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性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

非营利性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

一、非盈利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太进[1](2021)在《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供给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人们对高质量、高水平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普遍要求与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供应严重不够之间的矛盾,针对高位均衡教育资源供给侧的创新及高品位教育服务方式的探索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其中数字教育资源的供应和服务有关的问题一直是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问题。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教育大资源建设计划,明确了从“教育专有资源”到“教育大资源”的变化。研究高质量的教育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机制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数字化资源自产自销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出发,分别从主体需求、技术需求和教育三公需求的角度,从教育资源的创作和教育服务的智能供给两个方面,通过“互联网+”教育众筹众创机制,研究融合众筹众创机制的教育数字资源供给方式,深度聚合全方位教育资源,同时持续进化迭代的大规模高质量教育资源,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采用度、可信度和聚合度,实现面向终端用户的教育资源精准推送。第一,基于价值链生态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针对现有教育数字资源供给主要基于专用资源,资源供给质量低下的问题,为实现向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大资源转变,提升资源供给质量,本文提出众筹众创的教育资源供给理念,引入价值链理论和众筹众创的协作性、开放性等特征,构建基于价值链生态理论的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供给模式。在教育数字资源服务的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起方、供应方、购买方和应用消费方等不同相关主体通过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交易,从需求、发起、认筹、供应到消费,各个环节形成动态的循环价值增值过程,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的生态价值链。第二,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数字资源动态生产模式。针对当前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教育资源重复利用、教育资源管理和分享的难度较高、教育数字资源在各个教学体系间难以相互操作、教学效果差异较小等一些突出问题,为实现资源生产从传统的专用教材、教案和辅助视频逐步向碎片化、开方式的知识库、构件库转型。本文提出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数字资源动态生产模式,构建基于本体的教育数字资源知识库,实现教育数字资源的语义动态生成,构建基于有序知识链的具有相同主题、语义高度相关的多个主题资源聚合,实现从封闭的专用自有教育资源库向基于语义的细粒度、开放式的构件库转变。第三,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模式。针对教育数字资源在不同组织间交易中存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事务安全问题。本文将面向教育的区块链技术与终身教育资源交易相结合,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数字资源交易和保障模式,并重新设计了对教育信息中心终身教育资源的跟踪和服务机制,使得个人和学习者可以充分掌握自己对终身教育记录信息的权力,防止隐私和信息的滥用,管理自己的记录信息和数据,而不必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隐私加密保护方式为广大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可靠的数字化学习支持,为数字化的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安全、可靠的个性化教育数字资源推送和学习服务。第四,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育数字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从海量、复杂的数据库和教育数字资源中搜集、定位和发现必要的教育数字资源中存在的不精准、适配性不够,以及依托教育数字资源开展个性化教育服务时存在的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开展分析和画像,在教育数字资源与学习者信息资源需求之间的基本建立内在关联和适配,构建了一种基于学习者多维度标签体系的教育数字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式,通过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刻画,深入挖掘和发现各类教育数字资源服务的合适路径,实现了细粒度教育数字资源和多维度学习者之间的精准匹配,对于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教育数字资源进行个性化针对性服务。基于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智能供给,以数字教育个性化服务为切入点,以众智科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创新驱动力,探索众筹众创的数字教育资源个性化供给服务理论与应用,研究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教育数字资源生产模式、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的关键问题,为实现新的数字教育众筹众创个性化服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创新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我国智慧教育管理与服务提供动力支撑。

严宏[2](2021)在《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首先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的福利状态,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收入的高低。然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同地区间,尤其是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并且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状况,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农村公共品供给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对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重要要求和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服务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均等化分配的重要方面,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保障农村居民生存权,享受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尊重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权是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更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西南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方面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仍在扩大。鉴于西南地区所处的地理、政治、文化、生态地位的特殊性,这种差距的扩大会随着一些不确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会越发的凸显,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更多的问题。首先,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聚集区主要涵盖四川省、西藏、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五个省市区民族自治区。该地区主要为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生态保障区,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边疆稳定、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欠发达地区,相对于东部仍然比较落后;西南地区包括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四省藏区多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我国构建了“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其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就在西南地区。近些年来,由于受特定区位、自然条件、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与东部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品供给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品供给失衡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研究针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足,供给区域失衡,有限的资金渠道限制供给,单一的供给模式无法有效实现村民的需求表达等现状,立足西南地区,开展了如下研究:一是导论与基础分析。本部分围绕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依据公共品理论、公共品供给主体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理论对本研究的农村公共品概念、研究范畴,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进行了界定,并将农村公共品划分为生活服务型公共品、生产保障型公共品、发展促进型公共品三类。二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理论逻辑提出与现实基础的研判。本部分基于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服务型、农业生产保障型及发展促进型三类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考察、投资效率和结构效率评价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逻辑起点、开展理论论证,剖析现实基础,提出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三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现状和投资效率分析。本部分在以往公共品供给研究文献分析基础上,立足西南地区,通过对农村公共品进行准确分类基础上,开展生活服务型公共品、生产保障型公共品、发展促进型公共品的投资效率和结构效率评价基础上,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村公共品效率提升研究。四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西南地区“珙县农村修路”、“万春镇L村路灯维修”、“成都农贷通”三个案例,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五是国外农村公共品供给经验借鉴。本部分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验进行总结,比较了不同国家间的共性与差异。提出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验借鉴。六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配套制度设计。本部分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设计引导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加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配套制度设计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形成如下研究结论:一是当前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低质量、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且模式单一、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低、农村公共品供给区域间失衡、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错位等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梳理其成因,包括: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健全、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监管不足、农村公共品供给单向决策限制、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二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技术效率水平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从高到低依次是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各地区对农村公共品自身资源利用有效程度的差异和资金投入的差距相对较大。具体来看,重庆市和四川省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较高;西南地区的农村公共品投资的投入和产出效果存在差异。三是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结构效率呈现梯度变化特征,即从高到低依次是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区域间在农村公共品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上的差距显着,但总体上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投资结构效率逐渐改善。四是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为显着的成效,较大的改善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状况,满足了农民多元化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公共品受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农民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五是依据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经验的概括总结,本文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制度设计引导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机制、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加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监管开展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配套制度设计分析。

张天骄[3](2020)在《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旅游规划是秦皇岛旅游实现跨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秦皇岛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旅游产业向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些年,秦皇岛作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其旅游业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平台的科技支持,并借鉴了众多发达国家与旅游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随着全市旅游业的稳步发展被给予高度重视。目前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仍存在信息共享受限、游客与旅游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旅游部门与企业的协作不充分等问题,那么如何整合秦皇岛旅游的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全市旅游业智慧化升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对秦皇岛市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本文首先讨论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其次对秦皇岛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现有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秦皇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建立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利用IPA矩阵结果分析了秦皇岛公共服务需要改进的方面;最后,本文结合秦皇岛实际发展情况,借鉴了国外智慧旅游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秦皇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原则和策略。本文为我国沿海城市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公共服务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蔺陆洲[4](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晓楠[6](2019)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尤其是辅导员,在世界各国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质量要求的提升、学生工作评估的兴起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对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的伦理、知识、技能的预期逐渐上升。鉴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提升从业者伦理和胜任力水平发挥了引导、评估、规范、监督等重要作用,本文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化标准为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的专业伦理标准及胜任力标准的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借鉴。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历史分析法,研究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探讨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再者,运用语篇分析法,解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与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代表性文件;随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阐述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主要功能及指导思想;选取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Cite Space为分析工具,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国家(地区)分析等,更为系统客观地梳理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议题、演化路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二次检索发现的关键性文献进行细致解读,提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发展历程与美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政策、学生事务发展进程等密切相关。本章从这种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去考察,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萌芽、探索、发展与成熟阶段的具体措施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揭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意义。第三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本章从成人学习理论尤其是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麦兹罗的嬗变学习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胜任力理论等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上述理论回答了学生事务从业者的学习特点、学习动机、学习步骤及角色嬗变的过程是什么,如何确定学生事务从业者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与问题,如何科学地制定各职能等级学生事务从业者的专业胜任力标准等问题。第四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本章分析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主体之一CAS的成立过程、使命、愿景、影响等,将其伦理标准的制定基础归纳为两个互补的道德框架,即研究伦理和学生事务从业者的通用伦理。随后,以《CAS共享伦理原则声明》、《伦理原则和标准声明》(ACPA)这两个代表性文件为例,对其概念界定、基本结构、基本原则、伦理指标等核心内容进行解析。并且,借助Ant Conc软件对两份文件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两份文件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是为了构建从业者专业伦理原则和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但是,其侧重点不同,CAS更注重推动学生事务从业者共享的通用伦理标准,而ACPA注重学生事务从业者的具体伦理标准,更加侧重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发展。同时,两份伦理标准文件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基于相同的研究基础和伦理原则、伦理标准具体化且可操作性强、制定主体广泛且定期更新完善、伦理标准与胜任力标准相统一、自我约束与团体监督双重机制。然而,也应该辩证的看到:其伦理标准是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运用与拓展延伸,具有隐性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目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探究等,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第五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在2010年、2015年、2016年,ACPA联合NASPA陆续颁布了《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范畴》、《学生事务教育工作者专业胜任力范畴》、《ACPA/NASPA专业胜任力标准》,使得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不断完善。本章首先分析了制定主体ACPA、NASPA的成立过程、使命、愿景、影响等,并以2016年最新颁布的《ACPA/NASPA专业胜任力标准》为例,研究了其联合工作组成员构成、胜任力标准主体框架、使用胜任力标准的原因和方法、胜任力十项范畴等。随后,运用Ant Conc软件,对其文本进行词频、词簇和关键词分析,客观验证了以下几点:专业胜任力标准是从业者开展评估的依据;评估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以及从业者专业化发展;评估内容是从业者的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性情(Disposition),其中技能与伦理备受关注;评估过程需要从业者认同专业标准,掌握如何使用专业标准,再根据现实情况和职位需要制定适当指标,进而推动评估开展和获取数据。专业胜任力标准文件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主题范畴明确、层次结构清晰、参与主体广泛、资源定期更新、国家意识凸显等;也存在以下局限性:其是提升高校隐性公民教育的实效性的工具、国际性有待加强、缺乏配套的操作指南和最佳案例、胜任力标准类型有待扩展等。第六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研究。本章运用Google Form(s)制定调查问卷,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进行在线调研,探索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例如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制定参与状况、熟悉程度、使用频率、满意度等,以及高校对专业标准的培训和使用状况等,并结合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出其已取得的成就: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权威性较高,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熟悉程度与使用频率较高,从业者对专业标准的认同度提升,专业标准对提升从业者专业水平具有较大帮助等;同时,发现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现有专业标准及其配套资源有待完善、专业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从业者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评估意识有待提高、高校对专业标准的培训和使用状况有待改进。第七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本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论述了两者在产生背景、标准内容、标准功能的相似之处,以及在价值本位、制定主体、划分依据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随后,根据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经验与不足,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价值本位有待优化,自我评估意识有待提升;缺乏专业标准学术共同体,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标准尚需具体化,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缺乏配套资源,标准使用频率较低;标准统一性有待提升,审查修订有待跟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我国的启示:树立发展本位价值观念,提升从业者自我评估意识;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共同体,确保参与主体的广泛性;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加强标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制定配套资源和团队,增强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注重胜任力标准和伦理标准的统一,定期审查修订。

李慧迎[7](2019)在《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终身教育的有生力量。如今开放教育资源不仅是学术机构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也备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再加上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英国的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历史悠久,特别是二战后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推动下,英国的开放教育资源无论是开放维度还是资源形式都越来越丰富。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素以“精英教育”着称,它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举世瞩目。本文通过对战后英国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所做的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以时间为纵轴,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以质量文化为分析视角,考察五种不同形式的开放教育及其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程序和内外部的质量评估过程,最后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及动因进行总结,并从中得出有利于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全文由9个部分组成,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共7章。第一章回顾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情况。尽管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英国大学最早的开放教育资源可能要追溯到19世纪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本章阐述了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和大学推广运动的开放背景、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影响,为理解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探讨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海外办学将本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向海外扩张,消除了学习者在地理空间上的障碍,但它并未降低门槛,也不免费。海外办学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和管理模式三类,其质量保障主要由各院校负责。本章试以英国诺丁汉大学为例,介绍了它为保障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内部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跨国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估。第三章考察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大学以“四个开放”为使命,不设门槛,为所有希望实现梦想和潜力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由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课程材料、热心的员工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开放大学为确保其开放教育资源质量,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保障体系,并每年发布详细的质量数据。同时,这些开放教育资源作为开放大学的一部分,也要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院校审计和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评估。第四章分析产业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产业大学是英国政府利用技术力量促进国民素质提高的一次有益尝试,其主要的开放教育资源是产业大学提供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以及在产业大学组织的培训中担任各种角色的员工。产业大学经历了由政府投资到自主经营的过程,为了提升品牌质量,产业大学既要遵循国家标准,也制定了一系列内部质量保障措施。作为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大学主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组织的评估。第五章阐述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学习项目以“免费向全世界任何人开放教育”为宗旨,将开放大学的部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开放学习项目中的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是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免费获取,而且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其资源可以被再次利用。这是开放教育资源在开放维度上的重大尝试,开放大学在这个项目上也是且行且思。一方面严格确保开放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开放学习项目进行改进。对于开放学习项目中的资源虽然没有官方评估,但一些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进行的评估可供参考。第六章剖析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慕课是开放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慕课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既包括慕课课程也包括慕课平台。慕课课程的质量由课程提供者把关,慕课平台的质量则由创建者负责。英联邦学习共同体颁布的《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为慕课提供者如何保障质量提供了指南。作为一种新事物,暂时没有官方组织对慕课进行评估,但一些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第七章对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审思。战后英国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提供方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和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为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驾护航,使开放教育资源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新名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传统、国际思潮、供需失衡和技术发展,并指出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强调指出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决定了其开放的维度,技术的发展为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无限可能,质量文化是理解质量内涵和推进质量管理的关键元素。然而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在借鉴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管理机制时,应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

于王捷[8](2018)在《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共性技术介于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之间,是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联结官产学研各方,是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和加速转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按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正加快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但保障公共平台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制约着科技成果从创新链向产业链的关键一跃。回顾国内文献可知,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对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缺乏具体设计,对公共平台影响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分析。本文在界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概念的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下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转化不畅为假设前提,以如何实现双边公共平台的多元治理和开放共享为观察视角,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出促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的针对性政策建议。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指出已有研究对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理论着述相对匮乏、对公共平台系统构成和转化扩散的深入研究相对不足、对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等缺憾之处。在扬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是由组织管理架构、经费资助形式、转化扩散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四个侧面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次,通过理论研究,对市场失灵理论和双边平台理论的起源与演变、概念与原理、内涵与意义作了详细阐述,指出共性技术在供给和扩散中存在“多重失灵”,公共平台应将多方共享、多边参与、多元共治的精神理念奉为圭臬,为政府为何介入和如何介入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基于以上理论视角开展实证研究,对上海市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和公共平台管理人员等两类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表明注重非盈利定位和企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架构、以逐步“退坡”的机构式资助为主的经费资助形式、以企业孵化器为主的转化扩散模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共同构成了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但在组织管理架构的多元性、经费资助形式的灵活性、转化扩散模式的普惠性、考核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上仍存在短板。通过依托访谈资料深入剖析公共平台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较好回应了前述章节的理论研究。最后,对国际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发达地区部分优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开展比较研究,指出成功案例普遍具有“半官半民”的组织管理架构,兼顾稳定性、效益性、聚焦度和阶段性的经费资助形式,秉持公益定位和需求导向的转化扩散模式,以及与用户评价和政府资助紧密挂钩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述章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上海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运作新机制提出了因应之策。

张永春[9](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投资绩效关系国家生产力的长期布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公共利益。改革开放40年,在一系列国家公共投资政策的驱动下,环渤海经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6年环渤海经济区GDP占全国GDP的1/5,已经成为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然而,尽管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行制度框架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可能束缚了公共投资绩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在公共投资制度改革过程中暴露的过度投资、地方债务膨胀和重投资轻绩效等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此背景下,调适公共投资绩效控制战略和措施成为克服当前挑战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尝试以“公共投资绩效”为视角,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和一手调研数据,对环渤海经济区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测度和评价,揭示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演进趋势及横向差异,剖析其公共投资扩张进程中的经济绩效损失和综合技术效率弱化问题,最后明确环渤海经济区不同层面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寻求提升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促进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总量2006~2016年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公共投资规模和增长率波动非常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和行业差距问题,公共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区域内部公共投资均衡性有待提升。其中,环渤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类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接近70%,而“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资占比均低于10%。同时,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横向比较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存在增长乏力和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的问题,尤其在教育,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方面投资不足。(2)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实证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着,意味着公共投资规模增加确实对经济增长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但进一步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可知,平均无效率部分占到技术效率的55.76%,意味着环渤海经济区的技术效率还可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基于公共投资“投入-产出-绩效”的三维视角构建公共投资绩效指标体系和AHP-TOPSIS方法分析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且政策可持续性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区域内部五省(市)之间公共投资绩效发生明显分化。(3)基于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环渤海经济区地市层面的整体公共投资技术效率未达到DEA有效,且大部分地市公共投资基本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态。基于Malmquist TFP指数分析发现,投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17,表明我国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的动态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上出现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7%。但是,从分解来看,部分年度Malmquist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波动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增速的放缓,再次证实公共投资规模效率拖了后腿。(4)进一步研究地市级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政府财力对公共投资绩效均存在正向作用,成为影响公共投资绩效的关键性因素。(5)基于典型地区实地调研数据的研究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众对公共投资整体性指标的满意度并不高,并且,居民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价主要受公共投资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和规范性、公共投资的规模、公共投资项目的范围、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公共投资项目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公共投资为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便捷以及养老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的可得性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本文的创新性发现,虽然考察期内天津的人均公共投资、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对较高,但是,天津却面临“省级层面-地市层面-居民层面”三维公共投资绩效不高难题。究其原因在于天津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及其引致规模效率不高,以及长期内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下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公共投资体制弊端引致投入产出的效果差、公共投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经济导向和形式化、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不够和地方债务膨胀、公共投资结构失衡和阶段性波动问题突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微观绩效不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推动提升新时代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本研究提出合理控制和调节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进一步优化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结构、强化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多层次评估和审计、提高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和专业化管理水平、创新基于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绩效目标的机制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张鹏飞[10](2018)在《“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来,由构想到快速实施,再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写进党章,整个过程进展迅速、成果丰硕,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了国内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基础设施联通促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协同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和基础环节。亚洲国家近年来迅速崛起,金融、贸易、投资一体化水平逐年提高,国际影响也在逐年上升,是整个“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先行的首选和核心区域。但是由于亚洲国家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都差异明显,基础设施先行在优化配置、政策规划和融资安排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论文基于此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标的:“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优化配置、政策规划和融资安排。由于“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属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范畴,论文以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为理论根基,从优化配置、政策规划和融资安排三个层面为后面论述做好理论铺垫。根据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化配置理论,区域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需要重视需求端,主要表现在贸易便利化和投资环境优化两个层面。首先,论文采用经典的引力扩展模型基于贸易便利化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当一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通信基础设施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显着等;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之间的进口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求也不相同等结论。其次,论文采取熵值赋权法基于投资环境优化来分析基础设施先行的优化配置得到:“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要进行差异化配置,中西亚国家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主要产业经贸合作区建设等。根据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规划理论,合理的政策规划,有助降低基础设施运营成本,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论文基于欧盟在建设跨欧洲交通网络和能源网络中在政策安排、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优先项目和融资安排上积累的非常丰富的经验提出“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政策规划:在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层面,基本原则包括安全和高效性、可持续性、经济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基本步骤首先是确定交通基础设施主轴,然后是构建区域网络;政策机制主要包括建立“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委员会、实施优先项目策略和建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合基金。在能源网络构建中,主要是为了保障区域能源供给的安全性、持续性和高效性,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注重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根据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融资安排理论,合理的融资结构安排,通过多元化基础设施供给主体,有助于克服政府供给失灵和市场供给失灵等问题,能够有效地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增加基础设施供给的灵活性和效率。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地区,大部分国家因面临财政赤字而不断收紧财政预算,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有限,而规模庞大的社会资本具备弥补“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缺口的潜在优势。PPP模式是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理想模式,但是PPP模式成功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论文基于泊松回归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模型得到“一带一路”亚洲国家PPP模式成功实施需要低通胀、高经济开放度和灵活成熟的金融市场等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包括政府较高的执政效率和监管水平,以及稳定的政局;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对PPP项目成功实施也非常重要。另外,较低的债务水平、国际多边开发机构提供的援助以及通过出口自然资源获得收入都将有助于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论文在最后,基于“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优化配置、政策规划、融资安排三个层面对“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项目布局、区域分布、产业合作、机构设置等进行展望,并且提出了我国的策略考量,包括由基础设施先行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转变、由区域融资供给向全球资金供给转变以及由基础设施供给向高级制度供给转变等。

二、非盈利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盈利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供给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选题意义
        1.1.4 研究思路
    1.2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教育数字资源供给政策研究
    2.2 教育数字资源供给模式研究
    2.3 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
        2.3.1 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研究
        2.3.2 教育数字资源共享研究
    2.4 教育数字资源交易机制研究
        2.4.1 面向区块链的教育资源隐私保护监管研究
        2.4.2 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标准研究
        2.4.3 区块链交易信息数据的保障方案研究
    2.5 教育数字资源个性化服务研究
第3章 基于价值链生态的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供给模式
    3.1 基于价值链生态的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供给模式提出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问题分析
        3.1.3 研究问题提出
        3.1.4 问题解决思路
    3.2 基于价值链生态的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供给模式
        3.2.1 众筹众创主体协同
        3.2.2 教育数字资源内容生产
        3.2.3 教育资源组织管理
        3.2.4 教育数字资源服务
    3.3 教育数字源供给模型的技术应用模式
    3.4 教育数字资源供给模型分析
        3.4.1 资源建设主体多样性
        3.4.2 资源供给模式
        3.4.3 资源共享与反馈
        3.4.4 资源供给质量
        3.4.5 协同创建资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数字资源生产模式
    4.1 研究问题提出
        4.1.1 问题研究背景
        4.1.2 问题提出
        4.1.3 问题解决思路
    4.2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数字资源生产模式设计
        4.2.1 原始资源生产
        4.2.2 资源聚合优化
        4.2.3 教育数字资源评价
    4.3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数字资源生产模式实现过程
        4.3.1 资源生产流程
        4.3.2 知识图谱的构造
        4.3.3 聚合规则的定义
        4.3.4 主题资源圈聚合
        4.3.5 有序知识链聚合
    4.4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数字资源生产模式分析
        4.4.1 教育数字资源传统生产方法
        4.4.2 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的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方法
    5.1 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模式的提出
    5.2 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模式
        5.2.1 教育数字资源数据源
        5.2.2 教育数字资源数据所有者
        5.2.3 教育数字资源数据请求者
    5.3 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模式实现过程
        5.3.1 教育数字资源检索系统的实现过程
        5.3.2 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实现过程
        5.3.3 教育资源数据上传的实现过程
    5.4 与传统教育数字资源交易保障模式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育数字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式
    6.1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问题提出
        6.1.1 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的内涵
        6.1.2 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6.1.3 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式分析
        6.1.4 教育资源上性化服务的研究问题
    6.2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式
        6.2.1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框架
        6.2.2 混合学习者多维特征的学习者画像
        6.2.3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育资源描述
        6.2.4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式
    6.3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育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式实证研究
        6.3.1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分析
        6.3.2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对学生学习影响分析
        6.3.3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个性化服务模式用户满意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重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公共品内涵研究
        1.3.2 公共品供给主体研究
        1.3.3 农村公共品需求研究
        1.3.4 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
        1.3.5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公共品
        2.1.2 农村公共品供给
        2.1.3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
    2.2 理论基础
        2.2.1 基于W-L模型的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3 基于效率研究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第3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逻辑与现实基础
    3.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逻辑起点
        3.1.1 政府供给与政府失灵
        3.1.2 市场供给与市场失灵
        3.1.3 第三方供给与志愿失灵
        3.1.4 农户参与
    3.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基础
        3.2.1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衡
        3.2.2 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
        3.2.3 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差异明显
        3.2.4 第三部门壮大
        3.2.5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历史演进与现状考察
    4.1 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发展历程
        4.1.1 改革开放前中央“大统一”单一制农村公共品供给
        4.1.2 改革开放至分税制改革中央地方分层的农村公共品供给
        4.1.3 分税制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
        4.1.4 全面税改后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探索
    4.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种类多元化供给现状考察
        4.2.1 生活服务型农村公共品
        4.2.2 生产保障型农村公共品
        4.2.3 发展促进型农村公共品
    4.3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低质量
        4.3.2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衡且模式单一
        4.3.3 农村公共品供给碎片化
        4.3.4 农村公共品供给区域间失衡
        4.3.5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错位
    4.4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种类多元化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农村公共品需求日益增长且出现多元化态势
        4.4.2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健全
        4.4.3 农村公共品供给单向决策限制
        4.4.4 农村公共品供给过程缺乏监管不到位
        4.4.5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权责划分不明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测算、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5.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测算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测算
        5.1.4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区域异质性分析
    5.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效率的时间演化趋势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期间划分
        5.2.3 核密度估计结果分析
    5.3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结构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结构效率空间理论模型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3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测算分析
        5.3.4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案例分析
    6.1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应用及分析
        6.1.1 政府—市场—农民供给模式:以“珙县农村修路”为例
        6.1.2 村集体—政府—市场供给模式:以“万春镇L村路灯维护”为例
        6.1.3 政府—自治组织—私人部门供给模式:以“和顺镇H村图书馆建设”为例
        6.1.4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模式评价
    6.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绩效评价:以“农贷通”为例
        6.2.1 “农贷通”平台介绍
        6.2.2 数据来源与样本介绍
        6.2.3 “满意度评价内容与基本情况
        6.2.4 “农贷通”平台满意度综合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7.1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7.1.1 美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7.1.2 德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7.1.3 日本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7.1.4 韩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模式
    7.2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共性与差异
        7.2.1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共性
        7.2.2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差异
    7.3 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多元化的借鉴与启示
        7.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体系
        7.3.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组织体系
        7.3.3 多主体筹措资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配套制度设计
        8.2.1 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多元化体系
        8.2.2 明确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8.2.3 引导非营利组织与村级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8.2.4 强化农民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8.2.5 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健全农村公共品质量监管体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3)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慧旅游
        2.1.2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
        2.1.3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2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分析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3.1.1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发展概况
        3.1.2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发展SWOT分析
    3.2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现状
        3.2.1 在线旅游信息查询与服务
        3.2.2 旅游目的地营销
        3.2.3 旅游电子商务交易
        3.2.4 旅游业的管理和监督
        3.2.5 旅游业管理者的协作
        3.2.6 游客、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
    3.3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3.3.1 制度与标准体系
        3.3.2 智慧旅游平台的基础设施与数据库体系
        3.3.3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应用与服务体系
        3.3.4 信息安全保障与平台运营管理
    3.4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现状
        3.4.1 智慧服务功能
        3.4.2 智慧营销功能
        3.4.3 智慧管理功能
        3.4.4 智慧政务功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
    4.1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取
    4.2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与指标权重
        4.2.1 模糊综合分析法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4.3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4.3.1 评价步骤
        4.3.2 评价结果
    4.4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IPA矩阵分析
        4.4.1 IPA矩阵
        4.4.2 IPA矩阵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原则与策略
    5.1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原则
        5.1.1 面向游客,满足需求
        5.1.2 政府引导,服务企业
        5.1.3 整合资源,社会参与
        5.1.4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5.1.5 技术引领,智慧导向
    5.2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策略
        5.2.1 加强智慧出行中移动旅游系统建设
        5.2.2 建立旅游业应急管理机制
        5.2.3 建设景区智慧导览系统
        5.2.4 优化旅游交通服务
        5.2.5 区域间协同发展
        5.2.6 健全保障机制
        5.2.7 高素质人才保障
        5.2.8 部门合作机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的政策背景
        1.1.2 选题的国别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指导思想
        1.3.1 概念界定
        1.3.2 主要功能
        1.3.3 指导思想
    1.4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2 境外研究文献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5 研究方案与创新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历史沿革
    2.1 萌芽阶段(19 世纪中期-20 世纪40 年代)
        2.1.1 萌芽阶段的社会背景
        2.1.2 高等院校数量增多,研究型大学出现
        2.1.3 教师专业化增强,学生组织大量建立
        2.1.4 学生事务部门独立,学生人事运动兴起
        2.1.5 专业协会陆续涌现,专业标准开始萌芽
    2.2 探索阶段(20 世纪4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
        2.2.1 探索阶段的社会背景
        2.2.2 高等教育大众化,院校认证的实施
        2.2.3 言论自由运动兴起,学生服务理念盛行
        2.2.4 从业者专业化发展,专业标准初步探索
    2.3 发展阶段(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末)
        2.3.1 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
        2.3.2 院校认证逐渐系统化,学生事务评估运动兴起
        2.3.3 从业者问责压力增大,学生事务管理方式改革
        2.3.4 标准研究共同体成立,专业标准快速发展
    2.4 成熟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2.4.1 成熟阶段的社会背景
        2.4.2 学生群体更复杂化,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2.4.3 学生事务支出猛增,评估组织蓬勃发展
        2.4.4 指标体系构建与修订,专业标准趋于成熟
第三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
    3.1 成人学习理论
        3.1.1 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
        3.1.2 麦兹罗的嬗变学习理论
    3.2 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3.2.1 职业概念研究
        3.2.2 职业发展研究
        3.2.3 学生事务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3.3 胜任力理论
        3.3.1 胜任力概念研究
        3.3.2 胜任力模型及构建方法
        3.3.3 学生事务从业者胜任力标准研究
第四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
    4.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主体
    4.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制定基础
    4.3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文本解析
        4.3.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核心内容
        4.3.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文本解析
    4.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特征与局限性
        4.4.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特征
        4.4.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伦理标准的局限性
第五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解析
    5.1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制定主体
    5.2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 2016 年《ACPA/NASPA 专业胜任力标准》
        5.2.1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简介
        5.2.2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主题范畴
    5.3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文本解析--基于2016年《ACPA/NASPA 专业胜任力标准》
        5.3.1 研究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特征与局限性
        5.4.1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特征
        5.4.2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局限性
第六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应用现状研究
    6.1 研究设计和人口统计
        6.1.1 研究设计
        6.1.2 人口统计
    6.2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知晓与应用程度
        6.2.1 对专业标准的价值分析
        6.2.2 对专业标准的参与状况与熟悉程度
        6.2.3 从业者和高校对专业标准的使用状况
        6.2.4 专业胜任力标准的使用频率及障碍
        6.2.5 专业伦理标准的作用
    6.3 对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使用评价与建议
        6.3.1 各类专业标准的重要程度与总体满意程度
        6.3.2 未来的挑战与改进方向
    6.4 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应用中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第七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1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比较分析
        7.1.1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相似之处
        7.1.2 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的不同之处
    7.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7.2.1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颁布的意义
        7.2.2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7.3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3.1 树立发展本位价值观念,提升从业者自我评估意识
        7.3.2 组建专业标准研究共同体,确保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7.3.3 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加强标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7.3.4 制定配套资源和团队,增强专业标准的推广与应用
        7.3.5 注重胜任力标准与伦理标准的统一,定期审查修订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开放教育资源被广泛关注
        (二)开放教育资源质量需求的兴起
        (三)战后英国大学在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成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开放
        (二)教育资源
        (三)开放教育资源
        (四)质量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
        (二)关于英国开放教育及其资源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四)关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
        (五)文献评析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视角及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前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回顾
    第一节 伦敦大学的学位开放
        一、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背景
        二、考试机构时期的学位管理
        三、联邦制大学时期的学位管理
        四、伦敦大学学位开放的影响
    第二节 大学推广运动中的开放教育资源
        一、大学推广运动的缘起
        二、大学推广运动中大学开放的特色资源
        三、大学推广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意义
第二章 海外办学:面向国际学生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战后英国的海外办学
        一、殖民地时期的海外办学
        二、现代英国的海外办学
    第二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开发与审批
        二、教师发展与激励
        三、教学管理与支持
    第三节 海外办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三章 开放大学:基于教育公平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大学的创建与特色
        一、开放大学的创建背景
        二、开放大学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材料
        二、培养热心远程教育的员工
        三、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系统
    第三节 开放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四章 产业大学:促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产业大学的成立与特色
        一、产业大学的成立背景
        二、产业大学的特点
    第二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二、严格要求的员工队伍
    第三节 产业大学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五章 开放学习项目:向全世界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和特点
        一、开放学习项目的动因
        二、开放学习项目的特色
    第二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严谨的课程材料转换流程
        二、明确的第三方材料使用标准
    第三节 开放学习项目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六章 英国慕课:以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一节 英国慕课的产生及发展
        一、慕课的产生
        二、英国慕课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保障
        一、慕课课程的组织方式
        二、《慕课质量保障与认证指南》
    第三节 英国慕课中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评估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部评估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外部评估
第七章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审思
    第一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丰富多彩的开放资源
        二、严格自律的内部质量保障
        三、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评估
    第二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因
        一、文化传统: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本
        二、国际思潮: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缘
        三、供需失衡: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因
        四、技术发展: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之力
    第三节 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启示
        一、坚持开放资源的多样性
        二、鼓励资源标准的内生性
        三、倡导资源管理的民主化
        四、关注资源质量的反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理论研究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组织管理架构研究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研究
        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研究
        五、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研究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共性技术的概念分析
        一、共性技术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双边平台理论
第三章 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总体情况
        一、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三、新世纪以来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组织管理架构:非盈利定位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
        一、坚持非盈利定位
        二、注重企业化管理
    第三节 经费资助形式:在稳定资助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发展
        一、以鼓励多元化为理念的多渠道经费筹集
        二、以稳定持续为重的机构式经费资助
        三、以前期扶持为主的“退坡”式经费资助
    第四节 转化扩散模式:以企业孵化器模式为主
        一、广建孵化基地
        二、积极参股企业
        三、以定向合作为主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第五节 考核评价方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
        一、基于合同约定明确考核指标
        二、基于考核指标实施定期评估
        三、基于评估等级作出支持决定
第四章 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公共平台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缺乏统筹
        二、各类公共平台的治理结构存在短板
        三、对公共平台的行政干预和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四、部分公共平台的选人用人制度不活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资助未向有市场需求的共性技术研究倾斜
        二、经费资助方式影响平台正常组建和运行
        三、经费使用规定依然刻板
        四、经费到位速度滞后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联系不紧:平台方与需求方的对接不够紧密
        二、保护不周:平台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尚不健全
        三、政策不力:支持成果转化扩散的政策措施获得感不强
        四、内外不一:关联企业技术孵化与公开市场技术扩散亲疏有别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向性不准
        二、手段不科学
        三、激励性不足
        四、威慑力不强
第五章 国内外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经验借鉴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第三方专业管理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独立行政法人的本格研究
        三、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功能定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政会关系清晰的独立社团法人
        四、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财团法人制度
        五、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事业法人身份实行市场化运作
        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四不像”理论
        七、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完善组织管理架构的启示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三元均衡的“弗朗霍夫财务模式”
        二、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基于前瞻规划的经费投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前期“扶上马”+后期“浪淘沙”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改进经费资助形式的启示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专业化的成果转化策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孵化器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丰富转化扩散模式的启示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绩效与拨款对应
        二、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基于需求导向的定期评价
        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基于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启示
第六章 优化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着力健全公共平台的组织管理架构
        一、分类完善公共平台功能定位
        二、加快探索各类多元制衡的组织架构
        三、加快创新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
        四、实施更加柔性的人才管理政策
    第二节 优化财政科研经费资助形式
        一、合理配置财政科研经费在创新链条不同环节上的比重
        二、健全更加适应平台发展的经费投入制度
        三、建立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制度
    第三节 促进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多样化
        一、加大政府对成果转化扩散公平性的干预力度
        二、加大政府对公开市场成果转化扩散的支持力度
    第四节 加快完善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
        一、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评价导向
        二、实施以外部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
        三、建立“宽进严出”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加快探索“一台一策”的考核评价标准
        五、推广考核评价结果与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的挂钩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对象编号及信息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3.1 公共投资内涵及结构研究
        1.3.2 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
        1.3.3 公共投资技术效率研究
        1.3.4 公共投资微观绩效相关研究
        1.3.5 公共投资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1.3.6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渤海经济区
        2.1.2 公共投资
        2.1.3 公共投资绩效
        2.1.4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
        2.1.5 公共投资满意度
    2.2 公共投资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投资乘数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最优规模理论
        2.2.4 制度绩效理论
        2.2.5 公共投资结构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宏观趋势
    3.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现状的总体评价
        3.1.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现状
        3.1.2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相对水平
        3.1.3 环渤海经济区分行业公共投资结构
    3.2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现状及结构变动
        3.2.1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规模格局分布
        3.2.2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结构变动
        3.2.3 基于人口分布的公共投资非均衡性测度
    3.3 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公共投资的横向比较
        3.3.1 公共投资规模的区域比较
        3.3.2 公共投资结构的区域比较
    3.4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政策的阶段性变迁
        3.4.1 1978~1997年公共投资制度的探索、改革时期阶段
        3.4.2 1998~2010年公共投资的规范化、多元化阶段
        3.4.3 2011年至今公共投资结构的全面优化阶段
        3.4.4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投资的政策趋势
    3.5 本章小结
4 省级层面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宏观绩效
    4.1 基于省级面板随机前沿模型的公共投资产出效率
        4.1.1 理论机制
        4.1.2 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4.1.3 模型实证分析
    4.2 基于AHP-TOPSIS的环渤海经济区省级公共投资绩效评估
        4.2.1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4.2.2 基于AHP-TOPSIS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
        4.2.3 评估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市层面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DEA基础模型及静态绩效测度结果
        5.1.1 DEA基础模型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1.3 基于DEA基础模型的静态效率综合评价
    5.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公共投资动态效率测度
        5.2.1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5.2.2 时间序列的平均Malmquist指数效率比较及分解
        5.2.3 Malmquist-TFP指数的测算结果及区域比较
        5.2.4 讨论与启示
    5.3 基于TOBIT模型的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公共投资绩效影响因素
        5.3.1 参数方法--TOBIT模型介绍
        5.3.2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5.3.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公共投资满意度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微观绩效研究
    6.1 数据来源和说明
    6.2 公共投资居民满意度调查情况
        6.2.1 数据收集的基本情况说明
        6.2.2 居民对公共投资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6.3 公共投资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与变量选取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的选取
    6.4 基于Logistic模型和因子分析的评价结果及解释
        6.4.1 公共投资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6.4.2 Ordinal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7.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存在的问题
        7.1.1 公共投资体制弊端引致投入产出的效果差
        7.1.2 公共投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经济导向和形式化
        7.1.3 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不够和地方债务膨胀
        7.1.4 公共投资结构失衡和阶段性波动问题突出
        7.1.5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微观绩效有待提升
    7.2 政策建议
        7.2.1 合理控制和调节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
        7.2.2 进一步优化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结构
        7.2.3 强化对公共投资绩效的多层次评估和审计
        7.2.4 优化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管理体制
        7.2.5 创新基于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绩效目标的机制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附录2: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一带一路”建设快速推进及意义
        二、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和基础环节
        三、亚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先行的首选和核心区域
        四、“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构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第一节 基础设施先行的文献综述
        一、基于贸易投资对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的研究
        二、基于政策规划对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研究
        三、基于融资安排对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研究
        四、“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研究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二节 基础设施先行的概念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基础设施概念及内涵
        二、基础设施先行概念界定
    第三节 基础设施先行的融资模式、工具和风险
        一、基础设施先行的主要融资模式介绍
        二、几种典型基础设施融资工具介绍
        三、基础设施先行主要融资风险介绍
    第四节 基础设施先行的PPP运作模式
        一、传统政府融资和PPP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二、几种PPP经典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设施先行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第一节 公共产品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第二节 基础设施区域公共产品属性界定
        一、基于基础设施产品生产目的分析
        二、基于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三、基于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性质分析
        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先行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第三节 基础设施先行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一、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化配置理论
        二、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规划理论
        三、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融资安排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优化配置:基于贸易便利化的需求分析
    第一节 基础设施先行与沿线亚洲国家贸易便利化
    第二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整体上与欧盟的对比性分析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估分析
    第三节 引力扩展模型推导及数据来源
        一、构建引力扩展模型
        二、模型数据来源
    第四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实证研究
        一、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交互项回归及分析
    第五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优化配置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优化配置:基于企业投资环境优化的需求分析
    第一节 基础设施先行与沿线亚洲国家企业投资环境优化
    第二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企业投资环境现状分析
        一、亚洲国家经济崛起并成为全球最大FDI流入区
        二、亚洲国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FDI最大流入区
        三、亚洲国家是我国在沿线直接投资的最大流入区
    第三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投资环境的指数化评估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一带一路”亚洲国家指数化评价结果
        四、对指数排序结果进行检验
        五、基础设施先行对企业投资环境影响分析
    第四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优化配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政策规划:基于欧盟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与政策规划
    第二节 欧盟跨区域网络建设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欧盟跨区域网络建设背景
        二、欧盟跨区域网络主要内容
    第三节 跨欧洲交通网络建设的政策规划
        一、跨欧盟交通网络的顶层设计
        二、跨欧盟交通网络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三、跨欧盟交通网络的优先项目选择机制
        四、跨欧盟交通网络项目融资安排
        五、跨欧盟交通网络项目评估策略
    第四节 跨欧盟能源网络建设的政策规划
        一、战略性政策举措
        二、共同利益项目策略
        三、其他政策规划安排
    第五节 沿线亚洲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先行政策规划的启示
        一、“一带一路”亚洲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先行的一般原则
        二、“一带一路”亚洲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先行的基本步骤
        三、“一带一路”亚洲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先行的政策规划
    第六节 沿线亚洲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政策规划的启示
        一、“一带一路”亚洲国家能源网络的整体规划
        二、“一带一路”亚洲国家能源网络的生态性保护
        三、高新技术应用及能源数据中心的建立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融资结构:基于社会资本参与的研究
    第一节 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与社会资本参与
    第二节 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融资需求
        一、基础设施区域不平衡表明其建设资金需求巨大
        二、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第三节 社会资本在填补资金缺口的关键性作用
        一、沿线亚洲主要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二、国际多边开发机构金融支持有限
        三、社会资本的先天性优势
    第四节 社会资本参与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社会资本参与的总量分析
        二、社会资本参与的结构分析
        三、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分析
    第五节 社会资本参与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一、沿线亚洲国家宏观环境相对较弱
        二、沿线亚洲国家金融市场相对不完善
        三、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第六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融资安排
        一、维护社会资本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推进本地金融市场深化和完善
        三、走社会资本和公共资本合作模式
        四、充分发挥亚投行平台功能
        五、促进形成统一的风险监管机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融资模式:基于PPP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与PP模式
    第二节 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PPP模式现状
        一、沿线亚洲国家PPP模式的项目金额分析
        二、沿线亚洲国家PPP模式的项目数量分析
        三、沿线亚洲国家PPP模式的项目类型和模式分析
    第三节 PPP模式成功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的融资安排
        一、加强政府监管水平
        二、加强法律和政策引导水平
        三、优化宏观经济环境
        四、强化与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合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展望与策略考量
    第一节 论文总结
    第二节 “一带一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展望
        一、基础设施先行优化配置的展望
        二、基础设施先行政策规划的展望
        三、基础设施先行融资安排的展望
    第三节 我国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先行中的策略考量
        一、从基础设施先行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转变
        二、从区域融资供给向全球资金供给转变
        三、从基础设施供给向高级制度供给转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非盈利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数字资源众筹众创供给与服务模式研究[D]. 黄太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我国西南地区农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D]. 严宏. 西南大学, 2021(05)
  • [3]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研究[D]. 张天骄. 燕山大学, 2020(01)
  •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专业标准研究[D]. 李晓楠.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7]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研究 ——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D]. 李慧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D]. 于王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D]. 张永春. 武汉大学, 2018(01)
  • [10]“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先行研究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D]. 张鹏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标签:;  ;  ;  ;  ;  

非营利性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