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验针灸教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我国实验针灸教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实验针灸学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萍[1](2021)在《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文中指出《针灸学》统编教材是我国针灸教育中影响最大的规划教材,它建立了系统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的理论框架结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针灸学科知识体系。刺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重要桥梁之一,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项注重实践运用的技术。通过检索“针灸”、“教育”、“教材”、“教学”、“刺法”和“知识体系”等关键词,发现近年来学界对针灸教育多有关注,文献研究纵贯古今,内容或多或少地谈到了刺法,但是全面深入地研究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的成果尚缺。本文旨在探讨《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理论和应用的特点,通过对统编教材以前的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理论框架、应用特点和知识内容等的考察,重点分析《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层级结构、刺法定义和刺法种类的改变,结合统编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和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刺法部分的比较,探讨教材中刺法部分的理论与应用特点。本研究首先回顾《针灸学》统编教材以前的针灸学教材,包括古代针灸学教材、民国时期针灸学教材和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由于三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差异较大,对针灸学教材的规定也不一致,特别是从古代正式有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到民国时期,历时弥久,医籍繁多,民国时期运用于学校教学的针灸医籍通过筛选亦有二十余种,20世纪50年代虽然仅有十年,但由于尚未有全国统一的针灸学教材,故而各地不同的教材版本数量也不在少数。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分别确定三个时期的教材,古代针灸学教材有《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医宗金鉴》等;民国时期一共确定21部针灸学教材,以东方针灸学社出版的《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和澄江学派编写的教材为主;20世纪50年代共搜集到10部针灸学教材,前期以《新针灸学》为要,后期则是1957年版《针灸学》为主。其次介绍国家规划的统编教材,包括《针灸学》教材和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或《针法灸法学》),以及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第二章对统编教材以前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的刺法部分进行梳理,从教材编写的背景出发,分析刺法的知识框架、概念定义和内容特点。古代针灸学教材中,《内经》奠定了刺法的基本理论;《难经》重视针刺手法;《甲乙经》进一步构建了针灸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了针治部位;《圣济总录》在元代作为针科的考试用书;《医宗金鉴》是清朝的官定教材,书中的《刺法心法要诀》是为刺法专篇。民国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理念相继传入我国,刺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吸收了西方医学和汉译日本医籍的精粹,针灸学教材重视针刺的操作技术,以毫针为要,重视腧穴解剖,发扬各具特色的针刺手法。20世纪50年代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针灸学》延续民国的科学风潮,试以新的针灸知识体系踏上“科学针灸”的道路,刺法也在民国针灸学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针灸取得疗效的原理;后期则是顺应“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对针灸刺法的理论与应用重新转向传统,以纯粹的中医理论体系解释针灸刺法。第三章重在研究历版《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内容,梳理教材中刺法的层级结构、刺法的概念定义和刺法种类的变化,探讨当代刺法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从层次结构看毫针刺法占据了刺法部分的主流地位;刺法定义的表述体现了针治工具从单一到多元,针治部位不再局限于腧穴的理论特点;刺法种类在教材的发展进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刺法退出了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第四章分析比较统编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中的刺法部分与《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异同。从知识框架看,关于总论部分和毫针刺法的层级结构几乎一致,此外,层级设置上更加重视手法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的技术考核。刺法定义的变化与刺法的种类相互影响,不同针具种类的丰富,结合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光、电、磁等刺激的方式结合传统针刺理论形成新疗法广泛运用于临床。相较而言,《刺法灸法学》(或《针法灸法学》)是《针灸学》刺法部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第五章论述针灸学教材对外交流中刺法的发展,并联系《针灸学》统编教材中的刺法理论体系作比较。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内容主要摘自《针灸学》统编教材,包括毫针刺法和其他临床常用的刺法,如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等,通过梳理发现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主要化裁于《针灸学》统编教材。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对现代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的理论知识框架时有一定的参考和价值。综合对古代、民国、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现代统编教材《针灸学》和《刺法灸法学》教材,以及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研究《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规范性、系统性,继而探讨针灸学教材中刺法的理论与应用特点。

周丹,刘京丽[2](2020)在《基于实验针灸学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课程思政在针灸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和模式。方法:结合实验针灸学的课程特色,深入分析实验针灸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预期,将课程思政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结果:初步形成了实验针灸学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途径。结论: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是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尝试,必将提升现代化针灸人才培养品质。

谭燕玲,黄思琴[3](2020)在《关于5G时代对实验针灸学教学改进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与我市5G发展态势和走向,对目前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改革做了进一步探索,并提出通过课件的改进和微课的建设来提高理论教学质量,通过虚拟实验的构建和智慧实验室的建设来提高实验操作教学水平。

杨春晓[4](2017)在《实验针灸学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于临床治疗要求的逐渐提高,传统的中医治疗目前得到了社会及临床广泛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中,针灸治疗最为常见,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相应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效果。在此背景下,培养素质较高、技能加强的针灸医生就成为中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针灸学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显现。在诸多因素的干扰下,实验针灸学的具体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学习取得较好成绩,笔者将对此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孙海舒[5](2016)在《《针灸学》知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意义针灸知识来自于医疗实践,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过多人、长期的积累,凝炼之后,在一定的地区为人们普遍接受,则形成了针灸理论。现存的《内经》、《难经》是针灸学的经典理论来源。无论是公共科目或者针灸专科书目,历代作为国家颁定的教材有《脉经》、《素问》、《甲乙》、《难经》、《黄帝针经》、《脉诀》、《铜人针灸经》、《圣济总录》等。此后,经过漫长的筛选与构建,逐渐形成了现存的《黄帝内经》、《难经》为来源的古典针灸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作者的构建,针灸理论也有着相应的发展轨迹,“知识是现实的镜面反映”。针灸知识的演化路途,是现实的反映。针灸知识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还是建立在社会构建现实的基础之上。考察针灸知识及其在历代针灸教材体系中的异同,发现理论的构建基于以下几点:解决现实疾病问题;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作者的构建;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针灸理论经过多次构建,逐渐发展到1949年以后,以《针灸学》为代表的针灸理论体系,纳入了一部分来自古代医籍的内容,也有结合现代技术、受到背景因素影响的“新”知识纳入。1949年以后,以“针灸学”命名的针灸专书到2012年的第九版《针灸学》,其知识体系经历了探索、初创、改革、完善、发展、成熟的阶段。虽然《针灸学》教材作为针灸知识的特殊载体,承担着扩散针灸知识、塑造(学生)针灸理论的重要功能,然而遗憾的是,长时期以来。对于这些规规矩矩、对医生乃至人类健康都具有非凡意义的教材,学术界尤其是学院派的学术界,并没有将教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至少没有从理论角度审视教材知识体系对整体针灸理论的贡献与影响。最重要的文本,却缺乏最恰当的关注。因此,对于《针灸学》研究的意义在于:(1)深入研究针灸理论的需要。(2)探索《针灸学》教材研究的现实意义。(3)是理解针灸理论在当代发展特点的需要。(4)为针灸理论研究提供先行研究的基础。2.研究目的探索《针灸学》知识体系的特点,研究《针灸学》知识体系与针灸理论的关系。3.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围绕历版《针灸学》,限定时间范围,采集《针灸学》教材资料,对内容进行梳理、比较。(2)文献计量学方法:以“针灸学”为检索词,建立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原始文献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用分类统计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3)历史研究方法:引入目录学方法、背景因素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基于目录学方法研究《针灸学》知识分类;研究背景因素对《针灸学》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的影响。(4)理论分析法:分析《针灸学》知识纳入与排除,归纳《针灸学》知识体系及其构建的特点;试分析《针灸学》知识体系与针灸理论的关系;试归纳《针灸学》知识体系与针灸理论的关系。4.研究内容研究对象:面向中医本科学生的《针灸学》教材(1961年-2012年)。研究内容:(1)建立公开发表和出版的以“针灸学”命名的原始文献数据库。包括两部分:①截止2012年,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数据库纳入文章30,000余篇;②书籍图片库,数据量2.0GB。(2)考证古代针灸教材,通过《针灸学》知识体系与古代针灸知识体系的比较、与对外交流教材的比较,分析《针灸学》知识体系与针灸理论的关系。从经络分部、腧穴主治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古代针灸知识体系与《针灸学》知识体系之间的互相影响。(3)梳理《针灸学》教材,呈现、分析其知识分类、知识体系、知识构建。通过考察某些知识点的纳入和排除,分析针灸知识体系对针灸理论的影响与联系。(4)按教材的历史阶段,分析社会背景因素等对教材涵盖的针灸知识的影响,以及对针灸知识体系构建的影响。(5)描述以教材为载体的针灸知识体系的主要构成,并分析特征。(6)从知识论的角度认识针灸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教材知识体系的变化对于针灸理论的影响。以“赤医针”、“针刺麻醉”、“组织疗法”等现象加以分析。5.研究结果通过比较与分析,结果如下:(1)古代针灸教材中的针灸理论本论文研究的古代针灸教材是:《黄帝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政和圣济总录》。上述教材涉及的针灸理论包括:相同或相似的针灸知识,由于编撰者构建方式的不同,即层级结构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古代教材中存在的经络分部,有不同的排列方式,而《针灸学》只拣选了其中一种,随着历版教材的固化,《针灸学》中所选择的排列方式,有取代其他方式的趋势。关于腧穴主治,由于某些理论没有被纳入《针灸学》知识体系,对腧穴的定位与适应症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教材的发展,某些既有的针灸理论,被教材选中纳入教材的理论体系当中,由于被纳入的范畴不同、层级设置不同,反而影响了该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背景因素对《针灸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影响明显。《针灸学》知识体系的设置,对“新”治疗方法纳入方面,提供了一个“入口”,并逐渐完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1961年之前冠以“针灸学”的文献,是对知识体系的探索。以南京中医学院为代表,前贤对于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做了许多基础性研究。(2)《针灸学》知识体系,与背景因素息息相关,尤其是“赤医针”、“穴位注射”、“针刺麻醉”等知识的纳入,显示了《针灸学》知识体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3)古代针灸教材,面对的是类似或相同的针灸知识,然而编制者不同,依然影响其知识体系的构建。(4)对外教材与古代教材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于基础理论的拣选。6.结论(1)《针灸学》知识体系,是理论与知识的融合体,理论能够达到预测的作用,及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知识是对现象的解释,可以升华为理论,没有升华为理论的针灸知识,对临床的意义在于规范。(2)《针灸学》知识体系与针灸理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处理好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意义深远。(3)《针灸学》知识体系,并非基于“新”知识的新体系,而是面对相同或相似针灸知识,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编制者拣选了不同的知识排列方式而进行的知识体系重构,《针灸学》知识体系不能代替针灸理论,但是可以纳入既有而未被拣选的理论或知识,同时需要考虑纳入的标准,纳入后知识层级的设置。

李璇[6](2016)在《对张缙教授现代针灸学术分科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医针灸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从古籍记载“砭石”的运用,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到形成系统的经络理论和独特的诊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针灸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凭借自己寓于深邃基础理论、高超操作技术、丰富临床经验之上的显着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中医针灸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了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的发展需要有针灸教育,针灸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相适应的针灸学术分科。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张缙教授就提出了现代的针灸学术分科。他把一门针灸学在上海的四门分科(经络、腧穴、刺灸、治疗)基础之上,分为了十个学科。这种分科,既有力地促进了针灸教育的发展和针灸学术的进步,又是针灸学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我国现代的针灸教育,一直沿用这套学术分科体系。本题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并研究,以针灸学术分科的发生发展为脉络,参考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对张缙教授缘何提出现代针灸学术分科问题、他关于现代针灸学术分科思路的来源及形成过程、针灸学术各门分支学科内容形成的源流及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厘清针灸学术分科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卢峻,图娅[7](2015)在《留学生实验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提高留学生实验针灸学教学效果的方法,促进针灸学对外交流。方法针对留学生思维活跃,与教师有良好互动,爱好中医文化等特点,提出解决方案。结果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学中融入针灸特色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教学方法,培养了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留学生学习兴趣。结论上述授课方法较为适合留学生,可以有效提高实验针灸学对外教学效果。

刘延祥,郭义,周丹,郭永明,孟向文,平芹芹,阎丽娟,张琼,陈爽白[8](2014)在《基于《实验针灸学》教学实践探索新时期针灸医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出《实验针灸学》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笔者以针灸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科技创新基金立项和参加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为衡量标准,通过开展《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实践,发现《实验针灸学》利于培养当代针灸医学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并且教学实践成果显着。

陈骥[9](2014)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循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挖掘现有高等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证,明确针灸推拿能力型人才的内涵和外延,创建并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法:1.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回顾2000年以来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并对针灸推拿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作需求分析。2.引入循证教育学“5A”研究法并融合系统评价、问卷调查、随机对照试验等。①提出问题:围绕“能力型人才培养”提出问题: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哪些能力?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什么问题、应当如何优化?②获取证据:一是文献循证,提取“学生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归纳出专业技能、思维能力、素质能力等18种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二是调研循证,针对本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进行教学有效性反馈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梳理。③批判评价:一是对教育导向批判评价,即基于现有针灸推拿专业教育证据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提出以“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基础,“知识学习与获取能力、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组织专家论证,提出构建针灸推拿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10条建议。针对建议中的PBL、CBL、RBL等教学方法,临床实训、科研前移等培养环节做证据分析,选择优效的方法与途径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④实施应用:论证能力型人才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其核心能力标准,明确其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针灸推拿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⑤循证评估: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教学试验对新模式和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实践,评估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学习与获取能力、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验证新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1.现有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中关于课程教学的内容较普遍,而人才能力和教育质量评价内容较少,原始研究中少有RCT研究,二次研究中缺乏系统评价等高质量证据;2.围绕“培养能力”的教育导向,新型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塑造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激发学术求知欲;3.PBL、CBL及RBL三种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的LBL教学法对提高知识学习与获取能力具有同等效力,而对临床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佳。结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的学习与获取能力、临床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此为导向展开;循证理念严格地将优化的教育证据用于实践,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方法学基础,使得人才培养的成果更加优化,有利于实现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从“经验决策”到“循证决策”的转变。

赵耀东,严兴科,韩豆瑛[10](2014)在《学生自主设计法在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学生自主设计法在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2008级针灸本科63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名学生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32名学生采用学生自主设计法进行实验教学,课程结束后用统一试卷进行考试测评,记录2组学生的成绩。结果:观察组优秀率为90.63%,对照组为45.16%,观察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学生自主设计法在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中效果显着。

二、中国实验针灸学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实验针灸学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前言
    2. 文献回顾
        2.1 刺法的研究现状
        2.2 针灸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和流程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流程
    5. 研究意义
        5.1 理论意义
        5.2 现实意义
第一章 针灸学教材的介绍
    1. 统编教材以前的针灸学教材
        1.1 古代针灸学教材
        1.2 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教材
        1.3 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
    2. 统编《针灸学》与分化教材
        2.1 《针灸学》统编教材
        2.2 针灸学统编分化教材
    3. 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
    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时期针灸学教材刺法理论的变化
    1. 古代针灸学教材
        1.1 《内经》中的刺法
        1.2 《难经》中的刺法
        1.3 《针灸甲乙经》中的刺法
        1.4 《圣济总录》中的刺法
        1.5 《医经小学》、《医学入门》中的刺法
        1.6 《类经图翼》、《医宗金鉴》中的刺法
        1.7 小结
    2. 民国针灸学教材
        2.1 教材概述
        2.2 刺法部分的知识框架
        2.3 刺法的定义
        2.4 刺法部分的特点
    3. 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
        3.1 教材概述
        3.2 刺法部分的知识框架
        3.3 刺法的定义
        3.4 刺法部分的特点
    4. 小结
第三章 《针灸学》统编教材中的刺法理论和应用
    1. 《针灸学》统编教材的知识框架与理论特点
        1.1 刺法层级结构的变化
        1.2 毫针主流地位的明确
    2. 刺法定义的调整
        2.1 刺法工具从金属针具到不同工具
        2.2 刺激部位从穴位到身体“一定部位”
    3. 不同种类刺法在教材中的变化
        3.1 古典刺法的发展
        3.2 特殊的赤医针疗法和针刺麻醉
        3.3 结合现代科技的刺法
        3.4 特定部位的刺法
        3.5 小结
    4. 讨论
第四章 《刺法灸法学》与《针灸学》统编教材的比较
    1. 刺法的知识框架与理论特点
        1.1 刺法层级结构的变化
        1.2 毫针主流地位的稳固
    2. 刺法概念的变化
    3. 教材中刺法种类的变化
        3.1 特种针具刺法
        3.2 特定部位刺法
        3.3 腧穴特种疗法
    4. 《刺法灸法学》论刺法理论
        4.1 不同时期的经典医籍论述刺法
        4.2 刺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5. 小结
第五章 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与《针灸学》统编教材的比较
    1. 刺法的知识框架和理论特点
    2. 教材中刺法的定义
    3. 教材中刺法种类的变化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实验针灸学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针灸学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针灸学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教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
    (二)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三)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三、实验针灸学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四、实验针灸学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预期

(3)关于5G时代对实验针灸学教学改进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理念的提升
二、具体方法
    (一)课件的改进
    (二)微课的建设
    (三)虚拟实验的构建
    (四)智慧实验室的建设
三、结语

(5)《针灸学》知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针灸学》教材概况
        1. 《针灸学》教材基本情况
        2. 《针灸学》教材多元化
        3. 《针灸学》研究现状
        4. 对外《针灸学》教材概述
        小结
    综述二 古代针灸教材研究概况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针灸学”教材体系
    1.1 基于神经理论的“新针灸学”
        1.1.1 《新编针灸学》知识体系
        1.1.2 《新针灸学》知识体系
        1.1.3 《针灸学手册》知识体系
    1.2 基于经络学说的“针灸学”
        1.2.1 “针灸学”教材体系概述
        1.2.2 “针灸学”教材体系的知识设置
    1.3 以“针灸学”命名的其他参考教材(1949-1961)
    小结
2. 《针灸学》教材知识体系
    2.1 第一版至第五版《针灸学》知识体系
        2.1.1 知识体系概况
        2.1.2 第一版与第二版教材的知识体系比较
        2.1.3 《针灸学》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的特点
    2.2 第六版至第九版《针灸学》知识体系
    小结
3. 古代针灸教材知识体系
    3.1 古代针灸教材
    3.2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及其知识体系
        3.2.1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概况
        3.2.2 《针灸甲乙经》知识体系
    3.3 《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知识体系
    3.4 《政和圣济总录》知识体系
    小结
4. 古今教材知识体系比较
    4.1 古代教材对《针灸学》知识体系的影响
    4.2 《针灸学》知识体系对于腧穴排列的影响
    4.3 《针灸学》对于腧穴知识的影响
    4.4 《针灸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层级设置
        4.4.1 不同类型《针灸学》知识体系比较
        4.4.2 对外教材知识体系举例
    小结
5. 《针灸学》知识体系影响因素
    5.1 背景因素概述
        5.1.1 地域资源
        5.1.2 学术传承
        5.1.3 社会因素
        5.1.4 文化传播
    5.2 背景因素与知识体系
    小结
6. 知识体系与针灸理论的关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6)对张缙教授现代针灸学术分科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现代针灸学术分科的提出
    1、针灸学术分科提出的背景——针灸发展需要创新
    2、张缙教授提出针灸学术分科问题思路的来源
    3、针灸学术分科的正式提出
    4、张缙教授提出的针灸学术各个分支学科的源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针灸各门分支学科内容的源流及其发展
    1、《针灸甲乙经》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十四经发挥》
    4、《针灸大成》
    5、总结
三、现代针灸学术分科的定位、意义和价值
    1、针灸学术分科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针灸学术分科的定位
    3、针灸学术分科的意义及产生的影响
    4、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实验针灸学》教学实践探索新时期针灸医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成果显着
    1.1开展《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成果显着
    1.2开展《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成果显着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效分析
3《实验针灸学》利于培养当代针灸医学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4《实验针灸学》利于培养当代针灸医学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9)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二部分 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问题提出(Ask)
        (一) 研究背景
        (二) 关键问题
    二、获取证据(Access)
        (一) 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应具备能力的文献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二)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三、批判评价(Appraisal)
        (一)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
        1. PBL教学对中医类学生学习影响的效果分析
        1.1 方法
        1.2 结果
        1.3 结果分析
        2. CBL教学在中医药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2.1 方法
        2.2 结果
        2.3 结果分析
        (二) 融合有效证据的循证决策
    四、实施应用(Apply)
        (一) 培养目标
        (二) 培养要求
        (三) 主干学科
        (四) 核心课程
        (五) 主要课程
        (六) 实践环节
        1. 课间见习
        2. 技能训练
        3. 农村、社区医疗见习
        4. 岗前培训
        5. 毕业实习
        6. 毕业考试
        7. 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
        8. 毕业总学分
        9. 授予学位
        10. 课程设置
第三部分 以“能力”为导向的针灸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的循证评价(Assess)
    一、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的来源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剔除与脱落的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类型
        (二) 样本量
        (三) 随机方法
        (四) 盲法设计及实施
        (五) 对照
        (六) 教学流程图
        (七) 教学方案
        (八) 观察指标
        1. 一般项目
        2.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九) 质量控制
        1. 学生出勤率的控制
        2. 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
        3. 沾染风险因素的控制
        4. 评估考核方式的控制
        (十)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情况
        1. 入组学生的一般情况
        2. 教学质量控制的一般情况
        (二) 基线情况
        (三) 主要评价指标
        (四) 次要评价指标
        1. 知识学习与获取能力的评定
        1.1 《经络腧穴学》课程考试
        1.2 《刺法灸法学》课程考试
        1.3 《针灸治疗学》课程考试
        1.4 《针灸医籍选》课程考试
        1.5 《实验针灸学》课程考试
        2. 临床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评定
        2.1 针灸临床病案分析考核成绩
        2.2 刺法灸法技能考核情况
        3. 科研创新能力的评定
        3.1 自主实验设计思路及标书考核情况
        3.2 自主实验完成情况及实验报告考核情况
        3.3 针灸古籍文献评述的撰写评级
    四、小结
讨论
    一、我国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循证医学的起源和循证教育学的发展
    三、循证教育学在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应用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概念及其培养体会
    五、关于针灸推拿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界定的探讨
    六、针灸推拿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七、PBL、CBL、RBL教学方法在针灸推拿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 基于问题的学习
        (二) 基于案例的学习
        (三) 基于研究的学习
        (四) PBL、CBL、RBL在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创新与特色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与相关材料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进度表
    附件三: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有效教学反馈问卷
    附件四: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控制表
    附件五: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表
    附件六:课题相关照片
    附件七: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学生自主设计法在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中国实验针灸学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D]. 李丹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实验针灸学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 周丹,刘京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52)
  • [3]关于5G时代对实验针灸学教学改进的思考[J]. 谭燕玲,黄思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3)
  • [4]实验针灸学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J]. 杨春晓. 科学中国人, 2017(05)
  • [5]《针灸学》知识体系研究[D]. 孙海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6]对张缙教授现代针灸学术分科问题的研究[D]. 李璇.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6(02)
  • [7]留学生实验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 卢峻,图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09)
  • [8]基于《实验针灸学》教学实践探索新时期针灸医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刘延祥,郭义,周丹,郭永明,孟向文,平芹芹,阎丽娟,张琼,陈爽白. 中国医学创新, 2014(16)
  • [9]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循证研究[D]. 陈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学生自主设计法在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赵耀东,严兴科,韩豆瑛. 西部中医药, 2014(03)

标签:;  ;  ;  ;  

我国实验针灸教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