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评估现在开始

民主评估现在开始

一、民主测评会现在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师慧茹[1](2021)在《社区合作治理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 ——以上海K街道“业主投诉处置”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城市的居住形态逐渐多样化,构造出多样的社区类型。货币购房代替福利分房,在福利分房政策下,社会成员的住房问题由政府和单位解决,居民对房屋只有使用权,房屋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属于政府和单位,房屋的日常修理和维护工作也由政府和单位承担。但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在货币分房政策下,房屋的所有权由政府和单位所有变为由居民所有,原先由政府和单位承担的工作被转移到了市场,物业公司就此契机进驻小区,物业服务成为了物业公司的“商品”被提供给居民。居民需要与物业公司签订契约,购买服务,于是居民的身份向业主身份转变。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成为了购买服务与提供服务的买卖关系。然而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因为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属于“不完全契约”,物业公司凭借其信息和资金的优势在契约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业主则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出现许多因物业公司侵权而产生的业主维权现象。业主投诉是业主维权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本文在合作治理的分析框架下探讨社区内多个主体进行业主投诉处置时的互动机制、行动逻辑以及在此逻辑下各主体采取的行动策略。本文以合作治理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在上海市K社区街道办房管所进行调研,发现K社区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公司及业委会处置业主投诉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治理的过程,在合作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组织领导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协商调解机制以及监督评估机制这四个互动机制。在通过合作治理进行互动的背后,体现了各主体的行动逻辑: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按照国家的等级逻辑开展行动、物业公司按照市场的盈亏逻辑开展行动、业主委员会按照自愿主义逻辑开展行动。通过参与式观察,归纳总结出各主体在业主投诉处置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及各自的行动策略:党组织作为领导指挥者,在业主投诉处置中采取“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行动策略、街道办事处作为监督指导者,在业主投诉处置中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行动策略、居委会作为沟通调解者,在业主投诉处置中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行动策略、物业公司作为实际问题解决者,在业主投诉处置中采取“顾客至上、分门别类”的行动策略、业委会作为诉求反映者,在业主投诉处置中采取“兼顾多数,平衡各方”的行动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组织领导机制凝聚了多元力量、通过沟通交流机制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信息流通、通过协商调解机制达成行动共识、通过监督评估机制形成良性互动,在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合作治理过程流于形式、基层政府对物业公司的约束较少以及业委会在合作治理过程中存在感较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要加强党组织对物业公司和业委会的渗透和引领、完善对投诉处置结果的考核方式,加强对投诉处置过程的监管以及健全立法,明确业委会的权责与地位,规范业委会的运作方式,为缓和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化解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增进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为构建和谐社区、完善基层社区治理提供路径选择。

侯颖奇[2](2020)在《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情况研究 ——以T县为例》文中认为基层公务员作为公务员队伍的中坚力量,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他们人员众多,占公务员队伍的很大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基层公务员面临晋升渠道窄、晋升时间长、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2019年6月1日起,我国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这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对健全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有重要意义。2015年以来我国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这项制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成效,但是由于晋升时间过长等原因,仅有部分公务员获得了职级晋升,激励作用成效是有限的。2019年《规定》中对2015年并行制度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完善,职级更加细化,晋升资格更加规范,对于实施后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仍然值得探讨。本文以T县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以T县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情况为切入点,探索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与组织部门工作人员、公务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方案实施人员、基层一线公务员等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和电话访谈,对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后带来的影响进行梳理总结,并根据相关理论,从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过程方面、作用发挥方面、保障方面剖析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职级序列缺乏独立性对职务的依赖性比较严重,职级晋升导向不明确,职级晋升过分看重公务员的任职年限和资历,职级晋升的考核机制存在缺陷,考核过程容易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同时职级晋升给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对于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健全考核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如健全独立的职级体系,倡导科学公平的晋升导向,引导职级晋升与任职年限和资历挂钩转化为与工作业绩挂钩,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考核程序,从考核指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着手完善,强化与职级序列相对应的监督机制和淘汰机制,保持职级晋升后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高婧[3](2019)在《W供电公司后备管理队伍选拔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2018年,伴随着W公司的公司化改制,陆续有党务干部和工会干部转职员、退休或即将退休,W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出现年龄断层,同时公司缺少年轻的储备管理人员,现有的后备管理人员晋升渠道缺失,无法有效盘活。现有的W公司管理人员存在着“老龄化”、“低学化”、“惰性强”等问题,急切需要盘活后备管理人员不足和僵化的状况。2019年-2020年W供电公司预计退出干部队伍19人,现有的13名后备管理人员已不能完全满足岗位需要,公司后备管理人员选拔工作即将面临巨大压力。在当前形势下,后备管理人员库已无法为快速发展的公司管理层提供人才支撑,管理的断层导致的问题逐步凸显。要想真正选拔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出类拔萃的人才加入到后备管理人员队伍中,就需要一套兼具操作性和系统性的标准与程序。推进选拔标准的量化,就是在基本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础上,结合显性能力、隐性能力,通过赋值积分度量、指标加权平均等手段,尽可能公平、公正、透明、准确的衡量后备管理队伍候选人员的各类行为、态度,推动选拔程序标准化,营造公平透明、业绩导向的优良氛围,为W公司今后的发展储备一支召之即来、来即能战的管理人员队伍。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方式分为量化标准体系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其中,综合评价为主观评价,由所在单位、部门等对后备候选人进行评价,为参考指标。量化标准体系作为选拔确定后备管理人员的主要依据,分为赋值积分度量和指标加权评价,根据占比计算出最终得分后进行排名。运用量化标准评估候选后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综合以上评价指标体系,为W公司后备管理人员的选拔提供评价依据。

高闰苠[4](2019)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研究》文中提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从大的层面讲,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基层层面讲,关系到全区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和战斗力,关系到每一项具体工作的执行和重点任务的推进,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能否高质量发展。当前,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方式,从而推进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等方法,深入研究国内外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历史背景、大环境、方法手段,阐述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查阅资料、数据采集、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查摆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队伍结构不尽完善、培养方式单一、考察比选方式不科学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到位、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体系不健全、基层干部成长环境不优等等。最后,本文结合北戴河区实际,针对存在问题的根源,对如何加强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大培训、强化锻炼、完善选拔、科学管理等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提升选人用人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北戴河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质量精良、充满活力、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为北戴河区实现建设“滨海强区、健康之都”打下坚实基础。

吕冠群[5](2019)在《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文明建设与人们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文明集合了一个城市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及教育等。当前处于网络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文明城市创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政府部门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牵头羊,落实各项创建工作,才能确保创城工作顺利开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文明城市创建理论体系,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多侧重于从管理视角,缺少从服务视角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出发,尝试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服务、公共利益、战略性、责任观等应用在我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力图优化我国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政府职能。本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以柳州市为例,对文明城市创建中地方政府职能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目前城市市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的政府职能存在部门强制性行政行为,导致民众接受程度低、政府工作人员创建意识不强、监督机制有待完善、部分文明城市测评标准依据混乱、创建体制及职能体系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政民联动水平低、文明创城测评体系不完善。建议通过定位市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的政府职能,划分文明城市创建角色,依次从规划、政策引导、协调、监管和服务等方面优化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的政府职能。

PHATTHARAMANAT SRITRAKUL(吴美灵)[6](2019)在《泰国PISA测评研究》文中认为从PISA2000年起,泰国参加了PISA测评项目,测评结果显示成绩一直以来低于OECD的平均成绩,一直以来排列于末尾阶段。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探索研究影响泰国PISA测评成绩的因素以此提出提高泰国PISA测评的政策建议。为了实现该研究目标,本次研究首先综合梳理OECD的PISA测评结果报告中的教育指标,其次访谈专门负责泰国PISA测评项目与泰国各地区的教育督导人员共19位,把研究结果结合起来,再次深入访谈11所学校的校领导,分为:采访5所基础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管辖下的学校、3所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下的学校、1所私立学校和1所职业教育学校,在访谈部分根据访谈记录进行转录,然后再归类影响泰国PISA测评的因素,最后对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调查学生阅读、数学、科学和ICT知识和能力和访谈参加过PISA测评的学生,将学生的调查问卷以百分比的形成呈现出来。经过分析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泰国教育质量发展的因素有:1)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和策略,2)家长的经济和社会状况,3)招生政策和将学生分类,4)学校自治,5)教师方面及发展教师方面的问题,6)教育资源的管理,7)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生行为,8)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系统,9)教育政策和各个部门在发展教育质量工作上的协作。最后,为了提出提高PISA测评成绩的政策建议,首先在《泰国国家教育执行计划》中使用SWOT分析泰国教育发展情况,然后根据9个影响泰国PISA成绩因素的研究发现配合《泰国国家教育执行计划》的教育指标设计提高泰国PISA测评的政策建议,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学校管理、及教学的效率。

朱轩[7](2018)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九大报告又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求,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村)委会的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也不断增加。居(村)委会主任肩负着村社区管理的重任,是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村社区的发展建设。因此,调查研究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情况,特别是现在面临的工作困难,有助于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能够对提高居(村)委会主任队伍素质,促进基层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意见,对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乡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分析、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居(村)委会主任工作现状、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力求在充分收集居(村)委会主任工作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新公共服务、人力资本等理论作为研究分析工具,寻找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提出解决的对策。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居(村)委会主任作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承担重要的职能职责,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面对较多问题,比如硬件的匮乏、工作的杂乱等,更重要的是作为群众自治性组织的村社区行政化色彩浓厚,无形之中承担较多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单位职能。村社区干部,特别是居(村)委会主任队伍管理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面对处理复杂的问题同时,对自身的发展,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对居(村)委会主任的考核制度、激励政策等形同虚设,居(村)委会主任的后备干部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此现状,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根本的制度上保障,完善选拔制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从教育培训上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培训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从角色转变上体现职能定位,处理好政社(村)关系。

陈旭[8](2018)在《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世界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信息时代类似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放在显着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受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及传统教育等影响,我国学生易于养成顺从尊长、依赖教师的定式,不善质疑,缺乏理性思辨与主动探究精神,思维呈现僵化与固化,这对全面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能借助语言文字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困难,思维达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此时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倘若错过将得不偿失。基于此,在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本文聚焦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以语文科为例,着力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紧绕研究目标,本文采用逻辑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展开,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梳理自杜威以来知名学者的重要论断,澄清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等,指明其核心是做出好的论证,其形成过程整体上依次要经过聚焦问题观点、分析论证结构及澄清语词意义等阶段。而后,论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以及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等。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式培养,无疑是在基础教育中更切实可行的方式,接着就探讨了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第二部分,对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开展实证调查,分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实证调查进行分析,从侧面了解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状况;而后,在遵循测量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者编制出用于测量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此测评工具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状况进行直接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偏弱,各批判性思维分项技能发展也不均衡,但男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显着差别。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从教育教学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考察。从外部因素看,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不足,封建专制制度的负面影响,以及一般公众的误读等导致批判性思维精神严重缺失。内部因素方面,通过对学科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状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及考试评价等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关注到批判性思维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第四部分,系统探讨多维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围绕“做出好的论证”,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态度与倾向等。这些培养策略各有侧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对每种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的应用,本研究均用范例予以说明,为教学提供参考。第五部分,对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开展实践探索,由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合作,以教案重塑为基本实践策略,着重探索初中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并检验其成效。结果表明,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贯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明显发展。这也表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可行及有效的。总结而言,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是将西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运用于中国教学情境的探索,意图为建构本土化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论打下基础,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是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的回应、深化和推进,能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和优化等提供实践性的参考与借鉴。

杨惠芬(Yvonne Yang)[9](2018)在《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开展服务学习已是普遍、具成效、以及被鼓励的教育理念,台湾地区从倡导迈入推广期,但在大陆地区仍属于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概念。本论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为题,探讨服务学习在美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目的有四:其一、探讨服务学习的教育意义与具体成效;其二、解构其促成服务学习成功的外部环境;其三、探求高校内部服务学习推动的评估机制;其四、分析其推动服务学习成功的内部环境各要素。根据研究框架,本研究内容包括绪论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重要性、范围与限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同时针对核心概念“服务学习”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对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高等教育服务学习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述。第三部分为高等教育实践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对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高等教育界在服务学习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四部分为政府部门开展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对服务学习开展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五部分为服务学习成效与评估的现况,基于服务学习对学生、对学校、对社区、对社会成效的相关研究、以及成功的服务学习设计原则进行说明,并且提出服务学习制度化评估相关模式,作为本研究评估工具选择的依循标准。第六部分研究工具与量化研究,采用Andrew Furco教授的“高等教育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进行资料搜集,除叙述统计量分析与推论统计量分析外,进一步针对“学校理念”、“教师支持”、“学生支持”、“社区参与”、“学校支持”等五大面向,以及各子面向的制度化程度进行探讨,再者,采用四分位数法试图了解二岸五大典范高校的定位。第七部分质化访谈,透过标准化深度访谈,探讨台湾地区的明新科技大学、辅仁大学、静宜大学、大陆地区的中山大学、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五大典范高校内部环境在服务学习制度化的支持现况。第八部分结论与建议,通过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归纳其外在环境对服务学习的正向支持作为,同时以台湾地区全体高校的发展现况调查、以及五大典范高校质化访谈内容,总结高等教育中服务学习的发展经验,为本研究目的“移植美国服务学习至善果实到各高校的成功”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最后,本研究提出四个重点结论:第一点、通过“服务学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第二点、通过“政府政策”促进服务学习的正向发展;第三点、通过“学术研究”强化服务学习的教育影响力;第四点、通过“高等教育”落实服务学习的全人发展目标。

黄真金[10](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二、民主测评会现在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主测评会现在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合作治理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 ——以上海K街道“业主投诉处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合作治理理论的发展
    2.2 合作治理理论的特点
    2.3 传统治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2.4 基于合作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2.4.1 组织领导机制
        2.4.2 沟通交流机制
        2.4.3 协商调解机制
        2.4.4 监督评估机制
第三章 K社区业主投诉现状及处置流程
    3.1 K社区基本情况
    3.2 K社区投诉渠道及处置流程
        3.2.1 上海市12345 市民服务热线
        3.2.2 上海市962121 物业服务热线
    3.3 K社区房管所业主投诉的内容
    3.4 K社区业主投诉原因
        3.4.1 社区客观条件不足
        3.4.2 物业公司管理不规范
        3.4.3 业委会运作不规范
第四章 K社区合作治理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
    4.1 K社区合作治理的生成机制
        4.1.1 组织领导机制
        4.1.2 沟通交流机制
        4.1.3 协商调解机制
        4.1.4 监督评估机制
    4.2 K社区合作治理中各主体的行动逻辑
        4.2.1 国家逻辑:等级逻辑
        4.2.2 市场逻辑:盈亏逻辑
        4.2.3 社会逻辑:自愿主义逻辑
第五章 合作治理中各主体的角色与行动策略
    5.1 K社区合作治理中各主体扮演的角色
        5.1.1 党组织:领导指挥者
        5.1.2 街道办事处:监督指导者
        5.1.3 居委会:沟通调解者
        5.1.4 物业公司:实际问题解决者
        5.1.5 业主委员会:诉求反映者
    5.2 K社区合作治理中各主体的行动策略
        5.2.1 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2.2 街道办事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5.2.3 居委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2.4 物业公司:“顾客至上、分门别类”
        5.2.5 业主委员会:“兼顾多数,平衡各方”
第六章 业主投诉处置中合作治理的再思考与展望
    6.1 业主投诉处置中合作治理的再思考
        6.1.1 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行为使合作治理过程流于形式
        6.1.2 基层政府对物业公司的约束较少
        6.1.3 业委会职能落实程度有限
    6.2 合作治理下业主投诉处置的展望
        6.2.1 强化党建引领,画好多元共治同心圆
        6.2.2 完善考核方式,加强对投诉处置过程的监管
        6.2.3 健全立法,明确业委会的权责与地位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K街道房管所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K街道房管所工作人员访谈记录(20201026)
附录 B
    K街道CH小区居民区书记访谈提纲
    K街道CH小区居民区书记访谈记录(20201022)
附录 C
    K街道CF小区居民区书记访谈提纲
    K街道CF小区居民区书记访谈记录(2020110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情况研究 ——以T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
        (二)公务员职务和职级
        (三)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
    二、理论基础
        (一)激励理论
        (二)政策执行理论
第二章 T县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现状
    一、T县公务员结构简介
    二、T县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具体做法
        (一)实施范围和晋升条件
        (二)晋升步骤
    三、实地访谈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和方法
        (三)访谈内容
    四、T县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的成效
        (一)职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二)干事创业的活力得到激发
        (三)社会公平感得到提升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方面
        (一)职级晋升的导向不明确
        (二)职级晋升的考核过程容易流于形式
        (三)职级晋升的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四)职级晋升通道缺乏独立性
    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作用发挥方面
        (一)产生“跑级卖级”的现象
        (二)职级晋升产生的激励作用有限
        (三)职级晋升对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产生冲击
    三、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保障方面
        (一)职级晋升带来更大的财政压力
        (二)职级晋升后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基层面临的具体问题复杂
        (三)传统职务晋升的思想根深蒂固
第四章 完善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一)健全独立的职级体系
        (二)优化职级的晋升导向
    二、健全考核机制
        (一)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考核程序
        (二)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三)创新考核方式方法
    三、提供保障措施
        (一)为职级晋升提供财政资金保障
        (二)强化职级晋升的监督机制
        (三)建立职级竞争的淘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W供电公司后备管理队伍选拔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管理队伍
        2.1.2 后备管理人员
    2.2 政策制度基础
    2.3 选拔标准
    2.4 相关理论
        2.4.1 彼得原理
        2.4.2 人职匹配理论
        2.4.3 胜任力理论
        2.4.4 公平理论
    2.5 理论综述
3.W供电公司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模式调查分析
    3.1 W供电公司企业简介
    3.2 W供电公司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模式及后备管理人员现状
        3.2.1 后备管理人员总体情况
        3.2.2 后备管理人员结构情况
        3.2.3 现行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模式
    3.3 2008年-2018年后备管理人员选拔统计分析
        3.3.1 2008-2018后备人员选拔统计分析
        3.3.2 选拔政策对比分析
        3.3.3 选拔条件对比分析
        3.3.4 选拔流程对比分析
    3.4 现行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模式访谈分析
        3.4.1 行为事件访谈
        3.4.2 专家访谈
4.后备管理人员选拔需求及存在问题
    4.1 后备管理人员选拔需求分析
        4.1.1 解决W公司中层管理队伍年龄断层的迫切需要
        4.1.2 加强W公司党的基层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
        4.1.3 强化公司管理创新的重要条件
        4.1.4 促进领导队伍在基层发挥作用的客观需要
    4.2 现行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模式存在问题
        4.2.1 后备管理人员库结构不尽合理
        4.2.2 选拔程序流于形式
        4.2.3 评价标准模糊
    4.3 现行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4.3.1 思想与时代要求有差距
        4.3.2 选拔过程主观性过强
        4.3.3 选拔标准量化难度大
5.W供电公司后备管理人员选拔模式优化策略
    5.1 加快推进后备管理人才选拔培养
    5.2 强化思想观念转变
    5.3 推进选拔标准的量化
        5.3.1 量化标准的原则
        5.3.2 量化标准构建的方法
        5.3.3 量化标准影响因素分析
        5.3.4 量化标准体系构建
        5.3.5 量化选拔体系优缺点分析
        5.3.6 量化选拔体系优化应用案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理论概述
    2.1 年轻干部的界定
    2.2 年轻干部的特点
    2.3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主要方式
    2.4 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理论基础
        2.4.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4.2 “双因素”理论
        2.4.3 马克思列宁主义干部人才理论
        2.4.4 中国共产党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现状
    3.1 北戴河区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3.1.1 年轻干部队伍年龄结构
        3.1.2 年轻干部队伍学历结构
        3.1.3 年轻干部身份、职级及所在部门类别结构
    3.2 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经验做法
        3.2.1 “训”字当先,切实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3.2.2 “炼”在一线,全面增强干部“八大本领”
        3.2.3 “比”中选优,科学构建干部评选体系
        3.2.4 “用”为关键,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3.2.5 “考”出水平,充分调动干部工作激情
        3.2.6 “管”到实处,大力营造干部实干风气
    3.3 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成效
        3.3.1 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3.3.2 干部队伍战斗力明显增强
        3.3.3 选人用人水平不断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专项访谈和调查问卷
        4.1.1 访谈情况
        4.1.2 调查问卷情况
    4.2 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存在问题
        4.2.1 年轻干部队伍结构仍不尽合理
        4.2.2 年轻干部培养方式单一
        4.2.3 年轻干部考察比选方式不科学
        4.2.4 年轻干部选拔的导向不够鲜明,精准度不高
    4.3 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问题成因分析
        4.3.1 思想重视程度不到位,工作理念有偏差
        4.3.2 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体系不健全
        4.3.3 基层年轻干部成长空间狭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进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建议
    5.1 以更高的站位和重视程度谋划推动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
    5.2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部培训体系
    5.3 让年轻干部在一线中摸爬滚打、“火中试金”
    5.4 不断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拔机制
    5.5 用严管和厚爱确保年轻干部履职成效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框架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4.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明城市
        2.1.2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2.1.3 地方政府职能
        2.1.4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治理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现状及问题
    3.1 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工作介绍
        3.1.1 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概况
        3.1.2 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工作具体表现
    3.2 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的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3.2.1 规划
        3.2.2 政策引导
        3.2.3 组织协调职能
        3.2.4 监督管理职能
        3.2.5 公共服务职能
    3.3 对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地方政府职能进行调研
        3.3.1 调研问卷设计
        3.3.2 调研方法与对象
        3.3.3 调研结论与分析
    3.4 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地方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3.4.1 部门强制性行政行为,民众接受程度低
        3.4.2 政府工作人员创建意识不强
        3.4.3 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3.4.4 部分文明城市测评标准依据混乱
        3.4.5 文明城市创建体制及职能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1.1 重硬轻软及忽视长远问题
        4.1.2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4.1.3 创建活动中重管理轻服务
    4.2 政民联动水平低
        4.2.1 队伍建设与整体联动不足
        4.2.2 创建主体重机关轻群众
        4.2.3 创建理念不科学
    4.3 长效机制建设不足
        4.3.1 文明创建体制不完善
        4.3.2 政府人员系统观念落后
        4.3.3 创城定期评价机制不完善
        4.3.4 综合执法制度及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4.4 文明创城测评体系不完善
        4.4.1 政府测评工作职责不清晰
        4.4.2 测评体系结构不科学
    4.5 城市管理制度不健全
        4.5.1 市民素质教育及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4.5.2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不完善
第五章 优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5.1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1.1 转变治理理念
        5.1.2 加强软与硬件的协调
        5.1.3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5.2 提升公众参与度,提高政民联动水平
        5.2.1 政府以公众需求为本,建立有效服务表达机制
        5.2.2 建立透明化政府,便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5.2.3 促进政务公开,规范政府职能
    5.3 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构建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
        5.3.1 完善文明创建体制
        5.3.2 政府人员树立系统观念,合理规划创城活动
        5.3.3 构建良好的领导机制,建立创城定期评价机制
        5.3.4 完善综合执法制度,确定责任追究机制
    5.4 健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评价考核体系
        5.4.1 明确政府测评工作职责
        5.4.2 转变职能推动城市多方测评
    5.5 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5.5.1 加强市民素质教育及监督机制
        5.5.2 完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泰国PISA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PISA测试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PISA测评的结果研究
        三、关于PISA各参与国的研究
        四、关于泰国的PISA测试结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PISA测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PISA测评简介
        一、PISA测评的发展
        二、PISA测评的特征
        三、PISA测评的结果作为政策导向
        四、PISA测评的争议
    第二节 PISA测评内容
        一、阅读素养
        二、数学素养
        三、科学素养
    第三节 PISA收集信息的方式
        一、PISA测评操作过程
        二、PISA2015评估的方法
第二章 泰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泰国基本概况
        一、泰国地理位置
        二、泰国历史阶段
        三、泰国人口
        四、泰国政治统治
        五、泰国的经济状况
        六、泰国社会的特点
    第二节 泰国基础教育概述
        一、泰国基础教育系统
        二、泰国基础教育的管理制度
        三、泰国国家教育发展计划
    第三节 泰国基础教育核心课程
        一、泰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二、2008年泰国基础教育核心课程
    第四节 泰国教育发展的问题
        一、教育质量的差距巨大
        二、教师和发展教师问题
        三、学生行为问题
        四、学校执行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或有所增加
第三章 泰国参与PISA测评的结果
    第一节 泰国参与PISA的实践
        一、泰国参与PISA测评的历程
        二、参与PISA测评的学校与学生样本
    第二节 泰国参与PISA的结果概述
        一、阅读素养
        二、数学素养
        三、科学素养
第四章 调查探究泰国PISA测评成绩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基于OECD的PISA测评报告综合分析影响泰国PISA分数的因素
    第二节 泰国PISA教育专家访谈的分析
        一、泰国在开展PISA测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
        二、影响泰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因素与国际评估(PISA)
        三、提高泰国教育质量的建议与解决问题方向
    第三节 校长访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设计问卷调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二、校长访谈的内容分析
    第四节 以PISA测评的视角分析影响泰国教育质量的因素
第五章 泰国PISA测评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与PISA测评成绩的关系
        一、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学习策略与阅读成绩的关系
        二、影响学生学习与数学素养成绩的关系
        三、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考虑焦点、学习动机及乐趣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第二节 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PISA测评成绩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背景的特征
        二、泰国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情况与PISA测评成绩的关系
    第三节 学校的学习环境与PISA测评成绩的关系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纪律性
        三、家长的参与度
    第四节 招生和分组学生与PISA测评的关系
        一、泰国招生政策与实践
        二、学生分组
    第五节 教师质量与PISA测评的关系
        一、泰国教师的缺乏对师生比例产生影响
        二、工资低不能吸引好的教师
        三、泰国的师范教育不能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
        四、教师学历与职业发展方案与教学投入的关系
    第六节 基本教育资源与PISA测评关系
        一、教育经费对泰国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帮助
        二、教育基础资源
        三、学生学习时间多但分数低
        四、学生的ICT技能很低
    第七节 教学自主管理与PISA测评关系
        一、学校的决策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二、泰国自主管理权力
        三、校长的领导能力
    第八节 学校的质量保障与PISA测评成绩关系
        一、泰国质量保障有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评估
    第九节 泰国教育政策的变动与PISA测评的关系
        一、教育政策不稳定
        二、各个单位间协作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PISA测评的实践未能连续性进行
    第十节 影响泰国教育质量发展的各因素间的关系
第六章 提高泰国PISA成绩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运用SWOT方法分析泰国教育发展计划
        一、泰国国家教育发展计划
        二、运用SWOT方法分析泰国教育发展计划
    第二节 提高泰国PISA测评成绩的政策建议
结语
    一、总结
    二、对未来进行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泰文文献
附录
    一、8所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二、11位校长的访谈记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成都市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概述
        1.4.1 人力资本理论
        1.4.2 新公共服务理论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方案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内容
        2.1.4 调查方法
    2.2 调查方案实施
        2.2.1 调查质量控制
        2.2.2 调查进度安排
        2.2.3 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三章 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的基本情况
    3.1 居(村)委会主任队伍结构状况
    3.2 居(村)委会主任工作压力状况
    3.3 居(村)委会主任胜任力状况
    3.4 居(村)委会主任履职状况
    3.5 居(村)委会主任工作环境
    3.6 居(村)委会主任自身发展诉求
第四章 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的建设情况
    4.1 居(村)委会主任的选举任用
    4.2 居(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教育
    4.3 居(村)委会主任的考核评价
    4.4 居(村)委会主任的奖惩激励
    4.5 居(村)委会主任的管理体制
第五章 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5.1.1 角色定位方面的问题
        5.1.2 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5.1.3 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
    5.2 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
        5.2.1 体制方面的原因
        5.2.2 投入方面的原因
        5.2.3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六章 加强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居(村)委会主任的选拔制度
        6.1.1 完善选人用人标准
        6.1.2 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6.2 加强居(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教育工作
        6.2.1 加强培训教育的内容体系建设
        6.2.2 加强培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6.3 明确居(村)委会主任的角色定位
        6.3.1 处理好政社(村)关系
        6.3.2 合理界定权责
    6.4 完善居(村)委会主任的激励机制
        6.4.1 改善报酬激励
        6.4.2 深化考核激励
        6.4.3 完善晋升激励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呼唤
        (二)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三)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要求
        (四)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令人堪忧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二)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三)有关批判性思维测评的研究
        (四)有关语文科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透视
        (一)批判性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二)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三)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及标准
        (四)批判性思维的译名讨论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不同学者间的论争
        (二)超越皮亚杰: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
        (三)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社会认知的视角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方式
        (一)设置专门课程的独立式培养
        (二)与学科课程结合的融合式培养
        (三)将专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的混合式培养
        (四)对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四、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目标聚焦: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基本教学目标
        (二)内容重构:保证有达成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
        (三)过程优化:采用有效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四)评价凸显: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评价教学重要指标
第三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二、基于国内外相关的实证调查
    三、基于自编测试工具的实证调查
        (一)批判性思维测试工具编制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传统思维模式中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二)传统伦理道德下批判性思维的失落
        (三)封建专制体制遗留的负面影响
        (四)一般公众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读
    二、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语文科为例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二)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
        (三)从作业布置的角度看
        (四)从考试测评的角度看
    三、小结
第五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认知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二、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解放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三、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情感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第六章 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探索的目的与对象
    二、实践探索的内容与基本策略
        (一)实践探索的内容
        (二)实践探索的基本策略:教案重塑
    三、实践探索的过程
        (一)对合作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培训
        (二)学习和借鉴批判性思维教学范例
        (三)合作教师教案重塑并开展教学实践
        (四)开展公开教学并对合作教师进行访谈
    四、实践探索的成效
        (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明显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果撮要
    二、研究的一些新意
    三、研究的限制
    四、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测试卷
    附录二 对参与实践探索教师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重要性与范围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服务学习的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美国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84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85年至2000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倡导期(2010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志愿服务倡导与兴起期(200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2006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服务学习的实践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84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85年至1994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1996至2010年)
    三、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志愿服务倡导与兴起期(200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2006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部门服务学习的开展
第一节 美国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70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71年至1994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1996至2010年)
    三、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2年以前)
    二、志愿服务兴起期(1993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学习的成效与评估
第一节 服务学习的成效
    一、对学生的成效
    二、对学校的成效
    三、对社区机构的成效
    四、对社会的成效
第二节 服务学习设计原则
第三节 服务学习制度化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工具与量化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
    一、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组成
    二、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使用
    三、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内容
第二节 量化研究对象与统计分析
    一、量化研究之研究对象
    二、叙述统计量分析
    三、推论统计量分析
第三节 台湾地区总体高校自评要点之分析
    一、自评要点标准之设计
    二、五大面向制度化程度之分析
    三、各子面向制度化程度之分析
第四节 五大典范高校自评分析
    一、典范高校在“学校理念任务”之自评与分析
    二、典范高校在“教师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三、典范高校在“学生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四、典范高校在“社区参与”之自评与分析
    五、典范高校在“学校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质化研究内容与分析
第一节 明新科技大学(台湾、新竹)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二节 中山大学(大陆、广州)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三节 辅仁大学(台湾、台北)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五节 静宜大学(台湾、台中)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六节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陆、北京)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通过“服务学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通过“政府政策”促进服务学习的正向发展
    三、通过“学术研究”强化服务学习的教育影响力
    四、通过“高等教育”落实服务学习的全人发展目标
第二节 建议
    一、提升服务学习为国家战略级教育政策,符合教育强国之定位
    二、强化服务学习学术研究能量,藉由研究成果引发社会重视
    三、鼓励高校组织服务学习联盟,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四、建置校内服务学习制度化系统,落实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五、激励教师采用服务学习,满足高等教育三大职能
    六、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学习,增强个人发展的幸福感
    七、掌握社区机构需求,达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理念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四、民主测评会现在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合作治理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 ——以上海K街道“业主投诉处置”为例[D]. 师慧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基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情况研究 ——以T县为例[D]. 侯颖奇. 河南大学, 2020(06)
  • [3]W供电公司后备管理队伍选拔模式优化研究[D]. 高婧.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4]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研究[D]. 高闰苠. 燕山大学, 2019(06)
  • [5]柳州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D]. 吕冠群. 广西大学, 2019(06)
  • [6]泰国PISA测评研究[D]. PHATTHARAMANAT SRITRAKUL(吴美灵).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成都市龙泉驿区居(村)委会主任队伍建设调查研究[D]. 朱轩.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8]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D]. 陈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D]. 杨惠芬(Yvonne Yang). 厦门大学, 2018(02)
  • [10]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民主评估现在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