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超选择性介入治疗

肝癌的超选择性介入治疗

一、肝癌的超选介入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魏启明[1](2020)在《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动脉栓塞兔VX2肝脏肿瘤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以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为栓塞材料行肝脏肿瘤的肝动脉栓塞术,探讨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作为新型肝癌栓塞材料的可行性、安全性、疗效。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兔20只,开腹建立VX2肝脏肿瘤模型,14天后行MR平扫并测量肿瘤大小,以随机数法分为A、B两组,通过肝动脉对肿瘤进行栓塞治疗,A组为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组,B组为灭菌注射用水。通过检测血清ALT、AST、Cr、BUN来评估肝、肾功能变化。栓塞治疗7天后再次MR扫描评估肿瘤治疗效果并计算肿瘤生长率,随后处死实验兔观察肝脏、心、肺、脾及肾的外观,并行HE染色观察。所得数据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取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所有20只实验兔的肝脏肿瘤种植均采用开腹手术法,其中14只实验兔肿瘤种植成功并行肝动脉栓塞治疗,总体成功率为70%。肝肾功能变化: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A组实验兔ALT水平较B组均升高(P均<0.05)。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A组实验兔AST水平较B组均升高(P均<0.05);栓塞术后第7天A组实验兔AST水平较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实验兔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Cr、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实验兔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ALT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AST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前AST水平与术后第7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实验兔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Cr、BUN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实验兔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ALT、AST、Cr、BUN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栓塞治疗前各组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975.2±745.9)mm3、B组(1060.0±622.9)mm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P=0.821)。栓塞治疗术后第7天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2370.1±1561.5)mm3、B组(5213.0±2434.1)mm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1,P=0.023);两组肿瘤生长率分别为:A组:(160.4±53.7)%、B组:(489.8±3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3,P=0.046),A组肿瘤生长率低于B组。A组实验兔肿瘤组织与周围肝组织均呈凝固型坏死,边界欠清晰,光学显微镜下切片观察到肿瘤不同范围和程度的坏死。B组实验兔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分解清晰,光学显微镜下切片观察到肿瘤细胞异型性增加,肿瘤组织生长活跃。心、肺、脾、肾病理检查:两组实验兔所取心、肺、脾、肾大体形态正常,未见明显水肿及坏死,光镜下行切片观察未见损害。结论: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作为新型肝癌栓塞材料是安全的、有效的,有作为TACE治疗HCC的新型栓塞材料的潜在价值。

许嘉彬[2](2020)在《利用再生医学中的肝脏脱细胞基质介导建立兔肝癌脱细胞模型 ——用于评估栓塞的血管模型探索》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1]。肝癌具有容易复发、肝内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尽管目前中晚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已达成共识为反复多次的TACE术。但术中很多量化指标大多数仍凭临床经验及回顾性研究所得,缺乏基础研究依据。此外,口前研究TACE术中的载药微球栓塞后的空间分布情况,基本局限于仿生血管模型,无法复制血管系统的几何特征。通过利用脱细胞法制备完整的脱细胞肝基质(DLM)是再生组织工程领域一项前沿技术。DLM是一种临时的物理支持,与功能性细胞相结合可制备组织/器官构建物。脱细胞化肝基质在微观和纳米结构水平上具有整个器官设计的自然结构,可支持体内外的细胞生长。目前,兔肝脱细胞模型在再生医学领域应用已相对成熟,兔VX2肝癌模型在介入研究实验的应用也逐渐普及,两者结合的兔VX2肝癌脱细胞模型概念却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介入医师而言,兔VX2肝癌脱细胞模型可为介入基础研究提供另一个新平台、新途径。研究目的1.探究兔肝VX2肿瘤在影像学下的表现及兔肝癌模型的最佳建模时间?2.评估兔肝中的VX2肿瘤能否实现完全脱细胞化?3.明确兔肝是否适合用于制备介入脱细胞模型,脱细胞后的脉管系统可否行DSA造影,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直径大小?材料与方法从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2—2.5 kg的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后肢瘤株传代、兔肝种瘤及解剖取肝,分别制备正常兔肝及兔肝癌脱细胞模型。同时在脱细胞前对兔肝VX2肿瘤行超声及磁共振检查。对兔肝单肝叶及兔VX2肿瘤全肝依次进行脱细胞化,在脱细胞洗涤的过程中不断对肝实质及肿瘤脱细胞程度进行评估。验证模型可否能行DSA造影,测量评估模型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直径大小。结果兔肝VX2肿瘤生长至10天时,超声及磁共振提示肿瘤周边血供丰富,中央因乏血供出现少许坏死。在种瘤后第2周是尽管肿瘤中央因乏血供会出现少许坏死,但瘤体体积适中。单肝叶及全肝实现完全脱细胞化的总时长分别为16小时及48小时。VX2肿瘤经过48小时洗涤,仍无法实现完全脱细胞化。兔肝脱细胞模型脉管网络系统完整,为肉眼可视化模型,可行DSA造影术。DSA下兔肝脱细胞模型造影显示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为3级分支,即肝叶内静脉分支主干。结论通过超声及磁共振可明确活体兔肝VX2肿瘤的生长情况,种瘤后第2周为建立瘤模的最佳时间。全肝实现完全脱细胞化的总时长是48小时,为单肝叶脱细胞化的三倍;在维持全肝细胞外基质刚性的前提下,想实现VX2肿瘤完全脱细胞化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目前无法有效协调解决该问题。微导管在兔肝脱细胞模型内可超选的终点靶血管为肝叶内静脉分支主干。兔VX2肝癌脱细胞模型在介入领域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张训[3](2020)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大肝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使用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大肝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常规TACE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9年06月于我院行TACE治疗的55例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ACE术中使用栓塞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26例患者采取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设为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常规TACE(C-TACE,碘化油+明胶海绵颗粒/空白微球)治疗,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中上腹增强CT/MRI结果,并采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评价肿瘤反应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并与术前进行比较。随访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并进行比较。此外,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肝功能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ECOG评分、肿瘤直径与数量、门静脉癌栓等术前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2.3%、82.8%,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6.2%、93.1%,虽然实验组的ORR及DCR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ORR分别为88.5%、65.5%,DCR分别为92.3%、86.2%,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OR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DCR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清AFP水平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实验组AFP下降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FP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8个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ALT、AST及TBIL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ALB较术前明显下降,但在1个月时肝功能指标大多恢复至术前基线水平,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常见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一般3-5天缓解,均未出现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肝脓肿、胆汁瘤、胃肠道出血、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大肝癌的短期疗效较好、安全可行。2、与C-TACE相比,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大肝癌术后3个月的肿瘤客观缓解率更好,两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安全性相似。

郑翔[4](2019)在《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对家兔肝脏组织及血管作用的初步探索》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索DSA引导下经皮肝动脉注射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对家兔肝脏血管及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作为肝动脉栓塞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成3组(即刻组、一天组、三天组),每组6只,术前1天所有实验兔进行3.0T MR扫描。经实验兔股动脉穿刺建立肝动脉插管模型,超选至肝左或肝右动脉,造影模式下将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0.4ml缓缓注入肝动脉内,采集注射药物前、注射药物后即刻、注射药物后间隔10分钟肝脏DSA图像,所有实验兔分别在肝动脉插管栓塞术后即刻、1天、3天进行3.0T MR扫描。根据分组的不同,将实验兔在相应时间处死,完整摘除整体肝脏,观察肝脏外观改变,固定于福尔马林液中,石蜡包埋,行HE染色及嗜银染色。结果:1.肝动脉插管模型建立:18只实验兔,16只成功超选肝左或肝右动脉并注射药物,成功率88.8%。2.DSA图像:在注药即刻造影及注药后10分钟造影与注药前造影相比,未见明显的充盈缺损及血管狭窄闭塞。3.MR图像:正常肝实质在TIWI、T2WI均为中等信号。即刻组:肝实质信号基本无变化。一天组:注射药物后的肝实质在TIWI、T2WI呈稍高信号。三天组:注射药物后的肝实质在TIWI、T2WI呈高信号。4.大体病理表现:即刻组:可见正常肝组织与药物破坏组织红白相间,触之与正常组织无差别,边界欠清。一天组:注射药物的肝组织片状变白,药物破坏组织质地比正常肝脏组织软,边界清。三天组:注射药物的肝组织呈片状棕褐色,质地较硬,边界清。5.光镜下所见:即刻组:HE染色肝细胞形态及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水肿,肝窦结构正常,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嗜银染色未见明显异常表现。一天组:HE染色肝细胞形态及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窦扩张,内皮损伤,肝细胞胞核模糊,胞质减少,呈早期凝固性坏死改变,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可见血管血管内皮不连续,其内可见血栓形成。坏死周边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带,伴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嗜银染色可见肝网状纤维结构破坏。三天组:HE染色肝细胞均质红染,细胞核消失,仅见肝小叶结构轮廓,呈彻底的凝固性坏死表现。坏死周边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嗜银染色可见肝网状纤维结构破坏。结论: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是一种液体的栓塞剂,使用方便,具有可视性,通过引起血管内皮、肝细胞、肝窦破坏损伤,进而诱发血管内血栓形成,具有成为肝动脉栓塞材料的潜在可能性。

余磊[5](2019)在《颗粒型栓塞材料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肝动脉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栓塞肝动脉的颗粒型栓塞材料的最适合粒径及类型。材料与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采用不同粒径不同类型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兔肝动脉,Ⅰ组采用0.9%生理盐水为对照组,Ⅱ组为40-120μm Embosphere微球,Ⅲ组为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Ⅳ组为150-350μm PVA颗粒、Ⅴ组为150-350μm明胶海绵颗粒、Ⅵ组为300-500μm Embosphere微球、Ⅶ组为350-560μm PVA颗粒、Ⅷ组为350-560μ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终点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呈枯枝状。术后7天处死实验兔,获取实验兔肝脏,观察肝脏大体形态改变,行肝脏标本病理切片及HE染色,观察肝脏、胆道坏死程度,记录栓塞材料栓塞肝动脉的直径。结果:40只实验兔均成功实施肝动脉栓塞术,技术成功率100%。Ⅱ组至Ⅷ组术后实验兔肝脏表面或边缘见不同程度坏死,Ⅱ组实验兔肝脏重度坏死发生率80%,中度坏死发生率20%,胆道坏死发生率40%;Ⅲ组实验兔肝脏重度坏死发生率60%,中度坏死发生率40%;Ⅳ组、Ⅴ组肝脏重度坏死发生率40%,中度坏死发生率60%;Ⅵ组肝脏中度坏死发生率60%,轻度坏死发生率40%;Ⅶ组、Ⅷ组中度坏死发生率40%,轻度坏死发生率60%。Ⅱ组栓塞实验兔肝动脉直径为75±29.14μm,Ⅲ、Ⅳ、Ⅴ组分别为202±33.65μm、309±51.76μm、266±29.66μm,Ⅵ、Ⅶ、Ⅷ组分别为402±17.18μm、496±30.08μm、471±23.29μm;Ⅲ组栓塞肝动脉直径小于Ⅳ组、Ⅴ组,Ⅵ组小于Ⅶ组、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与Ⅴ组、Ⅶ组与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150-350μm PVA颗粒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实验兔肝动脉后肝脏中重度坏死,无胆道坏死,栓塞肝动脉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符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栓塞剂的要求。2、粒径相近的Embosphere微球、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Embosphere微球栓塞肝动脉直径更小,肝脏坏死程度更重。第二部分颗粒型栓塞材料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颗粒型栓塞材料的选择。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7例,按颗粒型栓塞材料的类型分为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组(EM组)、150-350μm PVA颗粒组(PVA组)、150-350μm明胶海绵颗粒组(GSP组),EM组35例,PVA组32例,GSP组30例,分别采用40%碘化油5ml与盐酸表柔吡星注射液20mg混悬液、3种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肿瘤靶血管,栓塞终点为3-5个心动周期造影剂未排空,随访术后1、3、6个月患者疾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3组患者至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栓塞术后综合征发生率、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EM组术后1、3、6个月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2.86%、77.14%、71.42%,PVA组为50%、43.75%、37.5%,GSP组为56.67%、50%、46.67%;EM组至疾病进展时间为16(95%CI 10-21)个月、PVA组为8(95%CI 6-9)个月、GSP组为9(95%CI5-12)个月;EM组术后腹痛、发热发生率分别为45.71%、88.57%,PVA组为75%、56.25%,GSP组为80%、56.67%;EM组术后近期客观缓解率高于PVA组、GSP组,至疾病进展时间长于PVA组、GSP组,腹痛发生率低于PVA组、GSP组,发热发生率高于PVA组、GSP组,EM组与PVA组、GS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PVA组与GS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患者间术后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恶心及呕吐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术后患者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肝脓肿、消化道出血、胆管损伤、胆囊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相关死亡病例。结论: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150-350μm PVA颗粒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原发性肝癌靶血管安全有效,100-300μm Embosphere微球术后患者近期疗效更优,更适合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

张鸿森[6](2019)在《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文中认为实验目的:经导管行血管化疗栓塞或者经导管行血管栓塞已经成为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关键的治疗方法。尽管栓塞造成的缺氧可以导致绝大多数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但是仍有少数肿瘤细胞会产生化疗抵抗或者缺氧抵抗。缺氧产生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可以赋予残存的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因此,我们合成了一种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HYAD)以期进一步杀灭表达缺氧诱导因子的残存肿瘤细胞。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体外条件下探寻肝肿瘤细胞受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转染后在缺氧和常氧条件下的蛋白质表达、增殖、凋亡和坏死。也通过建立VX2瘤兔肝癌模型,在DSA引导下经导管行肝动脉栓塞配合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灌注以检测其抑制肿瘤的效果。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增强CT扫描对这种治疗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进行评估。实验结果:体外实验证实,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表达和复制完全遵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或者缺氧环境。同野生型腺病毒5型相比,在缺氧条件下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HYAD)的表达复制更多,这也是HYAD杀伤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后残存的肿瘤细胞的主要原理。在VX2瘤兔肝癌模型的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HYAD经肝动脉单纯灌注、野生型腺病毒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PVA)的栓塞、野生型腺病毒经肝动脉单纯灌注相比,HYAD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PVA)的栓塞可以使目的基因其达到最大的表达量和最长的表达持续时间。因为腺病毒的表达蛋白E1A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并抑制侵袭转移的作用,所以与对照组相比,HYAD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的栓塞可以高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结论: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可以克服介入栓塞后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并特异性地靶向存活的肿瘤细胞。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灌注配合聚乙烯醇颗粒的栓塞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饶诗君[7](2019)在《甘草泻心汤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呕吐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比甘草泻心汤联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与单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出现呕吐的疗效,评估甘草泻心汤对此的止呕作用、胃肠道保护作用及安全性,为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患者呕吐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12至2019.01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无手术指征的介入术后,并出现术后恶心呕吐的症状的患者共63例。均确诊原发性肝癌T3、T4期,并行TACE术。随机分为实验组(甘草泻心汤+胃复安)及对照组(胃复安),以1周为周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恶心呕吐分级、体重指数、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研究结果:(1)两组间比较,性别、年龄、分期共3个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间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均可缓解患者呕吐症状,但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患者体重下降,实验组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因介入术后呕吐引起的短期体重下降;(4)两组均可降低血清AFP,实验组降低AFP效果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高,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于情志抑郁、嗳气、神疲乏力中医证候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中医证候两组得到改善,且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安全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呕吐,可明显改善其恶心呕吐症状,并可减轻其体重下降程度,降低肿瘤标志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并且具有安全性。提示了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副反应的重要性。

王海申,赵贵生,索子亮,王增,申健[8](2018)在《微导管超选插管技术在肝癌介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实施微导管超选插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6例于我院接受肝癌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3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肝癌治疗,实验组行微导管超选插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不良影响治疗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甲胎蛋白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实验组肝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40%)高于参照组(55.81%),两者差异明显(P <0.05)。结论:肝癌患者采用微导管超选插管介入治疗效果显着,应予以临床推广。

仲斌演[9](2018)在《基于多中心的TACE介入及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指南验证及疗效预测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香港分期(HKLC)与巴塞罗那分期(BCLC)对于指导HCC患者接受TACE术综合表现能力的多中心评估背景与目的:近期有学者基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人群,建立了用于HCC分期及治疗指导的香港分期(HKLC)。我们想探索比较HKLC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巴塞罗那分期(BCLC)相比,对于中国HCC人群首诊首治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治疗指导综合表现力。材料与方法:我们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人群为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三家单位确诊为HCC并首诊首治为TACE的患者。每一位患者均根据HKLC及BCLC进行相应分期,其中HKLC又根据是否细分至亚组分为HKLC-5及HKLC-9。根据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使用C检验、AIC、AUC、线性卡方值、似然比卡方值、R2值等进行指南间表现能力的比较。结果:共有715位患者纳入该研究,中位生存时间为10.1月,平均年龄为58岁,591(82.7%)位为男性患者。经过比较,HKLC尤其是HKLC-9在预后预测(HKLC-9:C=0.689,AIC=6646.162;HKLC-5:C=0.683,AIC=6662.663;BCLC:C=0.680,AIC=6654.146)、一致性(似然比卡方:HKLC-9=232.38,HKLC-5=215.87,BCLC=224.39,p<0.001)、校准能力(R2:HKLC-9=0.923,HKLC-5=0.916,BCLC=0.914)方面表现最佳。HKLC-9在术后6、12、24月生存预测AUC值表现最佳。而BCLC在单调性方面表现最佳(线性卡方:HKLC-9=121.641,HKLC-5=117.389,BCLC=125.752;p<0.001)。结论:结合预后预测、辨别和校准力等方面的评价,HKLC特别是HKLC-9对于指导首诊首治为TACE的中国HCC患者综合表现力优于BCLC。研究二ALBI与Child-Pugh评分对于HCC患者接受TACE治疗预后预测准确性比较背景与目的: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期是近来提出的用于评价HCC患者肝功能的指标,它被认为可以替代Child-Pugh分期。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基于ALBI和ChildPugh分期的列线图模型以及建立预后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比较这两个分期对于HCC患者接受TACE治疗的预后预测能力。材料与方法:我们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人群为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丽水市中心医院介入科、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四家单位确诊为HCC并首诊首治为TACE的患者,并将前两个单位病例组成试验组,后两个单位分别为独立验证组1及独立验证组2。在试验组中,我们分别通过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证实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依托于该类独立风险因素,我们分别建立基于ALBI及Child-Pugh分期的列线图模型及预后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共有838位患者纳入该研究,试验组纳入548例,独立验证组1、2分别纳入115、175例,三组间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4、15.7、9.2月。在试验组中,共有8个指标被证实为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ECOG评分、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ALBI/Child-Pugh分期、AFP水平、肝内病灶数、肝内最大病灶直径。随后我们分别建立了基于ALBI及基于Child-Pugh分期的列线图模型,在两家独立验证组验证后结果显示这两个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具有可比性(独立验证组1中的C值:0.823vs 0.802,P=0.417;独立验证组2中的C值:0.716 vs 0.729,P=0.793)。基于多因素结果建立的预后相关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显示ALBI相较于Child-Pugh分期具有更高的预后预测重要性。结论:对于首诊首治为TACE的HCC患者的预后预测,ALBI分期的表现优于ChildPugh分期。考虑到ALBI分期的客观性及简便性,可以考虑将其替代Child-Pugh分期从而应用于对HCC患者的肝功能评价。研究三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HCC临床标志物靶点的寻找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背景与目的:TACE联合索拉非尼是治疗HCC的一种常用方式,但接受该类治疗的患者预后差异较大,缺乏疗效相关的标志物靶点是导致预后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既往文献报道使用索拉非尼治疗后出现索拉非尼相关的副作用是疗效好的标志之一。我们开展该研究旨在探索并寻找索拉非尼相关的早期临床标志物靶点,并且建立能个体化预测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材料与方法:我们进行了双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人群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两家单位确诊为HCC并首诊首治为TACE联合索拉非尼的患者。我们先后进行基于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寻找出影响该类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从而寻找出索拉非尼相关的早期临床标志物靶点,并基于多因素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最后对该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纳入40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57例。经过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后,我们证实有4个因素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服用索拉非尼后1月内出现的索拉非尼相关高血压及索拉非尼相关皮肤反应(大于等于2级)、治疗前是否存在肝外转移、首次TACE术后病灶控制情况。服用索拉非尼1月内出现索拉非尼相关高血压或皮肤反应(大于等于2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未出现该类反应的患者(32.2 vs 19.8月,P=0.005)。此外,索拉非尼相关高血压及皮肤反应(大于等于2级)出现越早,患者生存期越长。我们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了列线图模型并进行了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C值为0.73)。结论:对于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HCC患者,服用索拉非尼后早期出现的索拉非尼相关高血压及皮肤反应(大于等于2级)是该类治疗的早期临床标志物靶点。该发现可用于HCC患者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早期评价,从而提高患者疗效。研究四TACE单一治疗晚期HCC患者筛选模型的建立背景与目的:对于晚期HCC患者而言,BCLC推荐的治疗指南仅为口服分子靶向药物,但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晚期HCC患者接受TACE单一治疗也能获益。我们想通过建立患者筛选模型,从而术前选择出能从TACE单一治疗中获益的晚期HCC患者。材料与方法:我们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人群为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三家单位确诊为晚期HCC并首诊首治为TACE单一治疗或TACE联合索拉非尼的患者,将前两家单位作为试验组,后一家单位作为验证组。在试验组中,我们对于接受TACE单一治疗的晚期HCC患者先后进行基于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寻找出影响该类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随后继续该结果建立获益患者筛选模型,随后将该模型于验证组中进行预测准确性的外部独立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15例,验证组54例。试验组中77例患者接受TACE单一治疗,38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试验组中被证实为影响TACE单一治疗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及其对应模型得分为:门静脉癌栓(无癌栓得0分,分支癌栓得5分,主干癌栓得6分)、肝内病灶数(1个病灶得0分,2-3个病灶得4分,大于3个病灶得5.5分)、Child-Pugh分期(A级得0分,B期得4分)。基于模型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关分析,我们证实该模型的得分临界值为5.25分,故患者依据该临界值分为两组。小于5.25分的患者能从TACE单一治疗中获益,大于5.25分的患者不能从TACE单一治疗中获益(中位生存时间:13.9 vs 6.5月;P<0.001)。随后,我们基于多因素结果建立了能个体化预测接受TACE单一治疗的晚期HCC患者生存时间。这两个模型在外部独立验证中被证实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结论:得分小于5.25分的晚期HCC患者能从TACE单一治疗中获益。

武中林[10](2018)在《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及保肝研究》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高发性与高致死性,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非手术治疗中晚期PLC首选方法。TACE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严重肝损伤患者会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导致治疗相关性死亡。如何减少TACE所致ALI,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一直是临床上治疗中晚期PLC的热点和难点问题。TACE包括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造成ALI的主要原因为:(1)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研究显示化疗药物及药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亲电子产物,可促使线粒体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氧化应激性肝损伤。(2)栓塞剂所致肝损伤,TACE术中常因肿瘤供养血管扭曲、打折导致难以完成超选择性灌注化疗栓塞(superselective perfusion chemoembolization,SPC)或因肝血窦、吻合支等因素致使栓塞剂进入正常肝组织,引起正常肝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肝细胞受损;缺血、缺氧以及缺血-再灌注致使肝组织产生大量ROS,进一步加重氧化应激性肝损伤。TACE的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剂对正常肝细胞的双重损伤,与ROS的生成,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线粒体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过量ROS引发的氧化损伤可能是造成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关于ROS在TACE所致ALI中的效应尚未阐明。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具有抗瘤活性强、抗瘤谱广的特点,常用于PLC的动脉灌注化疗。研究证实DOX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产生严重的心、肝、肾毒性,尤其是导致剂量依赖性不可逆的心肌病变,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可改善PLC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心、肝、肾毒性的保护措施,增加其临床应用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ROS是DOX的主要毒性效应机制,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 IG)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减轻钙超载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否改善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肝脏、心脏损伤的研究尚末见报道。TACE术后应用保肝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然而保肝药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及选择哪几类保肝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国内外并没有明确的用药指南及标准。因此明确不同保肝方案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针对TACE所致ALI的最优保肝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Mg IG是一种新型多功能肝细胞保护剂,近年研究证实Mg IG不仅可预防化疗药物所致DILI,还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等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关于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及不同保肝方案治疗TACE所致ALI的效果研究尚末见报道。锥形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3DHA)为全面、精准的进行SPC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将SPC技术应用于TACE的治疗,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提高TACE的远期疗效。目前关于CBCT-3DHA在PLC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尚缺乏经验。因此明确CBCT-3DHA技术在原发性肝癌SPC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利用临床样本,结合实验动物模型,旨在:1)通过PLC患者介入术前、术后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ALT、AST、TBIL、DBIL水平进行多次检测,初步探讨TACE所致ALI的可能机制。2)通过建立DOX所致肝脏、心脏损伤动物模型,对小鼠肝脏、心脏的组织病理学分析,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凋亡细胞的TUNEL检测;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CK、CK-MB、LDH、AST、ALT水平检测,分析Mg IG对化疗药物DOX所致肝脏、心脏损伤的联合防护作用及机制。3)通过PLC患者介入术前、术后不同阶段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的比较,评价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及不同保肝方案治疗TACE所致ALI效果。4)通过PLC患者介入术前、术后不同阶段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ALI效应及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在P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部分原发性肝癌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研究目的:通过介入术前、术后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ALT、AST、TBIL、DBIL水平进行多次检测,分析其与ALI的关系及效应,探讨TACE所致ALI机制,为临床保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PLC患者30例,介入术前由CT、MRI、超声检查中至少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未接受过保肝治疗及任何其他治疗,采集介入术前3天内及介入术后第1、3、5天静脉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ALT、AST、TBIL、DBIL水平。结果:1介入术后第1、3、5天血清中MDA含量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介入术后第1天血清中SOD、GSH-Px水平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介入术后第3天血清中SOD、GSH-Px水平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术后第5天血清中SOD、GSH-Px水平均较介入术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介入术后第1、3、5天血清中ALT、AST、TBIL、DBIL水平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所致ALI与ROS的生成密切相关,其损伤机制可能是过量ROS引发的氧化损伤,导致肝细胞膜及线粒体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致使血清中氧化物增多、肝酶升高、抗氧化物减少,最终导致氧化应激性肝损伤,不同时间肝脏氧化损伤表现不同。第二部分Mg IG对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g IG对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TACE所致ALI的保肝治疗及临床抗肿瘤药物所致肝脏、心脏损伤的辅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清洁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ly,i.p)。DOX组:DOX30mg/Kg,i.p。Mg IG干预组(干预组)分为:Mg IG低剂量组(L-Mg IG,10mg/Kg/d,i.p),Mg IG中剂量组(M-Mg IG,20mg/Kg/d,i.p),Mg IG高剂量组(H-Mg IG,40mg/Kg/d,i.p)。干预组每日上午给予Mg IG,连续用药10天,第8天下午DOX组及干预组给予DOX(30mg/Kg,i.p)一次,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i.p一次,第10天下午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CK、CK-MB、LDH、AST、ALT水平;取小鼠肝脏、心脏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及凋亡细胞的TUNEL检测。结果:1小鼠肝脏、心脏组织切片病理形态学分析:DOX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脂肪变、细胞核水肿、细胞溶解坏死;小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结构破坏、部分细胞呈现变性和坏死。DOX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损伤评分与干预组各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损伤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血清中的AST、ALT、CK、CK-MB、LDH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OX组比较,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AST、ALT、CK、CK-MB、LDH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水平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GSH-Px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OX组比较,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清中的MDA含量明显减低,SOD、GSH-Px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有一定量的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Bax明显低于Bcl-2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Bax、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OX组比较,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Bax、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减弱,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凋亡细胞检测: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罕见TUNEL阳性细胞。DOX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干预组各剂量组,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gIG对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Mg IG增强肝细胞、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凋亡有关。第三部分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对精准TACE所致ALI的保护效果研究目的:探讨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及不同保肝方案治疗TACE所致ALI效果,明确不同保肝方案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保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建议。方法:选择PLC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六组,每组30例,精准TACE术后给予两药联合保肝治疗,A组给予抗炎类+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异甘)+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多烯)];B组给予抗炎类+解毒类[异甘+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C组给予抗炎类+利胆类[异甘+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丁二)];D组给予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解毒类(多烯+还原);E组给予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利胆类(多烯+丁二);F组给予解毒类+利胆类(还原+丁二),检测介入术前3天内及术后第1、4、6天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水平。结果:1六组患者介入术前3天内及介入术后第1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同一组患者介入术后第1、4、6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4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组间比较,A、B、C组明显低于D、E、F组,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D、E、F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6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组间比较,A、B、C组明显低于D、E、F组,C组低于A、B组,E组低于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D、F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TACE所致ALI,Mg IG为首选保肝药,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效果最佳,其次是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能迅速降低患者肝生化指标水平及改善肝功能。第四部分原发性肝癌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效应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ALI效应及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在P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P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介入组(简称常规组)与精准介入组(简称精准组);常规组60例行常规平板DSA引导下的常规TACE,精准组60例行常规平板DSA联合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检测介入术前3天内及术后第1、3、5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介入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累计X线辐射剂量、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1两组患者介入术前3天内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介入术后第1、3、5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常规组介入术后第1、3、5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明显高于精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精准组介入手术时间(78.58±5.15min)明显高于常规组(64.48±9.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的对比剂用量、累计X线辐射剂量与精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组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I是TACE术后无法避免的并发症,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实现了SPC,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肝组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肝损伤程度,虽然明显增加了介入手术时间,但未增加对比剂用量及累计X线辐射剂量。

二、肝癌的超选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癌的超选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动脉栓塞兔VX2肝脏肿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药物及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兔XV_2肝脏肿瘤模型的建立
    3.2 兔VX_2肝脏肿瘤MR表现及介入栓塞治疗
    3.3 术前、术后实验兔一般情况及肝、肾功能变化
    3.4 术后7天肿瘤体积变化及病理检查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利用再生医学中的肝脏脱细胞基质介导建立兔肝癌脱细胞模型 ——用于评估栓塞的血管模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前期探索研究——SD大鼠肝脱细胞模型注射载药微球的可行性
    1.3 实验兔的器官准备
    1.4 离体正常兔肝的脱细胞过程
    1.5 离体肝癌兔肝的脱细胞过程
结果
    2.1 前期探索研究
    2.2 鼠肝与兔肝的对比
    2.3 兔肝VX2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4 离体正常兔肝(单肝叶)的脱细胞表现
    2.5 离体肝癌兔肝的全肝脱细胞表现
    2.6 脱细胞化兔肝的DSA下表现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3)Calli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大肝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原发性肝癌经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对家兔肝脏组织及血管作用的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
    2.药物及器材
    3.实验方法
结果
    1.经皮肝动脉插管模型的建立
    2.各组经皮肝动脉插管注射药物后MR图像变化
    3.经皮肝动脉插管注射药物前后DSA图像变换
    4.经皮肝动脉插管注射药物后肝脏外观改变
    5.经皮肝动脉插管注射药物后病理改变
讨论
    1.肝动脉栓塞模型的建立
    2.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及其安全性
    3.对肝脏组织和血管的作用及其有效性
    4.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作为栓塞剂的可行性探讨
结论
不足之处
References
附图
文献综述 硬化剂乙氧硬化醇的临床应用进展
    1.引言
    2.合成物介绍
    3.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
        3.1 硬化作用的机制
        3.2 泡沫乙氧硬化醇
    4.临床应用
        4.1 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4.2 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
        4.3 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4.4 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痔疮
        4.5 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囊性疾病
        4.6 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慢性肌腱炎
        4.7 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其他
    5.副作用及并发症
    6.总结
    References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颗粒型栓塞材料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肝动脉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颗粒型栓塞材料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言
    1.TACE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耐受的机理
    2.目前临床进行针对肝癌多模态治疗方式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提出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第二部分 理论分析
    1.溶瘤腺病毒的作用特点和作用机制
    2.合成溶瘤腺病毒配合TACE治疗肝癌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制备
        1.1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构建思路
        1.2 腺病毒的包装
    2.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
        2.1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条件表达性验证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2 体外实验:缺氧条件下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对肝正常细胞和肝肿瘤细胞的作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3.动物实验验证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作用
        3.1 VX2瘤兔肝癌模型的制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通过肝动脉介入插管途径给予的剂量和周期探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介入治疗肝癌的表达探究和疗效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结果讨论与展望
    1.结果讨论
    2.未来展望
第五部分 综述 缺氧的产生及其对治疗抵抗的作用
    1.肿瘤血管新生
    2.糖代谢的转换
    3.肿瘤细胞外基质的重构
    4.免疫微环境的改变
    5.乳酸堆积/酸性环境的影响
    6.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甘草泻心汤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呕吐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脱落及剔除标准
        1·1·5 脱落及剔除病例的解决办法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1·2·2 中医证型判定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方法
        1·3·2 材料及药品
        1·3·3 介入术方案
        1·3·4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4·1 一般资料
        1·4·2 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各评估一次)
        1·4·3 疗效指标
        1·4·4 疗效判定标准
        1·4·5 安全性指标评价
        1·4·6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1·1 两组病例年龄比较
        1·2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1·3 两组病例分期比较
    2·治疗前指标比较
        2·1 恶心呕吐分级比较
        2·2 BMI比较
        2·3 血清AFP比较
        2·4 生活质量(QOL)比较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结果
        3·1 治疗后两组恶心呕吐分级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BMI比较
        3·3 治疗后两组AFP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QOL)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4·安全性评价
结论及分析讨论
    1·结论
    2 讨论
        2·1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
        2·2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因素
        2·3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及分子生物学
        2·4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2·5 TACE术及其引起呕吐的机制
        2·6 中医认识呕吐
        2·7 甘草泻心汤组成及方义分析
        2·8 甘草泻心汤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存在的问题
        1·1 样本量尚小
        1·2 TACE灌注化疗药物差异
    2 展望
        2·1 对其他类型呕吐的治疗
        2·2 中药剂型改变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微导管超选插管技术在肝癌介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肝癌患者肝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2 肝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9)基于多中心的TACE介入及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指南验证及疗效预测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名词对照表
前言
综述
研究一 香港分期(HKLC)与巴塞罗那分期(BCLC)对于指导HCC患者接受TACE术综合表现能力的多中心评估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ALBI与 Child-Pugh评分对于HCC患者接受TACE治疗预后预测准确性比较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三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HCC临床标志物靶点的寻找及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四 TACE单一治疗晚期HCC患者筛选模型的建立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10)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及保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gIG对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gIG联合不同保肝药对精准TACE所致ALI的保护效果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原发性肝癌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效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原发性肝癌多学科联合治疗概况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肝癌的超选介入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动脉栓塞兔VX2肝脏肿瘤实验研究[D]. 魏启明. 暨南大学, 2020(03)
  • [2]利用再生医学中的肝脏脱细胞基质介导建立兔肝癌脱细胞模型 ——用于评估栓塞的血管模型探索[D]. 许嘉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Calli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TACE治疗大肝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张训.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4]乙氧硬化醇与碘海醇合成物对家兔肝脏组织及血管作用的初步探索[D]. 郑翔. 暨南大学, 2019(02)
  • [5]颗粒型栓塞材料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余磊.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D]. 张鸿森.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甘草泻心汤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呕吐的临床观察[D]. 饶诗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微导管超选插管技术在肝癌介入中的应用[J]. 王海申,赵贵生,索子亮,王增,申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24)
  • [9]基于多中心的TACE介入及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指南验证及疗效预测系列研究[D]. 仲斌演. 东南大学, 2018(01)
  • [10]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及保肝研究[D]. 武中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肝癌的超选择性介入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