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崩药点滴

瘀血崩药点滴

一、血瘀暴崩用药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孟丹,刘凯丽,许琳,赵红[1](2021)在《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临床治疗经验》文中研究表明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妇科临床中困扰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病,该病可出现于女性一生各个阶段。AUB是指不符合正常月经周期"四要素"即月经的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和出血量的正常参数范围、并源自子宫腔的出血。O表示排卵障碍性(ovulatory dysfunction),AUB-O为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UB-O是最常见的AUB,所占比例高达50%[1]。

李茂飞,曾丽华,叶金飞,宋思宇,朱玲,罗颂平[2](2021)在《岭南罗氏妇科治崩三方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罗氏妇科认为岭南人易受湿、热之邪侵袭,耗气伤阴,伤肾损脾。而崩漏患者以阴道流血多,流血时间长为主症,则导致气阴两虚之征更甚。故其在治疗上始终重视顾护气阴,急性出血阶段罗元恺教授创制二稔汤以补肾健脾、固冲摄血;在出血减缓漏下不止的阶段,用滋阴固气汤以滋阴扶阳、补肾固本;出血停止复旧阶段用补肾调经汤固护冲任、调经复旧,使得塞流、澄源、复旧3个环节相互兼顾,环环相扣,重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血止经调。

孙小可[3](2021)在《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

赵方[4](2021)在《孕宝煎剂联合地屈孕酮片对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吴芡[5](2021)在《催生汤预防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催生汤预防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的临床效果,为产后恶露不绝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为催生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产褥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并意愿参与治疗的60例阴道分娩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催生汤)和对照组(生化汤),每组各30例,所有纳入实验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于产后第2天开始口服催生汤,每日1剂,连服7天(1疗程)。对照组于产后第2天开始口服生化汤,每日1剂,连服7天(1疗程)。用药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分别观察两组产妇治疗后平均血性恶露干净时间、产后血性恶露量、子宫底下降情况、子宫体积大小、中医证候积分、血常规指标、产后恶露不绝发生率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催生汤预防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相关指标及产后第1天血性恶露量、宫底下降高度、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实验组的产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天数(8.20±3.12天)明显短于照组的产妇时间(10.13±3.25天),说明催生汤可减少产后血性恶露时间(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第9天血性恶露量(6.47±2.39ml)明显少于对照组产妇产后第9天血性恶露量(9.30±4.56ml),说明催生汤可有效减少血性恶露量(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第9天宫底下降高度(8.97±2.14mm/天)明显多于照组产妇产后宫底下降高度为(7.30±1.95mm/天),说明催生汤可以促进产后子宫恢复(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第9天子宫体积(529.73±20.06cm3)明显小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子宫体积(542.32±24.08cm3),说明催生汤可以促进产后子宫恢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产后第9天血常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催生汤对于血常规的治疗效果与生化汤无明显差异。产后第9天,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为(2.00±1.39)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3.30±2.41),说明催生汤可有效缓解产后中医证候(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恶露不绝发生率(20.0%)明显小于对照组产后恶露不绝发生率(46.7%),说明催生汤更好的预防产后恶露不绝的发生。结论:催生汤能有效的预防产妇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改善中医证候,缩短血性恶露时间,减少血性恶露量,促进子宫的复旧,且无不良反应发生,为改善产妇产褥期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李亚楠[6](2021)在《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颈部七线法对突发性聋患者的平均听阈值、常见伴随症状、心理焦虑状态的影响;同时,分析颈部七线法的治疗作用及优势,并探讨颈部七线法治疗突发性聋的起效机理,丰富针刺治疗突发性聋的理论,为今后的临床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组)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每组18例。根据《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对突聋的不同分型,为对照组施行不同的西药治疗方案,总体基本治疗原则为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12天为1个疗程,若达到痊愈的标准就提前停止治疗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颈部七线法针刺治疗,即第一线:后项部正中线(即督脉),取大椎、风府穴;第二、三线:双侧颈夹脊线(项部后正中线旁开0.5寸),选取第3、第4颈夹脊穴;第四、五线:双侧斜方肌项部隆起线(约足太阳膀胱经项部循行线),可选风池穴与供血穴连线中点与斜方肌项部隆起的交点处和其下1.5寸处;第六、七线:双侧风池下行纵线(当足少阳胆经项部循行线),选取风池、供血穴。每2天针刺1次,每周针刺3次,12天为一疗程。待试验结束后,将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的变化和临床有效率进行对比,同时比对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和心理焦虑状态的评分变化。结果1.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听阈值均有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有效率统计来看,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组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但由于样本量太少,P>0.05,统计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可进一步行大样本研究予以证实。2.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常见伴随症状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试验组伴随症状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改善耳鸣、耳闷、眩晕等伴随症状方面,颈部七线法有突出成效。3.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焦虑状态评分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观察组的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部七线法在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颈部七线法治疗突聋具有较好的疗效,首先在听力的改善方面,效果显着;其次,在常见伴随症状方面,它还起到了缓解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的作用;最后,在心理状态方面,可促进心理状态的恢复,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颈部七线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方媛媛[7](2021)在《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文献研究古时AUB-O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结合现代临床资料,重新认识AUB-O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及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诊疗AUB-O提供更多的借鉴与辨证的新思路。方法:1.以《中华医典》为主要蓝本并充分收集古代医典,运用现代中医文献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将有关崩漏、月经不调中部分内容、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等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料全部进行系统性的搜集和总结,将其病名、临床特点、病因、发病机制及辨证论治等内容整理得出了更加清晰的脉络。2.通过临床调查收集符合标准的AUB-O病例,了解AUB-O发病相关影响因素及出血模式等的分布情况。3.通过收集的AUB-O病例临床资料,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AUB-O常见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4.通过调查AUB-O患者临床和病史资料,了解AUB-O中医证型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文献研究:不能排除因条件限制而未能鉴别的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疾病影响造成的异常出血,但其主流为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1.1对于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同而又各有侧重,不断地发展完善,病因可以概括为生活起居失度、七情内伤、外感六淫、瘀血及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虚、热、瘀相关,致气血失调,涉及的还有肝、脾、肾三脏损害而致冲任不固,热迫血妄行,瘀血内阻等,由此延伸出辨证应首先分析虚实,较为完整的辨证主要是肝不藏血、脾虚、气虚及血热与血瘀等,而其治疗的方法则不外乎按照年龄的“塞流、澄源、复旧”之法,并逐步形成了一些治疗理念和观点,如青少年补肾、中年疏肝、老年健脾。1.2至金元年代各地区的医家开始注重分别论述经期延长、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对月经先期论述最为广泛,月经过多则在月经先期中加以论述。宋代对月经先期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先期之名于明代开始广泛应用,“不及期”、“经早”散见各书中,逐渐开始单独论述,而月经过多大多被当作一种症状描述于月经病中,刘完素始将其作为单独疾病论述,总结病因为火邪、内伤怒思忧、心火炽盛、劳倦、误服辛热药物以及体质多痰郁,病机表现为血热、气虚、虚热、痰湿等,基于此的辨证可分别为阳盛、阴虚或肝郁导致的血热证、脾气虚及肾气虚证、虚热证、血瘀证以及痰湿证。经期延长的原因一般不外乎人体之所有的外感六淫、饮食及情志导致的内伤、瘀血停于体内。病机则是由于气虚、血热和经脉血瘀所致的机体脏腑气血运行平衡失调,冲任不固,经血运行平衡失制,辨证的一个关键问题也在于气虚、血热和血瘀。2.256例AUB-O患者年龄集中在生育期和绝经过渡期;BMI集中在18.5-24.9;职业例数前三为无业、个体、技术人员;学历集中在本科;出血模式集中在不规律月经出血。3.AUB-O患者临床常见证型分为四类,肾阳虚夹肝郁证人数最多,占比41.4%,其后依次为肾阴虚夹湿热证(20.7%)、脾肾阳虚证(19.5%)、肾气虚血瘀证(18.4%)。4.AUB-O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4.1年龄:脾肾阳虚型年龄最大,肾气虚血瘀型和肾阳虚夹肝郁型次之,肾阴虚夹湿热型年龄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 BMI指数、孕产次、流产次数:不同证型AUB-O患者BMI指数、孕产次、流产次数的不同无统计学意义。4.3体力状况:肾气虚血瘀型整体体力情况较肾阴虚夹湿热型好,肾阳虚夹肝郁型整体体力情况较肾气虚血瘀型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职业体力活动:肾阳虚夹肝郁型整体职业体力活动较肾气虚血瘀型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体育锻炼:肾气虚肝郁型体育锻炼最多,肾阴虚夹湿热型和气虚血瘀型次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熬夜:不同证型AUB-O患者是否熬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母亲异常子宫出血病史:不同证型AUB-O患者母亲异常子宫出血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病程:不同证型AUB-O患者病程的不同没有统计学意义。4.9既往月经周期及经期:不同证型AUB-O患者既往月经周期及经期的不同没有统计学意义。5.AUB-O患者治疗情况:52.3%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论:1.古籍文献中有明显的崩漏、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的诊疗理论,并且经历了起源、发展到总结创新的过程,病因不除外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生活起居失度及痰瘀等病理产物,病机为气血失调或痰湿瘀血,使脏腑受累,冲任不固,经血妄行,主要是按脏腑(肾、肝、脾为主)、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来分型,辨证关键在于气虚、血热、血瘀、痰湿。2.256例AUB-O患者的主要临床证型分别为:肾阳虚夹肝郁证、肾阴虚夹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肾气虚血瘀证。3.现代所述AUB-O大致病因病机、临床特征与古籍中相同,辨证均不除外虚、热、瘀,以肝脾肾三脏为主,或在虚证基础上夹有血瘀、痰热等,单纯实证较为少见,现今AUB-O证型较为复杂,肾阳虚兼肝郁证较为常见。4.脾肾阳虚型AUB-O患者年龄较大;肾阴虚夹湿热型AUB-O患者年龄较小、体力情况较差;肾阳虚夹肝郁型AUB-O患者体力工作少、体育锻炼多,临床中可指导诊疗,并有益于对患者的宣教。

张熙南[8](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加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的影响,明确其在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非药物治疗方式缓解疼痛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二病区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并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72例。研究前用Excel生成随机表并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于入院时详细记录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四项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同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患侧膝关节功能。两组患者的加速康复干预措施均参照2016版《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试验组患者在加速康复的基础上于术前24h、12h和术后12h、24h、48h对患肢的梁丘穴、血海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共使用5次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干预,并于每次干预后30min记录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同时,试验组患者于术后12h、24h、48h在每次使用完经皮穴位电刺激后30min进行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的检查,并记录相应数值。对照组患者则不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干预,但需要与试验组在相同的时间记录相同的信息。此外,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情况,并于术后7d、14d记录患侧膝关节的HSS评分,末次随访时调查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加速康复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有72名患者参与,3名患者因自身因素而退出试验,2名患者随访丢失,最后共纳入67名患者。其中,试验组32人,对照组35人。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性别、左右侧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入院时患侧膝关节的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以及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HSS评分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24h、12h患侧膝关节的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在术后12h、24h、48h患侧膝关节静息痛和运动痛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全血粘度切变率(200s-1、5s-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PTT、PT、Fib、D-dimer等也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7d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14d两组间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满意率(87.5%)优于对照组(82.86%),但两组在术后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3%)少于对照组(11.43%);试验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6.25%)少于对照组(17.14%);试验组头晕头痛发生率(9.38%)少于对照组(17.14%);试验组因术后疼痛需要额外镇痛药物的比率(6.25%)少于对照组(14.28%);但两组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的发生率以及的因术后疼痛需要额外镇痛药物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加速康复模式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膝的疼痛,并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频率,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其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王畅[9](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杨春荣[10](2021)在《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来源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补肾安胎冲剂药物血清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及向VECs(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从细胞分化层面探讨中药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揭示“肾主生殖”、”肾主骨生髓”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鉴定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大鼠骨髓来源EPCs:首先取3-4周龄SD大鼠(雌性)5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然后收集培养7d的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对EPCs特异性表面抗原人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又称KDR+)、人白细胞分化抗原133(CD133)予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C)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集素-1(FITC-UEA-1)双摄取实验,鉴定EPCs。按照23.4g/kg.d的中药剂量制备补肾安胎冲剂中药药物血清。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10%、15%、20%)以及在不同时间(24h、48h、72h)干预下EPCs的细胞增殖活性。通过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技术(Transwell法)检测EPCs的迁移能力、定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 EPCs 向 VECs 分化情况。结果1.EPCs的鉴定1.1细胞免疫荧光检测DAPI染出来的细胞核在紫外的激发下为蓝色,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CD34、VEGFR-2、CD133阳性表达为相应荧光素标记的红光或绿色。可见绝大多数培养的EP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34、VEGFR-2、CD133均可见阳性表达,7天时阳性率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培养7d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第7天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133、VEGFR的表达情况,见图2。检测结果显示,CD34阳性细胞占94.7%及CD133阳性细胞占93.8%;VEGFR阳性细胞数量9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该细胞为EPCs。2.EPCs的增殖活性检测运用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在24h、48h、72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034±0.003)、(0.026±0.002)、(0.029±0.005),阴性对照组在24h、48h、72h 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404±0.017)、(0.569±0.033)、(0.546±0.025),5%含药血清实验组在24h、48h、72h 的 D(490)值分别为(0.526±0.018)、(0.768±0.015)、(0.675±0.051),10%含药血清实验组在24h、48h、72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532±0.014)、(0.843±0.023)、(0.770±0.034)。15%含药血清实验组在24h、48h、72h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482 ±0.039)、(0.073±0.025)、(0.705±0.013)。20%含药血清实验组在 24h、48h、72h 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381±0.025)、(0.458 ±0.034)、(0.454±0.095)。阴性对照组及各浓度含药血清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的补肾安胎冲剂体外干预下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EPCs的迁移能力检测采用Transwell法检测,每高倍镜视野下空白对照组及药物血清组平均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1.0±7.94)、(105.5±15.2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药物血清组EPCs的迁移能力明显增高(P<0.01)。4.EPCs向VECs分化情况提取内皮祖细胞RNA,设计Real-time PCR引物,通过Real-time PCR检测,相对于空白血清处理,药物血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相对表达量(2-ΔΔCT)均显着上升,含药血清处理可以显着诱导血管新生标记分子VEGF和vWF的表达。(P<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药物血清组vWF的相对表达量更高,差异更显着(P<0.01)。结论1.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学检测鉴定培养的细胞为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2.补肾安胎冲剂可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迁移能力,影响程度可能与浓度有关,10%浓度含药血清在48h增殖率达到最高值;3.补肾安胎冲剂剂能够显着促进EPC向VECs分化的功能,并通过刺激VEGF及vWF表达发挥作用。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口服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和单独口服地屈孕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补肾安胎冲剂在改善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候、血清孕酮(P)、雌二醇(E2)值、VEGF表达水平等方面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保胎的优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9年03月至2020年03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6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对照组予口服地屈孕酮,观察组予口服补肾安胎冲剂+地屈孕酮联合治疗,治疗疗程为两周(14天)。运用软件IBMSPSS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P、E2值、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评估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与对照组(地屈孕酮)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P<0.05,说明两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观察组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及对照组(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均能有效改善临床证候,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说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4.血清P、E2水平: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P、E2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p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都能有效提高血清P、E2水平,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外周血VEGF水平: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外周血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p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都能有效提高外周血VEGF水平,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综合疗效明确,且优于单纯使用地屈孕酮治疗。2.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肾虚证证候。3.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可提高患者血清P、E2水平,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地屈孕酮治疗,值得推广使用。4.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可上调VEGF水平,有助于血管的新生,从而纠正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改变妊娠结局。

二、血瘀暴崩用药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瘀暴崩用药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临床治疗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虚、热、瘀致病病因分析
    1.1 因虚致病
    1.2 因热致病
    1.3 因瘀致病
2 治则治法
    2.1 出血期以“止血”为首要
    2.2 血止后以“复旧”为目标
3 辨证思路和用药特点
    3.1 辨证思路
    3.2 用药特色
4 验案举隅

(2)岭南罗氏妇科治崩三方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病因病机
临证辨治
    1. 暴崩塞流二稔汤
    2. 固本澄源滋阴固气汤
    3. 调冲复旧补肾调经汤
验案举隅
小结

(5)催生汤预防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与脱落实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监测指标
        2.3.1 一般指标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疗效观察指标
        2.3.4 中医证候观察
        2.3.5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2.3.6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临床数据及结果分析
        2.1 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比较
        2.2 产后第1、3、9 天血性恶露量比较
        2.3 产后第1、3、9 天宫底下降高度比较
        2.4 产后第3、9 天子宫体积比较
        2.5 血常规指标分析
        2.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7 产后恶露不绝发生率比较
        2.8 用药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产后恶露不绝的认识
        1.1 产后恶露不绝在文献古籍中的记载
        1.2 催生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理论基础
    2 西医对产后恶露不绝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与因素探讨
        2.2 西医治疗子宫复旧不全的探讨
    3 催生汤立题依据
    4 催生汤的配伍原则及药理研究
        4.1 催生汤的配伍原则
        4.2 催生汤的药理研究
    5 结果与分析
        5.1 恶露持续时间及恶露量的效果分析
        5.2 子宫高度及子宫体积的效果分析
        5.3 中医证候积分的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附表2 一般情况表
附表3 安全性指标观察表
附表4 中医证候积分表
综述 产后恶露不绝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突聋的认识及治疗
        1.1 突聋的定义及发病率
        1.2 耳部解剖
        1.3 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突聋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突聋的认识及治疗
        2.1 突聋的中医病名
        2.2 突聋与经络的关系
        2.3 突聋的病因病机
        2.4 突聋的中医治疗
    3.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1.7 听力曲线分型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耳部及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3.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
    4. 讨论
        4.1 选题的必要性及创新性
        4.2 颈部七线法的理论依据
        4.3 颈部七线法对耳部及耳部之外伴随症状的影响
        4.4 颈部七线法对焦虑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古籍研究概况
    1 崩漏的古籍研究
        1.1 春秋战国
        1.2 秦汉
        1.3 隋唐
        1.4 两宋
        1.5 金元
        1.6 明代
        1.7 清代
    2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的古籍研究
        2.1 先秦两汉
        2.2 魏晋
        2.3 宋金元
        2.4 明清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文献调研及制定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四诊信息采集表
        2.2 临床调查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布
        3.2 聚类分析AUB-O患者中医证型
        3.3 AUB-O中医证型相关因素分析
        3.4 治疗情况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调查表
综述 古代医家对于崩漏的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方法
    1 一般方法
    2 研究对象
    3 主要方法
    4 评价指标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入院时情况
    3 术前情况
    4 术后情况
    5 术后并发症
    6 不良反应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ERAS模式的TKA
    3 经皮穴位电刺激
    4 本研究选取相关血液指标的依据
    5 本研究选取穴位的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7 并发症结果分析
    8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患者围手术期用药细节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研究进展
    1 术前管理
    2 术中管理
    3 术后管理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10)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来源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中英文词表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药物
    3 实验方法
        3.1 大鼠骨髓来源EPCs的鉴定
        3.1.1 双荧光染色法鉴定
        3.1.2 免疫荧光染色
        3.1.3 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EPC表面标志
        3.2 制备补肾安胎冲剂中药药物血清
        3.3 不同浓度的补肾安胎冲剂干预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3.4 采用补肾安胎冲剂的不同干预时间对EPCs增殖的影响
        3.5 Transwell法检测EPCs的迁移能力
        3.6 RT-qPCR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干预下EPCs向VECs分化的情况
        3.6.1 Total RNA抽提
        3.6.2 Total RNA质检
        3.6.3 反转录(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3.6.4 荧光定量PCR检测
        3.6.5 计算相对表达量
    4 大鼠骨髓来源EPCs的鉴定
        4.1 双荧光染色法鉴定
        4.2 免疫荧光法检测
        4.3 流式细胞仪检测
    5 补肾安胎冲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5.1 不同浓度补肾安胎冲剂干预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5.2 补肾安胎冲剂的不同干预时间对EPCs增殖活性的影响
        5.3 各组EPCs增殖率结果
    6 补肾安胎冲剂对EPCs迁移能力的影响
    7 补肾安胎冲剂对EPCs分化的影响
    8 讨论
        8.1 大鼠骨髓来源EP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8.2 补肾安胎冲剂通过促进EPCs增殖和迁移参与母胎界面血管重铸
        8.3 补肾安胎冲剂通过促进EPCs分化为VECs参与血管新生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安胎冲剂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肾虚证证候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案
        2.1.1 对照组(地屈孕酮)
        2.1.2 观察组(补肾安胎冲剂+地屈孕酮片)
        2.1.3 给药疗程
        2.2 标本的处理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性指标
        2.3.2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4.3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两组年龄、孕周、不良妊娠史比较
        3.1.2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P、E_2水平比较
        3.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水平比较
        3.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_2水平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比较
        3.7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早期先兆流产与肾虚的关系
        4.2 补肾安胎冲剂的方药分析
        4.3 血清孕酮、雌二醇在先兆流产中的检测意义
        4.4 VEGF表达水平在先兆流产中的检测意义
        4.5 结果分析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先兆流产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血瘀暴崩用药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临床治疗经验[J]. 孟丹,刘凯丽,许琳,赵红.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1(05)
  • [2]岭南罗氏妇科治崩三方的临床应用[J]. 李茂飞,曾丽华,叶金飞,宋思宇,朱玲,罗颂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7)
  • [3]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 孙小可.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孕宝煎剂联合地屈孕酮片对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催生汤预防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吴芡.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D]. 李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D]. 方媛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经皮穴位电刺激对ERAS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及血流变影响[D]. 张熙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补肾安胎冲剂对大鼠骨髓来源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D]. 杨春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瘀血崩药点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