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小康住宅防雷设计

浅谈城市小康住宅防雷设计

一、城市小康住宅防雷设计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0)在《绿色技术在阜阳住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为先,全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建设步伐,改善居住环境生态化、健康化、持续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打好绿色发展攻坚战。绿色建筑发展是历史延续的产物和需要。中国区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别大,各地方的绿色建筑发展应结合各地方的地理、气候、人文等条件,落实绿色建筑理念地方化。本论文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阜阳地区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阜阳绿色生态城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聚焦区域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落实绿色、生态、低碳要求。以阜阳市颍州区某一拟建小区为例,对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施工进行分析研究。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主要研究。第一方面:阜阳住区绿色建筑工程概况,主要论述了阜阳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有关的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相关规范及标准。对阜阳地区绿色建筑的气候及地理状况进行分析,合理规划总平面布置,把“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总体规划中,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统一性。第二方面: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的安全耐久性、健康舒适性、生活便利性、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住区。第三方面: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主要论述了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的编制依据、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并对对绿色施工的各项管控条件进行规范及优化。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系统,不应仅仅着眼于它的单体建筑上,还应该结合城市的综合规划,进行全盘考虑;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多专业进行结合,把建筑、结构、水、电、暖等各专业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本论文主要对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限于时间的关系,对于绿色建筑后期的管理维护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应注重对阜阳住区绿色建筑后期运营管理的研究。图41表9参60

甄竹[2](2020)在《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以第Ⅱ建筑气候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住房发展从建国以来,经历了温饱时期集合式住房、小康时期安居式住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对居住需求趋向多样化、生态化和人性化。在此背景下,空中庭院住宅不仅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方案,同时又能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在北方寒冷地区直接采用空中庭院的住房模式,会出现超高封闭率和极低使用率的问题。影响建筑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和阳光,本文详细分析第Ⅱ建筑气候区的气候因素特征,以空中庭院气候适应性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国内外文献和空中庭院的使用现状;借助绿色建筑软件模拟气候因素对空中庭院的相关影响,在采光、日照、遮阳、防风、防寒等方面进行详细定量和定性研究,提出第Ⅱ建筑气候区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措施;并将措施应用在实际案例中,对适合第Ⅱ建筑气候区的空中庭院户型设计形式和布置方式进行统计,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本次研究为房地产开发和设计提供参考,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住宅宜居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在第Ⅱ建筑气候区,实现空中庭院住宅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与判断依据。

殷路丽[3](2020)在《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能源市场的食物链顶端一直由化石能源占领。在使用化石能源期间,通常呈现出过度消费的状态,伴随着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这种状态并未得到缓解,在建筑领域中,一些建筑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高能耗,造成能源负担(滥用化石能源以及过度消耗能源)和环境污染(建筑垃圾等)等问题。如若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资源,会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东北乡村民居,以既有东北乡村民居的改造设计、新建东北乡村民居的设计为主要链条,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太阳能光伏系统,将二者进行一体化设计为最终目的,以乡村民居光伏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东北地区乡村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并针对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讨论可行性,探讨怎样实现乡村绿色民居与太阳能光伏系统的一体化,推广国家光伏扶贫政策,享受绿色能源带来的健康生活。通过对现阶段东北乡村民居使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现状调研,提出问题,探讨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对民居与太阳能光伏系统进行一体化方案设计,对一体化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既有与新建乡村民居如何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对东北乡村民居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使其成为绿色民居建筑。将东北乡村民居构件(尤其是屋面与立面)与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结合处理好,是实现乡村绿色民居与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的关键。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体化设计策略及方案,能在东北乡村绿色民居的建设中得到应用,并推推动光伏系统在东北乡村民居中的应用,并带动太阳能光伏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太阳能利用在建筑领域中开辟新天地。

尚师宇[4](2020)在《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近几十年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住区建筑经过了一段大量开发的时期,1980-1990年代的住宅建筑成为既有住区建筑的主体,由于住宅建设标准更新、住宅品质下降、居民居住要求提高等多种原因,既有住区建筑品质与使用要求难以匹配。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改造,在政策、技术、标准编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但面对量大面广的既有住区建筑存量,仍然缺乏科学体系及长远规划,存在对决策多方影响因素讨论不足,对改造对象基础信息掌握不全,改造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采用更加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改造方法,及更加科学和灵活的改造手段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上述背景,面向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功能品质提升问题,结合调查分析,梳理各阶段改造需求及影响因素。首先讨论影响建筑品质提升决策的因素,分为建筑自身和外部因素:通过调研讨论建筑自身性能品质,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大连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进行调研,通过大量实态调研、图纸调研和居民自发改造调研,归纳各年代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的现状品质及典型做法;同时讨论影响改造决策的因素,通过分析改造实践案例、改造项目规划、各地政策文件,了解各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资金筹措方式;通过梳理规范演变、改造技术和历史文化,总结规范指标、技术难度及文化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判断各因素推动或阻碍改造决策的方式,分析改造决策与各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划分改造阶段提供依据。然后,收集国内外改造案例,借鉴典型及特色改造方法,按照项目重点分为节能及绿色化、安全性能、美观修缮、平面功能、可达性提升等多方面性能改造,将改造策略按照改造重点依次归类,形成围护体系改造策略库,并且尝试分析其推行的主要动因及实施难度的来源,从而为阶段性提升策略提供明确且具体的改造方式。最后,结合上述建筑自身品质需求及决策实施的多方影响因素讨论结果,对既有住区改造工作划分为基础提升、优化提升、特殊提升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策略库,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改造阶段对应具体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最后选取大连市典型住宅样本,依据提升阶段匹配相应策略。研究涉及的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典型特征总结工作,为补充既有住区建筑基础信息提供参考;通过多方影响因素考量改造决策,为规划改造方案提供更客观全面的思考维度;为改造工作划分阶段,有利于完善科学改造体系的建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改造工作拓展思路。

万亿[5](2020)在《老旧小区微改造空间环境指标体系研究与运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旧小区的空间环境质量已经与居民日益增长物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标志着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成为一项国家性的战略与行动。老旧小区改造涉及我国1亿以上居民的居住生活问题,它不仅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21世纪开始,国内一些一线城市已经开展城市更新的实践与研究,2015年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并首创性地提出“微改造”模式,说明我国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开启了新纪元。然而,目前我国微改造仍然面临处在发展阶段的问题,不仅相关理论研究有待开创积累,各地实践也存在改造内容不同、标准不一、效果各异等现象。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不仅仅对我国微改造的实施能够起到指引作用,还能推动我国微改造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因此本文尝试建立一个老旧小区微改造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入反映微改造改造内容的指标来客观评价微改造的实施情况,从而判断老旧小区空间环境提升的效果,为微改造的实施提供可参考的指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首先对国内外老旧社区的更新历程进行了梳理,由于缺乏专门针对老旧小区空间环境微改造方面的指标,笔者结合居住区的空间环境的设计和相关评定标准,对现有的老旧小区空间环境改造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必须以反映微改造过程的指标来系统构建微改造指标体系的结论。(2)在以上结论指引下,为使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系统、客观,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老旧小区以及其空间环境特征,总结目前各地微改造导则中的改造内容,基于空间环境构成角度系统提出了对微改造进行评价的五个关键的要素。(3)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微改造空间环境指标体系的内涵,并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原则,搭建了老旧小区空间环境指标体系。建立好指标体系之后,通过提出指标层的定性定量评价内容,明确了老旧小区空间环境微改造的评价体系。(4)最后,选取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进行了实例评价和研究。对该老旧小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采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现场调查等方式,对仰忠社区实施微改造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

孙辉宇[6](2019)在《宜居视角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是一个城市居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居民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持街区生活的延续是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组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这就要求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要实现风貌保护,也要关注并改善街区的宜居性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本文从宜居视角审视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以“问题——分析——对策——实证”为基本研究框架,在把握国内外宜居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动态及实践进展,并总结街区保护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引入了宜居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政策、规范、标准,针对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特点和典型问题,建立了宜居评价体系,并通过指标校核调查进行验证和调整。在宜居评价体系的框架下紧密结合各评价准则与评价项目,研究提出了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与策略,并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验证了宜居保护策略的可行性,并对保护策略进行了补充,提高其普适性。本文系统建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保护策略,为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出的策略尚需要根据各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运用,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完善。

张书[7](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陈美文[8](2019)在《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已于2000年就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型态的转型期,老年人消费观念的升华,老年人保健、养老和康复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政府的密切关注,也成为社会议论的主题,中天养老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进入养老市场,海悦湾养老项目是中天公司养老计划在全国布局中非常重要的部署,也是中天公司进行旅居式养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站点,项目的成功落地将进一步奠定中天公司在养老领域的重要位置,为公司后期的进一步的拓展养老市场打下基础。论文以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建设方案为研究对象,研究该项目的开发问题。首先,阐述了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与内容。其次,本文运用社会嵌入理论、福利多元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对老年群体心理状况、生活需求、个体行为进行分析,采用PEST分析法分析养老市场的宏观环境、Porter模型分析项目的竞争力、SWOT分析法对项目的内外部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获得项目的优势和劣势。其次,根据考察的各方面的数据,对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得出项目定位于高端人群的旅居式养老、项目竞争力分析得出项目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公司品牌和地理位置优势、项目投资财务分析得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适合投资,从而判定项目具有可行性。另外,结合前一章分析和公司的文化确定项目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确定选址原则、建设条件,周边区域的规模、项目区域划分、项目的施工设计、结合市场行情对项目的经营模式进行设计。最后,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确定项目实施进程4年完工分3期进行施工,通过日常监管、材料监管、环境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确保人员的合理搭配,在制度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等维度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从而建立品牌温度。本文对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开发进行了研究,从行业考察、可行性分析、项目方案落地、保障措施等环节对整个项目事实流程进行了监督,同时结合各种管理理论和项目建设理论,最后确定了项目方案。本文可以为国内同类型项目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借鉴。

孙博楠[9](2018)在《美日模块化医院装配式设计与建造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建造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装配式建筑可批量建造且节能高效,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并能体现了建筑中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这必然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和日本很早便展开了关于建筑的装配化研究,同时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经验,并基于此应用在医疗建筑方向上。但是在国内,装配式建筑建造与设计的理念才开始在住宅公寓等功能单一的建筑类型中被应用,装配式医疗建筑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如何借鉴日美装配化医院设计的实践经验,为我国装配式医疗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支持是本文研究和思索的重点。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在概述研究背景及现状的基础上,阐明研究的对象、目的、程序及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装配式建造模式下了相关理论体系,为装配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分别概括了美、日、中三个国家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和特征,为医疗建筑结构选型提供技术支持;第四、五章分别从建设背景、设计方法和内容、结构体系、装配化特征、装配流程方面对美日两国的装配式医院案例进行分析;第六章总结和对比两国国家的设计方法和建设经验,寻找两国装配式医院的异同;第七章通过总结两国装配式医院的设计建设经验,我结合我国国情,发展适合我国的装配式医院的设计策略和建造模式。

李环宇[10](2018)在《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主体养老模式,现今徐州市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在时间各异的多层住宅中。然而由于建设之初其受到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多层住宅大多没有配置电梯,导致现今居住在其中的老年人上下楼困难。为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方便老年人上下楼,完善其使用功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徐州市既有多层住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徐州市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既有多层住宅区进行调研,总结既有多层住宅的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既有多层住宅居住人群特征、需求进行调研总结。然后通过对我国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项目实例进行调研,从多方面总结其增设模式,分析其优缺点及实施的限制条件,并获得相关经验启示。在此基础上,对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相关管理及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徐州地区不同类型的多层住宅提出了多种增设电梯模式。最后,对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家属楼做增设电梯设计探讨,将提出的策略加以运用。希望为今后徐州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二、城市小康住宅防雷设计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小康住宅防雷设计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技术在阜阳住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2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工程概况
    2.1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依据
    2.2 阜阳住区气候和地理位置分析
        2.2.1 气候分析
        2.2.2 地理位置分析
    2.3 阜阳地区拟建小区总平面图分析
        2.3.1 总平面布置
        2.3.2 经济技术指标
        2.3.3 景观功能分析
        2.3.4 交通流线及停车流线分析
        2.3.5 消防流线分析
    2.4 阜阳住区室外雨水开发利用
        2.4.1 设计依据
        2.4.2 设计意义
        2.4.3 设计原则
        2.4.4 雨水处理工艺
        2.4.5 透水路面铺装
        2.4.6 下沉式绿地
    2.5 本章小结
3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设计
    3.1 安全耐久
        3.1.1 安全性
        3.1.2 耐久性
    3.2 健康舒适
        3.2.1 室内空气品质
        3.2.2 水质
        3.2.3 光环境与声环境
        3.2.4 室内环境
    3.3 生活便利
        3.3.1 出行与无障碍
        3.3.2 服务设施
        3.3.3 智慧运行
        3.3.4 物业管理
    3.4 资源节约
        3.4.1 节地与土地利用
        3.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4.4 节材与绿色建材
    3.5 环境宜居
        3.5.1 场地生态与景观
        3.5.2 室外物理环境
    3.6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主要结构做法的利弊与效果图展现
        3.6.1 绿色建筑主要结构做法的利弊分析
        3.6.2 效果图展现
    3.7 本章小结
4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
    4.1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
        4.1.1 编制依据
        4.1.2 编制范围
    4.2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体系及目标
        4.2.1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机构及管理责任
        4.2.2 绿色建筑施工目标
        4.2.3 绿色建筑施工框架
    4.3 阜阳住区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4.3.1 智慧工地
        4.3.2 环境影响控制
        4.3.3 扬尘污染管理
        4.3.4 有害气体排放管理
        4.3.5 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管理
        4.3.6 光污染管理
        4.3.7 噪声污染管理
        4.3.8 节约材料与资源利用
        4.3.9 节水管理
        4.3.10 节能管理
        4.3.11 设施、设备安全管理
        4.3.12 用电安全
        4.3.13 节约土地管理
        4.3.14 人力资源节约与保护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以第Ⅱ建筑气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居住需求提升
        1.1.2 城市热岛效应增加
        1.1.3 国家对立体绿化的政策支持
        1.1.4 绿色建筑的发展
        1.1.5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内案例借鉴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国外案例借鉴
        1.3.5 研究不足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1.6.1 研究框架
        1.6.2 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概念界定及理论
    2.1 研究概念界定
        2.1.1 第Ⅱ建筑气候区
        2.1.2 住宅空中庭院
        2.1.3 气候适应性
    2.2 第Ⅱ建筑气候区气候特点及建筑基本要求
        2.2.1 气候特点
        2.2.2 建筑基本要求
    2.3 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原则
        2.3.1 合理利用
        2.3.2 趋利避害
        2.3.3 易维护管理
    2.4 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目标
        2.4.1 建筑节能
        2.4.2 适应气候
        2.4.3 适宜使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中庭院现状调查研究
    3.1 市场需求问卷调研
        3.1.1 需求问卷设置
        3.1.2 需求问卷结果分析
    3.2 调研对象选择
        3.2.1 调研城市选择
        3.2.2 调研小区选择
    3.3 空中庭院现状调查
        3.3.1 北京香颂小区
        3.3.2 石家庄天山熙湖小区
        3.3.3 邯郸赵都华府小区
        3.3.4 郑州森林半岛小区
        3.3.5 太原市泛华盛世小区
        3.3.6 枣庄市金水湾小区
        3.3.7 成都天鹅湖花园小区
    3.4 实地调查问题分析
    3.5 共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Ⅱ建筑气候区内气候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1 阳光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1.1 建筑各朝向的日照时间
        4.1.2 植物生长影响
        4.1.3 人的使用影响
        4.1.4 日照影响
        4.1.5 采光影响
    4.2 风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2.1 主要城市全年风力特点
        4.2.2 植物生长影响
        4.2.3 人的使用影响
        4.2.4 安全影响
    4.3 降水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3.1 主要城市全年降水特点
        4.3.2 植物和人的影响
    4.4 气温对空中庭院的影响
        4.4.1 主要城市全年气温特点
        4.4.2 植物生长影响
        4.4.3 人的使用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Ⅱ建筑气候区空中庭院气候适应性措施
    5.1 设计系统性措施
        5.1.1 设计专业系统性
        5.1.2 设计程序系统性
    5.2 采光、日照措施
        5.2.1 合理的布置形式
        5.2.2 选择有利平面
        5.2.3 各朝向的植物选择
    5.3 遮阳措施
        5.3.1 遮阳作用
        5.3.2 遮阳形式
        5.3.3 固定遮阳
        5.3.4 活动遮阳
    5.4 防风措施
        5.4.1 合理的位置选择
        5.4.2 建筑构件挡风措施
        5.4.3 植物防风措施
        5.4.4 室外家具防风措施
    5.5 防寒、防雨措施
        5.5.1 植物保温防寒措施
        5.5.2 种植土壤保温防寒措施
        5.5.3 折叠玻璃防寒、防雨、防风措施
        5.5.4 高科技下翻式转换窗技术
    5.6 气候适应性措施应用
        5.6.1 户型布局应用
        5.6.2 景观绿化应用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气象资料补充
附录2 调研小区空中庭院住宅户型平面图

(3)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太阳能能源现状
        1.1.2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前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1.3.2 我国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1.3.3 太阳能光伏在乡村民居中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原理
    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原理
    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组成
        2.2.1 光伏阵列
        2.2.2 逆变器
        2.2.3 蓄电池
        2.2.4 系统控制器
    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2.3.1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2.3.2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2.3.3 混合光伏发电系统
    2.4 太阳能光热技术
    2.5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定义及类型
        2.5.1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定义
        2.5.2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类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1 东北地区乡村民居光伏使用现状调研
        3.1.1 东北地区乡村民居光伏使用现状
        3.1.2 东北地区乡村住宅光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2 太阳能光伏系统与乡村民居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3.3 光伏与乡村绿色民居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3.1 光伏系统设计策略影响因素
        3.3.2 光伏系统的选择
        3.3.3 光伏与新建乡村民居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3.4 光伏与既有乡村民居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
    4.2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案
        4.2.1 光伏系统的选择、最大装机容量与最佳倾角的确定
        4.2.2 主要设备选型
        4.2.3 设计原则与目标
        4.2.4 一体化方案设计
    4.3 一体化设计成果
        4.3.1 一体化设计成果
        4.3.2 一体化设计节点效果
        4.3.3 项目绿色设计成果
        4.3.4 一体化设计问题总结
    4.4 光伏系统能效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与环境效益分析
        4.4.1 光伏系统能效分析
        4.4.2 经济效益分析
        4.4.3 环境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1.2.1 研究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性品质提升经验总结
    2.1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理论实践
        2.1.1 国内外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理论
        2.1.2 国内外住区建筑品质提升实践
        2.1.3 阶段式品质提升相关理论实践
    2.2 阶段划分影响因素分类及研究方法设计
        2.2.1 建筑——自身性能品质
        2.2.2 决策——多方决定因素
        2.2.3 阶段式品质提升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阶段式品质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3.1 建筑性能品质调研
        3.1.1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设及改造实践
        3.1.2 实态特征、居民需求调研及总结
        3.1.3 图纸信息、立面演变统计及梳理
    3.2 改造决策影响因素
        3.2.1 规范演变
        3.2.2 政策导向
        3.2.3 资金筹措
        3.2.4 改造技术
        3.2.5 历史文化
    3.3 阶段式品质提升经验总结
        3.3.1 阶段划分原则
        3.3.2 影响因素分类
        3.3.3 阶段初步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品质提升策略及方法
    4.1 方法策略收集
        4.1.1 政策实践
        4.1.2 案例模板
    4.2 方法策略分类
        4.2.1 外墙
        4.2.2 屋顶
        4.2.3 外窗
        4.2.4 阳台
        4.2.5 其他
    4.3 围护体系改造方法策略分析
        4.3.1 策略选用推动因素
        4.3.2 策略推广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5.1 围护体系提升阶段划分
        5.1.1 阶段一:基础提升
        5.1.2 阶段二:优化提升
        5.1.3 阶段三:特殊提升
    5.2 围护体系阶段提升策略
        5.2.1 基础提升策略
        5.2.2 优化提升策略
        5.2.3 特殊提升策略
    5.3 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应用示意
        5.3.1 改造对象选择
        5.3.2 提升阶段计划
        5.3.3 提升效果示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市早期住宅修缮情况
附录B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部位典型做法
附录C 我国各时期住宅立面特征元素
附录D 各年代住宅围护体系规范总结
附录E 南北方典型城市住宅改造工程
附录F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调研案例
附录G 国内外住宅围护体系品质提升调研案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老旧小区微改造空间环境指标体系研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微改造
        1.5.2 老旧小区
        1.5.3 空间环境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老旧居住区更新发展概况
        2.1.1 国外老旧社区更新发展概况
        2.1.2 国内老旧社区更新发展概况
    2.2 国内外微改造指标体系研究概况
        2.2.1 相关标准
        2.2.2 相关文献
        2.2.3 小结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以人为本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人居环境理论
        2.3.4 生态住区理论
第三章 微改造空间环境评价要素分析
    3.1 老旧小区的分类及空间环境特征
    3.2 老旧小区微改造评价要素分析
        3.2.1 空间构成角度
        3.2.2 问题导向角度
        3.2.3 改造时序角度
        3.2.4 目标导向角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小区微改造空间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4.1 微改造空间环境指标体系的内涵
    4.2 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思路
    4.3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4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5 评价要素解析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4.5.1 建筑本体提升效果
        4.5.2 基础保障设施提升效果
        4.5.3 小区公共环境提升效果
        4.5.4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效果
        4.5.5 社区治理环境提升效果
        4.5.6 多级指标体系
    4.6 指标的评分标准
第五章 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分方法
    5.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5.1.1 方法介绍
        5.1.2 方法选用
    5.2 指标权重计算步骤
        5.2.1 问卷调查设计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层次单排序计算
        5.2.4 一致性检验
        5.2.5 各层单排序结果
        5.2.6 评价指标的总排序结果
    5.3 应用yaahp软件确定指标权重
        5.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5.3.2 收集专家数据并计算指标权重
        5.3.3 计算结果
    5.4 指标体系评分方法
        5.4.1 单项指标评分
        5.4.2 指标体系评分
        5.4.3 评价等级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改造指标体系实际运用——以广州市越秀区仰忠社区为例
    6.1 实例研究情况
        6.1.1 实例研究的目的
        6.1.2 实例选择原则
        6.1.3 实例情况简介
    6.2 老旧小区空间环境微改造的实施效果评价
        6.2.1 实际评价流程
        6.2.2 各指标评价
        6.2.3 评价得分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专家问卷调查表

(6)宜居视角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
        1.3.2 宜居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宜居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宜居研究的综述
        2.1.1 国外关于宜居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宜居的研究
        2.1.3 小结
    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综述
        2.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研究
        2.2.2 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居住的实践
        2.2.3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宜居评价体系研究
    3.1 相关评价体系、规范与政策分析
        3.1.1 《宜居小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2 《关于加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宜居示范居住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
        3.1.3 《苏州市宜居示范居住区评价办法》研究
        3.1.4 相规范研究
    3.2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研究
        3.2.1 人口现状
        3.2.2 安全管理
        3.2.3 基础设施
        3.2.4 交通出行
        3.2.5 公共环境
        3.2.6 风貌遗存
        3.2.7 住房状况
    3.3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宜居评价体系构建
        3.3.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评价项目与评价标准层的拟定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4 指标校核调查
        3.3.5 最终的评价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居评价体系下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
    4.1 保护的原则
    4.2 保护策略
        4.2.1 协同保护,提升居住安全性
        4.2.2 因地制宜,完善街区基础设施
        4.2.3 “公交+慢行”,改善居民交通出行
        4.2.4 系统布局,形成适老型公共服务系统
        4.2.5 整体梳理,营造富有特色的公共环境
        4.2.6 居民参与,遗产保护与社区建设结合
        4.2.7 分类整治,保护与改造街区住宅建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践探索——以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5.1 街区概况
    5.2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宜居评价与分析
        5.2.1 街区宜居评价
        5.2.2 街区现状问题梳理
    5.3 宜居视角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
        5.3.1 协同化提升街区居住安全性
        5.3.2 对街区基础设施精心设计施工
        5.3.3 构建街区“公交+慢行”交通体系
        5.3.4 建立适老型街区公共服务系统
        5.3.5 营造具有苏式韵味的公共环境
        5.3.6 共享化保护传承街区文化遗产
        5.3.7 分类整治街区住宅建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附录1 :街区宜居评价指标校核问卷
    附录2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宜居满意度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7)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7.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2.1 利基理论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2.2.2 政策因素
        2.2.3 经济因素
        2.2.4 技术因素
        2.2.5 社会因素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3.2 指标构建过程
    3.3 指标分析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4.1 技术评价要素
        4.1.1 技术评价目标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4.1.3 技术评价流程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总体构架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5.3.1 主界面
        5.3.2 指标体系界面
        5.3.3 技术方案界面
        5.3.4 专家赋权界面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5.3.6 评价方法界面
        5.3.7 结果分析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6.2.1 技术选型
        6.2.2 运营模式
        6.2.3 经济效益
        6.2.4 社会效益
        6.2.5 新技术应用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2.1 主要研究结论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开发环境分析
    2.1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概况
        2.1.1 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2.1.2 项目建设规格及年限
        2.1.3 项目建设的产生与形成
        2.1.4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社会效应
    2.2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市场分析
        2.2.1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分析
        2.2.2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分析
        2.2.3 中国养老市场前景预测
        2.2.4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市场定位
    2.3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市场竞争分析
        2.3.1 项目的区位与环境优势
        2.3.2 项目综合服务优势
    2.4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投资财务分析
        2.4.1 投资估算分析
        2.4.2 财务评价分析
第3章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开发方案制定
    3.1 项目总体规划
        3.1.1 项目的开发思想
        3.1.2 项目的整体目标定位
        3.1.3 项目的规划理念
        3.1.4 项目的开发原则
    3.2 项目选址及周边条件分析
        3.2.1 项目选址原则
        3.2.2 项目建设地周边条件
    3.3 项目建设规模及功能分区
        3.3.1 项目建设原则及规模
        3.3.2 项目的功能分区
    3.4 项目主体及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3.4.1 项目开发主体设计
        3.4.2 项目开发配套设施设计
    3.5 项目经营模式设计
        3.5.1 项目建设内容
        3.5.2 项目建设特色
        3.5.3 项目养老模式和盈利模式设计
第4章 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开发方案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4.1 项目开发方案的实施步骤与进度
    4.2 项目开发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
        4.2.1 完善项目开发监管机制
        4.2.2 完善组织结构和劳动定员及招聘工作
        4.2.3 项目市场推广机制
        4.2.4 项目文化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日模块化医院装配式设计与建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装配式建筑的大规模推广
        1.1.2 医疗投入的增加
        1.1.3 设备与技术更新加快
    1.2 相关概念阐释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预制)装配率及预制率
        1.2.2 装配式建筑概念及其相关法规
        1.2.3 装配式建筑相关概念和阐释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装配式建筑设计相关理论体系及框架
    2.1 装配式设计相关理论体系构架
    2.2 开放式建筑设计理论——实现建筑设计与结构的分离
        2.2.1 层级划分
        2.2.2 变量控制
        2.2.3 系统控制
    2.3 模块化建筑设计理论——实现建筑设计与功能的分离
        2.3.1 模块化理论的基石——模数制和模数协调
        2.3.2 模块化理论的设计方法
    2.4 柔性生产与精益制造理论——实现建筑模块的工业化生产
        2.4.1 内装模块精益设计
        2.4.2 柔性生产与定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美日装配化建造技术的发展与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3.1 美国装配化建造技术的发展及特征
        3.1.1 历史沿革
        3.1.2 发展因素
        3.1.3 技术特征
    3.2 日本装配化建造技术的发展及特征
        3.2.1 历史沿革
        3.2.2 发展因素
        3.2.3 技术特征
    3.3 我国装配化建造技术的发展及特征
        3.3.1 历史沿革
        3.3.2 发展因素
        3.3.3 技术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美国装配式医院建筑设计与建造实例研究
    4.1 项目背景
    4.2 设计内容
        4.2.1 医院模块类型和组合
        4.2.2 75床社区医院模块平面设计与组合
        4.2.3 建筑结构体系
    4.3 模块(部品群)装配化特征研究
        4.3.1 结构模块(S造)工业化技术特征
        4.3.2 幕墙模块装配化特征
        4.3.3 整装模块装配化特征
    4.4 建造流程
        4.4.1 工厂加工阶段
        4.4.2 运输安装阶段
        4.4.3 现场作业阶段
    4.5 本章小结
5 日本装配式医院建筑设计与建造实例研究
    5.1 项目背景
        5.1.1 立项
        5.1.2 投资规模和投资人
        5.1.3 项目概要及技术经济指标
        5.1.4 交通流线
    5.2 设计内容
        5.2.1 医院模块平面设计
        5.2.2 医院模块的空间组合
        5.2.3 建筑结构体系
    5.3 模块(部品群)装配化特征
        5.3.1 结构模块(PCa·PC造)工业化技术特征
        5.3.2 幕墙(立面)模块装配化特征
        5.3.3 空间单元模块装配化特征
    5.4 建造流程
        5.4.1 工厂加工阶段
        5.4.2 运输安装阶段
        5.4.3 现场作业阶段
    5.5 本章小结
6 美日装配式医院设计对比研究
    6.1 建设背景对比
    6.2 设计方法对比
        6.2.1 美国S造装配式医院设计方法探讨
        6.2.2 日本PC造装配式医院设计方法探讨
        6.2.3 案例设计方法对比
    6.3 装配建造对比
        6.3.1 美国装配式医院建造流程经济性研究
        6.3.2 日本装配式医院建造流程经济性研究
        6.3.3 美日装配式建造对比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美日装配式医院设计与建造经验总结
        7.1.1 完善的产业链
        7.1.2 信息化的管理
        7.1.3 装配化的框架结构单元
        7.1.4 标准化模块或构件组合原则——“少规格,多组合”
        7.1.5 标准模块库的建立
        7.1.6 整装模块的应用
        7.1.7 综合MEP的应用
    7.2 美日经验对我国装配式医院建设的启示
        7.2.1 成立联合医疗综合体以促进装配式医疗建筑产业链的发展
        7.2.2 根据医院级别和类型选择合理的建筑框架结构单元
        7.2.3 坚持“少规格,多组合”的设计原则
        7.2.4 建立符合中国医院建设标准的模块库和信息化管理
        7.2.5 使用整装(医疗)模块单元以降低成本
    7.3 收获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A 装配式建筑相关设计标准

(10)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1.6 本章小结
2 徐州市既有多层住宅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徐州市居住区规划发展历程
    2.2 徐州市既有多层住宅现状调研内容
    2.3 调研对象基本资料
    2.4 徐州市既有多层住宅类型特点总结
    2.5 徐州市既有多层住宅人群特征及居住需求
    2.6 调研总结
3 我国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实际案例调研解析
    3.1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模式案例调研解析
    3.2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模式案例调研总结
    3.3 制约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影响因素
    3.4 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作理念
    3.5 本章小结
4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相关管理及技术分析
    4.1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申请条件及申请流程
    4.2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成本控制
    4.3 适合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电梯类型及相关技术分析
    4.4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结构及构造相关问题
    4.5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项目施工管理及装配式施工
    4.6 本章小结
5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设计模式研究
    5.1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
    5.2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改造模式
    5.3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改造模式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案例实证分析
    6.1 项目概况
    6.2 技术方案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成果与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城市小康住宅防雷设计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技术在阜阳住区中的应用研究[D]. 张磊.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住宅空中庭院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以第Ⅱ建筑气候区为例[D]. 甄竹.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3]东北地区乡村绿色民居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D]. 殷路丽.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4]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尚师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老旧小区微改造空间环境指标体系研究与运用[D]. 万亿.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宜居视角下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孙辉宇.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7]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
  • [8]中天公司海悦湾养老项目开发研究[D]. 陈美文. 湖南大学, 2019(07)
  • [9]美日模块化医院装配式设计与建造对比研究[D]. 孙博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10]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李环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浅谈城市小康住宅防雷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