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蚕共育管理促进蚕桑生产发展

加强小蚕共育管理促进蚕桑生产发展

一、加强小蚕共育管理 促进蚕桑生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蓝必忠,乐波灵,滕伟国,宾荣佩,贾雪峰,汤庆坤,黄红燕[1](2021)在《石漠化地区几种养蚕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对广西典型的石漠化片区平果、凌云、靖西、那坡、上林、都安、忻城、环江等8个县(市)种桑养蚕情况进行调查,探讨了"小蚕共育+小作坊联产""标准车间式养蚕""适度规模种养分离"3种养蚕模式的应用情况。3种养蚕模式在8个县(市)应用率分别为83.56%、12.68%、3.76%。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小蚕共育+小作坊联产"养蚕模式适合广大散户家庭式经营,单位土地产值较高;"标准车间式养蚕"模式是应该倡导发展的生产方式,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益;"适度规模种养分离"养蚕模式体现了种养专业化分工,可增加规模效益,是推动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的途径。石漠化地区应选择适宜的蚕桑生产模式,应用配套种养技术,加大创新研发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元化利用拓宽蚕桑功能用途,提升蚕桑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颜鑫[2](2020)在《小蚕共育桑叶饲喂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传统蚕业开始不断向现代蚕业转型,为提高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以及蚕农的经济效益,各大蚕区目前大多采用了小蚕共育的养殖模式。而小蚕饲喂作为共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当前仍然依靠人工操作,面临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蚕业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本文研究和设计了一台专门应用于小蚕共育过程中的桑叶饲喂机,该机能够完成自动喂蚕的工作,提升了喂蚕设备的技术水平,解决了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对桑叶饲喂机关键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相关参数的计算,给出了部分结构参数范围;然后利用EDE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桑叶饲喂机部分结构的最佳参数组合;最后制作样机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方式围绕整机性能和饲喂效果两个方面展开了试验,验证桑叶饲喂机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该机具有的功能包括:小蚕饲喂时间合理、不同龄期桑叶饲喂量调整、饲喂均匀性合理、不同龄期桑叶洒落宽度可调、减少桑叶浪费。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首先阐述了本文设计方法与总体设计流程,并根据养蚕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考虑到小蚕共育点的工作状况和工作环境,制定了桑叶饲喂机的设计原则;然后结合部件结构图对桑叶饲喂机的输送装置、传动系统和落料挡板各部分机械结构进行了详细表达以及作用介绍,并对桑叶饲喂机安装在小蚕共育智能饲养机上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结合关键部件结构图对桑叶饲喂机具备的不同龄期桑叶饲喂量调整、饲喂均匀性合理以及不同龄期饲喂宽度调节三个功能进行了说明。(2)对桑叶饲喂机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结合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分别对输送装置、传动系统、落料挡板各部分结构进行了设计和理论分析。根据输送装置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桑叶物料特性,选择了单点驱动的倾斜式输送方式,并初步确定了输送带倾角为45°,着重分析了桑叶输送过程及其运动状态,选择了草坪花纹型PVC输送带;根据对输送装置、传动系统的运动过程分析,选择了链传动方式,并完成了传动系统设计及参数计算,确定了第二级传动比(驱动滚筒到下赶料辊)的范围为0.961.28,第三级传动比(下赶料辊到上赶料辊)的范围为0.40.62;根据桑叶物料洒落的功能要求,对落料挡板进行了设计与参数的确定。(3)采用EDEM软件对桑叶饲喂机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为了独立地研究驱动滚筒到下赶料辊的传动比、下赶料辊到上赶料辊的传动比以及输送带倾角三个因素对饲喂均匀性的影响情况,进一步确定桑叶饲喂机部分结构的最佳参数组合,本文应用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模拟了桑叶颗粒在饲喂机中的运动过程。先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得出了输送带速度与均匀度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分析了桑叶颗粒在不同上、下赶料辊转速以及输送带倾角组合条件下的运动轨迹以及分布在蚕簸中的均匀性情况,从而最终确定了当输送带倾角为45°、驱动滚筒到下赶料辊的传动比为1.01、下赶料辊到上赶料辊的传动比为0.5时为桑叶饲喂机部分结构的最佳参数组合。(4)对结构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可靠性和饲喂时间两个功能指标对整机性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整机运行稳定,可靠性较高,完成单个蚕簸的饲喂时间不超过18s,满足参数设计要求;分别从饲喂厚度、饲喂均匀度、饲喂精度及桑叶浪费量四个功能指标对饲喂效果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龄蚕在46r/min209r/min的电机转速范围内;二龄蚕在93r/min232r/min的电机转速范围内;三龄蚕在139r/min301r/min的电机转速范围内,小蚕饲喂效果的各项指标都能满足设计要求。

侯晓坤[3](2019)在《扶贫背景下的蚕桑产业发展探讨 ——以汝州市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桑蚕文明的发源地,桑蚕业已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古代中国在陆上、海上对外贸易日渐兴盛。丝绸贸易的兴盛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战争等原因,宋代以后,蚕桑业中心南移,中原地区蚕桑业发展逐步落后,再加上当地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外流致使大量农田被荒置,更使得当地的蚕桑业发展面临巨大考验。随着新中国成立及后来的改革开放,政府加大对各地桑蚕业的支持力度,调整产业布局,近年来的蚕桑业逐步呈现“东桑西移”“南桑北移”的发展格局。因蚕桑产业具有收益快、稳定且可持续的明显优势,发展蚕桑产业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带动扶贫工作高效的开展,帮助地区农户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故而桑蚕业已逐步成为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重点发展产业。本文以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为例探讨了扶贫背景下的蚕桑业发展。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解读乡村振兴、扶贫政策背景下蚕桑业作为精准扶贫产业的机理和优势,通过研究国内外新桑产业的发展和现状,现场勘察,对焦村镇邢村地区区位等因素综合分析,结合SWOT分析结论,总结出建设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的原则和规划目标:(1)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创新经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引进龙头企业,提升蚕桑生产能力,最大化提升农民参与度,使其能够实现自主创业,发展蚕桑产业。(2)建设标准化生态高产桑园,切实提高科学养蚕水平,完善养蚕配套设施,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将蚕桑业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3)引入传统的种养结合模式和多种经济生产模式相结合,增加蚕桑附加产品值,实现蚕桑产业更加多元化的开发,让产品链不断地延长和拓宽,充分开发蚕桑产业的多元经济化效益。如开发多种特色蚕桑加工产品同时,开发休闲旅游产业,提供采摘园场地等服务,让旅客体验种桑养蚕的文化生活,这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原则和建设目标的指导下,确定了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的主要建设内容与分期规划,形成“一园四区一办”的产业园分区与空间布局,总体建设方案中还包括道路系统、电力系统、水系系统及基础设施规划,重点对养蚕大棚和小蚕共育室进行专项规划,并对桑树栽植成园进行科学研究和阐述。预估项目在进行投资建设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和产业园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完成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的建设,以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也能为其他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潘美良,董久鸣,徐向宏,邵国庆,吴海平[4](2017)在《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小蚕工厂化饲育是适应现代蚕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小蚕饲育形式。本文介绍了浙江省2015年、2016年在全省示范推广该技术的基本情况、主要成效、技术和工作措施,分析了示范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加强示范基地带动能力、搞好小蚕工厂化饲养保险、加快小蚕阶段省力化机械化研究开发、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等4项示范推广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的对策建议。

胡正奇,赵金平,王自宏[5](2017)在《农村小蚕共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小蚕共育是从多年蚕桑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各地蚕桑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农村的小蚕共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的小蚕共育出发,分析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小蚕共育今后发展的技术对策,一是要加强小蚕共育点的管理,二是要改进生产技术,三是要强化共育户科技培训,四是大胆尝试,创新和发展小蚕共育。

李运军,顾海洋,孟令春[6](2016)在《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一些传统产业向现代化新兴产业方向改革,并运用先进的产业生产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而目前面临劳动力资源短缺的情况,蚕桑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随之出现劳动力劳务费高、蚕桑养殖污染环境等现象,使得蚕茧价格相对比较低,因而蚕桑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目前,探索蚕桑养殖产业的发展出路是蚕桑生产面临的首要问题。下面就小蚕共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方面进行简单分析、探讨。

祁广军[7](2015)在《蚕桑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工作总结》文中提出根据"十二五"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聘任人员任务书和2015年度任务书的有关内容,以及体系办公室和首席专家的要求,结合本试验站实际,现将2015年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完成情况报告如下。1具体任务和工作进展情况本试验站服务横县、宾阳、上林、邕宁、武鸣等5个示范县区,团队成员5人,其中推广研究员4人、高级农艺师1人;另有示范县区技术骨干1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11人。在体系首席专家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和有关试验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围绕年度体系重

赵春晓,王小平,刘正俭,王功献,罗存敏[8](2014)在《我国小蚕共育的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蚕桑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劳动力资源短缺、价高、环境污染、蚕茧价格相对较低、不稳定等诸多不利因素,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探索轻简化的蚕桑生产形式,稳定蚕桑产业势在必行。本文从小蚕省力化饲养的角度入手,综述了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发展演变及用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的应用概况,并分析了小蚕共育的前景,以期为实现蚕业生产的高效化提供参考,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秦凤,陈宗庆,石凉,童晓琪,王美琴,胡金娥,胡禾荣,黄德辉[9](2014)在《小蚕专业化共育及在安徽省推广应用成效》文中研究表明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当前现代蚕业生产的一种先进养蚕组织形式。介绍了小蚕专业化共育的特点以及在安徽省的岳西县、潜山县等地推广与普及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的经验,并结合现代蚕业粗放型生产的特点,总结了小蚕共育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在安徽省主产县的推广成效,旨在建立一种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新模式,为优质、高产、高效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祁广军[10](2013)在《“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种桑养蚕的发源地,至今仍是世界茧丝绸生产、加工与贸易第一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蚕丝业主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国东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逐步缩减,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顺势提出了“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战略。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丝业发展,短短10年异军突起,用两个5年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即第一步“十五”末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第二步“十一五”末桑蚕丝产量登上全国首位,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生产与加工基地。本研究以“东桑西移”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蚕丝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综合产业结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广西蚕丝业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围绕经济效益、政府政策、科学技术三大关键要素,重点研究广西在承接东部蚕丝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取得的实质性发展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析各大要素对推动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推进广西蚕丝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存在其必然性,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有效有序的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蚕丝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出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2000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逐年加大,规模效益迅速扩大,并连年位居全国总量第一,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广西首先承接第一产业种桑养蚕的转移,随后第二产业茧丝加工再转向广西,成功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同时“东桑西移”以来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与全国蚕丝业发展进入一个衰退期相比,广西蚕丝业表现出一个朝阳产业的基本特征,成为现阶段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二)经济效益、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广西蚕丝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经济效益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推手,政府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公平竞争、放开蚕茧市场,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财物扶持,组织发动蚕农种桑养蚕,鼓励企业投资办厂;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在较高经济效益驱动下,转变为自主发展生产的行为意愿,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经济效益驱动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广西蚕丝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动力,有力的支撑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上阐明了我国“东桑西移”花落广西的根本所在。(三)现阶段广西蚕丝业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优势和一定的内部劣势,同时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共存。突出表现的优势为资源禀赋优、比较效益高、科技创新强、市场机制活、政府支持大、管理体制顺等;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脆弱、茧丝质量欠佳、精深加工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紧缺、经营组织松散等劣势。另现阶段广西蚕丝业的主要发展机遇表现在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中心正在形成等;但市场价格变化多端、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其他替代品构成威胁、其他高效农作物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多种威胁与挑战无时不在。鉴此,本研究构建了SWOT分析矩阵,通过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模型,提出了广西蚕丝业发展应坚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选择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做优广西蚕丝业,全面提升广西蚕丝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迈进,续写我国“丝绸之路”新篇章。

二、加强小蚕共育管理 促进蚕桑生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小蚕共育管理 促进蚕桑生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石漠化地区几种养蚕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石漠化片区蚕桑生产情况
2 适宜石漠化地区的养蚕模式探讨
    2.1 “小蚕共育+小作坊联产”养蚕模式
    2.2 “标准车间式养蚕”模式
    2.3 “适度规模种养分离”养蚕模式
3 石漠化片区县(市)3种养蚕模式的应用实践
    3.1 “小蚕共育+小作坊联产”养蚕模式的应用
    3.2 “标准车间式养蚕”模式的应用
    3.3 “适度规模种养分离”养蚕模式的应用
4 几点体会
    4.1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的养蚕模式 提高石漠化地区蚕桑生产效益
    4.2 创新引领 研发适用的种养技术 支撑石漠化地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多元开发 拓展蚕桑功能用途 提升蚕桑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效益

(2)小蚕共育桑叶饲喂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小蚕共育技术概述
        1.1.1 小蚕共育的概念
        1.1.2 小蚕共育的技术
    1.2 小蚕饲喂技术概述
        1.2.1 小蚕饲喂的概念
        1.2.2 小蚕饲喂的技术
    1.3 小蚕饲喂设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未来发展趋势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设计
    3.1 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3.1.1 设计方法
        3.1.2 设计原则
    3.2 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
        3.2.1 机械结构
        3.2.2 工作原理
    3.3 结构功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桑叶饲喂机关键结构设计
    4.1 桑叶输送装置的设计
        4.1.1 输送装置尺寸初步设计
        4.1.2 输送带的选型
        4.1.3 输送带的受力分析
        4.1.4 赶料辊的确定
    4.2 传动系统的设计及参数计算
        4.2.1 动力系统的确定
        4.2.2 传动系统的选用
        4.2.3 传动比的确定
        4.2.4 链传动设计与计算
    4.3 落料挡板结构参数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EDEM桑叶饲喂机结构参数的仿真分析
    5.1 EDEM应用简介
    5.2 桑叶物料特性的测定及仿真参数设置
        5.2.1 桑叶密度的测量
        5.2.2 桑叶堆积角的测量
        5.2.3 静摩擦因数的测量
        5.2.4 仿真参数的设置
    5.3 桑叶物料及饲喂机的建模
        5.3.1 接触模型的选取
        5.3.2 桑叶颗粒模型的创建
        5.3.3 几何体仿真模型及仿真区域的创建与设置
        5.3.4 颗粒工厂的创建与设置
        5.3.5 仿真时间选项和网格尺寸的设置
    5.4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5.4.1 仿真试验指标判别
        5.4.2 仿真试验过程分析
        5.4.3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5.5 部分结构参数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构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结构测试内容
    6.2 整机性能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试验条件
        6.2.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6.3 饲喂效果试验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验条件
        6.3.3 试验指标
        6.3.4 试验过程
        6.3.5 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授权专利与参与课题

(3)扶贫背景下的蚕桑产业发展探讨 ——以汝州市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蚕桑是我国古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
        1.1.2 蚕桑业市场前景广阔
        1.1.3 蚕桑业具有短、平、快特点,持续增收效果明显
        1.1.4 政府高度重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相关政策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政策
        2.1.1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提出
        2.1.2 “产业兴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突破点
        2.1.3 精准扶贫产业选择要求
        2.1.4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机理
    2.2 国内外新桑产业相关研究及发展
        2.2.1 国外新桑产业的发展
        2.2.2 国内新桑产业的发展
        2.2.2.1 桑产业规划
        2.2.2.2 蚕桑产业的价值与商用发展趋势
        2.2.2.3 蚕桑产业的商用发展趋势
        2.2.3 蚕桑的综合利用
3.汝州市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规划
    3.1 项目背景分析
        3.1.1 项目区概况
        3.1.2 区位分析
        3.1.3 现状分析
        3.1.4 SWOT分析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 是焦村镇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3.2.2 是焦村镇乃至汝州市蚕桑业发展的需要
        3.2.3 是提高移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2.4 解决如何促进焦村镇蚕桑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
        3.2.5 是焦村镇美丽乡村的需要
    3.3 项目规划目标
        3.3.1 实现产业园扶贫、移民致富特性的目标
        3.3.2 实现产业园的农业特性目标
        3.3.3 实现产业园示范特性的目标
        3.3.4 实现产业园现代特性的目标
        3.3.5 实现产业园休闲特性的目标
        3.3.6 实现产业园创业特性的目标
    3.4 规划原则
4.汝州市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建设方案
    4.1 蚕桑主要建设内容与分期规划
    4.2 蚕桑产业园总体建设
        4.2.1 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鸟瞰图
        4.2.2 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总平面图
        4.2.3 总体空间布局
        4.2.4 道路系统规划
        4.2.5 电力系统规划
        4.2.6 水系系统规划
    4.3 蚕桑产业园基础设施专项建设
        4.3.1 停车场规划
        4.3.2 环卫系统规划
    4.4 蚕桑产业园生产设施专项规划
        4.4.1 养蚕大棚规划设计
        4.4.2 小蚕共育室规划设计
5.桑园建园主要技术方案和发展
    5.1 桑树品种选择
        5.1.1 育711 高产桑种植说明
        5.1.2 育711 高产桑桑园管理
        5.1.3 强桑1 号高产桑种植说明
    5.2 产业园发展模式及组织管理措施
    5.3 蚕桑产业园组织管理措施
6.蚕桑产业园投资及效益分析
    6.1 园区投资概算
        6.1.1 总投资概算
        6.1.2 大蚕饲养蚕棚投资概算
        6.1.3 小蚕共育棚投资概算
    6.2 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
        6.2.2 蚕桑业生产经济效益
        6.2.3 社会效益
        6.2.4 生态效益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讨论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4)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示范推广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
    1.1 稳产高产优质, 有效保障生产安全高效
    1.2 省工省力节本, 提升蚕桑集约化水平
    1.3 建点示范引领, 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
    1.4 建成工厂化饲育基地, 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2 采取主要技术措施与工作做法
    2.1 主要技术措施
        2.1.1 小蚕专用桑园培管与人工饲料配备统一
        2.1.2 小蚕饲育温湿度等环境统一
        2.1.3 小蚕饲育的管理统一
    2.2 主要工作措施
        2.2.1 建立保障组织措施
        2.2.2 加强示范点建设
        2.2.3 开展相关试验研究
        2.2.4 强化技术培训与服务
        2.2.5 加快技术示范推广
3 示范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3.1 个别共育室规模缩减, 技术标准落实有待提高
    3.2 规避风险能力较差, 扶持政策亟待加强
    3.3 劳动力成本较高, 机器换人存在较大困难
4 对策措施与建议
    4.1 加强示范基地带动能力, 加快提高技术应用覆盖率
    4.2 搞好小蚕工厂化饲养保险, 为示范推广提供政策性支撑
    4.3 加快小蚕饲养省力化、机械化研究开发, 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
    4.4 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 拓展小蚕工厂化生产发展空间

(5)农村小蚕共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邑乡小蚕共育现状
    1.1 西邑乡蚕桑生产基本情况
    1.2 小蚕共育开展情况
2 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
    2.1 专用小蚕共育点设施管理不到位
    2.2 小蚕共育人员不稳定
    2.3 小蚕共育点装备差
    2.4 小蚕共育的管理水平不高
3 对策
    3.1 加强小蚕共育点管理
        3.1.1 提高小蚕共育质量。
        3.1.2 严格防病、防毒措施。
        3.1.3 规范饲养。
    3.2 改进生产技术
        3.2.1 推广一日两回育省力化技术。
        3.2.2 加强疏毛期管理。
        3.2.3 把好桑叶质量关。
        3.2.4 合理给桑。
        3.2.5 搞好蚕座管理。
        3.2.6 眠起处理。
    3.3 强化共育户科技培训
    3.4 创新和发展小蚕共育

(6)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
2 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
    2.1 小蚕共育条件差, 技术水平比较低
    2.2 小蚕共育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2.3 养蚕人员的规避风险意识差
    2.4 小蚕共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
3 小蚕共育问题的改进措施
    3.1 要改善小蚕共育条件
    3.2 提高小蚕共育技术
    3.3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避风险措施
    3.4 加强小蚕共育宣传力度
4 结语

(7)蚕桑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工作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具体任务和工作进展情况
    1.1 体系重点任务与完成情况
        1.1.1 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
        1.1.3 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
    1.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与完成情况
        1.2.1 蚕、桑多元化品种选育
        1.2.2 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1.2.3 蚕、桑生产省力化设施研发、选型与
        1.2.4 蚕、桑资源评价与新产品研发
        1.2.5 蚕桑产业经济分析与跟踪调研
    1.3 自主研发工作与完成情况
        1.3.1 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
        1.3.2 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1.4 应急任务与完成情况
        1.4.1 年度任务及考核指标
        1.4.2 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2 科技服务工作情况
    2.1 面向政府部门的科技服务
    2.2 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
    2.3 面向基层的科技服务
    2.4 对外交流活动
3 阶段性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3.1.1 蚕桑新品种引进试验基本获得成功
        3.1.2 形成了一套适合多批次养蚕的高产优质高效种养集成技术
        3.1.3 蚕桑资源开发应用成效明显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2016年工作打算
    4.1 积极推进蚕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4.2 大力推进高效省力化种养集成技术
    4.3 大力拓展桑树新用途
    4.4 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8)我国小蚕共育的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蚕共育的形式
    1.1 集体共育
    1.2 联户共育
    1.3 专业户共育
2 小蚕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共育条件差, 共育技术水平低, 共育质量不高
    2.2 监督管理不力, 技术标准落实差
    2.3 规避风险意识差, 措施不力
3 积极推广小蚕共育的对策
    3.1 改善共育条件
    3.2 提高共育技术
    3.3 制定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
    3.4 加强宣传, 跟踪服务

(9)小蚕专业化共育及在安徽省推广应用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小蚕专业化共育与传统联户共育的区别
    1. 1 饲养小蚕的主体不同
    1. 2 合作的经济关系不同
    1. 3 劳动的目的不同
    1. 4 产生的效果不同
2 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必要性
    2. 1 是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
    2. 2 是蚕桑产业转变生产方式的根本要求
3 小蚕专业化共育的基本要求
    3. 1 小蚕共育设施与业主素质
    3. 2 小蚕共育的时间
    3. 3 小蚕共育的质量
4 小蚕专业化共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4. 1 彻底消毒
    4. 2 做好补催青及收蚁工作
    4. 3 控制好温湿度
    4. 4 做到良桑、饱食
        4.4.1桑叶质量和新鲜度
        4.4.2给桑次数和给桑量
    4. 5 做好眠起处理
    4. 6 做好共育小蚕的分售工作
5 蚕茧主产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推广应用成效
    5. 1 岳西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5. 2 潜山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5. 3 霍山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5. 4 黟县小蚕专业化共育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6 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的注意事项
    6. 1 注重小蚕专业化共育业主的素质和培养
    6. 2 不搞行政强行推广
    6. 3 保证统一发种的蚕种质量及其催青质量
    6. 4 实行市场化运作
    6. 5 不断总结先进经验

(10)“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含义和产业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蚕丝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特征的研究
        1.2.4 关于蚕丝业产业转移与“东桑西移”的研究
        1.2.5 关于蚕丝业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1.5 相关理论的启示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研究理论框架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过程
        2.3.3 研究内容
        2.3.4 论文结构
第三章 广西蚕丝业发展进程与“东桑西移”成效
    3.1 我国蚕丝业发展历史回顾
        3.1.1 蚕丝业的起源与发展
        3.1.2 新中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3.2.1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
        3.2.2 建国后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3.3 广西蚕丝业生产发展现状
        3.3.1 种植规模稳步扩展
        3.3.2 蚕种饲养量稳定增加
        3.3.3 蚕茧生产量持续增长
        3.3.4 桑蚕丝产量快速递增
    3.4 “东桑西移”实施成效
        3.4.1 “东桑西移”花落广西
        3.4.2 “东丝西移”已成定局
    3.5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1 我国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2 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效益的驱动效应
    4.1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4.1.1 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4.1.2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4.1.3 生态环境较为适宜
    4.2 区域布局与规模效益
        4.2.1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4.2.2 规模效益日趋凸显
    4.3 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
        4.3.1 蚕桑生产成本构成
        4.3.2 广西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4.3.3 广西与全国主产区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
        4.3.4 与广西特色经济作物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3.5 蚕桑生产效益对蚕农生产生计的影响
    4.4 工农业产业结构效益
        4.4.1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突显
        4.4.2 工农业结构效益日趋合理
    4.5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4.5.1 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4.5.2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引导
    5.1 组织管理体制
        5.1.1 政府组织机构及其作用
        5.1.2 行业组织及其效用
    5.2 政府的行为定位与公共政策
        5.2.1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5.2.2 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5.2.3 建立公平交易制度
    5.3 蚕茧开放市场的效应分析
        5.3.1 我国蚕茧主要收购模式
        5.3.2 广西蚕茧市场的机制创新
        5.3.3 蚕茧市场的开放效应
    5.4 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5.4.1 商品小蚕共育模式的推广应用
        5.4.2 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5.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6.1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6.2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6.2.1 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作用
        6.2.2 科技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6.2.3 科技交流合作与重大项目实施
    6.3 蚕桑生产技术体系的创建
        6.3.1 蚕桑品种创新研究
        6.3.2 蚕桑生产技术的创新集成
        6.3.3 科技进步对蚕桑生产的贡献
    6.4 蚕农的技术参与效应
        6.4.1 蚕农的技术需求
        6.4.2 蚕农的首创技术及其效用
        6.4.3 妇女在蚕农家庭中的地位
        6.4.4 蚕区环境卫生的变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果与发展策略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1.1 广西成功承接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
        7.1.2 三大要素共同推进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7.1.3 广西蚕丝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7.2 广西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
    7.3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加强小蚕共育管理 促进蚕桑生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漠化地区几种养蚕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蓝必忠,乐波灵,滕伟国,宾荣佩,贾雪峰,汤庆坤,黄红燕. 中国蚕业, 2021(01)
  • [2]小蚕共育桑叶饲喂机设计研究[D]. 颜鑫. 西南大学, 2020(01)
  • [3]扶贫背景下的蚕桑产业发展探讨 ——以汝州市焦村镇邢村移民创业蚕桑产业园为例[D]. 侯晓坤.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J]. 潘美良,董久鸣,徐向宏,邵国庆,吴海平. 蚕桑通报, 2017(04)
  • [5]农村小蚕共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 胡正奇,赵金平,王自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8)
  • [6]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J]. 李运军,顾海洋,孟令春.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05)
  • [7]蚕桑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工作总结[J]. 祁广军. 蚕学通讯, 2015(04)
  • [8]我国小蚕共育的发展问题研究[J]. 赵春晓,王小平,刘正俭,王功献,罗存敏. 陕西农业科学, 2014(06)
  • [9]小蚕专业化共育及在安徽省推广应用成效[J]. 秦凤,陈宗庆,石凉,童晓琪,王美琴,胡金娥,胡禾荣,黄德辉. 中国蚕业, 2014(02)
  • [10]“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 祁广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加强小蚕共育管理促进蚕桑生产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