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钢2~#750m~3高炉软化水改造工程及系统切换

莱钢2~#750m~3高炉软化水改造工程及系统切换

一、莱钢2~#750m~3高炉软水改造工程及系统切换(论文文献综述)

赵彬[1](2019)在《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布袋干法除尘技术可使高炉煤气实现减少污染、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使钢铁企业开辟循环经济和洁净生产的新路径。研究除尘系统的结构、运行状况以及参数优化,并不断对除尘工艺进行改进成为当前钢铁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在高炉煤气中应用布袋除尘技术,对如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第一,通过氧化铁还原反应原理研究了高炉煤气的产生,并分析了高炉煤气具有成分复杂、物化性质波动大、烟气发生量大以及高炉煤气尘的相关特性。分析了几种高炉煤气除尘的工艺:干法布袋除尘、湿法塔除尘、环缝洗涤除尘,并从投资、占地、节水电、人工、节能以及环保几个角度对比了几种除尘工艺的优劣性。从滤料、粉尘层对尘粒的捕集以及粉尘去除三个方面研究了高炉煤气除尘的机理,并分析了除尘效果的相关因素。为布袋除尘技术在高炉煤气中的应用提供设计参考;第二,该部分为某钢铁企业750m3高炉煤气除尘工艺为例,首先分析了该企业当前除尘工艺的缺陷:反吹效果差、能耗高、过滤风速低、安全性能差、过滤效果不好等。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煤气质量差、煤气质量不稳定等,通过调查分析找到是个影响高炉煤气除尘效果的因素:清灰效果、喷吹质量、煤气温度、滤袋质量、检漏方法、过滤负荷、仪表故障、人为操作、设备缺陷等;第三,将设计的布袋除尘工艺应用到该企业750m3高炉煤气除尘系统中。首先,分析了布袋除尘工艺包括煤气安全调温单元、卸灰单元、袋式除尘单元、输灰单元、半净煤气管道单元五个单元。袋式除尘单元为该部分的设计重点,其中包括滤袋卸灰输灰方式的选择、过滤负荷的选择、滤布的适应性、过滤方式以及进气方式等。最后,针对炉顶煤气放散的现象,提出了均压回收的解决方案。第四,结合该企业4座全湿法除尘和2座本文设计的布袋除尘实际运行情况,对比布袋除尘和全湿法除尘的效果,凸显出布袋除尘的优越性。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保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布袋除尘的实际应用效益,经过计算可知,布袋除尘的年直接经济效益为800万元左右,每年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约10吨,可有效降低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量,每年可节水65万吨。图13幅;表6个;参60篇。

赵国磊[2](2017)在《无钟高炉装料过程炉料运动分布规律及颗粒偏析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在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制造业升级背景下,要求实现高炉高效低碳冶炼以及精细化操作控制,优化改善高炉操作成为重点之一。上部装料制度作为高炉四大操作制度中最灵活和最常用的调剂手段,决定着炉内的炉料颗粒分布状况,进而影响炉内煤气流分布,对促进高炉顺行、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燃料比等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广泛使用的高炉无钟炉顶主要分为串罐式炉顶和并罐式炉顶,两者装料规律差异巨大,并罐式炉顶装料过程炉料运动分布规律更加复杂,且已有研究尚存不足;另一方面,高炉装料过程中炉料既以宏观整体料流形态运动分布,又存在着微观上不同粒径和不同种类颗粒间偏析分布,而长期以来对后者研究认识不足。因此,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本文针对串罐式和并罐式无钟高炉装料过程分别运用机理建模方法和离散元仿真方法对炉料宏观运动分布规律和微观颗粒偏析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为后续高炉炉顶设计选型及生产操作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考虑到串、并罐无钟炉顶以及不同型式溜槽布料差异性,通过分析炉料运动受力状况,建立了节流阀出口处炉料流速数学模型、节流阀至溜槽间炉料运动数学模型、多环布料过程中半圆形截面溜槽和矩形截面溜槽内炉料运动三维数学模型、空区内料流轨迹及料流宽度数学模型、炉料落点及瞬时流量数学模型和料面形状数学模型,并通过1:7布料模型实验验证了所建立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其中,首次针对并罐式炉顶常用的弧形闸板,阀建立其排料时炉料流速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出并罐布料时炉料分别在半圆形截面溜槽和矩形截面溜槽内的落点轨迹形状,指出前者为非椭圆状、后者为椭圆形,同时考虑了多环布料时溜槽水平圆周旋转和倾动的复合运动特点,可计算环形布料和螺旋布料工况。(2)利用本文开发的布料综合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炉顶设备结构参数和高炉生产相关参数两类主要影响因素对炉料运动分布影响,前者主要包括无钟炉顶型式、中心喉管内径、溜槽悬挂点高度、溜槽倾动距、溜槽长度、溜槽截面形状等,后者则主要包括炉料种类、并罐“倒罐”模式、节流阀开度、溜槽倾角、溜槽转速、溜槽转向、料线高度、煤气流速等。结果表明:并罐式高炉布料时同时存在料面炉料落点和瞬时流量圆周偏析;溜槽悬挂点高度、溜槽倾动距、溜槽长度、溜槽倾角和料线高度主要影响炉料落点远近,对并罐布料炉料落点和流量圆周偏析程度影响较小;减小中心喉管内径和增大节流阀开度均能有效降低并罐布料炉料落点和流量圆周偏析程度;相比半圆形截面溜槽,矩形截面溜槽对应的料流宽度较小、料流更加集中,在料面上的落点半径和流量圆周偏析程度也更低;溜槽转速或煤气流速增大不仅使炉料落点半径整体增大,还将加重并罐布料流量偏析;并罐布料时改变“倒罐”模式和溜槽转向将使炉料落点和流量圆周分布曲线分别与原曲线关于高炉中心和0°-180°线对称分布,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炉内偏析程度。(3)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了离散炉料颗粒运动数学模型,分别针对实际4350m3串罐式无钟高炉和5500m3并罐式无钟高炉从料仓至炉喉的整个装料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各环节内微观颗粒偏析行为,并利用串罐高炉开炉实测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炉料颗粒间偏析分布现象贯穿于整个装料过程中,在皮带料层厚度方向存在大小颗粒偏析分布,在串罐式炉顶的上、下料罐和并罐式炉顶的左、右料罐内颗粒分布也不均匀;料罐排料时,罐内炉料呈“漏斗流”,排料前期颗粒平均粒径较小、后期较大,末期则有较多小颗粒排出,导料锥存在能够减小串罐排料时颗粒粒度变化幅度;炉料颗粒在溜槽内会发生偏转,对于并罐式高炉布料,溜槽位于不同方位时其内部颗粒运动状况不同;在炉喉内,主要是径向和纵向上颗粒平均粒径变化较大,周向偏析较小,但并罐式高炉装料时,炉喉周向还存在炉料体积分布不均现象。

张轩[3](2014)在《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冶炼喷煤规则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炉冶炼过程作为典型的复杂工业控制过程,其冶炼过程变量多、变量间耦合性强、非线性以及滞后时间长的特点。高炉冶炼控制过程复杂,受诸多影响因素作用,这种控制具有随机性,不是简单的某项参数或某一批参数构成的线性系统或非线性系统的反馈控制,很难利用机理分析来建立传统数学过程模型来优化和控制高炉冶炼过程。高炉冶炼过程的操作决策在较大程度上依靠炉长日常的经验,由于经验不足、炉况复杂以及对高炉冶炼过程缺乏认识,使得高炉冶炼过程炉况波动大、焦炭消耗大,生产成本较高。高炉冶炼生产离不开焦炭,随着我国高炉炼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炼焦煤储量日趋减少,冶金焦炭供应日益紧张。一些出口商和国家垄断了全球铁矿石交易全球铁矿石交易,铁矿石、焦炭等价格持续攀升,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日趋加大。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大型能耗企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要求以及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大钢铁企业都在努力寻求降低能耗的措施。大多数企业高炉冶炼过程中已经将喷吹煤粉作为代替焦炭和强化冶炼的技术手段。数据挖掘技术近几年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关注,随着高炉冶炼自动化程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的高炉炼铁的生产过程数据存储下来,这些数据中蕴含有冶炼过程的运行规律、人工操作经验,详实的反映了高炉冶炼运行规律与各变量的之间关系以及优化操作模式等对操作决策和优化控制有用的信息,但由于知识获取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量生产数据被闲置而未能挖掘出其中隐含的知识,因此,在安全、稳定、顺产的前提下,以低碳炼铁为目标,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寻求喷煤量与焦比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富氧喷煤达到降低焦比的目的,使高炉冶炼在低耗、高效、优质、长寿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以上综合分析主要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和探索:1.通过对高炉冶炼过程的主要特点和优化决策问题的基本分析,提出了高炉冶炼过程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对高炉冶炼过程数据挖掘的定义、实现目标、实现方法和算法构成进行了描述,并强调了高炉冶炼喷煤规则挖掘的基本实现过程。2.运用原始数据驱动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方法对高炉冶炼过程喷煤量进行规则挖掘。运用日常采集数据建立了一个全局的决策系统,然后通过分析将其分解成完全一致和完全不一致两个决策系统。针对完全一致决策系统,采用面对决策属性的规则提取方法,最后得出了高炉冶炼喷煤规则。3.利用大量高炉冶炼历史生产数据,采用基于智能模型(非精确数学模型)的优化方法建立优化模型,包括模糊模型、多支持向量机模型,以此来获得操作参数与优化对象的关系,从而实现高炉冶炼喷煤操作参数的优化。4.研究了高炉冶炼过程喷煤量的操作模式匹配与演化的方法。建立了高炉冶炼喷煤优良操作模式库。采用了基于马氏(Mahalanobis)距离的操作模式相似性度测量方法,加快了喷煤操作模式匹配的速度、提高了准确度。5.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规则挖掘技术,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冶炼喷煤操作规则、喷煤优良操作模式库。能够准确判断高炉炉况并进行控制,帮助工长完成高炉炉况的决策和优化。

韩杰海[4](2010)在《邯钢能源中心管理系统的整合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企业面前的非常紧迫和现实的课题。上世纪九十年代,邯钢首先提出了“模拟市场、成本核算”的钢铁企业经营理念,但随着各个企业对市场、成本的一次次挖掘,使得企业的成本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进入2009年以来,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钢铁的价格一路下滑,70%的钢铁企业出现亏损,再加上近来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承诺,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能源之争—能源利用之争。本文对能源中心管理系统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钢铁企业能源利用及减员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能源中心管理系统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对比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找到了与先进单位及企业之间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组织管理制度整合的五要素模型优化管理体制,从能源中心的业务流程出发,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对能源中心管理系统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了能源中心管理系统整合优化的方案及建议。最后,利用“组织优化二维结构体系模型”对能源中心的组织机构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内部的机构重组,通过完善和优化管理体制、实现流程再造,以建立能源管控中心为平台,落实制定的对策及方案,实现了能源的最大利用及稳定供应,也使机构的整合和优化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段红卫[5](2008)在《酒钢1号高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在钢铁行业中尤为突出。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工艺对计算机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现场对计算机设备设备的工作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研究高炉的控制系统设计,在设计该控制系统时,结合了国内外现代化高炉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的工程实际和用户的要求来设计合理的控制监控系统方案。同时,考虑到国内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前提下,保持了符合国情的适度先进性。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介绍高炉工艺,分析了高炉工艺流程及其特点,给出了高炉生产过程的主要模型。2)将控制系统设计为计算机分级控制,除基础自动化级(设备级的自动化控制)外,还设有过程自动化级(监控级),设计建立了生产过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3)在PLC系统中设计了地沟控制系统、卷扬炉顶控制系统、高炉本体控制系统、热风炉控制系统四大部分;4)设计了易懂、易看、易解析、易操作的监控系统画面;5)将设计应用到了高炉系统中,通过生产实践结果得出基于本文的设计思路保证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同时也验证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黄导[6](2007)在《钢铁行业节水工作“十五”回顾及“十一五”节水建设》文中提出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00m3为用水紧张国家,我国已有16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低于1700 m3,10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有专家预测:水资源问题将在未来10年中对中国GDP年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达到1.5-1.9个百分点。水资源短缺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贫水国无法回避的世纪挑战。

黄导[7](2007)在《钢铁行业节水工作“十五”回顾及“十一五”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必需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用水的有效提高是中国小康目标实现的难点;水资源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阎国荣,刘全金[8](2007)在《钢铁企业节水技术、措施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缓和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工业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5个高用水行业的《工业企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钢铁行业等实行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促使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尽管我国的钢铁工业的产量增长较快,但

阎国荣,刘全金[9](2007)在《钢铁企业节水技术、措施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工序节水是最直接的节水技术应有强制实施措施;空冷器取代机械通风冷却塔、膜处理技术取代离子交换技术是水处理节水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废水回用深度处理及建设综合钢铁企业是企业实现“零”排放的前提条件;开发利用海水、雨水是钢铁企业摆脱有限水资源束搏、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郭怀功,李海霞[10](2007)在《浅谈莱钢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莱钢炼铁系统在实施精料方针、优化炉料结构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工艺结构优化和技术改造,从技术、装备等方面为生铁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采用粒煤喷吹工艺、紧凑型PW型串罐无钟炉顶、高炉内窥视高温工业电视监视系统等新工艺、新技术,强化技术管理、实施标准化操作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取得了明显进步,2006年铁产量达883万t。

二、莱钢2~#750m~3高炉软水改造工程及系统切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钢2~#750m~3高炉软水改造工程及系统切换(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炉煤气的产生及特性
        2.1.1 高炉煤气的产生
        2.1.2 高炉煤气的特性
    2.2 除尘工艺对比
        2.2.1 干法布袋式除尘
        2.2.2 湿法塔文系统除尘
        2.2.3 高炉煤气环缝洗涤工艺
        2.2.4 工艺对比
    2.3 除尘机理分析
        2.3.1 滤料对尘粒的捕集
        2.3.2 粉尘层对尘粒的捕集
        2.3.3 炉煤气中粉尘的去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钢高炉煤气除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某钢高炉煤气除尘现状
    3.2 某钢高炉煤气质量管理现状
    3.3 高炉煤气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煤气质量差,煤气中含尘量大
        3.3.2 煤气质量不稳定,含尘量波动大
    3.4 影响高炉煤气质量的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钢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技术的应用
    4.1 除尘系统结构
    4.2 半净煤气管道系统
        4.2.1 设计参数
        4.2.2 设计原理
    4.3 袋式除尘器
        4.3.1 滤袋形状
        4.3.2 滤袋进气方式
        4.3.3 滤袋过滤方式
        4.3.4 滤布的选择
        4.3.5 过滤负荷的选择
        4.3.6 箱体及相关参数
    4.4 系统的检测及控制
        4.4.1 煤气温度的检测与控制
        4.4.2 压力检测与控制
        4.4.3 料位检测与控制
        4.4.4 含尘浓度检测
        4.4.5 CO泄漏检测
        4.4.6 泻爆阀的安全检测
    4.5 煤气的调温系统
    4.6 卸、输灰系统
        4.6.1 储灰、卸灰
        4.6.2 输灰
    4.7 布袋除尘应用中的经验
        4.7.1 高炉煤气温度控制
        4.7.2 布袋除尘器的运用
        4.7.3 操作与维护
    4.8 高炉煤气均压回收设计
        4.8.1 设计背景
        4.8.2 设计难点
        4.8.3 设计方案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效果及效益分析
    5.1 应用效果
    5.2 效益分析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环保效益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无钟高炉装料过程炉料运动分布规律及颗粒偏析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无钟炉顶高炉供料系统
        2.1.1 槽下上料系统
        2.1.2 无钟炉顶装料系统
        2.1.3 国产无钟炉顶的发展
    2.2 无钟高炉装料过程物理检测及模型实验研究
        2.2.1 装料过程炉料运动轨迹检测
        2.2.2 炉内炉料分布检测
        2.2.3 高炉装料模型实验研究
    2.3 无钟高炉布料规律机理模型研究
        2.3.1 炉料运动轨迹数学模型
        2.3.2 料面炉料分布数学模型
        2.3.3 布料过程综合数学模型开发及应用
        2.3.4 并罐式无钟炉顶布料数学模型
    2.4 无钟高炉装料过程离散元仿真研究现状
        2.4.1 离散单元法简介
        2.4.2 料罐装料与排料过程炉料运动及分布行为
        2.4.3 布料过程炉料运动及分布行为
    2.5 研究目的及内容
        2.5.1 研究目的
        2.5.2 研究内容
3 无钟高炉布料过程炉料运动及分布数学模型
    3.1 节流阀处炉料流速数学模型
    3.2 节流阀至溜槽间炉料颗粒运动数学模型
        3.2.1 串罐式炉顶内运动过程
        3.2.2 并罐式炉顶内运动过程
    3.3 多环布料过程溜槽内炉料运动数学模型
        3.3.1 半圆形截面溜槽
        3.3.2 矩形截面溜槽
    3.4 炉顶空区内炉料运动数学模型
        3.4.1 炉料运动轨迹数学模型
        3.4.2 料流宽度数学模型
    3.5 料面上炉料落点分布及瞬时流量数学模型
    3.6 料面形状数学模型
    3.7 数学模型实验验证
    3.8 小结
4 炉顶设备结构参数对布料过程炉料颗粒运动及分布的影响
    4.1 无钟炉顶型式对布料过程影响
    4.2 中心喉管内径对并罐式高炉布料过程影响
    4.3 溜槽悬挂点高度对布料过程影响
    4.4 溜槽倾动距对布料过程影响
    4.5 溜槽长度对布料过程影响
    4.6 溜槽截面形状对布料过程影响
    4.7 小结
5 高炉生产相关因素对布料过程炉料颗粒运动及分布的影响
    5.1 不同种类炉料布料过程运动及分布规律
    5.2 “倒罐”模式对并罐式高炉布料过程影响
    5.3 节流阀开度对并罐式高炉布料过程影响
    5.4 溜槽倾角对布料过程影响
    5.5 溜槽转速对布料过程影响
    5.6 溜槽旋转方向对并罐式高炉布料过程影响
    5.7 料线高度对炉料分布的影响
    5.8 炉顶煤气流速对布料过程影响
    5.9 小结
6 串罐式高炉装料过程炉料颗粒运动及偏析分布研究
    6.1 颗粒物质力学及接触模型
        6.1.1 颗粒力学行为及偏析现象
        6.1.2 颗粒接触模型
    6.2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颗粒运动数学模型
    6.3 几何模型及计算条件
    6.4 料仓至料罐间装料过程颗粒运动及偏析分布
        6.4.1 皮带上炉料颗粒分布
        6.4.2 上料罐装料及排料过程
        6.4.3 下料罐装料及排料过程
    6.5 节流阀至料面间布料过程颗粒运动及偏析分布
        6.5.1 溜槽内炉料颗粒分布
        6.5.2 空区内炉料颗粒分布
        6.5.3 炉喉料面上颗粒分布
    6.6 导料锥装置对料罐装料及排料过程的影响
    6.7 高炉装料过程实测及模型验证
    6.8 小结
7 并罐式高炉装料过程炉料颗粒运动及偏析分布研究
    7.1 几何模型及计算条件
    7.2 受料斗至料罐间装料过程颗粒运动及偏析分布
        7.2.1 受料斗及换向溜槽内颗粒运动分布
        7.2.2 料罐装料过程颗粒分布
        7.2.3 料罐排料过程颗粒分布
    7.3 料罐以下布料过程中颗粒运动及偏析分布
        7.3.1 中心喉管内炉料颗粒运动分布
        7.3.2 溜槽内炉料颗粒运动分布
        7.3.3 空区内炉料颗粒运动分布
    7.4 炉喉内炉料颗粒分布
        7.4.1 “平面”状初始料面
        7.4.2 “平台—漏斗”状初始料面
    7.5 小结
8 结论和工作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冶炼喷煤规则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现状
        1.1.1 课题背景
        1.1.2 国内外高炉喷煤发展概况
    1.2 高炉冶炼过程优化与决策现状
    1.3 数据驱动概述
    1.4 复杂工业过程优化决策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高炉冶炼过程机理分析及优化框架
    2.1 高炉的结构及控制参数
        2.1.1 高炉结构
        2.1.2 高炉冶炼过程中的参数
    2.2 高炉冶炼工艺过程
    2.3 高炉喷吹煤粉
    2.4 高炉喷煤优化描述
        2.4.1 操作模式的定义
        2.4.2 高炉喷煤操作模式问题描述
    2.5 高炉喷煤操作优化框架
        2.5.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框架
        2.5.2 基于智能模型的操作模式优化框架
        2.5.3 基于模式匹配与演化的操作模式优化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高炉数据分析及优良操作样本筛选
    3.1 高炉数据的预处理
        3.1.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1.2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3.2 滞后性分析
    3.3 筛选优良操作样本集
    3.4 子模式个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规则挖掘方法
    4.1 属性值域缩减
    4.2 决策表建立及属性约简
    4.3 决策规则优化
    4.4 规则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智能模型的操作模式优化方法
    5.1 T-S模糊模型
    5.2 T-S模糊模型的结构及参数辨识
        5.2.1 前件结构及参数的辨识
        5.2.2 后件结构及参数的辨识
    5.3 基于T-S模糊模型的喷煤规则挖掘
    5.4 支持向量机
        5.4.1 支持向量机模型
        5.4.2 支持向量机回归
    5.5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
    5.6 模型参数优化
    5.7 多支持向量机的规则挖掘方法
    5.8 模型的综合评价
    5.9 本章小结
6 高炉冶炼喷煤操作模式匹配与演化
    6.1 喷煤操作模式匹配
    6.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操作模式演化
        6.2.1 综合工况预测模型
        6.2.2 粒子群算法
        6.2.3 喷煤操作模式演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论文顶层逻辑结构图
附录B 硕士论文重点章节分层逻辑结构图
附录C 部分建模数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邯钢能源中心管理系统的整合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背景及研究现状
        1.1.2 选题理由
        1.1.3 选题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1.2 研究内容、难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难点
        1.2.3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2.1.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2.1.3 研究评论
第3章 能源中心能源管理系统状况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能源中心能源管理系统状况
        3.1.1 公司能源管理模式及现状
        3.1.2 两个能源中心均已自己指标成本为出发点
        3.1.3 节能减排及能源利用压力大
    3.2 能源中心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专业多、车间多、岗位多、人员多管理难度大
        3.2.2 设备普遍老化、自动化程度档次低
        3.2.3 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忽视在职培训
        3.2.4 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
        3.2.5 激励机制单一
第4章 解决能源中心管理系统问题的对策及实施
    4.1 以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管理制度的建立
        4.1.1 能源管控中心相关系统
        4.1.2 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对系统的要求
        4.1.3 能源中心能源介质设施及操作方式
        4.1.4 系统功能需求
        4.1.5 管理体制要求
    4.2 按工艺流程科学进行规划
        4.2.1 按能源管控中心的功能及工艺要求,对燃气专业进行优化
        4.2.2 邯钢蒸汽、余热能源利用的优化
        4.2.3 对压缩空气系统进行优化
    4.3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4.3.1 合理合并车间、合理合并岗位、合理用人
        4.3.2 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
        4.3.3 建立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设计薪酬体系
    4.4 对策实施后的绩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酒钢1号高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工艺过程简介
    1.3 工艺过程对控制的要求
    1.4 国内外的控制现状
        1.4.1 高炉炼铁的基础自动化
        1.4.2 国外高炉自动化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4.3 国内高炉自动化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进展
        1.4.4 高炉过程的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自动化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及实现方法
    2.1 控制系统设备简述
    2.2 控制系统框图及工作原理
    2.3 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2.3.1 无料钟炉顶布料预报方法
        2.3.2 炉况控制方法
        2.3.3 软熔带估计方法
        2.3.4 炉底侵蚀控制方法
        2.3.5 热风炉燃烧控制方法
        2.3.6 高炉操作预测方法
        2.3.7 热风炉操作预测方法
第三章 控制器的设计
    3.1 控制结构的选择
    3.2 控制算法的选择
        3.2.1 数字PID调节器
        3.2.2 CONCEPT软件中提供的PID模块
    3.3 控制参数及采样周期的选择
第四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现
    4.1 硬件系统组态
        4.1.1 网络组态
        4.1.2 MB+网简介
    4.2 PLC系统的控制功能
        4.2.1 PLC系统的基本功能
        4.2.2 PLC站的配置
        4.2.3 程序设计
    4.3 操作站的监控系统功能
        4.3.1 高炉本体画面
        4.3.2 热风炉系统画面
        4.3.3 高炉炉顶卷扬系统监控主画面
        4.3.4 地沟系统监控主画面
    4.4 运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莱钢2~#750m~3高炉软水改造工程及系统切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技术的应用研究[D]. 赵彬.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2]无钟高炉装料过程炉料运动分布规律及颗粒偏析行为研究[D]. 赵国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3]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冶炼喷煤规则挖掘[D]. 张轩.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2)
  • [4]邯钢能源中心管理系统的整合与优化研究[D]. 韩杰海.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2)
  • [5]酒钢1号高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D]. 段红卫. 东北大学, 2008(03)
  • [6]钢铁行业节水工作“十五”回顾及“十一五”节水建设[J]. 黄导. 中国钢铁业, 2007(10)
  • [7]钢铁行业节水工作“十五”回顾及“十一五”展望[J]. 黄导. 冶金管理, 2007(09)
  • [8]钢铁企业节水技术、措施和发展趋势[J]. 阎国荣,刘全金. 冶金管理, 2007(09)
  • [9]钢铁企业节水技术、措施和发展趋势[A]. 阎国荣,刘全金. 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 2007
  • [10]浅谈莱钢炼铁系统技术进步[J]. 郭怀功,李海霞. 山东冶金, 2007(02)

标签:;  ;  ;  ;  ;  

莱钢2~#750m~3高炉软化水改造工程及系统切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