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工厂绿化设计的看法

我对工厂绿化设计的看法

一、工厂绿化设计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黄子弦[1](2021)在《旧工业建筑转型创意文化产业园节能改造模拟研究 ——以合柴·1972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更新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中出现大量闲置的老旧工业建筑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因其历史文化价值等原因不宜对其拆除,因此旧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大空间体量特点比较符合创意文化产业园的空间和功能特性要求,旧工业建筑转型创意文化产业园改造过程中的节能改造设计对降低建筑后续的使用能耗,实现绿色节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合柴·1972文创园为例,重点研究旧工业建筑转型创意文化产业园的节能改造。论文结合国内外工业建筑转型改造的现状研究,以合柴·1972文创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合柴·1972文创园中建筑的能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对合柴·1972创意文化产业园项目实地勘测深度分析,对园区环境、建筑体型体量、内部空间布局、围护结构墙体、门窗及材料等进行单项节能优化设计的理论研究,同时使用PKPM绿建节能软件进行建筑改造前后的能耗模拟,针对性地探寻园区内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在节能上的共同点,得出此类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应该放在外墙内保温、建筑遮阳、建筑材料等方面,通过模拟对比分析验证节能设计策略及实际节能效果,为旧工业建筑转型创意文化产业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改造优化组合方案。旧工业建筑转型改造中的绿色节能升级改造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有利于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对旧工业建筑的转型节能改造提供理论借鉴,提升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图[24]表[71]参[50]

姚丹[2](2021)在《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化苗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产业,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农民收益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整体布局,对于区域经济稳增长、促就业而言其作用十分显着。西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生产消费地,也是南北苗木交易的重要中转站。西安市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苗木品种结构、市场供需关系、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学习了解国内外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方向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情况现状从品种、产业现状、生产经营情况、市场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生产技术与国内先进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市目前主要栽植的苗木品种以传统、常规品种为主,乔木主要有国槐、雪松、大叶女贞等14种,花乔及灌木主要有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红叶石楠等13种;西安市在引种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成功案例,但是所引品种没有大规模推广和生产应用。(2)西安市苗木产业逐年稳步发展,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近年也出现一些行业创新引领者,如务本堂。苗木总栽植面积、绿化总产值、从业人数均稳步增长,五年间,苗木栽植总面积从32万亩增长至98万亩,总产值从10亿元增长至32亿元;绿化从业人数从4万人增长至10万人。(3)西安市苗圃数量众多,一些规模较大的苗圃在品种培育、科学种植、产业转型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整体大规模苗圃占比较小,以中小苗圃及农民散户居多,生产管理水平落后。(4)市场方面:苗木交易市场数量少,目前仅西部裕盛花木城一家规模较大的苗木交易市场;产销一体,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苗木经纪人和自主销售为主;供销结构性不平衡,供大于销,常规、低端苗木存量大,需求弱,高品质、精品苗木供不应求。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提出西安市绿化苗木行业存在的问题:(1)品种缺乏创新和竞争力;(2)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3)管理科学化程度低;(4)销售网络不健全、渠道单一。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2)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3)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跨越式提升。主要是进行品种、产销模式、产业分工的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的发展。

汪大贺[3](2020)在《新时期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1977-1993)》文中研究指明1977——1993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转型时期,也是文学中知识分子叙事的繁盛期。“文革”结束后,政治话语赋予了知识分子“人民”身份,也激发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知识分子力图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成为启蒙话语和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从对极左政治的批判和反思开始,知识分子试图寻求独立的介入立场和思想话语。人道主义和文学主体性讨论的发生,体现了知识分子力图挣脱政治依附性,寻求自身价值话语的艰难探索。但历史并没有给知识分子主体话语的发展以充分的空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理想人性的探寻被商品社会的现实所击碎,文学中的知识分子精神也逐渐跌落。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社会地位呈现出“边缘——中心——边缘”的位移,知识分子话语表现为从重建主体的普遍共识到多元分化的过程。以人性、主体性为核心的价值理性追寻逐渐让位于以经济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崇高和理想淹没于日常,生命深处的价值探寻被过度释放的欲望叙事所遮蔽,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泯然于众。本文以1977——1993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和具体文本多重视角出发,探讨现代化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的身份属性、文化/文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剖析知识分子精神变迁的制度性、结构性力量,并从理论探索和文本表现两个层面,呈现出知识分子主体重建与失落的历史脉络。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身份和话语论,主要对知识分子社会主体身份的形成和主体理论话语建构的历史进行剖析。“文革”结束后对知识分子政策调整,是知识分子主体地位形成的根本因素,也是知识分子题材热形成的直接原因。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观念、表现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与政治话语的设定高度呼应。但知识分子也没有完全图解政治,人道主义和文学主体性论争体现了知识分子寻求自身价值话语的努力。知识分子首先突破了“人道主义”的理论禁区,力图把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普遍人性、共同人性和共同美整合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为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人道主义开辟了道路。但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人道主义的讨论被迫中止,但知识分子追求主体性的脚步并没有停止。随后发生的文学主体性讨论,是把人道主义问题美学化的一次话语实践。知识分子试图以“美的自由王国”来规避主体话语探索的风险,并以文学主体性来承载人的主体性,以继续实践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从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和群体分化日益凸显。王蒙“躲避崇高”论的抛出,点燃了知识分子积攒已久的情绪,引发了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中,知识分子的立场分化极为明显:人文精神提倡者,也是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坚守者,依然倡导终极价值、人的尊严和权力,并试图以反物化的启蒙来维系市场经济下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和主体地位;而反对者则以历史经验主义的乐观和后现代的反宏大叙事立论,批评人文精神提倡者主体梦想的虚妄和“知识——权力”的潜在意识。躲避崇高、消解神圣、逃避理想既是他们反对主体性的话语武器,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理想主义和主体想象分化、破灭的典型体现。这次讨论是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最后一次为主体性展开的讨论,以此为标志,中国知识分子及其文学的中心地位成为时代的背影,淹没在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下编为观念和形象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叙事经历了主体重建和跌落的“三部曲”。在第一个转型期,即“文革”结束至8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以神圣受难者形象回归文学现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苦难历史的审美化、神圣化叙述,确证知识分子启蒙话语和启蒙身份的合法性,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完成了主体重建的第一步;随后,知识分子叙事以人性解放和个性张扬为主旨,个人主义、自由意志、爱情伦理、性的书写和生命意识得以复苏和高扬,文学中的人性话语日渐丰富和深入,形成了主体性实践探索的高潮;而在第二个社会转型期,即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群体和思想产生了分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大众文化冲击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想象,在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中,理想主义和昂扬斗志消退,过度释放的欲望展现了人性之恶,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冲突中呈现出精神上无所寄托的漂浮状态。同时,知识分子此前热切渴望的现代化成为社会现实,但经济发展与精神跌落的巨大反差,使知识分子产生了现代化的焦虑。文学中知识分子叙事的观念和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体性泯然于众,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和理性精神日渐跌落。

张芳[4](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徐畅[5](2020)在《南头古城实验: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已处于列斐伏尔所述的资本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空间生产运动中,建筑设计在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背景下逐渐趋于商品性、一致性,渐渐远离以人为本的实质。且工业与消费主义文化下视觉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而远离身体,致使出现某种限制性和排他性。忽视身体,忽视感知,使建筑逐渐失去真实体验的同时,失去自身特征和个性。本文以身体感知理论为基础,以南头古城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以现象学的视角去检视空间场所与身体感知的关系,探索主体空间认知的基本方法,强调基于身体的感知、记忆与想象,构建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为建筑设计实践回归身体奠定一个理论基础。本文分三部分:首先,是相关理论概述、整理,构建现象学的视角:通过对现象学及相关学者理论的初步认知,梳理其主要观点,感知的身体、知觉是认知世界的方式与媒介,借由现象学对存在和自我具身体验的强调,从感知的两个维度——场所及身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对“空间认知”这一与建筑学相关命题奠定相应认识论的基础。其次,是在现象学的理论基础上梳理建筑空间的感知,运用建筑现象学及身体感知理论,结合典型案例,从场所和场所精神到身体和具体的空间知觉,从外部秩序到内在体验,从空间所处的环境背景到身体作为直接认知空间的方式,以沉浸式的实践的和具身体验的过程建立对空间的全面认知。最后,以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感知方式为视角,以南头古城为研究对象,尝试检视身体感知与空间场所的关系:从南头古城空间地理感知与记忆到空间主体的各感知体验(身体、事件、情感),从有关过去的历史记忆到现状日常生活的体验,再到未来的发展与展望等方面进行现象学理论的实验观察验证与具体经验的知识构建。最终,完成从哲学感知——建筑感知——现实感知的思想认知过程。总之,人用整个身体的存在去感知、体验和衡量空间,空间围绕身体进行,也是人们记忆和想象的所在,并在感知、记忆的互动中完整。感知的研究方法着重于真实的建筑现实与感受的个人之间的互动,在交互的空间中,每一个观众不只是观众,更是演员也是主角,通过完整的视声味各感知和想象,创造独特的空间感知,在感知中认识存在。

李岚[6](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艾海诚[7](2020)在《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蔡家坡工业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宝鸡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引来许多外来人口进入,与此同时该地区的工业水平也得到了良好发展,蔡家坡的地域文化的提升,逐渐形成了以工业区为主体的格局。在此背景下,蔡家坡百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工业区由此建立,但因当地人口稀少,园区设计不当,地域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情况无论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产业文化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文化性,生态性的新工业文明发展。因此在设计上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城市保留历史痕迹,且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显得各位重要,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且保存浓厚地域文化的同时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旨在研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下的生态工业区,蔡家坡工业园区如何通过景观探索的方式来再次得到发展,将蔡家坡百万厂房工业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将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工业区作为切入点,并研究产生的问题,对怎样走出相关的困境给予了合适的改变和构思想法。第一,说明了蔡家坡现阶段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并为其工业的发展定下了新的目标,理清了蔡家坡工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以及涉及到的相关研究领域,提炼出来了城市触媒,提升竞争力,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以人民为基本、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工业区朝绿色方向发展这些理念,为蔡家坡工业园区的改造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根据剖析解读有关的案例来借鉴学习,从中提取出了可以参考的措施,列举出了沃尔夫斯堡以汽车为主题的公园,张掖丝绸之路主题文化公园,天津天拖项目老厂房改造项目等案例,通过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将几个案例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了总结,结合蔡家坡工业区自身的前进需求从而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第三,调查考究了蔡家坡工业发展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附近居民的诉求,并对此做出了统计和数据分析,结合之前的理论和案例,总结出多元文化视野下蔡家坡工业区的改变建造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的方式为蔡家坡获得更合适的工业区发展提出新的倡议,然后再总体结合之前所提出的一系列方式,将其实践于蔡家坡工业区的构思建造当中,且对实际操作做出相关的探讨和求证。本文探究构建出新型的工业园取,对工业园区的设计纳入了地域文化、现代化与生态化特点,并迎合现代人群的各类需求,比如使工作和日常生活需求,形成适应时代背景的工业区新格局。希望可以为其他工业区发展建设提供一些新的灵感和思路,推动城市工业区在原理和实践方面获得新的进展。

栾冠华[8](2020)在《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关乎我国经济命脉以及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近年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因此,水污染问题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煤改气电厂是用水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不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所占整体比重也不容忽视,因此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日常绿化用水及现场化学车间作为中水补水,节水潜力巨大。天津某煤改气电厂,PH超标、重金属污染以及有机物是当前生活废水以及生产废水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生活杂用水标准》CJ25.1-89的相关规定,通过分质处理的废水中的SS含量低于每升5mg、BOD5含量低于每升10mg、NH3-N含量低于每升10mg、CODor含量低于每升10mg时,可用作扫除或清洗车辆。本课题针对天津某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特点,通过多方案经济技术比对,将MBR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厂污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按照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及标准要求,完成此次煤改气电厂搬迁工程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工艺设计和运行调试。运行实践调试结果表明:本工程生活污水经深度处理后,BOD5浓度由入水平均值164.2 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8.2mg/L,去除效果显着,去除率达到95%;CODcr浓度由入水平均值313.2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31.3mg/L,去除率达到89.1%;SS浓度和NH3-N分别由入水平均值223.6 mg/L和9.1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3.3mg/L和4.0mg/L;与此同时整套处理工艺对生活污水中所含油类也起到有效去除作用,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并且,工程状态在该调试方案正式运行后十分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对于目前污水处理的现状,本文研究了 MBR污水处理工艺,对于实际生产生活中,传统的电厂等企业面对生活污水处理面临难以破解的难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通过对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择优选择,缩减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同时通过采用MBR技术,有效提升污水处理效果,使水质满足排水回用标准;提高设备的抗冲击性能,进一步提升对污水的处理效率,使经处理的水质得到保障,得到高质量的产水。依托天津某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实现MBR工艺在电厂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实际实践应用,有效的改进现有污水处理模式并解决了生活污水循环再利用的问题。于此,本次的调试实践案例在以后的电厂建设中关于生活污水的处理运行提供借鉴参考价值。

朱训明[9](2019)在《年产10万吨优质大米工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设计主要是进行年产10万吨优质大米的工厂设计。本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国内外大米加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场地选择、加工工艺、设备选型和物料衡算、环境保护、人员分配、劳动安全、工业卫生及经济效益等。本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在传统的大米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配备先进的设备、高自动化加工流程,生产不同质量等级的大米,从而满足多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其主要创新点包括:(1)单品抛光后再进行配米工序,可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科学配米,增加上市品种,提高经济效益。(2)色选机前配套2道抛光,使大米表面光滑度提升,便于色选机更好的选别,提升色选机有效产能,降低异色带出比到5%以下,提升大米得率和品质。(3)打包前配有循环风选器和溜筛,可以有效的去除大米中少量糠粉和碎屑,提升大米感官品质。(4)二道米机后增加旋振筛,降低碎米0.5-1%。该加工工艺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原材料。项目的建设对当地水稻的种植、加工和销售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周辉[10](2017)在《燃煤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研究 ——以常德华电火力发电厂为例》文中提出提及燃煤火电厂,可能熟悉的人会联想到体量庞大的冷却塔、高耸入云的烟囱、纵横交错的管网、高大的厂房建筑群等,常给人以陌生、冰冷的印象,但却逐渐成为城市特有的标志性建筑,并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天际线。然而,最初的人们,为了谋求火电厂的工业生产而忽略了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伤害。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面对工业生产带来的巨大财富,价值观逐渐扭曲,并无视由于工业生产导致的各种环境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单是由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而主要是取决于人。而当今的燃煤火电厂,人们不仅通过改良其工艺结构达到污染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其厂区内的绿化景观也逐渐得到重视,电厂景观也成为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生态环保”等词更是常常成为电厂景观设计中提到的重要理念。课题通过以燃煤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常德华电火力发电厂进行实践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查阅前人对于植物抗SO2、滞尘、降噪能力的微观层面实验数据及分析,分类总结出适合燃煤火电厂的植物种类及其微观特点;(2)通过查阅火电厂景观设计案例、燃煤火电厂专业性资料,以及作者的实地考察与设计实践,从景观角度分析总结出燃煤火电厂厂区的环境特点与生态需求,以常德华电火电厂为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方法及理念;(3)基于我国有关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景观设计案例较少,但存在较丰富的有关工业厂区景观设计及其它发电形式电厂的景观设计实例,课题通过分析总结其间的共通之处,为燃煤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提供借鉴。我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燃煤火电厂为主要的发电形式,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相关案例及文献资料也较为充足。课题希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总结,再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探索出较为完善的燃煤火电厂的景观设计方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二、工厂绿化设计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厂绿化设计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旧工业建筑转型创意文化产业园节能改造模拟研究 ——以合柴·197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旧工业建筑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受到关注
        1.1.2 旧工业建筑改造创意文化产业园中节能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意产业与创意文化产业园
        2.1.2 工业建筑
        2.1.3 建筑节能改造
    2.2 节能模拟软件
        2.2.1 PKPM绿建节能软件简介
        2.2.2 PKPM绿建节能软件亮点
第三章 合肥地区旧工业建筑节能现状调研分析
    3.1 合肥地区环境特点
        3.1.1 合肥地区地理区位
        3.1.2 合肥地区气候特点
    3.2 合肥地区旧工业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3.2.1 合肥地区工业建筑发展进程
        3.2.2 合肥地区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分类
        3.2.3 合肥地区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实例
        3.2.4 合肥地区旧工业建筑现状调研总结
    3.3 合柴·1972 文创园节能现状调研
        3.3.1 合柴·1972 文创园建筑及能耗特点
        3.3.2 合柴·1972 文创园调研前期准备
        3.3.3 合柴·1972 文创园实地调研
        3.3.4 合柴·1972 文创园调研结果分析
        3.3.5 合柴·1972 文创园项目调研结果总结
第四章 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理论及策略研究
    4.1 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基础理论研究
        4.1.1 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
        4.1.2 能耗影响因素分类
        4.1.3 旧工业建筑改造能耗现状
        4.1.4 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评价标准与政策
    4.2 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4.2.1 绿色建筑技术分类
        4.2.2 绿色建筑技术选用方法
    4.3 合柴·1972 文创园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4.3.1 建筑空间节能改造技术
        4.3.2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4.3.3 建筑材料节能改造技术
        4.3.4 建筑设备节能改造技术
第五章 建筑节能改造能耗模拟及优化方案分析
    5.1 PKPM节能模拟分析
        5.1.1 常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比
        5.1.2 PKPM模拟操作流程
        5.1.3 计算建筑模型建立
    5.2 合柴·1972 文创园建筑节能改造单项优化策略模拟
        5.2.1 体型系数节能模拟
        5.2.2 内部空间组合节能模拟
        5.2.3 园区绿化节能模拟
        5.2.4 外墙内保温节能模拟
        5.2.5 外窗遮阳节能模拟
        5.2.6 外窗材料节能模拟
    5.3 合柴·1972 文创园节能改造方案及模拟分析
        5.3.1 改造前建筑基本信息
        5.3.2 节能改造组合方案及模拟结果
        5.3.3 节能改造优化方案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苗木产业现状
        1.2.2 国内苗木产业现状
    1.3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调查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调查内容
        2.1.1 西安市苗木产业现状调查
        2.1.2 生产技术对比调查
    2.2 调查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查阅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数据分析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3.1 概述
    3.2 绿化苗木品种调查
        3.2.1 主要绿化苗木品种
        3.2.2 引种情况调查
    3.3 产业发展情况
        3.3.1 绿化种植面积
        3.3.2 总产值和销售收入
        3.3.3 从业人数和人均收入
    3.4 苗圃生产和经营状况
        3.4.1 苗圃数量及规模
        3.4.2 苗圃生产经营状况
    3.5 西安市绿化苗木市场状况
        3.5.1 苗木交易市场调查
        3.5.2 苗木销售渠道调查
        3.5.3 生产和市场需求分析
    3.6 与发达地区生产技术情况对比调查
        3.6.1 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高
        3.6.2 苗圃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科技化程度高
        3.6.3 标准化、容器化生产技术
        3.6.4 各种造型及苗木产品新形态技术
第四章 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问题
        4.1.1 品种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4.1.2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4.1.3 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4.1.4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4.1.5 销售网络不健全,渠道单一,市场缺乏多元化
    4.2 建议及对策
        4.2.1 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
        4.2.2 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4.2.3 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跨越式提升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时期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1977-199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写作思路
上编 身份和话语的重建
    第一章 知识分子政策与知识分子题材热
        第一节 知识分子政策与知识分子叙事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政策调整与知识分子的命运转折
        第三节 政策转折期的知识分子题材热
    第二章 独立话语的探寻——从人道主义到文学主体性
        第一节 “人”的话语确立及其论争
        一、禁区的突破
        二、话语的发生和讨论的焦点
        三、权威话语的介入与讨论的转折
        第二节 文学主体性及其论争
        一、人道主义的美学化
        二、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及其论争
        三、“偏移”的文论与启蒙的理想
    第三章 躲避崇高——知识分子的分化和边缘化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的分化
        一、知识分子的分化
        二、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
        第二节 话语的分裂——重建共识与去中心化
        一、反物化的启蒙话语
        二、“去中心化”的立场
    小结 从“人的觉醒”到“主体的跌落”
下编 观念与形象的嬗变
    第四章 由“苦难”而“神圣”——知识分子叙事的英雄想象
        第一节 归来的英雄
        第二节 升华的苦难
    第五章 从“人性”到“个性”——知识分子叙事与“人的解放”
        第一节 从“大写的人”到“个体的人”
        第二节 复苏的情与欲
        第三节 生命意识的书写
        一、生命感性的浮现
        二、生命激情的迸发
    第六章 知识分子的主体萎缩与精神困顿
        第一节 消退的理想
        第二节 升腾的欲望
        一、物欲:从困顿到迷失
        二、情欲:爱与性的分离
        第三节 文化的迷茫与现代化的焦虑
结语 时代·文学与知识分子的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南头古城实验: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业态——社会背景
        1.2.2 社会背景下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哲学背景
        1.2.3 建筑理论所承载的体验、文化及情感等属性——建筑背景
        1.2.4 建筑美学空间——建筑美学背景
        1.2.5 建筑认知及设计方法论探索——建筑设计背景
        1.2.6 当代建筑教育教学模式——建筑教学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向的特色与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1.5.1 基于身体感知的现象学理论综述
        1.5.2 研究总体评价
    1.6 研究对象和内容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视角
        1.6.3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的方法
        1.7.2 学科交叉的方法
        1.7.3 比较分析的方法
        1.7.4 案例分析的方法
        1.7.5 综合分析的方法
        1.7.6 实地调研的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场所与身体:现象学的感知理论
    2.1 现象学概述
    2.2 埃德蒙德·胡塞尔
    2.3 场所感知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
    2.4 身体感知理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2.4.1 知觉感知理论
        2.4.1.1 感知基本概念
        2.4.1.2 莫里斯·梅洛-庞蒂
        2.4.2 身体中心——身体主体、身体确认、身体本能
        2.4.2.1 身体——主体
        2.4.2.2 扩展的身体
        2.4.2.3 身体确认、身体本能(身体运动)
        2.4.3 感知规律
        2.4.3.1 知觉首要
        2.4.3.2 知觉与感觉
        2.4.3.3 感知内化
        2.4.3.4 可感知的感知
        2.4.4 感知对象
        2.4.5 感知方式与类型
    2.5 小结
第3章 空间感知:建筑现象学的视角构建
    3.1 空间感知理论
        3.1.1 场所感知
        3.1.1.1 场所、存在空间
        3.1.1.2 场所结构——空间、特性
        3.1.1.3 场所精神——方向性、认同感、特性
        3.1.1.4 小结
        3.1.2 身体空间感知
        3.1.2.1 建筑七感——尤哈尼·帕拉斯玛
        3.1.2.2 建筑的现象学感知——斯蒂文·霍尔
        3.1.2.3 体验建筑——S·E·拉斯姆森
        3.1.2.4 理解与感知建筑——彼得·卒姆托
    3.2 建筑的感知与体验
        3.2.1 体验建筑
        3.2.2 视觉感知
        3.2.3 听觉感知
        3.2.4 触觉感知
        3.2.5 嗅觉与味觉感知
        3.2.6 联觉——多重感觉的体验
        3.2.7 感知的其他品质——光影、时间、静寂、孤独记忆、想象
        3.2.7.1 光与影
        3.2.7.2 时间与静默
        3.2.7.3 记忆与想象
    3.3 小结
第4章 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南头古城的案例解析
    4.1 南头古城空间遗产价值觉醒(现实背景)
    4.2 感知视角下的记忆与想象审视(过去-现在-将来)
    4.3 南头古城地理空间感知与记忆
        4.3.1 南头古城的空间地理环境
        4.3.1.1 大的地理环境背景
        4.3.1.2 南头古城地理区位
        4.3.2 南头古城的空间格局(古——近——今)
        4.3.3 南头古城的肌理
        4.3.4 南头古城的城——村——城中村
    4.4 南头古城的身体感知(五感、记忆、活动、情感等)
        4.4.1 从感知到记忆(基于感知的记忆)
        4.4.2 物质感知
        4.4.2.1 空间感知(建筑、场所、地点)
        4.4.2.2 肌理感知(材质、色彩)
        4.4.2.3 声景感知
        4.4.2.4 气、味感知
        4.4.2.5 综合感知
        4.4.3 事件、活动
        4.4.3.1 重要历史事件
        4.4.3.2 公共(社会)生活事件
        4.4.3.3 日常生活事件
        4.4.4 情感(文化)
        4.4.4.1 原住民空间文化:传统宗族祠堂聚落文化、民俗信仰
        4.4.4.2 租户文化/外来移民文化
        4.4.4.3 外部体验者情感(文化)
        4.3.3.4 专家学者情感(文化)
        4.4.4.5 改造介入者情感(文化)
    4.5 结论与讨论:南头古城意义价值及想象(过去-现在-未来)
        4.5.1 现象学视角下的空间/遗产价值
        4.5.1.1 历史价值
        4.5.1.2 文化价值
        4.5.1.3 艺术价值
        4.5.1.4 科学价值
        4.5.1.5 经济价值
        4.5.2 部分空间、文化或记忆缺失(现状问题)
        4.5.2.1 缺失现状
        4.5.2.2 缺失原因
        4.5.3 基于感知与记忆的未来想象
        4.5.3.1 南头古城的未来想象
        4.5.3.2 通向未来的途径方法
    4.6 小结
结论
    (一)本文主要结论
    (二)本文研究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知道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蔡家坡工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现代化发展推动工业园区改造
        1.1.2 工业园区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1.1.3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现存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外生态工业区相关研究
        1.3.2 国外地域文化景观相关研究
        1.3.3 国内生态工业区相关研究
        1.3.4 国内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区设计相关理论的综合阐释
    2.1 蔡家坡地域文化概述
        2.1.1 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1.3 蔡家坡地域文化
        2.1.4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相融合的思考
    2.2 生态工业园区相关理论的系统阐释
        2.2.1 生态工业园区的相关理论
        2.2.2 生态工业园区的功能及意义
    2.3 生态工业园区优化改造的相关理论
        2.3.1 转变发展方式与结构的理论及思考
        2.3.2 “城市触媒”理论在工业区优化改造中的运用
        2.3.3 场所精神
        2.3.4 批判性地域主义
        2.3.5 工业园区软实力的提升
    2.4 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的相关原则与理论
        2.4.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2 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
        2.4.3 生态优化原则
        2.4.4 系统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工业园区改造案例研究
    3.1 符合时代潮流——德国沃尔夫斯堡汽车主题公园
        3.1.1 历史沿革
        3.1.2 改造历程
        3.1.3 园区文化概述与景观介绍
        3.1.4 对蔡家坡工业园区的借鉴思考
    3.2 提高文化软实力——张掖国家丝路湿地公园
        3.2.1 公园景观与文化介绍
        3.2.2 园区文化分析
        3.2.3 对蔡家坡工业园区的借鉴思考
    3.3 城市工业优化——天津天拖项目老厂房改造区景观
        3.3.1 改造前的基本状态
        3.3.2 优化改造后的现状分析
4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园区相融合的综合性改造思路
    4.1 蔡家坡工业园区的位置
    4.2 地域深厚历史文化
        4.2.1 宝鸡的文化底蕴
        4.2.2 老工业基地与制造业强市
        4.2.3 蔡家坡丝路文化
        4.2.4 蔡家坡三国文化
        4.2.5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
        4.2.6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历史变迁
    4.3 蔡家坡工业园区的实际现状
        4.3.1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历史沿革
        4.3.2 蔡家坡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的现状分析
        4.3.3 地块分析
        4.3.4 建筑分析
    4.4 地域文化与生态工业园区景观相融合的设计思路
        4.4.1 工业园区规划及平面布局的定位
        4.4.2 融合自然气氛的设计方案
        4.4.3 融合场所理念的设计方案
        4.4.4 融合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案
        4.4.5 提倡绿色、节能、环保理念
    4.5 本章小结
5 蔡家坡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具体实践
    5.1 设计范围及基地现状
    5.2 改造内容
        5.2.1 功能分区
        5.2.2 空间构架及功能结构分析
        5.2.3 交通结构分析
        5.2.4 景观绿化分析
    5.3 专项设计
        5.3.1 空间要素设计
        5.3.2 景观雕塑设计
        5.3.3 景观照明设计
        5.3.4 围墙设计
        5.3.5 景观墙设计
        5.3.6 “丝路驿站”酒店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资源现状
    1.2 水污染现状
    1.3 电厂生活污水来源及特点
        1.3.1 电厂生活污水来源
        1.3.2 电厂生活污水特点
    1.4 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4.1 国外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4.2 国内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4.3 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可行性分析
    1.5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2 技术路线
2 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概况
    2.1 项目简介
    2.2 项目概述
    2.3 设计水质
        2.3.1 设计进水水质
        2.3.2 设计出水水质
3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及设计
    3.1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3.1.1 改进型A~(2/)O工艺
        3.1.2 生物接触氧化法
        3.1.3 A/O+MBR工艺
        3.1.4 方案比选
    3.2 工艺流程拟选
    3.3 系统工艺设计
        3.3.1 预处理工艺单元
        3.3.2 A/O+MBR工艺单元
        3.3.3 后处理工艺单元及反冲洗加药单元
        3.3.4 主要设备设计
4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及运行效果分析
    4.1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方法
        4.1.1 自控步序的重新审核
        4.1.2 现场参数的重新调整
    4.2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过程及运行效果分析
        4.2.1 污泥的驯化培养及进、出水质检测
        4.2.2 跨膜压差及产水浊度的检测
        4.2.3 污泥的定期排放
        4.2.4 系统运行参数
        4.2.5 调试阶段注意事项
        4.2.6 运行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年产10万吨优质大米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水稻种植及加工现状
        1.1.1 全球水稻种植现状
        1.1.2 全球水稻加工现状
    1.2 我国水稻种植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水稻种植现状
        1.2.2 我国水稻种植发展趋势
    1.3 我国大米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我国大米加工现状
        1.3.2 我国大米加工发展趋势
    1.4 背景与意义
    1.5 设计总则
    1.6 设计规模
第2章 厂址选择及规划
    2.1 选址原则
    2.2 厂址建设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震、洪涝、台风及其他自然灾害资料
        2.2.3 主要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2.4 交通运输条件
        2.2.5 投资环境条件
第3章 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1 设计原则
    3.2 大米生产工艺设计方案
    3.3 工艺流程
    3.4 操作要点
    3.5 本设计工艺的特点
    3.6 采用的产品质量标准
第4章 设备选型及物料衡算
    4.1 设备选型
        4.1.1 选型原则
        4.1.2 设备的确定
        4.1.3 主要设备及特点
    4.2 物料衡算
        4.2.1 设计方案
        4.2.2 生产方案
第5章 水、电、气系统及估算
    5.1 给、排水工程
        5.1.1 给、排量估算
        5.1.2 给、排水系统
    5.2 电气工程
        5.2.1 变配电间的设置
        5.2.2 防雷接地
        5.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2.4 自动控制工程
第6章 劳动组织及资源配置
    6.1 组织结构
        6.1.1 管理机构组织方案
        6.1.2 生产和辅助生产车间组织方案
        6.1.3 项目组织结构
    6.2 人力资源配置
        6.2.1 工作制度
        6.2.2 劳动定员数量
        6.2.3 员工招聘方案及技能素质要求
        6.2.4 员工培训计划
第7章 投资估算
    7.1 编制说明
        7.1.1 工程概况
        7.1.2 编制范围
    7.2 投资估算依据
        7.2.1 土建工程
        7.2.2 设备及材料价格
    7.3 建设投资估算
        7.3.1 工程费用估算
        7.3.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
        7.3.3 预备费估算
        7.3.4 建设期财务估算
        7.3.5 建设投资额
    7.4 流动资金估算
    7.5 项目投入总资金
        7.5.1 项目投入总资金
        7.5.2 总投资
        7.5.3 项目投入总资金构成分析
第8章 财务评价
    8.1 编制依据
    8.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8.2.1 财务价格
        8.2.2 税费
        8.2.3 项目计算期
        8.2.4 生产负荷
        8.2.5 产品销售计划及销售价格
        8.2.6 财务基准收益率
    8.3 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8.4 成本费用估算
        8.4.1 成本费用
        8.4.2 总成本费用估算
    8.5 利润估算
    8.6 财务评价
        8.6.1 盈利能力分析
        8.6.2 利润率
    8.7 财务评价结论
第9章 劳动安全、工业卫生与消防
    9.1 劳动安全、工业卫生
        9.1.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9.1.2 安全措施方案
        9.1.3 卫生措施方案
    9.2 消防
        9.2.1 防火等级
        9.2.2 消防设施方案
第10章 环境影响评价
    10.1 厂址环境条件
    10.2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0.3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10.3.1 设计依据
        10.3.2 防治措施和预期效果
    10.4 环境影响评价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
    11.1 结论
    11.2 创新点
    11.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燃煤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研究 ——以常德华电火力发电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
        1.3.1 燃煤火力发电厂
        1.3.2 电厂景观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研究
        1.4.2 电厂景观设计研究
        1.4.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1.5 相关理论
        1.5.1 生态设计
        1.5.2 人性化设计
        1.5.3 艺术美学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2 电厂景观设计理论探讨
    2.1 燃煤火力发电厂空间布局及特点
        2.1.1 工艺流程
        2.1.2 建筑类型及布局
        2.1.3 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
    2.2 燃煤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研究
        2.2.1 燃煤火电厂景观设计要素
        2.2.2 基于微观层面数据检测的燃煤火电厂植物选择
        2.2.3 燃煤火电厂景观设计规范
3 案例借鉴
    3.1 华电贵州塘寨电厂工业景观环境设计
        3.1.1 项目概况
        3.1.2 景观设计策略
        3.1.3 景观设计分析
    3.2 广东神华国华清远电厂景观设计
        3.2.1 项目概况
        3.2.2 景观设计策略
        3.2.3 景观设计分析
    3.3 义马锦江矸石电厂绿地设计
        3.3.1 项目概况
        3.3.2 景观设计策略
        3.3.3 景观设计分析
    3.4 郑州燃气电站室外环境景观设计
        3.4.1 项目概况
        3.4.2 景观设计策略
        3.4.3 景观设计分析
    3.5 江西九江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
        3.5.1 项目概况
        3.5.2 景观设计策略
        3.5.3 景观设计分析
    3.6 案例总结
        3.6.1 景观结构与分区
        3.6.2 植物选择
4 常德华电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实践
    4.1 现状分析
        4.1.1 区域现状
        4.1.2 基地现状
    4.2 景观设计策略
    4.3 常德华电火电厂景观总体设计
        4.3.1 总平面
        4.3.2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4.4 专项设计
        4.4.1 道路设计
        4.4.2 竖向设计
        4.4.3 植物规划设计
        4.4.4 景观小品、公共设施设计
        4.4.5 亮化设计
    4.5 重要节点方案设计
        4.5.1 入口景观
        4.5.2 小游园
        4.5.3 办公楼前广场
        4.5.4 生态休闲区
        4.5.5 冷却塔周边
        4.5.6 文化景墙
    4.6 重要节点初步设计
    4.7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工厂绿化设计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旧工业建筑转型创意文化产业园节能改造模拟研究 ——以合柴·1972为例[D]. 黄子弦.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D]. 姚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新时期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1977-1993)[D]. 汪大贺. 吉林大学, 2020(04)
  •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5]南头古城实验:基于身体感知理论的空间认知初探[D]. 徐畅. 深圳大学, 2020(10)
  • [6]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工业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蔡家坡工业区为例[D]. 艾海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D]. 栾冠华.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年产10万吨优质大米工厂设计[D]. 朱训明. 南昌大学, 2019(01)
  • [10]燃煤火力发电厂景观设计研究 ——以常德华电火力发电厂为例[D]. 周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我对工厂绿化设计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