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敬华[1](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杨丽娟[2](2020)在《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公园的可获得性与人群健康、社会福利息息相关,确保居民对这一资源的公平享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公园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非正义现象,传统公园规划评价偏重工具理性与技术评价、忽视价值评价。公园的公平绩效评价,有助于公园布局优化、政府决策转型及社会供需矛盾缓解,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基础研究-理论导入-方法构建-方法应用与检验-优化路径”的逻辑组织全文。对基础研究梳理,发现国内公园公平绩效评价存在: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对空间的社会属性考虑不足、忽视差异性正义的评价、人的需求识别缺失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借鉴空间正义思想明晰了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价值体系、评价要点,构建了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旨在弥补当前公园规划实践在落实公平正义、满足人群需求方面的不足,提供规划体系和实施体系之间公正理性的“反馈、调整、再反馈、再调整……”的互动关系。本文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构建已有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研究多源于西方,适用于国内的评价方法、指标有待探索。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梳理、国内社会问题认知、资料可获得性评判,构建了适用于国内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差异表现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两个方面。认为国内多采用可达性单一指标评价公园公平差异的方式具有局限性,应扩展为“可达性、数量、面积、质量”四个维度。我国公园不公平主要由收入、教育、城镇化等因素诱发,影响因素指标应包括:社会结构、收入、教育、职业、住房五个方面。其次,通过对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的价值标准、评价原则、评价要点的梳理和对空间正义理论的借鉴,构建了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三种评价方法互为补充,从不同侧面反映城市公园不同角度的公平问题。2)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实证检验采用三种方法从不同要点、不同尺度(中观、宏观、微观),对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的公平绩效进行评价,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反应不同尺度、不同角度的公平问题。第一,“社会-空间”辩证的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以居住小区为尺度,采用大数据、GIS、SPSS等方法,分析了15分钟生活圈(步行方式下)、30分钟最大阈值(步行、公交两种方式下),研究范围内4663个居住小区公园享有的公平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公园公平格局与社会属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30分钟阈值下,各级别居住小区不公平格局不显着,并未呈现出居住在高房价住宅群体的公园供给更占优势;15分钟生活圈阈值下,低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享有存在不公平现象。第二,公园服务弱势区域、弱势人群识别与评价方法:以街道为尺度,分别采用剥夺指数和基尼系数识别公园供给的弱势区域和弱势人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计算剥夺指数、识别弱势街道,非参数秩和检验、有序回归、肯德尔相关系数分析各街道公园供给的差异性,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公园公平格局的社会影响因素。采用STATA软件计算常住人口、老年群体、儿童、失业及低收入人群四个群体公园可达性、总面积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研究发现弱势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公园质量存在不公平现象;常住人口的可达性、公园总面积空间分布均优于老年人、儿童、失业及低收入人群这三类弱势群体;各群体间的基尼系数差异不大,但均高于0.6;表明与群体间的公平问题相比,重庆市中心城区整体的公园均衡与公平问题更需受到重视。第三,基于主体行为活动的公园供需评价方法:以微观尺度,采用POI大数据方法、泰森多边形、栅格权重赋值法分析人群活动分布与公园布局的匹配度;采用实地调研访谈方法,分析人群使用需求与公园供给的匹配度。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中心城区公园资源配置与人群活动分布、使用需求存在失配。3)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园的优化策略。认为应从“基于公平差异识别的靶向修正”、“基于需求与功能导向的公园规划指引”、“将社区作为规划与修正单元”等六个方面进行修正与优化。

刘鑫[3](2020)在《人口预测下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需求与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指为了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从而系统性的对学前教育运行过程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了幼儿园专任教师、幼儿园数和幼儿园建筑面积等,其本质上以在园幼儿的需求为主导。在全面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在园幼儿数量和城乡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学前教育资源需求与配置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运用队列因素法和文献分析法,梳理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历史趋势,试图预测未来10年甘肃省在园幼儿人口数量增长以及相应的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变化,为甘肃省学前教育规划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20102017年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总量迅速扩大,无论是在园幼儿数、幼儿园专任教师、幼儿园数和幼儿园建筑面积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园幼儿数增加了619940人,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加了30307人,幼儿园数增加了4715所,幼儿园建筑面积增加了378万平方米。同时显示出乡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总量和速度超过城区的特点,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超过城区13221人,幼儿园数超过4668所,幼儿园建筑面积超过204万平方米。研究预测了20192029年甘肃省在园幼儿增长情况和幼儿园专任教师、幼儿园数和幼儿园建筑面积的需求情况,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缓的态势,其中20192022年是激增期,20232029年逐渐趋于平缓。同时显示出城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需求超过乡村的特点,城区幼儿园专任教师需求增加了12549人,幼儿园数增加了523所,幼儿园建筑面积增加了229万平方米,而乡村需求数均不增反降,幼儿园专任教师减少997人,幼儿园数减少166所,幼儿园建筑面积减少10万平方米。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重点从乡村转向为城区。综合学前教育配置的历史趋势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应该树立以幼儿为核心,照顾弱势群体的正义观和动态变化的最优观,作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价值导向。兼顾政府、市场、全面二孩和城镇化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在明确幼儿为本、政府主导、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下,提出建立出生人口入园需求监测和预测制度;以弱势儿童及接受园为重点,扩大学前教育财政补助实施范围;以充足性为标准,有针对性地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建立县级学前教育资源调配制度,动态调整区域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建议。

王晶[4](2020)在《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反贫困政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城市贫困群体,我国施行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反贫困政策,其中低保标准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过高会造成福利依赖,过低则导致保障不足,其也应该随着经济发展而适当提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优化我国低保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正义论,基于2010年、2013年和2016年的地级市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包括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等在内的统计分析方法,借助Stata、GeoDa、ArcGIS、Excel等工具,对我国城市低保标准的现状、变化特征、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了优化其制度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第一,从变化特征来看,从2010年到2016年,我国各地区的城市低保标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上涨,且其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值也基本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第二,从地区差异来看,城市低保标准较低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等。第三,从时空变化来看,城市低保标准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关系,且从2010年到2016年,其空间关联关系有所减弱,其地区间的差异也逐渐减小。第四,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对城市低保标准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城镇低保财政预算中央投入占比对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对城市低保标准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优化城市低保制度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鼓励多元力量的支出和参与、加大对中西部等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强各地区的空间联动发展效应、科学客观地制定低保标准、协调低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张开心[5](2020)在《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下这一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被委以重任,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扛起助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历史重任,为产业的升级转型助力。然而有研究显示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就业困难的严峻问题,难以找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未能如预期般成为职教人才。重庆市对内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西部发展的作用,对外是“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起点城市,担任着亚欧板块中国贸易门户的作用。因此调查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对民营经济、西部大片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了解这一群体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有助于引导职业人才为西部地区及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对2020届重庆市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当前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偏向于选择国有单位就业,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就业的意向相对较弱,这种势态与重庆市当前的经济发展规模不符,也难以适配当地“一圈两翼”的空间格局。就影响因素而言,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产生了实际影响的因素有性别、生源所在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母亲的职业、父亲的最高学历和母亲的最高学历。通过影响因素对毕业生就业认知的影响过程来看,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出现的偏差主要集中于就业弱势人群和就业弱势地区两方面。针对以上研究结果,从打造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体系入手,以内部运行、外部保障和内外联动三方面分别对就业弱势人群和就业弱势地区的帮扶措施提出了对策建议,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出符合现实情况的就业意向选择。在内部运行方面,职业院校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并了解其就业需求、纠偏学生对就业弱势地区的刻板印象,激发毕业生创就意识。企业需要规范自身管理、关注员工养成,并且需要做出适当向弱势地区转移生产的措施。校企要共建交流平台,才能营造就业指导新局面。在外部保障方面,政府应该从正面监管,为激发地方市场的活力而推进企业扶持政策,家长应在侧面监督,转变自己的固有观念,主动了解并配合就业指导工作。政家共建联络平台,才能加快政策“推进-监督”效率。在内外联动方面,应当畅通校企内部需求的提出渠道,开放政家的外部监督通道。

钟异莹[6](2020)在《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地与出行选择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普通民众相比,弱势群体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为严峻。解决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瓶颈。同时,居住与交通作为现代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科学规划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区及为其提供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是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的有效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因此,本文以城市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居民居住地选择与出行选择行为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研究二者间的关联关系,揭示内在规律,为实现居住与出行的协同优化提供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缺少定量划分方法的问题,在梳理弱势群体内涵与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经济、生理、交通三个维度的定量分析指标,基于二阶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弱势群体细分模型。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开展两阶段调查,共获取14061户、44714人数据。结果表明,城市弱势群体占总样本的38.5%,在交通工具、年龄、出行方式、职业、性别5个变量上与其他群体存在显着差异,其职业主要为中小学生或年迈的农民工、无业人员、退休人员,家庭构成为大家庭、单身劳动者或是退休老人,收入较低且出行方式单一、机动化程度低。2、为定量探究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环境状况,引入居住满意度概念。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与弱势群体特征,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影响变量主成分,构建涵盖4个潜变量、20个测量变量的居住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利用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对比不同群组间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居住区位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最大,达到了0.799,其次是社区环境0.748,住房条件的影响最小,为0.532。不同收入群体对其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的因素不一致,但对其影响较小的因素是一致的。有小汽车群体中住房条件对居住满意度影响最大,无小汽车群体中居住区位对居住满意度影响最大。不同住房性质群体中,居住区位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均比较高,而自有住房群体比租赁住房群体更在意社区环境和住房条件。3、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缺少从不同层面上分析居住区位对出行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群体动力理论,构建了涵盖居住区位与出行心理影响因素的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个体层面与社区层面变量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利用Mplus软件标定模型参数。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层面变量对出行行为意向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个体层面变量对出行意向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居住区位(0.668)、主观规范(0.646)、出行态度(0.588)、知觉行为控制(0.555),社区层面变量对出行意向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出行态度(0.724)、居住区位(0.655)。4、为了分析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规律,通过MIMIC模型量化出行主观感受潜变量,并作为效用函数代入CNL模型中,构建了整合潜变量和离散选择模型的居住与出行一体化选择行为模型。模型以居住地位置为上层选择巢,出行方式作为下层选择肢,通过NLogit软件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小汽车拥有量、居住区位、出行态度、出行意向与一体化选择概率呈正相关,年龄、职业、平均房价、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则呈负相关。住在距离工作地5~10km的弱势群体,选择各出行方式之间有较强的替代性。随着居住地与工作地距离的增加,步行选择肢对上层区位的隶属度逐渐降低,小汽车选择对上层区位的隶属度逐渐增加。位于不同居住区位的出行者对出行方式的选择有明显的偏好。5、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以弱势群体居住地至工作地的总通勤距离最短、总出行时间最少、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变量相关影响因素确定目标函数,构建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布与出行服务协同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在限制研究区域内总人口数量、公交运营车辆数量、轨道交通车站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对各工作小区岗位数量的约束,可计算得到弱势群体各居住小区人口与公共交通资源的最优分布。模型可为决策者提供多目标优化的最优解集合,为城市居住空间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综上所述,论文在城市弱势群体界定与分类、居住环境与满意度分析、出行决策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居住与出行一体化选择混合模型、居住空间分布与出行服务配置协同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揭示了特定群体的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规律,为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柯玉宏[7](2020)在《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关乎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民族自信。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的文化氛围逐步达到了高潮,而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重要主体,更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公共图书馆理应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精准化、高效率的服务。本研究首先从选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展开讨论,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介绍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立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模型理论,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理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现状、实践举措,从服务现状找出政策本身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从问题视角出发,多角度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对策的建议举措,以保证服务的高效化。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中除了执行常规功能,还应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启迪民智,促进学习型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对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以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导原则,对内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自信,对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链,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此来促进国家、社会及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闫婧[8](2020)在《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发展普惠金融是现阶段金融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小微企业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有着重要的意义。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各部委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国家自上而下的积极推进使得普惠金融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重庆市政府及各级部门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合力推动政策落实,普惠金融发展初见成效。本文以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的执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环境四个维度出发,对重庆市执行普惠金融政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影响其政策执行效果的具体因素。在对执行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重庆市及其他地区提升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效果提供一定的启发。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方法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解析和理论阐述。对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等概念进行了解释,阐述了研究依据的普惠金融理论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了重庆市政策执行的现状,认为经过近年的发展,重庆市普惠金融服务基本覆盖面日趋扩大,小微企业、三农的信贷可获得性持续提升,普惠金融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借助互联网技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得到了明显改进。第四部分分析了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体说来,因为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社会公众对普惠金融政策的认知度不高,在重庆市存在政策落地执行不足、政策执行相关部门及人员主动性不强、部分金融机构及重点服务人群参与度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情况。笔者认为,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重庆市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执行主体对政策存在认知偏差且在政策执行中缺乏监督考核,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困难。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要提升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套政策支持,通过合理明确的任务分工、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等措施提升执行机构及人员的政策执行能力,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教育以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感和参与度,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朱雨涵[9](2020)在《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视角考察弱势群体诉权保障问题,可以发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部分弱势群体的民事诉权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典型体现为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供给的不足。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不仅应当适当放宽法律援助条件并扩大援助范围,而且应当提高援助质量保障农民工民事诉权的有效性。本文除第一章引言和结语之外主要分为四章:第二章主要论述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及其法律价值。首先,“农民工”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界定。其次,在现有的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中,民事援助案件占有绝大多数,因此主要研究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最后,构建和完善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同时也是弱者保护与分配正义制度的体现。第三章研究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从立法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立法方面概括地介绍了当前有关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意见,通过梳理发现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未将农民工纳入法定对象内,且农民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规定不明确,其援助质量得不到保障。从实践状况可以发现,农民工法律援助主要以民事案件为主,群体性案件多、涉案金额大,讨薪难、维权难问题依然令人心忧。第四章主要分析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问题的原因。首先,有关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立法滞后。其次,政府的农民工法律援助责任不明确,导致与其有关的人力财力不足,保障制度质量不高。再次,针对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提供主体的制度性激励不足,导致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不高。最后,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提供方式不能满足需求。第五章主要是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的建议。从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以分配正义为基础构建农民工法律援助范围,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法律援助中的具体责任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对策。

赵戎蓉[10](2019)在《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与发达世界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现象出现时间不长,但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因此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老龄化趋势下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处于中下水平。居家养老目前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也是政府倡导占主体地位的养老模式。然而,现阶段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独生子女、空巢老人居多,传统的完全由家人(主要是子女)承担照顾所需人力物力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目前的养老需求,因此,急需探索一种社会力量大力支持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使社会化的服务和帮助跟进到老年人家庭,以适应高龄、失能、空巢家庭老人不断增长的现状,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目的:本研究拟在对国内外居家养老照护模式分析和研究基础上,调查城市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探讨重庆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解决途径,结合重庆市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学特征、养老政策等现实条件,从照护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的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探讨构建具有操作性的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模式,为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高效、经济、均等的供给提供政策性建议,为养老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内容与方法:1.国内外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现状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各国各地区居家养老起源、发展及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了解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梳理我国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提供参考。2.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主要用于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提供者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利用情况的认识,影响居家养老照护的相关因素,收集访谈对象对现行政策和体制的看法,以及对建立重庆市城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议,确定重庆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解决途径。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区县每个区县抽取卫计委、民政局、财政局业务相关的工作人员各1人,社区主任、社区医院领导、公立及私立的养老机构负责人各1-2人进行焦点团体小组访谈,每组由6-10人组成,共访谈了8组。3.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重庆市各地区经济水平进行分层,每层选择23个区县(城市)老年人口进行现场调查,调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与需求情况。采用自设问卷,遵循自愿原则,共有1635名65岁以上老人参与了本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情况和养老服务需求。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4.构建城市城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养老政策,以新人本主义需要(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ERG)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照顾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从照护服务供给主体、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构建城市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模式。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以日本、北欧三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内容丰富多样而专业,非营利组织作用突显等特点。由对国内青岛市、浙江省、香港等地区的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分析发现,仍然存在服务利用率较低,社会参与度较低,服务种类少、水平低等问题。2.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为:(1)目前国家提倡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适应现实需求,但还没有一种适合于重庆的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2)居家养老照护需求的内容包括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和死亡丧葬。(3)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居家养老照护还未找到合适的运行模式;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医养护康分离;社会知晓率低;对老年人吸引不够,对社会资源缺乏吸引。(4)影响居家养老照护质量的因素有:尊老爱老氛围不浓;制度法规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配套资源不足;养老观念陈旧。(5)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构建的建议:完善制度建设与法规保障;整合资源;培养吸引专业人才;培育养老市场;引导观念转变。3.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553份,有效回收率94.98%,调查发现:55.96%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29.49%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老人最能接受的养老方式还是居家养老,性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子女数量、与子女居住距离及月收入对老年人口选择养老方式有影响。有一半(50.80%)的老人享受过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另一半老人(49.20%)未享受过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63.22%的老人对社区目前提供的老年服务很满意或基本满意。42.37%的老人希望得到长期照顾服务,41.08%的老人希望得到应急情况呼叫服务,16.55%的老人希望得到短期托付服务。老人希望得到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咨询和指导(63.43%)、生活护理(53.77%)、营养膳食指导(40.37%)。仅33.29%的老人表示愿意购买有偿居家服务,医疗付费方式、收入和健康状况都是是否愿意购买有偿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4.模式构建的内涵与要素:从照护服务供给主体、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构建了城市居家养老照护模式。政府、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家庭是基本的供给方。居家养老照护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与死亡丧葬。以“互联网+”作为照护供给方式,运用互联网等技术为居家养老提供全面快捷、灵活机动、低成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从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照护配套法律法规制度,整合供给侧资源,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等处着手进行配套保障。结论:1.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居家养老模式,但受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直接复制这些区域的模式和经验。2.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与法规保障,整合医养各方面资源,培养吸引专业人才,引导社会转变养老观念,积极培育养老市场来解决目前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中存在的问题。3.老年人口的照护服务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态势,完善的健康支持是目前居家养老照护中最急迫的需求,应加强对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宣传引导,优化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内容需要,改革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吸引更多的护理人才。4.构建了包含供给主体、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的重庆市城市居家养老照护模式,为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提供了政策性建议,为探索更适合重庆市市情的养老模式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

二、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老年长期照护
        二、长期护理保险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四、失能老(年)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一、研究方法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图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一、参保范围
        二、保障对象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一、筹资渠道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三、启动资金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机会平等原则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四、纠正不公原则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凸显
        1.1.2 政策背景:公平正义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
        1.1.3 学科背景:公平公正是城市规划的职能要求与价值标准
        1.1.4 现实背景: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公园
        1.2.2 公平
        1.2.3 空间正义
        1.2.4 公共服务
        1.2.5 规划评价
    1.3 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研究区概况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区域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空间正义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城市公园公平性的启示
    2.1 空间正义的理论基础
        2.1.1 空间正义的起源与发展
        2.1.2 空间正义的主体理论
    2.2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特征解读
        2.2.1 属性特征——一种城市权利
        2.2.2 内涵特征——“社会-空间-人”互动的媒介
        2.2.3 价值特征——平等、人本、包容差异
    2.3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公园建设实践反思
        2.3.1 问题表征梳理
        2.3.2 实质矛盾总结
        2.3.3 国外经验借鉴
    2.4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审视
        2.4.1 缺乏公平绩效评价方法
        2.4.2 对空间的社会属性考虑不足
        2.4.3 关注“同一的正义”,忽视社会空间的差异性
        2.4.4 人的需求识别环节存在缺失
    2.5 小结评述
3 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3.1 城市公园公平的内涵、分类、差异表现
        3.1.1 内涵
        3.1.2 分类
        3.1.3 不公平的差异表现
    3.2 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构建
        3.2.1 理论框架的生成逻辑
        3.2.2 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的概念
        3.2.3 评价目的与作用
        3.2.4 组成要素
        3.2.5 评价指标
    3.3 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的价值体系构建
        3.3.1 评价的价值标准
        3.3.2 评价原则
        3.3.3 评价要点
    3.4 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构建
        3.4.1 社会-空间公平评价:“社会-空间”辩证的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
        3.4.2 差异性正义评价:公园服务弱势区域、弱势人群识别与评价方法
        3.4.3 需求公平评价:基于主体行为活动视角的公园供需评价方法
    3.5 小结评述
4 “社会-空间”辩证的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实证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数据与方法
    4.2 描述性分析
        4.2.1 居住小区空间特征
        4.2.2 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公园可达性分析
        4.2.3 不同级别居住小区的公园供给差异
    4.3 不同级别居住小区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结论
        4.3.1 大型公园与高价居住小区空间北部极化
        4.3.2 中心与外围可达性差异显着
        4.3.3 步行可达性好于公交可达性
        4.3.4 30 分钟阈值下各级别小区不公平格局不显着
        4.3.5 低级别小区“15 分钟生活圈”的公园享有存在不公平
    4.4 小结评述
5 公园服务弱势区域与弱势人群识别方法实证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研究构成
        5.1.3 数据与方法
    5.2 弱势区域识别与公平格局分析
        5.2.1 弱势街道识别
        5.2.2 公园的公平格局与差异比较
        5.2.3 公园公平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3 弱势群体识别
        5.3.1 不同群体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5.3.2 失公群体识别结果
    5.4 小结评述
6 基于主体行为活动的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实证
    6.1 研究区域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研究构成
        6.1.3 数据与方法
    6.2 人群活动需求与公园服务压力匹配性分析
        6.2.1 公园服务压力评价结果
        6.2.2 公园需求水平识别
        6.2.3 基于服务压力评价与需求识别的公园布局优化
    6.3 人群使用需求与公园供给匹配性分析
        6.3.1 公园供给特征解读
        6.3.2 公园需求特征解读
        6.3.3 供需匹配性分析
    6.4 小结评述
7 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园公平绩效评价结果与优化策略
    7.1 评价结果
        7.1.1 存在明显的空间公平差异
        7.1.2 社会公平差异已现端倪
        7.1.3 弱势区域、弱势人群的公园服务有待倾斜
        7.1.4 人群需求与公园供给失配
        7.1.5 公园公平受地域因素影响较大
        7.1.6 社区公园是公平建设的重点内容
    7.2 优化策略
        7.2.1 基于公平差异识别的靶向修正
        7.2.2 基于需求与功能导向的公园规划指引
        7.2.3 以游憩服务为导向的设施与服务设置
        7.2.4 基于“山-水-园”融合的公园网络体系营建
        7.2.5 将社区作为规划与修正单元
        7.2.6 探索公平导向的社区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E.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人口预测下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需求与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导致在园幼儿人口数量发生变动
        2.城镇化推进致使在园幼儿人口分布发生变化
        3.在园幼儿人口数量和分布影响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二)文献综述
        1.人口预测的相关研究综述
        2.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3.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历史趋势
    (一)2010~2017 年甘肃省在园幼儿数迅速增加
    (二)2010~2017 年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历史趋势
        1.2010~2017 年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总量迅速扩大
        2.2010~2017 年甘肃省城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速度增长平缓
        3.2010~2017 年甘肃省乡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数量大速度快
二、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需求趋势预测
    (一)2019~2029 年甘肃省在园幼儿人口预测
        1.2019~2029 年甘肃省在园幼儿人口预测模型和基期数据
        2.2019~2029 年甘肃省在园幼儿人口预测参数设置
        3.2019~2029 年甘肃省分城乡在园幼儿人口数量预测结果
    (二)2019~2029 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需求趋势预测
        1.2019~2029 年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需求总量先上升后下降
        2.2019~2029 年甘肃省城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预测需求先上升后下降
        3.2019~2029 年甘肃省乡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预测需求逐渐下降
三、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分析
    (一)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需求转向
        1.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总量迅速上升转变为先上升后下降
        2.城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增长平缓转变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
        3.乡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迅速上升转变为逐渐下降
    (二)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导向
        1.正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本质追求
        2.最优: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
        3.配置:正义与最优的统一
    (三)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1.政府影响下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重点推进
        2.市场影响下城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稳中有进
        3.全面二孩政策影响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需求在城区增长
        4.城镇化影响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需求从乡村向城区倾斜
四、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建议
    (一)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原则
        1.幼儿为本原则
        2.政府主导原则
        3.公平与效率统一原则
    (二)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建议
        1.建立出生人口入园需求监测和预测制度
        2.以弱势儿童及接受园为重点,扩大学前教育财政补助实施范围
        3.以充足性为标准,有针对性地配置学前教育资源
        4.建立县级学前教育资源调配制度,动态调整区域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利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数据来源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二、基本理论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社会正义论
第三章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现状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现状
        (一)政策发展历程
        (二)政策实施现状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运行现状
        (一)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分析
        (二)最低生活保障惠及人数分析
        (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时空变化分析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总体变化分析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区域变化分析
    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省份变化分析
    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地市变化分析
        (一)基本分析
        (二)变异系数分析
        (三)全局自相关分析
        (四)热点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
    二、模型构建
    三、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选择检验
        (二)模型结果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与建议
        (一)鼓励引导多元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二)加大对中西部等地区的政策倾斜
        (三)加强各地区的空间联动发展效应
        (四)科学客观地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协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其他制度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学理探讨
    (一)理论依据
    (二)形成机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维度划分与指标选取
    (四)样本情况介绍
三、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现状与实际影响因素
    (一)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三)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四)小结
四、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性别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二)生源所在地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三)家庭人均年收入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四)母亲职业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五)母亲学历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六)父亲学历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七)小结
五、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纠偏策略
    (一)内部运行:打造学校与企业共同运作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
    (二)外部保障:落实政府与家长共同监督的高职院校就业保障措施
    (三)内外联动:畅通各主体沟通反馈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调整渠道
六、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一)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的总结论
    (二)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地与出行选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依托项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弱势群体的界定与特性
        1.3.2 居住地选择行为分析
        1.3.3 出行行为分析模型
        1.3.4 居住与交通关联性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弱势群体划分与特性分析
    2.1 城市弱势群体的分类与内涵
        2.1.1 弱势群体的分类
        2.1.2 弱势群体内涵分析
    2.2 数据采集
        2.2.1 问卷设计
        2.2.2 第一阶段调查数据描述性统计
        2.2.3 第二阶段调查数据描述性统计
    2.3 城市弱势群体细分模型构建
        2.3.1 分类指标选取
        2.3.2 聚类方法对比
        2.3.3 二阶聚类模型
    2.4 重庆市主城区弱势群体划分
        2.4.1 假设检验
        2.4.2 参数设定
        2.4.3 聚类结果
        2.4.4 集群归类
    2.5 弱势群体特征分析
        2.5.1 个人及家庭特征分析
        2.5.2 出行特性分析
        2.5.3 群体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环境分析
    3.1 问题描述
    3.2 满意度理论
        3.2.1 顾客满意度
        3.2.2 居住满意度
    3.3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3.3.1 基本概念
        3.3.2 数据检验指标
        3.3.3 模型适配指标
        3.3.4 分析步骤
    3.4 城市弱势群体居住满意度模型构建
        3.4.1 变量选取
        3.4.2 模型假设
        3.4.3 模型内容
    3.5 实例分析
        3.5.1 数据检验
        3.5.2 模型求解
        3.5.3 模型评价
        3.5.4 模型解释
        3.5.5 分群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弱势群体出行决策多水平分析模型
    4.1 问题描述
    4.2 计划行为理论
        4.2.1 理论框架
        4.2.2 适用性分析
    4.3 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4.3.1 模型概述
        4.3.2 估计方法
        4.3.3 数据检验
        4.3.4 拟合指标
        4.3.5 分析步骤
    4.4 交通出行选择多水平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4.4.1 分组变量与数量确定
        4.4.2 变量选取
        4.4.3 模型假设
        4.4.4 模型内容
    4.5 多水平验证性因素分析
        4.5.1 数据来源
        4.5.2 数据检验
        4.5.3 分析结果
        4.5.4 数据分析
    4.6 交通出行决策多水平分析
        4.6.1 模型检验
        4.6.2 模型修正
        4.6.3 模型对比与解释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地与出行一体化选择行为模型
    5.1 问题描述
    5.2 MIMIC模型构建
        5.2.1 模型适用性
        5.2.2 变量选取
        5.2.3 模型结构
        5.2.4 模型求解
    5.3 CNL模型构建
        5.3.1 建立选择方案
        5.3.2 模型特征变量
        5.3.3 效用函数与组合选择概率模型
        5.3.4 模型求解算法
    5.4 .居住地与出行一体化选择结果分析
        5.4.1 参数标定
        5.4.2 结果解释
        5.4.3 分担率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分布与出行服务协同优化方法
    6.1 问题描述
    6.2 多目标优化理论
        6.2.1 适用性分析
        6.2.2 模型结构
        6.2.3 遗传算法求解
    6.3 居住分布与出行服务影响因素
        6.3.1 通勤距离
        6.3.2 出行时间
        6.3.3 公交运营利润
        6.3.4 轨道运营利润
    6.4 居住分布与出行服务协同优化方法
        6.4.1 研究假设
        6.4.2 目标函数
        6.4.3 算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第一阶段调查问卷
附录2:第二阶段调查问卷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重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实证分析法
        1.4.2 文献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1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
        1.5.2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可行性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进城务工人员概述
        2.1.2 公共图书馆概述
        2.1.3 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2.2.2 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2.2.3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梳理及实践举措
    3.1 公共图书馆政策梳理
        3.1.1 做好新形势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政策
        3.1.2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政策
        3.1.3 公共图书馆应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
    3.2 实践举措
        3.2.1 为进城务工人员阅读采取“特殊廉价”措施
        3.2.2 为进城务工人员调整阅读时间或送书上门
        3.2.3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特殊的服务区
    3.3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现有政策梳理
        3.3.1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服务的政策
        3.3.2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政策
        3.3.3 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政策
    3.4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重大举措
        3.4.1 多形式线下活动
        3.4.2 打造特色品牌“重庆市农民工服务联盟”
        3.4.3 紧跟时代创新服务
    3.5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实践成效
        3.5.1 构建网络化服务阵地
        3.5.2 坚持减少过程程序
        3.5.3 多元化服务方式
        3.5.4 持续保障发展动力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问卷调查与访谈
        4.1.1 问卷设计与抽样
        4.1.2 访谈
        4.1.3 数据整理
        4.1.4 问卷与访谈分析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资源整合的特色性服务不够
        4.2.2 数据运用服务不充分
        4.2.3 服务政策宣传普及不够
        4.2.4 图书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服务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4.3.2 内部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4.3.3 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落后
        4.3.4 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第5章 加强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支持
        5.1.1 完善图书馆法,增强依法服务意识
        5.1.2 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职责
        5.1.3 优化发展持续动力保障
    5.2 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馆员素质
        5.2.1 促进公共图书馆联盟创新
        5.2.2 建构一站式服务模式
        5.2.3 提升馆员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5.3 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5.3.1 多方式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学习
        5.3.2 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5.3.3 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5.3.4 多形式扩大宣传面
    5.4 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
        5.4.1 搭上5G快车
        5.4.2 提供移动阅读新方式
        5.4.3 创新数字化文化服务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进城务工人员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情况调查
    附录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普惠金融
        2.1.2 普惠金融政策
        2.1.3 公共政策执行
    2.2 理论基础
        2.2.1 普惠金融理论
        2.2.2 政策执行理论
        2.2.3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第3章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分析
    3.1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现状
        3.1.1 政策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沿革
        3.1.2 执行机构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机构组成
        3.1.3 目标群体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机构及重点服务对象概况
        3.1.4 环境因素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环境
    3.2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3.2.1 普惠金融服务基本覆盖面日趋扩大
        3.2.2 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
        3.2.3 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显着
        3.2.4 互联网助推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改进
第4章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1.1 普惠金融政策落地执行不足
        4.1.2 政策执行相关部门及人员主动性不强
        4.1.3 部分金融机构及重点服务人群参与度不高
        4.1.4 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4.2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普惠金融政策体系不够健全
        4.2.2 执行主体存在认知偏差且缺乏监督考核
        4.2.3 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4.2.4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困难
第5章 提升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普惠金融配套政策支持
    5.2 提升执行机构及人员的政策执行能力
    5.3 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感和参与度
    5.4 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概述
    第一节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的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二、法律援助
        三、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
    第二节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三、有利于实现分配正义与弱势群体保护
第三章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现状
        一、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状况
        二、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实践状况
    第二节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未纳入民事法律援助法定对象内
        二、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不明
        三、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质量难以保障
第四章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立法滞后
        一、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立法层级偏低
        二、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法律规范粗疏
    第二节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保障落实机制不完善
        一、政府的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责任不明确
        二、针对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提供主体的制度性激励不足
        三、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提供方式不能满足需求
第五章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改革
    第一节 改革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立法宗旨:从单纯的维护司法正义到兼顾社会治理
        二、援助对象:从单一的经济困难者扩大到弱势群体
        三、援助范围:以保障生存与发展基本权利为基础
    第二节 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制定《法律援助法》并专章规定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
        二、规定农民工作为民事法律援助的法定对象
        三、以分配正义为基础构建农民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
        四、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法律援助中的具体责任
        五、构建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多元化提供机制
        六、强化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提供主体的激励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10)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假设
    1.6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国内外居家养老照护现状分析
    2.1 国外居家养老照护现状分析
    2.2 国内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经典案例分析
    2.3 重庆市的养老地域特色与居家养老服务经典案例分析
第三章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3 研究过程
    3.4 研究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照护需求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
    5.1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原则
    5.2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初步构建与解读
    5.3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论证及修订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居家养老照护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四、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2]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公园公平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杨丽娟. 重庆大学, 2020(02)
  • [3]人口预测下甘肃省学前教育资源需求与配置研究[D]. 刘鑫.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重庆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D]. 张开心.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城市弱势群体居住地与出行选择行为研究[D]. 钟异莹.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D]. 柯玉宏. 西南大学, 2020(01)
  • [8]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闫婧. 西南大学, 2020(01)
  • [9]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D]. 朱雨涵.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10]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D]. 赵戎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标签:;  ;  ;  ;  

重庆市城市弱势群体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