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与退”

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与退”

一、对国企深化改革“有进有退”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1](2021)在《山西国资国企改革动因与成效研究 ——以LA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锦[2](2019)在《重大突破: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文中研究表明上有素定之谋,下无趋向之惑,天下之事不难举也。——宋·李纲《议国是》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也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特别是把"创新力、控制力"列入"国企五力",也是第一次。全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

张飞雁[3](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金艳[4](2018)在《论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竞争性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文中提出在分类改革与分类监管的新一轮国企改革大潮中,以竞争性国企为主体的商业类国企的市场化改革无疑是最艰巨也是最备受期待的领域。无论将来规模收缩与调整至何种领域,竞争性国企都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与中坚力量。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竞争性国企必须真正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竞争优势,不断培养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规则影响下的"有进有退"中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才能既保持不挤压民企发展空间、与民争利的良好正面形象,又能以自身实力的强大在强调竞争中立规则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展示我国国企的良好形象和强大影响力。而围绕不断打破制约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内部机制体制之桎梏进行改革和相应法律制度设计,则是竞争性国企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陈忠庆[5](2017)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我国国有企业目前以债权融资为主,债务率较高,本息负担沉重,导致用于良性发展的资金流不足。另一方面,国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却累积了大量流动性较差却有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的资产和辅助业务。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将国企的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以部分优质资产作为担保,由专门的特别目的载体(SPV)发行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套现,为国企解决资金需求,推动国企进一步的良性发展。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但各国情况不一,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别很大,具体到国企,更是和西方纯市场化的企业差别巨大。且资产证券化环节步骤复杂,有多个主体机构参与,构成其中的多数主体目前运作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经验也缺乏。整体上相对于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并未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成熟运作模式。本文针对国企特性,重点考虑企业负债率变化对资产证券化设计和运作的影响,可以为今后的国企资产证券化具体业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首先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我国本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和主导路径,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情况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企业债务率的变化,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分析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特性和功能,运用定性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分析国企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其次,本文研究了根据企业资产债券化模式和国企特性运作资产证券化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防范措施。进一步探讨了国企资产证券化改革的主要路径和策略,试图构建有益于国企资产证券化的一组有效政策建议。

宋方敏[6](2017)在《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文中指出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根基部分,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研究的角度梳理内容,可细分为地位作用、改革方向、企业制度、产权探索、转型发展等五个方面,是一个博大精深又切合实际的科学体系。研究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应该坚持姓马与姓中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经济与政治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总结与探索的统一。抓紧确立、研究、宣传和贯彻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李锦[7](2015)在《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两权分开”——《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理论思考》文中提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决心重启国有企业改革,以期释放新的制度红利。目前,理论界、监管部门以及国有企业本身对国企改革的方向、路径和目的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从《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理论思考出发,认为本次国企改革的理论旗帜是经营权改革,而非所有权改革。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改革方向应该是经营权改革,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改革的路径应当是实施分类监管、由"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从组织上切断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从运行机制上切断出资人代表与职业经理人的联系,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有效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胡宸玮[8](2015)在《“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中国“政治集权、经济分权”、M型政府治理结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企改革等制度背景下,基于政治合法性的视角和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框架内研究了政治集权下“稳增长”政绩约束和经济分权下财政分权对地方国企的投资效率、公司绩效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稳增长”政绩约束的形成机理及传导机制,以及“稳增长”政绩约束与经济分权改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并证实“稳增长”政绩约束这一命题;(2)研究“稳增长”政绩约束、政府间财政分权影响地方国企投资效率的逻辑蕴涵,以及国有产权在此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调节效应;(3)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研究“稳增长”政绩约束和财政分权对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的经济后果(公司绩效和企业价值)的影响;(4)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拓展研究企业垄断性程度、地区的企业数量与企业性质结构对地方国企投资效率的影响。在文献综述与逻辑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计量模型,以2003-201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的地方国企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静态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研究假设。研究发现:(1)在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治锦标赛激励下,地方政府诉求政治有效性而干预地方国企投资,致使国企成为“稳增长”政策工具,在“稳增长”政绩约束越大的地区,地方国企过度投资越严重;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形成的财政竞争机制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硬化了地方政府和国企的预算约束,从而缓解了“稳增长”政绩约束对国企投资的影响,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稳增长”政绩约束引致的投资效率损失越少。(2)政治锦标赛竞争促使地方国企的控股股东地方政府及其“内部代理人”国企高管利用国企这一工具,攫取政治性控制权私有收益“经济增长”和“政治晋升”,在国有产权比例越大的地方国企,“稳增长”政绩约束导致的过度投资越严重。(3)“稳增长”政策性负担损害了公司绩效,而且在国有控制权越大的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对公司绩效的损害更严重。但是,政府干预工具“政府补助”导致了国企预算软约束,存在“稳增长”投资行为的正向财政补助获取效应:“稳增长”政绩约束越大的地区,地方国企越能通过“稳增长”投资行为“提高”企业绩效。财政分权硬化了政府和国企的预算软约束,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地方国企绩效因“稳增长”投资而“提高”的程度越低。(4)“稳增长”投资行为降低了企业价值,“稳增长”政绩约束越大,过度投资行为对企业价值的损害越大;财政分权通过财政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硬化预算软约束,从而缓解了“稳增长”投资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稳增长”政绩约束引致的过度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越小。(5)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企业垄断性程度越高,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低。地方国企高管“准官员”之间存在锦标赛式的政绩竞争行为,地区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越多,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高;地区的国企数量越多,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低;地区企业性质结构中的国企比重越大,地方国企投资效率越低。结果表明,政治合法性与有效性诉求、地方政府与地方国企高管的晋升锦标赛激励模式,导致地方国企成为地方政府“稳增长”公共政策工具,这是国企低效率的“规模导向型”投资发展战略的政治根源;财政分权改革促进了市场化进程和地方经济增长,硬化了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的预算约束,从而提高了地方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有效缓解了“稳增长”政绩约束对投资效率、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创新及研究意义在于:(1)将政府政治合法性与有效性诉求和政府权力配置改革相结合,提出并证实了“稳增长”政绩约束这一命题;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框架内研究政治集权下“稳增长”政绩约束和经济分权下财政分权对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影响,揭示了地方政府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如何影响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制度逻辑,为理解中国经济转型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配置的逻辑、权力结构调整对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完整的分析框架,拓宽了政治权力配置和政府行为影响企业行为的研究思路,对地方政府治理改革、优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本文以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为切入点,实证研究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绩诉求及考核、财政分权等基本制度对微观层面的国企投资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的影响,为Shleifer&Vishny(1994)以来备受广泛关注的政府股东“政治观”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这不仅同时延续了以中国政治集权和中国式财政分权为视角的研究工作,而且丰富了转型经济国家投资理论、宏观制度影响公司投资等研究,深化了对政治集权制度、财政分权制度和地方政府“稳增长”行为影响微观企业投资后果的渠道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这更为宏观与微观的互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的微观经验证据,可以评价宏观层面的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财政分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企产权制度的绩效,为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相关制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政策指导。(3)本文在“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研究了国企高管“准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地方国企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对企业投资后果的影响,发现地方国企“稳增长”投资行为及其经济后果是控股股东地方政府及其“内部代理人”国企高管攫取政治性控制权私有收益“经济增长”和“政治晋升”的结果,政企之间存在“攫取之手”效应和“援助之手”效应。这在同一框架内证实了产权改革派学者和政策性负担剥离派学者的观点,为国企去行政化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了理论参考。(4)本文从中国政治激励和政绩考核的制度逻辑出发,构建了度量地方政府“稳增长”行为及其对地方国企的政绩约束的指标,开拓了政府行为度量的新思路,为研究宏观公共治理与微观公司行为的关系搭建了桥梁。

李保民,刘勇[9](201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与国企国资改革》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并一直是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与重要推动力。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回顾、总结了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35年来先后召开的八次三中全会上有关国企国资改革的内容,深刻分析了历届三中全会对国企国资改革的影响与推动。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启之年,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国企国资改革。本文的梳理与总结对于探索中国今后国企国资改革的发展趋势,对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国资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彭澎[10](2014)在《加深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再认识——基于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现在的国企已非当年的国企。对于新时期国企不能简单地以"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的视角来认识,而是要思考如何将其当作与民企和外企平等的市场主体来看待,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和更多的社会责任。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企改革要有长远规划,也要有近期路径。

二、对国企深化改革“有进有退”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国企深化改革“有进有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重大突破: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国企之治”的制度“密码”
把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国企、国资三大改革任务
“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放在首句,意蕴深长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地位突出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地位提升
国有经济五种能力,第一次并列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企改革,重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重在两类公司

(3)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论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竞争性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一轮国企分类改革大潮下的竞争性国企之路
    1.1 新一轮国企改革路线图
    1.2 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竞争性国企走向
2 混改中对竞争性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关注
3 混改背景下竞争性国企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以自身机制体制完善为视角
    3.1 混改中的产权结构优化及其法制保障
    3.2 对高管选任及薪酬激励的制度安排
    3.3 员工持股激励的制度设计
    3.4 创新指标关注的国资监管与考核机制创新

(5)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目标
    1.3 本文研究的难点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2.2 国内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2.3 金融证券理论和国企改革理论
第3章 资产证券化综述
    3.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3.2 资产证券化的种类
    3.3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运作机制
    3.4 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
    3.5 日本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
    3.6 其它国家(地区)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
第4章 中国证券资产化综述
    4.1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历史沿革
    4.2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最近进展
    4.3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4.4 中国资产证券化实施的优势
    4.5 中国资产证券化进展面临的困难
第5章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5.1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5.2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若干问题
    5.3 国企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特殊性
    5.4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重点领域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债务率与资产证券化
    6.1 我国高企业债务率的成因分析和变化趋势
    6.2 企业债务率对国企长期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6.3 降低企业债务率的主要方法
    6.4 资产证券化对减低企业债务率的重要优势
    6.5 国外经验参考
第7章 国企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
    7.1 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分析
    7.2 国企特性带来的特殊风险分析
    7.3 风险防范对策
第8章 国企改革与资产证券化
    8.1 我国国企改革的发展趋势
    8.2 资产证券化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意义
    8.3 国企资产泛证券化改革的主要途径
    8.4 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资产证券化成为国企改革主导路径
    8.5 资产证券化释放国企改革巨大红利
    8.6 资产证券化的深化——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发展
第9章 江苏某国企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方案解析
    9.1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基本情况
    9.2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方案规划
    9.3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的执行计划
    9.4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对国企经营的改善效应..
第10章 国企资产证券化深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0.1 资产证券化制度和立法的推进和完善
    10.2 国资监管和国企资产证券化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10.3 资产证券化各交易环节的完善和监管加强
    10.4 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的发展完善
    10.5 金融资产总量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相匹配
    10.6 国企资产证券化深化发展的其他建议
第11章 总结和展望
    11.1 全文总结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1.2 研究设计和内容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和回归模型
    1.4 研究创新、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制度背景
    2.1 地方政府治理变革
    2.2 政府内激励:政治晋升与财政分权
    2.3 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演进
    2.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5 本章小结
3 “稳增长”政绩约束与经济分权改革的理论逻辑
    3.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法性诉求、晋升激励与经济分权
    3.2 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有效性诉求、“准官员”晋升与薪酬激励
    3.3 “绩效困局”及其必然性后果:“稳增长”政绩约束
    3.4 本章小结
4 “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投资效率研究
    4.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4.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4.3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过度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
    5.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5.3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5.5 “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影响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的再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稳增长”政绩约束与财政分权的逻辑框架内影响过度投资的其他因素研究
    6.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6.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6.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发现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加深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再认识——基于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新认识和评价新时期国有企业
    1. 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2. 必须加深对新国企的再认识
    3. 必须容纳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竞合”
    4. 必须统筹“有进有退”与“做强做大”
    5. 必须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
    6. 必须明确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收益的公益性使用
    7. 必须重新认识国企的行政性垄断与政府监管
    8. 必须引领“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战略转型
二、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1. 全面提升国企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做新型城市化的推动者
    2. 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并进一步探索国企的市场化选人机制
    3. 继续推进以行政体制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为深化落实市场主体地位为主线的国企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4. 通过股份制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继续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
    5. 以资本运作和证券化为重点,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方式和手段
    6. 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7.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打造优势产业和 “国企航母”
三、近期改革路径选择
    1. 探索统一监管的“大国资”模式
    2. 把企业真正当作市场主体
    3. 在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 不再一味地追求绝对控股
    5. 推进市场化选人机制
    6. 分类监管各类型国有企业

四、对国企深化改革“有进有退”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国资国企改革动因与成效研究 ——以LA集团为例[D]. 李梦.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重大突破: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J]. 李锦. 中外企业文化, 2019(12)
  • [3]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论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竞争性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 张金艳. 创新科技, 2018(09)
  • [5]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D]. 陈忠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6]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J]. 宋方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7(01)
  • [7]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两权分开”——《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理论思考[J]. 李锦. 公司金融研究, 2015(04)
  • [8]“稳增长”政绩约束、财政分权与地方国企投资后果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D]. 胡宸玮. 暨南大学, 2015(08)
  •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与国企国资改革[J]. 李保民,刘勇. 经济研究参考, 2014(57)
  • [10]加深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再认识——基于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与思考[J]. 彭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与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