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靖文[1](2021)在《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后,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随着玉米消费需求刚性上涨、种植面积调减以及去库存工作的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持续,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为了保障中国玉米的长期供应安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寻找稳定、可靠、持续的玉米供应来源,本文对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生产与出口潜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玉米供需与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GAEZ模型从播种面积潜力和单产提升潜力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测算了中国及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在2020S的玉米生产潜力,并归纳了各自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其次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出口潜力情况。并从贸易合作角度出发,结合生产与贸易情况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分为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四个类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未来玉米净进口将是常态化,世界玉米总供给整体大于总需求,供需格局向宽松转变;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47.94%,青藏高原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小,仅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0.86%,虽然中国有一定的玉米生产潜力,但将玉米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引导、玉米收益变化、转基因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进行余缺调剂显得十分必要;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由大到小的国家排序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基础设施、物资投入、劳动力、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潜力释放的重要原因;美国属于成熟发达地区,加拿大和法国属于发展繁荣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属于新兴成长地区,巴拉圭、南非属于发展滞后地区。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稳定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加快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升中国玉米生产效率;二是从玉米进口来源和形式两个方面,优化玉米进口贸易格局,促进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针对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国家,分别实施差异化的玉米贸易合作策略,构建多元化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四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参与全球化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合理利用期货市场,探索建立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加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提高粮食定价权与话语权。

刘志辉,潘高峰,陈文,秦明广,曹凑贵,常昌龙,展茗[2](2020)在《品种搭配对湖北省玉米–晚稻复种产量及资源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晚稻复种(M–R)能协同口粮与饲料用量生产,近年来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其周年丰产高效技术还有待系统研究与完善,而合理的前后季品种搭配是发挥玉–稻产量潜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研究选取不同的玉米与晚稻品种,于2015年与2017年在湖北省不同区域观测了不同品种搭配模式产量表现与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热量条件下品种搭配模式对M–R周年产量与资源生产效率影响显着。积温较多时以中熟玉米搭配晚籼稻品种周年产量与光、热、水资源效率具有明显优势;反之则以早熟玉米品种搭配晚籼稻产量与资源生产效率较高。各品种搭配模式对周年有效积温(GDD≥10°C)的利用率可达95.6%~100.0%,且前后季积温分配比值(TR)与M–R周年相对产量呈显着的非线性关系;当GDD≥10°C利用率为97.0%~98.5%且TR为1.06~1.08时, M–R可获得较高的周年产量。因此,可依据当地的热量资源条件及合理TR比值,进行玉米、晚稻品种选择搭配。据此,湖北省南部积温较高的区域宜选择生育期125d以内的高产玉米品种与全生育期140d以内的晚稻品种进行搭配;而在积温相对偏少的中北部区域,宜选择生育期120 d以内的高产玉米品种与全生育期130 d以内的晚稻品种进行搭配。

王丹[3](2020)在《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受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变化的影响,我国两熟及多熟制生态区种植模式单一、传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且抗灾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导致周年产量及资源效率下降。近年来,以充分发挥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建立了双季玉米、春玉米-晚稻、早稻-秋玉米等新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由于两季品种筛选依据科学性不足、季节间品种搭配不合理等,限制了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为此,本研究从品种季节间生态适应性出发,筛选适宜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种植制度的品种类型及两季品种搭配模式,进而研究不同搭配模式的产量形成、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及产量与气候资源的定量匹配关系,揭示了双季玉米模式建立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了双季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的可调控途径,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明确了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品种类别搭配方式及季节间品种选择的差异性。黄淮海平原第一季和第二季品种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30℃-1345℃左右和1365℃-1430℃左右,适宜的两季品种搭配模式为低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LH)、中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MM)和高有效积温型-低有效积温型(HL);长江中游地区的品种有效积温分别为1450℃-1520℃左右和1350℃-1450℃左右,适宜的两季品种搭配模式为低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LH)、中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MM)、中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MH)和高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HM)。(2)明确了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模式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及区域间的差异性。黄淮海平原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LH)季节间的积温分配率(TDR)为47%(第一季)和50%(第二季),积温比值(TR,第一季/第二季)为0.9,LH两季积温偏第二季分配;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HM)季节间的TDR为49%(第一季)和46%(第二季),TR为1.1,HM两季积温偏第一季分配。依据以上指标,可通过品种选择调配季节间光温资源分配,合理制定两季生育期最佳分配方案。充分挖掘区域光温资源,发挥玉米高光效高物质生产能力是提升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周年产量与光温资源的关键。(3)研究产量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双季玉米干物质积累量(DM)的差异是产量(GY)差异的主要原因。黄淮海平原第一季的DM无显着差异,第二季的DM的差异导致周年DM的差异。温度是调控双季玉米GY和DM的主要气象因子,第二季花前有效积温(GDD)达1040℃,花后GDD达660℃,DM物质积累量最高。温度和降水是调控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GY和DM的主要气象因子。第一季玉米花前GDD、日均温(MT)、日均高温(Tmax)和日均低温(Tmin)分别达762.2℃、18.5℃、23.3℃和14.4℃时,DM最高;花后GDD、MT、Tmax和Tmin分别达832.3℃、28.1℃、31.7℃和24.3℃时,DM最高。第二季花前GDD、MT、Tmax和Tmin分别达948.9℃、28.6℃、32.5℃和24.6℃,DM最高;花后GDD、MT、Tmax、Tmin和降雨量(Pr)分别达659.6℃、21.8℃、26.7℃、16.9℃和82.9 mm时,DM最高。(4)通过密度对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可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模式(LH和HM搭配模式),第一季品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9.75×104株ha-1左右),第二季品种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6.75×104株ha-1左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可见两季合理的密度搭配可促进双季玉米周年产量的增加,实现周年产量和效率的同步提高。适宜的种植密度下,与MM和HL搭配模式相比,黄淮海平原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LH)周年产量提高13%和28%;与LH、MM和MH搭配模式相比,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HM)周年产量提高47%、28%和30%。

韩玉玲[4](2020)在《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轮作系统近年来在中国长江中游逐渐发展起来,而农民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往往为了简便操作,直接将秸秆丢弃或焚烧,这样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浪费了可利用资源。秸秆富含氮、磷、钾等养分,还田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我国是缺钾的国家,钾肥大部分依靠进口,而秸秆中含的钾都以离子形态存在,还田后可以补充土壤中的钾素,因此可以在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下,探索秸秆对钾肥的替代效应。本研究于2016年-2018年在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试验基地进行定位实验,以玉米-水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玉米水稻季均无秸秆还田(CK)、玉米季秸秆不还田同时水稻季秸秆翻压还田(M0Rs)、玉米季秸秆和水稻季秸秆都翻压还田(Msr-Rs)、玉米季秸秆覆盖还田同时水稻季秸秆翻压还田(Msc-Rs),同时设置个钾肥不同减施处理: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不还田同时都不施钾肥(S0K0)、玉米季和水稻季都还田同时都不施钾肥(Sr K0)、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还田同时只施33%的钾肥(Sr K33)、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还田同时只施67%的钾肥(Sr K67)。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稻模式的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及钾肥替代的影响。主要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显着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水溶性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矿质态氮(Mineral nitrogen,Nmin)、速效磷和交换性钾;与单季秸秆还田(M0Rs)相比,玉稻双季秸秆还田土壤的DOC、MBC、Nmi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显着增加;与秸秆翻压还田处理(Msr-Rs)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处理(Msc-Rs)的DOC、MBC、Nmi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了5.3%-9.7%、2.6%-14.3%、4.2%-19.2%、1.4%-15.9%和2.4%-10.1%;同时秸秆还田显着增加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其中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处理(Msc-Rs)的效果最好。(2)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显着提高了土壤质量指数,与没有秸秆还田的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Msr-Rs和Msc-Rs)降低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和p H,显着增加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和提高土壤质量指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与对照(CK)相比,M0Rs、Msr-Rs和Msc-Rs的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2.5%-9.6%、8.8%-18.2%和2.8%-12.9%,周年干物质分别增加了10.1%-12.3%、0.1%-6.0%和6.9%-16.1%。(3)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下配施钾肥显着提高作物产量、生物量、吸钾量以及钾素的利用率,同时随着年限增加,试验的差异逐年增大。Sr K33和Sr K67与对照(CK)相比,周年产量增加了8.5%-11.5%和11.5%-16.0%。同时Sr K33和Sr K67处理显着增加玉米和水稻周年的生物量,提高钾素利用效率,增加钾素的表观回收率。基于秸秆还田的产量变化,玉稻两季秸秆还田能够起到替代47%左右的化学钾肥。(4)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和配施施钾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改变土壤Q/I(容量/强度)关系及其参数,增强土壤钾素供给能力。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着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和施钾的处理增加土壤-⊿K0和CR0K,降低PBCeK值,即土壤的易释放钾库增大,土壤对钾的吸附减少,土壤供钾能力增强,数据表明,Sr K67处理土壤的供钾能力最强,同时对钾的吸附较弱。综上所述,本研究经过3年的玉米-水稻种植,发现双季秸秆还田且玉米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双季秸秆还田同时只施用33%和67%的钾肥能够满足作物的需求。秸秆还田通过改善土壤碳组分、矿质态氮、速效钾、速效磷以及土壤酶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秸秆还田下,钾肥只施33%的处理在短期内能够满足作物对钾素的需求,但是消耗大量的土壤储存钾,而施用67%钾肥的处理在满足作物对钾的需求外,还能够在土壤中保持较高的供钾能力,因此长期来看,双季秸秆还田同时施用67%钾肥的措施是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节约肥料、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而长期秸秆还田下钾肥减施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胡浩柳[5](2020)在《重庆烤烟新品系CF8704生长发育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庆是我国烟叶主产区之一,品种单一是制约重庆烟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烤烟新品系CF8704是重庆自主选育的,能适应重庆产区生态条件、彰显本土醇甜香风格的烤烟新品系,即将通过国家审定。良种需配良法,为更好地了解该品系的生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技术方案,本研究以K326和云烟87为对照对CF8704进行发育动态观测,了解其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CF8704、K326、云烟87生长发育函数曲线,探究其各阶段生长发育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CF8704、K326、云烟87伸根期至旺长期的株高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2.08+0.04t)、y=exp(2.15+0.04t)、y=exp(2.17+0.04t),其中,y为株高(cm),t为时间(天);最大叶长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2.17+0.035t)、y=exp(2.29+0.032t)、y=exp(2.26+0.034t);最大叶宽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1.64+0.032t)、y=exp(1.72+0.027t)、y=exp(1.75+0.028t);根面积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3.73+0.019t)、y=exp(3.38+0.025t)、y=exp(3.6+0.021t)。对比分析伸根期至旺长期三个烟草品种(系)的不同生长性状可得出,株高增长速度:整体来看,云烟87>K26>CF8704;最大叶长增长速度:生长速度近似,从局部(移栽后7-19天)来看,云烟87与K326近似,CF8704略慢;最大叶宽:移栽后1-13天,生长速度近似,13天后,云烟87与K326近似,CF8704生长明显快于前两者;根面积增长速度:移栽后1-14天,云烟87>K26>CF8704,移栽后14天,CF8704生长加速且速度大于前两者,长势超过前两者。(2)CF8704、K326、云烟87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的株高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67.13+1.06t、y=81.47+0.91t、y=92.00+0.80t,其中y为株高(cm),t为时间(天);最大叶长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59.15+0.29t、y=58.51+0.63t、y=56.31+0.44t;最大叶宽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26.31+0.41t、y=22.26+0.23t、y=20.02+0.19t;茎围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5.16+0.20t、y=4.64+0.18t、y=5.25+0.13t;节距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3.48+0.03t、y=3.21+0.03t、y=3.45+0.05t。对比分析在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间三个烟草品种(系)的不同生长性状,可得出,株高性状,从增长速度和指标数值来看,均表现为CF8704最大,云烟87最小;最大叶长在增长速度和数值上,K326最快,CF8704最慢;最大叶宽性状增长速度和数值均表现为CF8704最大;茎围增长速度和数值均表现为CF8704最大;节距就增长速度而言,云烟87>K326≈CF8704,就指标大小而言,云烟87>CF8704>K326。(3)从酶活方面看,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间CF8704的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显着高于云烟87、K326的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表明其在成熟期氮代谢依然很活跃,对氮素的需要较高。CF8704的蔗糖转化酶活性(INV)要比烤烟品种云烟87略低,但是总体上一直保持活性上升的趋势,在成熟期依然保持较高的活性水平。从光合指标结果来看,在现蕾期CF8704的光合指标高于K326、云烟87。因此,CF8704积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作物生长发育逐渐高于对照品种。(4)在经济性状方面,CF8704的亩产量要低于云烟87,但在亩产值、均价、中上等烟率等方面优于云烟87以及K326。通过烟叶化学成分的档次及赋值表计算得到各个烤烟品系的协调性分值得出CF8704的协调性是三个烤烟品系中最高的。

吴咏翔[6](2019)在《西南山地生态区新选育玉米杂交种对缓释复合肥的养分吸收利用》文中研究表明西南山地玉米生态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较为特别多样,玉米育种目标除一般的高产、优质而外,还应强调对环境多样性的广泛适应性。缓释肥是一种养分释放速度与作物生长需肥规律基本吻合的新型复合肥,作为底肥施用后不再需要追肥,可有效节约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成本。然而,以往关于缓释肥作底肥一次性施用提高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报道,大多只比较了各种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作底肥一次性施用的差异,没有比较缓释尿素作底肥一次性施用与普通尿素分底肥和追肥多次施用的差异。少数施用的缓释复合肥作底肥的比较试验,其氮、磷、钾比例也不大符合玉米的吸收比例和需肥规律。本研究在品种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对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2个新选育玉米杂交种,通过浸提实验测定养分释放速率,选择氮、磷、钾比例和释放速度接近玉米吸收比例和需肥规律的复合肥作一次性底肥,与同比例的一次性配方底肥和1底肥3追肥配方施肥,比较其对不同玉米杂交种的增产效益,以及养分利用率、残留率和挥发流失率,以期整合为良种良法的配套技术推广,以满足现代农业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技术的要求。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肥料养分含量测定和浸提试验表明东临沂沃夫特复合肥有限公司生产的氮(N):磷(P2O5):钾(K2O)=20:8:12的沃夫特复合肥,养分含量及其释放速率基本符合玉米生长的养分需求和吸收规律。(2)一次性缓释复合底肥与一底三追配方肥之间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显着,但二者与一次性配方底肥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由此说明,一底肥三追肥的传统施肥方式,只要氮、磷、钾比例搭配适当,也可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是,多次追肥操作,增加劳动力投入,不符合现代农业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的要求。(3)贵州三力种业有限公司新选育的玉米杂交种三力2178,在一次性施用缓释复合肥底肥的条件下产量最高(8084 kg/hm2),与其他11个施肥×杂交种的处理组合之间差异极显着,建议作为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的主推技术。(4)方差分析表明4种施肥水平与3个杂交种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除不施肥对照及一次性配方底肥产量较低以外,一次性缓释复合底肥和一底三追肥配方肥与3个杂交种的6个处理组合,产量互有高低,说明不同杂交种的需肥特性和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不同,需要在区域试验后进一步的生产试验中比较不同技术处理的增产效果,良种良法配合推广。(5)所施肥料中氮、磷、钾的当季利用率、残留率和挥发流失率在3个施肥水平差异极显着。利用率以一次性缓释复合肥底肥最高,一底三追配方肥次之,一次性配方底肥最低;残留率以一次性配方底肥的最低,一次性缓释复合肥底肥次之,一底三追配方肥最高;挥发流失率以一底三追配方肥最低,一次性缓释复合肥底肥次之,一次性配方底肥最高。综上所述,一次性施用氮、磷、钾含量、比例和释放速率符合玉米生长发育需求的缓释复合肥作底肥,与适当的玉米杂交种配合,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的要求,并减少养分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建议作为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的主推技术。

杨震[7](2019)在《玉米进口解决我国玉米产需缺口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玉米生产总量、单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国内玉米消费增速已经超过玉米产量增速,需求量大于国内总产量,产需缺口出现,玉米进口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我国玉米行业的发展战略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影响我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因素分析入手。首先,在分析了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增长潜力的基础上,以2008-2017年数据为基准,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M(1,1)、基于C-D函数和灰色预测模型的组合模型,对我国2018-2027年十年期间玉米的产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十年我国玉米产量持续增加,到2027年玉米产量将会达到3.70亿吨。在对我国玉米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灰色预测模型,基于holt指数平滑法和灰色预测模型的组合模型,对我国2018-2027年的玉米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十年我国玉米需求量将持续增加至2027年的3.77亿吨。接着,本文就国际市场解决我国玉米产需缺口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玉米供给能力和供应潜力,我国有充足的资金和政策体系,能够为我国获取国际市场玉米提供较大的可能性,通过玉米进口可以增加玉米出口国和我国的福利和经济。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我国未来玉米政策建议。

陈伟[8](2019)在《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及生态经济效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多熟种植是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丘陵旱地高产高效特色种植模式,不同种植模式资源利用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分析,对种植模式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通过2年大田定位试验,对四川丘陵旱地8种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能量生产、经济效益、资源利用和生态能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模式生产力上,多熟复合种植模式在物质能量生产、折产和经济效益上整体优于两熟净作模式,不同多熟种植模式的优点各异,其中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的生物产量物质能量生产最优,T6“饲草油菜-春玉米‖花生”的经济产量物质能量生产最优,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的折产和经济效益最优。2.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比较中,光温水资源的分配绝对量和分配率上套作多熟模式显着优于两熟净作模式。光温水资源经济产量生产效率多熟种植模式整体优于两熟净作模式,且同播期下间作模式资源经济效率优于套作模式。光温水资源生物产量生产效率上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和T6“饲草油菜-春玉米‖花生”优于两熟净作模式,且套作模式的资源生物产量生产效率优于间作。在光温水气候资源利用率综合评定中,T6“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是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的气候资源综合利用率双优模式。3.气候资源变化和作物响应机制中,饲草油菜、马铃薯等多熟模式和两熟模式相比,缩短了生育期以降低降水的产量负效应,稳定光温水资源分配,同时挖掘积温生产潜力。多熟模式间套作春玉米与两熟净作相比能提早播种和收获时期,躲避夏涝对产量的影响,同时间作系统表现出水分的补偿效益以缓解春旱带来的影响,应对光温水资源变化的系统生产稳定性表现为:间作>套作>净作。周年上多熟间套作模式在年际间气候变化中相较两熟净作模式更能稳产增效。4.能值理论的生态经济效益比较中,经济效益上,能值投入率、购买能值比率、能值密度上多熟模式均高于两熟净作模式,现代化、集约化水平更高,更具经济竞争优势,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能值产出率上T2“油菜-夏玉米”最高。生态效益上,多熟模式在能值自给率、系统生产优势度和环境负载率上均小于两熟净作模式,对环境的依赖更低,系统内部更为均匀,环境压力更小,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在生态经济综合互作效益上,整体多熟模式的可持续指数和系统稳定性指数优于两熟净作模式,多熟模式的稳定和可持续能力更优,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5.AHP综合指标效益分析中,经济效益上,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模式更注重数量优势,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更注重效率优势,其中T5最优。生态效益上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最优,在物质、能量、土地利用效率上显着优于其他模式。社会效益上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最优,在三大效益的综合评判中,整体多熟模式优于两熟模式,其中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是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农业可持续模式。综上所述,多熟种植模式整体优于两熟净作模式,间套作系统在经济性能、生物性能、资源利用和能值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显着优于单作系统。冬种的饲草油菜和马铃薯相对粮、油生产有不同突出优势,均是冬种理想替代作物。表明在发展夏秋季间套作玉米优势的同时,更要充分挖掘利用冬种饲料、经济作物相对粮油作物的高生产潜力和高效率特性。T5“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是生物产量物质能量生产、生物产量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和AHP综合指标效益最优模式,T6“饲草油菜-春玉米‖花生”是经济产量物质能量生产、增产潜力、资源综合利用和系统稳定性最优模式,T7“马铃薯-春玉米‖花生”是在折产、经济效益和能值分析的生态经济稳定可持续性最优模式。

夏飞[9](2019)在《长江中游不同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代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和新型生产条件影响,长江中游早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玉米因省工、高效、高产等优势在南方稻作区种植量逐渐增加,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以玉米替代水稻的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玉米-油菜等新型种植模式。然而,随着新型种植模式的出现,模式的相关栽培学研究滞后并不能指导生产和新型模式发展,不同种植模式周年产量的形成、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代价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在该区传统双季稻和稻油模式基础上,通过更换资源高效作物构建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夏玉米-冬油菜等新型种植模式,系统研究了不同模式周年产量形成、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代价(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作模式玉玉、玉稻和玉油周年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均显着高于传统的稻作模式,玉米单季产量均表现显着高于水稻、油菜。春玉米-晚稻与双季玉米模式周年产量分别比双季稻显着高出25.3%-26.3%,23.7%-37.4%;通过2018年将夏玉米播期调前,夏玉米-油菜模式比中稻-油菜高出约9.3%。玉作模式与非玉作模式分别比较玉米和水稻、油菜对后季作物的影响,玉作晚稻季产量比非玉作晚稻季高12.1%-14.6%,玉作油菜季产量比非玉作油菜季高15.2%,分析其产量构成因子发现,玉作晚稻季有效穗数比非玉作晚稻季高8.3%-10.7%,玉作油菜季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比非玉作油菜季高30.5%和9.4%。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双季稻平均高168.3%和102.7%,周年净同化率分别比双季稻平均高132.1%和102.7%;周年叶面积衰减率变现为:双季稻>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中稻-油菜>夏玉米-油菜,花后叶面积衰减率的增加导致花后光合势减少。2、比较不同种植模式资源效率表明,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资源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双季稻模式,夏玉米季资源利用效率显着高于中稻季,并且玉作模式均表现较高的经济效益。相比传统双季稻模式,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周年光能生产效率分别提升29.3%-45.0%和22.0%-22.5%、周年积温生产效率提升40.0%-53.0%和24.8%-25.2%、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提升63.3%-119.8%和24.4%-42.6%;相比传统中稻-油菜模式中稻季,夏玉米季光能生产效率、积温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23.8%、25.4%和70.6%。双季玉米及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经济效益相比稻作均要高,周年经济效益分别为双季玉米26500元/hm2、春玉米-晚稻24032元/hm2、夏玉米-油菜16115元/hm2、中稻-油菜14932元/hm2和双季稻12695元/hm2,其中春玉米-晚稻模式中晚稻季经济效益比双季稻模式中晚稻季高出30.7%,夏玉米-油菜模式中油菜季经济效益比中稻-油菜模式中油菜季高出39.4%。3、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环境代价表明,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的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着降低,油作模式表现出显着的土壤改良特征其油菜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强度具有改良作用,玉作模式中因水旱轮作玉米季进行合理土壤耕作对旱田土壤容重有显着改善效应。双季玉米模式显着降低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春玉米-晚稻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着低于双季稻;夏玉米-油菜模式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比中稻-油菜分别降低13.7%和24.3%;各模式N2O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玉米季及油菜季,其中双季玉米最低,夏玉米-油菜最高;各模式CH4排放量主要集中在水稻季,其中夏玉米-油菜最低,双季稻最高。旋耕种植水稻导致土壤0-20 cm土层容重增加;旋耕种植玉米使得土层0-20 cm土层容重降低,并且20-40 cm土层容重有下降的趋势;免耕种植油菜是适合油作模式的合理耕作方式。双季玉米模式0-2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显着增加,pH值下降0.73;春玉米-晚稻模式及夏玉米-油菜模式中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降低,pH值分别下降0.12和0.36。综上所述,从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来综合分析长江中下游(湖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均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从单季产量和单季资源利用效率来看,玉米季较水稻季和油菜季也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在气候和生产条件变化下,长江中游玉米有一定发展潜力,玉作模式可作为稻作和油作模式的有效补充种植模式。

田来安[10](2019)在《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叶生产为烟草行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坚定不移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烟叶生产规模从122万公顷、235万吨降至现在的90万公顷、174.4万吨。内蒙古地区种植烟叶规模减少约五分之四。本文利用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内蒙古烟叶生产进行了详细论述。内蒙古地区种植烟叶已有40多年的历史,2005年种植面积达3200公顷、12000吨。内蒙古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基本烟田9386.7公顷,育苗工厂4个,密集烤房1670座,机械182台,100%实现烟叶标准化生产,实施精益管理,规模化种植、合作社与专业服务及科技推广与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内蒙古植烟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中等偏下,烟叶钾含量水平较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诸多限制因素亟待解决。一是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要加大烟叶适用技术推广。二是烟叶等级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烟叶产出与市场需求难于对接。三是生存压力巨大,受区域自然生态条件限制,内蒙古烟叶在卷烟生产中主要被用于填充料。随着细支卷烟生产得到不断发展,填充料在卷烟配方中的占比和用量大幅下滑,内蒙古烟叶产业生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四是种植品种单一。五是烟田轮作困难。六是烟叶质量水平不高,钾含量水平较低,氯和淀粉含量偏高。七是生产成本高。八是与竞争性作物的比较收益不明显。九是烟技队伍和烟农队伍老龄化。经过调查分析,本文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一是对烟农转产进行分析,并提出争取政策支持、扩大技能培训范围、转产途径选择等三个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持续优化生产方式。包括六个方面:优化生产布局;重新调整销售渠道;使用多样化烟草专用肥,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时把磷肥用量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烟叶质量水平;通过优化结构和减少留叶数的措施提高上等烟比例,提高烟叶等级质量;烤房集约化烘烤,推广分级专业化服务,从而减少在烘烤和分级环节中不必要的用工个数,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积极扩大烟农增收途径。

二、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禀赋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2.2.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3 粮食贸易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及世界玉米供需与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3.1.1 中国玉米生产状况
        3.1.2 中国玉米消费状况
        3.1.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状况
        3.1.4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3.2 世界玉米供需形势及贸易状况变化
        3.2.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3.2.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3.2.3 世界玉米贸易状况
        3.2.4 世界玉米供需状况
第四章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4.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4.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4.2 中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4.2.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制约因素
        4.2.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制约因素
第五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5.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5.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5.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5.2.1 基础设施因素
        5.2.2 物资投入因素
        5.2.3 劳动力因素
        5.2.4 自然环境因素
        5.2.5 其他因素
第六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6.1.3 实证分析
    6.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稳定性分析
    6.3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区域分类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品种搭配对湖北省玉米–晚稻复种产量及资源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田间管理
    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1.5 相关指标计算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搭配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2.2 作物生长期气象条件
    2.3 品种搭配对玉米–晚稻复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2.4 季间积温分配比及积温利用率与周年产量的关系
    2.5 不同品种搭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生产效率
3 讨论
4 结论

(3)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 应对气候变化作物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1.3 双季玉米模式的优点及推广限制因素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研究方案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季玉米体系季节间搭配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品种GDD和产量
        2.2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体系品种类别划分
        2.3 双季玉米体系季节间搭配模式比较
    3 讨论
        3.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下两季玉米品种的选择
        3.2 双季玉米模式不同类别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4 小结
第三章 双季玉米体系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产量
        2.2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
        2.3 双季玉米体系不同类别品种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的关系
        2.4 双季玉米适宜搭配模式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
        2.5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光能利用效率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双季玉米产量形成与气候因子的定量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生态因子差异分析
        2.2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量
        2.3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4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品种搭配模式下干物质积累与气候资源的关系
        2.5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2.6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与生态因子的定量关系
    3 讨论
        3.1 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2 气象因子对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干物质形成的影响
        3.3 气象因子对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干物质积累影响的定量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密度对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搭配模式产量的影响
        2.2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类别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类别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别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 讨论
        3.1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灌浆特性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集成
    6.1 黄淮海平原周年双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6.2 长江中游地区周年双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3.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3.2 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附表 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两季的播种期和收获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
致谢
作者简介及成果

(4)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旱轮作的研究概况
    1.3 国内外秸秆资源现状
    1.4 秸秆还田的效益
        1.4.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稻轮作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田间管理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6 气象资料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作物生物量和产量
        2.2.2 土壤碳库
        2.2.3 土壤总氮和矿质态氮
        2.2.4 土壤总磷和速效磷
        2.2.5 土壤交换性钾
        2.2.6 土壤pH和BD
        2.2.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2.2.8 土壤酶活性
        2.2.9 土壤还原性物质
        2.2.10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2.11 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2.3.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2.3.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氮和矿质碳氮的影响
        2.3.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总磷、速效磷及交换性钾的影响
        2.3.5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pH和BD的影响
        2.3.6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3.7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8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2.3.9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稻轮作下秸秆还田及钾肥减施对作物产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田间管理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作物产量
        3.2.2 植株干物质
        3.2.3 籽粒吸钾量
        3.2.4 秸秆吸钾量
        3.2.5 地上部植株吸钾量
        3.2.6 作物籽粒吸钾量、秸秆吸钾量与地上部植株吸钾量之间方差分析
        3.2.7 作物产量与吸钾量之间的关系
        3.2.8 钾素偏生产力
        3.2.9 钾素农学利用效率
        3.2.10 钾素利用率
        3.2.11 表观养分回收率
        3.2.12 秸秆钾素对钾肥的替代效应
    3.3 讨论
        3.3.1 作物产量和干物质
        3.3.2 籽粒吸钾量、秸秆吸钾量、植株吸钾量以及吸钾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3.3.4 钾素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钾素利用率和表观养分回收率
        3.3.5 秸秆钾对钾肥的替代效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玉-稻轮作下秸秆还田及钾肥减施对土壤钾素释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田间管理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交换性钾
        4.2.2 有机质
        4.2.3 Q/I曲线
        4.2.4 Q/I曲线参数
    4.3 讨论
        4.3.1 交换性钾
        4.3.2 有机质
        4.3.3 Q/I曲线及曲线参数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教育背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重庆烤烟新品系CF8704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烤烟生产的现状
    1.2 品种对烟叶生产的重要性
    1.3 品种特性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1.4 作物生长发育曲线的建立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进展
    1.5 重庆烟叶目前面临的问题及CF8704的相关背景介绍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伸根及旺长期发育动态分析比较
    3.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方法
    3.4 数据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生育期比较
        3.5.2 移栽期农艺性状分析
        3.5.3 团棵期农艺性状分析
        3.5.4 现蕾期农艺性状分析
        3.5.6 烟叶重量比较
        3.5.7 农艺性状生长模型比较分析
    3.6 根系发育分析比较
        3.6.1 根系面积比较分析
        3.6.2 根冠比的比较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伸根及旺长期生理代谢分析比较
    4.1 试验地点及材料
    4.2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光合数据比较
        4.3.2 硝酸还原酶(NR)和蔗糖转化酶(INV)活性变化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间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
    5.1 试验地点及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5.4 数据分析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生长发育曲线比较分析
        5.5.2 酶活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产量品质分析比较
    6.1 试验地点以及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经济性状分析
        6.3.2 化学成分分析
        6.3.2.1 中部叶化学成分分析
        6.3.2.2 上部叶化学成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试验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南山地生态区新选育玉米杂交种对缓释复合肥的养分吸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玉米品种对环境多样性的广泛适应性
    1.2 社会经济发展对玉米栽培技术变革的要求
    1.3 玉米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
    1.4 缓释肥料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不同缓释复合肥养分含量和释放速度测定
        2.1.1 材料
        2.1.2 复合肥养分浸提
        2.1.3 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
        2.1.4 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磷含量
        2.1.5 氢氧化钠熔融法测定钾含量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1 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4 取样调查
    2.3 植株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2.3.1 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测定
        2.3.2 植株和土壤样品全氮含量测定
        2.3.3 土壤样品速效氮含量测定
        2.3.4 植株和土壤样品全磷含量测定
        2.3.5 土壤样品速效磷含量测定
        2.3.6 植株和土壤样品全钾含量测定
        2.3.7 土壤样品速效钾含量测定
    2.4 养分吸收利用率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缓释复合肥养分含量和释放速率
    3.2 不同施肥处理及杂交种的产量表现
    3.3 不同施肥处理及杂交种养分吸收利用率
4 讨论
    4.1 关于缓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速率
    4.2 关于缓释复合肥的增产效益
    4.3 缓释复合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挥发流失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玉米进口解决我国玉米产需缺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启示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玉米进口的相关理论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要素禀赋理论
        2.1.3 成本收益理论
    2.2 影响我国玉米进口贸易的因素分析
        2.2.1 需求与供给相关性因素
        2.2.2 政策环境相关性因素
        2.2.3 贸易环境相关性因素
第3章 我国玉米产量预测
    3.1 我国玉米播种区域分布及产量
    3.2 影响我国玉米产量的因素
    3.3 我国玉米产量增长潜力分析
    3.4 玉米产量预测
        3.4.1 预测方法选择
        3.4.2 基于C-D生产函数的预测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预测
        3.4.4 基于C-D函数和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组合预测
        3.4.5 预测结果的确定
第4章 我国玉米产需缺口预测
    4.1 我国玉米的消费现状
        4.1.1 玉米消费总量
        4.1.2 玉米消费结构
        4.1.3 玉米消费项目
    4.2 我国玉米需求量预测
        4.2.1 基于Holt指数平滑法的预测
        4.2.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预测
        4.2.3 基于Holt指数平滑法和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组合预测
        4.2.4 预测结果的确定
    4.3 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分析
第5章 玉米进口解决我国玉米产需缺口的可行性分析
    5.1 国际市场的玉米可供性分析
        5.1.1 国际市场的玉米供应能力分析
        5.1.2 国际市场的玉米供应潜力分析
    5.2 中国获取国际市场玉米的能力分析
        5.2.1 充足的资金保障
        5.2.2 优惠的政策体系
    5.3 中国玉米资源国际配置的经济福利与挑战分析
        5.3.1 经济福利分析
        5.3.2 战略挑战分析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持续提高国内玉米产量
        6.2.2 结合实际控制玉米进口量
参考文献
致谢

(8)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及生态经济效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种植模式的研究进展
        1.2.2 种植模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多熟种植模式的光温水资源高效研究
        1.2.4 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和经济性能综合研究
        1.2.5 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进展
    1.3 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作物指标
        2.4.2 资源利用指标
        2.4.3 土壤指标
    2.5 能值分析
        2.5.1 评价原理和方法
        2.5.2 能量计算
        2.5.3 能值项目与指标体系
    2.6 生态经济综合指标评价-AHP层次分析法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模式物质生产、能量积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1 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产量、干物质和产能分析
        3.1.2 不同种植模式的折产产量分析
        3.1.3 不同种植模式的生物群体产量和产能分析
        3.1.4 不同种植模式的产值、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
    3.2 资源分配、利用及生产特征
        3.2.1 不同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
        3.2.2 光资源分配率、生产效率及利用率
        3.2.3 积温资源的分配及生产效率
        3.2.4 降水资源的分配及生产效率
        3.2.5 光、温、水气象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3.2.6 气象资源分配和作物物质生产的响应规律
    3.3 能值理论和分析
        3.3.1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分析
        3.3.2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能值产出分析
        3.3.3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能值指标汇分析
    3.4 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标分析
        3.4.1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经济效益分析
        3.4.2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生态效益分析
        3.4.3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社会效益分析
        3.4.4 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综合效益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能量生产和经济效益
        4.1.1 不同种植模式的物质、能量生产分析
        4.1.2 不同种植模式的产值、成本与效益综合价值分析
    4.2 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综合评价
        4.2.1 气象资源的分配、生产及其综合效应的定量评价
        4.2.2 气候资源的分配与作物协同响应机制
    4.3 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系统在能值理论上的优劣度
        4.3.1 能值投入产出量、生产效率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
        4.3.2 能值在不同生态系统的环境生态效益水平
        4.3.3 能值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水平
    4.4 不同种植模式综合指标分析的评判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长江中游不同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代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部分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研究现状
        1.2.1.1 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发展历程
        1.2.1.2 生产方式对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的影响
        1.2.1.3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的影响
        1.2.2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探索
        1.2.2.1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1.2.2.2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土壤特性
        1.2.2.3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
        2.3.2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
        2.3.3 夏玉米-冬油菜种植模式
        2.3.4 双季稻种植模式
        2.3.5 中稻-冬油菜种植模式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气象指标
        2.4.2 生育进程
        2.4.3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叶面积测定
        2.4.4 测产及考种
        2.4.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6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计算
    2.5 花后光合物质积累特性及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的分析
        2.5.1 花后光合物质积累特性的分析
        2.5.2 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分析
    2.6 经济效益的计算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及产量构成
        3.1.1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比较
        3.1.2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玉米产量构成
        3.1.3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水稻产量构成
        3.1.4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油菜产量构成
    3.2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形成
        3.2.1 不同种植模式生育期差异
        3.2.2 不同种植模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
        3.2.3 不同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
        3.2.4 不同种植模式叶面积指数
        3.2.5 不同种植模式花后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3.3 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2018 年)
        3.3.1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容重的变化
        3.3.2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4 不同种植模式温室气体排放(2018 年)
        3.4.1 不同种植模式N_2O排放
        3.4.2 不同种植模式CH_4排放
        3.4.3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的比较
    3.5 不同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
        3.5.1 不同种植模式光能生产效率及周年利用率
        3.5.2 不同种植模式积温生产效率及周年利用率
        3.5.3 不同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3.5.4 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
4 讨论
    4.1 不同两熟种植模式产量与产量形成分析
    4.2 不同两熟种植模式对稻田气体排放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 不同两熟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四)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调查分析法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概况
    (一) 种植烟叶的区域优势
        1.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
        2. 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
        3. 政策优势
    (二) 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情况及分析
        1. 内蒙古烟叶种植历程
        2. 内蒙古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3. 烟叶生产支持体系建设
        4. 生产现状
二、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限制因素分析
    (一) 烟叶生产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生存空间趋于收缩
        2. 烟叶产销矛盾较大
        3. 生产技术、管理措施相对落后
    (二) 限制因素分析
        1. 种植品种单一
        2. 烟田轮作困难
        3. 烟叶质量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烟叶生产成本高
        5. 种植烟叶比较收益不明显
        6. 烟叶技术队伍和烟农队伍逐渐老龄化
    (三) 近三年烟叶生产成本调查和分析
    (四)近三年烟叶生产收益调查和分析
三、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 持续优化生产方式
        1. 优化生产布局
        2. 抓住机遇,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合作
        3. 加大烟叶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
        4. 优化等级结构
        5. 加大减工降本力度
        6.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有机烟叶
        7. 扩大烟农转产增收途径
    (二) 烟农转产分析
        1. 争取政策支持
        2. 扩大技能培训范围
        3. 选择转产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D]. 刘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品种搭配对湖北省玉米–晚稻复种产量及资源效率的影响[J]. 刘志辉,潘高峰,陈文,秦明广,曹凑贵,常昌龙,展茗. 作物学报, 2020(12)
  • [3]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 王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D]. 韩玉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重庆烤烟新品系CF8704生长发育特性研究[D]. 胡浩柳. 西南大学, 2020(01)
  • [6]西南山地生态区新选育玉米杂交种对缓释复合肥的养分吸收利用[D]. 吴咏翔.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玉米进口解决我国玉米产需缺口研究[D]. 杨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8]四川丘陵旱地不同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及生态经济效益比较研究[D]. 陈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长江中游不同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代价的研究[D]. 夏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内蒙古烟叶生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田来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