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教育

一、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飞,李润东阳,曹辉[1](2021)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目前,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教学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四门思政必修课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从而构建系统的思政课爱国主义知识体系和实践路径,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王晶[2](2021)在《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当中 ——以旅顺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将家国情怀作为十分重要的核心素养及培养目标。家国情怀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具体地落实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是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中较高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历史教学中的最终的和重点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本文选取了旅顺高中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旅顺高中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家国情怀中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主要包括:积极开展历史新课标“家国情怀”的公开课比赛、在教学准备中融入“家国情怀”内容设计、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家国情怀”演讲比赛等,这些为其他学校历史课堂融入“家国情怀”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同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旅顺高中在历史课堂融入“家国情怀”素养上存在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为了更好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笔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对策建议探索,从积极改进“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资源、着重增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主体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

尚婧怡[3](2021)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研究 ——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当下,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正在普及推行阶段。统编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一改以往多种版本教材并存的局面,集各版本所长,采用了通史的方式进行编写,展现了古今中国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更有时序性和逻辑性。但与此同时,统编教材也有了难度较高,容量较大的新特点,这给一线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针对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进行相关的教材与教学的应用研究。第一章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进行新旧版本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相关内容的比较,针对单元课程整体框架和课程辅助系统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能对一线教师使用教材有所帮助。第二章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本单元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生和教师的分别调查,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授课时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自我发展的方式进行探讨。前两章分别探讨了教材的对比使用问题,学生和教师存在的疑惑和发展问题,第三章对单元整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基于此前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选择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进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目的,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后内容为结语,是对本文内容的简单概括及作者对本文的反思及不足之处。

徐雯婷[4](2020)在《主线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江苏高考改革之际,运用历史教学新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主线式教学法对于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来说,是一种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十分有利的教学方法,它既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某高中的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发现目前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点梳理不清、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历史主线能够使学生更加简单地串联起历史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感,因而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主线式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在遵守主线选定原则的基础上而选择人物、图片或习题等多种不同的策略来呈现,即以某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又或是层层递进的数个习题为一条完整的线索,并将主线内容与课标要求一一对应,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与梳理能力。可以看出,主线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不过,高中历史课程的主线式教学法的优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其完善还有待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谢婷[5](2020)在《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谢六逸是中国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翻译家、新闻教育家,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其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丰富性与包容性。文章打破对谢六逸文化思想的相关研究固守学科界限的现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体、功用、读者接受三个层面出发,探究其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深刻关联。文章主体共四章,外加绪论和结语。绪论部分以建国以前、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时间段对谢六逸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主要涉及文学思想、新闻思想以及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联系三个方面。第一章立足于传统文化思想、国外文化思想以及近现代学术思潮这三个方面探析谢六逸文学与新闻思想的渊源。谢六逸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自身;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完成对自身文化思想的突破与超越。第二章分析对比谢六逸从具体的文化活动出发对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将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结合起来,发展了兼具两者特征的“言林”体。第三章论述谢六逸将文学思想融入新闻领域,在反思大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文艺的政治功用与审美功用。这一章立足于近现代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发展分析谢六逸从语言形式、表现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对大众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第四章总结对比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中的读者意识。他将读者意识作为贯穿其文学活动与新闻活动的一条主线,并在完善和发展读者意识的过程中,将“中间阶层”视为建立民族国家的新生力量。

冯轶凡[6](2020)在《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分析视角》文中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屈辱。随着西方列强一步步的瓜分和蚕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更是将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崖边。在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摆脱了传统“夜郎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改革和革命,试图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复兴。在自我反省与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将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发展教育之上,提倡“兴女学”,试图通过女子教育,培养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所需要的女性人才,这一救国思路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女子高等教育被视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则有效途径。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有声音的中国。新思想、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众多新变革,女子教育的变革便是其中的一项。五四时期女学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女子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转变,诞生了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所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而且在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带领下,国立大学纷纷破除女禁,招收女子,国立大学实现了男女同校。此外,北洋政府还颁布了“壬戌学制”,从制度上保障了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女子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女性个人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还对中国近代社会挽救民族危机、推动民族复兴事业的前进,产生着深远持久的作用。在五四爱国运动过去百年之久的当下,世界又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又有了新的时代命题,回顾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广大爱国女性人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以史为鉴,吸取智慧,有助于当下中国更好的开展女子高等教育,开发女性智慧,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女性人才,早日迎来民族的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看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分别从民族解放事业的推动、近代以来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推动、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激发以及女性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四方面来进行分析。通过对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得出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是中国近代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前进的应有之义以及女性自我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一环。第二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对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进行归类分析,分别从教学理念、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管理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六方面进行了大量地史实分析(包含一些相关数据整理和归纳),剖析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民族复兴事业之间的相关联系,展现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所蕴含的助力民族复兴事业前进的内容。第三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及局限性。五四时期女性高等教育在肩负思想启蒙与民族复兴的双重使命下,蓬勃的发展了起来。五四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还在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女性以及搭建女子高等教育爱国与革命传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此外,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女子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有待提高和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被高估这两点上。第四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其独有的特点:民族复兴的主题贯穿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女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以及女子高等教育展露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国际视野与传统思想相碰撞等新的亮点。第五部分: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分析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对女性个人、对社会、乃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对当下中国开展高等教育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以及利用高等教育培育出民族复兴进程中所需要的女性人才提供现实指导。

范洪渤[7](2020)在《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和台湾翰林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陆和台湾历史教科书的对比研究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作为体现国家意志,提升两岸同胞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部分,更是两岸历史教科书研究的重中之重。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后,无论从编纂体例还是内容呈现上都有着很大的变化。而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大陆的历史教科书同样在编写体例、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本论文是在中学逐步使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大背景下,以大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以下简称“统编版”)和台湾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2》(以下简称“翰林版”)为例,对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在深化高中历史教科书处理的同时,希望在学习要求等方面获得有益的启示。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海峡两岸的历史教科书进行总体结构对比,分别从史观呈现、时序安排、内容安排以及政治立场方面展开阐述。第二部分对海峡两岸两种版本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基本史实进行具体比较。本文将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国共关系、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等六个专题,从史实陈述与历史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第三部分对海峡两岸两种版本教科书的编写存在差异,从意识形态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课后巩固三个方面对两种版本历史教科进行比较,并对两岸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相应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蓝本,从教科书内容出发,与台湾翰林版教科书进行比较,获得教材处理上的借鉴。论文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比对象仅选择了台湾历史教科书中的一种版本,研究范围相对较窄;一手资料的匮乏以及作者本身经验的不足等。

邱铁鑫[8](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魏雪婷[9](2020)在《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人物这一教学资源却容易被广大历史教师所忽略,致使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找回课堂上缺席的“人”,充分利用人物这一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人物教学资源,探索历史教学的创新形式。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这意味着教师不可照本宣科,要有一定的教学创新能力。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实质上是教师选取合适的主线人物,将人物的人生经历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通过人物的经历来学习历史。“人物”作为教学主线,能够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对江苏省内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中,多数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线人物挑选不精准;人物经历冗杂或单薄;历史教学呈现形式相对单一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这一教学方式自身适用范围的有限性、教材编排的局限性以及教师能力欠缺性密切相关。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以事带人”的编排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并非适用于每一节课。教师需要研读教材,综合考虑课程内容时间跨度、是否涉及重要人物、人物人生经历是否容易搜集等因素,慎重选用这一教学方式。决定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以后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寻求主线人物,教师可以尝试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外资源、学生兴趣、虚拟人物等多种途径去寻找。如何有效地将人物人生经历与教材内容完美结合,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又一难题。笔者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首先,在课程导入部分,教师可以精选人物人生经历中的独特部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人物人生经历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大胆整合教材,实现二者完美结合。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补充人物细节,依托人物经历,让学生感受时代背景。通过视频、人物传记、回忆录等形式丰满人物形象,让学生走进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所思所想,学生在角色代入的过程中对人物产生同情与理解,既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人文气息。

孙月[10](2020)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部编版“抗日战争”内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同时被写入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经笔者研究以及结合相关实践经历发现,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是非常广泛且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课标中提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六种基本资源,分别是:历史教科书、学校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与历史教育的发展、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学校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不管是课标的要求,还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历史教师都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第一人选,但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师们还是比较习惯仅凭历史教科书开展教学。在新课程条件下,仅凭历史教科书这一种课程资源是不能完全满足历史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因此,做好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对于学生学史兴趣的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为例,在把握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希望能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章的内容为历史课程资源概述。先是概括阐述什么是课程资源,它本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再进一步阐述对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类型的认识,最后对抗战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类型进行介绍。第二章的内容为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笔者结合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第三章的内容为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适切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以及共享性原则。第四章的内容为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简介、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结构分析、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新旧版教科书内容对比四个部分。第五章的内容为初中历史教学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笔者主要对馆藏、网络、影视以及乡土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介绍。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版《纲要》对比旧版《纲要》的创新之处
二、构建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理论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明确“一条主线”“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的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引导正确爱国主义行为的养成
三、丰富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视思政课课程进度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看与分享活动
    (二)结合思政课教育内容开设爱国主义课外知识讲座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文化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四)开展以培养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四、结语

(2)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当中 ——以旅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概述及旅顺的案例
    一、“家国情怀”概念的理解
    二、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课标中的具体表述
        (二) 学科性质适合“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教学内容契合“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章 旅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 旅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经验做法
        (二) 需要提升改进的地方
第三章 旅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法
        (一) 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二) 打造开放式课堂
        (三) 丰富课内外活动
        (四) 在教学语言中注入情感
    二、利用教学资源
        (一) 有效结合教材与教辅资料
        (二) 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三、坚持学生主体地位
        (一) 增强学生的兴趣
        (二)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第四章 家国情怀培养教学案例—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
    一、《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实践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
        (五) 教学方法
        (六) 教学过程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体会与反思
        (一)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家国情怀
        (二) 在预设情景中包涵家国情怀
        (三) 结合旅顺历史增强爱国情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旅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B 旅顺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致谢

(3)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研究 ——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新旧教材中“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内容的比较
    一、单元框架内容的比较
        (一)单元标题和课时标题的比较
        (二)课时子目和课时内容的比较
    二、单元辅助资料的比较
        (一)课文导语部分的比较
        (二)课文旁设栏目内容的比较
        (三)课文后设探究与拓展部分内容比较
第二章 本单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标
    二、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三、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四、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第三章 单元教学课例设计——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课程内容
        (二)单元课程标准
    二、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4)主线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主线式教学法概念
    第二节 主线式教学法理论依据
    第三节 主线式教学法功能与必要性
第二章 主线式教学法使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主线式教学法使用结果统计
    第三节 主线式教学法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主线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选定主线的原则
    第二节 人物主线策略
    第三节 图片主线策略
    第四节 习题主线策略
第四章 主线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个案举例
    第二节 成效分析
    第三节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教学设计)
致谢

(5)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国外文化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 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的双向交融
    第一节 “随笔写去”的散文形式
    第二节 “纯正的报章文学”
    第三节 “小中见大”的“言林”体
第三章 政治功用与审美功用的交互融合
    第一节 “熏、浸、刺、提”
    第二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Journalism
    第三节 有温度的“中间读物”
第四章 读者接受与受众主体的双重凸显
    第一节 “隐含读者”的浮现
    第二节 读者观的形成与贯彻
    第三节 “民众”主体身份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6)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1.五四时期
        2.女子高等教育
    (四)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五)创新之处
一、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民族解放的事业推动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1.中国近代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客观需要的推动
        2.中国近代民族复兴事业前进需要的推动
    (二)近代以来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推动
        1.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想的推动
        2.近代以来教育制度的推动
    (三)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激发
        1.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2.五四运动的刺激
    (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1.女子解放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2.女子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
二、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一)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主要的机构
        1.以培养“新女性”为目标的女子大学
        2.体现教育平等的男女同校的大学
    (二)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1.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2.培养“独立人格、全面发展、爱国爱群”的新女性
    (三)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
        1.丰富多样、规范科学的学科设置
        2.与时俱进、贴切生活的教学内容
    (四)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
        1.明确细致的学生管理体制
        2.民主严格的学生管理
    (五)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
        1.关注女性问题与文学语言的演说活动
        2.扫除社会中关于女子腐朽观念的话剧活动
    (六)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活动
        1.组织爱国主义运动
        2.发展社会服务活动
        3.刊行《北京女学界联合会汇刊》
三、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局限性
    (一)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
        1.女子高等教育学校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
        2.培养了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女性
        3.形成了女子高等教育爱国与革命的光荣传统
    (二)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限性
        1.女子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有待提高
        2.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被高估
四、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民族复兴的主题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1.民族复兴的主题引导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2.民族复兴的主题体现在女子高等教育之中
    (二)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1.女子高等教育与社会紧密相关
        2.社会给予女子高等教育重要保障
    (三)女子高等教育展露新亮点
        1.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2.国际视野与传统思想相碰撞
五、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了近代妇女的解放
        1.宣传了妇女解放思想
        2.改造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关于女子的腐朽观念
        3.提高了近代女子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1.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启蒙了民众的思想
        2.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3.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女性人才
    (三)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1.对当下中国开展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对推行和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有利于发扬和继承教育先辈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和台湾翰林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海峡两岸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比较
    第一节 编排体例
    第二节 史观呈现
    第三节 政治立场
    第四节 内容侧重
第二章 海峡两岸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比较分析
    第一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部分的对比研究
        一、统编版教科书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部分的概述
        二、翰林版教科书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部分的概述
        三、两版教科书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部分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部分的对比研究
        一、统编版教科书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部分的概述
        二、翰林版教科书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部分的概述
        三、两版教科书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部分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国共关系”部分的对比研究
        一、统编版教科书关于“国共关系”部分的概述
        二、翰林版教科书关于“国共关系”部分的概述
        三、两版教科书关于“国共关系”部分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抗日战争”部分的对比研究
        一、统编版教科书关于“抗日战争”部分的概述
        二、翰林版教科书关于“抗日战争”部分的概述
        三、两版教科书关于“抗日战争”部分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改革开放”部分的对比研究
        一、统编版教科书关于“改革开放”部分的概述
        二、翰林版教科书关于“改革开放”部分的概述
        三、两版教科书关于“改革开放”部分的比较分析
    第六节 “海峡两岸关系”部分的对比研究
        一、统编版教科书关于“海峡两岸关系”部分的概述
        二、翰林版教科书关于“海峡两岸关系”部分的概述
        三、两版教科书关于“海峡两岸关系”部分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两岸教科书编写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意识形态因素
    第二节 文化取向因素
    第三节 政治环境因素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整合相关事件,构建完整框架
    第二节 补充相关史实,丰富历史事件
    第三节 加强课后巩固,提升学生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概述
    第一节 以“人物”为主线历史教学内涵
        一、人物及教学主线概念
        二、以“人物”为主线的历史教学内涵
    第二节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二、有利于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人物教学资源
    第三节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
        一、初中学生学情分析
        二、历史教材编排分析
        三、历史教育目标分析
第二章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运用现状
        一、问卷调查
        二、教师访谈
    第二节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主线人物的挑选不够精准
        二、人物经历过于冗杂或单薄
        三、历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性
    第三节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存在问题的归因
        一、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二、教材编排的局限性
        三、教师能力的欠缺性
第三章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实施路径
    第一节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适用范围
        一、时间跨度相对较小
        二、涉及关键历史人物
        三、人物经历容易搜集
    第二节 “主线人物”寻求路径
        一、依据课程标准
        二、深入挖掘教材
        三、课外资料搜寻
        四、调研学生兴趣
        五、依托史实虚拟
    第三节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精选人物经历设置悬念
        二、划分人物历程整合内容
        三、丰富人物细节升华情感
第四章 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案例实践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设计实施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反馈
        一、学生访谈反馈
        二、教师访谈反馈
    第三节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反思
        一、优势特色
        二、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以“人物”为主线的运用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部编版“抗日战争”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本课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二)本课题的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一)理论价值及意义
        (二)实践价值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一章 历史课程资源概述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二、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一)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
    三、抗战史课程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一)抗战史课程资源的概念
        (二)抗战史课程资源的类型
第二章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第三章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适切性原则
    二、经济性原则
    三、合作性原则
    四、共享性原则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分析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简介
        (一)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概念
        (二)编写背景
        (三)编写指导思想
        (四)编写特点
    二、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结构分析
    三、有关“抗日战争”内容的内在联系
    四、新旧版教科书内容对比
第五章 初中历史教学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馆藏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馆藏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馆藏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利用
        (三)馆藏抗战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网络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网络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网络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利用
        (三)网络抗战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影视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影视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影视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利用
        (三)影视抗战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乡土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宁阳地区为例
        (一)宁阳地区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宁阳地区抗战史课程资源的利用
        (三)乡土抗战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关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中学关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访谈提纲

四、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王洪飞,李润东阳,曹辉.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07)
  • [2]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当中 ——以旅顺高中为例[D]. 王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研究 ——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D]. 尚婧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主线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雯婷.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谢六逸文学思想与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D]. 谢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6]五四时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分析视角[D]. 冯轶凡.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版和台湾翰林版为例[D]. 范洪渤.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以“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D]. 魏雪婷. 扬州大学, 2020(04)
  • [10]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部编版“抗日战争”内容为例[D]. 孙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一条主线——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