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开发

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开发

一、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研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龙,纪晓寰,方彦雯,孙宾,王鸣义[1](2021)在《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文中认为PET聚酯的表面改性相对共混、共聚等改性手段灵活。不仅仅用于纤维成型过程,还可在织物、薄膜以及片材等加工过程实施,使最终产品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详细地介绍了PET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进展,包括纤维截面异形化技术、材料吸附涂层、化学蚀刻、接枝、光化学、等离子、离子溶液、超临界二氧化碳等新技术应用的进展;以及在亲水、改善染色、拒水、阻燃、气体阻隔、生物相容性、抗菌等功能性市场的开发和应用。以技术纺织品、聚酯瓶和聚酯薄膜为主的最终产品市场发展前景良好,PET表面改性技术为最终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极为有效作用。

姜万峰[2](2020)在《油剂特性对碳纤维灰分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纤维灰分是碳纤维经800~1000℃高温氧化后的残余物质,其热分解前以杂质元素的形式存在于碳纤维中,对碳纤维力学性能和其制品的耐烧蚀性能均会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恒神T700S碳纤维灰分含量0.21%,尚无法达到客户要求,也与市场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纳米粒度仪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碳纤维灰分的形成机理,对比分析了不同种类油剂的基本特性及其对碳纤维灰分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调整优化自产油剂的特性;分析了生产线纺丝工艺对碳纤维灰分的影响规律同时加以改善;并将此两部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线,最终实现了低灰分碳纤维的生产制备。研究结果表明:1、碳纤维灰分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碳纤维中,并在碳纤维表面有富集现象,其主要产生环节为纺丝过程的上油工艺,是含硅油剂经过一系列热处理后的产物。2、外购A、B、C和自产D油剂的对比分析发现,四款油剂均为硅氧烷类油剂,热分解温度和热分解残留不同;而且油剂种类对碳纤维灰分的影响具有以下规律:热分解残留高、对原丝涂覆能力好的油剂品种,对应碳纤维的灰分含量低;粒径大的油剂品种对应碳纤维的灰分含量低。综合生产运行稳定性、预氧纤维皮芯结构、碳化理化性能等方面,自产D款油剂均表现良好,可以作为本论文的基础油剂进行研究。3、调配自产D款油剂Si含量并对比分析,发现Si含量越高油剂的耐热性能越好,但油剂热分解后的残留物质量越高。油剂Si含量对预氧化进程、预氧纤维皮芯结构、碳纤维理化性能、碳纤维起毛量均会产生影响,Si含量越高预氧化进程越缓慢,使用Si含量60%的油剂制得的预氧纤维皮芯结构均一、碳纤维理化性能和起毛量较理想。碳纤维灰分含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240nm之后粒径对灰分影响较弱,综合碳纤维理化性能,D油剂最佳粒径为300nm。4、湿纺碳纤维沟槽对油剂的附着作用,导致其灰分含量高于干湿纺碳纤维。通过凝固浴温度和浓度调控,减缓成型速度提高原丝致密度有助于碳纤维灰分含量的降低。在灰分含量的控制上,两道上油工艺优于一道上油,且上油温度提高灰分含量增加。原丝含油率低于0.9%,碳纤维灰分含量随含油率的增大而增加,超过该值后,增加缓慢。5、保持生产线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化后的D油剂(Si含量60%、粒径大小300nm和油剂与纤维的接触角21°),执行优化后的纺丝工艺(二道上油工艺、上油温度35℃、凝固浴温度45℃、凝固浴浓度69wt%、原丝上油率0.9%),可以制备出灰分含量为0.04%的自产T700S级碳纤维。

王寅[3](2020)在《PAN纤维残余溶剂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丝制备过程溶剂DMSO的作用非常巨大,比如凝固浴(DMSO溶液)的温度、含量和pH能决定初生纤维的好坏;而与之相反的是在水洗这一工艺过程中需要把残余的DMSO清洗除去,因为DMSO析出时容易造成原丝表面形成一个个孔洞,使用原丝表面不平整,不利于纺丝,最终影响成品的品质。本课题中PAN纤维的前处理方法为水煮法,它首先将PAN纤维放入烘箱中烘干,取出冷却之后放入水煮回流装置中水煮回流,之后检测预处理液的DMSO的浓度推算出PAN纤维中DMSO的量。水煮法的主要两个步骤为烘箱干燥和水煮回流,通过大量实验分析发现DMSO析出的最佳烘干时间为2h,最佳回流时间为2h,为了加强DMSO的析出效果,将两者结合。由于DMSO受热易分解,而我们的实验过程中存在加热反应,通过热分解验证实验反向推断DMSO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生热分解反应;最后从检测方法出发,分别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预处理液中DMSO的含量,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紫外分光光度法不能测试浓度过低或过高的样品,且油剂的存在也能影响紫外的测试;而高液相色谱法测试过程中油剂虽然不影响其正常检测但容易污染色谱柱,从而影响检测效果;气相色谱法分析速率较快,分离效果较好且对色谱柱等要求不高,再通过实验排除了 DMSO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生热分解反应这一缺点,可以确认最适用测试PAN纤维残余DMSO的含量为气相色谱法。

陈天陆[4](2020)在《高强合成纤维及其织物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纤维是将人工合成的具有适宜分子量并具有可熔性的线型聚合物,经纺丝成形和拉伸定型而制得的化学纤维。高强合成纤维是具有高强度的合成纤维,多应用于工业、军事等领域,其中高强聚酯和高强聚酰胺是应用最广泛的。本文以这两类纤维为原料,针对不同用途,通过工艺优化研制高强纤维纱,并结合浸胶工艺研制浸胶类高强合纤织物。(1)在高强聚酯纤维生产过程中,研究拉伸工艺和热定型工艺等参数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合最终产品用途的需要,研制出气囊纱、活化纱及色纺纱。针对延伸比、箱体温度、最高辊温度、回缩值、卷绕速度和卷绕张力等工艺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各工艺参数与纱线性能与品质的关联性,其中延伸比对纱线断裂强度影响较大、最高辊温度对纱线断裂伸长率影响较大。(2)在高强聚酰胺66纤维生产过程中,通过箱体温度、拉伸倍数、热定型温度等工艺条件的优化,探讨其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箱体温度的升高,高强聚酰胺66的断裂强度、氨基端含量和纤维干热收缩率均降低;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加,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氨基端的含量增加、断裂伸长和干热收缩率降低。(3)在上述研制的高强纤维纱基础上,结合浸胶工艺,通过产品设计,研制出安全气囊袋、浸胶帘子布、浸胶帆布等浸胶类合纤织物及色纺织带。经附胶量、粘合强度及织物规格等相关指标的检测,产品均符合管控要求。

孙立昊[5](2020)在《PAN基碳纤维皮芯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去除方法》文中提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不仅继承了碳材料的固有属性,同时还有纤维的柔软性和可纺性,是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新型增强体。PAN基碳纤维是通过纺丝、热稳定化和碳化三个阶段制得的,然而皮芯结构非常容易在制备过程中形成并遗传给碳纤维,从而影响碳纤维的最终性能。因此,为了制得高性能的PAN基碳纤维,了解皮芯结构的形成过程、掌握消除皮芯结构的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的研究:(1)PAN基纤维在湿纺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通过湿法纺丝,将PAN基共聚物纺成原丝。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光谱(WAXD)小角X射线散射(SAX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定量纳米力学性能测试(QNM)等检测技术,系统研究了PAN基纤维在湿纺过程中微结构的变化,详细探讨物理皮芯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其遗传特性。WAXD和SEM检测结果表明,凝固成型阶段的初生纤维具有均匀的三维微原纤网络结构,结晶度低且无取向。皮部和芯部凝固速度的不同导致物理皮芯结构在湿纺初期阶段就已经形成。随着牵伸力的增长,结晶度和取向度首先在纤维皮部区域增长,然后在芯部区域增长。纤维内部不均匀的力分布导致了物理皮芯结构变得更明显。SAXS和SEM检测结果表明,在凝固成型阶段,不同尺寸的圆孔随机分布在微原纤网络中。孔的形状、体积分数强烈依赖于微原纤网络的致密度。随着微原纤网络的异质性收缩,孔的体积分数减小,形状变得细长,且皮部区域的致密度高于芯部。AFM和QNM检测结果表明,蒸汽牵伸工艺可以改善纤维芯部区域的原纤网络结构,是消除物理皮芯结构、制备匀质PAN基原丝的关键步骤。(2)PAN基纤维在热稳定化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通过梯度热稳定化工序,将PAN基原丝制成预氧丝。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IR)、AFM、纳米红外(nano-IR)、WAXD、SEM、X射线能谱仪(EDS)、光学显微镜(OM)以及纳米洛伦兹接触共振(nano-LCR)等检测技术,系统研究了PAN基原丝在热稳定化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详细探讨了化学皮芯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其遗传特性。ATR-IR、AFM、nano-IR检测结果揭示了特殊官能团在纤维内部的径向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氧气在纤维内部的浓度梯度分布导致了化学皮芯结构的形成。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大量的梯形芳香环在纤维皮部区域形成,主要通过氧引发的脱氢反应发生分子间交联。在缺氧条件下,大量的孤立芳香环在芯部区域形成,分子间交联主要依靠共聚单体的浓度以及共轭多烯结构发生的迪尔斯-阿尔德反应。此外,用SEM和OM观察了皮部和芯部断裂形貌和抛光形貌的不同,为纤维内部的晶体转化提供了证据。进一步地,首次通过nano-LCR测试得到了纤维内部更精确的模量分布,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热稳定过程中发生的分子间交联、晶体结构重排过程及化学皮芯结构的形成过程,(3)稳定化效率对皮芯结构的影响通过调控进料口压力、热稳定温度和时间,制得不同直径、不同热稳定效率的PAN基纤维。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OM、SEM、密度梯度柱(DGA)、拉曼光谱(Raman)、WAXD以及拉伸试验机等检测技术,详细探讨了纤维直径、热稳定效率对PAN基碳纤维皮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OM和SEM检测结果表明了预氧丝的皮芯结构会在后续的碳化过程中遗传给碳纤维,进而影响碳纤维的最终性能。细旦化的PAN基原丝更适合高效热稳定化工艺;SEM和Raman检测结果表明提高稳定化效率可降低氧气向纤维内部扩散的速度。在氧气扩散速率较慢的条件下,更容易在纤维面内方向形成连续的共轭层,这有益于PAN基碳纤维拉伸强度的提高;当稳定化效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化学皮芯结构容易出现,这将导致PAN基碳纤维的拉伸强度降低;WAXD和拉伸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热稳定化效率不仅可以提高了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也有效解决了高强度碳纤维模量过高的问题。

李健华[6](2020)在《环氧改性碳纤维原丝油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原丝油剂中氨基改性硅油组分在酸性环境中具有较差的储存稳定性,本文通过三步法最终设计合成了羟基氨基改性硅油,通过自乳化的方法,将其配置成乳液,最后对其进行复配,制备了稳定性好、耐热性高、表面张力低、粒径大小可控的PAN基碳纤维原丝油剂,将其应用于PAN基碳纤维生产。首先通过有机硅化合物开环聚合反应合成含氢硅油,然后通过硅氢加成法引入环氧基团合成环氧改性硅油,通过FT-IR与1H-NMR确认产物结构,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索了含氢硅油和环氧改性硅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含氢硅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1.8%,反应温度35°C;环氧改性硅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90°C,Si-H:C=C摩尔比1:1.2,反应时间5 h,催化剂用量40μg/g。测试了不同分子量环氧改性硅油的耐热性和粘度。然后通过化学改性法,以环氧改性硅油为原料合成羟基氨基改性硅油,通过FT-IR确认产物结构,通过自乳化的方法,将不同分子量的羟基氨基改性硅油制备成为阳离子乳液。测试了不同分子量羟基氨基改性硅油的耐热性和粘度,以及它们阳离子乳液的粘度、粒径和表面张力。结果表明,羟基氨基改性硅油的耐热性较好,且受分子量影响不大;通过粘度测试可知,羟基氨基改性硅油的粘度与分子量大小成正比;羟基氨基改性硅油阳离子乳液的粒径可控,表面张力较小。最后将不同分子量的羟基氨基改性硅油与两亲性环氧改性硅油复配制得PAN原丝油剂(简称HA-OA);测试分子量不同对于HA-OA性能的影响;选取羟基氨基改性硅油分子量为1500的HA-OA,与文献报道的氨基改性硅油复配油剂、日本竹本油剂进行性能对比;将三种不同的PAN原丝油剂分别应用于碳纤维生产,测试纤维性能。结果表明,HA-OA耐热性高、表面张力小、粒径可控;应用于碳纤维生产后,原丝性能与碳纤维性能均有提高。

曹宇恒[7](2020)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丝加弹过程的结构与性能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初成功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到二十世纪中期聚乙烯和聚丙烯等通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再到后来的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大多数合成高分子材料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缓慢,通过填埋、焚烧等处理方法又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从而对环境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研究开发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脂肪族聚酯因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可在自然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等特性,已成为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主要方向之一。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加工性能和机械性能优良,被广泛应用于农用地膜、食品包装等塑料制品。但由于其熔体稳定性差、熔体强度低、结晶度高等原因,PBS的纺丝、后加工难度大,使得PBS在纤维领域应用较慢。近年来,PBS预取向丝(POY)和PBS牵伸丝(DY)的制备取得了较大突破,达到了中试规模。然而,在对PBS-POY(以下简称POY)或PBS-DY(以下简称DY)进行加弹制备PBS-DTY(以下简称DTY),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POY的集束性差,尤其是经牵伸后单丝间发散现象严重;(2)POY在牵伸加弹过程中易产生较多的“白粉”;(3)DTY的断裂强度不升反降,断裂强度仅为原丝的40%~60%,这与常规涤纶、锦纶等纤维加弹过程中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形成较大反差。为此,本课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开展以下四方面的探讨。1.根据PBS纤维特性,选用三种不同的常用油剂:PET、PTT和PP纺丝油剂,对其成分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油剂乳液的表面张力接近,但PTT油剂油膜强度、乳液电导率较高,用此油剂制得POY集束性较好。但得到的POY随存放时间延长,纤维表面油膜发生破裂,含油率降低,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增加,单纤维间发散现象变得严重,纤维的体积比电阻也有所增大。2.通过DSC、TG对生产车间收集到白粉与同一批次PBS切片进行测试,发现白粉熔点为121℃,略高于PBS切片(115℃),其熔融焓(128.04J/g)比PBS切片完全结晶熔融焓(110.3J/g)高;TG曲线出现三个平台,热失重率分别为74.8%、17.4%和7.8%。进一步对白粉进行核磁氢谱、碳谱以及红外分析,发现白粉与PBS切片具有相同的重复单元。对白粉进行特性黏度、GPC、质谱和XRD测试发现,白粉由不同聚合度的低聚物组成,其中低聚物中还有部分PBS环状二聚体存在。3.利用强伸度仪、自主研发捻度仪、二维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仪器,探讨不同牵伸倍数、假捻温度和假捻度(D/Y)对假捻丝性能与结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POY经牵伸后,DY的断裂强度随着拉伸倍数和拉伸温度的增加而增加。(b)POY经加捻-退捻后,DTYP(指POY加工成的DTY)断裂强度均低于POY;随着假捻温度升高,DTYP断裂强度先升后降,在假捻温度为80℃,强度损失率(6.95%)最低;随着D/Y增加,强度损失率提高,当D/Y=2.2时可达14%。(c)DY经加捻-退捻后,DTYD(指DY加工成的DTY)断裂强度均低于DY;随着假捻温度升高,DTYD断裂强度先升后降,在假捻温度为80℃,强度损失率为6.7%;随着D/Y增加,DTYD断裂强度降低,当D/Y=2.2时强度损失率为11%。综上所述,牵伸过程会提高PBS纤维的断裂强度,而假捻过程会使PBS纤维断裂强度降低,选择适当的温度可有效降低纤维强度损耗率。4.在中试加弹机上,分别用POY和DY制备了两种加弹丝(DTYP和DTYD),并对制得的DTY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TYP的断裂强度均低于POY(强度损失率40%~60%),其断裂强度随着牵伸倍数、变形温度增大而增大,随着D/Y增加而降低。对于DY-DTY路线,牵伸倍数只能设定在1.01左右,所制备的DTYD断裂强度较低,强度损耗率高达74.8%。综上所述,中试试验机上制备的DTY强度损耗率高于实验室制备的DTY。

宁研彤[8](2020)在《基于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ES纤维亲水油剂》文中提出一次性高吸收性卫生用品因其方便、卫生、健康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一次性高吸收性卫生用品的使用性能主要受制于产品的结构设计、内层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液容量和各层材料的综合性能。热风粘合式ES纤维(Ethylene-Propylene Side By Side)非织造布热收缩率小、柔软性好,是一次性高吸收性卫生用品的首选面层材料。但ES纤维本身为疏水性材料,需进行亲水改性,才能赋予其非织造布透水性能,从而将尿液等传导到内层高吸水性树脂等介质中。本文以开发一款高性能ES纤维亲水油剂为目标,研究了不同类型聚氧乙烯(PEO)/聚氧丙烯(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EOnPPOmPEOn、PPOmPEOnPPOm、PEOnPPOm、PPOm)的溶液和界面性质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采用亲水整理手段评价了经单一PEO/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改性后ES纤维非织造布的多次亲水性能。开展了基于PEO/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ES纤维亲水油剂配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PEO/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平衡表面张力主要与聚合度n,m和摩尔质量有关。当PEOnPPOmPEOn嵌段聚醚的n值在1~25之间和m值在15~68之间时,其平衡表面张力γcmc随摩尔质量的增加略有下降,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其变化范围在34~32 mN·m-1之间;对于摩尔质量、PEO质量分数相同、结构不同的聚醚(n≤5,m=100~200)平衡表面张力γcmc值都在34 mN·m-1左右。2.PEO/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聚乙烯(PE)薄膜界面的润湿铺展效果主要与摩尔质量和平衡表面张力有关。当PEOnPPOmPEOn嵌段聚醚(n=1~25,m=15~68)中PEO质量分数小于20%时,其润湿铺展的效果随着摩尔质量的增大而提高。PEOnPPOmPEOn、PPOmPEOnPPOm、PEOnPPOm、PPOm(n=1~25,m=15~200)聚醚表面活性剂的平衡表面张力γcmc与PE润湿临界面张力越接近,润湿铺展效果越好。3.经PEO/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整理后的ES非织造布多次亲水效果主要与PEO/PPO嵌段聚醚的HLB值和摩尔质量有关。在均匀分散的前提下,当PEO/PPO嵌段聚醚的HLB值较小时,其摩尔质量越大与ES纤维之间的吸附力越大,整理改性后的ES纤维非织造布多次亲水效果越好。其中经PEO3PPO150PEO3和PPO100聚醚改性后的ES纤维非织造布五次透水时间均小于3 s,多次亲水效果较好。4.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PEO/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以使体系表面活性增加,提高体系的润湿铺展效果,有助于油剂产品综合性能的提升。PEO/PPO嵌段聚醚与阳离子复配体系比PEO/PPO嵌段聚醚与阴离子复配体系润湿铺展效果更好。其中PEO3PPO150PEO3与1305PK质量比为8:2和PEO3PPO150PEO3与D12N质量比8:2的复配体系整体性能较为优异。5.HX-1#款油剂综合性能最佳。其整理改性后的ES纤维非织造布五次透水时间均小于3 s,回渗量小于0.13 g,陈化后多次亲水、回渗、白度、抗菌等仍保持优异的性能,满足工业生产以及应用性能的要求。

宋健彪[9](2019)在《纺织品除油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纤维含有大量的油剂对染色性能影响很大,为了防止织物出现难以去除的色花、色淀、硅油斑等疵病,保证染色效果,通常在染色前要选择合适的除油剂去除织物上的油剂,并对除油剂的除油效果进行评价。目前常用的除油效果评价方法是在织物上滴加黑机油等混合油剂,然后通过人眼观察判断除油前后油污的去除程度,用沾色灰色样卡进行评级,人为误差较大,结果不能量化,并且不能对原有织物上残留油剂的去除程度进行评价,局限性很大。本文以涤纶/氨纶混纺针织布作为研究对象,创新性的通过定量分析纺织品残留油剂的方法,进行除油效果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能很好适用于纺织企业的应用评价中。本文首先对涤纶/氨纶混纺针织布的残留油剂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索氏提取法,用石油醚提取织物上的油剂,对提取效率进行了研究。运用红外光谱法、硅酸镁柱色谱分离法和表面活性剂鉴别法对提取物进行分析,确定提取物含有矿物油、二甲基硅油、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确定除油目标为与合成纤维结合牢固的矿物油和硅油。分别使用亨斯迈厂家的高效除油剂S1以及其他厂家的除油剂S2和S3进行除油处理,得到纺织品S1,S2和S3。实验结果显示,空白涤纶/氨纶混纺针织布的提取率为2.60%,精密度RSD%为2.52%,纺织品S1,S2和S3的提取率分别为1.26%,1.87%,1.74%。本文第三部分研究了纺织品提取物中矿物油的定量检测方法。以四氯化碳为洗脱剂,提取物溶液过硅酸镁极性吸附柱,再用红外光谱法,以波数为2930cm-1的吸光度检测矿物油含量,对实验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到矿物油的线性方程为y=0.0075x+0.0017,R=0.9998,线性范围为10mg/L100mg/L,精密度RSD%为2.23%,回收率为84.38%94.19%。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织物及纺织品S1,S2,S3的矿物油含量分别为1.07%,0.56%,0.65%,0.73%。除油剂S1对矿物油的去除效果最好。本文第四部分研究了纺织品中硅油含量的定量检测方法。采用二氧化硅重量法,通过浓硫酸和过氧化氢的高温消解方式使纺织品转变为澄清透明的溶液,硅油转变为二氧化硅,再过滤残留物,马弗炉高温灼烧,对实验方法进行了验证。方法精密度RSD%为1.22%,回收率为87.9%92.3%。实验结果显示,空白织物及纺织品S1,S2,S3的硅含量分别为0.26%,0.10%,0.17%和0.18%。除油剂S1对硅油的去除效果最好。

柳健[10](2019)在《基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ES纤维亲水油剂》文中指出具有多次亲水功能的ES非织造布是高档卫生用品覆面层的首选材料。长期以来,由于国内亲水油剂研发的滞后,相关产品一直依赖进口,价格受国外产品垄断。为扭转这一局面,本文基于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一款无硅抗菌ES纤维亲水油剂产品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和工业应用优化试验,内容包括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表面/界面性质的构效关系;亲水整理后ES非织造布多次亲水作用的原理、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油剂配方的优化;ES纤维亲水油剂产品的中试和产品性能评价等。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的表/界面性质。单组份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一定链长范围内,随着疏水链增长,单疏水链表面活性剂的γcmc先减小后增加,在PE膜上的润湿铺展能力先增加后减弱;而双疏水链表面活性剂,其γcmc明显低于同链长单疏水链表面活性剂,润湿铺展效果也明显优于单疏水链表面活性剂。双组份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长疏水链复配,越靠近等摩尔比范围内,其复配容易形成团聚或沉淀,γcmc越大,在PE膜上的润湿铺展效果越差;固定亲水基团,相同疏水链匹配的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一定链长范围内,疏水链越长,越容易形成团聚或沉淀,γcmc越大,润湿铺展效果越差;较长疏水链的同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不同亲水基团同一疏水链长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电荷相互作用越强,越容易形成团聚或沉淀,γcmc越大,润湿铺展效果越差。2.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的多次亲水影响因素、原理和微观机制。单组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多次亲水性能与疏水链长、亲水基团亲水性密切相关。表面活性剂铺展性越好,越利于第一次亲水透水;亲水基团亲水性适当,一定疏水链长范围内,疏水链越长,水溶性越差,与纤维吸附力越强,多次亲水性能越好;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亲水基团亲水性适当,一定疏水链长范围内,疏水链越长且与长度越匹配,与纤维吸附力越强,多次亲水性能越好;但疏水链过长,容易形成团聚或沉淀,反而不利于多次亲水。表面活性剂在ES非织造布上多次亲水作用的微观机制。随着浓度增加,表面活性剂平躺或倾斜吸附于PE-液体界面,疏水碳链通过色散力与PE表面相作用,亲水头基指向水,随着吸附的继续进行,表面活性剂逐渐直立排列,直至达到饱和吸附单层。阴-阳复配同样如此,PE-液体界面上以正负交替排列,形成饱和吸附亲水单层。表面活性剂吸附于纤维表面形成亲水层,亲水透水时,表面活性剂先经历溶解过程,溶解在水中的部分表面活性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快速在纤维上铺展并渗透非织造布,未溶解的部分表面活性剂形成的亲水层其亲水导水作用使水快速通过非织造布,两者综合形成多次亲水作用。3.ES纤维亲水油剂配方的优化、产品的中试和产品性能评价。得出一种满足多次亲水性能的亲水油剂复配方案,即以铺展性能好的表面活性剂与长疏水链耐冲洗的表面活性剂复配,辅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采用阴、阳表面活性非等摩尔比复配。最终得到XM-4,XK-4,XN-4,XL-4四款性能优异的亲水油剂配方,对亲水油剂XM-4进行ES纤维中试,并由中试纤维生产ES抗菌非织造布,生产过程无异常,产品合格,纤维比电阻为3.0×107Ω·cm,上油率为0.38%,ES抗菌非织造布多次透水时间均在2秒以内,达到并超过国外油剂2099的多次亲水性,抗菌性能,20分钟抑菌,抑菌率大于80%,均达到预期效果。

二、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研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研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及应用
    1.1 民用纤维及织物
        1.1.1 纺丝油剂
        1.1.2 改善染色性能
        1.1.3 异形截面提高亲水、导湿性能
        1.1.4 抗菌、除臭整理
    1.2 技术纺织品
        1.2.1 涤纶工业丝的黏合活性
        1.2.2 拒水及耐磨整理
        1.2.3 蓬松填充物
        1.2.4 电磁屏蔽织物
        1.2.5 非织造布过滤
        1.2.6 超短纤维用于纸张
        1.2.7 人造血管
        1.2.8 医用抗菌整理
        1.2.9 织物阻燃整理
        1.2.1 0 膜分离
    1.3 非纤聚酯
        1.3.1 聚酯瓶表面阻隔性技术
        1.3.2 真空喷涂聚酯薄膜
        1.3.3 金属表面覆膜
        1.3.4 薄膜防雾处理
        1.3.5 薄膜的耐磨性和疏水性
2 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展望
    2.1 民用涤纶纤维及纺织品
    2.2 技术纺织品领域
    2.3 非纤聚酯
3 结语

(2)油剂特性对碳纤维灰分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碳纤维简介
        1.1.1 碳纤维生产流程
        1.1.2 PAN纺丝方法
        1.1.3 碳纤维的预氧化及碳化
    1.2 油剂在碳纤维生产中的应用
        1.2.1 碳纤维纺丝油剂的发展
        1.2.2 碳纤维原丝上油工艺
        1.2.3 油剂对PAN原丝预氧化环节的影响
    1.3 碳纤维灰分
        1.3.1 灰分产生的原因
        1.3.2 硅化物对碳纤维生产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碳纤维灰分形成机理分析
        3.1.1 碳纤维灰分形貌
        3.1.2 碳纤维灰分组成及分布分析
        3.1.3 碳纤维灰分产生环节的分析
        3.1.4 小结
    3.2 不同种类油剂特性及其对灰分影响规律的分析
        3.2.1 油剂的成分分析
        3.2.2 油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3.2.3 油剂粒径对灰分的影响
        3.2.4 油剂涂覆能力对灰分的影响
        3.2.5 油剂对碳纤维制备过程的影响
        3.2.6 小结
    3.3 油剂特性调控及其对碳纤维灰分的影响
        3.3.1 调整油剂硅含量并分析对碳纤维灰分的影响
        3.3.2 调整粒径并分析对碳纤维灰分的影响
        3.3.3 调整油剂接触角并分析碳纤维灰分含量的变化
        3.3.4 小结
    3.4 纺丝工艺对碳纤维灰分含量的影响
        3.4.1 纺丝方法对灰分的影响
        3.4.2 凝固浴工艺对碳纤维灰分含量的影响
        3.4.3 上油工艺对PAN基碳纤维灰分含量的影响
        3.4.4 含油率对碳纤维灰分含量的影响
        3.4.5 小结
    3.5 低灰分碳纤维的制备实践
        3.5.1 低灰分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
        3.5.2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PAN纤维残余溶剂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2.1 碳纤维简介
        1.2.2 碳纤维发展简史及国内发展状况
        1.2.3 碳纤维生产工艺
        1.2.4 聚合单体及溶剂的选择
        1.2.5 PAN纤维的水洗方法
        1.2.6 测试PAN纤维残余DMSO含量的方法——化学法
        1.2.7 测试PAN纤维残余DMSO含量的方法——仪器法
        1.2.7.1 GC法测定PAN纤维残余DMSO的含量
        1.2.7.1.1 GC法及相关仪器简介
        1.2.7.1.2 气相色谱仪原理
        1.2.7.2 HPLC法测定PAN纤维残余DMSO的含量
        1.2.7.2.1 HPLC法及相关仪器简介
        1.2.7.2.2 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
        1.2.7.3 UV法测定PAN纤维残余DMSO的含量
        1.2.7.3.1 UV法及相关仪器简介
        1.2.7.3.2 紫外分光光度计原理
        1.2.8 前人研究成果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材料
    2.3 测试与表征
        2.3.1 DMSO标准溶液的配制
        2.3.2 GC法测试DMSO系列标准溶液
        2.3.2.1 GC法的最佳条件
        2.3.2.2 GC法测试过程
        2.3.2.3 GC法DMSO分解验证实验
        2.3.3 HPLC法测试DMSO系列标准溶液
        2.3.3.1 HPLC法的最佳条件
        2.3.2.2 HPLC法测试过程
        2.3.4 UV法测试DMSO系列标准溶液
        2.3.5 PAN纤维的前处理方法
        2.3.5.1 水煮回流时间的不同对PAN纤维中残余DMSO析出效果的的影响
        2.3.5.2 烘干时间的不同对PAN纤维中残余DMSO析出效果的的影响
        2.3.6 DMSO热分解验证实验
        2.3.6.1 热分解验证——水煮回流实验
        2.3.6.2 热分解验证——烘干实验
        2.3.6.3 热分解验证——pH实验
        2.3.7 PAN纤维残余DMSO含量的测定
        2.3.8 油剂的存在对PAN纤维残余DMSO含量的影响
        2.3.8.1 UV法测试
        2.3.8.2 HPLC法测试
        2.3.8.3 GC法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DMSO标准溶液的GC法测试
        3.1.1 GC法测试过程
        3.1.2 GC法DMSO分解验证实验
        3.1.3 小结
    3.2 DMSO标准溶液的HPLC法测试
        3.2.1 HPLC法测试过程
        3.2.2 小结
    3.3 DMSO标准溶液的UV法测试
        3.3.1 UV法测试过程
        3.3.2 小结
    3.4 PAN纤维的前处理方法
        3.4.1 水煮时间的不同对PAN纤维中残余DMSO析出效果的的影响
        3.4.2 烘干时间的不同对对PAN纤维中残余DMSO析出效果的的影响
        3.4.3 小结
    3.5 DMSO热分解验证实验
        3.5.1 热分解验证——水煮回流实验
        3.5.2 热分解验证——烘干实验
        3.5.3 热分解验证——pH实验
        3.5.4 小结
    3.6 PAN纤维残余DMSO含量的测定
        3.6.1 UV法测试
        3.6.2 HPLC法测试
        3.6.3 GC法测试
        3.6.4 数据对比
        3.6.5 小结
    3.7 油剂的存在对DMSO含量的影响
        3.7.1 UV法测试
        3.7.2 HPLC法测试
        3.7.3 GC法测试
        3.7.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高强合成纤维及其织物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强合成纤维
    1.2 高强聚酯纤维及其织物的研究现状
        1.2.1 高强聚酯纤维的概述
        1.2.2 高强聚酯纤维的研究现状
        1.2.3 高强聚酯纤维织物的研究现状
    1.3 高强聚酰胺纤维及其织物研究现状
        1.3.1 高强聚酰胺纤维的概述
        1.3.2 高强聚酰胺纤维的研究现状
        1.3.3 高强聚酰胺纤维织物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高强聚酯纤维的研发及其工艺优化
    2.1 高强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常规工艺流程
    2.2 气囊纱的研究与工艺优化
        2.2.1 气囊纱的工艺流程与制备
        2.2.2 气囊纱的品质控制及其工艺优化
    2.3 活化纱的研究与工艺优化
        2.3.1 活化纱的工艺流程与制备
        2.3.2 活化纱的工艺研究与优化
    2.4 色纺纱的研究与工艺优化
        2.4.1 色纺纱的工艺流程与制备
        2.4.2 色纺纱的工艺研究与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强聚酰胺纤维的生产工艺及优化研究
    3.1 高强聚酰胺66纤维的制备及常规工艺流程
    3.2 高强聚酰胺66的研究和工艺优化
        3.2.1 关于箱体温度对高强聚酰胺66纤维性能影响的研究
        3.2.2 关于拉伸倍数对高强聚酰胺66纤维性能影响的研究
        3.2.3 热定型温度对高强聚酰胺66纤维性能影响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浸胶类高强合纤织物的研发
    4.1 浸胶类高强合纤织物的生产工艺
        4.1.1 浸胶类高强合纤织物的生产工艺流程
        4.1.2 浸胶工艺流程
        4.1.3 原丝浸胶后的强力保持率研究
    4.2 安全气囊袋的研发
        4.2.1 安全气囊袋的原料及制备
        4.2.2 安全气囊袋的整理工艺及织造规格
        4.2.3 安全气囊袋成品的规格及其性能测试
    4.3 聚酯浸胶帘子布的研发
        4.3.1 聚酯浸胶帘子布的原料及制备
        4.3.2 聚酯浸胶帘子布的浸胶工艺及制造规格
        4.3.3 聚酯浸胶帘子布成品的规格及其性能测试
    4.4 浸胶类高强聚酰胺帆布的研发
        4.4.1 浸胶帆布的原料及制备
        4.4.2 浸胶帆布的浸胶工艺及织造规格
        4.4.3 浸胶帆布成品的规格及其性能测试
    4.5 色纺织带的研发
        4.5.1 色纺织带的原料及制备
        4.5.2 色纺织带的整理工艺及织造规格
        4.5.3 色纺织带成品的规格及其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PAN基碳纤维皮芯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去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碳纤维简介
        1.1.2 碳纤维分类
    1.2 PAN基碳纤维发展历史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聚合
        1.3.1 均相溶液聚合
        1.3.2 水相沉淀聚合
    1.4 纺丝
        1.4.1 PAN基原丝的制备方法
        1.4.2 PAN基原丝的物理皮芯结构
    1.5 热稳定化
        1.5.1 PAN基预氧丝的化学结构变化
        1.5.2 PAN基预氧丝的化学皮芯结构
        1.5.3 合理地选择共聚组分及其用量是调控预氧丝结构的内因
        1.5.4 选择最佳的稳定化条件是调控预氧丝结构的外因
    1.6 碳化
        1.6.1 低温碳化
        1.6.2 高温碳化
        1.6.3 PAN基碳纤维的皮芯结构
        1.6.4 PAN基碳纤维力学性能的研究
    1.7 石墨化
        1.7.1 理想石墨结构
        1.7.2 类石墨结构
        1.7.3 PAN基石墨纤维的皮芯结构
        1.7.4 PAN基石墨纤维力学性能的研究
    1.8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2章 PAN基纤维在湿纺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水相沉淀法制备三元PAN共聚物
        2.2.3 PAN三元共聚物组分表征
        2.2.4 湿法纺丝制备原丝
        2.2.5 原丝微结构的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湿纺过程中纤维的晶体结构
        2.3.2 湿纺过程中纤维的微原纤网络
        2.3.3 湿纺过程中纤维的孔洞缺陷
        2.3.4 自制原丝的模量分布
        2.3.5 PAN基原丝的结构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AN基纤维在热稳定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梯度加热制备预氧丝
        3.2.2 预氧丝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N基纤维表层的化学结构变化
        3.3.2 PAN基纤维内部的化学变化
        3.3.3 PAN基纤维内部的晶体结构变化
        3.3.4 PAN基纤维内部的模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稳定化效率对PAN纤维皮芯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预氧丝及碳丝的测试
        4.2.3 纤维热性能及实验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直径对化学皮芯结构的影响
        4.3.2 最佳稳定化程度
        4.3.3 稳定化效率对碳纤维皮芯结构的影响
        4.3.4 稳定化效率对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4.3.5 对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环氧改性碳纤维原丝油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碳纤维
        1.1.1 碳纤维
        1.1.2 碳纤维的应用
        1.1.3 碳纤维的分类
        1.1.4 碳纤维的发展历史
    1.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1.2.1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1.2.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造
    1.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用油剂
        1.3.1 PAN原丝油剂
        1.3.2 PAN原丝油剂的分类
        1.3.3 油剂对碳纤维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环氧改性硅油的制备与表征
    2.1 含氢硅油的制备与表征
        2.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3 方法与结果
        2.1.4 结论
    2.2 环氧改性硅油的制备与表征
        2.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3 方法与结果
        2.2.4 结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羟基氨基改性硅油阳离子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3.1 羟基氨基改性硅油的制备与表征
        3.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3.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3 方法与结果
        3.1.4 结论
    3.2 羟基氨基改性硅油的乳化与表征
        3.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3 方法与结果
        3.2.4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纤维原丝油剂的复配及应用
    4.1 羟基氨基改性硅油与两亲性环氧改性硅油的复配
        4.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3 方法与结果
        4.1.4 结论
    4.2 碳纤维原丝油剂的应用
        4.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3 原丝上油
        4.2.4 原丝碳化
        4.2.5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丝加弹过程的结构与性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生物降解材料
        1.2.1 可生物降解材料分类
        1.2.2 可生物降解材料应用
    1.3 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
        1.3.1 聚羟基烷酸酯(PHA)
        1.3.2 聚己内酯(PCL)
        1.3.3 聚乳酸(PLA)
        1.3.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1.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研究进展
        1.4.1 PBS结构与性能
        1.4.2 PBS塑料改性研究进展
        1.4.3 PBS纤维研究进展
    1.5 纤维加弹技术发展
        1.5.1 假捻原理
        1.5.2 假捻器分类
        1.5.3 影响加弹过程与产品质量的因素
        1.5.3.1 POY质量
        1.5.3.2 纺丝油剂性能
        1.5.3.3 纤维制备过程中“白粉”
        1.5.3.4 加弹机工艺参数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纺丝油剂对POY性能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油剂乳液配制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纺丝油剂性能
        2.3.1.1 原油和乳液外观及有效成分
        2.3.1.2 原油和乳液pH值和电导率
        2.3.1.3 原油红外光谱分析
        2.3.1.4 原油运动粘度
        2.3.1.5 原油和乳液表面张力
        2.3.1.6 原油油膜强度
        2.3.2 POY性能随存放时间的变化
        2.3.2.1 表面形貌
        2.3.2.2 含油率
        2.3.2.3 动/静摩擦系数
        2.3.2.4 体积比电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制备过程白粉成因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白粉结构与性能
        3.3.1.1 ~1H NMR和~(13)C NMR分析
        3.3.1.2 红外光谱图(FTIR)分析
        3.3.1.3 DSC分析
        3.3.1.4 TG分析
        3.3.1.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3.3.1.6 质谱分析
        3.3.1.7 XRD分析
        3.3.2 白粉产生与形成
        3.3.2.1 低聚物的产生
        3.3.2.2 PBS白粉迁移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捻-退捻模拟设备上DTY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拉伸丝(DY)制备工艺流程
        4.2.2.2 假捻丝(DTY)制备工艺流程
        4.2.3 纤维性能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OY拉伸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4.3.1.1 拉伸温度和拉伸倍数对DY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2 拉伸温度和拉伸倍数对DY取向度的影响
        4.3.1.3 拉伸温度和拉伸倍数对DY结晶性能的影响
        4.3.2 POY假捻处理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4.3.2.1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P假捻张力的影响
        4.3.2.2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P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DY假捻处理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4.3.3.1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假捻张力的影响
        4.3.3.2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3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晶体取向度的影响
        4.3.3.4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结晶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BS-DTY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2.2 纺丝
        5.2.2.1 PBS-POY制备
        5.2.3.2 PBS-DY制备
        5.2.2.3 PBS-POY/DY制备DTY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Y性能分析
        5.3.1.1 拉伸温度对DY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2 牵伸倍数对DY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3 POY和DY的结晶和取向
        5.3.2 POY-DTY性能分析
        5.3.2.1 D/Y对DTY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2.2 牵伸倍数对DTY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2.3 变形温度对DTY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3.3 DY-DTY性能分析
        5.3.3.1 牵伸倍数对DTYD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ES纤维亲水油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一次性高吸收性卫生用品概述
    1.2 ES纤维及其非织造布简介
        1.2.1 ES纤维
        1.2.2 ES非织造布
    1.3 ES纤维及非织造布亲水改性
    1.4 表面活性剂简介
    1.5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5.1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简介
        1.5.2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类
        1.5.3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性质
    1.6 嵌段聚醚表面活性剂
        1.6.1 嵌段聚醚表面活性剂简介
        1.6.2 嵌段聚醚表面活性剂性质
        1.6.3 嵌段聚醚表面活性剂合成
    1.7 ES纤维亲水油剂研究现状
    1.8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表面张力
        2.3.2 动态接触角
        2.3.3 油剂的制备
        2.3.4 油剂的稳定性
        2.3.5 ES非织造布亲水整理方法
        2.3.6 ES非织造布油剂含量
        2.3.7 多次透水时间及回渗量的测试
        2.3.8 纤维比电阻的测试
        2.3.9 抗菌性能测试
        2.3.10 白度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EO/PPO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PEO_nPPO_mPEO_n嵌段聚醚
        3.2.2 PPO_mPEO_nPPO_m/PEO_nPPO_m嵌段聚醚
        3.2.3 PPO_m聚醚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EO/PPO嵌段聚醚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嵌段聚醚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比平衡表面张力
        4.2.2 嵌段聚醚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比平衡表面张力
        4.2.3 嵌段聚醚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比动态铺展
        4.2.4 嵌段聚醚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比动态铺展
        4.2.5 嵌段聚醚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比多次透水时间
        4.2.6 嵌段聚醚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比抗静电性能
        4.2.7 嵌段聚醚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质量比稳定性能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亲水油剂配方筛选及其应用条件
    5.0 引言
    5.1 油剂与工作液稳定性测试
    5.2 油剂粘度测试
    5.3 工作液动态铺展测试
    5.4 纤维比电阻测试
    5.5 不同非织造布对多次亲水以及回渗的影响
    5.6 非织造布油剂含量对多次亲水的影响
    5.7 陈化后非织造布性能测试
    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纺织品除油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品及纺织助剂简述
        1.1.1 纺丝纺纱助剂
        1.1.2 前处理助剂
        1.1.3 印染助剂
        1.1.4 后整理助剂
    1.2 合成纤维
        1.2.1 涤纶
        1.2.2 锦纶
        1.2.3 腈纶
        1.2.4 氨纶
    1.3 合成纤维油剂
    1.4 纺织品除油剂及其应用
        1.4.1 纺织品除油剂
        1.4.2 纺织品除油剂的除油原理
        1.4.3 纺织品除油剂的开发设计
        1.4.4 纺织品除油剂的应用工艺
    1.5 纺织品除油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6 目前纺织品除油效果评价方法的不足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9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纺织品油剂的提取和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3.2 纺织品油剂的提取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2.3.4 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鉴别
        2.3.5 提取物柱色谱分离试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纺织品提取效率研究
        2.4.2 纺织品索氏提取精密度测试结果
        2.4.3 纺织品索氏提取测试结果
        2.4.4 纺织品提取物红外光谱分析
        2.4.5 纺织品提取物离子类型鉴别结果
        2.4.6 提取物柱分离组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与创新性
        2.5.1 本章小结
        2.5.2 创新性
第三章 提取物中矿物油的定量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2 硅酸镁吸附柱的制备
        3.3.3 标准溶液的制备
        3.3.4 样品溶液的制备
        3.3.5 提取物中矿物油含量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四氯化碳溶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4.2 比色皿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4.3 硅酸镁吸附剂对矿物油检测的影响
        3.4.4 矿物油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
        3.4.5 精密度试验
        3.4.6 样品加标回收率试验
        3.4.7 纺织品矿物油含量检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与创新性
        3.5.1 本章小结
        3.5.2 创新性
第四章 纺织品中硅油的定量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2 二氧化硅重量分析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定量滤纸空白试验
        4.4.2 可溶性硫酸盐对检测的影响
        4.4.3 马弗炉灼烧时间
        4.4.4 残余物质红外光谱分析
        4.4.5 不同纤维纺织品消解情况对比
        4.4.6 精密度试验
        4.4.7 回收率试验
        4.4.8 样品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与创新性
        4.5.1 本章小结
        4.5.2 创新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ES纤维亲水油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发展概况
    1.2 一次性卫生用品覆面材料研究进展
    1.3 ES纤维、ES热风无纺布简介及生产流程
    1.4 ES纤维及ES非织造布亲水改性方法及现状
    1.5 ES纤维亲水油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表面活性剂用于亲水改性
        1.6.1 表面活性剂表(界)面性质介绍
        1.6.2 阴、阳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结构与性质
        1.6.3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在固/液界面吸附行为
        1.6.4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的润湿性能
    1.7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和测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悬滴法测定表面张力
        2.3.2 动态铺展测试
        2.3.3 接触角测试
        2.3.4 ES纤维及其非织造布的预处理
        2.3.5 亲水油剂的制备
        2.3.6 亲水油剂性质测定
        2.3.6.1 流动性
        2.3.6.2 稳定性
        2.3.6.3 冷热稳定性
        2.3.6.4 油剂pH值
        2.3.7 ES纤维及其非织造布的亲水整理方法
        2.3.8 亲水整理后ES纤维及其非织造布性能测试方法
        2.3.8.1 ES纤维及非织造布上油率的测定
        2.3.8.2 非织造布液体多次透水时间的测定
        2.3.8.3 非织造布回渗量的测定
        2.3.8.4 ES纤维抗静电性能测定
        2.3.8.5 亲水整理后ES非织造布的pH测定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双组份表面活性剂性质
    3.1 引言
    3.2 单组份表面活性剂性质
        3.2.1 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
        3.2.1.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平衡表面张力
        3.2.1.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态铺展
        3.2.1.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抗静电
        3.2.2 不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
        3.2.2.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平衡表面张力
        3.2.2.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态铺展
        3.2.2.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抗静电
    3.3 双组份表面活性剂
        3.3.1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平衡表面张力
        3.3.2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态铺展
        3.3.3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抗静电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单双组份表面活性剂在ES非织造布上多次亲水作用机理及其亲水油剂研制
    4.1 前言
    4.2 单双组分表面活性剂在PE上的吸附行为
    4.3 单双组分表面活性剂在ES非织造布上多次亲水影响因素
        4.3.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多次亲水影响因素
        4.3.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多次亲水影响因素
        4.3.3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多次亲水性影响因素
        4.3.3.1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例
        4.3.3.2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
        4.3.3.3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碳链长度
    4.4 表面活性剂在ES非织造布上的多次亲水作用机制
    4.5 ES纤维多次亲水油剂的研制
        4.5.1 亲水油剂组分的选择
        4.5.1.1 多亲组分的选择
        4.5.1.2 乳化剂和溶剂的选择
        4.5.1.3 抗菌防腐剂
        4.5.1.4 pH调节剂
        4.5.2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为主要多亲组份的亲水油剂研制
        4.5.2.1 基础配方筛选
        4.5.2.2 多亲关键组份与基础配方比例筛选
        4.5.3 亲水油剂整理后ES纤维的比电阻
        4.5.4 亲水油剂亲水整理后ES非织造布的pH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ES纤维亲水油剂性能
    5.1 前言
    5.2 ES纤维亲水油剂平衡表面张力
    5.3 ES纤维亲水油剂动态铺展
    5.4 ES纤维亲水油剂理化性能
    5.5 ES纤维生产中试
        5.5.1 ES纤维生产
        5.5.2 ES复合短纤维检测报告
        5.5.3 ES热风非织造布生产
        5.5.4 ES热风无纺布检测报告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研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J]. 于海龙,纪晓寰,方彦雯,孙宾,王鸣义. 聚酯工业, 2021(06)
  • [2]油剂特性对碳纤维灰分含量影响的研究[D]. 姜万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PAN纤维残余溶剂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测定[D]. 王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高强合成纤维及其织物的研发[D]. 陈天陆. 苏州大学, 2020(02)
  • [5]PAN基碳纤维皮芯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去除方法[D]. 孙立昊.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环氧改性碳纤维原丝油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李健华.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2)
  • [7]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丝加弹过程的结构与性能变化[D]. 曹宇恒.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嵌段聚醚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ES纤维亲水油剂[D]. 宁研彤.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9]纺织品除油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宋健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ES纤维亲水油剂[D]. 柳健.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