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C-134a气体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

HFC-134a气体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

一、EXPERIMENTAL STUDY OF HFC-134a GAS HYDRATE FORMATION PROCESS(论文文献综述)

廖祥瑞[1](2021)在《纳米颗粒及其表面润湿性对水合物相平衡与形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室效应带来的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主要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减排备受关注。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CCS)是诸多碳减排方案中的一种,然而其常规捕集技术面临能耗大、效率低等问题。水合物法二氧化碳捕集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温室气体捕集技术。据报道,将纳米颗粒作为添加剂加入溶液中能有效促进水合物的形成,降低过程能耗,然而经过表面润湿性改性的纳米颗粒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鲜有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了添加纳米Al2O3颗粒的CO2-纯水体系中水合物形成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了纳米Al2O3颗粒亲疏水性、添加量、颗粒粒径、搅拌速率等主要控制因素对水合物形成的诱导时间、气体消耗量等的影响。界面接触角测试实验发现亲疏水改性纳米Al2O3颗粒的表面润湿特性具有明显差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纳米Al2O3颗粒的亲水性主要由其表面所带羟基官能团产生。通过CO2水合物形成实验发现不同表面润湿特性的纳米Al2O3颗粒对水合物形成热力学特性(相平衡温度、压力)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影响较显着。相对于未改性纳米Al2O3颗粒来说,亲疏水改性纳米Al2O3颗粒均能有效地提高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但疏水纳米Al2O3颗粒却轻微地增长了CO2水合物形成的成核诱导期。粒径和转速相同的情况下,与0.01 wt%未改性纳米Al2O3颗粒悬浮液相比,0.01wt%亲水纳米Al2O3颗粒悬浮液使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增加了99%,水合物成核所需诱导时间缩短了10.3%。可以认为,将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亲疏水改性后作为水合物形成过程的添加剂,是研究水合物形成促进方法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比发现,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搅拌速率可以有效地增大耗气量,缩短诱导时间。其他条件相同时,与静止状态相比,转速为800 rpm可使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增加116.2%,水合物成核所需诱导时间缩短了78.5%。最终确定,当颗粒的粒径为30 nm、添加亲水改性纳米Al2O3颗粒悬浮液浓度为0.01 wt%、反应釜内转子的搅拌速度为800 rpm时,对CO2水合物形成的促进效果最佳。本文研究表明将纳米Al2O3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地提高CO2水合物形成的最终气体消耗量,缩短水合物成核所需的诱导时间,效率高且操作简单。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提高水合物法二氧化碳捕集效率的辅助选项之一,同时也可以为水合物在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

高昊然[2](2021)在《聚苯胺基二氧化碳水合物纳米促进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对化石能源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导致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严重威胁自然和人类生存环境。CO2捕获与封存技术(CCS技术)作为一种可大幅削减CO2排放量的技术,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研发。然而传统CCS技术存在诸多缺点,亟需研发新型高效碳汇技术。水合物法CO2分离捕集技术具有储气密度大、储运安全等优点。但自然条件下水合物普遍存在生成速率低、限制多等问题,因此常采用物理法或化学法改善其生成条件。目前的物理法和化学法具有生成速率高、储气量高的优点,但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实际应用。本文从合成新型CO2水合物生成促进剂的方向入手,解决目前促进剂的诸多不利于实际应用的问题。针对目前传统促进剂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使用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通过调控苯胺、间氨基苯磺酸和过硫酸铵的浓度、搅拌时间等条件成功合成出球壳状、管状、颗粒状-SO3-@PAN。通过红外光谱证明了-SO3-成功掺杂到聚苯胺的分子链上,通过元素分析结果计算出磺化度分别为54%、27%和55%。利用Ag纳米粒子良好的导热性能,通过光催化还原的方法合成两种固载不同含量Ag的Ag-SO3-@PAN。高浓度Ag+合成的Ag&-SO3-@PAN表面的Ag粒子尺寸大但数量较少,而低浓度Ag+合成的Ag&-SO3-@PAN表面的Ag粒子尺寸小但数量较多。使用几种-SO3-@PAN和Ag&-SO3-@PAN作为促进剂与1mmol/L的SDS和SDBS进行比较,研究新型促进剂对CO2水合物生成的促进效果及机理。在全程搅拌的工况下几种促进剂的作用效果相近,储气量都在158V/V左右。在初始搅拌至2.5MPa的工况下-SO3-@PAN和Ag&-SO3-@PAN在储气量方面比1mmol/L的SDS和SDBS高10-20 V/V。在初始搅拌至2.7MPa的工况下,-SO3-@PAN的促进效果较差,储气量仅在85-90V/V之间;而两种Ag&-SO3-@PAN的储气量能够达到100-120V/V,体现了Ag纳米粒子对于水合物生成的促进效果。利用-SO3-@PAN在电场条件对CO2水合物生成进行初步探索,在电场强度6×104V/m、反应压力3MPa、反应温度2℃的工况下对CO2水合物晶核的生成没有表现出有效的促进作用,只在电场强度6×104V/m、反应压力3.5MPa、反应温度0℃的工况下才具备促进水合物晶核生成的作用,但促进效果一般。这是因为实验所使用电场强度较低,无法大量降低水合物成核所需要的活化能。

李亚超,董彬,阮春蕾,梁坤峰,丁坤[3](2021)在《X射线衍射制冷剂水合物的结晶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使制冷剂水合物的生成高效稳定,通过制备水合物晶体,获得了水合物结晶过程的反应温度曲线。利用X射线衍射(XRD)测试装置,得到了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结合反应温度曲线,对试验样品衍射图谱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水合物结晶过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结晶过程均有水合物生成,且水合物生成的最佳阶段为相变阶段。在平衡结晶温度和过冷温度基本相同时,诱导时间越长,降温阶段、诱导阶段、相变阶段和结晶结束后等4个阶段水合物生成量均越大,分别从9.58%、11.31%、17.18%和17.72%提升到了13.54%、20.77%、32.05%和37.22%。诱导期对水合物的大量生成至关重要,不能单纯地缩短诱导时间来提高生成率。

薛倩,王晓霖,李遵照,刘名瑞,赵巍[4](2021)在《水合物利用技术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水合物的研究不单单集中在抑制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上,基于水合物的生成利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基于水合物的生成利用技术是环保和可持续的新技术,利用不同气体生成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差异,可用于气体分离、置换开采。由于水合物具有较高的气体浓度,可用于气体的存储。利用水合物较高的化解潜热,可将其用于蓄冷。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合物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分析了水合物技术在气体分离与存储、溶液浓缩分离、蓄冷、二氧化碳(CO2)置换开采等领域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但是其水合反应速率慢、生成压力高、后期分离困难,极大地限制了水合物利用技术的工业应用。展望了水合物技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开发安全、高效和环保的水合物促进剂,开发高效水合物反应设备,开发连续水合物工艺,以便早日实现工业应用。

刘真真,杨亮,刘道平,谢育博[5](2020)在《金属颗粒与纤维悬浮液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改善天然气水合物生成速率和储气能力,将纳米铜颗粒和不锈钢纤维悬浮于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形成复合导热悬浮液储气体系,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在该悬浮液中的生成动力学特性。悬浮液中纳米铜颗粒的粗糙表面为水合物生成提供丰富的晶体成核点,溶液中纵横交错的不锈钢纤维可作为水合热快速疏导的"高速公路"。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力下对比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系,水合物能够在导热型复合悬浮液中快速生成,显着提升了单位体积天然气水合物的储气速率与储气能力。

王凡[6](2020)在《气体水合物强化生成及蓄冷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效储能技术,它能够解决传统蓄冷密度低、效率低和易使设备老化等问题。同时气体水合物生成是一种气体和水联合固化的相变过程,使得气体水合物能够在气体储存和分离、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等能源问题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气体水合物目前面临着生成随机性强、循环生成稳定不明确、水合物成核和生长过程缓慢等问题,制约着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的应用。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性、循环生成影响因素和强化水合物生成等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对气体水合物在蓄冷中循环生成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对纯水体系、SDS溶液体系和SDS+多孔介质体系中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降压联合热刺激方式对水合物分解过程进行强化。结果表明:存在多孔介质时,水合物循环生成的诱导期和完全生成时间分别稳定在40 min和150 min;得出多孔介质体系中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更加稳定;并通过单循环和多循环情况下的能耗时间比r ECT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多孔介质体系下的能耗和时间更加稳定,减少了时间成本和能耗成本,说明多孔介质体系在蓄冷中体现出更加显着的促进稳定特性;另得出在0.1 MPa的联合分解中水合物分解可以更快地完成,分解时间可缩短200 min;最终总结出降压联合热刺激对水合物分解过程的强化机制。(2)基于高效的降压分解水合物方式,通过对不同工况下降压分解过程引起的多孔介质中气液固迁移对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过程的影响过程进行可视化观测和实验分析,同时对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性影响机制进行重点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降压引起的气液固迁移造成了多孔介质层的膨胀率达到176%。通过压力补偿对多孔介质层恢复过程中发现了水层消失的现象;同时通过模型建立和图像分析得出气液固迁移是由孔隙演化造成;而孔隙演化则是多孔介质层中有效应力、孔隙压力、背压和补偿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气液固迁移造成了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过程的二次生成诱导期异常现象,揭示了气液固迁移对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过程的影响机理。(3)结合目前气体水合物成核和生长过程缓慢的问题,本文基于沸腾冷凝过程强化水合物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创新性开发并搭建了基于沸腾冷凝循环强化水合物快速生成实验研究系统,在可视化条件下系统的研究和观测沸腾冷凝过程对水合物生成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发现,该过程数量级的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水合物生成过程从原本的6.5天缩短为35 min,生成速率提升将近4000倍,可使水合物在35 min内完成大量堆积;沸腾冷凝过程改变了传统水合物生成过程,使得水合物成核界面由原本的2界面增加到4界面,且沸腾冷凝中的4界面可得到持续更新,达到了高效强化水合物生成的作用,并最终总结出该过程对水合物生成过程的促进机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在证明水合物二次生成明显优于首次生成,生成量增多,时间成本低;总结得出沸腾冷凝过程中,水合物生成的最佳条件是4℃的实验温度和60℃的热刺激温度,不仅能实现水合物的快速生成,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为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郭栋[7](2020)在《新型撞击流反应器参数优化与流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石油化工领域必须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研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反应器成为当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气液撞击流反应器是一种新型工业反应器,具备传质效率高、反应速率快、返混现象少等优势。该反应器的混合效率取决于流体的运动形态及反应器本身结构参数与操作参数。其中,流体运动形态直接影响着流体间的混合效果,其具体形式可通过流场分布与强度呈现出来。因此,本文基于传统的气液撞击流反应器,构建了新型气液二路混合式撞击流反应器,不仅优化了其结构参数、操作参数,而且阐述了气液相流体的流动规律及混合机理,为反应器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模型,构建了气液两相流体数学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构建了不同的物理几何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然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以空气-水作为模拟工质,对不同结构参数逐一计算求解。分析气液流场混合特性,得出气液相预混合长度(L)对流场分布特性影响较弱,随着L增加,驻点处速度梯度越大,液滴停滞时间越短;随着液相加速管喷嘴直径(d)增加,驻点处速度梯度越大,液滴粒径越小,液滴分布越均匀;随着空气加速管长度(L1)增加,加速管速度梯度下降越快,液滴粒径越大,驻点中心速度梯度越分散。因此,最优二路加速管喷嘴结构参数为L1=500mm、d=50mm、L=50mm。(2)基于优化后的反应器,对不同操作参数下流体混合特性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操作参数下,空间流场的整体分布均呈现在驻点处湍动剧烈,远离驻点后变化平缓的趋势。轴向压强曲线总是先降后急升再急降再升,径向压力曲线先平缓后急升再急降再平缓;轴向速度曲线总是先升后急降再急升再降,径向速度曲线先平缓后急升急降再平缓,且都关于驻点轴对称。进一步统计了在各操作参数下的液滴粒径及停滞时间,得出索特尔平均直径(SMD)及粒子停滞时间分布图。碰撞后同一截面的流体会被划分为4个区域,各区域均有涡流出现且都是由内向外速度逐渐升高。因此,最优操作参数为初始气相流速30m/s,初始液相流速15m/s,流体初始压力2MPa。

陈嘉雯,谢应明,杨义暄,孙嘉颖,徐政涛[8](2020)在《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蓄冷空调技术可以应用于移峰填谷,对实现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有着巨大的帮助。水合物作为新型的蓄冷工质具有蓄冷密度大、比体积小等优点。传统的水合物工质如CFC、HCFC制冷剂虽然蓄冷性能优良但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环保与节能问题的考虑,HFC、HFO、CO2和烷烃类制冷剂中几种替代型制冷剂有望成为未来水合物工质研究的重点,具体包括制冷剂R134a、R1234yf、CO2、R290、环戊烷、R600a及其混合制冷剂。为促进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更快投入蓄冷空调的应用,目前主要改善相应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生成的技术方法有机械搅拌、添加剂等。

郭东东,宁伏龙,欧文佳,张凌,贺仲金,方彬[9](2019)在《纳米颗粒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界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同时水合物技术在气体储运、海水淡化、气体分离、污水处理等领域也有很广的应用前景,但水合物一些固有的性质(如较低的水合物形成速率和严苛的水合物形成条件)阻碍了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因此,研究者尝试将纳米技术与水合物技术相结合,利用纳米颗粒促进或者抑制水合物形成,服务于水合物安全高效钻采,并推动水合物技术应用。综述了纳米颗粒及其流体的基本性质、分散方法和对水合物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纳米颗粒作为水合物添加剂的研究方向及在水合物勘探和开发过程中潜在的应用。

李兆宁[10](2019)在《尿素水溶液多温域相变蓄冷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蓄冷空调技术是指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蓄冷设备将冷量蓄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期将冷量释放,用于满足高峰负荷的需要,从而实现电网负荷的移峰填谷,所以蓄冷技术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蓄冷系统中,选择合适的蓄冷材料是其高效运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冷量储存和运输。其中功能型相变蓄冷浆体具有蓄冷密度大、流动性好的优点,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首先本文研究了尿素水溶液的相图和结晶规律,构建了二元共晶水溶液在固液两相区的结晶模型,指出这一温区内晶层和冷表面之间存在一层糊状的液膜,呈现固液混合的多孔结构。搭建了晶层的流动冲刷实验台,探究了冰层的不同流速和不同过冷度下的附着状态,发现固液两相区内,冰层的附着力较低,可以在适宜的流速和过冷度下被流体冲刷剥落。其次,本文搭建了冰浆生成和流动特性实验台,测试了冰浆的制备、冰粒尺寸和运动粘度等物性,并探究了不同管径、雷诺数和含冰率的冰浆的流动特性。发现在小管径、高雷诺数情况下冰浆更接近于牛顿流体。而高含冰率的冰浆与牛顿流体偏差较大。利用幂律模型分析冰浆的流动特性,发现流动特征指数n’随着IPF的增大而降低;而稠度系数K’和含冰率呈现正相关。一定含冰率下,n’随着管径的增大略微减小,K’随着管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为了更好地描述非牛顿幂律模型流体的复杂的流动特性,引入了修正雷诺数用于定量分析浆体的流态。通过探究修正雷诺数和范宁摩擦系数的关系,发现随着含冰率的增加,管径为4mm、6 mm和8 mm管道内的转折雷诺数Re MR的范围分别为2500~3000、1600~2300和1500~1900。本文最后制备了尿素浆体,并探究了尿素浆体的各种物性。发现尿素浆体的生成过程过冷度仅有0.7°C,低于冰浆和水合物浆体。但是尿素浆体静止分层现象较为明显,浆体制备过程中需要设置搅拌;对于水平管内浆体的流动压降,尿素浆体﹥TBAB水合物浆体﹥冰浆,但差别较小。尿素溶液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下降,随浓度的升高而显着升高。尿素溶液的动力粘度高于水,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尿素浆体的表观粘度大于冰浆,最大值约为尿素溶液的120倍。43%~48%浓度范围内尿素溶液有效相变潜热为223.2 k J/kg~213.7 k J/kg,高于四丁基溴化铵(TBAB)水合物浆体,对应温区可适用于蓄冷空调工况。

二、EXPERIMENTAL STUDY OF HFC-134a GAS HYDRATE FORMATION PROCES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AL STUDY OF HFC-134a GAS HYDRATE FORMATION PROCESS(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颗粒及其表面润湿性对水合物相平衡与形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气体水合物概述
        1.2.1 气体水合物研究历史
        1.2.2 水合物结构与形成机理
        1.2.3 水合物的应用
    1.3 水合物形成的促进方法研究
        1.3.1 搅拌法
        1.3.2 鼓泡法
        1.3.3 喷淋法
        1.3.4 添加促进剂法
    1.4 纳米材料在水合物领域的研究现状
        1.4.1 纳米颗粒添加剂对水合物相平衡的影响
        1.4.2 纳米颗粒添加剂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纳米氧化铝颗粒的表征
    2.1 纳米氧化铝颗粒的形貌
        2.1.1 实验仪器与步骤
        2.1.2 形貌特征分析
    2.2 纳米氧化铝颗粒表面润湿性
        2.2.1 实验仪器与步骤
        2.2.2 表面润湿特性分析
    2.3 纳米氧化铝颗粒表面官能团分析
        2.3.1 实验仪器与步骤
        2.3.2 表面官能团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相平衡的影响
    3.1 水合物相平衡点的研究方法
    3.2 实验装置与步骤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1 实验方法与过程
    4.2 水合物形成动力学评价计算方法
        4.2.1 诱导时间的研究方法
        4.2.2 耗气量的计算方法
    4.3 未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动力学的影响
        4.3.1 对耗气量的影响
        4.3.2 对耗气速率的影响
        4.3.3 对反应釜内压降的影响
        4.3.4 对诱导时间的影响
    4.4 亲疏水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4.1 亲疏水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耗气量的影响
        4.4.2 亲疏水改性纳米氧化铝颗粒对诱导时间的影响
    4.5 其他因素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4.5.1 纳米氧化铝的粒径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5.2 搅拌转速对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聚苯胺基二氧化碳水合物纳米促进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1.2.1 吸收法
        1.2.2 物理化学吸附法
        1.2.3 膜技术
        1.2.4 低温法
        1.2.5 水合物法
    1.3 二氧化碳水合物
        1.3.1 二氧化碳水合物结构
        1.3.2 基于水合物媒介的应用
        1.3.3 水合物法二氧化碳分离捕集技术的限制因素
    1.4 水合物生成促进方法及研究现状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施加电场法
    1.5 本文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CO_2水合物动力学纳米促进剂合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SO_3~-@PAN纳米促进剂合成
        2.2.1 不同结构-SO_3~-@PAN制备
        2.2.2 Ag&-SO_3~-@PAN制备
    2.3 促进剂表征
    2.4 促进剂表征结果及分析
        2.4.1 促进剂的纳米形貌表征
        2.4.2 促进剂分子结构和磺化度
        2.4.3 促进剂的孔径及比表面积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聚苯胺基纳米促进剂在CO_2水合物方面的应用
    3.1 CO_2水合物生成实验
        3.1.1 CO_2水合物生成实验装置
        3.1.2 水合物生成实验方法
        3.1.3 二氧化碳水合物储气量计算及诱导时间计算
    3.2 全程搅拌情况下CO_2水合物生成数据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生成实验中压力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生成实验中储气量变化的影响
        3.2.3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生成实验中诱导时间及t_(90)变化的影响
    3.3 初始搅拌至压力为2.5MPa时水合物生成数据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生成实验中压力变化的影响
        3.3.2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实验中储气量变化的影响
        3.3.3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实验中诱导时间及t_(90)变化的影响
    3.4 初始搅拌至压力为2.7MPa时水合物生成数据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实验中压力变化的影响
        3.4.2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实验中储气量变化的影响
        3.4.3 不同促进剂对水合物实验中诱导时间及t_(90)变化的影响
    3.5 不同促进剂作用下CO_2水合物形貌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电场条件下-SO_3~-@PAN在CO_2水合物生成方面的应用
    4.1 电场条件下CO_2水合物生成实验
        4.1.1 电场下水合物生成实验装置
        4.1.2 电场下水合物生成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讨论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CO_2水合物储气量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X射线衍射制冷剂水合物的结晶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品的制备与检测
2 不同时间阶段结晶表征
    2.1 降温阶段
    2.2 诱导阶段
    2.3 相变阶段
    2.4 结晶结束
    2.5 水合物结晶过程时间特性综合分析
3 结论

(4)水合物利用技术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性质
2 水合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2.1 气体分离
    2.2 海水淡化
    2.3 果汁浓缩
    2.4 水合物储天然气
    2.5 水合物储氢
    2.6 水合物法蓄冷
    2.7 二氧化碳水合物置换开采
3 结语

(6)气体水合物强化生成及蓄冷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水合物蓄冷工质分类
    1.3 水合物蓄冷工质选择原则
    1.4 水合物强化生成方法
        1.4.1 机械法
        1.4.2 物理场
        1.4.3 添加剂
    1.5 水合物蓄冷系统可行性评估
        1.5.1 环境影响
        1.5.2 能源效率
        1.5.3 工商业应用可行性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2.1.1 气体水合物基础实验与可视化原位观测装置
        2.1.2 基于沸腾冷凝循环强化气体水合物快速生成实验装置
        2.1.3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R134a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性实验研究方法
        2.2.2 多孔介质内气液固迁移对水合物循环生成影响实验研究方法
        2.2.3 沸腾冷凝循环促进水合物生成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性研究
    3.1 R134a水合物生成特征
        3.1.1 纯水体系中水合物生成规律
        3.1.2 SDS体系中水合物生成规律
    3.2 R134a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性
        3.2.1 SDS体系中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特性
        3.2.2 SDS+多孔介质体系中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特性
        3.2.3 R134a水合物循环生成稳定性评估
    3.3 R134a水合物取冷特性
        3.3.1 单一热刺激方式中R134a水合物取冷特性
        3.3.2 降压联合热刺激方式中R134a水合物取冷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介质中气液固迁移对水合物循环生成影响研究
    4.1 不同背压下多孔介质内水合物循环生成前联合分解特性
    4.2 联合分解中多孔介质中气液固迁移特性
    4.3 压力补偿后多孔介质恢复特性
    4.4 气液固迁移对气体水合物循环生成影响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沸腾冷凝循环强化水合物生成研究
    5.1 沸腾-冷凝强化R134a水合物生成特性
    5.2 不同热刺激温度下沸腾-冷凝水合物生成特征
        5.2.1 沸腾-冷凝作用下水合物首次生成与再生成差异
        5.2.2 水合物在沸腾-冷凝过程中快速成核
    5.3 不同热刺激温度和实验温度下的二次生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鉴定成果
致谢

(7)新型撞击流反应器参数优化与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1.2.1 喷淋式反应器
        1.2.2 鼓泡式反应器
        1.2.3 环流式反应器
        1.2.4 新型式反应器
    1.3 新型撞击流反应器
        1.3.1 撞击流技术研究进展及原理
        1.3.2 撞击流分类及特性
        1.3.3 撞击流反应器分类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气液相撞击流反应器模型建立
    2.1 CFD及数学模型
        2.1.1 CFD概述及方法
        2.1.2 撞击流反应器数学模型构建
        2.1.3 数值模型假设
    2.2 湍流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2.1 动力学守恒方程
        2.2.2 湍流控制方程
        2.2.3 颗粒运动方程
    2.3 气液撞击流反应器物理几何模型
        2.3.1 几何模型
        2.3.2 网格划分
        2.3.3 边界条件
        2.3.4 数值求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液相撞击流反应器结构优化与流场特性研究
    3.1 气液相流体同轴射流理论基础
    3.2 气液相撞击流反应器结构优化设计
        3.2.1 二路加速管喷嘴的结构参数
        3.2.2 液滴粒子离散数量分布
        3.2.3 液滴破碎稳定时间
    3.3 气液撞击流反应器结构优化
        3.3.1 预混合段距离L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3.3.2 液相加速管喷嘴直径d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3.3.3 气相加速管道长度L_1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操作参数对反应器流场特性的影响
    4.1 气相初始速度变化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4.1.1 流场中速度及压力云图分布规律
        4.1.2 流场中速度及压强曲线变化规律
        4.1.3 流场中液滴粒子分布规律
    4.2 液相初始速度变化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4.2.1 流场中速度云图分布规律
        4.2.2 流场中速度及压强曲线变化规律
        4.2.3 流场中液滴粒子分布规律
    4.3 流体初始压强变化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4.3.1 流场中速度云图分布规律
        4.3.2 流场中速度及压强曲线变化规律
        4.3.3 流场中液滴粒子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8)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制冷剂水合物蓄冷技术
2 制冷剂水合物工质的选择
3 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
    3.1 HFC型制冷剂水合物
    3.2 HFO型制冷剂水合物
    3.3 CO2水合物
    3.4 烷烃类制冷剂水合物
        3.4.1 R290水合物
        3.4.2 环戊烷水合物
        3.4.3 R600a水合物
    3.5 混合制冷剂水合物
4 结论

(9)纳米颗粒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颗粒的基本性质
2 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及评价方法
    2.1 分散目的
    2.2 分散稳定机理及技术
3 纳米流体的基本性质
    3.1 纳米颗粒对传热的影响
    3.2 纳米颗粒对传质的影响
    3.3 纳米颗粒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4 纳米颗粒对水合物形成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 纳米颗粒对水合物动力学的影响
    5.1 诱导时间和总反应时间
        5.1.1 碳纳米材料
        5.1.2 金属基纳米流体
        5.1.3 金属氧化物和类金属氧化物
    5.2 气体消耗量和消耗速率
        5.2.1 碳纳米材料
        5.2.2 金属基纳米流体
        5.2.3 金属氧化物和类金属氧化物
    5.3 纳米颗粒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机理
    5.4 纳米颗粒在水合物钻采方面的应用前景
6 结论与展望

(10)尿素水溶液多温域相变蓄冷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蓄冷空调的发展和应用
    1.3 功能性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冰浆蓄冷
        1.3.2 水合物浆体
        1.3.3 微胶囊相变乳液
        1.3.4 相变乳液和微乳液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尿素水溶液凝固特性的研究
    2.1 水溶液凝固特性分析
        2.1.1 结晶规律和实验装置
        2.1.2 观察结果和分析
    2.2 晶层附着力测试实验
        2.2.1 实验装置介绍
        2.2.2 实验过程
        2.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尿素水溶液制取冰浆的流动特性研究
    3.1 实验装置和方法介绍
    3.2 运动粘度的测定
    3.3 冰浆的制备过程
        3.3.1 不同工况下的冰浆制备
        3.3.2 冰粒尺寸的测量和分析
    3.4 冰浆的流动特性
        3.4.1 实验参数
        3.4.2 流动压降
        3.4.3 管内流动摩擦系数
        3.4.4 幂律模型
        3.4.5 范宁摩擦系数和转折雷诺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尿素水溶液制取尿素浆体的物性研究
    4.1 浆体的制备和压降比较
    4.2 密度和粘度
        4.2.1 尿素溶液的粘度
        4.2.2 浆体的表观粘度
    4.3 有效相变潜热
    4.4 蓄冷浆体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EXPERIMENTAL STUDY OF HFC-134a GAS HYDRATE FORMATION PROCESS(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颗粒及其表面润湿性对水合物相平衡与形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D]. 廖祥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苯胺基二氧化碳水合物纳米促进剂研究[D]. 高昊然.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3]X射线衍射制冷剂水合物的结晶过程分析[J]. 李亚超,董彬,阮春蕾,梁坤峰,丁坤.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4]水合物利用技术应用进展[J]. 薛倩,王晓霖,李遵照,刘名瑞,赵巍. 化工进展, 2021(02)
  • [5]金属颗粒与纤维悬浮液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实验研究[J]. 刘真真,杨亮,刘道平,谢育博.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20(03)
  • [6]气体水合物强化生成及蓄冷特性实验研究[D]. 王凡.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0(07)
  • [7]新型撞击流反应器参数优化与流场特性研究[D]. 郭栋.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用于蓄冷空调的替代型制冷剂水合物研究进展[J]. 陈嘉雯,谢应明,杨义暄,孙嘉颖,徐政涛. 建筑节能, 2020(03)
  • [9]纳米颗粒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研究进展[J]. 郭东东,宁伏龙,欧文佳,张凌,贺仲金,方彬. 地质科技情报, 2019(06)
  • [10]尿素水溶液多温域相变蓄冷特性的研究[D]. 李兆宁.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HFC-134a气体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