化法的数学课程
        一、文化法的数学课程需遵循的五个原则
        二、文化法的数学课程需具备的三个要素
    第五节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一、小学教学内容可选择的依据
        二、藏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选择的依据
        三、藏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来源
    第六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章 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四章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况
        一、文化对数学教与学的作用
        二、基于文化的数学课程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
        一、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二、藏区数学课程
第五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课堂实录法
        四、访谈法
第六章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素材选择
    第二节 教学案例的具体设计
        一、位置
        二、小小设计师
        三、万以内数的认识
        四、时、分、秒
        五、亿以内数的认识
        六、计算工具的认识
        七、条形统计图(1)
        八、条形统计图(2)
        九、历算中的四则运算
        十、历算中的数字异名
第七章 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访谈分析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及分析
    第二节 教师访谈分析
第八章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实践及其分析
    第一节 条形统计图(1)的实践
        一、课堂实录基本信息
        二、课堂有效性评价
        三、作业的布置及反馈分析
    第二节 条形统计图(2)的实践
        一、课堂实录基本信息
        二、课堂有效性评价
        三、学生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分析
    第三节 综合课堂观察分析
        一、学生学习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二、教师教学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三、课程性质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四、课堂文化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第四节 关于实际教学后对学生访谈的分析
第九章 分析与结论
    第一节 理论教学案例总结与分析
    第二节 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第十章 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位置”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的教学设计
附录二 “小小设计师”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三 “万以内数的认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四 “时、分、秒”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五 “亿以内数的认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六 “计算工具的使用”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七 “条形统计图(1)”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八 “条形统计图(2)”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附录九 “藏族历算中的四则运算”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十 “藏族历算中的数字异名”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十一 条形统计图(1)课堂有效性评价量表
附录十二 条形统计图(2)课堂有效性评价量表
附录十三 藏族文化中的数学知识素材汇总
附录十四 学生问卷
附录十五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十六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十七 教师研讨部分主要讨论

(6)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美术烙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问题
    2.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2.2 调查方法与对象
    2.3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反馈
    2.4 调查的结果与建议
3 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与时代适用性
    3.1 支架式教学理论
    3.2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3.3 支教式教学理论下的教学特点
        3.3.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3.2 强调教师的设计意识
        3.3.3 综合性的学习评价
    3.4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时代适用性
        3.4.1 支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三维”时代
        3.4.2 支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核心素养”时代
4 烙画艺术概述与发展现状思考
    4.1 烙画艺术概述
        4.1.1 中国烙画艺术与其历史发展
        4.1.2 烙画艺术的题材类型与艺术风格
        4.1.3 烙画艺术的媒材与工具
        4.1.4 烙画艺术的烙烫方法
    4.2 中国烙画艺术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4.2.1 我国烙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4.2.2 基于烙画艺术发展现状的思考
    4.3 烙画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可行性
        4.3.1 国家对民间艺术的重视
        4.3.2 成都第三十八中学烙画艺术工作坊案例论证
        4.3.3 烙画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案例论证
5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烙画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5.1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烙画艺术教学设计原则
        5.1.1 因材施教原则
        5.1.2 任务难度适宜原则
        5.1.3 责任让渡原则
    5.2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烙画教学支架设计
        5.2.1 软支架与硬支架的建立
        5.2.2 专业支架与复合式支架的建立
        5.2.3 具体的支架设计
    5.3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烙画教学环节设计
        5.3.1 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确定
        5.3.2 教学预判与搭建支架
        5.3.3 进入情境与引导学习
        5.3.4 协作学习与搭建动态性支架
        5.3.5 撤离支架与独立探索
        5.3.6 作品展示与综合性评价
6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烙画教学中的实施与反馈
    6.1 实施对象确立
    6.2 实施过程确立
    6.3 实施对象学情分析
        6.3.1 教师教育观察
        6.3.2 实施对象自我评价
    6.4 烙画教学课程内容建立
        6.4.1 教学媒材的确立
        6.4.2 烙画技法与题材的确立
        6.4.3 烙画工具的确立
    6.5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小学烙画课程设计
        6.5.1 香烙画——彝族人物头像
        6.5.2 今天我是非遗烙画传承人——木板烙画
    6.6 烙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6.7 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烙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评价
7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成果

(7)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调查及问题研究 ——以海南省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20 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2.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需求
        3.分级阅读是海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补充
        4.英语阅读教学理论研究的需要
        5.个人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三)论文结构
    (四)概念界定
        1.阅读
        2.英语分级阅读
        3.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
        4.阅读素养
    (五)文献综述
        1.英语分级阅读国外发展史
        2.英语分级阅读国内发展史
    (六)理论基础
        1.输入假说理论
        2.情感过滤理论
        3.均衡阅读教学
一 海南省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过程
        1.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
        3.调查过程
    (二)海南省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调查结果
        1.宏观调查结果
        2.个案调查结果
二 海南省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省市教育系统初步形成了重视英语教育的氛围
        2.海南省部分小学已初步设计了英语分级阅读教育方案
        3.海南某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施偏重传授,忽视引导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
        3.教学评价不及时,激励机制不健全
        4.部分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分级阅读的内涵
        5.教学时效上阅读频率不足
        6.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三 海南省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宏观成因分析
    (二)微观成因分析
        1.教学目标
        2.教学对象
        3.教学实施
        4.教师职后培训
        5.教学资源
四 对海南省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理论依据
        1.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语言学理论
        3.教育管理学理论
    (二)给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的建议
        1.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长效机制
        2.学校应做好承上启下的具体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4.建立畅通的教学反馈系统
        5.教学评价应准确可行
    (三)给教师的建议
        1.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2.阅读习惯的教学策略
        3.阅读体验的教学策略
        4.教学环境的创设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8)克拉玛依市小学生近视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现场
        1.2 研究对象
        1.3 样本含量计算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资料入选标准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现场调查及质量控制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中学生安全感对孤独感的影响 ——自尊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孤独感
        2.1.1 孤独感的概念界定
        2.1.2 孤独感的分类
        2.1.3 孤独感的测量
        2.1.4 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2.2 安全感
        2.2.1 安全感的概念界定
        2.2.2 安全感的理论
        2.2.3 安全感的测量
    2.3 自尊
        2.3.1 自尊的概念界定
        2.3.2 自尊的结构
        2.3.3 自尊的测量
    2.4 安全感、自尊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2.4.1 安全感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2.4.2 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2.4.3 安全感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2.5 以往研究总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UCLA孤独感量表
        3.2.2 安全感量表
        3.2.3 自尊量表
    3.3 研究程序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
    4.2 孤独感、安全感及自尊的总体情况
        4.2.1 中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情况
        4.2.2 中学生安全感的总体情况
        4.2.3 中学生自尊的总体情况
    4.3 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3.1 不同性别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2 不同生源地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3 父母是否离异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4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5 住校与未住校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6 不同年级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7 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8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3.9 不同家庭成员关系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差异比较
    4.4 中学生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4.5 中学生安全感、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分析
        4.5.1 安全感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分析
        4.5.2 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分析
        4.5.3 安全感、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分析
    4.6 自尊的中介作用检验
        4.6.1 中介效应的显着性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的总体情况
        5.1.1 中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情况
        5.1.2 中学生安全感的总体情况
        5.1.3 中学生自尊的总体情况
    5.2 中学生孤独感、安全感、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2.1 中学生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2.2 中学生安全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2.3 中学生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3 孤独感、安全感和自尊的相关分析
        5.3.1 孤独感和安全感的相关分析和讨论
        5.3.2 孤独感和自尊的相关分析和讨论
        5.3.3 安全感和自尊的相关分析和讨论
    5.4 安全感、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
    5.5 自尊在安全感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6 结论
7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指导语及人口学变量
    附录二 UCLA孤独感量表
    附录三 安全感量表
    附录四 自尊量表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10)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一) 国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实验和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概述
    二、实验教学的价值
第二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源
        (一) 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条件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
        (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
        (二) 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
        (一)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
        (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五、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
        (一)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内容
        (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第三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缺少均衡和利用
        (二) 实验教学计划重复,缺少目的和个性
        (三)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颖和趣味
        (四)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与融合
        (五) 实验教学评价简单,缺少多元与实效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对小学科学不够重视
        (二) 学校规模和管理制约
        (三) 教师招聘指标少
        (四) 个人工作量差异大
        (五) 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第四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对策
    (一) 规范功能室管理,拓展实验教学资源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三)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四) 完善教学计划和评价,提高实验教学多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广安市某小学6年级学生作业能力测定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星星.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文杰. 扬州大学, 2021(09)
  • [3]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 朱芃.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孙笑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D]. 拉毛草.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美术烙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冯淇.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调查及问题研究 ——以海南省某小学为例[D]. 李琳.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克拉玛依市小学生近视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朱颖淑.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中学生安全感对孤独感的影响 ——自尊的中介作用[D]. 梁秋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扬州市某区为例[D]. 裴蕾.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广安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作业能力测量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