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贱者不敢忘国——浅析陆游晚年的三首诗

卑贱者不敢忘国——浅析陆游晚年的三首诗

一、位卑未敢忘忧国——简析陆游晚年闲居后的三首诗(论文文献综述)

龚洁[1](2019)在《欧阳辂及其《碉东诗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阳辂是嘉道时期湖湘地区着名的诗人,他是湖南新化人,博学多闻,名噪一时。《磵东诗钞》是欧阳辂最重要的诗作集,也是研究欧阳辂诗歌的重要依据。欧阳辂的一生行遍大江南北,早年沉浮湖湘间,多与同邑的前贤们往来,还结识了诸多能诗善画的文人。后又南下粤西,北上京畿,见多识广,交友广泛,诗学经过客游生活的不断磋磨,愈发精进。晚年,欧阳辂归湘,不再出仕。欧阳辂以诗闻名楚地,论诗亦有见地,他不满当时诗坛的风气,期颐后辈们能廓清诗坛。欧阳辂中举后屡次参与会试,均未登科及第,他曾在客游时担任过诸多官员的幕僚,所交往的对象有文学名士,有底层小吏,还有外国使臣等。《磵东诗钞》中有一多半的诗作内容与其交游对象相关。欧阳辂认为作诗当写胸中之天,其诗作中经常融入他的自身经历,情感真挚,叙事性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客游多年,欧阳辂在诗集中创作了大量的纪游诗,包括他游历各地名胜有感而发的咏史怀古诗,记录少数民族的风俗诗,羁旅漂泊的游子思乡诗等。不仅如此,欧阳辂的诗作反映了乾嘉时期的社会风貌,在他的笔下有描写农村生活的悯农诗,有叙述战后惨况的战争诗,有刺世嫉邪的讽喻诗,还有赞颂官吏以及其他内容的诗作。这些作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选取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以中下层文人的角度进行叙述,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是乾嘉诗坛的名篇佳作。

周语欣[2](2019)在《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解读 ——以“母题史还原法”为研究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古诗鉴赏是初中生进入中学之后的必修课,而古诗教学一直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语言凝练且跳跃性强,感情起伏大。其中的美感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讲解诗词,只关注字词释义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与情感的深入更为关键,以便学生们深入体会到诗的独特魅力。但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过分谋求功利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对原本生机盎然、精彩纷呈的语文教材产生了畏难心理。一线教师针对古诗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也从未停止过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古诗教学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古诗体裁的特殊性,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常将多篇古诗依据主题分类。笔者采用的“母题史还原法”与之类似,但又有所区别。该方法打破了教材对于教学篇目的约束,将单篇的文章放到与之相同母题的一类文章中去,将文本放在可比较的语境中,有比较才有借鉴,才能看出差异,这样就可以避免就文论论文本的弊端。“母题史还原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语文教师学习使用起来也较为便捷。因此笔者认为将“母题史还原法”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古诗词教学高耗低能的问题。本文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交代了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已有研究的整合、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创新之处的说明。正文部分首先是对当前学校使用的统编本《语文》初中七年级教材中的古诗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对其教材的编排以及助读系统进行分析。接着列出“母题史还原法”的运用原则,按照母题对七年级的古诗进行梳理分类,针对教材中的教读篇目,运用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方法进行单篇解读。并从吟诵、意象、意脉、意境多方面着手,对“母题史还原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给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最后给出教学设计的范例。

林雪娇[3](2017)在《南宋周文璞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周文璞是南宋后期一位重要的江湖诗人,他的诗歌受到许多大家的赞赏,文章通过对周文璞生平的梳理以及对其现存的247首诗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全面、系统地呈现周文璞的生存状态以及诗歌创作艺术。本文分为三章,分别从周文璞的生平、诗歌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周文璞及其作品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周文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官场经历及思想特点、交游情况。周文璞处在一个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危机四伏的紧张状态中,而他的脉搏始终跟着时代一起在跳动,他关心国家安危也关心百姓的生活状况。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周文璞也在苦苦挣扎着,他的早期思想是以传统儒家为主,经过了官场的沉浮,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渐渐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文璞的交友圈以江湖诗友为主,还有一些道友,他们互相唱和赠答,将所有的情意都表现在诗中。第二章论述周文璞诗歌的内容,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写景纪游诗、咏物诗、交往诗、咏史怀古诗等诗作。写景纪游诗记录了诗人在山光水色中对人生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体验;咏物诗描摹物象百态,诗人用双眼和心去观察事物;交往诗叙写诗人对亲朋好友的关怀及深厚情谊;咏史怀古诗中,诗人以古人为参照,表达诗人的某种追忆与向往,也在其中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与担忧。诗歌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他的内心世界。第三章论述周文璞诗歌的艺术特色,周文璞诗歌艺术手法灵活多样,在用词技巧方面,他好用佛语、巧用叠词、活用象声词,表现了周文璞的诗歌创作的语言能力;从修辞手法看,周文璞在其诗歌中对比喻、夸张、用事等修辞手法巧妙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另外,诗人在诗中也采用不藻修饰的白描技巧来刻画他所要表现的人、事、物;从抒情方式看,他采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在景与情的交织中抒发出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感。周文璞诗歌的艺术性更体现在他诗歌所表现的弦泉幽咽、冷清孤寂的境界和平淡自然,纤巧微妙的风格,这也展现了周文璞诗歌的江湖味。全文以周文璞其人及其诗歌为研究对象,从他的不同题材的诗歌内容入手,具体探析周文璞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周文璞诗歌所呈现出的江湖诗味以及他的诗歌自身特有的韵味。

任群[4](2011)在《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演变研究 ——以李纲与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绍兴十一年的宋金和议对南宋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本文以李纲——李光群体为中心,研究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的演变问题。绍兴十二年(和议的生效年)前后是士风与诗风变化的分界点,绍兴和议之前士风优于秦桧专政之后,诗风以写实为主;绍兴和议之后,诗坛以阿谀奉承的庙堂之音、贬谪诗歌、隐逸诗歌为主,其中后两者代表了诗歌发展的健康方向。全文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绍兴和议前后的士风与诗坛走向概况。第一节讨论高宗朝的士风,本文认为绍兴和议之前的乱世士风略优于和议后的偏安士风。第二节根据士风的差异,从而探讨因此建构起来的诗人群体,并且从纵向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和议前后不同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第三节着重分析了李纲等主战诗人群体的构成和特征。第二章讨论绍兴和议之前诗坛的写实之风,第一节介绍和议之前的写实之风,主战诗人群体加入了这样一个潮流;第二节从一个侧面的例子周紫芝的乐府诗创作予以佐证;第三节分析这种潮流形成的原因,在于南渡诗人对杜甫诗歌价值的再发现。第三章研究和议影响下主战者的隐逸心态与诗歌的关系,第一节先从整体上探讨南渡诗人的隐逸心态;第二节研究归隐后园林的集会唱和与诗歌的关系,比较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诗歌集会唱和;第三节从和陶诗的角度分析了和议前后不同诗人的心理状态。第四章研究绍兴和议之后遭受贬谪命运的主战诗人的创作,第一节贬谪诗歌的创作概况,第二节研究贬谪者的心态问题及其文学文化意义,第三节以咏茉莉诗为例探讨贬谪诗人以对宋诗题材开拓的贡献。第五章为李纲个案研究,他是绍兴和议前赍志以殁的主战者代表,本章主要讨论了李纲对改良士风的看法以及他的文学观和文学成就。第六章是李光个案研究,他是和议后被贬到岭南地区主战者的代表,本章主要讨论了和议前后他的思想变化和文学观念以及他的诗歌。第七章为张元干个案研究,他是主战者中无路请缨的士人代表,本章分析了他的文学思想与和议前后的诗歌创作变化。附编为关于李光的考证,系统地考证了李光的一生经历。第一节为《李光墓志及其文献价值》,第二节为《李光年谱》。

彭文良[5](2010)在《苏轼诗词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诗词之间在内容上有分工,认为“诗言志”、词言情;审美方面存在着明确的区别,认为“诗庄词媚”、“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在创作实践中也严守这些界限,所以同一作家的诗与词在内容与风貌上多不相干,甚至截然不同,形如出自不同人之手。而苏轼则“以诗为词”,“词侵诗疆”,“小词似诗”,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藩篱,这为我们深入比较他的诗词,以及讨论其诗词关系提供了可能。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复分三节:第一节论述目前学界关于苏轼诗词比较、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节,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章节安排及研究方法。另外,由于苏轼诗集、词集内容极为丰富,自宋至清的笺释及编年成果亦极多,有必要做系统的梳理,故再辟一节专述之。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利梳理出苏轼诗词的发展情况。本章分四节,分别讨论苏轼诗词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四个时期的诗词情况。在具体的叙述过程,又分纵、横两个维度:横向上,分别考察每个阶段的诗词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纵向上,四个时期合在一起则相当于一部苏轼诗词发展史。本章是全文的基础,同时也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之一。第三章打破时间顺序,跳出时序限制,着眼于苏轼诗词之间的相同一面综合考察。本章的考察,又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第一节首先从微观、现象层面入手,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分析苏轼诗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第二节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入手,关注全部作品,综合比较苏诗与苏词在创作倾向、主题、风格、观念上的共通之处。第三节主要从理论高度,从相对抽象的角度考察苏轼诗词关系。第四章从文体观念、意识的角度切入,偏重于苏轼词体观念之考察,着眼点在求苏轼诗词之异。本章要分三节:第一节辨析苏轼在诗词间的分工意识,第二、三节结合文论与作品梳理苏轼词体观的形成历程。

石爱民[6](2003)在《位卑未敢忘忧国——简析陆游晚年闲居后的三首诗》文中认为陆游的很多诗都是反映他爱国忧时的思想感情的。晚年闲居山阴时爱国热情毫不减退。即使他遭到排挤,或年老多病,以身许国的决心仍未动摇,其家喻户晓的三首诗《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示儿》便是证明,我们从中听到强烈的爱国之音。

熊柱[7](2001)在《《醉白堂诗文集》校注》文中认为广西文化历来地方色彩浓厚,虽不及中原文化渊深博大,但历代人才辈出,有着良好的文化尤其是文学传统。清朝广西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名士,不断形成和扩大了广西在全国的影响,近年来也已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相对而言,清初由于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群体,世人对此知之甚少,不免成为学术研究的空白。广西全州人谢良琦一度活跃于清初文坛,得到很高的评价,但由于清人因人废书,谢良琦仕途失意,罹无妄之罪,致使其名终不得显,其《醉白堂诗文集》也一直未能得到整理和研究。这对于我们把握清代广西文坛面貌无疑是一个缺失。 本论文在对《醉白堂诗文集》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的基础上,对谢良琦的生平、思想及为人、创作的主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肯定谢良琦的文学地位,对探究广西地方文化面貌尽绵薄之力。

二、位卑未敢忘忧国——简析陆游晚年闲居后的三首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位卑未敢忘忧国——简析陆游晚年闲居后的三首诗(论文提纲范文)

(1)欧阳辂及其《碉东诗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欧阳辂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欧阳辂的家世
    第二节 欧阳辂的生平
        一、少年英姿,天授诗才
        二、游学四方,野逸无拘
        三、会试不第,游幕归乡
        四、晚年躬耕,闭门不出
    小结
第二章 欧阳辂的交游述略
    第一节 早年游湘时的交游(1767-1797)
    第二节 首次游粤时的交游(1798-1804)
    第三节 游历京畿时的交游(1805-1814)
    第四节 再度游粤时的交游(1815-1818)
    第五节 晚年归湘时的交游(1819-1841)
    小结
第三章 《磵东诗钞》的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磵东诗钞》的诗歌内容
    第二节 《磵东诗钞》的艺术特色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解读 ——以“母题史还原法”为研究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编撰情况
    第一节 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选文基本情况
        一、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篇目梳理
        二、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篇目的单元编排
    第二节 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篇目的助读和练习系统梳理分析
第二章 基于“母题史还原法”的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教学价值再解读
    第一节 “母题史还原法”的运用原则
        一、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遵循古诗审美规范
        三、立足教材实际
        四、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母题史还原法”路径下解读古诗的具体操作
        一、还原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至相应母题史
        二、不同母题史背景下的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解读
        三、文学文本解读的教学举措
第三章 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教学的设计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南宋周文璞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周文璞的生平
    第一节 周文璞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文化背景
    第二节 周文璞的生平经历与思想特征
        一、两仕两隐
        二、思想特征
    第三节 周文璞的交游情况
        一、江湖友人
        二、其他友人
第二章 周文璞诗歌的内容
    第一节 纪游写景诗
        一、游佛寺
        二、游道观
        三、游名山、仙洞
        四、四季之景
    第二节 咏物诗
        一、植物类
        二、动物类
        三、器物类
        四、建筑类
    第三节 交往诗
        一、寄赠诗
        二、送别诗
        三、怀人诗
    第四节 咏史怀古诗
        一、咏古人
        二、咏古地
第三章 周文璞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用词技巧
        一、好用佛语
        二、巧用叠词
        三、活用象声词
    第二节 修辞手法
        一、形象、生动的比喻
        二、大胆、合理的夸张
        三、灵活多变的用典
    第三节 白描手法
    第四节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第五节 艺术境界与风格
        一、弦泉幽咽、冷清孤寂的境界
        二、平淡自然、纤巧微妙的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演变研究 ——以李纲与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绍兴和议前后的士风与诗歌总论
    第一节 绍兴和议前后的士风
        一 和议前的乱世士风
        二 和议后的偏安士风
        三 对前后士风差异的思考
    第二节 绍兴和议前后的诗人群体和诗风
        一 士风与诗人群体
        二 和议前的乱世诗风
        三 和议后的偏安诗风
    第三节 李纲—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的构成及特征
        一 主战诗人群体的构成
        二 主战诗人群体的特征
        三 地位和意义
第二章 绍兴和议前诗坛的写实之风
    第一节 纪实性诗歌的兴起及主战者的创作
        一 以诗歌写时事
        二 纪实性诗歌的特征
    第二节 写实风气的侧面佐证—周紫芝的乐府诗
        一 周紫芝的乐府观
        二 旧题乐府与新乐府
        三 诗坛的地位
    第三节 写实原因解析:李纲等对杜甫价值的再发现
第三章 和议影响下主战者的隐逸心态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 南渡诗人的隐逸情结
        一 隐居风气与士人心态
        二 和议前后隐逸心态的新变
        三 隐逸在文学上的反映
    第二节 归隐园林与诗歌唱和
        一 园林与隐逸风气
        二 四种不同类型的园林集会唱和
        1、吕颐浩"退老堂"诗会
        2、钱绅漆塘诗会
        3、李纲的园林唱和
        4、李弥逊的筠庄唱和
    第三节 南渡和陶诗论
        一 南渡诗人的和陶诗概况
        二 和陶《归园田居》与《游斜川》里呈现的心态
        三 李纲的和陶诗—被迫隐退后的无奈
        四 吴芾的和陶诗—偏安格局下的闲适
    结论
第四章 和议笼罩下主战者的贬谪遭遇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 贬谪遭遇及诗歌创作
    第二节 贬谪诗中反映的心态变化
        一 对贬谪先贤的接受
        1、屈原
        2、李白
        3、韩愈、柳宗元
        4、苏轼
        二 由"悲"到"乐"的心理历程
        三 贬谪的文学文化意义
    第三节 贬谪与宋诗题材的扩展
        一 茉莉的"北进"过程与价值
        二 贬谪诗人与茉莉
        三 诗词中的茉莉形象
第五章 赍志以殁的李纲及其创作
    第一节 "与和战相表里"的士风观
    第二节 李纲的人品与创作
        一 高洁的人品
        二 紧扣士风的文学观念
        三 创作概况
第六章 远谪岭海的李光及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李光及其文学思想
        一 绍兴和议前后思想的变化
        二 对文学的态度
    第二节 李光的诗歌创作
        一 和议前后的诗歌内容变化
        二 以豪放为本色的诗歌风格
第七章 无路请缨的张元干及其诗歌创作
    第一节 张元干的文学观
    第二节 张元干的诗歌及艺术特色
        一 从抒愤到写悲—和议前后张元干诗歌的内容趋势
        二 遒劲豪迈而不失法度的风格
        三 不输于徐俯、吕本中的诗歌史地位
结语
附编一 余姚出土李孟坚撰《李光墓志》及其文献价值
附编二 李光年谱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5)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本文思路、章节安排,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苏轼诗词集笺释、编年及评注本介绍
第二章 苏轼诗词之阶段性比较
    第一节 倅杭以前的诗词比较
        一、倅杭以前的诗
        二、倅杭以前的词
    第二节 倅杭时期的诗词比较
        一、倅杭时期的诗
        二、倅杭时期的词
        三、本期诗词比较及关系
    第三节 密州、徐州、湖州时期的诗词比较
        一、此期的诗
        二、此期的词
        三、此期诗词比较
    第四节 黄州时期的诗词比较
第三章 苏轼诗词关系之综合考察
    第一节 苏轼诗词相互影响之作品分析
        一、诗对词之影响
        二、词对诗之影响
    第二节 苏轼诗词共同的创作倾向分析
        一、散文化
        二、议论化、哲理化
        三、频繁用典
        四、日常生活化、世俗化
        五、游戏化
    第三节 关于苏轼“以诗为词”问题分析
        一、从诗与词两种文体的分合关系看“以诗为词”
        二、从词体功能的变迁看苏轼“以诗为词”
        三、从音乐和文本的离合关系,以及词体文学是要求谐律还是表意的角度看“以诗为词”
第四章 苏轼诗词关系之文体考察
    第一节 苏轼存在明确的文体分工意识
        一、根据酬赠性别,选择不同文体
        二、根据题材、内容选择不同文体
        三、近似题材,表现手法和风格不同文体
    第二节 苏词文体观念的形成过程
        一、熙宁以前,对词(乐)尚不接受
        二、倅杭至黄州以前基本视词为歌词
        三、从黄州及以后,词成为独立的文体之观念逐渐形成
    第三节 苏词确立词之为体的两大角度
        一、从词中女性角色的变化看,苏轼在词中对女性所表现出的情感真实性大大提高,促使词体成为表现作者真情实感的载体
        二、从传播形式看,苏词实现了由听唱到阅读的转变,使词由歌词、唱本变为文本、读物,促使词文体属性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醉白堂诗文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坎坷万古身 少小集忧患──谢良琦生平
二、生平霜雪志 与世尽冰炭──谢良琦的思想与为人
三、高怀寄啸咏 落笔天真漫──谢良琦诗、词、文研究
    3.1 谢良琦散文研究
    3.2 谢良琦诗歌研究
    3.3 谢良琦词研究
四、谁从百代下 俯仰快淹贯──谢良琦、谢济世比较研究
五、结语
注释
凡例
《醉白堂文集》校注
《醉白堂诗集》校注
《醉白堂诗余》校注
后记

四、位卑未敢忘忧国——简析陆游晚年闲居后的三首诗(论文参考文献)

  • [1]欧阳辂及其《碉东诗钞》研究[D]. 龚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统编本《语文》七年级古诗解读 ——以“母题史还原法”为研究路径[D]. 周语欣. 扬州大学, 2019(02)
  • [3]南宋周文璞诗歌研究[D]. 林雪娇.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4]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演变研究 ——以李纲与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为中心[D]. 任群.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5]苏轼诗词比较研究[D]. 彭文良. 吉林大学, 2010(05)
  • [6]位卑未敢忘忧国——简析陆游晚年闲居后的三首诗[J]. 石爱民.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6)
  • [7]《醉白堂诗文集》校注[D]. 熊柱. 广西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卑贱者不敢忘国——浅析陆游晚年的三首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