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高产县及新疆棉花高密度栽培实践

棉花高产县及新疆棉花高密度栽培实践

一、棉花高密度栽培在棉花高产县及新疆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1](2021)在《枣棉间作棉花产量品质对棉花不同果枝类型和密度的响应》文中指出本试验选取两个棉花品种,分别为代表Ⅰ式果枝的新陆中41号(P2)和代表Ⅱ式果枝的新陆中82号(P1);每个品种设5个播种密度,分别为12万株/hm2(M1)、15万株/hm2(M2)、18万株/hm2(M3)、21万株/hm2(M4)、24万株/hm2(M5);采用相同的栽培管理模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产量品质等进行分析对比,探究不同果枝类型的棉花在间作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今后枣棉间作模式的发展做出探索。1、枣棉间作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下,低种植密度下的棉花在各生育性状上的表现具有明显优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优势逐渐减小;不同品种之间对比:P1品种在株高、茎粗上具有优势,但在果枝数、蕾数、铃数方面,P2品种较P1品种更具有优势,说明P2品种结铃能力更强。2、棉花生长前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后期则以生殖生长为主;不同密度下的棉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P2品种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多于P1;棉花干物质RVR值是反映棉花产量的重要指标,其中P1品种下,RVR值表现为:M3>M4>M2>M5>M1,P2品种下表现为:M4>M5>M3>M2>M1,品种间则表现为P1>P2。3、由光辐射空间分布证明,光辐射量受种植密度及果枝长度影响,密度越大,棉花所受光辐射量越少,其中棉行中下部表现最明显,此外,P2品种棉行所受光辐射量多于P1品种棉行,说明相比于Ⅱ式果枝来说,Ⅰ式果枝更容易接受更多的光热资源。花铃期棉花的LAI指数大于吐絮期棉花,不同密度处理下的棉花LAI指数表现为M5最大,M1最小;不同行距间LAI指数表现为:棉花窄行>棉花宽行>枣棉行,不同冠层高度间表现为:冠层下部>冠层中部>冠层上部,不同品种间则表现为:P1>P2。棉花的LAI指数对棉花田间温湿度有直接影响,棉花LAI指数越大,棉花的保温保湿性越强,全天温湿度变化幅度越小,越不利于植株间空气的流动。4、棉花SPAD值呈现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且P2>P1;在光合作用方面,棉花植株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均大致呈现出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说明种植密度过大对棉花植株光合作用不利,光合作用对棉花干物质的积累量有直接作用。不同品种间,P2的光合作用要强于P1。5、各密度之间的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伸长率无显着差异,说明种植密度对该四项指标无影响,而马克隆值有显着差异,且基本呈现出密度越大,马克隆值越小的趋势,其中M5马克隆值等级为A级,优于其它四个种植密度,同一等级下,密度越大,棉花等级越低,同为B级的四个密度棉花的优劣表现为:M1>M2>M3>M4;其中P2在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伸长率、马克隆值方面优于P1,P1的断裂比强度方面优于P2;P2棉花品种的花铃期比P1棉花品种多12天,花铃期越长则棉花的棉纤维品质越好,成熟度越高,因此,综合比较下,P2品种棉花品质优于P1品种。6、枣棉间作模式下,P1品种下的棉花产量表现为:M3>M4>M2>M5>M1,P2品种下的棉花产量表现为:M4>M5>M3>M2>M1,两品种间P1产量整体大于P2;不同种植密度间,除衣分外,棉花的果枝长、果枝数、果节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均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影响棉花产量的因素主要是果节数、单株铃数、单铃重,本研究发现,果枝长度与此三项呈显着正相关;说明果枝越长,则果节数、单株铃数、单铃重越多,产量越高;由试验得出的高产栽培模式分别为P1M3和P2M4,其中,P1为Ⅱ式果枝棉花品种,P2为Ⅰ式果枝棉花品种;M3为18万株/hm2,M4为21万株/hm2。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枣棉间作模式下Ⅰ式果枝与Ⅱ式果枝棉花品种在5个不同种植密度之间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Ⅰ式果枝在结铃性、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通风透光、棉纤维品质方面均优于Ⅱ式果枝棉花品种;但Ⅰ式果枝棉花的棉铃脱落率为36.7%,高于Ⅱ式果枝棉花的25.6%,且Ⅱ式果枝比Ⅰ式果枝的果节数多1.45个,说明Ⅱ式果枝棉花较Ⅰ式果枝棉花棉铃补偿能力更强,可有效补偿棉铃脱落损失的产量,Ⅱ式果枝棉花的单株铃数、衣分、单铃重、实收产量均高于Ⅰ式果枝,说明在枣棉间作条件下Ⅱ式果枝棉花品种比Ⅰ式果枝棉花产量更高。因此,Ⅰ式果枝品种棉纤维品质优于Ⅱ式果枝品种,Ⅱ式果枝品种棉花产量高于Ⅰ式果枝品种,且由试验得出最优的高产栽培密度为:Ⅰ式果枝棉花搭配21万株/hm2,Ⅱ式果枝棉花搭配18万株/hm2。

郭子轩[2](2021)在《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选用株型具有差异的两个品种,在机采棉模式2.28 m幅宽下,设置三种行距配置方式,A:76cm+76 cm,1幅3行;B:76 cm+10 cm+76 cm,1幅4行;C: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1幅6行,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长发育、冠层、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行距配置下无膜棉的农艺性状指标、冠层结构指标(LAI、MTA、DIFN)、光合指标、光合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并分析,探寻合理的无膜棉行距配置,为优化南疆无膜棉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具体结论如下:1、随行距增加,无膜棉的单株优势增强,但群体优势减弱,株高、茎粗、果枝数、单株铃数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粗、果枝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行距增加对无膜棉上部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B处理上部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A处理和C处理,对中下部叶面积指数无显着影响。光分布特征与棉花株高有显着的关系,行距越大,无膜棉行间光照条件越优异。3、随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76 d以前干物质呈增长趋势,A处理干物质积累速率增加量均最大,分别由0.02 g·d-1增长到1.95 g·d-1和2.23 g·d-1,花铃期至吐絮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有增加趋势,但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速度最快;反之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呈上升趋势,花铃期上升速度最快。4、随行距增加,各处理间净光合作用与气孔导度存在差异,A处理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一天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光合同化能力明显强于B处理和C处理。5、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随行距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新陆中82号中,A处理单铃重和单株铃数最大,单铃数和单株铃数均表现为A、B显着高于C。两品种中C处理产量最大,显着高于A处理,与B处理无显着差异。6、棉铃横向分布表现为内围铃大于外围铃,纵向分布表现为中部铃最大,上部铃次之,下部铃最小,整体表现为边行棉铃数和棉铃质量表现优于内行。两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纤维整齐度表现为边行大于内行,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随行距增大明显优于常规模式(C)。无膜棉纤维长度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C处理纤维长度最长,反之,断裂比强度呈下降趋势,A处理断裂比强度表现最弱。两品种的整齐度较好,在中619中C处理整齐度最优,新陆中82号中B处理整齐度最优,对于伸长率而言,B处理相比于A处理和C处理较优。

李同蕊[3](2021)在《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无膜棉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中619”为供试材料,开展两因素裂区设计的田间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分别为3 000 m3/hm2(用W1表示)、4 500m3/hm2(用W2表示)和6 000 m3/hm2(用W3表示);密度为副区,分别为29.24×104株/hm2(用M1表示)、26.32×104株/hm2(用M2表示)、23.92×104株/hm2(用M3表示)和21.93×104株/hm2(用M4表示),研究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地上部的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生理指标、棉铃空间分布与地下部的根系分布、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影响,结论如下:(1)无膜棉株高在初蕾-盛花增长迅速,最终株高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株高、茎粗、叶片数、节间数、果枝数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少,第一果枝着生节位和高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无膜棉受灌水量影响较大,其处理间的株高、茎粗、叶片数、节间数、果枝数、果枝始节、始节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且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变化趋势。无膜棉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呈慢-快-慢的“S”曲线变化。随着密度增加各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降低。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来看,不同密度处理在吐絮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差异最大。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在蕾期时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大,进入花期后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以M3最大。W2M3吐絮期总生物量最大,达到19 297.53kg/hm2,W1M1吐絮期总生物量最小,为12 873.20 kg/hm2。(2)盛花期是无膜棉LAI及光合功能最大期,随密度和灌水量增加,LAI增加,W2M3处理的LAI变化较平稳,后期LAI较高,W3M1处理LAI表现最高,但盛花期后下降速度快。随着生育进程推移,无膜棉各处理SPAD值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盛花期达到最大,且随着密度和灌水量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适宜的灌水及合理的密度有利于叶片光合功能的提高,其中盛花期W2M3、W2M4和W3M3处理的Pn、Gs和Tr较高,Ci较低,且日变化中的光合“午休”不明显,其最大值分别为29.10~32.15μmol CO2/(m2·s)、0.91~1.07 mol/(m2·s)、12.78~13.87 mmol H2O/(m2·s)和117.97~126.4μmol CO2/(m2·s),产量也达到了4 948.25~5 721.67 kg/hm2的较高水平。W3M4处理的LAI及光合指标虽然较高,但后期下降过快,而W1M1各项指标均表现最低,表明灌水及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叶片光合功能的提高;灌水量与密度对叶片生长及光合指标的影响具有互作效应,且密度效应高于水分效应。(3)随生育进程推进,无膜棉叶片MDA含量不断增加,且随密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平均值表现为M1>M2>M4>M3,吐絮期达到45.09μmol/g FW~50.85μmol/g FW。不同灌水量下的平均值表现为W1>W2>W3,吐絮期为45.09μmol/g FW~48.75μmol/g FW。无膜棉叶片POD、SOD、CAT含量均随生育进程推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表现为M3处理最高、M4处理次之、M2处理再次、M1处理最低,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则表现为W2>W3>W1。(4)无膜棉的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在W1处理下表现为0~20 cm>20~40 cm>40~60 cm,W2处理和W3处理表现为40~60 cm>20~40 cm>0~20 cm。随密度增加,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均表现为M3>M4>M2>M1。(5)增加密度或减少灌水量,下部果枝棉铃和内围铃增加,中、上部果枝铃及外围铃减少;在适宜的灌水量(W2、W3)和种植密度下(M3、M4)无膜棉产量较高达4 948.25~5 721.67 kg/hm2,此时株高67.3~76.4 cm、主茎节间数13.7~14.7节,结铃分布比例为下部︰中部︰上部=4.1~4.9︰3.5~3.7︰1.6~2.1、内围铃︰外围铃=6.4~8.3︰1.7~3.6。通过分析,本地区较适宜的灌水量及种植密度范围为4 500~6 000 m3/hm2和21.93~24.62×104株/hm2,当灌水量4 735.93 m3/hm2、种植密度24.59×104株/hm2时的产量最高为5 471.48 kg/hm2。

崔正鹏[4](2020)在《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于2017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科所试验地进行,选择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品种为试验材料:鲁棉研24号为杂交棉品种,株型松散,果枝长,个体长势强,结铃性和补偿性好;新陆中61号为常规品种,株型紧凑,果枝短,开花结铃集中。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副区为打顶方式,研究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表现极其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棉株始果节和第一果枝高度随着密度增大而增高,与打顶方式和品种类型无关;株高变化品种间差异较大,新陆中61号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高,鲁棉研24号低密度下(12.0万株/hm2)株高最高;化学打顶处理棉花果枝数增多,且同密度下株高较高;品种的生育期随密度增加而延长,化学打顶生育期比人工打顶略有延长。2.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叶面积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密度降低,叶面积指数降低,鲁棉研24号降幅小,新陆中61号降幅大;打顶方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大,同一品种同一密度条件化学打顶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人工打顶,密度越大,打顶方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越大;密度降低,盛花期单株净光合速率增大,鲁棉研24号较新陆中61号增加幅度略大,不同打顶方式对各生育期内单株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着。3.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密度降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相同密度下鲁棉研24号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新陆中61号,表现生长势更强,生物产量也表现相同趋势;密度降低,棉柴比均增大,同密度下化学打顶棉柴比小于人工打顶,说明适当降低密度有利于提高经济系数;单铃重和单株结铃随密度降低而增大,鲁棉研24号单株结铃优于新陆中61号;鲁棉研24号中低密度籽棉产量更好,新陆中61号表现相反;化学打顶处理铃数提高而单铃重降低;中密度处理下,化学打顶方式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显着高于人工打顶方式,说明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采用化学打顶方式可以获得棉花高产。4.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影响纤维品质关键指标主要由品种遗传因素决定,密度和打顶方式对其影响不显着。

敦磊[5](2020)在《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18至2019年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进行,以杂交棉中棉所75为材料,通过两因素三水平裂区设计研究了窄(66 cm)、中(76 cm)、宽(86 cm)行距与高(18万株/hm2)、中(15万株/hm2)、低(12万株/hm2)密度配置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对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冠层结构指标、干物质及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棉纤维品质等进行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株高随着行距的增加而增高,密度对株高的影响不显着。宽行距的生育期长于窄行距和中行距,早熟指数偏低。棉株的倾斜角度随着行距的增加而增大,而茎粗与密度和行距都成负相关。果枝始节高度随密度和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处理间差异显着;始节位和节间长在不同密度间差异显着,而不同行距间差异不显着。行距和密度对果枝数影响不显着,且不存在交互作用。不同行距和密度配置下叶片SPAD值均呈现下层叶>中层叶>上层叶,宽行距高密度配置下叶片SPAD值最大。2、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相对于窄行距和宽行距,中行距有利于保持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高密度的叶面积指数始终高于低密度与中密度。中行距高密度条件下,叶片上举有更合适的平均叶簇倾角,可以更好的利用光能,减少漏光损失,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于棉花产量提高。行距对透光率的影响大于密度对透光率的影响,不同密度间的差异不显着。盛花期的光合作用较为旺盛,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行距间差异显着,中行距处理的棉花具有更高的光合速率,中行距高密度下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率高于其他行距与密度配置,宽行距低密度处理棉株光合物质快速累积期速率下降明显。3、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干物质生产及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棉花地上部总干物质、茎枝干物质、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均呈S型增长曲线。种植密度和行距显着影响棉花群体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高密度时棉花单株生长势弱,但群体叶量充足、地上部总干物质较高。中行距高密度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开始早,持续的时间也长。生育前期,窄行距与中行距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生育后期中行距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窄行距和宽行距。中行距和宽行距的快速生长期持续时间均随密度增加而缩短。在盛铃期,行距和密度对地上部各器官的氮素含量有显着影响;行距对叶片氮素含量有显着影响,而密度对叶片氮素含量影响不显着,交互作用也不显着;在各器官中茎枝的氮素含量较低,在不同行距和密度影响下差异不显着。不同密度蕾铃氮素含量差异显着,而行距对氮素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交互作用不显着。4、不同行距与密度对成铃特性、籽棉产量及棉纤维品质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蕾铃数呈现减少的趋势,随着行距的增加,单铃重明显下降;单位面积的总铃数虽然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着。中行距高密度组合在保持较高的收获铃数的同时,单铃重最大,产量最高,且吐絮良好,杂种优势表现明显。行距和密度的变化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明显影响。行距对棉花的早熟性指数有负相关,行距越大,早熟性指数越小。衣分在不同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

霍飞超[6](2020)在《南疆1膜3行模式密度与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和缩节胺(DPC)化调是棉花生产上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棉花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1膜3行种植模式下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的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探究此种植模式下棉花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优化组合,为棉花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阿拉尔综合试验站进行,试验材料为中棉所49,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设置三个水平,分别为9.4万株·hm-2、14.1万株·hm-2、18.8万株·hm-2;缩节胺用量为副处理,也设置三个水平,90 g·hm-2、180 g·hm-2、270 g·hm-2,研究两因素作用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互作对棉花株高、茎粗以及节间长度存在显着影响,对生育期、果枝数及果枝始节位的影响较小。在花期以后,各处理间差异逐渐显着,相同密度下,随缩节胺用量增加,株高降低,茎粗增大,节间长度变短;相同缩节胺用量下,密度与株高正相关,与茎粗负相关,节间长度随密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8.8万株·hm-2密度与90 g·hm-2缩节胺用量下,棉花的株高两年分别达到82.9 cm和76.4 cm,均位居第一;而茎粗在9.4万株·hm-2密度与270 g·hm-2缩节胺药量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9 mm和14.8 mm。2.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生物量积累分配和光合性状的影响棉株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占全株比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降低,而生殖器官(蕾铃花)占全株的比重随生育进程推进而逐渐升高。在生育后期,各处理间群体生殖器官生物量积累差异显着,其中在密度14.1万株·hm-2,180 g·hm-2时积累量最多,两年分别达到3764.27kg·hm-2和4055.16 kg·hm-2。棉花的LAI是棉株光能利用情况与冠层结构的综合指标。双因素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LAI均有显着影响,且存在互作效应。在棉花盛蕾期,相同种植密度下,LAI随缩节胺用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在相同缩节胺用量下,LAI随密度增大而增加;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低密度处理LAI持续升高,而中、高密度处理在盛花期达到峰值后下降,其中在密度14.1万株·hm-2,180 g·hm-2时,LAI值最高。种植密度对棉花叶片SPAD值没有显着影响,缩节胺对其影响显着,SPAD值随缩节胺用量增加而增大。棉花的净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种植密度和缩节胺对棉花籽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棉花产量的形成与种植密度和缩节胺调控息息相关。双因素分析显示,种植密度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籽棉产量均有极显着影响,且两者存在互作效应。在相同密度或相同缩节胺用量下,籽棉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种植密度14.1万株·hm-2,缩节胺用量180 g·hm-2时,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达到6135 kg·hm-2和5184 kg·hm-2。本试验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显着影响。

薛占琪[7](2020)在《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南疆棉花生长和水肥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新疆地区土壤和气候双重干旱,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探索新型节水灌溉种植模式对于节约水资源、改善当地土壤环境以及增加棉花产量有重大意义。本试验于2018年4月至9月在新疆库尔勒31团2连试验田(东经86°56′,北纬40°53′)进行,以棉花“新陆中6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灌水水平(W1:60%ETC、W2:80%ETC、W3:100%ETC)和3个种植密度水平(D1:21万株/hm2、D2:26万株/hm2、D3:32万株/hm2)共9个处理,研究南疆膜下滴灌种植棉花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性状、干物质量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植物养分吸收与分配及土壤硝态氮残留分布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有显着影响。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灌水量增加先降后升,株高和茎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单因素对棉花果枝始节高度和果枝台数均无显着影响,但两者交互作用对果枝始节高度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W3D1处理果枝始节高度最小为11.75cm,较取得最大值的W3D3处理降低了22.95%。(2)灌水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棉花产量有极显着影响。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W3D2处理获得较高的籽棉产量,为7303.61kg/hm2,比W2D2处理增产7.5%,比W1D2处理增产19.1%,收获期干物质累积量为22068.36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40kg/m3,比W3D1处理提高了12.9%。(3)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期养分累积吸收量有显着影响。棉花各时期的养分累积量均随灌水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在各器官分配比例不尽相同,在收获期氮磷在各器官分配均表现为棉铃>棉叶>茎秆,钾的分配表现为棉铃>茎秆>棉叶。(4)棉花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在0-40cm土层含量相对聚集较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分布也更均匀。种植密度相同时,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整体表现为W1>W3>W2,W2处理土壤硝态氮累计量较W1和W3分别减少了48.64%和31.07%;灌水量相同时,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整体表现为D3>D1>D2,D2处理土壤硝态氮累计量较D1和D3分别减少了9.14%和12.99%。综合产量、节水、减少土壤污染残留的考虑,100%ETC进行灌溉、26万株/hm2种植密度可作为新疆库尔勒地区最优的灌溉种植模式。

王平[8](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彭小峰[9](2018)在《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缩节胺化学调控是棉花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棉花种植全程化调技术已经成熟,但对于中长绒专属棉鲜有研究,为此本文以渝棉1号、新陆中47号、3D08C9三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第三师农科所试验田进行中长绒陆地棉化学调控试验。试验设计以下四个处理:S1:[3.8 g·hm-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3:[15 g·hm-2+45 g·hm-2+90 g·hm-2];S4:[45 g·hm-2+90 g·hm-2],通过对中长绒陆地棉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方面研究,旨在为第三师中长绒陆地棉化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影响不显着,对棉株高度抑制作用显着,3D08C9是S1处理株高比S4处理低33.7%;对不同品种主茎叶片数和果枝数抑制强度存在差异。(2)随着缩节胺施用量和次数的增加,棉花最长果枝着生点从主茎顶部向下移动,每台果枝和每台果枝的第一果节长度都在降低,上部果枝长度和第一果节长度降低最为显着,果枝长度最大能减少到原先的35.61%,第一果节长度也降低37.50%。(3)持续使用缩节胺有助于提高或保持叶片的氮含量,延长叶片功能期,但一定程度抑制茎和叶干物质的积累。在营养生长累积量达到较高值施用缩节胺,可促进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4)喷施缩节胺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影响不显着,对部分品种的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影响较大。新陆中47号S2处理长度整齐度比S1处理高3.5%,渝棉1号的S1处理断裂比强度比S3处理高 3.1 cN·tex-1。(5)缩节胺处理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不完全相同,S3处理和S4处理增加了新陆中47号1~3果枝外围铃、7~9果枝内围铃数以及三个试验材料的顶部结铃,使得S3、S4处理单株结铃高于S1、S2处理。渝棉1号的S1处理增加了 1~3果枝外围铃数,使得渝棉1号S1处理单株结铃只比S4处理减少了 0.6个。由此可见,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缩节胺,有助于单株结铃。(6)缩节胺处理后,3D08C9和渝棉1号的S4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6058.6 kg·hm-2和5258.2 kg·hm-2,新陆中47号S4处理比S2处理少施用了两次缩节胺,其产量为7237.0 kg·hm-2,比S2处理产量降低了 389.0 kg·hm-2。总体来说,中长绒陆地棉在南疆小海子垦区缩节胺喷施应以2次(S4处理)为宜,且在花铃期喷施,采取前轻后重(第一次剂量小,第二次剂量较大)的方式。

王志军,董永梅,李有忠,赵曾强,孙国清,谢宗铭[10](2018)在《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是新疆杂交棉的创新栽培模式。该模式是以杂交棉良种为基础,培育壮苗为前提,田间配套管理为措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证,常规水肥管理和全程化学调控等为手段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一种栽培模式。为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从棉株冠层结构合理,生育进程加快;种植效益升高,杂种优势凸显;株行距配置合适,光能利用率较高等方面总结了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从品种选择、规范种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进行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的条件;并对其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应用该栽培模式的建议。

二、棉花高密度栽培在棉花高产县及新疆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高密度栽培在棉花高产县及新疆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枣棉间作棉花产量品质对棉花不同果枝类型和密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4 间作模式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5 间作模式对作物微环境的影响
    1.6 间作模式对作物通风透光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2.3.1 农艺性状
        2.3.2 生育期
        2.3.3 干物质
        2.3.4 棉叶SPAD值
        2.3.5 田间环境指标
        2.3.6 光合指标
        2.3.7 产量指标
        2.3.8 品质指标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形态特征的影响
        3.1.1 间作下不同处理棉花的生育期
        3.1.2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3.1.3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3.1.4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果枝数的影响
        3.1.5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蕾数的影响
        3.1.6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铃数的影响
    3.2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3.2.2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3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4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RVR值的影响
        3.2.5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分配系数的影响
    3.3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田间环境的影响
        3.3.1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LAI的影响
        3.3.2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冠层开度的影响
        3.3.3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光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
        3.3.4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田间空气温度的影响
        3.3.5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田间空气湿度的影响
    3.4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叶片SPAD值的影响
    3.5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3.5.1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光合速率(P_n)的影响
        3.5.2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胞间CO_2浓度(C_i)的影响
        3.5.3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气孔导度(G_s)的影响
        3.5.4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蒸腾速率(T_r)的影响
    3.6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3.6.1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3.6.1.1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影响
        3.6.1.2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整齐度指数的影响
        3.6.1.3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断裂比强度的影响
        3.6.1.4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伸长率的影响
        3.6.1.5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马克隆值的影响
        3.6.2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6.2.1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水平的影响
        3.6.2.2 间作下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形态特征的影响
        4.1.2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的影响
        4.1.3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田间环境的影响
        4.1.4 间作下果枝类型及密度对棉花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4.2 结论
5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行距配置
        1.2.2 行距配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行距配置对棉花冠层的影响
        1.2.4 行距配置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行距配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6 行距配置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1.2.7 行距配置对棉花成铃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和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的影响
        3.1.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株高的影响
        3.1.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茎粗的影响
        3.1.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叶片数的影响
        3.1.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蕾数的影响
        3.1.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植株形态的影响
        3.1.7 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平均叶倾角的影响
        3.2.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开度的影响
        3.2.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分布的影响
        3.2.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SPAD的影响
    3.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3.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干物质增长速率的影响
        3.3.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3.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气孔导度的影响
        3.4.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4.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蒸腾速率的影响
        3.4.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气孔导度的影响
        3.4.7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4.8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蒸腾速率的影响
    3.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不同部位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3.5.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横向分布的影响
        3.5.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纵向分布的影响
    3.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3.7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8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品质的影响
        3.8.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纤维长度的影响
        3.8.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断裂比强度的影响
        3.8.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马克隆值的影响
        3.8.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整齐度的影响
        3.8.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伸长率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指标的影响
        4.1.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合指标的影响
        4.1.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4.1.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4.1.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1.2.3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保护酶的影响
        1.2.4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1.2.5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空间分布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观测指标与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对无膜棉个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 对无膜棉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2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对无膜棉LAI的影响
        3.2.2 对无膜棉SPAD的影响
        3.2.3 对无膜棉单叶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3.2.4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3.2.5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群体光合的影响
    3.3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保护酶的影响
        3.3.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MDA的影响
        3.3.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POD的影响
        3.3.3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SOD的影响
        3.3.4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CAT的影响
    3.4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根系的影响
        3.4.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根长密度的影响
        3.4.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根表面积的影响
    3.5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产量构成的影响
        3.5.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3.5.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产量构成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农艺形状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保护酶的影响
    4.4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根系的影响
    4.5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6 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无膜棉棉铃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5.3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保护酶的影响
    5.4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根系的影响
    5.5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产的重要性
        1.2.2 新疆棉花种植密度的历史演变
        1.2.3 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
        1.2.4 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1.2.5 种植密度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1.2.6 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气候情况
        2.2.1 苗期
        2.2.2 蕾期
        2.2.3 花铃期
        2.2.4 吐絮期
        2.2.5 霜期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农艺性状调查
        2.4.2 干物质积累
        2.4.3 叶面积指数
        2.4.4 光合速率
        2.4.5 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
        2.4.6 纤维品质的测定
        2.4.7 生物产量和棉柴比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棉花生育期
        3.1.2 农艺性状
    3.2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结铃盛期叶面积指数
        3.2.2 倒四叶净光合速率
    3.3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3.3.1 纤维长度
        3.3.2 纤维比强度
        3.3.3 纤维马克隆值
        3.3.4 纤维整齐度
        3.3.5 纤维断裂伸长率
    3.4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3.4.1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2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种植密度及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降密及化学打顶对棉花叶面积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4.3 降密及化学打顶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4.4 降密及化学打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影响棉花产量的因素
        1.2.2 行距及密度配置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行距及密度配置对棉花冠层结构的影响
        1.2.4 行距及密度配置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行距及密度配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6 行距及密度配置对棉花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
        1.2.7 行距及密度配置对棉花抗病性及虫害的影响
        1.2.8 行距及密度配置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棉花农艺性状调查
        2.5.2 棉花叶绿素含量测定
        2.5.3 黄萎病害调查
        2.5.4 棉花冠层指标测定
        2.5.5 棉花光合指标测定
        2.5.6 土壤基础养分及植株氮素含量测定
        2.5.7 棉花干物质积累测定
        2.5.8 棉花纤维品质测定
        2.5.9 棉花产量指标及霜前花率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行距和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3.1.2 行距和密度对株高的影响
        3.1.3 行距和密度对茎粗的影响
        3.1.4 行距和密度对棉株倾斜角度的影响
        3.1.5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形态的影响
        3.1.6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SPAD值的影响
    3.2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3.2.1 行距和密度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2 行距和密度对平均叶簇倾角的影响
        3.2.3 行距和密度对冠层开度的影响
    3.3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2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3.3.3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气孔导度的影响
        3.3.4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胞间二氧化碳的影响
    3.4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氮素积累的影响
    3.6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黄萎病指数的影响
    3.7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3.8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冠层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4.4 行距和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南疆1膜3行模式密度与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影响棉花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1.3.1 品种因素
        1.3.2 生态环境
        1.3.3 栽培措施
    1.4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4.1 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4.2 种植密度对光合性状的影响
        1.4.3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5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5.1 缩节胺的作用机理
        1.5.2 缩节胺用量及喷施时期
        1.5.3 缩节胺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5.4 缩节胺对光合性状的影响
        1.5.5 缩节胺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6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内容和方法
        2.2.1 棉花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2.2 棉花干物质及光合性状的测定
        2.2.3 棉花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3.1.4 不同处理对棉花节间长度的影响
        3.1.5 不同处理对棉花果枝数与果枝始节位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干物质与光合性状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棉花叶面积指数(LAI)及SPAD值的影响
        3.2.3 花铃期棉花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3.3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干物质及光合性状的影响
        4.1.3 种植密度与缩节胺互作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南疆棉花生长和水肥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1.2.2 棉花控水和合理密植研究概况
        1.2.3 棉田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研究概况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述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2.3.2 地上部干物质与产量的测定
        2.3.3 植物氮、磷、钾元素吸收量测定
        2.3.4 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分布观测
        2.3.5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2.3.6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第三章 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指标的影响
    3.1 棉花株高
    3.2 棉花茎粗
    3.3 棉花叶面积指数(LAI)
    3.4 棉花果枝始节高度及果枝台数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棉花生育期群体干物质累积量
    4.2 棉花收获期干物质分配
    4.3 棉花产量和收获指数
    4.4 棉花纤维品质
    4.5 棉花水分利用效率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灌水和种植密度对棉花养分吸收及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5.1 棉花养分吸收及分配
        5.1.1 棉花生育期氮素吸收及分配
        5.1.2 棉花磷素吸收及分配
        5.1.3 棉花钾素吸收及分配
    5.2 棉花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分布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采棉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2.1.4 技术集成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进步理论
        2.2.2 技术集成理论
        2.2.3 快乐植棉理论
        2.2.4 技术变迁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8.2 对策建议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8.3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棉花纤维类型划分
        1.1.2 中长绒棉研究现状
        1.1.3 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的影响
        2.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植株生长的影响
        2.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长度的影响
        2.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第一果节长度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叶片含氮量的影响
        3.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截获率的影响
        3.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殖器官干重占比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分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垂直分布的影响
        4.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水平分布的影响
        4.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5.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5.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
    1.1 冠层结构合理, 生育进程加快
    1.2 种植效益升高, 杂种优势凸显
    1.3 株行距配置合理, 光能利用率较高
2 机采杂交棉进行宽行稀植栽培的条件
    2.1 品种选择
    2.2 规范种植
    2.3 田间管理
        2.3.1 肥料运筹
        2.3.2 化学调控
        2.3.3 其他措施
        2.3.4 脱叶处理
        2.3.5 机械采收
3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应用效果
4 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应用前景
5 结语

四、棉花高密度栽培在棉花高产县及新疆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枣棉间作棉花产量品质对棉花不同果枝类型和密度的响应[D]. 王飞.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郭子轩.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李同蕊. 塔里木大学, 2021
  • [4]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崔正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5]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敦磊. 塔里木大学, 2020
  • [6]南疆1膜3行模式密度与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霍飞超. 塔里木大学, 2020
  • [7]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南疆棉花生长和水肥利用的影响[D]. 薛占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9]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彭小峰.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及应用效果[J]. 王志军,董永梅,李有忠,赵曾强,孙国清,谢宗铭. 贵州农业科学, 2018(08)

标签:;  ;  ;  

棉花高产县及新疆棉花高密度栽培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