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u”(wu)元音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论“u”(wu)元音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一、论“u”(乌)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言[1](2018)在《论声乐演唱的四个要素》文中提出伴随着人类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我国声乐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规范化和科学化,歌唱是通过人体发声的一门艺术,它能引起全世界广大聆听者的无限想象和喜爱,因此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与好评,但是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在追求技术的提高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但在其中研究的过程中,对演唱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语言问题、情感问题、节奏问题、以及声腔问题,还没有达到深入的研究并且不够更好的运用到演唱中去,这四个因素有机组合,成为了唱好一首歌需要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四要素。现在许多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思想上对于这些细小问题并不以为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他们的演唱并不感人也不动听。因此,对声乐学习者来说,在新时代声乐教学与学习中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掌握好声乐的语言及情感表达问题。本文从长远的艺术发展史来看,把声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声乐演唱中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素为核心,从作者演唱过的歌曲中举例分别对“字(咬字吐字)”、“情(情感表达)”、“腔(旋律曲调)”“板(节奏节拍)”发声和歌唱时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纠正问题作出了解释,通过对上述四要素全方位的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声乐演唱的进步。也只有将歌唱的多个要素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的完成作品、完整的演唱作品。此外我们还要走“美声唱法中国化之路”,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的同时,求同存异地借鉴外国声乐的方法和经验,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这朵美丽的鲜花在世界声乐艺术百花园中盛开。

易兮[2](2017)在《青少年变声期混声唱法训练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声乐学生的发声训练是否科学事关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而“混声唱法”作为一种训练声乐的具体方法,对这一阶段声乐学生的科学发声和嗓音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变声期”阶段的声乐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发声中的“混声训练”为切入点,以老师声乐教学、学生声乐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和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解决方案作为研究的内容,针对青少年“变声期”阶段的发声方法、嗓音卫生、音乐心理特征进行深入浅出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通过掌握和完善青少年在“变声期”阶段嗓音变化的基本规律,让青少年在歌唱过程中的“混声”技术得到科学而系统的训练,使青少年学生声带的弹性能力、气息控制能力、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锻炼,让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腔体之间的协作机制得到充分展现,为广大青少年能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的歌唱发声夯实基础。“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嗓音的有着自己的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嗓音生理结构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最为显着,体现在“变声期”嗓音变化极不稳定的问题上,体现在“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心理变化频繁的问题上。我们必须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成长与变化规律,对“变声期”进行科学性和专业性界定,让青少年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对声乐的发声概念、混声概念有一个详细而深入的认知。“变声期”阶段青少年的“混声”训练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混声唱法”是“变声期”阶段最为重要的训练方法,以“混声唱法”为出发点,将“变声期”阶段青少年与成人“混声训练”的差异性进行对比,找出符合“变声期”阶段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密切注意“变声期”阶段的学生在“混声”训练时容易出现的误区,合理运用轻声训练达到“假声”在歌唱中的混入,同时要注意喉咙打开与气息支持,以期达到三个声区内的声线能高度融合与统一。在“混声唱法”训练过程中,我们要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充分评估,对所采用的相关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声乐素养和学习兴趣要进行充分研究和探索,充分了解青少年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的若干问题,为接下来的声乐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在“混声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嗓音保护要高度重视。通过“嗓音保健”和“辅助练习”,让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心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理,提醒教师不可急功近利,教育学生不可急于求成,严格遵循声乐学习规律,切实保护好“变声期”阶段的嗓音卫生,让优美的歌声伴随每一位立志于歌唱事业的青少年歌唱者。

陈静[3](2016)在《浅谈声乐练声曲的种类和训练方法》文中认为练声曲是在声乐教学中真正用于声音训练的练声曲——"发声练习曲",此类练声曲的演唱不仅是为了形成基本发声状态,稳定嗓音,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分句、呼吸,还是为了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解决声乐作品演唱技术上的困难以及培养音乐表现的能力。本文对练声曲在声乐训练中的种类、作用、训练方法等进行探索研究,期以抛砖引玉,提高声乐教学。

张坤[4](2015)在《沈思岩声乐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文中提出50年来致力于声乐理论研究和教育生涯的沈思岩先生,梳理总结了一系列的声乐发声训练方法和演唱理论,为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的声乐人才,为我国高师声乐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声乐理论思想与教学实践,以及积极组织的爱国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开展。他不仅是我国声乐专业建设的践行者,而且是中国声乐理论研究的推动者,为新中国高等师范声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重要贡献。本人通过对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总结、提炼、归纳与梳理,探索沈思岩先生的声乐艺术理论成就,阐释声乐艺术教学方法系统,进而分析其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影响。本文包括以下内容:绪论部分,针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作以简要阐述。第一部分,首先简略梳理与回顾中国声乐教育发展历程的三个时期,对沈思岩先生的生平概况给予概述,并对沈思岩先生的艺术成就进行概略性总结。第二部分,通过对沈思岩先生的理论着作的研读与分析,探究沈思岩的声乐理论成果,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一、对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理论的继承;二、对外国声乐艺术理论的借鉴;三、对歌唱发声训练理论的提出;四、关于歌唱审美问题的提出;五、关于发声器官保健的建议。第三部分,对沈思岩先生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几个方面梳理叙述。第四部分,阐释了沈思岩的声乐理论及其教学实践对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结语部分,对沈思岩先生的声乐艺术成就及本文的研究给予概括性总结。沈思岩先生是新中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在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声乐艺术教学实践和声乐作品创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鉴于可资学习参考的既往研究成果较少,更囿于本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领悟能力等所限,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初始,更待将来进一步深入,文中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前辈专家学者批评赐正。

孟大强[5](2014)在《我国民族声乐如何在继承和借鉴中成长》文中研究说明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它是因歌剧在意大利的盛行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歌唱流派,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美声唱法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并且创立了自己的歌唱与训练体系。20世纪初期美声的唱法与发声训练体系逐渐进入我国被我们所认识接受。在我国一些国外学成归来的演唱家和一些外教声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这种唱法在国内逐渐扩展和被认可。本篇论文将从根本上分析和比较中国的传统唱法与外国的美声唱法两者的不同与相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分析去阐述在我国的声乐演唱与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去对外来唱法进行借鉴,如何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起来,再如何将其充分地利用到教学中,改变固有的传统歌唱教学观念。从之前的师传身授转为在科学理论依据指导下的规范教学,以此就促使我国的民歌演唱技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基于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同时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经验,建立一个完整的声乐训练系统,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突出民族特色,创建自己的教育教学体制,建立具有民族风格和科学的歌唱训练,培养具有民族性和科学性的歌唱人才。

周林莲[6](2013)在《浅谈声乐教学中“u”母音的训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声乐教学中,常用到"a"、"e"、"i"、"o"、"u"五个母音来进行训练。其中"u"母音的练习有利于喉部肌群的放松、喉位的降低以及喉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增大口、咽腔空间,使声音进入头腔获得高位置的共鸣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杨柳[7](2013)在《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练声曲练习》文中研究指明阐述练习练声曲对歌唱的重要性,指出"U"音练习是获得美妙声音的最简单方法,提出练习练声曲时需注意的问题。

陆义萍[8](2012)在《京剧嗓音科学训练三部曲》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戏曲院校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理念和实践。在戏曲声腔、声乐教学领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力求达到科学系统化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才率已迫在眉睫。解决嗓音问题,应从解放、强化、美化三个层面探寻科学理念和方法。解放嗓音:提倡以精神为主的心理训练,强调嗓音训练不仅是生理功能训练,也要注重心理和精神因素疏导;强化嗓音:进行呼吸和气息的开发,从气息训练入手,打开喉咙,打开鼻腔,建立前后两张嘴功能的理念。美化嗓音:从唱念的三项技术要素——"字儿、劲儿、味儿"入手,使唱腔具有感染力。

关爱华[9](2011)在《“u”母音对于初学者音色定型与音域扩展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初学者在接触声乐后,常常会被各种声乐术语所困惑,并且会为不易掌握的歌唱方法而苦恼,其实在声乐训练中,"U"母音的练习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U"母音是所有母音中最易开启歌唱大门的钥匙。

孙彬[10](2011)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咬字吐字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美声唱法逐渐被国内观众所接受认可,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越来越受到声乐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整体表现力以及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在发声吐字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音乐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各高等音乐院校中,美声唱法已成为主要的声乐教学手段,在美声唱法与汉语语言结合的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许多咬字吐字的问题现象,良好的咬字吐字是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内容的重要途径,学习并掌握解决汉语歌曲咬字吐字的技巧与方法,对进一步促进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和提高美声演唱者的整体演唱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访谈学习、对比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咬字吐字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对全面提高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咬字吐字的技巧方法,以及准确表达汉语歌曲民族神韵、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把美声唱法母语意大利语与汉语语音的发音规律及特点进行区别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对于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的影响,正是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咬字吐字问题现象的存在。第二部分研究分析了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实际存在字头不准确、字尾模糊不清、声调不正等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演唱者只注重声音技巧、声音质量的训练,忽视对汉语发声吐字规律的学习、研究等误区。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咬字吐字存在问题的方法途径。首先应该充分重视和加强对于汉语歌曲咬字吐字的练习与应用,其次要借鉴和学习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咬字吐字方法总结出的“五音”、“四呼”、“十三辙”等理论方法,有针对性的来解决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出现的实际问题。结论部分主要概括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

二、论“u”(乌)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u”(乌)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声乐演唱的四个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成果
2 四要素在演唱中各自发挥的重要作用
    2.1 歌唱艺术中的语言表达——“字清”
        2.1.1 中国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声母韵母
        (2)汉字的音素
        (3)五音与四呼
        (4)汉字的分类
        (5)发音-元音系统
        (6)发音-辅音系统
        2.1.2 声母韵母各母音发音时的舌位
        (1)前鼻音n、后鼻音ng字的咬字吐字方法
        (2)“靠字”方法和作用
        (3)汉字衔接技巧
        2.1.3 咬字吐字的方法及运用
        2.1.4 音色与歌唱语言的结合
    2.2 演唱中的声音美、旋律美——“腔纯”
        2.2.1 歌唱中的呼吸运用
        2.2.2 歌唱中的喉咙状态及喉位安放
        2.2.3 歌唱中共鸣腔体的运用
        2.2.4 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2.3 歌唱艺术的灵魂——“板正”
        2.3.1 节奏节拍变化丰富的声乐作品
        2.3.2 节拍未变速度加快的声乐作品
    2.4 歌唱中的的艺术表现—“情真”
        2.4.1 情感来源的主要途径
        2.4.2 音色与歌唱风格的结合
        2.4.3 声乐情感表达的把握
        2.4.4 有助于用音色表现情感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青少年变声期混声唱法训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的内在动因
        2、歌唱生理和心理的内在需求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搜集、查阅、整理、研读、总结、引用”文献法
        2、比较法
        3、具体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青少年在“变声期”阶段的嗓音特征
    一、青少年嗓音生理结构
        1、歌唱发声原理
        2、“变声期”的定义及“变声期”阶段男女的声带变化原理二、“变声期”阶段嗓音出现的常规性问题
    二、“变声期”阶段嗓音出现的常规性问题
    三、青少年在“变声期”阶段的心理特征
    四、“变声期”阶段的嗓音保护
第三章 关于“变声期”阶段青少年“混声唱法”的概述
    一、“混声唱法”的概念
    二、“变声期”青少年与成人在“混声训练”上的差异性
        1. 劳逸结合的科学性
        2. 总结出适合青少年歌唱的声乐训练方法
        3. 有针对性的“点”的声乐歌唱教学
第四章 “变声期”阶段青少年“混声唱法”的训练
    一、“变声期”阶段学生在“混声唱法”训练初期的认知误区。
        1、过重的喉音、过紧的舌根音
        2、普遍存在“漏气”的现象(气声)
        3、泛音不均匀
        4、鼻音严重
        5、小结
    二、歌唱中假声在歌唱中的混入的具体方法
        1、哼鸣的训练
        2、“打嘟噜”的训练
        3、叹息发声的训练
    三、轻声训练是获得“混声唱法”的重要途径
        1、轻声训练有助于对青少年的嗓音保护
        2、轻声练习有助于学生对歌唱时的咬字、吐字发音的精准细训练
        3、轻声训练有助于青少年的歌唱气息得到更好的地锻炼(包括“控制”)
    四、“混声”训练中的“打开喉咙”与气息支持
        1、什么是喉咙打开?
        2、如何获得气息的支持?
        3、小结
第五章 “以人为本”的青少年混声训练的嗓音保护
    一、从思想理念上建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1、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教师和家长应当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教育
        3、性道德教育是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变声期”的保证
        4、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护嗓音的精神保证
    二、“变声期”阶段青少年对嗓音的日常保健
        1、要注意饮食的保健
        2、充足的睡眠是嗓音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的重要保证
        3、加强锻炼,增强嗓子抵御疾病的能力
        4、用嗓时间较长了不要频频喝水,更不要喝冷水
        5、不要刻意模仿他人的声音
        6、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呼吸道疾病
        7、舒适得体的着衣也是有利于发声器官的成长
    三、声乐训练中根据学生情况的辅助练习
        1、“气泡音”练习对声音的帮助
        2、关照学生与指导学生相结合
        3、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和训练方法
        4、有针对性地选择声乐作品
        5、正确的唱歌姿势
        6、教师应该用“教学、教育、监督”来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用嗓保护
        7、对嗓音状况多观察、多跟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浅谈声乐练声曲的种类和训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练声曲的种类
二、练声曲的训练方法
    1. 面罩共鸣练习
    2. 叹气哼鸣练习
    3. 声带拉紧练习
    4. 快吸快呼练习
    5. 起音练习
    6. 歌唱时怎样收音
三、结语

(4)沈思岩声乐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之处
        1. 选题创新
        2. 立意创新
        3. 成果创新
一、中国声乐教育发展中的沈思岩
    (一) 中国声乐教育发展历程
        1. 创建期(20世纪初——1949)
        2. 探索期(1949——1978)
        3. 发展期(1978年至今)
    (二) 沈思岩生平概况及艺术成就
        1. 生平概况
        2. 艺术成就
二、沈思岩声乐艺术理论体系
    (一) 对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的继承
        1. 歌唱发声与语音的关系
        2. 歌唱发声与气息控制的关系
    (二) 对外国声乐艺术理论的借鉴
        1. 借鉴苏石林声乐教学理论
        2. 借鉴外国论着中声乐理论研究
    (三) 歌唱发声训练理论
        1. 音程练习的方法和要求
        2. 音阶练习的方法和要求
    (四) 对声乐审美理论的提出
        1. 歌唱的基础修养
        2. 歌唱者是音乐的解释者
        3. 歌唱者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4. 演唱曲目的选择与舞台风度
    (五) 对发声器官保健的研究
        1. 生理和心理治疗
        2. 医药治疗
        3. 声乐治疗
三、沈思岩的声乐教学实践
    (一) 培养目标
    (二) 教学原则
        1. 精益求精
        2. 因材施教
        3. 重视基础技能
        4. 综合发展
    (三) 课程设置
    (四) 教学改革
        1. 加强学术交流
        2. 鼓励教研活动
        3. 完善教学设施
        4. 坚持民族化教学
四、沈思岩声乐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影响
    (一) 理论研究的影响
        1. 继承、借鉴、发展、创新
        2. 歌唱发声训练理论
        3. 声乐审美理论
        4. 发声器官的保健方面
    (二) 教学实践的影响
        1. 陈培信
        2. 江吼
        3. 岑冰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5)我国民族声乐如何在继承和借鉴中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民族声乐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一、民族声乐教学三大现状
        (一)学习美声为主,加入民族元素
        (二)以学习民声为主,将美声唱法运用其中
        (三)民声与美声的互相结合
    二、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一、中西文化的对比
        (一)民族声乐艺术历史发展
        (二)美声唱法的历史发展
    二、演唱技术的对比
        (一)气息运用的差异
        (二)咬字吐字的差异
        (三)共鸣腔体运用的差异
第四章 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如何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
    一、演唱技术的合理运用
        (一)对气息的运用
        (二)对咬字吐字的运用
        (三)对共鸣腔体的运用
    二、声乐教学的理论支持
        (一)中国古代声乐论着理论
        (二)美声唱法的理论研究
        (三)我国近现代声乐理论的成果
第五章 民族声乐的教学研究
    一、教学思想的特点
        (一)优秀的歌唱应具备的因素
        (二)辩证地看待教学中的矛盾与问题
        (三)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二、教学结合实践进行阶段性训练
        (一)学习声乐会经历的三个阶段
        (二)启发式教学
    三、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原则
        (一)在继承和借鉴中去探索学习
        (二)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三)吐字咬字 意蕴行腔
        (四)语言的歌唱性
        (五)语言的生动性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练声曲练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练习练声曲对歌唱的重要性
二、“U”音练习是获得美妙声音的最简单方法
三、练习练声曲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u”母音的训练要准确
    (二)要多练习练声曲、少唱歌曲
    (三)练声曲练声时音域不宜过高

(8)京剧嗓音科学训练三部曲(论文提纲范文)

解放嗓音
    一、 首先提倡以精神为主的心理训练。
    二、排除肌肉紧张的干扰。
    三、演唱时碰到的首要问题——呼吸、气息的开发。
    四、错误的呼吸方法造成的问题。
        1.漏气的现象
        2.气息浅的现象——气少声多
        3.音不准现象
        呼吸、气息的训练方法:
        1、训练慢速的深呼吸:
        2、训练快速、短促、弹性的“蛤蟆气”:
        3、体验式的训练方式:
        4、找“靠山”——气息支点
        5、表情、表达——调节呼吸
        6、“遛弯儿”——喊嗓——练气:
强化嗓音
    一、“闭嘴打哈欠”的妙用
    二、打开鼻腔
    三、前、后两张嘴的功能
    四、关于“一响遮百丑”的误解
    五、声音“靠前”和“靠后”及“亮”与“暗”之说
    六、高音的开发和突破
        1.表情、表达调节呼吸
        2.意念走先
        3.共鸣关闭法、母音转换法——扩张音域的特殊技能
        4.“哼鸣音”的练习
    七、养成“无声练唱”的好习惯
    八 、辨证统一的原则
美化嗓音
    1.字儿
    2、劲儿
    3.味儿

(9)“u”母音对于初学者音色定型与音域扩展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U”母音特有的形态有助于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建立起通畅的声音管道
    1、柔和性:“U”母音发音时需嘴唇轻合, 声音反射点主要在口腔后部, 在相同音量下, “U”母音音色较之暗淡与柔和。
    2、垂直性:
二、“U”母音是体会混声歌唱的最佳母音
三、“U”母音能主动调整声音位置
四、“U”母音练习时的技术要点

(10)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咬字吐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注释
第二章 美声唱法特点及汉语与美声唱法母语意大利语存在的差异
    一、美声唱法特点
        (一) 音域宽广
        (二) 音色圆润丰满音质统一
        (三)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
        (四) 共鸣腔体的共振
        (五) 独特的发音咬字
    二、汉语与美声唱法母语意大利语存在的差异
        (一) 意大利语发音规则及特点
        (二) 汉语语音发音规律及特点
        (三) 汉语与意大利语发音特点的区别对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呢咬字吐字的影响
第三章 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一、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实际存在的问题
        (一) 字头不准确
        (二) 字尾归韵不清
        (三) 声调不正
    二、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实际存在的误区
        (一) 过于注重发声技术的训练
        (二) 忽视对汉语发声吐字规律的掌握
    注释
第四章 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吐字咬字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汉语声乐作品吐字归韵的练习与实践
    二、借鉴和学习传统民族声乐咬字吐字的理论方法
        (一) 将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五音”的吐字方法与声母绕口令练习相结合演唱字头
        (二) 将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四呼”的吐字方法与韵母绕口令练习相结合演唱字腹
        (三) 借鉴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十三辙”吐字方式归韵字尾
    三、研究和学习我国优秀歌唱家在咬字吐字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 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
        (二) 花腔女高音迪里拜耳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论“u”(乌)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声乐演唱的四个要素[D]. 刘言.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1)
  • [2]青少年变声期混声唱法训练探究[D]. 易兮.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3]浅谈声乐练声曲的种类和训练方法[J]. 陈静. 艺术评鉴, 2016(02)
  • [4]沈思岩声乐艺术理论与教学研究[D]. 张坤.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2)
  • [5]我国民族声乐如何在继承和借鉴中成长[D]. 孟大强.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9)
  • [6]浅谈声乐教学中“u”母音的训练[J]. 周林莲.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7]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练声曲练习[J]. 杨柳. 广西教育, 2013(19)
  • [8]京剧嗓音科学训练三部曲[J]. 陆义萍. 戏曲艺术, 2012(01)
  • [9]“u”母音对于初学者音色定型与音域扩展的意义[J]. 关爱华. 青年文学家, 2011(15)
  • [10]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 孙彬.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论“u”(wu)元音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