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祥电动洒水车的开发与应用

大祥电动洒水车的开发与应用

一、大巷电动洒水车研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骆彬[1](2019)在《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无轨胶轮车是矿井辅助运输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动力源的不同主要可分为防爆柴油机和防爆电机两种驱动方式。蓄电池无轨胶轮车以其清洁、高效、体积小的优势,将是未来井下无轨运输车辆的主要发展方向。无轨胶轮车在井下工作时面临着工作环境恶劣、照明不充分、运输道路复杂等问题,以至于人员驾驶的车辆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导致事故率居高不下。无人驾驶具有井下运输系统迫切需求的安全、高效特点,在路面车辆上的应用已逐渐趋于成熟,但是针对煤矿井下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煤矿井下工况和巷道特点,开展了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系统的设计研究,研究结果对研发无人驾驶无轨胶轮车、提高矿井辅助运输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WLR-9无轨胶轮车为原型,结合井下巷道实际工况,对车辆进行无人驾驶改造设计,并制定出适用于巷道行驶的控制策略,最后采用软件仿真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无人驾驶系统进行验证。首先,基于井下巷道工况以及无轨胶轮车设计标准,将井下无人驾驶系统划分为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及执行系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其次,根据使用车型的参数结构与巷道工况,确定了感知系统的各种传感器型号及安装位置,并防爆处理;基于原车控制系统,加入工控机处理感知系统信号,将执行系统内部机械部件改造成电气连接直接控制。再次,基于无人驾驶无轨胶轮车特性和行驶要求,分别利用红外传感器与摄像头结合、激光雷达传感器与摄像头结合的方式解决车辆在井下行驶碰到的循迹与避障难题,并设计出基于模型预测的路径规划算法,建立井下无人驾驶控制策略。最后,利用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建立整车模型、轨迹跟踪模型、规划轨迹模型及井下会车模型,并搭建井下巷道无人驾驶模型试验系统,对仿真和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无人驾驶系统对于轨迹跟踪效果良好,25km/h行驶速度下最大瞬时偏移量仅为0.078m,能满足井下行驶要求;系统对于车辆前方障碍物具有较强识别能力,当前方遇到小型障碍物时车辆能提前2s减速规划出新路径避开,再回到预定轨迹;在单车道中遇到对向来车时能提前4s开始制动减速,再转向进入躲避硐内进行避车;在双车道中遇到对向来车时能提前4s开始制动并停车,待对向车辆远离后再启动继续行驶;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无人驾驶无轨胶轮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李利文[2](2019)在《矿井下无轨胶轮车的现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轨胶轮车在矿井中的使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结构简单、运载能力强,使得无轨胶轮车在逐渐向无轨化、单一化发展,彻底解决了有轨运输时运输效率差、运输麻烦的问题。分析了无轨胶轮车的特点,并以古城煤矿建设管理处无轨胶轮车设备选型配备为例,研究了无轨胶轮车设备选型配备问题,介绍了我国无轨胶轮车发展中遇见的问题以及无轨胶轮车的具体使用情况,研究为我国矿井无轨胶轮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吴紫光[3](2017)在《采掘工作面防尘技术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井下粉尘是煤矿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随着煤炭生产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井下产尘量不断提高,几十年来,我国对煤矿防尘技术进行不断地创新,我国有许多防尘技术,但井下粉尘浓度依然严重超标。本研究对采掘工作面主要防降尘技术即煤层注水、喷雾降尘、物理化学防降尘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对各种防降尘技术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湿式降尘技术即煤层注水和喷雾降尘应为主要防降尘技术措施。从影响喷雾降尘效果的因素方面进行实验,得出在一定条件下,除尘效率随液滴流量的增大而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喷雾气压越大,除尘效率越高;在实际应用中尽管增大气压有助于雾化效果,且国外使用高压喷雾压力一般在12兆帕以上,但是增大气压噪声明显增大,并且对管道和压力泵有特殊要求,国内很难达到。对A到O共15个煤矿进行防尘技术现场应用调查,通过效果比较得出喷雾降尘要优于煤层注水。对P矿和Q矿进行粉尘检测,发现煤矿在采取喷雾降尘等措施后,采煤机司机处和炮掘工作面的打眼工岗位粉尘浓度超标严重。主要原因是防降尘措施执行不好,水滴雾化效果不佳。针对R矿机械化程度高,水滴雾化效果不好,喷雾压力过低等防尘现状,通过对综(采)掘机高压外喷雾系统技术改造,防尘帘净化水幕和防尘管路改造,R矿井下粉尘浓度显着下降。对S矿采取综合防尘设计方案后,S矿的粉尘浓度有了明显改善。以湿式防尘为主的综合防尘应成为井下防尘的主流,高效降尘剂的研制,难注水煤层的工艺的研究,喷雾降尘的智能化以及个体防护用品的提高等将成为防降尘技术提升的关键。

周新华[4](2015)在《煤矿运输巷扬尘输运规律及雾化降尘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矿井粉尘污染对井下作业工人的危害很大,是导致煤矿开采行业职业病的主要原因。运输巷道主要是输煤皮带巷和运料及行人的辅运巷,运输巷粉尘的产生和输运不同于采掘工作面,有必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现场实测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 5.0开展三维数值模拟,对风流因素、车辆行驶及皮带运行等过程对粉尘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Matlab14.0根据雾滴蒸发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控制方程自编程序对其蒸发过程进行仿真试验,探索推导雾滴存活时间的综合函数,为提高喷雾降尘效率提供支撑;结合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仿真试验对雾化降尘系统工艺进行优化并在现场考察其应用效果。(1)开展了巷道风流温、湿度和压力等对风流密度、动力粘度等影响的理论计算和粉尘自身含水率对其密度及粒径影响的研究。温度降低、湿度和压力增大导致风流的动力粘度降低;含水率增加会增加颗粒的密度和粒径;风流动力粘度降低,粉尘的运移范围更大,污染范围更广。(2)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巷道中风流速度、车辆和皮带运行参数以及粉尘自身粒径变化对巷道中风力扬尘和粉尘风力输运的影响进行研究。风速增大,巷道的扬尘强度增大,粉尘在一定范围内浓度降低,但污染范围更广,远距离处风速增加粉尘浓度增加;车辆顺风行驶时,距车头尾25-30 m处出现粉尘浓度的“双峰”分布,逆风时行驶时,距车尾25-35 m处出现粉尘浓度“单峰”分布且逆风峰值远大于顺风峰值;车速越大扬尘强度和粉尘浓度都越大;皮带振幅和运行速度越大、振动频率越高扬尘强度和粉尘浓度越大。(3)进行了喷嘴雾化效果实验研究和降尘效率计算。实验表明型号为PZF(ψ1.2 mm)的喷嘴在气压为0.11-0.65 MPa,水压为0.45-2.55 MPa, ALR为0.02-0.11,水流量为500-700kg/h时其雾滴速度70-220 m/s,粒径为20-80μm,其理论降尘效率达90%。(4)采用Matlab14.0,基于雾滴蒸发过程的传热传质控制方程对其蒸发过程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雾滴蒸发过程主要受6个因素的影响,雾滴初始半径、环境湿度、风流压力增加雾滴的存活时间延长;雾滴与风流的相对速度、环境初始温度以及雾滴的初始温度增加其存活时间降低,但雾滴初始温度对其影响较小。通过均匀试验并结合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推导出含有5个关键参数的雾滴存活时间计算公式,对比显示其具有较高的精度。(5)开展了雾化降尘系统现场应用效果考察。根据数值模拟与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设计了运输巷粉尘自动监测和自动雾化降尘系统方案,搭建了自动雾化降尘系统,进行了现场应用和降尘效率考察,结果显示自动雾化降尘系统的降尘效率可以达到86%以上。

杜久华[5](2014)在《基于物联网的新城金矿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度工作是当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高低管理层联络各项工作的桥梁,是维系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关键,是落实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参谋部,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当中拥有组织、协调、平衡、指挥、监督和平常各类信息的采集、反馈、处理等多项机能。传统的调度工作以图纸资料为主,主要是通过人工来进行管理。资料众多分散,管理任务重,效率低下,凭经验和感官处理生产中的问题,缺乏定位定量,准确性差。本课题以新城金矿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为案例背景,其目的是通过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一体化的生产调度理念,对新城金矿井下生产调度管理进行研究,以充分借助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感知与信号传输平台,将矿山井下生产调度体系中所涉及的人机定位、环境监测、智能信号、语音指挥等系统进行集成化的分析、融合,综合运用调度算法中的蚁群算法,形成系统化的井下生产调度管理方案。本文选择理论研究与实例特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城金矿的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进行个性化剖析,并通过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方式达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融合。通过研究论证了物联网在矿山井下运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认为将物联网引入到矿山的井下生产管理中,在编程技术的综合之下,使之与调度算法充分结合,可以有力保障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及井下人员车辆的安全,为智能化矿山建设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刘存玉[6](2013)在《多功能变工况热泵系统分析及其在梧桐庄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减少矿区能源的消耗,针对矿区多种可利用热源与不同需热、需冷的要求论文提出并研究了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及其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利用一台机组满足夏季井下局部降温用制冰同时加热洗浴热水、或者井口集中降温用冷冻水同时加热洗浴热水、冬季提取矿井回风余热制取热水等目的。论文结合热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的能量系统分析优化方法,通过优化研究对机组及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参数进行了分析与选择;并进一步对该热泵机组及其系统在某矿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能量系统优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及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参数的确定具有指导性;为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及其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具有良好的节电、节能、高效低耗、环保等特点,可以满足矿井降温和回风余热及备用机组需要,实现了多功能的目的。

何希霖,张志利,刘峰,王广顺,何冰[7](2013)在《安全高效型矿井生产管理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翟镇煤矿是1993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200万吨的大型矿井,经营范围涉及煤炭、电力、建材、电气、通讯信息、机械维修、电缆制造等多个领域,现有职工5000余人,年产值过30亿元、先后获得全国煤炭行业企业文化示范矿、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全国文化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十佳矿井、行业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矿井、山东省安全文化创建示范企业、山东省创建学习型组织示范企业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张彦禄,高英,樊运平,王连柱[8](2011)在《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轨道和无轨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矿井辅助运输的现状、设备特点及应用情况,阐述了矿井辅助运输设备的发展趋势、辅助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指出煤矿井下辅助运输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荣江[9](2011)在《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及开采规模不断加大,在作业过程中顶板、瓦斯、煤层自燃、粉尘、地下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相当严重,煤矿安全问题仍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煤炭企业,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切实保障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保障,其中,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建设是煤矿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矿井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支持煤矿的生产系统、设备的装配改造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煤矿自身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引进及管理的现代化。本文基于上述现状,以事故致因理论、机械设备可靠性原理以及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理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翟镇煤矿的生产系统进行了本质安全化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对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中某些设备的本质安全性分析,提出了提高矿井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水平的方法和措施,并根据这些方法和措施对翟镇煤矿生产系统中的特殊设备进行了相应的改善,提高了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的装备水平,优化矿井生产系统,充分发挥了设备性能,达到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对促进矿井生产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转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吴国珉[10](2008)在《典型有色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防尘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通风系统对地下开采犹如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一样重要,矿井通风是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随着矿井向深部延伸和开采强度的增加,矿井必将出现岩温增高、风路延长、阻力增大、风流压缩放热、风量调节困难、漏风突出、有毒有害物质和热湿排除受阻等问题。因此,矿井通风的作用将更加重要。目前我国许多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已经进入了500~1000m的开采深度(本文将该深度定义为亚深部),上述矿井通风问题非常突出;与此同时,深部开采粉尘污染问题的解决也非常困难。由于铜绿山铜铁矿是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主力矿山和老矿山,目前即将进入的开采深度为500~800m,其矿井通风与防尘问题在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将铜绿山铜铁矿确定为研究对象,结合该矿井通风与防尘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实际工程要求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系统地查阅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矿井通风与防尘的主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理论研究,并将有关优化理论结合到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和通风网络分析研究中。(2)开展了现场情况调查、资料收集和测定工作,获得了需要的矿井通风与防尘基础信息和测定数据,对现有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正确的评价。(3)对现场获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处理,建立铜绿山铜铁矿矿井通风系统的数据模型,对不同的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案进行网络解算、分析,为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方案和合理矿井通风模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4)根据上述各项工作提出了铜绿山铜铁矿深部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案。包括适宜-425m~-245m、-725m~-425m中段矿体开采的新通风系统、矿井阶段通风网络方案以及改造方案实施主要工程。对中段回风石门主扇和辅扇硐室的方案、通风构筑物的方案、南主扇叶片安装角参数调整、局部通风大直径风筒应用、中段通风系统改造工程费用概算等进行了合理设计。(5)结合铜绿山铜铁矿矿井通风风流控制的需要,分析了应用空气幕隔断风流的可行性。对空气幕隔断风流的实际有效压力、空气幕对风流增阻的计算、单机空气幕的阻风率、多机并联空气幕的阻风率等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井下不带风墙辅扇的动压通风分析及其应用、无风墙辅扇通风、无风墙辅扇在巷道中单独工作等进行了研究。(6)应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分析了铜绿山铜铁矿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矿井通风系统不稳定性事故树,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及程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相应对策。(7)以化学抑尘方法为防尘关键手段,开展了矿尘湿润剂实验研究。对铜绿山矿矿尘试样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湿润剂的类型及其溶液配制方法,试验了表面活性剂添加卤化物的湿润性能,开发了适合铜绿山铜铁矿防尘的化学抑尘剂优化配方。(8)根据开发的化学抑尘剂配方,对铜绿山铜铁矿卸矿站的添加湿润剂喷雾防尘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喷雾系统设计、喷嘴选型与布置、自动喷雾供水系统设计、供水水源与水质要求、影响喷雾除尘效果的因素分析、通风与喷雾除尘结合除尘、卸矿站喷雾防尘系统经济可行性等。(9)对铜绿山铜铁矿井下溜井放矿时冲击气流扬尘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控制放矿时粉尘污染的有效综合措施。(10)提出了铜绿山铜铁矿矿井通风管理、粉尘防治管理和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对策等通风与防尘综合措施。上述矿井通风与防尘关键技术的许多内容已经结合到铜绿山铜铁矿矿井深部开采的工程中,并证明这些成果是行之有效的和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大巷电动洒水车研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巷电动洒水车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方案设计
    2.1 WLR-9 无轨胶轮车简介
    2.2 井下巷道行驶工况分析
    2.3 无人驾驶系统方案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系统设计
    3.1 无人驾驶感知系统设计
    3.2 无人驾驶控制系统设计
    3.3 无人驾驶执行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控制研究
    4.1 巷道行驶路径识别处理
    4.2 巷道行驶障碍物识别处理
    4.3 基于模型预测算法的路径规划控制器设计
    4.4 无人驾驶控制策略制定
    4.5 本章小结
5 井下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仿真及试验研究
    5.1 基于CarSim与 MATLAB/Simulink的联合仿真平台
    5.2 轨迹跟踪器建模与仿真
    5.3 规划层避障建模与仿真
    5.4 单车道会车建模与仿真
    5.5 双车道会车建模与仿真
    5.6 模拟巷道内无人驾驶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矿井下无轨胶轮车的现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无轨胶轮车的特点
2 无轨胶轮车设备选型配备
3 无轨胶轮车发展中遇见的问题
4 无轨胶轮车应用前景
    4.1 铲板式支架搬运车
    4.2 框架式支架搬运车
    4.3 平板拖车式支架搬运车
5 结语

(3)采掘工作面防尘技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粉尘防治技术分析与比较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路线
2 常见防尘技术机理及比较
    2.1 喷雾降尘机理
    2.2 煤层注水减尘机理
    2.3 物理防尘机理
    2.4 化学降尘机理
    2.5 防尘机理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气水雾化影响因素及气水喷雾设备简介
    3.1 气水雾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气水雾化除尘效果的实验研究
    3.3 气水喷雾系列设备
    3.4 本章小结
4 采掘工作面防尘技术现场应用调查
    4.1 调查对象
    4.2 综采(综放)工作面防尘技术应用效果
    4.3 综掘工作面粉尘防治技术应用效果
    4.4 炮采工作面粉尘防治技术应用效果
    4.5 炮掘工作面粉尘防治技术应用效果
    4.6 防降尘技术效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煤矿粉尘检测及防护设施调查
    5.1 检测对象
    5.2 检测评价依据和粉尘限值
    5.3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点布局
    5.4 检测方法和质控措施
    5.5 检测结论
    5.6 粉尘检测结果分析和防护设施情况
    5.7 本章小结
6 井下防降尘措施改造
    6.1 R矿井下防尘现状
    6.2 综(采)掘机高压外喷雾系统技术改造
    6.3 防尘帘净化水幕和防尘管路改造
    6.4 改造后粉尘浓度检测
    6.5 本章小结
7 煤矿井下综合防尘设计
    7.1 旧有防尘系统概况和井下粉尘现状
    7.2 矿井尘源分析
    7.3 综合防尘设计
    7.4 其他防尘方案
    7.5 矿井巷道水幕的自动控制和巷道粉尘冲洗
    7.6 防尘方案实施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煤矿运输巷扬尘输运规律及雾化降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粉尘运移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粉尘起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气固两相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矿井粉尘防治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粉尘运移理论及数值模拟模型的确定
    2.1 粉尘颗粒与气体耦合运动研究
        2.1.1 巷道中粉尘颗粒运移力学模型
        2.1.2 巷道中粉尘颗粒二次飞扬运动规律研究
    2.2 巷道中粉尘运移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2.2.1 修正的双流体模型理论
        2.2.2 数值模拟模型关键参数优化
    2.3 喷雾降尘效率影响因素
        2.3.1 雾滴自身及巷道环境因素的影响
        2.3.2 雾化工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运输巷粉尘分布规律研究
    3.1 矿井概况
    3.2 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现场测试研究
        3.2.1 皮带运输巷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3.2.2 辅助运输巷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3.3 粉尘粒径分布规律实验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运输巷扬尘输运规律及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4.1 巷道风流条件的影响
        4.1.1 风流条件及粉尘含湿量对粉尘输运影响的理论研究
        4.1.2 风速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
        4.1.3 动力粘度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
        4.1.4 颗粒直径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
    4.2 车辆运行的影响
        4.2.1 车辆行驶速度
        4.2.2 风流速度
    4.3 输煤皮带运行的影响
        4.3.1 皮带振动
        4.3.2 皮带速度
        4.3.3 风流速度
    4.4 本章小结
5 雾化除尘效率优化及雾滴存活时间研究
    5.1 气液雾化实验及雾化除尘研究
        5.1.1 气液雾化实验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3 喷雾除尘效率计算与分析
        5.1.4 气液雾化除尘参数的选择
    5.2 雾滴存活时间理论研究
        5.2.1 液滴存活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5.2.2 湍流环境中液滴蒸发过程数学物理方程
    5.3 受限湍流环境中等温雾滴蒸发特性研究
        5.3.1 雾滴初始半径
        5.3.2 雾滴初始相对速度
        5.3.3 巷道初始温度
        5.3.4 雾滴初始温度
        5.3.5 巷道初始湿度
        5.3.6 巷道环境压力
        5.3.7 雾滴存活时间影响因素的定量确定
    5.4 雾化降尘工艺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运输巷自动喷雾降尘系统实施效果考察
    6.1 运输巷自动喷雾降尘系统
        6.1.1 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
        6.1.2 系统组网及通讯方式
        6.1.3 系统设备配置
        6.1.4 系统软件部分
    6.2 试验区域及试验断面确定
        6.2.1 试验区域选择
        6.2.2 试验断面选择
    6.3 运输巷自动喷雾降尘系统布置
        6.3.1 试验断面喷嘴布置
        6.3.2 自动喷雾降尘系统设备布置
    6.4 运输巷自动喷雾降尘系统降尘效率考查
        6.4.1 自动喷雾降尘系统运行
        6.4.2 喷雾降尘效率考察
    6.5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科技查新报告

(5)基于物联网的新城金矿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3.2 地下矿车辆调度系统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城金矿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现状及需求分析
    2.1 新城金矿简介
    2.2 新城金矿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现状
        2.2.1 井下作业内容
        2.2.2 生产调度的组织
        2.2.3 生产调度管理的手段与方法
    2.3 现有模式下生产调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2.4 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改进需求分析
        2.4.1 数据的采集功能
        2.4.2 生产调度分析功能的加强
        2.4.3 调度管理模式的改进
        2.4.4 生产调度模式的转变
第3章 物联网系统构建研究
    3.1 物联网技术理论
        3.1.1 物联网的体系构成
        3.1.2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3.1.3 物联网与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的区别与联系
        3.1.4 物联网的特征
        3.1.5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3.2 物联网部署
        3.2.1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系统物理架构
        3.2.2 三网合一的物联网架构
        3.2.3 无线基站分布部署
第4章 井下生产调度研究
    4.1 生产调度理论
        4.1.1 生产调度概论
        4.1.2 输车辆调度问题分类及约束条件
        4.1.3 车辆运输调度模型
        4.1.4 车辆调度问题求解算法
    4.2 蚁群算法
        4.2.1 蚁群算法原理
        4.2.2 蚁群算法数学模型机模型特征
        4.2.3 蚁群算法影响因素
        4.2.4 蚁群算法程序求解步骤
        4.2.5 蚁群算法优缺点
    4.3 井下生产调度模型优化
        4.3.1 井下生产调度优化问题描述
        4.3.2 井下生产调度模型
        4.3.3 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
        4.3.4 井下生产调度优化模型实现
        4.3.5 生产调度优化仿真实现
第5章 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设计
    5.1 系统的应用体系架构
    5.2 人员设备状态在线感知子系统
        5.2.1 人员设备定位管理
        5.2.2 人员的感知与定位
        5.2.3 车辆的感知与定位
    5.3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指挥子系统
        5.3.1 车辆运行交通指挥管理
        5.3.2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5.4 井下语音通讯子系统
        5.4.1 井下语音通讯调度管理
        5.4.2 井下语音通讯
    5.5 井下紧急撤离广播子系统
        5.5.1 井下紧急撤离语音广播管理
        5.5.2 井下紧急撤离广播
    5.6 井下环境监测子系统
        5.6.1 井下环境监测管理
        5.6.2 井下环境监测
    5.7 软件开发环境
        5.7.1 Windows 7旗舰版
        5.7.2 Visual C++ 6.0
        5.7.3 SQL Server 2005
        5.7.4 OpenGL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功能变工况热泵系统分析及其在梧桐庄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系统热力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2.1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的背景及其功能要求
    2.2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用于矿井降温与供热的系统原理
    2.3 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2.3.1 单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热力学计算
        2.3.2 三级压缩两级节能器热力学计算原理
        2.3.3 单级与多级压缩制冷机组的理论系数比较
    2.4 常规能量分析方法及能级分析方法
    2.5 理论及能量系统分析原理
        2.5.1 多功能机组的效率定义及讨论
        2.5.2 能量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
        2.5.3 能量系统的分析模型
3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制冷系统研究
    3.1 多功能热泵机组用于矿井降温与供热原理与运行控制策略选择
        3.1.1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制冷与供热可选系统原理
        3.1.2 工艺工况要求
    3.2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系统设计初步优化
    3.3 制冷系统初步优化与原理图、压焓、温熵图分析
    3.4 制冷循环的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3.4.1 实际压缩过程的表示
        3.4.2 热力学计算
    3.5 小结
4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及制冷供热系统分析
    4.1 多功能制冷机组制冷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4.1.1 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分析
        4.1.2 节流前过冷双级压缩制冷循环分析
        4.1.3 分析结论
    4.2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供热系统的分析
        4.2.1 多功能变工况系统分析理论模型
        4.2.2 最不利工况下系统分析
        4.2.3 计算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系统的能量能级分析
    5.1 能级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5.2 多功能变工况系统的分析模型
        5.2.1 制冷水、制冰工况输入输出能级及能级差
        5.2.2 制热工况能级分析
        5.2.3 制冰同时制热水工况能级分析
        5.2.4 电采暖能级分析
        5.2.5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制热系统不同工况能级比较分析
    5.3 采用制冷剂理论工况下的能级分析
    5.4 小结
6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设计及应用
    6.1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设计与实施
    6.2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用于煤矿制冰井下降温与余热利用系统设计
        6.2.1 井下降温概况
        6.2.2 井上制冰与运冰系统工艺流程
        6.2.3 井下掘进工作面冰水降温系统及实施
        6.2.4 回风换热系统设计
    6.3 现场实施部分机组及设备照片
7 工程实施及运行效果分析
    7.1 夏季制冰运行与井下降温效果
        7.1.1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机组用于制冰运行
        7.1.2 井下融冰池蓄冷融冰工作面局部降温
    7.2 冬季与矿井排风换热联合供热运行试验
        7.2.1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系统运行分析
        7.2.2 回风源换热系统多功能变工况热泵系统运行监测与实测
        7.2.3 制热运行测试试验结论
    7.3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供洗浴热水运行实测
    7.4 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 7.1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制冰降温技术测试原始数据
    附录 7.2 多功能变工况热泵运行测试原始数据

(8)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
2 轨道运输
    2.1 轨道运输的现状
    2.2 轨道运输的特点
    2.3 轨道运输的分类
3 无轨运输
    3.1 无轨运输的现状
    3.2 无轨运输的特点
    3.3 无轨运输设备的分类
4 展望
    4.1 辅助运输设备的发展趋势
    4.2 辅助运输系统展望
5 结语

(9)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2 本质安全化理论基础
    2.1 本质安全化的内涵与特征
    2.2 事故及其特征
    2.3 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
3 翟镇煤矿生产系统安全现状分析
    3.1 现有采掘设备概况
    3.2 现有提升运输系统概况
    3.3 煤尘防治现状
    3.4 提高生产系统本质安全性方法
4 翟镇煤矿采掘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4.1 采掘系统本质安全改善
    4.2 采掘设备技术方面的改善
    4.3 改善效果分析
5 翟镇煤矿运输提升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5.1 乘人系统本质安全改善
    5.2 单轨吊本质安全改善
6 翟镇煤矿防尘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6.1 防尘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
    6.2 防尘设备技术方面的改善
    6.3 改善效果分析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典型有色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防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矿井通风降温研究综述
    1.2 矿井通风网络优化调节研究综述
    1.3 矿井风流控制技术研究简述
    1.4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综述
    1.5 矿井防尘技术综述
    1.6 喷雾防尘技术研究现状
    1.7 粉尘湿润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8 课题的确定及意义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法研究
    2.1 基于最小能量原理的矿井通风网络优化
    2.2 矿井通风系统测量平差优化
    2.3 矿井通风系统监测点的优化布局
    2.4 矿井通风系统的模糊优化
    2.5 矿井通风网络的状态分析及估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铜绿山矿采矿与通风现状概述
    3.1 矿床地质及气象资料
    3.2 矿井开拓与通风
    3.3 深部开采方案
    3.4 矿井深部通风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前矿井通风系统的测定与评价
    4.1 测定方法及计算公式
    4.2 测定结果
    4.3 矿井通风系统测定结论与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425m~-245m中段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5.1 适宜-425m~245m中段矿体开采的新通风系统
    5.2 矿井阶段通风网络方案的提出
    5.3 矿井阶段通风网络方案的比较和确定
    5.4 改造方案实施主要工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425m~-245m通风改造设计及-425m以下通风方案
    6.1 -365m回凤石门主扇和辅扇硐室的方案设计
    6.2 通风构筑物的方案设计
    6.3 南主扇叶片安装角参数调整的设计
    6.4 局部通风大直径风筒应用的设计
    6.5 -425m~-245m中段通风系统改造工程费用概算
    6.6 -425m~-245m中段通风系统改造方案的网络分析
    6.7 -425m~-725m深部通风设计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矿井风流调节方法与稳定性分析
    7.1 空气幕控制风流的分析
    7.2 空气幕对风流增阻的计算分析
    7.3 井下不带风墙辅扇的动压通风分析
    7.4 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矿尘湿润剂实验研究
    8.1 湿润剂湿润机理
    8.2 铜绿山矿矿尘试样分析
    8.3 湿润剂的选择及其溶液配制
    8.4 实验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卸矿站喷雾防尘系统的设计
    9.1 喷雾降尘机理探讨
    9.2 铜绿山矿卸矿站喷雾防尘系统的设计
    9.3 影响喷雾除尘效果的因素分析
    9.4 通风与喷雾除尘结合除尘
    9.5 卸矿站喷雾防尘系统设计的特点
    9.6 卸矿站喷雾防尘系统经济可行性
    9.7 井下溜井放矿时冲击气流的分析与污染控制措施
    9.8 本章小结
第10章 矿井通风与防尘综合措施
    10.1 井下大气安全标准
    10.2 井下粉尘防治措施
    10.3 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10.4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对策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输入模型例子
附录2 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计算结果例子
附录3 矿井通风系统立体示意图两例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大巷电动洒水车研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系统设计研究[D]. 骆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2]矿井下无轨胶轮车的现状及应用研究[J]. 李利文. 能源与环保, 2019(03)
  • [3]采掘工作面防尘技术的比较研究[D]. 吴紫光. 华北科技学院, 2017(04)
  • [4]煤矿运输巷扬尘输运规律及雾化降尘技术研究[D]. 周新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2)
  • [5]基于物联网的新城金矿井下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研究[D]. 杜久华. 东北大学, 2014(08)
  • [6]多功能变工况热泵系统分析及其在梧桐庄矿的应用研究[D]. 刘存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7]安全高效型矿井生产管理探索与实践[A]. 何希霖,张志利,刘峰,王广顺,何冰. 2012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上), 2013
  • [8]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的现状与展望[J]. 张彦禄,高英,樊运平,王连柱. 矿山机械, 2011(10)
  • [9]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研究[D]. 王荣江.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10]典型有色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系统优化与防尘技术研究[D]. 吴国珉. 中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大祥电动洒水车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