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铋超细粉体的制备研究进展

氧化铋超细粉体的制备研究进展

一、氧化铋系超细粉体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郭霞[1](2021)在《纳米氧化锆基固体电解质的可控制备及离子导电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种零污染、全固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解质是SOFC的核心部件。Zr O2基固体电解质由于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机械性能,优秀的耐氧化性和耐腐蚀性等优点被逐步推广应用于SOFC、传感器等领域。固体电解质的微观结构是影响氧离子电导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高的烧结温度及工作温度是制约其推广的主要瓶颈,故调控微观结构、降低温度,提高其离子电导率,成为了制备中低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SDS/C10H22O/H2O层状液晶为模板,以氯氧化锆为锆源,引入硝酸铋、硝酸钇制备YxZr1-xO2和BixY0.04Zr0.96-xO2粉体及固体电解质。利用偏光显微镜确定不同掺杂量的反应物对模板层状相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基于稳定性模板,考察了硝酸钇、硝酸铋单掺及双掺的掺入量对所制备粉体晶型、粒度分布、形貌及固体电解质导电性的影响,确定固体电解质相对最佳导电性的适宜掺杂量。另外,研究了氧化铋为铋源制备出BixY0.07Zr0.93-xO2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交流阻抗谱等手段对粉体的微观结构及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性进行表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加入5 mol/L氨水前后SDS/C10H22O/H2O层状液晶模板,确定模板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掺杂量为3-7 mol%YxZr1-xO2、1-5 mol%BixY0.04Zr0.96-xO2及1-3 mol%BixY0.07Zr0.93-xO2的粉体均呈现出层状液晶典型的十字花纹织构。2、以硝酸钇、硝酸铋、氯氧化锆为原料,基于稳定性SDS/C10H22O/H2O层状液晶模板,700℃煅烧2 h制备出3-7 mol%YxZr1-xO2和1-5 mol%BixY0.04Zr0.96-xO2的粉体,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晶型为四方相,形貌为单分散的类球形,平均粒径在15 nm以内。3、YxZr1-xO2和BixY0.04Zr0.96-xO2固体电解质分别在烧结温度为1200℃和1100℃烧结2 h获得。对于YxZr1-xO2固体电解质,硝酸钇掺杂量为4 mol%的离子电导率相对最佳,即3.26×10-6S/cm,相对应激活能为0.82 e V。引入Bi(NO3)3于YxZr1-xO2固体电解质,掺杂量为3 mol%的硝酸铋总离子电导率相对最佳,即7.41×10-5S/cm,且激活能最小为0.72 e V。对比发现,引入Bi(NO3)3后,同一制备条件下,烧结温度下调100℃时,其电导率与YxZr1-xO2相比提高一个数量级。4、以氧化铋、氧化钇、氯氧化锆为原料,相同条件下制备出BixY0.07Zr0.93-xO2固体电解质,结果表明氧化钇和氧化铋的适宜掺杂量分别为7 mol%、1 mol%。

王强[2](2021)在《SOFC阳极侧微尺度界面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新能源领域具有相当应用前景的发电技术,实际运行中电功率密度偏低。本文主要通过探索新的电池制作工艺和材料制备方法来制备更高功率密度的SOFC,从界面优化和阳极微观改性两个微尺度来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实验采用了3D复刻法和压印法两种工艺制备具有非平整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燃料电池。结果发现:3D复刻法对打印设备要求苛刻,制备的电解质基片具有较大的热应力;压印法流程简单,借助孔网、以阶段式加压的工艺,成功制备得到微观表面形态平整、网格密度不同的YSZ电解质基片。电解质基片经涂覆Ni O-YSZ阳极和LSM-YSZ阴极,成功得到具有20目、30目、40目网格界面的单电池。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网格界面单电池性能随网格密度增大而增加,40目网格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相比平整单电池在900℃、800℃下提升幅度约40%,尤其是甲烷燃料性能随网格增加更明显。对单电池阳极-电解质界面及阳极表面微观形貌分析,发现高密度网格单电池增加了阳极和电解质的接触面,同时电解质厚度减薄的面积也增大了,阳极印痕处表面呈现分布均匀的孔洞结构。这些微观微米级结构的变化增加了电化学的三相界面密度,减小了电解质的欧姆极化和阳极的浓差极化,提升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微米级微观尺度的界面优化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性能。采用机械混合法、GNP法和模板浸渍法制备Ni基和Ni-Fe双金属阳极,并分析材料物相、相貌。发现GNP法制备了纳米级团簇的催化剂颗粒,硬模板法制备了高纯度的萤石结构YSZ丝状纤维,浸渍硝酸盐溶液、煅烧还原得到了纳米催化颗粒均匀附着在电解质骨架的复合阳极。各阳极与40目网格电解质制备的阳极半电池经孔隙分析发现,机械法制备的阳极材料具有有限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结合GNP法制备的阳极粒径减小,其比表面积得以增加,硬模板法中YSZ复刻了活性炭纤维毡结构中的高比表面积,其浸渍得到的阳极具有高孔隙、高比表的特点。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Ni0.75Fe0.25Ox包覆YSZ阳极在900℃下H2、CH4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359 m W/cm2和389 m W/cm2,在800℃下分别为263 m W/cm2和163 m W/cm2;与传统Ni O-YSZ阳极相比,同温度下H2发电性能超过73%、CH4超过68%;该阳极微观形貌质量较高,催化剂联结成多微孔网状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增大了反应的三相界面。充分表明,硬模板法结合浸渍法可以制备高性能纳米级SOFC阳极。

陈晓冬[3](2021)在《纳米Bi2O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性能,制备了纳米氧化铋(Bi2O3),运用纳米复合技术将Bi2O3与AP复合,考察复合粒子的热分解性能。应用沉淀法和前驱体煅烧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了纳米Bi2O3,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表征制得的纳米Bi2O3及Bi2O3/AP复合纳米粒子。利用研磨法、分散剂挥发法、溶剂-非溶剂法和液相沉积法制备了Bi2O3/AP纳米复合粒子。采用差热分析法(DT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分析技术研究了Bi2O3对AP的催化效果,并简单分析了催化机理。结果表明,沉淀法制备纳米Bi2O3时,随着水浴温度的增加,纳米Bi2O3的粒径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当水浴温度为80℃时纳米Bi2O3粒径反常变小;前驱体煅烧法制备纳米Bi2O3时,煅烧温度不同,制备的纳米Bi2O3晶型不同;液相沉积法制备的Bi2O3/AP复合粒子相较于研磨法、分散剂挥发法和溶剂-非溶剂法而言,对提升Bi2O3催化AP热分解的能力略有优势;液相沉积法制备的不同质量比例的Bi2O3/AP复合纳米粒子中,Bi2O3质量分数为6%的复合粒子对AP的催化效果优于其它浓度;四方晶系的β-Bi2O3对AP的催化效果优于单斜晶系的α-Bi2O3催化能力。研究发现,Bi2O3与AP混合方式以及Bi2O3的晶型影响二者的接触面积和界面吸附情况,从而影响AP的热分解反应步骤中NH4+在Bi2O3表面的吸附效率,导致对AP热分解反应的催化效率不同。

秦玉霜[4](2020)在《铝基红外隐身功能填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隐身涂料由填料、粘合剂以及添加剂组成,由于制造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在红外隐身技术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红外隐身填料的选择与制备是实现红外隐身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为了适应红外探测技术以及多元制导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装备的战场生存率,单一的红外隐身材料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红外隐身材料除了要具有在红外波段能显着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和减小目标与环境之间的红外辐射差异,还要求在其他波段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因此具有多波段兼容隐身特性的红外隐身填料在现代军事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论文以片状铝粉为基体,通过共沉淀法分别制备铝/掺锑二氧化锡(Al/ATO)复合粒子和铝/氧化铋(Al/Bi2O3)复合粒子。借助XRD、SEM、紫外分光光度计、IR-2红外辐射率仪等仪器,对复合粒子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反射率、红外发射率特性等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研究发现,铝粉含量、Sn/Sb摩尔比、共沉淀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煅烧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复合粒子的组成和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调节铝粉含量,可控制铝粉表面包覆层厚度,影响复合粒子在1064nm激光波长处的反射率及8~14μm红外波段的发射率;Sn/Sb摩尔比降低,ATO中Sb掺杂浓度升高,施主能级更易跃迁,Al/ATO复合粒子对1064nm激光处的吸收增强;反应温度升高,氨水的水解程度增大,片状铝粉表面包覆层加厚,复合粒子的红外发射率增加;反应时间增加,共沉淀反应速率降低,金属离子OH-充分发生反应并在Al粉表面非均匀成核;煅烧温度升高,片状Al粉表面的Bi2O3粒子结晶度增强,晶粒减小,复合粒子包覆层厚度增加,有效抑制片状铝粉的高金属光泽度。当片状铝粉含量20wt%、Sn/Sb摩尔比10: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煅烧温度800℃时,可以制得核-壳结构的Al/ATO复合粒子;铝粉的量20wt%、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煅烧温度450℃时制得核-壳结构的Al/Bi2O3复合粒子。此外,通过工艺控制和结构优化获得的Al/ATO复合粒子在1064nm激光波长处反射率为43%,8~14μm波段内的红外发射率为0.708,表现出良好的红外/激光兼容隐身性能。Al/Bi2O3复合粒子呈现黄绿色,在8~14μm红外发射率为0.462,在1064nm激光处的反射率为44.8%,具有良好的红外/可见光/激光兼容隐身性能。本论文通过对片状铝粉的表面包覆改性,获得性能优异的红外隐身填料,并且有助于实现可见光/激光/红外多频谱兼容隐身,提高武器、装备等军事目标在战场上的生存率以及反侦察能力。

任宣羽[5](2020)在《蒙脱石微纳米片层在复合凝胶及复合Bi2O3光催化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蒙脱石是一种典型的2:1型层状硅酸盐矿物,由于其结构特殊,在很多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经过超声剥离处理得到的蒙脱石纳米片,具有大量表面负电荷和丰富的官能团,是制造无机凝胶的理想材料。蒙脱石也可应用于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载体,氧化铋是一种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的半导体材料,但是在液相体系的光催化过程中,其粉体容易团聚,且较困难分离回收。本文以蒙脱石作为原料,经超细分散后,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蒙脱石复合凝胶、水热法制备氧化铋/蒙脱石复合光催化材料,并对所得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在蒙脱石复合凝胶的制备中,以蒙脱石纳米片、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原料,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二元复合水凝胶以及三元复合水凝胶,并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得到干凝胶。探究了原料质量比、蒙脱石料浆浓度、是否调节pH、表面活性剂以及超声处理对于复合凝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蒙脱石经过超声处理后,更容易形成凝胶;当蒙脱石浓度越高时,越容易形成凝胶;当蒙脱石与高分子材料的质量配比越大时,越容易形成凝胶;将高分子溶液的pH调节至弱碱性也是有利于凝胶的形成;添加表面活性剂不利于凝胶的形成;与三元复合凝胶相比,二元凝胶较难形成。对于制备的三元体系纳米蒙脱石/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凝胶,优选的工艺为,当调节壳聚糖pH值至弱碱性,使用浓度为1%的纳米蒙脱石溶液,蒙脱石/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配比为10:1:1的条件下,制备的CS-CMC-19样品拥有对于亚甲基蓝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吸附量为268mg/g,导热系数为0.039W/m·K,保温效果极佳。在制备光催化剂方面,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纯相氧化铋,并在最佳的水热pH值条件下制备了氧化铋/蒙脱石复合光催化剂,分别探究了水热pH值和负载量对复合样品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蒙脱石的存在可以阻碍氧化铋的晶型结构发生变化,而且还增大了合成高活性氧化铋的pH值范围。确定的最佳合成工艺为:氧化铋/蒙脱石的负载质量比例为4:1,体系pH值为7.58.5,在180℃的水热温度下进行10h水热反应。在此最佳工艺下,复合光催化剂通过8h的可见光照射,甲基橙的降解率可高达90%以上;通过2h的紫外光照射,可实现甲基橙100%降解。光电化学测试及光催化反应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光催化剂优异的光催化活性主要是由于蒙脱石的复合,使得复合的光催化材料的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分离电子空穴,并减小了氧化铋的禁带宽度,增强了对于可见光的响应能力,且光生空穴氧化作用是推进整个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关键。

李登恢[6](2019)在《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对能源的需求与使用逐年增加,引发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来缓解当前能源短缺问题迫在眉睫。在众多的绿色能源中,生物质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经过水解会得到小分子化合物比如脂肪酸,脂肪酸再经过进一步反应可以得到烷烃及其它无污染物质。烷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烷烃可以直接混入柴油被现有的发动机系统使用,展现了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脂肪酸降解研究最多的就是热分解反应,而鲜有关于光催化脂肪酸降解的相关报道。本文研究了无机半导体可见光光催化脂肪酸降解,讨论了光催化降解反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光催化降解反应的机理,并为脂肪酸降解绿色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实验基础,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活性炭吸附共沉淀法合成了正四方晶型的β-Bi2O3。以五水硝酸铋(Bi(NO3)3·5H2O)为铋源,浓氨水(NH3·H2O)为沉淀剂,制备Bi2O3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物理吸附仪(BET)等测试方法对其微观结构以及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600℃下煅烧3 h得到的纳米粉体为正四方晶型的β-Bi2O3,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样品纯度高,相对于普通沉淀法制备的纳米粉体分散性好,颗粒大小均匀等优点。催化剂粉体制备时加入的活性炭在晶粒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选择硬脂酸作为模型脂肪酸,利用自制高透光反应釜,硬脂酸降解反应的规律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最优条件下硬脂酸的转化率95.98%。对光催化降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的光催化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规律。(3)研究了硬脂酸与催化剂的吸附性。通过差热热重(TG-DTA)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进行表征。根据表征结果讨论了光催化降解反应原理,提出了反应的可能性机理。

任桂花[7](2019)在《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铋的禁带宽度比较窄,对太阳光光谱中的可见光部分能够吸收利用,并且可以氧化分解工业中的有机废水,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氧化铋纳米晶体虽然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但是氧化铋粉体容易在溶液中悬浮,因而从液相体系中分离回收比较困难,制约了应用范围。本文采用水热法将氧化铋负载于具有多孔结构的硅藻土矿物材料上,制备了可见光响应、易于回收利用的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本文以硅藻土为载体,对硅藻土进行了空气焙烧、还原焙烧和不同水浴温度下双氧水处理来调控载体土表面有机碳的含量和状态。采用DSC、质量滴定法、XRD、FT-IR等测试手段分析了预处理载体的表面有机质含量、零电荷点以及表面官能团等。实验结果表明,空气气氛焙烧硅藻土表面有机碳已全部去除,零电荷点值大,吸附容量较小;炭化硅藻土表面大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无定形碳,零电荷点值大,吸附容量小;双氧水处理可氧化分解有机质,随着双氧水水浴温度的升高,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零电荷点逐渐增大,吸附容量逐渐减小,当水浴温度达到80oC时,表面有机质基本除去。不同水浴温度下双氧水处理硅藻土调控了硅藻土表面有机质的含量、状态和表面电荷,从而对硅藻土产生活化作用。在氧化铋前驱体的合成方面,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氧化铋纳米片,并在优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了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催化剂,探讨了水热条件、pH值和负载质量比对复合样品结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载体土不仅抑制氧化铋的相变,还可以拓宽氧化铋合成的pH值范围;硅藻土表面有机碳可影响氧化铋纳米片的生长形貌,硅藻土表面有机质经双氧水处理后有利于氧化铋纳米片垂直生长于硅藻土表面,密集交错形成三维结构;硅藻土载体的表面零电荷点影响复合样品的吸附能力,零电荷点越小,表面酸度越强,吸附作用也就越大。优选的复合工艺为,水热温度180°C,水热时间为10 h,水热pH值为8.08.5,氧化铋/硅藻土的负载质量比为2:1时复合样品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最佳条件下,Bi2O3/50oC-HD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8 h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80%以上,在可见光照射4 h后对左氧氟沙星完全降解,在紫外光照射1 h后对罗丹明B完全降解。光催化机理研究显示,Bi2O3/50oC-HD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光电化学响应,其优异的光催化活性除了复合样品吸附能力较强外,还和表面氧化铋纳米片的三维结构可以有效的分离电子空穴有很大关系。

马洪春[8](2019)在《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用铜电极浆料制备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是一种以氧化锌为主要材料,在原料中加入多种金属氧化物烧结而成的一种具有瞬态电压抑制功能的陶瓷半导体元件,由于其自身具有独特的伏安特性,因此可以用来代替齐纳二极管和部分电容器设备。通过与保护元器件并联使用,来防止电路中由于电压突发性增大后形成的电流浪涌和静电放电对电器元件造成的伤害。目前,用于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浆料的导电相主要为银粉,占据整个浆料成分的80%左右。但是作为贵金属的银粉近些年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制备成为浆料后成本较高。本文采用贱金属铜来替代广泛应用的金属银,制备了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用铜电极浆料,并用其在氧化锌基片上印制、烧结后获得了铜电极膜。利用四探针电阻测试仪、螺旋拉力计、小型锡焊锅、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烧结后的铜膜进行性能测试,考察了铜粉种类、少量银添加量对铜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1)采用由雾化法和电解还原法两种方式制备的铜粉制备铜浆,经过600℃烧结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雾化法制备的铜粉制备成的铜膜孔隙率低,但融化效果差;电解还原法获得的铜粉制备成的铜膜孔隙率较高,但受其形状影响,枝梢部分融化效果较好。两者的电阻相差较小,分别为15.5 mΩ及14.8mΩ。(2)对比了不同低温玻璃的软化点及润湿性能,发现两种玻璃的熔融温度都在500℃600℃之间,从表观形貌观察得到,GF-1型玻璃的润湿性能更好。(3)确定了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用铜电极浆料的配比,其中导电相:玻璃粉:氧化物:有机载体比例为72:6.4:1.6:20。由此比例制备的铜导体浆料,可焊性良好,电阻率最低可达12.3mΩ,但在600℃下烧结的铜膜附着力较低,最大为2.4N。(4)在铜粉中加入银后,银在铜粉中间起到了桥接的作用,填充了铜粉之间的空隙,改善了铜粉的烧结活性,降低了膜层电阻。采用银含量为10%的银包铜粉制备了不同配比的铜导体浆料,结果发现当银包铜粉与铜粉的添加量为1:2时,银包铜粉对铜粉烧结的促进效果最好。对膜层附着力改善明显,附着力最高为4.5N。(5)对比由雾化法和电解还原法制备的铜粉加入银包铜粉后的浆料,烧结后发现银包铜粉对于改善雾化法制备的球型铜粉的烧结效果最好。对电解法制备的铜粉电阻的影响效果最明显,电阻率下降达到了27.2%。(6)通过对比加入银包铜粉与加入银粉的两种铜浆,发现加入银包铜粉的浆料中银的分布更为均匀,对铜粉烧结的促进效果更好。(7)对三种纯铜浆料及添加了银包铜粉的铜浆制备成的六种铜膜做抗氧化测试,结果发现,加入了银包铜粉的浆料的抗氧化性能要强于纯铜浆,增重率最大的浆料为大粒径的球形铜粉,达到4.42%,增重率最小的为小粒径的球形铜粉,最小为3.2%。

程继海[9](2019)在《萤石结构和白钨矿型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污染少、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绿色能源。在SOFC的关键材料中,电解质材料是最核心的部分。传统的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ttria stabilized zirconia,YSZ)电解质,由于使用温度高(800℃以上),会引起电解质老化、电极-电解质界面反应、电极烧结以及连接材料的选择等问题,从而限制了SOFC的发展和商业化运用。在对新型的电解质材料的研究中,掺杂萤石结构或白钨矿型氧化物因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而被认为是有可能代替YSZ的新型电解质材料。Gd3+和Sm3+掺杂的CeO2(GDC和SDC)在中温范围内(500-700℃)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白钨矿型复合氧化物由于可观的离子电导且几乎不产生电子电导,也在近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本论文围绕萤石结构和白钨矿结构这两种体系材料的制备展开,研究其电性能并讨论其用作SOFC电解质材料的可能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详细研究了具有萤石结构的Gd3+、Mg2+以及Sm3+、Fe3+共掺杂CeO2基电解质材料的晶体结构、烧结温度和电性能。对MgO掺杂的GDC测试发现,MgO的掺杂量较少时,体系的离子电导率变化不大,甚至会略微下降;当MgO的掺杂量增加到6%mol时,在800℃时的电导率上升到0.0203S·cm-1。因为MgO在GDC中固溶度较低,掺杂MgO后在GDC晶界析出,低掺杂量时晶粒电导几乎不变;但是随着添加MgO量的增加,晶界电导率明显提高引起总电导率的增加。溶胶-凝胶法制得的Ce0.8Sm0.2-xFexO2-δ粉体具有较好的烧结活性,在700℃下煅烧可形成结晶良好的萤石结构固溶体,1400℃烧结4h即可形成均匀致密的电解质陶瓷。Fe3+掺杂SDC可以提高其电导率,Ce0.8Sm0.2-xFexO2-δ的电导率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800℃时的电导率在掺杂量为10%mol时达到最大值0.0263 S·cm-1。研究了Sm2O3掺杂对萤石结构的氧化钇稳定的四方氧化锆多晶陶瓷电解质材料(Y-TZP)的相结构、烧结性能、力学性能及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m2O3能固溶于Y-TZP中而维持萤石结构,Sm2O3的掺入能提高Y-TZP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电导率以满足SOFC固体电解质材料的使用要求。研究了稀土掺杂白钨矿型复合氧化物的相结构、烧结行为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掺杂离子半径较大的三价镧离子或钐离子,会使得白钨矿晶胞参数增大,形成氧空位导致基体材料的离子电导率的增大。此类复合氧化物具有较好的烧结活性,在1250℃烧结4h即可得到相对密度超过95%的较为致密的电解质陶瓷,满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使用要求。通过氧浓差电池测试研究发现,白钨矿型氧化物的导电类型主要为离子电导,从而此类材料在SOFC中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为研究掺杂氧化铈电解质材料的燃料电池性能,以GDC为电解质材料,LSCF-GDC(LSCF=La1–xSrxCo1–yFeyO3)为复合阴极,NiO/GDC为阳极材料构建单电池。电化学分析表明单电池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800℃时的功率密度达到88m W·cm-2。电池性能的提高可归因于复合阴极引起三相界面(TPB)扩展,增加了离子导电性。因此,以GDC为电解质材料,LSCF-GDC为复合阴极可以获得优良的电池性能。

于博[10](2018)在《三氧化二铋的制备方法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文中提出在治理有机物污染环境的众多方法中,利用半导体的光催化降解技术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Bi2O3作为一种光催化材料,在环境保护、气体传感器、燃料电池、电子陶瓷、抗菌、助燃剂、光电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及电解质材料等领域,显露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已研发出了多种制备Bi2O3的方法,每种方法制得的Bi2O3有其不同的结构特点,本文综述了Bi2O3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二、氧化铋系超细粉体制备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铋系超细粉体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氧化锆基固体电解质的可控制备及离子导电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机固体电解质
        1.1.1 主要电解质材料
        1.1.2 Bi_2O_3的晶体结构
        1.1.3 机理分析
    1.2 Zr O_2基陶瓷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1.2.1 氧化锆结构与性质
        1.2.2 纳米氧化锆基粉体的制备
        1.2.3 氧化锆改性的研究
        1.2.4 掺杂Zr O_2的机理分析
        1.2.5 纳米氧化锆基电解质的制备
    1.3 纳米氧化锆的应用
        1.3.1 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
        1.3.2 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
    2.2 陶瓷固体电解质制备过程
        2.2.1 陶瓷固体电解质的工艺流程
        2.2.2 陶瓷固体电解质的制备过程
    2.3 样品表征
        2.3.1 物相分析
        2.3.2 微观结构和形貌以及能谱分析
        2.3.3 热分析
        2.3.4 拉曼光谱分析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6 交流阻抗谱测试
第三章 Y_xZr_(1-x)O_2固体电解质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粉体制备
        3.2.2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DS/C_(10)H_(22)O/Y_xZr_(1-x)O_2层状液晶模板构建
        3.3.2 掺杂量对粉体粒径分布、晶型及形貌的影响
        3.3.3 Y_xZr_(1-x)O_2陶瓷片导电性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i_xY_(0.04)Zr_(0.96-x)O_2固体电解质的合成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粉体制备
        4.2.2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DS/C_(10)H_(22)O/Bi_xY_(0.04)Zr_(0.96-x)O_2层状液晶模板构建
        4.3.2 掺杂量对粉体粒径分布、晶型及形貌的影响
        4.3.3 Bi_xY_(0.04)Zr_(0.96-x)O_2陶瓷片的导电性测定
        4.3.4 最佳共掺杂量陶瓷片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i_xY_(0.07)Zr_(0.93-x)O_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双掺杂氧化锆固体电解质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酸性环境对模板SDS/C_(10)H_(22)O/Bi_xY_(0.07)Zr_(0.93-x)o_2相结构的影响
        5.3.2 碱性环境下不同掺杂量对模板相结构的影响
        5.3.3 Bi_xY_(0.07)Zr_(0.93-x)O_2固体电解质导电率的测定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2)SOFC阳极侧微尺度界面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燃料电池
        1.1.1 燃料电池基础
        1.1.2 燃料电池分类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2.1 SOFC工作原理
        1.2.2 SOFC电动势分析
        1.2.3 结构类型及特点
    1.3 SOFC关键材料
        1.3.1 电解质
        1.3.2 阴极
        1.3.3 阳极
        1.3.4 连接体及密封材料
    1.4 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材料表征及方法
        2.2.1 X射线衍射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孔隙率与比表面积的测定
        2.2.4 单电池I-V与I-P值测试
    2.3 测试系统及方法
        2.3.1 SOFC单电池反应结构
        2.3.2 SOFC实验测试系统
        2.3.3 SOFC实验测试系统的说明
3 界面优化SOF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电解质基底制备
        3.1.1 3D复刻
        3.1.2 压印法
    3.2 单电池制备
        3.2.1 单电池阳极制备
        3.2.2 单电池阴极制备
    3.3 单电池性能测试与分析
        3.3.1 阳极还原测试
        3.3.2 各单电池测试
        3.3.3 测试数据分析
    3.4 单电池的表征与分析
        3.4.1 单电池截面
        3.4.2 阳极截面与表面
        3.4.3 微观形貌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改性阳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阳极制备方法
        4.1.1 机械混合法
        4.1.2 甘氨酸-硝酸盐法
        4.1.3 硬模板法
        4.1.4 浸渍法
    4.2 阳极改性单电池的制备
        4.2.1 Ni基阳极粉体的制备
        4.2.2 Ni-Fe双金属复合阳极粉体的制备
    4.3 阳极材料分析与讨论
        4.3.1 阳极粉体XRD
        4.3.2 阳极材料微观形貌
    4.4 单电池制备及测试、表征
        4.4.1 单电池的制备
        4.4.2 阳极孔隙
        4.4.3 单电池性能测试
        4.4.4 单电池阳极表面形貌
        4.4.5 单电池截面微观形貌
        4.4.6 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纳米Bi2O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2.1 硬化学方法
        1.2.2 软化学方法
    1.3 纳米金属氧化物与AP的复合研究现状
        1.3.1 机械化学法
        1.3.2 溶剂-非溶剂法
        1.3.3 液相沉积法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纳米Bi2O3 的制备与复合工艺以及表征方法
    2.1 纳米Bi_2O_3的制备方法
    2.2 红外光谱表征
    2.3 X射线衍射表征
    2.4 激光粒度测试
    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6 热分解反应的测试
        2.6.1 DTA差热分析
        2.6.2 DSC差示扫描量热法
第3章 纳米Bi2O3 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仪器与主要试剂
    3.2 制备方法
        3.2.1 沉淀法制备纳米Bi_2O_3
        3.2.2 前驱体煅烧法制备纳米Bi_2O_3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Bi_2O_3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纳米Bi_2O_3的XRD分析
        3.3.3 制备方法对纳米粒子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纳米Bi2O3/AP复合方式及热分解性能研究
    4.1 仪器与主要试剂
    4.2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制备方法
        4.2.1 溶剂-非溶剂法
        4.2.2 液相沉积法
        4.2.3 研磨法
        4.2.4 分散剂挥发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的红外测试
        4.3.2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的XRD测试
        4.3.3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的SEM测试
        4.3.4 Bi_2O_3与AP混合方式及复合方式对AP热分解的影响
        4.3.5 复合比例对Bi_2O_3催化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4.3.6 不同晶型的纳米Bi_2O_3对高氯酸铵的催化作用
        4.3.7 Bi_2O_3对AP的催化机理探讨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铝基红外隐身功能填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外隐身基本原理
        1.2.1 红外辐射理论与红外发射率
        1.2.2 红外探测
        1.2.3 红外隐身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1.3 红外隐身的实现方法
        1.3.1 隐身烟幕
        1.3.2 红外迷彩隐身
        1.3.3 红外诱饵
        1.3.4 热红外隐身网
        1.3.5 红外涂层材料
    1.4 红外隐身的研究现状
        1.4.1 表面改性技术
        1.4.2 红外隐身的微结构设计
        1.4.3 多频谱兼容隐身技术
    1.5 低发射率铝基复合填料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Al/ATO复合粒子的制备
        2.1.2 Al/Bi_2O_3复合粒子的制备
    2.2 主要的实验设备
    2.3 材料的制备
        2.3.1 共沉淀法制备Al/ATO复合粒子
        2.3.2 共沉淀法制备Al/Bi_2O_3复合粒子
    2.4 测试分析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4 反射光谱测试
        2.4.5 红外发射率测试
第三章 Al/ATO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Al/ATO复合粒子的制备机理
    3.2 铝粉含量对Al/ATO复合粒子性能的影响
        3.2.1 铝粉含量对Al/ATO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3.2.2 铝粉含量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3.3 Sn/Sb摩尔比对Al/ATO复合粒子性能的影响
        3.3.1 Sn/Sb摩尔比对Al/ATO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3.3.2 Sn/Sb摩尔比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3.4 反应时间对Al/ATO复合粒子性能的影响
        3.4.1 反应时间对Al/ATO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3.5 反应温度对Al/ATO复合粒子性能的影响
        3.5.1 反应温度对Al/ATO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3.5.2 反应温度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Bi_2O_3复合粒子的制备与及其性能研究
    4.1 Al/Bi_2O_3复合粒子的制备机理
    4.2 Al粉含量对Al/Bi_2O_3 复合粒子的性能影响
        4.2.1 铝粉含量对Bi_2O_3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4.2.2 铝粉含量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4.3 反应时间对Al/Bi_2O_3复合粒子性能的影响
        4.3.1 反应时间对Al/Bi_2O_3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4.3.2 反应时间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4.4 反应温度对Al/Bi_2O_3复合粒子的影响
        4.4.1 反应温度对Al/Bi_2O_3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4.5 煅烧温度对Al/Bi_2O_3复合粒子性能的影响
        4.5.1 煅烧温度对Al/Bi_2O_3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影响
        4.5.2 煅烧温度对多频谱兼容隐身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蒙脱石微纳米片层在复合凝胶及复合Bi2O3光催化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蒙脱石概述
        1.1.1 蒙脱石的产地及形成过程
        1.1.2 蒙脱石的结构与性质
        1.1.3 蒙脱石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蒙脱石的剥离
        1.2.1 超声剥离技术
        1.2.2 插层剥离技术
    1.3 蒙脱石在凝胶方面的应用
        1.3.1 蒙脱石凝胶
        1.3.2 凝胶的干燥技术
    1.4 蒙脱石在光催化技术方面的应用
        1.4.1 光催化技术概述
        1.4.2 蒙脱石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1.5 氧化铋概述
        1.5.1 氧化铋的性质与结构
        1.5.2 氧化铋的光催化应用
        1.5.3 纳米氧化铋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内容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吸附性能测试
    2.3 粘土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2.5 样品表征手段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5.3 比表面积测试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5 零点电位分析
        2.5.6 原子力显微分析
        2.5.7 导热系数(热导率)
    2.6 光电化学测试
        2.6.1 电极的组装
        2.6.2 工作电极的制备
        2.6.3 开路电压测试
        2.6.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第3章 纳米蒙脱石复合凝胶的制备
    3.1 纳米蒙脱石复合凝胶的制备原理
    3.2 纳米蒙脱石复合凝胶的制备方法
        3.2.1 蒙脱石的超声剥离
        3.2.2 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壳聚糖的溶解
        3.2.3 溶液的混合
    3.3 蒙脱石的超声剥离结果分析
        3.3.1 阳离子交换量测定
        3.3.2 零点电位分析
        3.3.3 原子力显微分析
    3.4 二元体系复合凝胶的制备
        3.4.1 蒙脱石/壳聚糖复合凝胶
        3.4.2 蒙脱石/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凝胶
        3.4.3 二元体系的蒙脱石复合凝胶制备结果分析讨论
    3.5 三元体系蒙脱石复合凝胶的制备
        3.5.1 纳米蒙脱石/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凝胶
        3.5.2 三元体系的蒙脱石复合凝胶制备结果分析讨论
        3.5.3 三元复合凝胶的结构与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铋/蒙脱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4.1 水热pH条件对氧化铋的影响
        4.1.1 氧化铋前驱体的制备
        4.1.2 水热pH值对氧化铋结构的影响
        4.1.3 水热pH值对氧化铋性能的影响
    4.2 水热pH条件对氧化铋/蒙脱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2.1 氧化铋/纳米蒙脱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4.2.2 水热pH值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2.3 复合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4.2.4 SEM分析
    4.3 负载量对水热法Bi_2O_3/蒙脱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3.1 FT-IR分析
        4.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4.3.3 可见光催化的结果分析
        4.3.4 紫外光催化分析
    4.4 复合光催化剂的电化学测试
        4.4.1 开路电压测试
        4.4.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
    4.5 复合光催化剂的活性物种检测
        4.5.1 异丙醇捕获羟基自由基
        4.5.2 对苯醌捕获超氧自由基
        4.5.3 溴酸钾捕获电子
        4.5.4 碘化钾捕获空穴
        4.5.5 复合光催化剂降解甲基橙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半导体纳米材料
    1.1 半导体光催化机理
    1.2 影响半导体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1.2.1 催化剂的能带位置
        1.2.2 晶体结构
        1.2.3 粒径尺寸大小
        1.2.4 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与捕获
        1.2.5 催化剂用量和反应物的底物浓度
    1.3 Bi_2O_3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1.3.1 氧化铋的晶型结构
        1.3.2 纳米氧化铋的应用
        1.3.3 纳米Bi_2O_3的制备方法
    1.4 活性炭
        1.4.1 活性炭的基本晶体结构
        1.4.2 活性炭的性质
        1.4.3 活性炭的应用
    1.5 光催化的应用领域
        1.5.1 光催化新能源
        1.5.2 环境净化应用领域
    1.6 本研究的选题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选题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仪器及设备
        2.1.1 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β-Bi_2O_3粉体的制备
        2.2.2光催化脂肪酸降解实验
    2.3 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表征
        2.3.1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2.3.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5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分析(BET)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3 结果与讨论
    3.1 炭吸附纳米β-Bi_2O_3粉体的表征与分析
        3.1.1 煅烧温度的确定
        3.1.2 不同合成条件的影响
        3.1.3 小结
    3.2 光催化降解反应工艺的研究
        3.2.1 不同条件下合成的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评价
        3.2.2 光催化降解反应成分分析
        3.2.3 光催化脂肪酸降解反应条件的选择
        3.2.4 反应随时间的变化
        3.2.5 反应温度对光催化降解结果的影响
        3.2.6 底物拓展
        3.2.7 反应动力学拟合
        3.2.8 小结
    3.3 硬脂酸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3.3.1 硬脂酸在催化剂Bi_2O_3表面的吸附
        3.3.2 光催化降解反应可能性反应机理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概述
    1.2 氧化铋概述
        1.2.1 氧化铋的性质与结构
        1.2.2 氧化铋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前景
    1.3 硅藻土简介
        1.3.1 硅藻土的产地及形成过程
        1.3.2 硅藻土的结构与性质
        1.3.3 硅藻土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
        1.3.4 硅藻土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1.4 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气相法
        1.4.2 液相法
        1.4.3 固相法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内容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和药品
        2.1.2 设备和仪器
    2.2 光催化性能测试
    2.3 样品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4 差热-热重分析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6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3.7 零电荷点分析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9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10 比表面积分析
        2.3.11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2.3.12 吸附容量的测定
    2.4 光电化学测试
        2.4.1 三电极的组装
        2.4.2 工作电极的制备
        2.4.3 瞬态光电流的测试
        2.4.4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2.4.5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第3章 载体的预处理
    3.1 硅藻土的改性处理
        3.1.1 不同脱炭方法对硅藻土的影响
        3.1.2 XRD分析
        3.1.3 DSC分析
        3.1.4 FT-IR分析
        3.1.5 比表面积分析
        3.1.6 零电荷点分析
        3.1.7 吸附容量分析
    3.2 双氧水预处理对硅藻土的影响
        3.2.1 XRD分析
        3.2.2 DSC分析
        3.2.3 FT-IR分析
        3.2.4 零电荷点分析
        3.2.5 吸附容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热法制备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
    4.1 水热条件对氧化铋前驱体性能的影响
        4.1.1 氧化铋前驱体光催化剂的制备
        4.1.2 水热温度对氧化铋前驱体的影响
        4.1.3 水热保温时间对氧化铋前驱体的影响
        4.1.4 水热p H值对氧化铋前驱体的影响
    4.2 水热条件对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2.1 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4.2.2 水热温度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2.3 水热保温时间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2.4 水热p H值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3 负载质量比对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3.1 XRD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4.3.4 可见光催化分析
        4.3.5 紫外光催化分析
    4.4 不同预处理载体对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影响
        4.4.1 XRD分析
        4.4.2 UV-Vis分析
        4.4.3 TG-DTA分析
        4.4.4 XPS分析
        4.4.5 SEM分析
        4.4.6 TEM分析
        4.4.7 FT-IR分析
        4.4.8 可见光催化性能
        4.4.9 紫外光催化性能
        4.4.10 太阳光催化性能
        4.4.11 吸附容量测定
    4.5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电化学测试和活性物种检测
        4.5.1 瞬态光电流测试
        4.5.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4.5.3 超氧自由基捕获剂对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4.5.4 羟基自由基捕获剂对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4.5.5 电子捕获剂对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4.5.6 空穴捕获剂对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用铜电极浆料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化锌压敏电阻概述
        1.2.1 压敏电阻器电极的制备方法
        1.2.2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导电原理及工作机理
        1.2.3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应用现状
    1.3 微电子工业用导体浆料概述
        1.3.1 微电子工业用铜粉制备方法
        1.3.2 微电子工业用电子浆料的分类及应用
        1.3.3 微电子工业用贱金属浆料发展现状
        1.3.4 微电子工业用铜导体浆料的组成及制备工艺
        1.3.5 铜导体浆料的丝网印刷工艺
        1.3.6 浆料中铜粉的烧结动力学原理和铜浆的导电机理
    1.4 铜导体电子浆料发展趋势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条件与方法
    2.1 实验的主要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主要原料
        2.1.2 实验主要器材
    2.2 性能表征
        2.2.1 铜导体浆料粘度的测定
        2.2.2 铜导体浆料细度的测定
        2.2.3 铜导体浆料电阻率的测定
        2.2.4 铜导体浆料的热稳定性测试
        2.2.5 铜导体浆料铜膜附着力的测定
        2.2.6 铜导体浆料抗氧化性能测定
        2.2.7 粉末的X射线衍射分析
        2.2.8 铜膜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
第三章 氧化锌压敏电阻铜电极浆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铜粉种类对烧结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烧结温度下铜膜的烧结性能
        3.1.2 铜电极表面形貌表征
    3.2 有机载体含量对铜膜性能的影响
        3.2.1 有机载体含量对铜膜印刷性能的影响
        3.2.2 有机载体含量对铜电极导电性能的影响
        3.2.3 有机载体含量对铜膜厚度的影响
        3.2.4 有机载体对铜膜烧结性能的影响
    3.3 铜粉含量对铜膜性能的影响
    3.4 玻璃粉对铜膜性能的影响
        3.4.1 玻璃粉性能表征
        3.4.2 玻璃粉对铜膜导电性能的影响
        3.4.3 玻璃粉对铜膜可焊性与附着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银对压敏电阻器用铜电极浆料的影响
    4.1 添加银包铜粉的铜浆的制备
    4.2 铜膜的检测
    4.3 不同制备方式的铜粉添加银包铜粉的对比
        4.3.1 铜膜导电性测试
        4.3.2 铜膜表面的微观形貌
        4.3.3 铜膜表面的X射线能谱分析(SEM/EDS)
    4.4 铜浆中加入银包铜粉与加入银粉的对比
    4.5 铜膜抗氧化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萤石结构和白钨矿型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燃料电池简介
        1.1.1 燃料电池的发展
        1.1.2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1.3 燃料电池分类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2.1 工作原理
        1.2.2 SOFC主要组成部分
        1.2.3 SOFC的构型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主要电解质材料
        1.3.1 氧化锆基(ZrO_2)电解质
        1.3.2 氧化铈基(CeO2)电解质
        1.3.3 氧化铋基(Bi_2O_3)电解质
        1.3.4 钙钛矿基(LaGaO_3)电解质
        1.3.5 质子传导电解质
        1.3.6 其他电解质材料
    1.4 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1.4.1 沉淀法
        1.4.2 水热法
        1.4.3 燃烧法
        1.4.4 溶胶-凝胶法
        1.4.5 微乳液法
    1.5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电解质粉体的合成方法
        2.1.1 溶胶-凝胶法合成电解质粉体
        2.1.2 柠檬酸-硝酸盐自蔓延燃烧法合成电解质粉体
    2.2 电解质陶瓷试样的制备方法
    2.3 电解质材料的测试表征方法
        2.3.1 相结构分析
        2.3.2 电解质陶瓷片的形貌分析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4 其他一些测试
第三章 掺杂氧化铈基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的制备
        3.2.2 材料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G-DSC分析
        3.3.2 相结构分析
        3.3.3 形貌分析
        3.3.4 电化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杂Sm_2O_3对YSZ陶瓷电解质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xSY-TZP的 XRD分析
        4.2.2 xSY-TZP陶瓷片的显微结构分析
        4.2.3 xSY-TZP的力学性能
        4.2.4 xSY-TZP的电导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掺杂CaMoO_4基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样品的制备
        5.1.2 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差热分析
        5.2.2 XRD分析
        5.2.3 烧结性能分析
        5.2.4 电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a_(1-x)La_xWO_(4+δ)基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和离子导电性能
    6.1 实验部分
        6.1.1 材料的制备
        6.1.2 表征与测试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红外分析
        6.2.2 XRD分析
        6.2.3 烧结行为分析
        6.2.4 电化学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eO_2基电解质材料的燃料电池性能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用原料
        7.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1.3 粉体的合成
        7.1.4 样品的制备
        7.1.5 单电池的制备
        7.1.6 测试与表征
    7.2 结果与讨论
        7.2.1 DTA分析
        7.2.2 XRD分析
        7.2.3 单电池显微结构
        7.2.4 电化学性能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三氧化二铋的制备方法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1 Bi2O3的制备方法
    1.1 化学沉淀法
        1.1.1 用强碱作沉淀剂, 发生如下反应:
        1.1.2 用弱碱 (如氨水) 作沉淀剂
        1.1.3 用 (NH4) 2CO3做沉淀剂[30]
    1.2 溶剂热法
    1.3 水热法
    1.4 电化学合成法
    1.5 微乳法
    1.6 铋蒸气氧化法制备氧化铋纳米粉体[3 3]
    1.7 低温固相法
        1.7.1 低温加热分解Bi (Ac) 3制备Bi2O3
        1.7.2 室温研磨法制备Bi2O3
    1.8 溶胶-凝胶法
2 B i2O3的应用
    2.1 β-B i2O3对罗丹明B、甲基橙、4-氯苯酚的可见光催化降解[3 9]
    2.2 不同晶形的B i2O3在可见光下对罗丹明B的催化降解[4 0]
    2.3 网状结构的B i2O3对亚甲基蓝降解[41]
    2.4 用微乳法制得的B i2O3降解气态有机污染物
3 结语

四、氧化铋系超细粉体制备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氧化锆基固体电解质的可控制备及离子导电性[D]. 郭霞.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SOFC阳极侧微尺度界面优化及性能研究[D]. 王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纳米Bi2O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晓冬.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4]铝基红外隐身功能填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秦玉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5]蒙脱石微纳米片层在复合凝胶及复合Bi2O3光催化材料中的应用[D]. 任宣羽. 吉林大学, 2020(08)
  • [6]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 李登恢.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D]. 任桂花. 吉林大学, 2019(11)
  • [8]氧化锌压敏电阻器用铜电极浆料制备技术[D]. 马洪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萤石结构和白钨矿型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程继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10]三氧化二铋的制备方法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J]. 于博. 化学工程师, 2018(01)

标签:;  ;  ;  ;  ;  

氧化铋超细粉体的制备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