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幼儿教育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全国幼儿教育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一、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骆晗[1](2020)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的养护和教育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重点关注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应证。结合中国当今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作为民生工作进行专门阐释和部署,2019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幼儿托育工作的相关文件,托育机构的运作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由此可知国家对于儿童托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对中国儿童托育工作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推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时代化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儿童托育工作在名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但是在新中国初期这项工作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亟待推进,妇女成为挖掘劳动力的主要着力点,国家出于解放妇女劳动力和保育儿童的主要目的,大力推行保育政策以解决妇女的后顾之忧,激发妇女的劳动潜力推进国家建设。因此新中国初期的保育政策实践很大程度上与妇女解放的话语相关联,这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构建。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的重要思想及理论在中国展开实践的过程。所以论文拟从此处着手,选取1949—1956年为主要考察时段,对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家与基层的互动联系,在还原多维历史面相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论文考察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厘清保育政策的理论逻辑。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之前,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交代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保育政策理论来源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梳理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党委、政府及妇联的政策规划和实际行动。探究保育政策实践的“主导者”如何从上层视角推动保育政策的实践,整体概述1949—1956年党委、政府及妇联为推动保育工作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做出的实际行动,还原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及妇联形成的互动样态。第三部分,考察保育组织与他机构的协调配合。在党委、政府和妇联做出整体性规划后,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与保育组织进行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合作共进。第三部分内容则以保育组织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创建与运作为考察中心,交代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组织机构间的矛盾协调与统筹互动。第四部分,考察保育工作者的培训塑造。人民群众作为能动主体,在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能动反映,因此研究政策实践必须深入考察对“人”的培训与塑造,选取保育工作者为主体展开探究,分别阐述保育工作者的培训、报酬及竞赛三个方面,分析保育工作者如何从“家庭妇女”转变为带有“身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从而有效地推动保育工作的开展。第五部分,考察保育组织内关于儿童保育的具体工作。对于儿童的保育是保育组织的主要工作,入托儿童的身心健康对于儿童自身以及孩子家属都有直接影响,因此第五章从儿童卫生健康、教育及饮食等多个方面交代保育政策实践与儿童能动性的相互反映,考察国家建设与儿童保育工作的重要关联。第六部分,对保育政策实践做出客观评价和经验总结。从“组织”及“个人”多方面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复杂过程,第六章在还原“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对这场盛大的“集体运动”从成效与不足两个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并且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群众路线、组织机构、工作队伍及思想教育五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再结合新时代儿童托育工作进行探究表述。另有结论部分对文章做出完整概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了结论性总结,阐述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托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

管笑盈[2](2020)在《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市的接管研究(1948-195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6月2日,中国共产党赢得了青即战役的最终胜利,成功解放青岛,开启了对青岛城市接管的序幕。接管青岛前,中国共产党灵活地借鉴了许多已经被成功解放和接管的其他城市的有益的经验,同时结合青岛地区的情况,大胆突破,对青岛的接管工作进行了妥善细致的安排。比如,在军事上掌握了内战爆发至青岛解放前夕的这段时间内的青岛的军事概况,尤其是青即战役前的敌情情况,并根据调查所得切实地进行了青即战役的战前准备和部署、作战策略的制定与战前的人员动员等;在政治上成立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接管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明确接管工作的组织安排与政策指令,为顺利接管青岛奠定基础;在地下工作方面,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不惧风险、不畏牺牲,秘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适时开展分化敌人的攻心战,还参与了保卫工厂、保全青岛、保卫学校和“反南迁”等运动,为青岛的接管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进入青岛后,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时间开启接管工作,以安抚民心、巩固新政权为切入点,本着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迅速恢复经济和城市生产力的原则,顺利完成了对青岛旧政府的各市直部门、科教文化事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接管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接管成果。青岛城市初建时期,驻青干部思考了将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实事求是,不辞劳苦,对新青岛进行了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城市建设工作,成绩显着,社会主义新气象的旗帜在青岛城内飘扬,为新时代的青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华北境内最后一座被中国共产党解放并接管的城市,中共对青岛的接管是党的城市接管历史中的一次成功实践,具有独树一帜的青岛特色:接管前举行了“威胁性进攻”的青即战役;确立了保全青岛的接管目标;充分考虑了国际国内形势和政治外交的双重因素;党的地下工作卓有成效,击敌要害;接管干部和士兵纪律严明,达到了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中共对青岛的城市接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调查后执行是接管城市的起点;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干部是城市接管的助燃剂;职责清晰的政权建设是接管城市的定心丸;专注经济问题是城市接管的中心环节;多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是城市接管的有力保障。城市接管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工作中心转移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步骤。因此以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市的接管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品味青岛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城市建设工作更加突出,再次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这一新旧社会大变革、大交接时期所收获的一系列的宝贵的青岛城市的管理与执政经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钟子善[3](2020)在《乌托邦与现实:人民公社化时期上海农村集体托幼研究(1958-1962)》文中指出本文以1958-1962年的上海集体托幼为考察对象,具体考察了这一时期国家推广集体托幼机构的初衷、上海托幼的具体实践以及集体托幼退场的原因。在集体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思想的指导下,集体托幼同其他集体事业在农村如火如荼地推广。在当时看来,集体托幼对于建立人民公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共产主义“新家庭”的形成;帮助妇女突破家庭“小圈子”以实现自我解放;集体教育下培养共产主义“新人”。上海农村集体托幼是全国托幼事业的一个缩影。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上海农村托幼事业大起大落,于1958年底快速发展后又多数解散,至1960年夏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勉强恢复,不过好景不长,1961年集体托幼开始从农村退场并再未恢复。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承担起育幼重任、服务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目标,这一时期在日常育教内容上特别注重卫生保健、饮食供应、全面教育三个方面。集体托幼的退场与国家政策的的适时调整有着直接关系。1961年后,“按需入托”、解散全托、家庭负担主要经费的托幼政策得到确立,并强调家庭照顾幼儿的主体责任。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在集体托幼的整个过程,相当一部分家长与社员的强烈抵制与不满贯穿始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托幼事业的最终命运。在当时急欲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背景下,包括集体托幼事业在内的农村集体事业,实质上被赋予了改造家庭的重要使命。尽管当时采取了较为缓和的方式,即改造、削弱家庭功能而保留家庭形式,但家庭形式与功能实为一体。在家庭形式保留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家庭本身的强烈反抗势必会影响到改革的效果。而这种反抗在同时期的其他经济社会事业中亦有显着体现。

刘炳赫[4](2019)在《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文中认为小原国芳是日本近代最知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他所主张的“全人教育”,不仅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在亚洲部分地区的教育实践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小原国芳是日本新教育运动以及日本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其思想核心——“全人教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熟和完善于六、七十年代,且发展成为了被全世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思潮。小原国芳主张学生身心共同发展,道德、学识、艺术、体育、经济与生活等方面协调发展。他的主要教育学观点收录入《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宗教》、《教育立国论》、《教育救国论》、《自由教育论》、《全人教育论》、《世界教育巡礼》、《母亲的教育学》、《道德教育论》、《修身教育改革论》、《教育改革论》、《玉川塾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学校剧论》等着作,后人将其整理为《小原国芳全集》共48卷。“全人教育”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小原国芳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贯穿了小原国芳的理论研究体系、教育学着作及其毕生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成果,与他的个体经历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全人教育”不仅是小原国芳本人教育实践的产物和思想的精华,也融入了他对全世界多种教育思想的重新理解与解读。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该理论奠定了日本从大正时期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教育体制,对当今的日本仍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开展日本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务必要提及的就是小原国芳和他的“全人教育”理论。本论文共分为导论、四个大章和结论。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交待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笔者主要对“真、善、美、圣、健、富”进行阐述,并将其划分为“心”的内在要求和“身”的外在要求两方面,分别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全人教育”理论中对于“心”的内在要求。第一节“‘善’之德育及其启示”之中主要叙述了小原国芳的德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在小原国芳倡导下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以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意义。第二节“‘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主要交待了该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本节中笔者着重对小原国芳宗教教育观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批判。第三节“‘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中阐述了小原国芳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第四节“‘真’之智力教育及其体系”,阐述了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并结合日本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尝试讨论了小原国芳所主张的教育与我国秉持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主要分为第一节“‘健’之体育及其评价”和第二节“‘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两大部分。第一节主要阐述了体育的主要目的、体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教育在日本的实际开展的过程,以及笔者对该理论的评价。第二节则具体阐述“富”的概念与要求,包括生活教育、劳作教育和经济教育等几个方面,同时肯定了“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在该章结尾处,笔者着重阐述了“健”、“富”的概念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论述了“全人教育”理念下,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和母亲提出的要求,即“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论”。第一节“‘全人师道论’的意义与过失”之中,叙述了“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施行方法、价值辨析及其主要意义。第二节“‘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之中,阐述了母亲的基本工作、女性的婚前教育和胎教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分析小原国芳对女性认知中存在的偏颇与局限性。第三节则集中探讨了作为“全人教育”理论衍生出的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教师论”和“母亲教育”。第四章“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的批判性解读”,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全人教育”的功过得失,论述了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的形成及其战争观。笔者指出了小原国芳其思想形成历程的复杂性,剖析了小原国芳对战争认识的变迁。终章则主要总结了“全人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迪意义,此为全文的最终目标与意义所在,亦是本论文的创作宗旨。本文对“全人教育”思想中的可取之处及其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借鉴意义予以肯定,对其理论的唯心主义部分做出理性的批判。不仅追索了小原国芳的教育家生涯以及他的“全人教育”理论,还基于中日两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讨论了其“全人教育”思想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唐淑,张永英,杨一帆,薛宁,刘亚诚,蒋金娣[5](201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2009—2019年大事记》文中提出2009年下半年7月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夯实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基础",来自全国各高师院校的130余名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8月为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发起了"童乐杯第一届全国农村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活动"。

张丽英[6](2017)在《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研究(1949-195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幼儿的保育和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近代化的托儿组织是20世纪初在西方的影响下开始创办和出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妇女解放和儿童的健康成长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同时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而孩子的拖累成为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阻力,托儿组织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建立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托儿组织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得到建立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妇女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它的顺利发展。由于城市和农村条件的差异,托儿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地区,主要是以工矿企业托儿所和街道托儿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形成了农忙托儿所和农忙托儿互助小组等组织形式。这些托儿组织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幼儿的身体健康,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当时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发展。此外,托儿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改善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建国初期妇女解放事业的进步。托儿组织虽然对妇女解放和儿童保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物质资料短缺,保育人员的质量与数量得不到保障,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也给这个组织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本文将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所掌握的史料,探讨分析了这一组织的发展脉络、不同地区的组织形式和特点、以及对幼儿保育和妇女解放事业的影响,旨在为当前我国这两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的经验和借鉴。

张娣[7](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江夏[8](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矛盾日益激化,凸显出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的不合理,虽然2010年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进行了相应调整,但供给制度能否朝着理想的方向变迁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为此,本研究尝试把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这一过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对“供给制度何以如此变迁”这一问题进行追问,通过厘清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内在逻辑,为理解和分析当前城市学前教育供给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现阶段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朝着理想方向变迁提供些许建议。研究主要借助文献法还原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过程,并辅之以调查法完善对制度变迁过程的了解。研究围绕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1979-2009年的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历程是怎样的?它何以如此变迁? 2010年以来的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又何以能够朝着理想方向变迁?首先,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表现为一个从权威型一元供给制度向市场主导的多元供给制度变迁的过程,这一变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从变迁的速度来看是增量变迁带动存量变迁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从变迁的方式来看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从变迁的性质看是从帕累托改进式到非帕累托改进式的过程。其次,研究者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有限理性人”假设,从成本-收益角度探寻了改革后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通过把制度变迁区分为“私人供给的重新合法化”、“市场供给的主导化”以及“单位供给的市场化”三个片段,分别研究后发现:经济制度变迁只是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诱因;政府、单位以及微观主体对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不同变迁主体的偏好、权力与利益博弈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是决定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方向的核心主体。接下来,研究者又对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进行了分析,以回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部分不合理的制度何以能够长期存在。研究发现改革后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一方面是来源于权威型一元供给制度变迁的不彻底,具体表现为以身份获取资源的方式在单位供给中的遗留以及非公非民的尴尬产权在集体供给中的延续,主要的原因是利益集团对原有制度的固守;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多元供给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规范,具体表现为政府对市场供给的过度依赖以及志愿供给在城市学前教育供给中的持续弱化,主要原因是利益集团将制度变迁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最后,研究者从规范角度对改革后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何以如此变迁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为现阶段的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朝向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建议。研究认为成本与收益的非对称性、制度需求者在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中的边缘化、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自利性的显现体现出供给制度变迁过程存在不公正。对于现阶段的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而言,关键是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应承担利益协调者的角色,并提高家长、学术团体、教师等制度需求者在制度变迁中的参与程度。

邵靖[9](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姜烨瑶[10](2013)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政策是实现学前教育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时间域(1978-2008),以政策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改革为历史背景,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嬗演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的特点及启示,进而更好地为我国今后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分析了问题的提出,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了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恢复与规范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系统地梳理。从教师政策、学前教育财政政策、学前教育课程政策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主要对改革与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以及整顿与提高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进行分析阐述。第五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的基础上,总结出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的特点。第六部分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前教育政策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揭示其现代启示。

二、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保育
        (二)保育组织
        (三)保育政策
        (四)时间界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二、列宁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列宁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三、毛泽东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毛泽东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办托:运动中的党委、政府和妇联
    一、生产生活“两手齐抓”的党与政府
        (一)制定方针政策
        (二)组织实际建设
        (三)领导分工合作
    二、深入基层落实政策的妇联
        (一)落实政策方针
        (二)组建筹备委员会
        (三)动员群众办托
    小结
第三章 组织管理: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与运作
    一、托儿管理委员会成立前的自流状态
        (一)农村保育组织内的无人管理
        (二)工厂机关保育组织内的薄弱领导层
        (三)城市街道保育组织内的人员矛盾
    二、托儿管理委员会的“软着陆”
        (一)筹委会向托管会的平稳过渡
        (二)妇联支持下的自建托管会
    三、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实际运作
        (一)农村托儿管理委员会
        (二)工厂机关托儿管理委员会
        (三)城市街道托儿管理委员会
    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母亲:保育工作者的培训与塑造
    一、保育工作者培训
        (一)与时俱进的参训条件
        (二)知行统一的培训内容
        (三)因地制宜的培训方式
    二、保育工作者报酬
        (一)换工变工
        (二)评定工分
        (三)津贴工资
    三、保育工作者竞赛
        (一)爱国主义的生产竞赛
        (二)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
        (三)为生产服务的红旗竞赛
    小结
第五章 保教结合:保育组织的儿童生活
    一、儿童卫生健康
        (一)防治儿童疾病
        (二)保障卫生设施
        (三)培养卫生习惯
    二、儿童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生产劳动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三、儿童饮食
        (一)注重营养搭配
        (二)贯彻节约意识
        (三)保障伙食费用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影响及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成效
        (一)推进妇女解放进程
        (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三)推动国家相关建设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三、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基本方式
        (三)坚持以组织机构为重要推手
        (四)坚持以工作队伍为重要保障
        (五)坚持以思想教育为重要方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市的接管研究(1948-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前的准备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前的军事准备
        一、内战爆发至青岛解放前夕的青岛军事概况
        二、青即战役的战前准备及战役部署
        三、青即战役的作战策略及战前动员
        四、青即战役的作战过程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前的政治准备
        一、成立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并明确军管会接管青岛的方针
        二、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青岛的基本任务及接管措施
        三、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前的组织安排与军管会的具体工作安排
        四、山东分局在解放青岛前下达的政策指令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前的地下工作
        一、情报搜集工作
        二、对敌策反工作
        三、统一战线工作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进入青岛后的接管工作
    第一节 山东分局对接管工作的安排及军管会的工作情况
        一、刚解放时的青岛城市状况及山东分局对军管会的工作指示
        二、顺利入城后军管会的工作情况
    第二节 军管会对青岛各市直部门及轻重工业的接管情况
        一、隶属社会治安范畴的各部门的接管情况
        二、隶属经济范畴的各部门的接管情况
        三、青岛的轻工业及重工业的接管情况
    第三节 军管会对青岛科教文化事业的接管情况
        一、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接收及改造
        二、教会学校的接收及改造
        三、古迹名胜的接收与保护
        四、传媒机构的接收与管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后的城市初建
    第一节 存在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条件
        一、存在的困难
        二、克服困难的条件
    第二节 城市初建的基本内容
        一、政权建设
        二、经济建设
        三、文化建设
        四、其他方面的建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的特色及经验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的特色
        一、“威胁性进攻”的战役创举
        二、“保全青岛”的接管目标为青岛的后续发展带来福利
        三、青岛接管“立足国内国际两大形势,统筹政治外交双重因素”
        四、共产党“地下尖兵”信仰坚定,情报工作击敌要害
        五、干部和士兵的“纪律意识”达到了思想上与行动上的高度统一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接管青岛的经验
        一、先调查后执行是接管城市的起点
        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干部是接管城市的助燃剂
        三、职责清晰的政权建设是接管城市的定心丸
        四、专注经济问题是接管城市的中心环节
        五、广泛借鉴先解放城市的有益经验是接管城市的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乌托邦与现实:人民公社化时期上海农村集体托幼研究(1958-196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
    (四)资料来源
    (五)篇章结构
一、不可或缺:集体托幼何以产生
    (一)家庭:共产主义视野下的“新家庭”
    (二)妇女:走出家庭实现“解放”
    (三)儿童:集体教育下“新人”的诞生
二、发展历程:上海农村托幼的兴衰
    (一)迅速兴起,匆匆上马
    (二)问题凸显,纷纷解散
    (三)政策引导,勉强恢复
    (四)难以维系,彻底退场
三、育教日常: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
    (一)注重卫生保健
    (二)优先供应饮食
    (三)强调全面教育
四、政策调整:农村托幼事业衰退的直接原因
    (一)原则:按需入托
    (二)形式:解散全托
    (三)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
    (四)育幼责任:回归家庭
五、乡村抵制:农村托幼事业衰退的深层次原因
    (一)家长:对集体托幼的抵制
    (二)社员:为啥别人家的小囡要我出工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物生涯及思想生成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日本学界对小原国芳以及“全人教育”的关注视角
        (二)中国学界对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心”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善”之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
        二、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
        三、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道德教育论
        五、道德教授革新论
        六、道德教育的变革、方法与其他问题
        七、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迪
    第二节 “圣”之宗教教育及其缺陷
        一、宗教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宗教
        三、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四、“宗教教育论”的原理与实际问题
        五、宗教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关系论
        六、宗教教育的缺陷与反思
    第三节 “美”之艺术教育及其开展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
    第四节 “真”之智育及其体系
        一、智育要求的学问教育
        二、智育体系下的教学论
        三、幼儿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四、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要求
        五、“全人教育”之智育与我国智育主张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全人教育”理论中“身”的外在要求
    第一节 “健”之体育及其评价
        一、体育的主要目的
        二、体育的各个方面
        三、体育的实际开展
        四、体育的理论评价
    第二节 “富”之经济、生活与劳作教育
        一、关于“富”的哲学式思考
        二、“富”之生活教育和劳作教育
        三、“富”之经济教育的含义
        四、“富”之教育理念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健”、“富”的概念与我国“体”、“劳”内涵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全人教育”理论衍生论
    第一节 “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与启迪
        一、“全人师道论”的主要内容
        二、“全人师道论”的施行方法
        三、“理想教师论”、“师道论”与“教师道”
        四、“全人师道论”的价值辨析
        五、“全人师道论”的意义
    第二节 “母亲教育”的相关探讨与缺落
        一、母亲的基本工作
        二、女性的婚前教育
        三、小原国芳的女性结婚论
        四、胎教的重要性
        五、“母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论
        六、“母亲教育”的启示与批判
    第三节 作为周边理论体系的“全人师道论”和“母亲教育”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论体系的周边
    第一节 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小原国芳“幼儿教育”
        一、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
        二、小原国芳“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成城、玉川学园时期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实践
        四、小原国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由“全人教育”理念形成的“全人保育”观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女性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一、小原国芳“女性教育”观的形成背景
        二、二战期间形成的特殊“女子教育”观
        三、小原国芳“女子教育”理论中的战争理解
        四、二战期间小原国芳的“女子教育”观
    第三节 教师培养、作为教育根本问题的哲学、“全人教育”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二、哲学的精神与教育观的确立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哲学精神与学习热情
    第四节 关于小原国芳的《学校剧论》的考察
第五章 小原国芳及其“全人教育”理论的批判性解读
    第一节 “全人教育”的理论结构及其功过
    第二节 小原国芳的海外访问活动与“全人教育”的推行实践
        一、小原国芳海外访问的主要活动
        二、小原国芳主要走访目的地
        三、小原国芳外访活动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全人教育”的形成与小原国芳的战争观
        一、教育家的思想观与战争认识
        二、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教育家个人体验
        三、教育对战争的实际参与
        四、小原国芳论着中的战争认识
        五、教育思想与矛盾的战争认识
    第三节 “全人教育”理论给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训与启迪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2009—2019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2009年下半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6)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概念解释
        (一)幼儿教育
        (二)幼儿保育
        (三)托儿组织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写作思路
    四、研究现状
        (一)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保育事业的研究
        (三)关于托儿组织的研究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托儿组织的发展概况
    一、建国前共产党领导托儿组织的发展概况
    二、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的发展概况
        (一)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发展的动因
        (二)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的形式和内容
    一、城市托儿组织
        (一)工矿企业托儿所
        (二)街道托儿所
    二、农村托儿组织
        (一)农忙托儿互助小组
        (二)农忙托儿所
第三章 托儿组织的影响
    一、促进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
        (一)解放了妇女劳动力
        (二)促进妇女思想观念的进步
        (三)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二、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第四章 托儿组织评价
    一、托儿组织的特点
        (一)政治色彩浓厚
        (二)组织形式灵活
        (三)社会基础广泛
        (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二、托儿组织的不足
        (一)物质基础薄弱
        (二)保育人员缺乏
        (三)建设管理脱离实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制度变迁的起点:权威型的一元供给制度
        二、制度创新期:私人供给的合法化以及政府供给的巩固(1979-1992)
        三、制度更替期:政府供给的削减与市场供给的兴起(1993-2002)
        四、制度僵滞期:市场主导的多元供给制度形成与巩固(2003-2009)
        五、可能的制度创新:政府主导的多元供给制度初步显现(2010-)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一、增量变迁带动存量变迁的渐进式制度变迁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
        三、从帕累托改进到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第三章 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 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
        一、分析的切入点
        二、分析框架简述
        三、对政府作为“有限理性人”的必要说明
    第二节 冲破樊篱:私人供给何以能够重新合法化
        一、制度非均衡:所有制调整与私人供给城市学前教育的可能空间
        二、制度变迁中的主体角色分析
        三、微观主体与政府的行为逻辑分析
    第三节 走向异化:市场供给何以成为主导
        一、外生动力: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市场供给城市学前教育利润的增加
        二、微观主体对主导地位的主动争取
        三、政府对市场主导的推动作用及其行为逻辑
    第四节 从突破到偏离:单位供给何以走向市场化
        一、制度非均衡:单位制改革与单位供给学前教育成本的增长
        二、单位、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分析
        三、单位、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
    第五节 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动力机制的总结
        一、经济制度变迁是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诱因
        二、主体收益最大化是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三、不同变迁主体的偏好、权力与利益博弈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四、政府是决定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方向的核心主体
第四章 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一节 路径依赖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权威型一元供给制度变迁不彻底形成的路径依赖
        一、以身份获取资源的方式在单位供给中的遗留
        二、非公非民的尴尬产权在集体供给中的延续
    第三节 多元供给制度变迁过程中形成的路径依赖
        一、政府对市场供给的过度依赖及其“锁入效应”
        二、志愿供给在城市学前教育供给中的持续弱化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的反思
        一、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的非对称性
        二、制度需求者在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中的边缘化
        三、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自利性的显现与公共性的削弱
    第二节 对现阶段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路径优化的思考
        一、为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政府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承担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三、提高家长、学术团体、教师等制度需求者的参与程度
    第三节 对本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三、 公共花园雕塑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一、 美术团体
        二、 美术期刊
        三、 美术展览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二、 李金发
        三、 江小鹣
        四、 刘开渠
        五、 滑田友
        六、 张充仁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 孙中山雕像
        二、 名人塑像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美协的成立
        二、 向苏联学习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两结合”
        五、 “大跃进”
        六、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五、 名人雕塑作品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艺术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一、 工作职能
        二、 存在问题
        三、 改变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引用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界定
    三、 研究现状
        (一) 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总体发展状况的研究
        (二) 关于学前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三) 关于学前教育政策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四、 研究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价值
    五、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一、 重建与规范中的学前教育政策(1978-1996)
    (一) 学前教师政策的重建与规范
        1. 重建阶段(1978-1988)
        2. 规范阶段(1989-1996)
    (二)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制定
    (三) 学前教育课程政策的出台
        1. 课程政策的规范化
        2. 课程政策的科学化
二、 改革与发展中的学前教育政策(1997-2003)
    (一) 学前教师政策的改革
    (二)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
    (三) 学前教育课程政策的调整
三、 整顿与提高中的学前教育政策(2004-2008)
    (一) 学前教师政策的强化
    (二)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加强
    (三) 学前教育课程政策的实施
四、 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的特点分析
    (一) 政策嬗变由内部演化与外部推动并存
    (二) 政策内容由福利化向社会化转变
五、 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的经验教训及现实启示
    (一) 经验教训
        1. 学前教育政策日益受到重视
        2. 学前教师相关政策缺失
        3. 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不完善
        4. 民办学前教育政策不健全
        5. 学前课程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二) 现实启示
        1. 建立学前教育督导机构
        2. 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
        3. 继续完善学前教育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D]. 骆晗. 西南大学, 2020(01)
  • [2]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市的接管研究(1948-1950)[D]. 管笑盈.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乌托邦与现实:人民公社化时期上海农村集体托幼研究(1958-1962)[D]. 钟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小原国芳教育思想批判 ——“全人教育”的合理构架与理论缺陷[D]. 刘炳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2009—2019年大事记[J]. 唐淑,张永英,杨一帆,薛宁,刘亚诚,蒋金娣. 学前教育研究, 2019(10)
  • [6]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研究(1949-1959)[D]. 张丽英.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7]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8]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学前教育供给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D]. 江夏.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9]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10]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研究[D]. 姜烨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全国幼儿教育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