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含海水城市污水的研究

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含海水城市污水的研究

一、两段接触氧化法处理含海水城市污水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应运[1](2021)在《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数百亿吨工业含盐废水的排放及沿海地区的海水代用问题,加剧了污水治理工作负荷及难度。好氧颗粒污泥因结构致密、沉降性能好、生物量高、功能菌组成丰富及抗外界不利环境因子能力强等优势,使其在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中备受青睐。然而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牵制,操作条件较为苛刻,且耗时普遍较长;在应对工业上不同生产季节含盐废水水质波动大的问题时,好氧颗粒污泥自身调控较为滞后;加之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气候会进一步抑制生物酶活性,限制了好氧颗粒污泥在实际含盐废水处理应用中的推广。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开发了以铁基修饰的塔宾曲霉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好氧颗粒污泥简易培育方法,研究了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尺寸效应及形成机理;经盐梯度驯化形成耐盐颗粒后,探究外源添加Fe3O4促进系统应对高盐废水C/N波动冲击的可行性及机制;分离筛选出多株不同种属耐盐功能菌,按比例进行复配,形成低温下仍具较高脱氮效能的复合菌剂,投加至耐盐颗粒污泥系统,并探究了其对实际海产品加工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效能提升的可行性与机理;研究结果能够为解决好氧颗粒污泥在实际含盐废水处理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1)铁基修饰AT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形成机理研究针对原生菌丝球内部菌丝缠绕相对疏松、生物絮凝性能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不同Fe3O4纳米材料对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AT)菌丝球进行修饰,发现经Fe3O4@Si O2-QC纳米粒子修饰后的AT菌丝球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表面疏水性和表观粘度较未修饰前分别增加了45.41%和42.38%,生物絮凝性能提高。针对目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条件苛刻和耗时久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利用铁基修饰的菌丝球与絮状活性污泥共培养的简化培育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初步聚集在AT菌丝球上的活性污泥生物量可达1.54 g/g,初步形成的以AT为骨架(AT-based)的好氧颗粒污泥(AT-AGS)的比耗氧率(SOUR)可达58.03 mg O2/g VSS·h。初始AT-AGS经筛分后独自继续培养至第9天,便可形成具有较高生物活性(64.45 mg O2/g VSS·h的SOUR)和较优沉降性能(58.22 m/h的沉积速率)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结合污泥表面性质、XDLVO数学理论模型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调控等分析,揭示了颗粒污泥形成机理:表面带正电的AT菌丝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及三维网状骨架结构促使了絮状活性污泥的初始聚集,菌丝球和初步聚集的污泥微生物互作下,增加的c-di-GMP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刺激分泌更多的疏水性及粘性胞外聚合物(EPS),促进了后期絮状活性污泥在菌丝表面聚集,聚集在菌丝表面的污泥微生物生长繁殖,进一步增加颗粒生物量,形成成熟的AT-AGS。在高进水负荷条件下,AT-AGS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比接种絮状活性污泥的高出12.24%和16.29%。高通量测序表明,AT-AGS的负责碳氮磷去除的功能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高于接种的絮状活性污泥。(2)AT-AGS的尺寸效应研究针对不同尺寸的传统AGS在污染物去除性能及结构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颗粒内部孔隙、细胞EPS组成与空间分布及颗粒表面特性等,分析了颗粒内部微环境对功能菌定植及丰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AT-AGS的总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而平均孔径则是先增大后减小;EPS分泌整体随着粒径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小尺寸颗粒(0.5-1.5 mm)GS的胞外蛋白含量最大(67.53 mg/g VSS),而中等尺寸颗粒(1.5-3.0 mm)GM的胞外多糖含量最大(65.02mg/g VSS),导致了微生物表面特性的差异,以此形成了不同尺寸颗粒不同的微环境。原位荧光杂交分析技术表明,AT-AGS的内部微环境差异调控着功能物种的空间分布。GS和GM降解有机物菌属的相对丰度比大尺寸颗粒(3.0-5.0 mm)GL约高出11%。GM硝化菌属和反硝化菌属的相对丰度比GS和GL高出1.09%~11.54%。生物酶活性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GM的脱氢酶、氨单加氧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高出GS和GL 1.32~3.09倍。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GM的amo B、hao、nxr A、nxr B、nar G和nir S等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是GS和GL的1.31~37.55倍。(3)耐盐AT-AGS的形成及抗逆特性研究针对高盐胁迫因子严重抑制功能菌生长代谢、破坏菌种间稳定的相互作用的问题,本文采用盐梯度驯化方法培育耐盐功能菌,发现AT-AGS在6.25、12.5、25、37.5和50 g NaCl/L盐度条件下达到性能稳定状态的耗时比絮状活性污泥分别少4、5、8、7和8天,表现出更高的耐盐驯化效率。形成的耐盐AT-AGS在50 g NaCl/L盐度条件下的COD和氨氮去除率比耐盐絮状活性污泥分别高出11.83%和7.18%。耐盐的AT-AGS显示出更强的生物量截留能力(7.92 g/L的MLVSS)和更高的代谢活性(48.06 mg TF/g VSS·h的脱氢酶活性)。耐盐AT-AGS总胞外多糖含量(80.7 mg/g VSS)接近于耐盐絮状活性污泥(46.3 mg/g VSS)的2倍,在维持系统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耐盐驯化后AT-AGS保持了较高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耐盐的Marinobacterium(相对丰度为32.04%)演替为最主要的菌属。针对含盐废水同时存在水质C/N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铁元素协同抵抗双重胁迫的应对策略。通过向耐盐AT-AGS系统外源添加1.5 g/L Fe3O4,发现污泥响应高盐废水C/N波动冲击后达到性能稳定的耗时大幅缩短,各阶段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较对照组高出2.27%~8.55%。Fe3O4的添加提高了系统在应对C/N波动时的功能菌截留能力,维持了污泥较高的絮凝活性,保障了系统较高的稳定性。此外,Fe3O4提高了污泥在C/N波动条件下的电子传递系统活性,促进了细胞维持较高的生物酶活性。(4)耐盐AT-AGS耦合复合菌剂生物强化的性能研究针对实验室培养的耐盐多菌体系很难高效处理成分复杂且多变的实际含盐废水的问题,本文通过从海产品加工企业周围土壤分离筛选出2株耐盐氨氮利用菌、2株耐盐亚硝氮利用菌和3株耐盐硝氮利用菌,并依据环境因子耐受性试验结果,按比例复配,制备形成在低温(15℃)条件下具有较高综合脱氮性能的复合菌剂。将5%(w/w)复合菌剂分批次(在第1天和第10天分别投加2.5%)投加至耐盐AT-AGS系统,用于强化处理实际海产品加工废水,发现稳定状态下生物强化组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高出12.13%和17.20%,氨单加氧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也比对照组分别高出60.00%、66.39%、61.97%和95.24%。(5)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普适性及性能研究最后考察了黑曲霉、烟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白色链霉菌等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可行性,发现4种菌丝球在优化条件下初步聚集的污泥生物量可分别达1.24、1.73、1.75和1.89 g/g,形成的初始颗粒的SOUR可分别达36.52、54.11、45.36和56.95mg O2/g VSS。筛分后继续培养都可以形成性能稳定的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呈现出较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酶活性和较强的污染物去除性能,表明利用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具有普适性。

潘超[2](2019)在《SBR-超滤联用技术处理含盐生活污水及其微生物群落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使用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超滤联用技术对船舶与海洋平台含盐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主要利用投加海水提升盐度的方法对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进行了从2wt%-4wt%五个不同盐度阶段的驯化,经过五个不同的盐度驯化周期后,SBR反应器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较好,驯化污泥始终保持较高活性,并未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本文的驯化污泥在4wt%盐度下稳定后的系统出水CODCr(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可以达到92.34%,出水NH4+-N(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88.96%,出水TP(总磷)去除率可以达到84.27%,证明了通过耐盐菌驯化实现生物法处理含盐污水的可行性。选用外置超滤膜组件对SBR系统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经超滤膜组件处理后的系统出水浊度与色度有了极大提升,并小幅提升了SBR反应器中系统出水的有机污染物去除率。SBR-超滤联用技术的最终出水CODCr为34.10mg/L、出水NH4+-N为2.07mg/L、出水TP为0.77mg/L、出水pH为7.5,满足现有的船舶与海洋平台生活污水排放标准。驯化污泥中盐度的提升对微生物种群变化表现出了极强的选择性,随着盐度的提升,驯化污泥中不适应高盐环境的微生物逐渐被淘汰,而驯化污泥中剩余的优势微生物种群便成为了高盐环境下处理含盐生活污水的关键菌种。在长期使用海水驯化污泥的情况下,驯化阶段的活性污泥与海水菌之间的亲缘关系要比其他内陆或沿海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亲缘关系更加密切。本文中的活性污泥种泥经过长时间的海水驯化作用以后,得到了兼具耐盐与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的一种全新耐盐活性污泥。该驯化污泥结合了传统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小部分微生物群落及大部分的海水菌,可以在耐受较高盐度的情况下同时保证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高去除率。在纲分类单元下的Flavobacteriia;在目分类单元下的Flavobacteriales、Rhodobacterales、Propionibacteriales;在属分类单元下的Winogradskyella、unclassifiedf<sub>Flavobacteriaceae、unclassifiedf<sub>Rhodobacteraceae,这些菌种都可以在高盐度条件下保持较高物种占比的同时对SBR反应器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是本文处理船舶与海洋平台生活污水的关键菌种。

刘传伟[3](2012)在《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高盐废水的生物处理中,对生物处理系统受到盐度的影响以及高盐环境下有机物和氨氮处理效果的研究结论目前还不统一。目前应用在实际的处理系统中有A2O工艺、SBR工艺、传统活性污泥法、生物滴滤池、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等等上,对于高盐废水中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的研究进行的并不多。本文通过一定是试验理论研究,以期为高盐废水的处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采用(MBR)工艺,研究高盐废水中污泥培养沉降性能,以及高盐废水中有机物、氨氮降解变化规律,对丰富高盐度废水污水处理的理论及指导工程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逐步按比例提高高盐水(20%、30%、40%、50%、60%、70%)和直接加入50%比例高盐水,对两种活性污泥进行高盐驯化的方式进行了比较,然后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氨氮进水负荷、盐度冲击、PH值变化等对高盐活性污泥系统有机物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污泥培养训话方面的研究:活性污泥在无盐环境下驯化良好,生物处理系统中有机物及氨氮去除率均能达到95%以上。在加入高盐废水后,随着高盐废水比例的提高,生物处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结构也发生变化了,活性污泥的絮凝体逐渐变小,同时絮凝体紧密度逐渐变高;污泥体积指数(SVI)随高盐水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盐度急剧增加时,通过16-30d活性污泥培养初期、中期、后期的占优势的微生物分别为屋滴虫和任意变形虫、半眉虫、钟虫和规则形状的菌胶团。菌胶团的出现说明嗜盐菌的培养成功,具备良好的耐盐性。2、有机物去除规律的研究:控制进水参数PH值在7.5-8.5间,营养比BOD5:N:P=100:5:1,温度控制在20-25℃,在进水有机物浓度为400mg/L左右的条件下,通过逐步提高高盐水比例至50%和直接加入50%比例高盐水的两种高盐活性污泥驯化方式探究有机物去除率;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下,探究PH、有机负荷、盐度冲击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3、氨氮去除规律的研究:控制进水参数PH值在7.5-8.5间,营养比BOD5:N:P=100:5:1,温度控制在20-25℃,在进水氨氮浓度为45mg/L左右的条件下,通过逐步提高高盐水比例至50%和直接加入50%比例高盐水的两种高盐活性污泥驯化方式探究氨氮的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下,探究PH值、有机负荷、盐度冲击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通过试验,在采用MBR工艺处理高盐废水,得到最佳的处理效果的技术参数,降低采用物化方法处理费用高和能耗高,为实际工程废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持。自然界中的丰富的海水资源也是含有很高的盐度,如何来利用海水资源解决目前面临的缺水问题,对高盐度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就尤为至关重要。

袁慧[4](2010)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盐污水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生物处理技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具有许多其它水处理工艺所不具备的优点,近年来备受研究者们关注。本试验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盐生活污水,在生活污水中投加无机盐(分析纯NaCl)。监测随着盐度增加,系统中有机物、脱氮效率及膜通量等的变化情况。首先进行静态试验,在其他工况不变的情况下,以0.5%(含盐量5g/L)为盐度变化梯度,不断增加系统中的盐度到5.0%,观测系统中微生物活性及污泥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当盐度小于3.0%时,污泥的形态和絮凝性变化不明显。当盐度达到3.0%时,反应器内污泥混合液表面浮现少量黄色、细腻、看似粘稠光滑的污泥,不再以絮体形式存在,但将其从反应器分离出来后,仍具有沉降性能,上清液开始发黄,污泥的絮凝性和沉降性变差。当盐度继续增加时,上述状态的污泥的量越来越大,污泥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絮体变松散,沉降性变更差,污泥污泥混合液的颜色逐渐变暗,上清液也越来越浑浊;当盐度为5.0%时,污泥絮凝性和沉降性很差,污泥混合液发黑发暗,上清液也很浑浊。当盐度从5.0%突降较多时,污泥彻底发黑变质,絮凝性和沉降性基本丧失,上清液极为浑浊。由此可见,高盐度和盐度突然变化都会抑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从而影响污泥絮凝性和沉降性能,而且从高盐度变化到无盐环境时影响更大。然后进行动态试验,改变处理工况,监测出水水质,确定反应器处理效果最佳的工况。然后以0.5%为变化梯度,将系统盐度从零增加到4.0%,监测其出水水质(CODMn、氨氮、总氮)、污泥浓度及膜通量的变化,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分析总结盐度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盐度为0.5%、1.0%、1.5%、2.0%、2.5%、3.0%、3.5%、4.0%时,系统有机物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0%、81.8%、78.1%、76.0%、75.5%、74.4%,系统氨氮平均去除率为别为91.9%、90.6%、90.1%、87.7%、87.1%、89.7%、84.0%、79.5%,系统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1%、41.1%、35.7%、33.8%、31.2%、30.3%、27.8%、25.1%。膜污染主要是由系统中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引起。盐度对膜污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盐度对系统中微生物代谢有很大影响。盐度增加,系统中污泥混合液浓度和粘度增加,使得系统中胞外聚合物的浓度随之增加,从而加快膜污染速度。

张楚[5](2009)在《高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外高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张哲[6](2009)在《MBR工艺处理高盐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对模拟高盐废水生物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对常温(18~25℃)高盐条件下MBR工艺有机物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了盐度变化对活性污泥性能以及对有机物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高盐下实现MBR工艺短程硝化的可行性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对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污水中海水比例为50%,进水COD浓度为700~800mg/L,进水氨氮浓度为80~100mg/L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了溶解氧(DO)、水力停留时间(HRT)、进水pH值和污泥浓度(MLSS)等运行参数对COD和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区DO小于1mg/L时,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均较低,但是由于膜的特性,COD的去除率明显好于氨氮。好氧区DO为1~2mg/L时,即可以取得较好的去除效果,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1.91%、91.44%。COD和氨氮去除率随HRT的延长而增加,在HRT为12h时,即可取得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1.34%、91.64%。pH值为8.0时,COD平均去除率为91.82%,pH值升为8.5时,反应器内亚硝化菌的活性最强,氨氮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3.69%,但pH值过高(大于9),则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去除效果。MLSS为7~8g/L时,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01%和91.94%,过高或过低的MLSS都会影响去除效果。由于盐度影响,微生物活性受到较大抑制,因此本试验在相同DO(1~2mg/L)条件下,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比处理淡水废水时低,而且需要达到比处理淡水废水时更长的HRT和更高的MLSS,才能取得较好的去除效果。好氧区DO为2~3mg/L,HRT为12h,pH值为7.5~8.5,污泥浓度为7~8g/L,进水COD浓度为700~800mg/L,进水氨氮浓度为80~100mg/L的条件下,改变进水盐度,考察了盐度变化对活性污泥性能、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以及在盐度变化冲击后去除效果恢复至稳定的周期。结果表明,高盐度有利于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在10%海水盐度下,SVI为105左右;在50%海水盐度下SVI为70左右;海水比例在30%范围内的变化对生物处理的影响不明显,但是海水盐度降低对生物处理造成的影响比海水盐度升高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海水盐度由50%降到30%,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91.73%、91.03%降到81.98%、74.30%,去除效果恢复至稳定大约需要4周至5周;海水盐度由30%升到50%,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93.82%、92.11%降到86.90%、83.05%,去除效果恢复至稳定只需要2.5周。在污水中海水比例为50%,HRT为12h,污泥浓度为7~8g/L,进水COD浓度为700~800mg/L的条件下,考察了DO、进水氨氮浓度和pH值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控制DO为0.5mg/L~1mg/L,pH值为8.5~9,进水氨氮浓度为225mg/L时,亚硝化率均可达到50%以上,可以实现短程硝化。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由于硝化菌具有适应性,亚硝化率有所下降。

成广勇[7](2009)在《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微生物相动态变化及其与污泥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不同工艺(SBR、A/O、MBR等)条件下对各种废水参数(氨氮、COD)等的去除率的差异上,而对活性污泥从驯化初期到成熟期以及各种不同外界参数(温度、pH值、盐度等)下污泥中微生物相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的优势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很少。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SBR反应器作为载体,主要研究了淡水污泥驯化初期、污泥形成期、污泥增长期、污泥成熟期等各个阶段的代表性生物并找出其中的优势生物群体;不同海水浓度条件下(10%、20%、30%、50%)的标志性生物群体以及优势生物群体;不同外界条件(pH值、DO、HRT、温度)对废水中微生物的影响以及优势微生物群体的变化;高盐条件下污泥性状及指标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这对研究高盐废水的生物处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污泥驯化初期,颜色为黑色,污泥表面由丝状菌缠绕,污泥活性很差,沉降性能很差,氨氮、COD去除率在3%~10%之间,其代表性微生物为丝状菌、游离细菌。经过约9d的驯化,污泥进入形成期,污泥颜色变为灰褐色,污泥活性有所增强,沉降性能亦有所增强,氨氮、COD去除率在10%~30%之间,其代表性微生物为游泳性纤毛虫、吸管虫等。经过约18d的驯化,污泥进入增长期,污泥颜色变为黄褐色,污泥活性显着增强,沉降性能较好,氨氮、COD去除率在30%~80%之间,原生动物大量出现,其代表性微生物为钟虫、累枝虫等。经过约17d的驯化,污泥进入成熟期,污泥颜色变为橘黄色,氨氮、COD去除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约在80%~89%之间,原生动物迅速繁殖,其代表性微生物为钟虫、轮虫。在污泥进入成熟期,氨氮、COD去除率稳定在86%左右之后,开始添加10%的海水,盐度增加对微生物有一定影响,钟虫、轮虫数量有所减少,随之氨氮、COD去除率也从原来的86%左右降低到82%左右,但钟虫、轮虫依然是优势微生物。经过约10d驯化,氨氮、COD去除率上升到85%左右,开始添加20%海水,氨氮、COD去除率降低到78%左右,钟虫、轮虫数量并没有大量减少,且仍占优势,说明二者已经具有一定的抗盐度冲击能力。经过约10d驯化,氨氮、COD去除率稳定在84%左右,开始添加30%海水,氨氮、COD去除率降低到72%左右,钟虫、轮虫数量有较大的减少,说明较高的盐度对微生物的影响较大。经过12d驯化后,氨氮、COD去除率上升到85%左右,并保持稳定,添加50%海水,氨氮、COD去除率迅速下降到60%左右,钟虫、轮虫大量减少,说明较大盐度变化和较高的盐度会对微生物生长产生较大冲击。但经过20d的驯化,氨氮、COD去除率逐渐上升稳定在84%左右,钟虫、轮虫大量增加,说明二者已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已驯化成为耐盐微生物。在氨氮、COD去除率稳定之后,每隔5d改变一次pH值(7.0、7.5、8.0、8.5)研究pH值对氨氮、COD去除率及微生物的影响,得出pH值在8.0~8.5之间最为合适;每隔5d改变一次DO浓度(0.5 mg/L、1.0 mg/L、2.0 mg/L、3.0mg/L),观察DO浓度对氨氮、COD去除率及微生物的影响,得出D0在2.0 mg/L能满足要求;每隔5d改变一次HRT(6h、8h、lOh、12h、15h),观察HRT对氨氮、COD去除率及微生物的影响,得出HRT≥12h可以满足要求。随着环境温度缓慢降低,观察温度对氨氮、COD去除率及微生物的影响,得出温度在19℃以上污泥和微生物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活性。向未驯化污泥中直接添加50%海水,观察驯化从初期到后期的微生物变化,探讨微生物和污泥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进水氨氮,保持进水COD不变,观察微生物变化,探讨与氨氮去除相关的微生物;提高进水COD,保持氨氮进水不变,观察微生物变化,探讨与COD去除相关的微生物。

景琪[8](2008)在《含盐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启动方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海水冲厕是缓解沿海地区缺水状况的有效途径,但含盐污水可能对现有生物处理工艺产生影响,有必要对含盐污水生物处理相关技术开展研究。本课题利用SBR反应器模型,在实验室研究了含盐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启动方式,对比了采用淡水污泥接种和采用海水污泥接种的两种启动过程,考察了接种培养、驯化和试运行等阶段的污泥性能和污染物处理效果。污泥接种培养阶段的研究表明:当进水不含海水时,接种淡水污泥(深圳罗芳污水厂)的反应器运行10d后出水水质达到稳定,COD及氨氮去除率均>96%;当进水全为海水时,分别采用了取自蛇口、红树林和南澳的3组海泥进行接种试验,反应器运行18d后处理效果都达到稳定。其中,接种蛇口海泥的反应器出水水质最好,COD和氨氮去除率为86.82%和94.90%。针对含盐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了曝气时间、温度、pH值和含盐量冲击负荷对反应器的影响,发现最佳接种培养条件为:曝气时间为6h、温度30℃、pH为68及含盐量冲击负荷小于7g/L。污泥驯化阶段的研究表明:利用罗芳污水厂污泥接种驯化后可处理海水比例为080%的生活污水,当海水比例高达80%时,COD去除率为85.38%;氨氮去除率为79.57%;利用蛇口海水污泥接种驯化后可处理海水比例低为100%20%的生活污水,当海水比例低至20%时,COD去除率为90.69%;氨氮去除率为89.36%。研究表明,处理海水比例为040%的污水时,宜采用淡水污泥启动反应器;处理海水比例为60100%的污水时,宜采用蛇口海泥启动反应器;海水比例在40%60%时两种污泥均可,但此范围内淡水污泥具有更好的抗含盐量冲击能力。试运行反应器处理海水比例为30%的污水,发现每次提高进水中海水比例10%和直接提高进水中海水比例至30%的方法均可驯化出具有良好COD降解效果的活性污泥,虽然达到相同的COD去除率时后者所用时间短,但前者的COD降解速率快,且生物相比较丰富。综上所述利用生物法来处理含海水的城市污水时可行的,污水中海水比例为0100%时,本文给出了利用何种污泥处理比较合理的建议。

邹士洋,张建平,伍俊荣,丁冰泉,黄富民[9](2008)在《生物技术处理高含盐废水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海水利用是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其面临大量含盐废水的后处理问题。高盐环境会引起微生物细菌质壁分离或丧失活性,导致传统生物系统的处理效率降低或失效。因此,高含盐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作者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高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蔡琦[10](2008)在《光合细菌配合UASB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产品加工产业在沿海城市日益发展。加工过程中,为节约淡水资源,可以使用海水代替淡水,因此而导致其废水含盐量很高。含海水的海产品加工废水属于难处理的高盐有机废水。因而,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最经济有效的工艺,来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并确定其运行参数显得很有必要。光合细菌以其广泛适应性成为近年来污水处理中的常用方法,从海水中分离培养的光合细菌具有很高的耐盐性。本论文研究了光合细菌配合UASB工艺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的可行性。按12%,24%,36%,48%,60%海水比例的梯度逐步提高进行驯化运行试验,并探讨了盐度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确定了该处理系统的运行参数。实验结果:(1)根据正交试验结果选定适于光合细菌X1菌株生长的培养基最佳组成为NH4Cl 0.1g,CH3COONa 3.5g,MgCL2 0.1g,CaCl2 0.1g,KH2PO4 9.6g,K2HPO4 0.4g,酵母膏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毫升。(2)不同海水比例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在相同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随着海水比例的增加,有机物去除率逐渐降低。(3)水力停留时间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COD浓度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降低;COD去除率却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升高。12%,24%海水比例的生活污反应系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h;36%,48%海水比例的生活污水反应系统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6h。该系统处理含60%海水比例以上的生活污水(Cl-浓度为11g/L以上)是不可行的。在HRT为24h条件下,其平均填料负荷为0.58kgCOD/m3·d。试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的耐盐性弥补了UASB工艺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过程中微生物受冲击难以形成颗粒污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两段接触氧化法处理含海水城市污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段接触氧化法处理含海水城市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盐废水生物处理概述
        1.1.1 含盐废水来源及特征
        1.1.2 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现状
    1.2 好氧颗粒污泥概述
        1.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发展与特性
        1.2.2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1.2.3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1.2.4 好氧颗粒污泥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菌丝球概述
        1.3.1 菌丝球形成及特性
        1.3.2 菌丝球的应用现状
    1.4 铁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1.4.1 铁对功能物种生物活性的影响
        1.4.2 铁元素对污泥结构的影响
    1.5 生物强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基修饰AT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 NPs修饰AT菌丝球及其性能
        2.3.2 AT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聚集
        2.3.3 初始AT-AGS形成机理
        2.3.4 AT-AGS成熟过程及机理
        2.3.5 AT-AGS的污染物去除效能
        2.3.6 AT-AGS的微生物群落演变和主要功能物种
        2.3.7 AT-AGS的尺寸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盐AT-AGS的形成及抗逆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在高盐胁迫下的COD去除性能
        3.3.2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在高盐胁迫下的氮去除性能
        3.3.3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变化
        3.3.4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EPS变化
        3.3.5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3.3.6 耐盐絮状活性污泥和耐盐AT-AGS的重金属吸附性能
        3.3.7 Fe_3O_4强化耐盐AT-AGS处理C/N波动的高盐废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盐AT-AGS耦合复合菌剂生物强化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耐盐氨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2 耐盐亚硝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3 耐盐硝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4 复合菌剂的制备及脱氮性能
        4.3.5 复合菌剂强化处理海产品加工废水的投加策略选择
        4.3.6 不同复合菌剂投机策略对污泥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普适性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丝状菌辅助活性污泥絮凝造粒的接种策略评估
        5.3.2 预制菌丝球的性能优化
        5.3.3 菌丝球辅助活性污泥絮凝初始造粒
        5.3.4 菌丝球-颗粒污泥的成熟过程
        5.3.5 成熟菌丝球-颗粒污泥的污染物去除性能
        5.3.6 菌丝球-颗粒污泥的关键酶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SBR-超滤联用技术处理含盐生活污水及其微生物群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海洋污染现状
        1.1.2 船舶与海洋平台含盐生活污水
        1.1.3 船舶与海洋平台含盐生活污水处理难点
        1.1.4 利用SBR-超滤联用技术处理船舶与海洋平台含盐生活污水
    1.2 SBR工艺与超滤技术
        1.2.1 SBR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超滤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SBR-超滤联用技术处理含盐生活污水的优势
    1.3 船舶与海洋平台生活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船舶与海洋平台生活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1.3.2 国内船舶与海洋平台生活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1.4 内陆含盐生活污水处理研究现状
        1.4.1 物理法处理内陆含盐生活污水
        1.4.2 化学法处理内陆含盐生活污水
        1.4.3 生物法处理内陆含盐生活污水
    1.5 耐盐菌研究现状
        1.5.1 耐盐菌的分类
        1.5.2 耐盐菌的培养与驯化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品
        2.1.2 实验仪器
    2.2 耐盐菌驯化与超滤膜组件
        2.2.1 耐盐菌的培养与驯化方法
        2.2.2 耐盐菌培养与驯化的实验装置
        2.2.3 耐盐菌驯化使用的污水
        2.2.4 含盐生活污水水质分析方法
        2.2.5 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常规分析检测方法
        2.2.6 驯化污泥中的微生物相检测
        2.2.7 超滤膜组件对出水水质进行进一步提升
    2.3 高通量测序分析耐盐微生物群落特征
        2.3.1 DNA提取和PCR扩增
        2.3.2 序列处理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BR-超滤联用技术处理含盐污水与耐盐菌驯化
    3.1 引言
    3.2 耐盐菌的培养与驯化
        3.2.1 实验室阶段的耐盐菌培养与驯化
        3.2.2 企业现场阶段的耐盐菌培养与驯化
        3.2.3 随着盐度提升驯化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
        3.2.4 驯化污泥中的微生物相检测
        3.2.5 驯化污泥耐盐机理的分析
    3.3 盐度对SBR反应器出水水质的影响
        3.3.1 盐度对出水CODCr的影响
        3.3.2 盐度对出水NH4+-N的影响
        3.3.3 盐度对出水TP的影响
    3.4 联用超滤技术对SBR出水进行深度处理
        3.4.1 船舶与海洋平台生活污水排放标准
        3.4.2 联用超滤技术提升出水水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盐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分析
    4.1 引言
    4.2 物种多样性分析
    4.3 种群进化树分析
    4.4 微生物种群分析
    4.5 利用Venn图对样本相似性进行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依据
        1.1.1 选题的背景与依据
    1.2 水资源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水资源现状
        1.2.2 水资源危机及解决途径
        1.2.3 国内外海水利用现状
    1.3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1.3.1 高盐废水的定义和来源
        1.3.2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嗜盐菌的研究现状
        1.3.4 高盐对废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废水来源
        2.1.2 试验装置与试验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工艺简介
        2.2.2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2.3 高盐废水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第三章 污泥培养驯化的研究
    3.1 概述
    3.2 活性污泥的培养
        3.2.1 活性污泥的培养
        3.2.2 正式运行阶段
    3.3 盐度对活性污泥结构与沉降性能的影响
        3.3.1 盐度对污泥结构的影响
        3.3.2 盐度对污泥性能的影响
    3.4 盐度对污泥培养中微生物的影响
        3.4.1 培养初期
        3.4.2 培养中期
        3.4.3 培养后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盐废水中有机物去除规律的研究
    4.1 概述
    4.2 不同驯化方式对有机物去除规律的研究
        4.2.1 系统不含盐度的微生物接种与培养
        4.2.2 逐步提高盐水比例进行驯化
        4.2.3 直接加入 50%高盐水驯化
        4.2.4 两种不不同驯化方式的比较
    4.3 PH 值对有机物去除率的研究
    4.4 有机负荷对有机物去除率的研究
    4.5 盐度变化对有机物去除率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盐废水中氨氮去除规律的研究
    5.1 概述
    5.2 不同驯化方式对氨氮去除规律的研究
        5.2.1 系统不含盐度的微生物接种与培养
        5.2.2 逐步提高高盐水比例进行驯化
        5.2.3 直接加 50%高盐水进行驯化
        5.2.4 两种驯化方式的比较
    5.3 PH 值对氨氮处理率的影响
    5.4 有机负荷对氨氮去除率的研究
    5.5 盐度变化对氨氮去除率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盐污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含盐污水产生的途径
    1.2 含盐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物理化学法处理含盐污水的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生物法处理含盐污水的研究动态
        1.2.3 盐度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1.3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程
        1.3.2 国内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程
        1.3.3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1.3.4 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和主要影响因素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试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试验用水
        2.1.1 膜生物反应器
        2.1.2 试验装置
        2.1.3 试验用水
    2.2 试验方法
        2.2.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2.2.2 运行条件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第3章 盐度对膜生物反应器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1 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3.2 不同盐度生活污水有机物去除规律的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盐度对膜生物反应器脱氮效果的影响
    4.1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机理
    4.2 不同盐度生活污水氨氮去除规律的试验研究
    4.3 不同盐度生活污水总氮去除规律的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度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影响
    5.1 静态试验
    5.2 盐度对MBR 系统中活性污泥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膜污染问题的发生与防治
    6.1 膜污染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6.2 盐度对膜污染的影响
    6.3 膜污染的防治与清洗
        6.3.1 膜污染的防治
        6.3.2 膜污染的清洗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高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含盐量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现状
    1.1 高盐对生物处理系统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1.2 高盐对生物处理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
    1.3 不同盐分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2 高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方法
    2.1 A-B两段接触氧化法
    2.2 传统活性污泥法
    2.3 SBR法
3 展望

(6)MBR工艺处理高盐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淡水资源短缺与海水利用
        1.1.1 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结构与分布
        1.1.2 淡水资源短缺及解决途径
        1.1.3 国内外海水直接利用现状
    1.2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1.2.1 高盐废水的产生
        1.2.2 高盐废水的生物处理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用水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工艺简介
        2.2.2 试验装置
        2.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2.4 实验设备及仪器
第三章 高盐废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去除规律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3 DO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3.1 试验方案及条件
        3.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HRT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4.1 试验方案及条件
        3.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5 PH值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5.1 试验方案及条件
        3.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6 MLSS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6.1 试验方案及条件
        3.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盐度变化对有机物和氨氮去除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3 盐度变化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4.3.1 试验方案及条件
        4.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 盐度变化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4.4.1 试验方案及条件
        4.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海水盐度下短程硝化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3 DO对短程硝化的影响
        5.3.1 试验方案及条件
        5.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 PH值对短程硝化的影响
        5.4.1 试验方案及条件
        5.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 进水氨氮浓度对短程硝化的影响
        5.5.1 试验方案及条件
        5.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微生物相动态变化及其与污泥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淡水资源现状与海水利用
        1.1.1 世界水资源结构与分布
        1.1.2 中国水资源结构与分布
        1.1.3 淡水资源短缺及解决途径
        1.1.4 国内外海水直接利用现状
    1.2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相研究现状
        1.2.1 高盐废水的产生
        1.2.2 高盐废水的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相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用水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工艺简介
        2.2.2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第三章 淡水污泥驯化各阶段微生物相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反应器接种与驯化
        3.2.2 SBR装置运行条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污泥驯化初期
        3.3.2 污泥形成阶段
        3.3.3 污泥增长期
        3.3.4 污泥成熟期
        3.3.5 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及指示作用
第四章 不同盐度下废水中微生物相变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3 10%海水条件下的微生物相的变化规律
    4.4 20%海水条件下的微生物相的变化规律
    4.5 30%海水条件下的微生物相的变化规律
    4.6 50%海水条件下的微生物相的变化规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界条件变化对微生物相及有机物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3 pH值对COD、氦氮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5.4 DO对COD和氮氮去除率及微生物的影响
    5.5 HRT对COD和氨氮去除率及微生物的影响
    5.6 温度对COD和氨氮去除率及微生物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盐度废水性状、指标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
    6.3 高盐废水污泥性状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
        6.3.1 培养初期
        6.3.2 培养中期
        6.3.3 培养后期
    6.4 污水指标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
        6.4.1 氨氮去除率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
        6.4.2 COD去除率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含盐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启动方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资源现状与海水利用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海水利用及含盐污水的产生
        1.1.3 含盐污水处理方法
    1.2 含盐污水处理系统的微生物及其特性
        1.2.1 含盐污水生物处理的可行性
        1.2.2 耐盐微生物
        1.2.3 嗜盐微生物
    1.3 含盐污水生物处理研究现状
        1.3.1 生物相的变化
        1.3.2 污泥的沉降性能
        1.3.3 COD 的去除
        1.3.4 氨氮的去除
        1.3.5 总磷的去除
    1.4 现状研究的局限性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污泥培养
    2.1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1.1 实验用污水来源
        2.1.2 分析测定方法
    2.2 污泥的来源
    2.3 污泥的培养
        2.3.1 培养方法
        2.3.2 结果及讨论
    2.4 污泥的选择
        2.4.1 污水中海水比例为0%
        2.4.2 污水中海水比例为100%
    2.5 污泥的性能
        2.5.1 生长曲线
        2.5.2 活菌数
        2.5.3 增殖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响因素
    3.1 水力停留时间
    3.2 温度
    3.3 pH
    3.4 C/N
    3.5 含盐量
        3.5.1 瞬时含盐量冲击
        3.5.2 连续含盐量冲击
    3.6 小结
第4章 污泥驯化
    4.1 驯化过程的研究
        4.1.1 实验方法
        4.1.2 COD 的去除规律
        4.1.3 氨氮的去除规律
        4.1.4 污泥沉降规律
        4.1.5 微生物演变规律
    4.2 不同含盐量反应器中污泥的选择
    4.3 污泥选择的补充实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及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反应器试运行
    5.1 实验方法
    5.2 含冲厕海水的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启动
        5.2.1 反应器的启动
        5.2.2 COD 降解速率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物技术处理高含盐废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处理方法
    1.1 活性污泥法
    1.2 SBR法
    1.3 接触氧化法
    1.4 生物滤池法
    1.5 生物转盘法
    1.6 厌氧处理法
    1.7 耐盐细菌法
    1.8 组合工艺
2 结语

(10)光合细菌配合UASB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盐有机废水处理
        1.1.1 高盐有机废水的来源
        1.1.2 含海水城市污水的处理
        1.1.3 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 UASB反应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1.2.1 UASB反应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1.2.2 UASB反应器的工艺特点
        1.2.3 UASB反应器的应用研究现状
        1.2.4 UASB工艺的发展趋势
    1.3 耐盐微生物与光合细菌(PSB)
        1.3.1 耐盐微生物研究现状
        1.3.2 PSB法处理有机废水的机理
        1.3.3 光合细菌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上的应用
        1.3.4 PSB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方面的不足
        1.3.5 PSB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光合细菌菌株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2.1 光合细菌的富集培养
        2.1.1 富集培养原理
        2.1.2 试验样品获取
        2.1.3 材料与方法
        2.1.4 培养基的制备
        2.1.5 试验方法
        2.1.6 试验条件
        2.1.7 试验结果
    2.2 光合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试验条件
        2.2.4 试验培养阶段(在无菌室内操作)
        2.2.5 试验结果
    2.3 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
        2.3.1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2.3.2 显微镜下光合细菌观察结果
    2.4 光合细菌的培养分离注意事项
        2.4.1 日常管理和测试
    2.5 培养基的优化
    2.6 光合细菌的富集培养
第三章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
    3.1 确定试验工艺
        3.1.1 试验废水
        3.1.2 试验工艺
        3.1.3 试验装置及测定方法
    3.2 试验准备及过程
        3.2.1 接种挂膜及颗粒污泥培养
        3.2.2 驯化阶段
        3.2.3 正式运行阶段
        3.2.4 试验结果及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四、两段接触氧化法处理含海水城市污水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D]. 陈应运.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SBR-超滤联用技术处理含盐生活污水及其微生物群落分析[D]. 潘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9)
  • [3]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D]. 刘传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4]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含盐污水的试验研究[D]. 袁慧. 河北工程大学, 2010(06)
  • [5]高盐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张楚.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9)
  • [6]MBR工艺处理高盐废水的试验研究[D]. 张哲. 青岛大学, 2009(10)
  • [7]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微生物相动态变化及其与污泥性能相关性研究[D]. 成广勇. 青岛大学, 2009(10)
  • [8]含盐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启动方式比较研究[D]. 景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1)
  • [9]生物技术处理高含盐废水的研究进展[J]. 邹士洋,张建平,伍俊荣,丁冰泉,黄富民. 工业水处理, 2008(11)
  • [10]光合细菌配合UASB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的研究[D]. 蔡琦. 青岛理工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含海水城市污水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