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

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马池春[1](2020)在《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考察了资本下乡在个案村的具体实践过程。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资本下乡能否促进农民利益根本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利益秩序均衡与否,关键在于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而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是农民利益发展与利益保护的均衡过程,也是村庄秩序再造和乡村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研究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回答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及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由五个章节构成,围绕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脉络,论述和呈现资本下乡对村庄秩序的再造过程和结果,揭示和分析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第一章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个层面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研究认为政府的治理逻辑、村庄的发展逻辑与企业的生存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推动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行动路径的适应性耦合,实现了乡村关系、政企关系和村企关系的再造,形塑了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第二章主要呈现资本下乡中政府和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过程,分析认为村治精英在资本下乡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速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进程。企业的“需求—回应”机制和政府的体制压力传导是资本下乡中精英吸纳的主要动力来源。资本下乡中政府与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实现了对村治精英的再造,引致村治精英“政治化”。第三章主要展现资本下乡中企业主导的现代规则与乡土规则的碰撞过程,分析认为资本下乡为重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契机。资本下乡中乡村社会基于共同需要具有规则再造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强制性矫正则为乡土规则再造提供了外部辅助。同时,资本下乡中企业理性与农民理性的耦合过程也内涵着企业对乡土规则的再造。第四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因,呈现农民再组织化过程。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集体”建构。农民再组织化搭建了农民组织化利益表达新秩序,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格局,拓展了乡村精英成长空间,推动了村社集体再造。第五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遵循内在多重逻辑进路,具有积极治理效应,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同时,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潜在冲突、政企关系诱变、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使得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再造有其限度。基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围绕如何建构和完善资本下乡良性机制,推动资本下乡秩序均衡,促进农民利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是基础;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的保障;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资本下乡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向。

孙佳媛[2](2020)在《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国形象”在非洲媒体中的呈现 ——以肯尼亚《民族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非关系自二战以来经历了时间与国际关系演变的双重考验终于走到了今天,中非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的提出,中非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布局、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中非关系的全面升级等标志着中国“腾飞”迹象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引来了以西方学者、政客为首的一大批国际形势评论员的关注。一系列污名化中国的论调频频出现,在中非合作论坛前后更是在非洲社交媒体中,掀起了一股反华人民粹主义浪潮。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这个时代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凝聚力的同时,也造就了多方话语权博弈的媒介景观。“我们”与“他们”在多元话语权竞争中对信息的处理,被前台化的新闻事实、被媒体人框限住了的社会真实成了学者研究的重点。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本文选取肯尼亚主流媒体,就其媒体对中非关系的框架报道进行比对分析,基于对肯尼亚加入“一带一路”,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员国的时间的了解,以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时段,探讨该报纸在加入“一带一路”战略前后的报道框架与意识形态倾向是否有差异,以及对该报纸在不同年份所呈现出的整体报道框架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洲的涉华报道中,肯尼亚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形象的框架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基于对媒体组织报道框架以及话语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分析,对中国形象在肯尼亚传播的呈现予以探讨。本文主要依据“框架三层次”理论作为方法视觉,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审视肯尼亚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形象的报道,透过框架分析法勘探肯尼亚在涉华报道上的所构建出的中国形象,探讨影响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就其核心因素探讨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张蔚然[3](2020)在《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自此,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开始得到了更多关注。随后,2014年新高考改革的启动打破了传统的考试科目选择模式,带来了学生生涯决策的前置,也倒逼学校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生涯教育,为学生的生涯决策与规划提供帮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中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而在国家的教育改革活动遇到“瓶颈”之时,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通常能够为破解困境带来别样的角度。放眼国际,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起步早、发展久,相对系统、成熟,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试图从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入手,探寻其成熟经验,为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实践现状与典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着眼于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借鉴英美两国的成熟经验,思考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在历史发展方面,本研究在对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后得出若干基本规律:首先,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经历了匹配取向的职业指导、发展取向的生涯指导以及建构取向的生涯教育这三种典型范式;其次,政府引导与支持是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再次,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革息息相关,在回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走向成熟与完善,从静态、孤立走向了发展、系统;最后,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其培养也日趋专业化。在实践现状方面,本研究聚焦于微观层次,对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师资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呈现两国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探究了其共同经验。研究发现,在目标方面,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的形成与表达受到社会环境、国家教育目的、专业组织倡议以及学校教育目标的影响和塑造;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均凸显建构主义色彩,将学生的生涯发展视为由其自身主导的主观建构过程,将生涯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的共同核心。在内容方面,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选择凸显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均包含了自我认知、生涯认知、生涯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内容要素,内容的组织呈现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特征。在实施方面,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均有着多重实施路径,并且强调获得全校认同与支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与工作世界的联系以及强调生涯教育的公正性。在评价方面,两国均强调由多元评价主体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整体设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以及通过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搜集恰当的数据和信息。在师资方面,两国的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均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角色内涵也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在典型问题方面,本研究探讨了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六个典型问题,认为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关键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应当综合使用多种课程设置方法,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生涯教育的作用;生涯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四类基本能力,以胜任实施生涯教育的多重专业角色;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可以考虑采用分层递进的实施模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涯教育的有效运行需要获得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需要多方参与者的协同参与以及标准导向的质量保障。最后,本研究基于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现实问题,结合英美两国的成熟经验,对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转变观念,重塑对于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制定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国家标准,细化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完善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建立专兼结合、能力达标的师资队伍;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合力。

区少铨(Au Siu chuan)[4](2019)在《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建于1870年的东华医院,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设立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会服务。至2017年,东华三院在全香港设有超过300个服务单位,雇员人数逾一万名。自1880年开始在香港提供教育服务,在香港共设有52所学校,包括专上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办学团体之一。东华医院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初一段长时间内,曾一度是华人社会的权力中心。东华医院的董事集中了香港社会上举足轻重,及具有名望的华人绅商,属于士绅阶层的东院董事,经常负起排解纷争、维持地方秩序的责任。英政府亦乐意透过东华医院来维持华人的社会秩序。东华医院故此一直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直至二次大战之后,方才日渐减退。本文以东华三院(The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兴办教育的过程及其教育服务的变迁为例子,探讨民间非牟利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在香港社会经营教育服务的态度及实况。本文通过研究香港政府对东华教育服务的扶助及干涉的情况下,东华如何扩大其服务范围,改变课程和教学,由塾馆演变为现代化的多元教育机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简介东华三院的历史发展,概括说明从广福义祠至建立东华医院,以及三所医院联合组织成“东华三院”的历史背景。东华三院除赠医施药外,更同时兼及社会福利服务,东华总理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的社会服务皆有不同特色,救济范围广及国内外同胞,也反映了东华三院和港英政府、中国政府、海外华人的互动情况;第二章是说明东华兴办教育的第一阶段,东华自1880年利用文武庙捐款收益从事教育服务,创办第一所义学,从私塾形式扩展至现代化的小学,为贫苦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发展过程,其间义学在课程及管理上皆改了重大的改革,进而与另一历史悠久机构香港乐善堂义学作横向比较,以分析东华教育在当时发展的水平;第三章是叙述东华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战后东华三院全面恢复教育服务,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东华三院配合政府的发展步伐,着手开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发展正规和系统化的教育服务。到了 1997年,东华三院的教育进入了第三阶段,在配合政府的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学校课程及活动上皆有不同的调适,而且发展了东华三院的德育课程,以建立“东华人”对国家及办学机构的归属感。东华三院亦与时并进,配合社会的转变和市民的需求不断改善及扩展包括大专等各项教育服务;影响东华三院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政治的影响及“东华人”精神尤其是突出的方面,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特区政府、香港社会的互动上,皆有超越其他办学团体的优势;东华学校重视价值教育,品德培养,因此栽培了众多出色的毕业生,这些“东华人”反映了“东华精神”,在香港各行各业均发光发亮。研究显示,东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办理学校的经过观之,东华在经费取得、学校的管理、发展策略与政府的交涉,均有其成功之处,总结东华成功从传统民间慈善机构转型为现代化的多元办学机构的成功经验,能为中港未来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模式。

刘丽萍[5](2019)在《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涉藏报道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藏,位于我国西部边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地。然而,随着达赖及其拥趸叛逃印度,和海外西藏流亡政府的建立,西方支持藏独势力以此为契机,长期在海外进行支持藏独的宣传,严重破坏中国国际形象,激发中国民族矛盾,企图分裂中国。在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势力在海外长期的藏独宣传下,中国的国际涉藏传播受到严重阻碍和误读。要提高我国的国际涉藏传播力,需要消除目前存在的国际涉藏传播“噪音”,但目前学界大多集中于对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涉藏报道进行研究,对与我国西藏紧密接壤的以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为主的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涉藏报道研究却极度匮乏,而这个地区恰是海外藏人最大的聚集地,对国际涉藏传播舆论有着重要影响力,本文将着力对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涉藏报道进行重点研究。本研究采用符号融合理论中的幻想主题分析法,对印度的《印度时报》、尼泊尔的《喜马拉雅时报》和巴基斯坦的《黎明报》三大英文日报一年的涉藏报道进行了研究,并从数量、消息来源、稿件来源、关键词和态度等维度进行了梳理,发现了目前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三大邻国的涉藏报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议题设置不平衡、缺失中国稿源、消息来源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其中《印度时报》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对华情绪与偏见。本文从场域理论中提到的政治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三个维度对造成偏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基于对涉藏受众需求的体系构建和文化维度差异的考量,结合目前传播一线的现实困境,以经典的5W传播模式为路径展开,对提高我国目前的涉藏传播进行策略性思考。

陈有福[6](2013)在《台湾房地产市场销售通路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金融海啸席卷全世界重挫各国经济,起因于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衍生次级房贷引发严重金融问题。突显房地产市场为民生最重要的议题,事实证明是足以撼动国家经济,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金融秩序。但不论时代演变或社会冲击,为何总有些建案还是能顺利售罄,这是房地产企业最急于探讨的问题。台湾房地产近十年每年推案量数千亿到2007年更是高峰达1.15兆,2008年第4季全台余屋量数7,767,945户,行销总预算从数十亿到数百亿,可谓重量级产业。近来M型社会趋势更突显房地产市场的雨极化,地球村概念及网络无远弗界,让台湾人世界观相对提升,房地产的销售策略的运用及销售通路的建立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所突破。自1979年以来,中国大陆房地产业整体得到的发展,对推动全体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了重大的功能,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业,亦引起社会各地争议。尤以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经历多次跌宕起伏的大变动,特别是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通路发展和趋势的争论,正好说明中国大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由此可见房地产是社会大众与产业最主要资产标的,而房地产资产价格的缩水,对于经济发展与民众财富产生冲击,因此房地产销售通路市场的健全制度,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影响至大;房地产总体经济之稳定成长,亦须有无障碍房地产销售通路作后盾,故此论题实得为深入探讨研究之。本文以探讨两岸房地产业的销售通路现况,及瓶颈之研究;就房地产业的经济而言,销售通路顺畅情形,与瓶颈障碍的研讨,为重点方向,故所谓货畅其流,才能地尽其利,人尽其才。本文通过研究两岸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沿革,及两岸房地产业销售通路与影响因素的差异,寻找出台湾房地产业销售通路,可为中国大陆借鉴之处。本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各章节之内容如下分述:第一章导论;对全文的概括性介绍,通过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思路及其方法,与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说明本文写作的方向与意涵,及本文创新与难点的解决。第二章、理论与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与房地产的经济学基础相关的五个理论,经济周期理论(Business cycle Theory)、地租理论(Landtax Theory)、泡沫经济理论(Foam Economy Theory)、消费函数理论(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房地产投机理论(Theory that the real estate speculates);及论述关于房地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说明;第三章、房地产相关概论与经济研究机制综述;本章为房地产相关概论与研究机制的探讨,首先从学理上界定相关房地产概论基础,接着论述销售通路相关概论界定,后为房地产经济研究机制的述说。第四章、台湾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本章节主要内容先从台湾房地产业发展的现况做探讨;再从台湾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探讨,再针对台湾房地产未来发展动向、市场的结构等,进行详实探究与归纳。第五章、台湾房地产销售通路分析。主要阐述台湾房地产经纪业制度、证券化制度与预售屋交易制度之现况、特性及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进行详实探究与归纳。第六章、台湾房地产销售瓶颈及应对策略。本章主要研究内容为台湾房地产销售通路的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之瓶颈所发生的问题点,和改善的对策建议。及台湾解决房地产销售瓶颈的经验总结。第七章、大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本章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叙述大陆房地产发展的概况,再阐明大陆房地产业市场结构中的问题,及论述大陆房地产销售通路面临的问题;第八章结论与建议,本章主要为针对两岸房地产的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销售通路瓶颈,经过本文的研究后提出,并总结主要问题征结点,后再对中国大陆,改善房地产销售通路瓶颈解析出建议方案,主要是借鉴台湾经验,用于改善中国大陆目前的房地产业销售三大通路提出建言,最终总结出一些改善与借鉴办法。本文主要的结论在于两岸房地产三大销售通路(约占销售市场百分之八十)问题点的发掘;并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提出可行的改善对策;以期能对两岸房地产事业有所帮助,更促使两岸经济蓬勃发展。相较于大陆房地产业,台湾发展较早,相关销售通路渐趋完善,经由本研究以期,提供对中国大陆房地产业销售通路可借鉴之处,进而提升中国大陆房地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方向:第一、为促使两岸房地产业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并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第二、以两岸房地产业销售通路之经纪业制度、证券化制度、预售屋交易制度通路现况及瓶颈作研究,盼两岸相互取长补短,透过完善的房地产业的销售管道,以健全房地产业交易程序与制度。第三、经研究结论结合学者与企业界的意见,对两岸房地产销售通路业提出房地产业销售市场的经营方针,并完成房地产销售通路的趋势探讨。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作者先以现场田野调查方式,一步一脚印针对房地产销售市场实地现常踩踏,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且与经纪人经由预售屋与二手房买卖上手实务经验,及房地产证券化的证券采购,具有多年丰富经验,沿途并搜集房地产三大通路相关资料;如今信息的数据可与人等高,验证了理论与实务需互相配合,才能相辅相成;正所谓实务经验要有理论为后盾不然会失之于“盲”:而理论需有实务经验相配合,否则会行之于“空”;如此才不会沦为纸上谈兵,泛泛的无稽之说而已;以如此多年实务经验,配合本文的房地产经济理论方式写作论文,亦应相得益彰;虽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可说其创新之处,应是寥若晨星的可贵。尤其是以现场田野调查方式,搜集到的第一手最正确的资料,(就像股票市场的内线消息一样准确),非一般经由网络或文献已经过好几手的包装,并已过时的资料所做的研究论文;故本文所做的研究结果,应为最真实的现场实务需要,而提出建议的方案最符合实际的策略,也对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帮助最大,为一创新之点。综观国内外文献很少以房地产销售市场面,深入探讨通路发生的问题;而以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三大主要通路,(实务上为房地产业涵括面最广大的销售市场),切入问题症结点;经由两岸房地产业不同制度、与目前现况,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先行研讨,再用“归纳法”及“交叉比对法”同时进行,梳理比对出两岸方方面面不同处;最后详细解析研究归纳出改善决策,应是最合乎中国大陆房地产业的需要,惟独本文较为独到研究方式。两岸同文同种,且具有共同的悠久长远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的传统熏陶;并在儒家孔孟思想教育下,基本思维与作法较一致;与其他论文用海外其他国家的作法作比较并引用改善的对策;实务上应不适合中国大陆国情采用,故本文应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两岸房地产业两种制度与现象,找出其间的异同与优劣,将之归纳成趋势、原则,以作为解决、改进问题与制度之参考;应是最适合中国大陆国情采用的策略,故笔者主要为两岸房地产经纪业、证券化、预售屋三大销售通路,经过本文的研究提出,总结主要问题的观点,最后再对大陆改善房地产销售瓶颈的建议,主要是借鉴台湾经验,针对大陆改善目前的销售状况提出建议,而总结出一些改善与借鉴办法;亦是另一创新之处。中国大陆历经过去十几年的跳跃式经济成长,各界普遍预期未来仍可保持显着优异的“年”经济成长率。加上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变,中国大陆经济可以说具备雄厚的长线增值潜力。但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才发展二十余年,目前尚处于调适时期,有待发展完善法令,并建构良善的销售市场通路。本文主要结论为对,中国大陆房地产经纪人、证券化、预售屋销售市场的三大通路;所衍生的问题,对中国的政府、投资人、实务界三面向,经研究提出建言;并藉鉴台湾经验提出合乎中国急需,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而使房地产销售三大通路市场瓶颈的消除与改善政策的施行,将是稳定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张周龙[7](2012)在《台湾信息电子产业实施变革领导路径提升经营绩效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电子产业所处的环境变动日益复杂,或是外在环境突然变化,产生危机,使得企业遭受到生存的威胁,企业为了保有竞争力,必须能够迅速因应外界的变动,高阶领导人若未能于危机发生前,充分掌握未来环境的变化趋势,提早适应新的领域;或是引进新的技术,进而改变营运模式与架构,以稳定企业,避免企业遭受到破产的立即危机,保持持续营运,进行大幅度的转型变革,那这企业就会濒临灭亡了。故企业内部高阶领导人一旦无视这一事实就会注定失败,企业变革已经是当今每个公司所要面对的议题,因此,企业领导人在企业变革中的角色定位更显得重要,高阶领导人如何实施变革领导路径来带领企业团队突破此一困境,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端赖企业高阶领导人的智慧,亦是本研究深入探讨的议题。本研究主要在探讨信息电子产业在面临外在环境压力,高阶领导人必须采取变革领导时,如何才能藉由变革领导路径来提升经营绩效,依据天下与管理杂志对领导人特质论述为访谈内容,从IC设计&制造、电子零组件通路、组装制造、品牌等四种型态12家信息电子产业集团共36位之中高阶主管采半开放式之深度访谈,对该企业之创办人、董事长或是总经理之领导特质与风格等议题提出见解与看法,来说明企业之领导人之领导特质与风格与变革领导间相互间的关联性,同时对台湾上市上柜公司共34家信息电子产业发放出250份之问卷,有效回收样本数为173份中,以SPSS19.0做为资料分析之工具,依据研究目的及检定研究假设之需要,使用资料分析包括:叙述统计、信度与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变异数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加以汇总与分析量化资料后,来实证高阶领导人在实施变革领导后,对于企业营运中经营绩效之提升程度。再依据1992年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之「产业微笑曲线」理论,描绘出信息电子产业中IC设计&制造、电子零组件通路商、组装制造、品牌四种不同型态所应遵循组织变革之变革领导路径,此种结合实务与理论为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可提供其它不同领域的产业的领导者在面对环境压力与变迁时,必须实施变革领导时,如何加以应用到该产业的组织变革上,以便带领团队突破困境提升经营绩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再创企业成长的另一高峰。

宁廷陆[8](2011)在《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间竞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在转型期内,我国不断进行政治体制、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等多方面改革。地方政府作为改革创新的参与和推动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理性经济人”理论,地方政府具有“趋利性”的特点,为了分享改革创新的成果,地方政府根据不同利益诉求,审时度势的采取了“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即竞争、合作、竞合。地方政府竞合理论是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利益包括能源资源、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而选择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的策略,地方政府竞合并不是一种悖论,而是审时度势的“趋利”策略。一方面,当面对外部压力时,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布局、资源利用、政策协调等多方面合作,进行“正和博弈”,做大本地区发展“蛋糕”提高本地区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当分享地方政府发展成果时,地方政府便进行激烈的“零和博弈”,尽力争取适合本地发展的利益。本文将在地方政府竞合理论的指导下,具体阐述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最终走向竞合的趋势,并对地方政府竞合做出规范性思考。首先,根据转型期内地方政府竞合策略的演变特点,重点分析了选题的背景缘由及其意义。其次,对地方政府竞合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地方政府在“利益”目标驱动下,采取“零和博弈”、“正和博弈”的不同策略,并且引进企业管理理论的竞合分析方法。再次,在地方政府竞合理论指导下,系统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的策略演变。一方面,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进行激烈的“零和博弈”,甚至恶性竞争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导致的一系列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割据、重复建设、环境污染、区域治理困境等问题。另一方面,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正和博弈”的现状与问题,动因及其限制因素。第四,文章在地方政府竞合理论支撑下,系统分析了以上海为中心竞合的长三角、多中心整合的珠三角、一中心两翼的环渤海的现有竞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又以实体性和虚体性两种模式为出发点,研究了地方政府竞合的可能模式。最后,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竞合理论,文章从构建地方政府竞合的制度保障,完善竞合协调和执行机构,增强竞合观念,创新官员考核晋升机制,强化中央指导支持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构建我国地方政府间竞合关系进行策略性思考。

毛艳华[9](2007)在《香港经济转型的三大难题探析》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香港经济转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提出并探析了当前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发展趋势与多元化发展要求的矛盾;二是香港经济的长远战略定位是城市型经济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三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香港自由经济体制是否需要改变或调整。文章最后提出了配合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取向和策略措施。

章玉贵[10](2006)在《香港的比较优势、发展瓶颈与经济复兴》文中研究说明香港在发展经济中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但近年来经济持续低迷,遇到很多的困难,香港特区政府应尽快根据香港的特点和时代需要,既要看重香港多年来积累的比较优势,更应冷静思考制约香港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借鉴往昔教训,求解复兴之道。

二、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资本下乡研究综述
        (二)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三)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四)村企关系研究综述
        (五)农民组织化研究综述
        (六)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三、关键词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案例概况
    五、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一)论文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安排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利益主体行为逻辑及其关系再造
    1.1 引资入村:政府的治理逻辑
        1.1.1 以资引资:国家资源下乡的策略
        1.1.2 政府入股:政治资源的隐性配置
        1.1.3 政府的市场观与市场化中的政府
    1.2 乡村争资:村治逻辑转换与权力内嵌
        1.2.1 产业振兴:村集体的富民兴村策略
        1.2.2 社会资本获取:工商资本的政治表达
        1.2.3 竞争捷径:主动谋求政府支持
    1.3 选村投资: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下乡
        1.3.1 情感偏好:资本下乡中的政府意志
        1.3.2 企业配合: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
        1.3.3 村企共谋:强化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
    1.4 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再造
        1.4.1 企业参与下的乡村关系再造
        1.4.2 村庄参与下的政企关系再造
        1.4.3 政府参与下的村企关系再造
        1.4.4 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
    1.5 小结
第二章 村治精英吸纳与乡村精英再造
    2.1 经济精英主导下的村庄治理
        2.1.1 做企业家:从“草根”到经济能人
        2.1.2 张榜竞选:从经济能人到村治精英
        2.1.3 精英的困局:村庄治理内生性缺失
    2.2 资本下乡中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2.1 情感俘获:私人关系的公共性拓展
        2.2.2 需求对接:对村治精英破局构想的回应
        2.2.3 信任建构:企业股权结构的社会效应
    2.3 资本下乡中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3.1 先建后补:政府对村治精英的承诺
        2.3.2 垫资建厂:村治精英对政府承诺的回应
        2.3.3 褒奖与荣誉: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反馈
    2.4 精英吸纳的动力来源及其再造结果
        2.4.1 可信承诺:企业的政治关联效应
        2.4.2 “三强四带”:政党能力建设机制
        2.4.3 “联乡兴村”:政府权力下沉机制
        2.4.4 再造结果:村治精英“政治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现代规则下乡与乡土规则再造
    3.1 资本下乡中的现代规则下乡
        3.1.1 股份合作:企业的利益联结策略
        3.1.2 市场排斥:村集体反对股份合作制
        3.1.3 按价收租:村集体的确定性追求
    3.2 乡土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冲突
        3.2.1 宗族认同:乡土规则的生成机理
        3.2.2 规则碰撞:产权与收益单位的分合
        3.2.3 祖宗与神明:分配失序下的暴力抗争
        3.2.4 资本逃离:地方性知识的挤压
    3.3 政府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3.1 寻找土地:选定新址与产权重构
        3.3.2 利益均沾:秩序建构的均衡过程
        3.3.3 程序再造:权力渗透与强制性矫正
        3.3.4 资本回流:乡土规则再造的效应
    3.4 企业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4.1 拒绝签约:农民的理性选择策略
        3.4.2 寻找中间人:企业的行动逻辑
        3.4.3 推举代理人:农民的行动逻辑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社集体再造
    4.1 农民再组织化:企业的治理逻辑
        4.1.1 企业成本控制:农民再组织化缘起
        4.1.2 向政府说好话:重新俘获中间人
        4.1.3 为政府造亮点:寻求政府支持
    4.2 “四社协同”:农民再组织化的过程
        4.2.1 劳务合作社:闲散劳动力组织化
        4.2.2 产业合作社:产业过程组织化
        4.2.3 资金合作社:农民分散资金集聚化
        4.2.4 土地合作社:土地碎片化及其整合
    4.3 组织化利益表达:农民的集体行动
        4.3.1 表达梯度:从中间人到代理人
        4.3.2 理性抗争:利益再表达的过程
        4.3.3 “新中间人”的诞生:政府
    4.4 集体再造:农民再组织化的效应分析
        4.4.1 权力渗透: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表达
        4.4.2 政经分离:农村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4.4.3 精英塑造:农民的“新代理人”
    4.5 小结
第五章 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
    5.1 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
        5.1.1 利益主体关系:从失衡到均衡
        5.1.2 制度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5.1.3 组织建设:从失序到有序
        5.1.4 农民能力建设:从单一到全面
        5.1.5 农民认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
    5.2 村庄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
        5.2.1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5.2.2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能力
        5.2.3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5.3 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限度
        5.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冲突
        5.3.2 政企关系的诱变及其风险
        5.3.3 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一)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信任建构是基础
        (二)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三)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性的保障
        (四)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
        (五)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
    二、进一步讨论
        (一)如何完善资本下乡中的企业治理
        (二)如何构筑更为合理的利益增长分享机制
        (三)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国形象”在非洲媒体中的呈现 ——以肯尼亚《民族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一章 《民族日报》涉华新闻样本
    第一节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统计
    第二节 数据编码
    第三节 数据分析
第二章 框架视阈下《民族日报》2018年新闻内容分析
    第一节 《民族日报》主题分析
    第二节 《民族日报》话语结构分析
    第三节 《民族日报》语义微观分析
    第四节 《民族日报》债务陷阱个案分析
第三章 框架视阈下《民族日报》2019年新闻内容分析
    第一节 《民族日报》主题分析
    第二节 《民族日报》话语结构分析
    第三节 《民族日报》语义微观分析
    第四节 《民族日报》“新殖民主义”的个案分析
第四章 《民族日报》“中国形象”框架呈现纵向分析
    第一节 冲突框架:从“我与非我”到“我们与他们”
    第二节 道德框架:偏见与依赖
    第三节 合作框架:相似性与互惠
    第四节 责任归属框架:美方零和博弈思维的驱使
第五章 框架过程的影响因素与传播启示
    第一节 影响框架过程的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节 影响框架过程的地域环境因素
    第三节 把握话语现状转变固有思维范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涯
        二、职业指导
        三、生涯指导
        四、生涯教育
        五、中学阶段生涯教育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比较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初创期(20世纪初—二战结束)
        二、普及期(二战结束—1979 年)
        三、动荡期(1979 年—20 世纪末)
        四、重组期(20世纪末至今)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萌芽期(19世纪末—二战结束)
        二、快速发展期(二战后—20 世纪70 年代初)
        三、综合化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初至今)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比较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发展的主要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比较
        一、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共性
        二、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四、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评价
        五、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支持资源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的基本框架
        三、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四、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五、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评价
        六、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支持资源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的比较
        一、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共性
        二、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第一节 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
        二、英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二节 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构成
        二、美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三节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共性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主要师资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典型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对象:部分还是全体
    第二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职业选择还是能力培养
        一、选择职业还是培养能力
        二、生涯管理能力:生涯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三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课程:专门、渗透还是补充
        一、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嵌入学校整体课程计划
        二、作为跨学科的必修主题进行“课程渗透”
        三、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对正式课程进行补充
    第四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专职、兼职还是专兼结合
        一、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应当具备什么能力
        二、生涯教师的师资应当专职、兼职还是专兼结合
    第五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实施:独立、综合还是分层开展
        一、独立还是综合
        二、一视同仁还是分层开展
    第六节 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有效运行的支持与保障
        一、政策支持
        二、充分的经费投入
        三、多方参与者的有机协作
        四、标准导向的质量保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美两国的经验对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萌芽阶段(20 世纪初-20 世纪30 年代末)
        二、停滞阶段(20 世纪30 年代末-1978 年)
        三、复苏阶段(1978 年-20 世纪年代90 年代末)
        四、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至今)
    第二节 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我国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目标与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三、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实施与评价统筹规划不足
        四、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五、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
    第三节 英美经验对我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转变观念,重塑对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合理认知
        二、制定国家标准,细化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设计
        三、加强整体规划,完善生涯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四、建立专兼结合,能力达标的师资队伍
        五、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合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历史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现状研究的主要结论
        三、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典型问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我国发展中学阶段生涯教育对策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视野的拓展
        二、研究方法的丰富
        三、研究结论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目说明
    二、选题意义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限制
    三、研究现状
        (一) 关於香港史相关的研究
        (二) 关於东华三院历史的相关研究
        (三) 关於东华三院档案的说明
第一章 东华三院概况
    第一节 从广福义祠到东华医院、东华三院
        一、东华医院成立的背景
        二、从广福义祠到成立东华医院
        三、东华医院中医理念与港英政府磨合
        四、东华医院至东华三院
    第二节 东华医院非医疗功能的拓展及与港英当局的磨合
        一、东华医院救助与善业
        二、海内外社团与东华医院的关系
        三、华人社会仲裁与港英政府价值观磨合
    第三节 东华领袖与香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一、买办绅商:面向祖国的年代(1880-1930)
        二、官商巨贾:立足香港寻求发展(1931-1980)
        三、商界精英:植根香港,回归祖国时期(1981-1997前後)
    小结
第二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上1880-1945)
    第一节 东华医院文武庙义学
        一、设立文武庙义学社会背景
        二、文武庙义学招生动机与扩展策略
        三、文武庙义学办学形式及课程
        四、文武庙义学师资及教学概况
        五、文武庙义学收费及学校管理
    第二节 东华医院义学的早期发展及改革
        一、小学的办学策略、学生入学
        二、小学的学制与课程
        三、义学师资及学与教情况
    第三节 东华医院义学与乐善堂义学的横向比较
        一、校舍规模及办学动机
        二、师资待遇及学历
        三、行政管理
        四、课程与教学法
        五、学生表现
        六、财政收入来源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护士学校的办学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课程设置
        三、入学的选拔及就业出路
    小结: 东华医院义学教育之评价
第三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下1946-1997)
    第一节 东华三院小学发展概况
        一、战後小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招生动机及学校扩展的策略
        三、小学的收生程序及课程
        四、小学的课外活动
        五、教师的遴选、待遇及专业发展
        六、升学衔接及评量考核
    第二节 东华中等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一、东华三院中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教育目的与扩展的策略
        三、课程设置及师资
        四、学生培育及学生支援
        五、学校管理与组织
    第三节 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法
        三、东华特殊学校的办学概况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小结 回归前东华教育之发展
        一、重视教育管理的透明度
        二、重视弱势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
        三、灵活有效募款及服务模式
        四、办学团体主导学校的发展方向
        五、东华三院与内地交流之恢复与加强
第四章 香港回归以来东华三院教育发展(1997-2017)
    第一节 回归以来的东华三院中小学教育
        一、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架构
        二、中学的学制及课程改革
        三、小学的学制及课程转变
        四、东华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新趋势
        五、学生培育
        六、东华三院中小学教师发展
    第二节 回归後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转变
    第三节 东华大专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的结束及中东书院的创办
        三、东华学院发展新里程
    小结-东华三院在特区政府管治下的办学特色
        一、发展东华三院院本德育课程-塑造东华故事
        二、鼓励本地、国内、海外考察交流
        三、办学团体资本强大,对教育发展的强势支持
        四、重视平等机会教育及支援
第五章 东华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的互动
    第二节 过渡期至回归以後的东华三院教育
    第三节 “东华人”“东华精神”与香港社会
    小结
结语: 东华教育服务对民办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附表及附图)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5)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涉藏报道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创新点
        1.1.4 三国与中国西藏的地缘关系和历史沿革
        1.1.4.1 印度与中国西藏
        1.1.4.2 尼泊尔与中国西藏
        1.1.4.3 巴基斯坦与中国西藏
    1.2 研究现状
        1.2.1 涉藏报道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国际主流报纸涉藏报道研究
        1.2.1.2 中国涉藏报道的国际化表达
        1.2.2 涉藏报道国外研究现状
        1.2.3 综述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1.1 研究问题
        1.3.1.2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2.1 内容分析法
        1.3.2.2 幻想主题分析法
        1.3.2.3 文献研究法
        1.3.2.4 深度访谈法
    1.4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4.1 泛喜马拉雅地区
        1.4.2 符号融合理论
        1.4.3 场域理论
        1.4.4 文化五维度理论
第二章 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报业发展概况
    2.1 印度报业与《印度时报》
        2.1.1 印度报业发展概况
        2.1.2 《印度时报》简介
    2.2 尼泊尔报业与《喜马拉雅时报》
        2.2.1 尼泊尔报业发展概况
        2.2.2 《喜马拉雅时报》简介
    2.3 巴基斯坦报业与《黎明报》
        2.3.1 巴基斯坦报业发展概况
        2.3.2 《黎明报》简介
第三章 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涉藏报道分析
    3.1 样本抽取与设计
        3.1.1 样本选取
        3.1.2 类目建构
        3.1.3 信度检验
    3.2 样本内容分析
        3.2.1 数量分析
        3.2.2 议题分析
        3.2.2.1 三大报纸议题分析
        3.2.2.2 议题分布对比分析
        3.2.3 引用稿源分析
        3.2.3.1 三大报纸引用稿源分析
        3.2.3.2 稿源引用对比分析
        3.2.4 消息来源分析
        3.2.4.1 三大报纸消息来源分析
        3.2.4.2 消息来源采用对分析
        3.2.5 关键词分析
        3.2.5.1 三大报纸关键词分析
        3.2.5.2 关键使用对比分析
        3.2.6 图片和视频使用分析
        3.2.6.1 三大报纸图片和视频使用分析
        3.2.6.2 图片和视频使用对比分析
        3.2.7 态度分析
        3.2.7.1 三大报纸涉藏态度分析
        3.2.7.2 三大报纸议题态度分析
        3.2.7.3 三大报纸消息来源的态度分析
        3.2.7.4 消息来源与三大报纸涉藏报道态度的关联度验证
    3.3 样本幻想主题分析
        3.3.1 幻想主题分析
        3.3.1.1 《印度时报》幻想主题分析
        3.3.1.2 《喜马拉雅时报》幻想主题分析
        3.3.1.3 《黎明报》幻想主题分析
        3.3.2 语义视野分析
        3.3.2.1 《印度时报》语义视野分析
        3.3.2.2 《喜马拉雅时报》语义视野分析
        3.3.2.3 《黎明报》语义视野分析
    3.4 本章总结
        3.4.1 内容分析总结
        3.4.2 幻想类型总结
第四章 三国主流英文报涉藏报道呈现的问题及成因
    4.1 涉藏报道中符号的现实问题
        4.1.1 议题设置有明显的倾向性
        4.1.2 稿源引用上中国极度失声
        4.1.3 消息来源选择上合理性低
        4.1.4 新闻报道有强烈的情绪态度
        4.1.5 新闻报道有明显的政治性
    4.2 涉藏报道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政治资本的地缘差异
        4.2.1.1 政治形态上存在差异
        4.2.1.2 国际关系上存在竞争与合作
        4.2.2 文化资本的认同差异
        4.2.2.1 宗教信仰差异,受排外教义影响
        4.2.2.2 基于殖民历史,受西方文化影响
        4.2.3 经济资本的分配差异
        4.2.3.1 传媒经济资本存在实力差异
        4.2.3.2 市场化媒体同样追求经济效益
第五章 对提高我国涉藏传播策略的思考
    5.1 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5.1.1 受众需求体系的建构
        5.1.2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差异
        5.1.3 基于深度访谈的一线传播困境
        5.1.3.1 外媒对中国媒体的信任度低
        5.1.3.2 跨文化传播话语模式不适配
        5.1.3.3 人才匮乏带来的内容生产限制
        5.1.3.4 体制导向的管理机制难以调动传媒内生性动力
        5.1.3.5 媒介融合发展的滞后难以提升新闻宣传的效果
    5.2 对涉藏传播策略建议
        5.2.1 传者:统一涉藏立场与口径,完善人力资源配比
        5.2.1.1 观念上要讲政治顾大局
        5.2.1.2 内外宣传要统一口径,中央和地方媒体要打配合战
        5.2.1.3 完善人力资源配比,激发内生活力
        5.2.2 受众:基于受众层次需求的传播技巧
        5.2.2.1 生理需求:形成长期稳定的内容适配
        5.2.2.2 安全需求:规避信息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5.2.2.3 情感需求:从信仰上唤起情感归属
        5.2.2.4 尊重需求:回归真实感,不刻意打造完美香格里拉
        5.2.2.5 自我实现:话语放权,传播主体多元化
        5.2.3 内容:符合跨文化语言逻辑的内容呈现
        5.2.3.1 言说主体自主化
        5.2.3.2 叙述模式故事化
        5.2.3.3 内容呈现可视化
        5.2.4 渠道:打破传播壁垒,搭建多元表达平台
        5.2.4.1 丰富传播主体,拓展传播平台
        5.2.4.2 搭建国际传播协作,增强国际声援
        5.2.5 效果:对涉藏传播的未来展望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6)台湾房地产市场销售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整体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整体思路
    1.2.2. 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难点与主要创新之处
    1.3.1. 主要难点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房地产研究的经济学理论
    2.1.1. 经济周期理论(Business cycle Theory)
    2.1.2. 地租理论(Landtax Theory)
    2.1.3. 泡沫经济理论(Foam Economy Theory)
    2.1.4. 消费函数理论(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
    2.1.5. 房地产投机理论(Theory that the real estate speculates)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学者关于房地产销售市场的研究
    2.2.2. 大陆学者关于房地产销售市场的研究
    2.2.3. 台湾学者关于房地产销售市场的研究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房地产问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3.1.1. 房地产的概念及其特征
    3.1.2. 房地产的类型
第二节 房地产销售通路界定
    3.2.1. 销售通路的类型
    3.2.2. 销售通路的特征
第三节 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
    3.3.1. 房地产市场价格机制
    3.3.2. 房地产市场供求机制
    3.3.3. 房地产市场竞争机制
    3.3.4. 房地产市场利息机制 第四章 台湾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台湾房地产业发展现况
    4.1.1. 台湾半个世纪来的经济发展
    4.1.2. 台湾房地产业发展近况
第二节 台湾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
    4.2.1. 关于房地产景气循环
    4.2.2. 台湾房地产价格变动的因素
    4.2.3. 台湾总体经济对房价之影响
第三节 台湾房地产未来发展动向
    4.3.1. 建立与发展不动产在线登记与管理系统
    4.3.2. 未来将以换屋为主流市场
    4.3.3. 建筑产品定位转型与绿色环保将对价格产生影响
    4.3.4. 台湾未来房地产发展动向 第五章 台湾房地产销售通路分析
第一节 台湾房地产经纪产业分析
    5.1.1. 房地产经纪业现状
    5.1.2. 房地产经纪业特征
    5.1.3. 房地产经纪业的经济作用
第二节 台湾房地产证券化分析
    5.2.1. 台湾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5.2.2. 台湾房地产证券化的规范
    5.2.3. 台湾房地产证券化面临的瓶颈
第三节 台湾的预售屋交易制度
    5.3.1. 台湾预售屋交易制度的历史沿革
    5.3.2. 台湾预售屋交易制度交易的现状
    5.3.3. 台湾现行预售屋交易制度探讨 第六章 台湾房地产销售瓶颈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台湾房地产销售通路之瓶颈分析
    6.1.1. 台湾房地产经纪业遇到的难题
    6.1.2. 台湾房地产证券化制度遇到危机
    6.1.3. 台湾预售屋制度遇到风险
第二节 台湾改善房地产销售瓶颈的对策
    6.2.1. 改善房地产经纪业瓶颈的措施
    6.2.2. 改善房地产证券化瓶颈的对策
    6.2.3. 改善房地产预售屋瓶颈的办法
第三节 台湾解决房地产销售瓶颈的经验总结
    6.3.1. 经纪人改善对策的经验总结
    6.3.2. 证券化改善对策的经验总结
    6.3.3. 预售屋改善对策的经验总结 第七章 大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节 大陆房地产业发展的概况
    7.1.1.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加
    7.1.2. 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旺盛
    7.1.3. 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
    7.1.4. 房地产市场充斥投机行为
第二节 大陆房地产业市场结构中的问题
    7.2.1. 区域性寡头垄断
    7.2.2. 产品的完全差别化
    7.2.3. 规模经济不明显
    7.2.4. 政策性障碍较高
第三节 大陆房地产销售通路面临的问题
    7.3.1. 大陆房地产经纪业的现状与问题
    7.3.2. 大陆房地产证券化面临之挑战
    7.3.3. 大陆预售屋制度的改革探讨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8.1.1. 两岸房地产经纪业销售通路主要问题点
    8.1.2. 两岸房地产证券化销售通路主要问题点
    8.1.3. 两岸房地产预售屋销售通路主要问题点
第二节 对大陆改善房地产销售瓶颈的建议
    8.2.1. 改善中国大陆房地产经纪业销售瓶颈的建议
    8.2.2. 改善中国大陆房地产证券化销售瓶颈的建议
    8.2.3. 改善中国大陆房地产预售屋销售瓶颈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中国大陆不动产证券化相关法律规范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7)台湾信息电子产业实施变革领导路径提升经营绩效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步骤与流程
    1.5 本文创新之处
    1.6 名词释义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台湾信息电子产业的发展
        2.1.1 信息电子产业的界定
        2.1.2 信息电子产业之定义
        2.1.3 台湾电子产业的出现
        2.1.4 信息电子产业的代工特性
        2.1.5 信息电子产业竞争力分析
        2.1.6 信息电子产业未来展望
        2.1.7 小结
    2.2 企业变革探讨
        2.2.1 变革的涵意
        2.2.2 变革的范畴
        2.2.3 小结
    2.3 变革领导相关之研究
        2.3.1 变革领导之意义
        2.3.2 变革领导的模式
        2.3.3 变革领导者特质
        2.3.4 变革领导力
        2.3.5 扎实的变革流程
        2.3.6 变革强调讲通及参与共同原景
        2.3.7 变革领导者之核心能力
        2.3.8 小结
    2.4 经营绩效相关之研究
        2.4.1 经管绩效的意义与衡量
        2.4.2 经管绩效的衡量指标
        2.4.3 小结
    2.5 变革领导与经营绩效之相关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构
    3.2 质性研究
    3.3 个案研究
    3.4 深度访谈法
    3.5 变数之操作性定与衡量
        3.5.1 变革领导
        3.5.2 经营绩效
        3.5.3 公司变项
    3.6 研究样本
        3.6.1 研究对象
        3.6.2 抽样方法
        3.6.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7 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四章 资料分析与个案实证研究
    4.1 资料分析说明
    4.2 信息电子产业领导人特质
        4.2.1 A集团创办人
        4.2.2 B集团创办人
        4.2.3 C科技公司董事长
        4.2.4 D集团创办人
        4.2.5 E集团总裁
        4.2.6 F集团董事长
        4.2.7 G集团创办人
        4.2.8 H集团创办人
        4.2.9 I集团创办人
        4.2.10 J集团创办人
        4.2.11 K集团董事长
        4.2.12 L集团总经理
        4.2.13 小结
    4.3 IC 设计&制造型态
        4.3.1 IC 设计&制造型态特性
        4.3.2 IC 设计&制造型态核心价值
        4.3.3 IC 设计&制造型态的关键成功因素
        4.3.4 IC 设计&制造型态经营型态分析
    4.4 电子零组件通路型态
        4.4.1 电子零组件通路型态特性
        4.4.2 电子零组件通路型态的核心价值
        4.4.3 电子零组件通路型态的关键成功因素
        4.4.4 电子零组件通路产业经营类型分析
    4.5 组装裂造型态
        4.5.1 组装制造型态特性
        4.5.2 组装制造广的挑战
        4.5.3 组装制造型态的核心价值
        4.5.4 组装制造型态关键成功因素
        4.5.5 组装制造经营型态分析
    4.6. 品牌产业
        4.6.1 品牌型态特性
        4.6.2 品牌建立的程序
        4.6.3 建立自有品牌之关键成功因素
        4.6.4 品牌型态经营类型分析
    4.7 变革领导与经营绩效分析
        4.7.1 因素分析
        4.7.2 变革管理之经营型态分析
        4.7.3 变革管理之经营绩效分析
        4.7.4 叙述性统计分析
        4.7.5 构面因素之信度分析
        4.7.6 相关性分析
    4.8 讨论
        4.8.1 IC设计&制造型态
        4.8.2 电子零组件通路型态
        4.8.3 组装制造型态
        4.8.4 品牌型态
第五章 结构与建议
    5.1 研究发现
        5.1.1 IC设计&制造型态变革领导路径
        5.1.2 电子零组件通路型态变革领导路径
        5.1.3 组装制造产业变革路径
        5.1.4 品牌变革领导路径
        5.1.5 小结
    5.2 研究限制与后绩研究建议
        5.2.1 研究限制
        5.2.2 后後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间竞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竞合关系的研究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方政府竞合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地方政府竞合理论的概述
        一、竞合理论阐述
        二、竞合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竞合理论的多重应用
        一、企业间竞合
        二、法条中的竞合
        三、政府间的竞合
第三章 竞合理论审视下的我国地方政府竞争
    第一节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概述
        一、地方政府含义界定
        二、地方政府竞争:一种横向间地方政府关系
    第二节 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一、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含义界定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及其问题
        一、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正效应分析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三、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原因性分析
第四章 竞合理论审视下的我国地方政府合作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概况
        一、地方政府合作含义界定
        二、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历史动态发展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现状及表现形式
        二、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因及其限制因素
        一、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因
        二、地方政府合作的限制因素
第五章 构建我国地方政府竞合格局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关系走向竞合缘由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竞合的现有模式
        一、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竞合
        二、珠三角:多中心的联动整合
        三、环渤海经济圈:一中心两翼的竞合态势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竞合的可能模式
        一、构建区域地方政府竞合的实体模式
        二、构建区域地方政府竞合的虚体模式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合的规范性思考
        一、我国地方政府竞合的多重困境
        二、构建我国地方政府竞合格局的策略性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香港经济转型的三大难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三大难题
    (一) 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发展趋势与多元化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二) 香港经济的长远战略定位:城市型经济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
    (三) 经济转型过程中香港的自由经济体制是否需要改变或调整
三、政策取向与策略措施
    (一) 培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环境
    (二) 加快粤港两地经济的融合
    (三)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战略合作

四、未来香港经济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D]. 马池春. 山西大学, 2020(07)
  • [2]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国形象”在非洲媒体中的呈现 ——以肯尼亚《民族日报》为例[D]. 孙佳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3]英美两国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比较研究[D]. 张蔚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6)
  • [4]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D]. 区少铨(Au Siu chuan).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涉藏报道对比研究[D]. 刘丽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台湾房地产市场销售通路研究[D]. 陈有福. 南开大学, 2013(07)
  • [7]台湾信息电子产业实施变革领导路径提升经营绩效之研究[D]. 张周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8]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间竞合关系研究[D]. 宁廷陆.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2)
  • [9]香港经济转型的三大难题探析[J]. 毛艳华. 学术研究, 2007(04)
  • [10]香港的比较优势、发展瓶颈与经济复兴[J]. 章玉贵. 商业研究, 2006(14)

标签:;  ;  ;  ;  ;  

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