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温燃料油橡胶的研发

耐高温燃料油橡胶的研发

一、耐高温燃料油橡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1](2021)在《CSM在不同极性橡胶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文中认为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独特的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耐油性、耐化学药品性、耐臭氧性、耐热性等性能,能够对其他橡胶材料进行共混改性,提高胶料的综合性能,拓广橡胶材料的应用领域。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硫化体系对CSM交联密度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法得出CSM胶料各项性能最佳的最优配方。然后研究了CSM改性EPDM共混胶的制备及性能,并讨论了不同阻燃剂对EPDM/CSM共混体系的阻燃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后又对CSM改性NBR共混胶的制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讨论了CSM对NBR胶料力学性能、耐热性、耐臭氧性等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CSM对NBR/EPDM共混体系的改性及增容作用。讨论了CPE、EVM和CSM对共混胶相容性和综合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不同硫化体系对NBR/EPDM/CSM共混体系物理机械性能、耐热空气老化、耐寒性等的影响;对研发出的NBR/EPDM/CSM新材料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促DPTT既能作为促进剂也能作为CSM的硫化剂。DPTT用量增多,CSM的交联密度提高、物理机械性能提高。硫黄(S)用量在0.5phr、促DM用量1phr、氧化镁(Mg O)用量1phr左右时,CSM硫化胶的综合性能最佳。(2)CSM用量增多,EPDM/CSM共混胶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压缩永久变形增大。当EPDM/CSM为80/20时,胶料的综合性能最好。改性氢氧化镁阻燃体系不仅对胶料氧指数的提高效果最突出,也能提高胶料的力学性能;CSM能够替代阻燃体系中的含卤素阻燃剂,在胶料中起到阻燃作用,能够用来制备低烟低毒绿色环保型阻燃材料。(3)随着CSM用量的增加,NBR胶料的交联密度提高,力学性能也随之增大。加入CSM后,NBR胶料的臭氧龟裂现象改善,老化后性能保持率增加。CSM与NBR的相容性好,在NBR中分散均匀,二者结合紧密。(4)CSM对NBR/EPDM共混体系相容性的改善最为突出,加入CSM后共混胶的力学性能、交联密度等都有所提高,CSM对共混体系中两相的界面增容效果明显。NBR/EPDM/CSM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随着促进剂DPTT用量的增多而增大,采用硫黄/过氧化物并用硫化体系的硫化胶力学性能、耐热空气老化性能最好。本次研发得到的NBR/EPDM/CSM材料兼具耐油、耐臭氧、耐低温等性能,同时还具备突出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耐磨性,是一种性能全面的新型橡胶材料。能够用于制造飞机加油管、耐高温橡胶胶囊等特种橡胶制品。

黄深根,张二学,刘帅[2](2020)在《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工业应用试验》文中认为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与湖南中天元环保公司联合开发了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新技术,该技术基于特种陶瓷膜具有的耐高温高压、过滤精度高的特点,有别于其他传统过滤技术。油浆膜过滤技术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工业应用试验,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新建了国内首套100kt/a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工业应用试验装置,在装置试运行期间进行了多项研究,包括:沥青质含量对过滤通量的影响,清洗时间与过滤通量恢复的情况,循环液固含量对过滤通量的影响,原料适应性和长周期运行等。工业应用试验取得显着效果,研究表明油浆膜过滤系统适用条件为:过滤温度260~310℃,过滤压差<200kPa,原料油在油浆密度1140kg/m3、灰分2200~7380μg/g、沥青质含量<15%的条件下,油浆膜过滤系统稳定运行达1年多,滤后油浆灰分<50μg/g,滤后油浆平均收率>85%,满足油浆综合利用的要求。同时解决了多项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问题,实现了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试验装置成功转化为生产性装置,为生产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提供了合格的滤后油浆调和组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余强[3](2020)在《ZJ公司环保芳烃油项目财务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经济项目行为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复杂多变的情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方面给我国众多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企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中获取大量的资金以进行自身的项目投资与项目运作,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众多不确定的风险,越来越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促使企业进行自主项目决策。财务评价作为项目盈利、投资可行性的最为直接以及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项目的成立与否。同时,从财务评价中所能够得出的财务风险也能为项目实际实施之后的风险控制提供宝贵的意见,因而项目财务评价现在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各层企业所重视。由于环保原因,环保芳烃油将逐步取代传统芳烃油,而我国目前大量进口国外的环保芳烃油,基于此,ZJ公司拟投资新建40万吨/年环保芳烃油项目。本文将现代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体系与ZJ公司环保芳烃油项目实际密切结合,具有为环保芳烃油项目财务评价提供数据的支持等理论意义,也具有为ZJ公司对该项目投资发展前景提供投资依据等现实意义。经过对国内外关于项目财务评价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本文将项目财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及不确定分析,对三类分析列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ZJ公司依托独特的产品高新技术工艺配方,在国家级化工开发区拟建设年产40万吨/年环保芳烃油项目,主要生产高芳环保芳烃油、普通环保芳烃油及副产品石蜡和硫磺,本项目生产的环保芳烃油芳碳率高、污染小,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技术竞争力。本文对该环保芳烃油项目产品价格及成本数据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项目总投资及筹措表、项目总费用明细表、利润与利润分配表、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主要报表。基于以上详细财务数据估算,本文对各项重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该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7.3%,远大于基准财务内部收益率12%,项目财务净现值为101552万元,远大于零;综合判断,该项目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效益状况良好。该项目资产负债率为15.90%,项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786.65%、744.44%,均大于200%,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本项目盈亏平衡点BEP为35.77%,即计算期内本项目生产能力运用35.77%以上时即可盈利,因此该投资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较好;敏感性分析显示,产品价格及原材料价格对项目盈利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ZJ公司需要注意环保芳烃油的竞争者、替代品的变化,以及全球汽车产业的变化趋势,积极开拓市场,规避产品的销售风险,同时,做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价格风险等措施,将原材料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杨慧[4](2020)在《新型生物基衣康酸酯耐油弹性体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燃油效率的提升,燃油喷射系统的升级以及机体的小型化,耐油弹性体需要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和更复杂的液体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对耐油弹性体新材料提出了要求。此外,制备现有耐油弹性体的单体如丙烯酸酯、丙烯腈等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为了维持橡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展了利用生物质资源制备耐油弹性体的研究。衣康酸酯单体的双酯基可以提供耐油弹性体所需要的极性基团,本课题以衣康酸酯和丙烯酸酯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生物基衣康酸酯耐油弹性体及其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酯基组分对耐油性的贡献,为生物基耐油弹性体的高性能化提供了思路。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基于衣康酸二丁酯(DBI)与丙烯酸丁酯(BA)通过氧化还原乳液聚合制得聚(衣康酸二丁酯/丙烯酸丁酯)(PDBB),设计了正交试验并优化配方:3wt%乳化剂用量,0.05wt%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8h。引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为官能团单体,设计合成了聚(衣康酸二丁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DBBG)及其复合材料PDBBG/CB,随着DBI的增多,PDBBG/CB的耐油性有一定提升,但仍达不到使用要求,需进行改进。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主单体DBI换成侧链更短的衣康酸二乙酯(DEI),设计合成了不同单体配比的聚(衣康酸二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DEBG)。其数均分子量在13.4~36.0万之间。随着DEI含量的增加,Tg在-41.9~1.7℃之间,且逐渐递增。其复合材料PDEBG/CB的拉伸强度可达12.1MPa,断裂伸长率可达127%。随着DEI含量的增加,耐油性逐渐提高,表明较高生物基含量的衣康酸酯耐油弹性体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第三部分,我们采用短侧链的丙烯酸乙酯(EA)代替部分的DEI,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耐油弹性体聚(衣康酸二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DEBEG)。其数均分子量大于20万,转化率可以达到96%。随着DEI含量的增加,Tg在-25.2~-0.8℃之间,逐渐递增,同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随着DEI含量的增加,分散改善,其复合材料PDEBEG/CB的拉伸强度可达14.5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305%,此外我们研究了具有不同单体比例的PDEBEG/CB的耐油性,结果表明,DEI含量为10wt%及20wt%的PDEBEG/CB的高温耐油性优于市售丙烯酸酯橡胶AR72LS。

王允圃[5](2020)在《粮油工业皂脚微波驱动催化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研究》文中认为油脂工业是我国粮油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油脂精制碱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物,其中较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是皂脚,其属于废弃油脂类生物质,若处理不当,会对城市环境和水体资源造成严重污染,但若合理利用和开发,将成为制备高品质生物油的重要资源,符合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同时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皂脚高值化利用技术中,催化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该技术还存在目标产物选择性低、催化剂易结焦失活以及催化压降高等缺陷,限制了其大规模的转化利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论文首先系统研究了皂脚快速催化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相关特性规律,而后构建了 SiC无序孔道网络热载体微波热解耦合非原位催化重整提质体系,并围绕催化剂与微波的交互作用,创新一类具有吸波特性的微波驱动型泡沫陶瓷催化剂,开展了基于微波驱动催化的皂脚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的过程研究,具体如下:在皂脚快速催化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特性研究方面,通过Py-GC-MS(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装置开展了皂脚及不同脂肪酸钠盐热解特性的对比分析。HZSM-5催化条件下皂脚热解可冷凝性挥发性有机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相对含量大幅度减少,芳烃类增加,其中甲苯与二甲苯相对选择性最高。较高的催化热解温度有利于苯与甲苯的相对选择性,抑制了二甲苯、乙苯的相对选择性。随着不饱和度的增加,各类芳烃组分相对含量逐渐上升,但甲苯、二甲苯以及乙基苯相对选择性降低,而烷基苯与多环芳烃的相对选择性呈升高趋势。通过热解产物的化学特征初步推断了皂脚及其不同脂肪酸钠盐快速催化热解的相关过程机制。在皂脚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微波快速共热解的规律研究方面,探讨了生物质预处理条件对共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微波酸预处理促进了生物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间交互作用的解耦,提高了共热解生物油的产率,降低了后续提质处理难度。对皂脚与预处理生物质共热解规律进行初探,微波酸预处理促进了纤维素解聚和初级热解产物分子内重排形成左旋葡聚糖,作为芳烃的重要前驱物,经过进一步的脱水反应可形成短链活性含氧化合物,而后可与皂脚热解产生的小分子烯烃发生Diels-Alder和脱水反应生成芳烃类化合物。皂脚热解过程中会产生系列烷烃,会发生脱氢反应释放氢自由基,可有效促进木质素热解转化为酚类化合物。在热载体微波深度热解皂脚耦合非原位催化制备富烃生物油的过程研究方面,构建了 SiC无序孔道网络热载体微波深度热解体系,并耦合非原位HZSM-5催化脱氧提质开展皂脚转化富烃生物油的过程机制研究。当热解温度为550℃、催化温度400℃、皂脚进料速度为6 g/min,HZSM-5/皂脚质量比分别为1:1时,生物油中总的烃类相对含量最高达96.69%,其中芳烃相对含量为89.24%,含氧化合物低至2.45%,相比于微波原位催化热解所得生物油中芳烃和含氧化合物相对含量29.46%和12.06%,该体系下生物油中芳烃的选择性大幅度增加,实现生物油的富烃化,有效提升其应用价值。进一步获得了热解条件与产物化学组成和特性的关联规律,揭示了关键参数对生物油中芳烃和含氧产物变化的调控机制,初步推断了热载体微波深度热解皂脚耦合非原位催化转化芳烃的基本规律。在微波驱动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催化热解皂脚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研究方面,首先,利用水热合成法对微波驱动型HZSM-5@SiC泡沫陶瓷催化剂进行了定向构筑,XRD图谱包含了 SiC泡沫陶瓷和HZSM-5的所有特征峰,进一步电镜观察到了 HZSM-5典型的六棱柱状晶体结构,大小一致的晶体形成了连续且均匀的薄层完全覆盖于SiC泡沫陶瓷表面,证明了 HZSM-5已成功生长在SiC泡沫陶瓷载体上。其次,基于SiC无序孔道网络热载体微波热解构建了微波驱动非原位催化重整体系,结合常规电加热催化热解开展对比研究。与HZSM-5催化剂相比,HZSM-5@SiC泡沫陶瓷催化作用下生物油产率更高,且具有更强的芳构化催化活性,HZSM-5薄层均匀生长在SiC泡沫陶瓷表面的特征结构保证了催化剂床层具有低压降的特点,同时能够使热解气更容易进入活性位点。微波加热条件下,随着HZSM-5@SiC泡沫陶瓷/皂脚质量比从0:1增加至1:1,芳烃相对含量从25.18%增加至100.00%。相对于电加热催化,微波加热条件下HZSM-5@SiC泡沫陶瓷催化剂结焦率最低,循环使用五次后仍能保持90%以上的催化活性,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为皂脚催化热解中试放大试验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连续式微波快速催化热解皂脚制备富烃生物油中试系统构建与测试研究方面,构建了皂脚年处理量50吨的连续微波催化热解制油中试系统,并对中试装备试验运行过程与应用前景进行了综合评定。创新旋动推进式搅拌技术,SiC球上下循环运动,有效避免了 SiC球密度大造成搅拌锁死难题,强化了微波加热效率,确保了连续热解与温度均匀,同时运用底部锥孔实现了 SiC球热载体与生物炭的有效分离。对系统进料速度影响产物分布和生物油组成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热解温度为500℃,进料速度为6 kg/h时,生物油中芳烃的相对含量达到88.69%,其中可作为高附加值有机化工原料的单环芳烃达到了最高的63.52%,同时测定了生物油的密度、热值、运动粘度以及冷凝点,结果证明该系统制备的生物油部分性质符合0#柴油的标准。上述研究为皂脚微波快速催化热解生产富烃生物油技术的放大与产业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集成工艺的支撑。

林海琳[6](2020)在《钛酸钾晶须增强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钛酸钾晶须作为一种新型纤维状的亚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在摩擦材料、隔热材料、增强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钛酸钾晶须的一些特性也正是密封垫片所需要,本文将钛酸钾晶须引入到无石棉密封垫片的抄取制备之中,研究其增强密封垫片性能的可行性。首先利用均匀试验,设计U12(124′3′4 2)的混合均匀试验表,研究确定QY棉纤维、矿物棉纤维、纸纤维、芳纶纤维、高岭土、丁腈胶乳、丁苯胶乳7个变量的优化后的配方。采用9L(3 4)的正交试验方案,研究经过不同的硅烷偶联剂的种类、浓度以及偶联时间表面改性的钛酸钾晶须抄取无石棉密封垫片对性能的影响,确定硅烷偶联剂处理钛酸钾晶须的最优的表面改性方案。通过SEM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后的钛酸钾晶须的分散情况,通过FTIR分析钛酸钾晶须改性前后的物理化学变化。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抄取无石棉密封垫片时钛酸钾晶须在替换性能相近的高岭土的最优替换范围,通过SEM扫描电镜观察垫片的微观结合情况,分析性能增强的原因,采用EDS和XRD分析垫片的元素与化合物组成。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配方均匀试验研究垫片配方中七个影响较大的因素,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各个组分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配方优化,得到研究的七个变量在配方中的含量比例为:QY棉复合纤维为10%、纸纤维为15%、矿物棉纤维为15%、芳纶纤维为6%、高岭土为20%、丁腈胶乳为8%、丁苯胶乳为3%,得到后续试验所用的垫片配方。(2)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抄取密封垫片研究硅烷偶联剂种类、浓度以及偶联反应时间对钛酸钾晶须表面改性处理的影响,得到最优处理方案并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表面处理方案为:采用浓度为3%的硅烷偶联剂KH-560对钛酸钾晶须进行表面处理,偶联反应时间为2小时。通过FTIR分析发现钛酸钾晶须与硅烷偶联剂形成了Si-O-Si新键,提高了钛酸钾晶须的分散性。通过SEM扫描电镜发现优化方案的钛酸钾晶须分散程度优于其他几组试验。(3)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钛酸钾晶须替换高岭土抄取密封垫片的试验方案,结合数据结果得到最优替换范围为20%,并通过SEM扫描电镜发现最优替换配方制备的垫片在结合附着程度上优于优化配方制备的垫片。宏观性能以及微观结合都证明钛酸钾晶须在增强密封垫片性能方面是可行的。

魏薇[7](2019)在《玄武岩纤维增强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玄武岩纤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性能好且价格不高,应用在混凝土、树脂、木塑等复合材料领域时发挥了优异的性能,这些优良特性也是无石棉密封垫片所需要的。因此本文将玄武岩纤维引入到无石棉密封垫片的配方之中,研究其使用价值。本文选择玄武岩纤维、QY复合棉纤维和纸浆纤维3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案,研究3种纤维用量对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的影响,并且得到了较优的纤维配比。另外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KH550硅烷偶联剂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并制备无石棉密封垫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了其对垫片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手段,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改性前后的物理化学变化,采用EDS分析了纤维改性前后的元素组成变化,采用EDS和XRD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制备无石棉密封垫片的元素和化合物组成。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QY复合棉纤维用量对垫片的压缩率、回弹率有显着性影响,对拉伸强度有一定影响,对老化系数和密度无显着性影响;玄武岩纤维用量对拉伸强度和老化系数有显着性影响,对回弹率、压缩率有一定影响,对密度无显着性影响;纸浆纤维用量对压缩率、回弹率、拉伸强度、老化系数、密度均无显着性影响。经过优化后各纤维的用量为:QY复合棉纤维28%,玄武岩纤维5%,纸浆纤维10%。(2)不同浓度的KH550硅烷偶联剂处理玄武岩纤维对垫片的回弹率和拉伸强度有极显着性影响,对压缩率、密度和耐油性能则没有显着性影响。KH550浓度为0.75%处理纤维时,硅烷偶联剂的水解基团与纤维表面化学基团形成Si-O-Si键,非水解基团与垫片中的填料、胶乳相结合,硅烷偶联剂接枝在纤维表面,使得纤维与填料、胶乳的黏结效果增强,因此该条件下制备的垫片的性能较佳。

洪定一[8](2013)在《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我国石化行业2012年在高油价和经济减速条件下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一是石化产业全年运行缓中趋稳,产值、产量和效益均有增长,但增幅同比下落。二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之首。三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现代煤化工顺利融入石油化工生产体系,石化介入生物质化工成功试产生物航空煤油,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四是石化技术进步,采用自主产权的技术建成一批工业化装置,包括柴油液相循环加氢装置、生产欧Ⅴ汽油的新一代S-Zorb装置、80万吨/年大乙烯装置、S-MTO装置、FCC再生烟气SCR脱硝装置等;自主开发的超重油轻质化技术、百万吨级芳烃联合装置技术、合成气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已具备工业化条件,沸腾床重质渣油加氢等技术进入工业验证阶段,一批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在内的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正在加紧攻关。文章总结了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所起的作用,包括炼油高油价下坚持降本增效,资源分配"保、压"得当;化工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来应对市场需求不振和同质化竞争。同时,也对2012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了2013年情况,进入2013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保持高位振荡,我国宏观经济预计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内化工市场需求总体回暖,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对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总体运行提出了趋稳向好的较乐观展望,同时预期在加快汽柴油质量升级、石化产品高端化升级、推进化工原料的煤炭替代、创建"煤油化"一体化新模式、加速向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和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新进展。

耿莉敏[9](2009)在《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分析与喷雾特性改善》文中指出生物柴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物燃料与石油燃料性质上的差别,使得生物柴油在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采用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生物柴油的组成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甲酯和油酸甲酯;其中共含有14种脂肪酸甲酯,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为29.39%,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含量为67.66%;根据生物柴油成份分析结果,经过计算得出生物柴油的分子式为C18H34O2。以不同掺混比的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国标方法测定了混合燃料的各项理化特性指标,研究结果显示:(1)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与0#柴油相当;(2)生物柴油的运动粘度、密度、表面张力、闪点和馏程温度都明显高于柴油的,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的增大,混合燃料的上述几项性能指标也随之升高,当混合燃料中生物柴油的掺混比超过25%时,其50%回收温度超过车用柴油国标限值;(3)生物柴油的硫含量明显低于柴油,酸值和铜片腐蚀程度高于柴油,当混合燃料中生物柴油的掺混比超过40%,酸值和铜片腐蚀均超过国标限值;(4)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较差,常温储存三个月以上其过氧化值明显增大,酸值和运动粘度也有所上升;加速氧化试验结果显示BD50以上的中高比例混合燃料的氧化安定性受到生物柴油的影响较大,氧化安定性明显变差,需要添加抗氧化剂来提高其氧化安定性;而BD25以下的低比例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在不添加任何抗氧化剂的情况下,氧化安定性诱导期能够达到生物柴油国标要求;(5)在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中浸泡过的丁腈橡胶的体积膨胀率较大,氟橡胶的体积膨胀率较小;浸泡后丁腈橡胶会发生硬度下降,而氟橡胶的硬度在浸泡前后基本不变;因此,氟橡胶是生物柴油燃料发动机油路密封材料的良好选择;(6)鉴于馏程、密度、酸值、铜片腐蚀和氧化安定性超标后所造成的危害性,本文认为混合燃料中生物柴油的最大掺混比不宜超过25%,否则会对汽车使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来不利影响。通过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改善试验可知,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对降低生物柴油的凝点有效而对降低生物柴油的冷滤点完全无效;而将生物柴油与低凝点柴油混合使用,或者在生物柴油中添加少量的无水乙醇,可以改善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通过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能改善试验可知:T502A、TBHQ、T501和T534四种抗氧化剂中,T502A的抗氧化效果最好,生物柴油中添加T502A能够有效地抑制生物柴油中过氧化物的生成,并使其氧化安定性诱导期达到6.2h以上。生物柴油与柴油物理性质上的差别会影响到燃料的喷雾特性。本文采用直接摄影法对BD0、BD25、BD50和BD100的喷雾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的增大,混合燃料的喷雾锥角逐渐减小,喷雾液滴尺寸数目分布曲线的峰值逐渐降低,累计体积分布曲线向大颗粒方向偏移,雾化油滴粒子的索特平均直径也逐渐增大。说明混合燃料中生物柴油的掺混比越大,燃料的雾化质量越差。利用喷雾液滴尺寸分布函数建立了喷雾液滴尺寸数目分布的数学计算模型,并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计算程序,计算了BD0、BD25、BD50和BD100的喷雾液滴尺寸数目分布趋势及其索特平均直径D32,理论计算结果与喷雾特性试验结果拟和良好,证明了喷雾液滴尺寸分布模型的有效性。针对生物柴油及其混合燃料雾化质量较差的问题,开展了燃料雾化质量改善试验,结果显示:在生物柴油和柴油的混合燃料中添加乙醇或乙醚,或者提高喷油器的启喷压力均可使雾化液滴尺寸分布曲线向小颗粒方向偏移,喷雾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减小,从而使燃料的雾化质量得到改善。综合考虑理化特性和喷雾特性的影响,确定了以改性混合燃料BDe-525做为生物柴油在汽车上使用的优化配比,对BDe-525的燃烧特性、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BDe-525的燃烧特性基本接近于柴油,全油门开度下发动机燃用BDe-525时,功率、转矩和比油耗与燃用柴油基本相当,HC、CO和NOX排放与纯柴油的差别不大,而排气烟度显着降低。

陈伟雄[10](2005)在《我国L-苯丙氨酸技术进展》文中认为

二、耐高温燃料油橡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高温燃料油橡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CSM在不同极性橡胶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氯磺化聚乙烯(CSM)
        1.1.1 CSM的结构特性
        1.1.2 CSM的性能特点
        1.1.3 CSM的制备
        1.1.4 CSM的硫化体系及交联机理
        1.1.5 CSM的补强填充体系
        1.1.6 CSM的增塑体系与防护体系
        1.1.7 CSM与其他材料的共混改性
        1.1.8 CSM的应用
    1.2 三元乙丙橡胶(EPDM)
        1.2.1 EPDM的结构特性
        1.2.2 EPDM的硫化体系
        1.2.3 EPDM的补强填充体系
        1.2.4 EPDM的增塑体系
        1.2.5 EPDM的防护体系
        1.2.6 EPDM的性能特点
        1.2.7 EPDM的应用
        1.2.8 EPDM的改性
    1.3 丁腈橡胶(NBR)
        1.3.1 NBR的结构特性
        1.3.2 NBR的硫化体系
        1.3.3 NBR的补强填充体系
        1.3.4 NBR的增塑体系
        1.3.5 NBR的防护体系
        1.3.6 NBR的性能特点
        1.3.7 NBR的应用
    1.4 NBR与 EPDM相容性研究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硫化体系对CSM硫化胶交联程度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DPTT用量对CSM硫化胶交联程度的影响
        2.3.2 不同硫化体系对CSM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M 对 EPDM 的改性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M/EPDM共混胶基础性能研究
        3.3.2 不同阻燃体系对EPDM/CSM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M对 NBR橡胶的改性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础配方
        4.3.2 不同 CSM 用量对 NBR/CSM 共混体系硫化特性的影响
        4.3.3 CSM 不同用量对 NBR/CSM 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 CSM 用量对 NBR/CSM 共混体系老化性能的影响
        4.3.5 NBR/CSM共混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4.3.6 NBR/CSM共混胶的DSC测试
        4.3.7 NBR/CSM共混胶的微观形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SM在 NBR/EPDM共混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增容剂对NBR/EPDM共混胶相容性的影响
        5.3.2 不同硫化体系对NBR/EPDM/CSM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5.3.3 研发材料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工业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催化裂化油浆性质与用途
2 催化油浆传统过滤技术
    2.1 沉降法
    2.2 静电分离法
    2.3 离心分离法
    2.4 过滤分离法(金属烧结滤芯)
3 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工业应用
    3.1 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的研究
    3.2 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工业应用试验
        3.2.1 项目规模及范围
        3.2.2 工艺流程
        3.2.3 原料性质及产品方案
    3.3 工业应用试验装置试验运行情况
        3.3.1 第一阶段试验
        3.3.2 第二阶段试验
4 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工业应用试验结论
5 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3)ZJ公司环保芳烃油项目财务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项目财务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2.1 项目财务评价的含义
    2.2 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原则
    2.3 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内容
        2.3.1 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2.3.2 项目财务评价不确定分析
    2.4 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步骤
第3章 项目概况及市场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公司概况及项目选址
        3.1.2 项目产品情况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3 项目市场分析
        3.3.1 项目市场发展前景
        3.3.2 市场销售量与价格预测
        3.3.3 产品竞争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4.1 数据估算
        4.1.1 估算依据
        4.1.2 基础数据
        4.1.3 财务数据估算
    4.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4.2.1 指标计算
        4.2.2 计算结果分析
    4.3 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4.3.1 指标计算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项目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5.1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5.1.1 盈亏平衡分析
        5.1.2 敏感性分析
    5.2 项目风险及对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型生物基衣康酸酯耐油弹性体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耐油弹性体
        1.2.1 耐油机理
        1.2.2 耐油橡胶的选择
        1.2.3 耐油弹性体的发展前景
    1.3 衣康酸酯弹性体及应用研究
        1.3.1 生物质单体
        1.3.2 衣康酸酯化及其酯化工艺
        1.3.3 衣康酸酯弹性体应用方向
    1.4 乳液聚合
        1.4.1 乳液聚合特点
        1.4.2 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1.5 炭黑增强概述
        1.5.1 炭黑增强机理
        1.5.2 炭黑补强橡胶的研究进展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三元环氧型生物基衣康酸丁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2.3 PDBB的制备
        2.2.4 PDBB乳液聚合配方的正交设计
        2.2.5 PDBBG的制备
        2.2.6 CB/PDBBG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2.2.7 测试及表征
    2.3 PDBB乳液聚合正交设计的配方优化选择
    2.4 PDBBG的表征
        2.4.0 PDBBG的分子量及转化率
        2.4.1 PDBBG的FTIR谱图
        2.4.2 PDBBG的核磁谱图
        2.4.3 PDBBG的DSC谱图
    2.5 PDB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2.5.1 PDB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2.5.2 PDB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2.5.3 PDB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油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元环氧型生物基衣康酸乙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3.2.3 PDEBG的制备
        3.2.4 PDE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测试及表征
    3.3 PDEBG的合成及表征
        3.3.1 PDEBG的分子量及转化率
        3.3.2 PDEBG的FTIR谱图
        3.3.3 PDEBG的核磁谱图
        3.3.4 PDEBG的热性能
    3.4 PDE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3.4.1 PDE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3.4.2 PDEBG/CB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3.4.3 CB/PDEBG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元环氧型生物基衣康酸酯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4.2.3 PDEBEG的制备
        4.2.4 PDEEG/CB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测试及表征
    4.3 PDEBEG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3.1 PDEBEG的分子量及转化率
        4.3.2 PDEBEG的FTIR谱图
        4.3.3 PDEBEG的核磁谱图
        4.3.4 PDEBEG的DSC曲线
        4.3.5 PDEBEG的TGA曲线
    4.4 PDEBEG/CB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4.4.1 PDEBEG/CB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4.4.2 炭黑在PDEBEG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
        4.4.3 PDEBEG/CB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4.4.4 PDEBEG/CB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粮油工业皂脚微波驱动催化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废弃油脂类生物质定义及分类
        1.2.2 废弃油脂类生物质热解
        1.2.3 废弃油脂类生物质共热解
        1.2.4 分子筛类催化剂
        1.2.5 多孔泡沫陶瓷复合催化剂
        1.2.6 微波催化热解反应器
    1.3 课题来源
    1.4 选题意义和目的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皂脚快速催化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原料与方法
        2.2.1 试验原料
        2.2.2 Py-GC-MS快速热解
        2.2.3 热解产物分布计算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2.3.2 HZSM-5/皂脚质量比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2.3.3 皂脚主要成分(硬脂酸钠、棕榈酸钠、油酸钠、亚油酸钠)催化热解产物分布规律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皂脚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微波快速共热解的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原料与方法
        3.2.1 试验原料
        3.2.2 微波辅助酸预处理竹屑
        3.2.3 微波辅助酸预处理竹屑特性对比分析
        3.2.4 微波辅助酸预处理竹屑热重对比分析
        3.2.5 皂脚与预处理竹屑微波快速共热解探究
        3.2.6 热解产物生物油分析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微波辅助酸预处理对竹屑特性的影响
        3.3.2 微波辅助酸预处理竹屑热重对比分析
        3.3.3 皂脚与预处理竹屑微波快速共热解探究
        3.3.4 皂脚与预处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微波快速共热解主要反应过程推断
        3.3.5 皂脚与其它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微波快速催化共热解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载体微波深度热解皂脚耦合非原位催化制备富烃生物油的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原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
        4.2.2 微波催化热解试验
        4.2.3 热解产物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4.3.2 HZSM-5/皂脚质量比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4.3.3 皂脚进料速度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4.3.4 非原位催化条件下HZSM-5失活特性探究
        4.3.5 SiC无序孔道网络热载体作用下皂脚微波催化热解过程探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波驱动催化剂的构筑及其催化热解皂脚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原料与方法
        5.2.1 试验原料
        5.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2.3 微波催化热解试验
        5.2.4 热解产物生物油分析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HZSM-5@SiC泡沫陶瓷与HZSM-5催化剂表征
        5.3.2 不同催化剂与加热方式对热解产物的分布规律的影响
        5.3.3 HZSM-5@SiC泡沫陶瓷/皂脚质量比对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
        5.3.4 HZSM-5@SiC泡沫陶瓷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5.3.5 微波驱动催化热解皂脚制备富烃生物油的过程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连续式微波快速催化热解皂脚制备富烃生物油中试系统构建与测试研究
    6.1 引言
    6.2 连续式微波快速催化热解皂脚制备富烃生物油中试系统构建
        6.2.1 系统构建思路
        6.2.2 系统装备构成
        6.2.3 系统工艺原理
        6.2.4 系统关键部件设计
    6.3 连续式微波快速催化热解皂脚制备富烃生物油中试系统测试
        6.3.1 试验原料
        6.3.2 系统测试过程
        6.3.3 热解产物生物油分析
    6.4 系统测试结果与讨论
        6.4.1 系统进料速度对产物分布和生物油组成的影响
        6.4.2 生物油性能测定分析
        6.4.3 移动式生物质微波快速催化热解多联产装备的初步研发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钛酸钾晶须增强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石棉密封垫片发展现状
        1.2.1 无石棉密封垫片制备方法
        1.2.2 无石棉密封垫片配方研究现状
        1.2.3 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及相关标准
        1.2.4 新型材料研究与使用
    1.3 新型增强材料-钛酸钾晶须
        1.3.1 钛酸钾晶须表面改性研究
        1.3.2 钛酸钾晶须应用领域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抄取法制备无石棉密封垫片工艺及材料
    2.1 引言
    2.2 抄取法制备无石棉密封垫片工艺流程
    2.3 抄取法制备无石棉密封垫片所需材料
        2.3.1 无石棉纤维选取
        2.3.2 填料选取
        2.3.3 弹性粘接剂选取
        2.3.4 相关配合剂选取
    2.4 抄取法制备及测试无石棉密封垫片试验设备
    2.5 无石棉密封垫片增强材料-钛酸钾晶须的预处理
        2.5.1 钛酸钾晶须团聚
        2.5.2 偶联剂改性作用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抄取法制备垫片的配方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均匀试验设计
    3.3 无石棉密封垫片配方均匀试验设计
    3.4 无石棉垫片材料性能研究
        3.4.1 配方组分与垫片压缩率回弹率关系
        3.4.2 配方组分与垫片拉伸强度关系
        3.4.3 配方组分与垫片密度关系
        3.4.4 配方组分与垫片耐油性关系
        3.4.5 试验配方性能综合评价
    3.5 无石棉密封垫片配方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钛酸钾晶须的表面处理方法对垫片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正交试验
    4.3 钛酸钾晶须表面处理试验设计方案
        4.3.1 钛酸钾晶须的表面处理
        4.3.2 正交试验设计
    4.4 密封垫片宏观性能分析
        4.4.1 压缩率结果分析
        4.4.2 回弹率结果分析
        4.4.3 拉伸强度结果分析
        4.4.4 老化系数结果分析
        4.4.5 密度结果分析
        4.4.6 优化组合分析及验证
    4.5 钛酸钾晶须微观界面分析
        4.5.1 SEM形貌分析
        4.5.2 FTIR检测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钛酸钾晶须含量对密封垫片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单因素试验
    5.3 钛酸钾晶须含量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案
    5.4 密封垫片宏观性能分析
        5.4.1 压缩率回弹率性能分析
        5.4.2 拉伸强度性能分析
        5.4.3 密度性能分析
        5.4.4 老化系数性能分析
        5.4.5 烧失量性能分析
    5.5 密封垫片的微观界面表征
        5.5.1 EDS能谱分析
        5.5.2 XRD元素组成分析
    5.6 优化配方垫片与最优含量垫片性能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7)玄武岩纤维增强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石棉密封垫片的发展现状
        1.2.1 无石棉密封垫片的制备工艺
        1.2.2 无石棉密封垫片配方的研究现状
        1.2.3 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简介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玄武岩纤维增强密封垫片的制备工艺及材料选用
    2.1 引言
    2.2 胶乳抄取法的工艺流程
    2.3 试验原材料的选取
        2.3.1 非石棉纤维的选取
        2.3.2 弹性粘接剂的选取
        2.3.3 填料的选取
        2.3.4 相关配合剂的选取
    2.4 垫片性能的测试方法及标准
        2.4.1 压缩回弹性能
        2.4.2 拉伸强度
        2.4.3 老化系数
        2.4.4 密度
        2.4.5 耐油性
        2.4.6 标准
    2.5 非石棉纤维的表面处理
        2.5.1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
        2.5.2 玄武岩纤维表面处理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密封垫片纤维配比的正交试验设计
    3.1 引言
    3.2 正交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简介
    3.3 试验设备
    3.4 试验设计及方法
    3.5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1 正交试验压缩率的结果分析
        3.5.2 正交试验回弹率的结果分析
        3.5.3 正交试验拉伸强度的结果分析
        3.5.4 正交试验老化系数的结果分析
        3.5.5 正交试验密度的结果分析
        3.5.6 正交试验的优化组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表面处理对垫片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单因素试验
    4.3 试验设计方案
        4.3.1 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处理
        4.3.2 玄武岩纤维增强无石棉密封材料制备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1 压缩回弹性能影响与分析
        4.4.2 拉伸强度影响与分析
        4.4.3 密度的影响与分析
        4.4.4 耐油性的影响与分析
    4.5 玄武岩纤维表面处理及复合材料的微观界面表征
        4.5.1 硅烷偶联剂处理玄武岩纤维反应机理
        4.5.2 SEM测试结果及分析
        4.5.3 EDS测试结果及分析
        4.5.4 FTIR检测结果及分析
        4.5.5 玄武岩纤维增强无石棉密封垫片的微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8)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2年我国石化行业取得的重要进展
    1.1 高油价和低增速条件下中国特色石化运行模式取得成效
        1.1.1 高油价下石化降本增效措施有力, 资源分配“保、压”得当
        1.1.2 动态把控在役石化产能与调节产品结构能力增强
        1.1.3 生产经营业绩总体向好
    1.2 世界一流石化建设取得进展
        1.2.1 原油加工保持世界第二
        1.2.2 化学品生产总量可与美国比伯仲[22]
        1.2.3 乙烯生产保持世界第二
        1.2.4 合成树脂生产位列前茅
        1.2.5 合成橡胶生产位列世界首位
    1.3 产业转型与升级取得新进展
        1.3.1 传统石油化工产业向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取得新进展
        1.3.2 石化产品升级取得新进展
    1.4 石化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
        1.4.1 炼油技术进步
        1.4.2 乙烯技术进步
        1.4.3 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1.4.4 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
        1.4.5 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2 问题与思考
    2.1 炼油提高成品油档次迫在眉睫
    2.2 石化产业应继续得到社会的重视
3 2013年石化行业展望
    3.1 2013年国际石化产业一瞥
    3.2 2013年我国石化产业展望

(9)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分析与喷雾特性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柴油概述
        1.2.1 生物柴油的原料
        1.2.2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2.3 生物柴油的优点
        1.2.4 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1.3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国外生物柴油研究与应用现状
        1.3.2 国内生物柴油研究与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生物柴油标准对比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化特性试验方案及试验用油的选择与分析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理化特性试验方案
        2.2.1 理化特性试验内容与步骤
        2.2.2 理化特性试验方法
        2.2.3 理化特性试验仪器
    2.3 试验所用基础油料的选择
        2.3.1 试验用柴油的选择
        2.3.2 试验用生物柴油的选择
    2.4 生物柴油的化学成份分析
        2.4.1 采用红外光谱法的生物柴油定性分析
        2.4.2 采用气相色谱法的生物柴油定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分析
    3.1 生物柴油与柴油的互溶性分析
    3.2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低温流动性分析
        3.2.1 凝点
        3.2.2 浊点
        3.2.3 冷滤点
        3.2.4 凝点、浊点与冷滤点之间的关系
    3.3 混合燃料的雾化和蒸发性能分析
        3.3.1 闪点
        3.3.2 馏程
        3.3.3 运动粘度
        3.3.4 密度
        3.3.5 表面张力
        3.3.6 闪点、馏程、粘度、密度、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
    3.4 混合燃料的腐蚀性评定指标分析
        3.4.1 硫含量
        3.4.2 酸值
        3.4.3 铜片腐蚀
        3.4.4 腐蚀性评定指标之间的关系
    3.5 混合燃料的清洁性评定指标分析
        3.5.1 水分
        3.5.2 机械杂质
        3.5.3 灰分
    3.6 混合燃料的氧化安定性分析
        3.6.1 实际胶质
        3.6.2 过氧化值
        3.6.3 氧化安定性诱导期
    3.7 混合燃料与橡胶的相容性分析
        3.7.1 橡胶试件的体积膨胀率
        3.7.2 橡胶试件的邵尔硬度
    3.8 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的优化配比范围
    3.9 关于生物柴油标准体系的建议
        3.9.1 对我国生物柴油标准的建议
        3.9.2 建立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的标准
        3.9.3 建立生物柴油相关标准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柴油理化性能改进试验研究
    4.1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试验研究
        4.1.1 加入降凝剂
        4.1.2 与低凝点柴油混合
        4.1.3 混合降凝法
        4.1.4 与其它低凝物质混合
    4.2 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能改进试验研究
        4.2.1 抗氧化剂对生物柴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运动粘度的影响
        4.2.2 抗氧化剂对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诱导期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研究
    5.1 燃料喷雾概述
    5.2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试验方案
        5.2.1 试验仪器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过程
    5.3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5.3.1 喷雾锥角
        5.3.2 雾化液滴的尺寸分布
        5.3.3 雾化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
        5.3.4 雾化液滴的特征直径和发散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的理论计算
    6.1 喷雾液滴尺寸数目理论分布函数
        6.1.1 喷雾液滴尺寸分布函数的推导
        6.1.2 液滴蒸发和碰撞的影响
        6.1.3 喷雾液滴尺寸分布计算方法
    6.2 柴油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的理论计算
        6.2.1 柴油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理论计算参数
        6.2.2 柴油喷雾液滴尺寸分布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生物柴油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的理论计算
        6.3.1 生物柴油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理论计算参数
        6.3.2 生物柴油喷雾液滴尺寸分布计算结果及分析
    6.4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的理论计算
        6.4.1 BD25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的理论计算及分析
        6.4.2 BD50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的理论计算及分析
    6.5 各掺混比混合燃料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的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雾化质量改善研究
    7.1 添加燃料的选择及互溶性试验
        7.1.1 甲醇、生物柴油和柴油的互溶性
        7.1.2 乙醇、生物柴油和柴油的互溶性
        7.1.3 乙醚、生物柴油和柴油的互溶性
    7.2 混合燃料 BD25的雾化质量改善研究
        7.2.1 BD25中添加甲醇的喷雾特性试验
        7.2.2 BD25中添加乙醇的喷雾特性试验
    7.3 混合燃料 BD50的雾化质量改善研究
        7.3.1 BD50中添加乙醇的喷雾特性试验
        7.3.2 BD50中添加乙醚的喷雾特性试验
    7.4 喷油压力变化对BD100雾化质量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改性混合燃料 BD_(e-5)25的发动机性能试验
    8.1 改性混合燃料 BD_(e-5)25的理化特性
    8.2 改性混合燃料 BD_(e-5)25的燃烧特性试验
        8.2.1 缸内压力及压力升高率
        8.2.2 燃烧放热率
    8.3 改性混合燃料 BD_(e-5)25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
        8.3.1 动力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8.3.2 燃油经济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8.3.3 排放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9.3 创新点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教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我国L-苯丙氨酸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品简介
二技术进展

四、耐高温燃料油橡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CSM在不同极性橡胶体系中的改性及增容作用[D]. 张卓.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催化裂化油浆膜过滤技术工业应用试验[J]. 黄深根,张二学,刘帅. 中外能源, 2020(11)
  • [3]ZJ公司环保芳烃油项目财务评价[D]. 余强. 吉林大学, 2020(01)
  • [4]新型生物基衣康酸酯耐油弹性体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D]. 杨慧.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粮油工业皂脚微波驱动催化热解制备富烃生物油的研究[D]. 王允圃. 南昌大学, 2020(01)
  • [6]钛酸钾晶须增强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研究[D]. 林海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玄武岩纤维增强无石棉密封垫片性能的研究[D]. 魏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2012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展及展望[J]. 洪定一. 化工进展, 2013(03)
  • [9]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分析与喷雾特性改善[D]. 耿莉敏. 长安大学, 2009(11)
  • [10]我国L-苯丙氨酸技术进展[J]. 陈伟雄. 化工科技市场, 2005(10)

标签:;  ;  ;  ;  ;  

耐高温燃料油橡胶的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