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工矿产贸易政策选择研究

我国化工矿产贸易政策选择研究

一、我国化工矿产贸易政策选择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路梦妮[1](2021)在《制度距离影响下中国对欧盟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欧盟国家和地区是该战略计划的西端终点,也是世界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75年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建交以来的45年里,欧盟已经连续16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目的经济体,以及第一大进口来源经济体,两者同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经济体,双边投资与贸易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繁荣密不可分。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欧矛盾逐步激化、英国脱离欧盟的态势下,作为中美共同的第一贸易合作伙伴——欧盟的选择将变得尤为重要。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和投资规则亟待调整,以适应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两大渠道,两者之间的促进或替代关系会因样本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出发,结合作为母国对外直接投资决策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东道国制度环境,探讨中国向欧盟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对母国产生的贸易效应,旨在为中国对欧盟的经济政策制定以及中欧未来贸易关系的走向预测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以往研究投资与贸易关系以及制度因素对直接投资和贸易产生影响的文献进行概括评析;然后具体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互关系、制度因素影响投资贸易效益的理论与影响机制,从而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其次从规模、国别、产业及产品结构三个角度描述了中国与欧盟国家的投资和贸易现状,并且分别测算了中国与欧盟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距离、经济制度距离以及文化制度距离;最后基于贸易引力模型,选取2007-2018年中国与欧盟27个样本国家之间的投资及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具有促进效应,政治与经济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欧盟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增强了投资的进出口贸易促进效应,因此我国更倾向于与经济、政治制度环境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合作。而对于文化制度距离较大的样本国家,我国在与其进行投资贸易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沟通障碍以及经营理念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会抑制贸易规模的扩大,增强贸易替代效应。最后本文将根据实证结果,分别从国家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夏正源[2](2020)在《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GTAP模型》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不断受到冲击,延缓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兴未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并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同欧洲和北美相比,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很落后。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贸易强国,三国之间贸易结构互补性较强,如果能够成功达成自贸协定,对三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亚洲各国和世界经济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主要运用GTAP模型,研究分析了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后的经济效应。从模拟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三国的经济联系,扩大三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三国将在贸易结构、生产结构、GDP增速和福利水平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中日韩自贸区有利于三国经济的增长和福利水平的增加,但中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日本韩国的贸易条件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总的来说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将实现三国共赢。同时全球贸易量会进一步增长,世界整体福利水平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为我国进一步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助力我国在未来中日韩自贸区中最大化获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主动搁置争议,加强沟通交流,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通过自贸区建立所带来的人员往来、经贸合作、投资增长,推动三国关系良性发展,助力三国矛盾化解;第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扭转与日韩等以生产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国家进行贸易时的不利地位;第三,在后续谈判中重点关注非关税贸易壁垒议题,最大化提高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张可可[3](2020)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中印关系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11月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战略以来,经过美国政府大力倡导和推动,印度、日本、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都分别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应,美国“印太”战略对印太地区的影响日益凸显。“印太”战略将传统意义上的印度洋和亚太地区进行地缘政治上的整合,一方面将使印度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印太”战略具有明显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成为该战略的施压对象和拉拢对象,这无疑会给中印关系的发展带来影响。在“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与美、日、澳等国频频互动,域外大国对中印关系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同时印度希望借助美国推出“印太”战略的契机,降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洋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此外中印两国在印度洋上的安全困境也对两国关系也造成了一定挑战,这些都加深了中印之间的战略互疑。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响下,印度依旧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这就使得中印关系仍将维持稳定的大局,这也符合两国的根本战略利益;同时由于美国“印太”战略存在着重政治轻经济的天然短板,经贸关系将成为稳定中印关系的压舱石。文章主要研究了美国“印太”战略及其可能对当前中印关系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美国“印太”战略,梳理了“印太”由地缘概念到现实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美国“印太”战略出台的背景和目标,同时对于美国印太战略的主要内容从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新时期的中印关系发展从政治、经贸、民间三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分析,包括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后中印关系发生的一些变化。第三章对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中印两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包括在印度洋地区存在的安全困境,域外大国因素的干扰以及两国在传统领域内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阐述了中国当前在发展对印关系时可以采用的战略措施,分别从政治、经贸、人文三个领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举措。从短期来看,美国“印太”战略的不断推进可能会给中印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增加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但是从长远来看,保持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符合中印双方的战略利益,同时中印两国都有着坚持战略自主的外交传统,因此中印关系在总体上依然会保持一定的稳定,当然这也需要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

闫永军[4](2019)在《“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上台执政以来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对外新战略。其推出打破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南向政策”单一的局限性,并重新定位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重心,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南亚及大洋洲等18国,加大与政策实施范围国家的经贸合作,来促进区域发展交流及合作,提升台湾地区经济产业格局及多元化。但实则是为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设想联借助“美日印”对抗大陆,实现“脱中远中”和“台独”的政治意图。2019年3月11日蔡英文在召开所谓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反制“一国两制”,会议为此抛出所谓对抗统一的指导“纲领”,涉及两岸关系、经济、“外交”、安全、“国防”等七大方面。自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如今的对抗统一,反制“一国两制”的做法,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来挑战两岸关系底线,将引发两岸更对立,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这将对台湾未来发展造成益发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台湾当局极力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也难逃失败的局面。越南于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以来,搭乘经济全球化便车,拟定政策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推动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工业化建设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之其处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等条件,越南逐渐成为世界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与越南20世纪末建立经贸往来后,台湾与越南之间经贸往来较为频繁。从“南向政策”到“新南向政策”几经演变,基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多方因素,台越经贸合作紧密,越南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经地区投资的重点国家之一,合作领域从单纯的经贸往来拓展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区域链结等领域。通过合作,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合作层次逐渐深化。介于此,本文选择以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往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南向政策”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的经贸合作何以为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及台湾学者对“新南向政策”及在此背景下对台湾地区与新南向国家之间的交往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阐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政策概述。分别从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演进历程对“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进行了概述,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后续部分展开分析明晰台湾地区与越南所处的政策背景。第三部分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研究。经贸往来现状部分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从合作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分析“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所取得的短期性成效;第四部分为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概况,从双方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力和国际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应性地从贸易结构、投资环境、影响互吸力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五部分为关系评析。根据上一部分的现状分析,尝试对“新南向政策”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行评析,得出台当局企图撇弃“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的“新南向政策”最终是行不通的结论。并指出“新南向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利于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深化。台当局必须搞好两岸关系,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第六部分为结语。回顾梳理论文通篇基本内容。

张磊[5](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给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出现与扩大埋下了隐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40年时间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在规模增长的背后,中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的差距也出现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成为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悬殊的重要原因。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有两个显着的变化。一方面,研究对象趋于微观化。研究对象逐渐从国家发展到地区、城市或企业;另一方面,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从传统的单一时间维度转变为时、空双维度的研究。这些变化给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广义的国际贸易结构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等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与地位,通过对外贸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结合国际贸易研究视角微观化及时空化的特点,本文从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出发,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省、市和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空演进,深入探讨我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充分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促进中国区域经济与贸易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优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一共包括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导论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同时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首先梳理与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例如比较优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平衡发展理论等。其次界定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概念,明确研究对象与内容。最后,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原则,明确研究范围。第三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时空演进的特征。运用近二十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的一篮子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面剖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特点,最终总结出中国对外贸易的五强和五弱省份,将其用可视化地图展示出来,直观形象地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与特点。第四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情况及测度。首先,用行政省份、人文密度和地理密度等指标,分别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中的失衡情况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对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失衡进行比较。其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角度,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测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及其内部对外贸易发展失衡的程度。最后,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失衡演进的趋势,即收敛趋势,并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莫兰指数方法,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空间依赖性的演进。第五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影响机制。首先,梳理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与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关系,根据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判断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与发展阶段。其次,从地理、人文、区位和生态等层面,全面分析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再次,从历史、区位和政策等方面分析造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同。第六部分是优化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对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从政府、地区、企业等角度提出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差距的协同和协调发展理念,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由初级阶段过渡到中级阶段,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向洁[6](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中俄两国领导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5年1月提出/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组织,并于2015年5月8日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对接合作共识由此达成,其亦开创了欧亚区域多边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双方对接合作正处在稳步推进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模式选择、机制构建与平台运用等制度性深层对接方面仍缺乏实质性安排,阻力因素依然较多。此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问题,探寻各国发展新思路,谋求多方合作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可为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双方对接合作规划的制定以及具体务实行动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际贸易、区域一体化、区域合作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阐释对接必然性与现实基础——总结对接成效与问题——识别对接机遇与挑战——剖析对接基本架构——优选对接模式——构建对接机制——探寻对接路径”为基本逻辑框架,结合文献分析与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统计与比较、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等分析方法,旨在探寻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从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两方面阐释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必要性主要源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欧亚经济联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潮流以及区域各国国内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可行性则是基于双方地缘毗邻、政治互信、贸易互补、发展理念相近、民意支持等优势基础的存在。2.从“五通”视角梳理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早期收获,并指出了相关问题。目前双方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机制特性差异、深度对接能力和意愿有限、合作依赖关系非对称、技术服务标准迥异、务实合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深度化发展。同时,双方还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外部环境。3.从发展战略对接与务实领域合作的宏、中微两个层面剖析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指出:发展战略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重点推进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项目、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这两大跨国跨区域性战略对接。务实领域方面,要以设施对接为优先,贸易对接为首要,能源对接为基本,产能对接为重点,金融对接为突破,农业对接为补充。在贸易对接问题研究上引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贸易效率,揭示出双边贸易效率水平中等,贸易潜力较大,有必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建立自贸区)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上合组织在其中发挥正向作用,可作为双方对接平台。4.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方视角分别探寻了双方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模式方面:从主体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整体的“CN+1”(N≥5)、与联盟各国的“C1+1”、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以及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4种模式优难点,并指出具体推进中应综合使用,同步开展;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自由贸易区、跨国经济走廊、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人文交流基地5种具体推进模式。其中,自贸区,尤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模式为关键。对此,文章利用WITS-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关税减让对双方贸易、福利效应及关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论证出该FTA建设在经济效应上可行的结论。机制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了以多边领导人高位协商为主的“CN+1”(N≥5),以双边政府首脑、总理+部长、地方政府、高级别工作组等为主的“C1+1”以及以企业对接、银行对接与融资对接为主的“E+F”3种对接机制;从功能角度提出了智库对话、政府磋商、跨国管理、监督反馈、法律协调、信息交流等6种具体推进机制。5.从主体推力、实体抓手、制度保障和推进原则四方面确立了双方对接合作的具体路径。即以政、企、智、媒、民五方主体为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贸易便利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等为抓手,以规则构建、自贸区建设、人文互动为关键,以次区域、多边单项对接为先行,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不同主体和具体功能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给予了分别设计。二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系统性分析论证了上合组织作为双方对接合作平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功能作用。三是在WITS-SMART模型框架下,基于HS6分位贸易数据模拟分析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间不同阶段性(短期和长期)关税减让对双方经济效应的影响。

台盈[7](2018)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5月14日,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合作论坛开幕,在高峰论坛影响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受政策影响程度获得各界的重视,与中国有经贸合作的国家或地区增至60多个。“一带一路”政策不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更会对我国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心理学,通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的交叉关系不断显现,便出现了新的工具要求,社会网络分析(SNA)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其中UCINET软件为解决多学科应用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研究,涉及多国经贸交易数据的对比分析;而社会网络分析的代表软件UCINET可以把同类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链化分析,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往来的研究也比较适合UCINET软件的应用。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即分析问题方法的创新。利用UCINET软件进行分析可以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对经贸往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社会网络分析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在简单介绍UCINET软件和数据来源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紧密程度分析;第三部分将原始数据加工后进行沿线国家之间出口状况分析;第四部分进行沿线国家之间进口状况分析;第五部分则是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合作建议。第六部分是一些总结、展望和不足的说明。通过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判断沿线国家贸易来往存在社会网络关系,利用UCINET对样本进行整体网络分析,从而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关系进行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研究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改进目前经贸状况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曾文[8](2017)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江西省上栗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地方产业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层社会的稳定。加快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是适应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在理论综述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首先阐释基层政府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实践调查,全面分析上栗县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等,指出上栗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面对的严峻形势;进而,重点分析政府在推动上栗县产业转型升级中职能履行存在,认为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分析和借鉴晋江、深圳地区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进经验,立足上栗县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上栗县政府转变职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王瑞[9](2016)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为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构想。新疆深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中亚诸多国家接壤,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历史使命。但新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以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存在着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危险。因此研究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比分析、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新疆出口商品结构演进发展的历程,测算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机制,发现驾驭出口这驾马车,实现比较优势顺利转化为竞争优势,向全球分工体系高端爬升,成为新疆最终实现国家意志与自身崛起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实证检验了科技进步、产业结构、汇率、经济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与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关系,最后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建议。

周名力[10](2016)在《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对发达国家产业的承接,成就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近些年,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和环境压力的增大,加紧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一些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和污染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大量向内陆地区转移的现象,产业梯度转移的浪潮正在形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自明”,但是伴随很多产业转移而来的污染转移问题也令人“触目惊心”,愈发受到公众的关注。东部已经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吃了环境的“大亏”,所以中西部不能重走老路。正是在当前东部产业大量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下,本文试图探究这产业区域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问题。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动静结合法及系统分析法,先从产业区域转移与产业梯度理论出发,说明了产业区域转移的基础,继而给出了污染转移的相关概念及构成条件,然后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用相关数据对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包括使我国相比发达国家有更陡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国内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及生态破坏等。接着讨论了造成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理论原因(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和现实原因(环境成本和环保政策差异等),还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可以从环境成本和环境政策出发给出解决污染转移问题的建议,最后就有针从市场(环境产权制度等)和政府两方面给出了相应对策。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够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伴随产业转移而来的污染转移也会带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等负面效应,中西部必须走上一条产业承接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和政策面对东部转移而来的产业。

二、我国化工矿产贸易政策选择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化工矿产贸易政策选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距离影响下中国对欧盟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
        1.2.2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促进关系
        1.2.3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权变关系
        1.2.4 制度因素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及对外贸易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理论与影响机制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互关系的理论
        2.1.1 促进关系
        2.1.2 替代关系
        2.1.3 权变关系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传导机制
        2.2.1 出口促进效应
        2.2.2 出口替代效应
        2.2.3 进口促进效应
        2.2.4 进口替代效应
    2.3 制度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与机制
        2.3.1 制度距离的相关概念
        2.3.2 制度距离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2.3.3 制度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现状
        3.2.1 投资规模
        3.2.2 国别结构
        3.2.3 投资领域
    3.3 中国对欧盟贸易的现状
        3.3.1 贸易规模
        3.3.2 国别结构
        3.3.3 产品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与欧盟国家制度距离的评估与测算
    4.1 制度距离的评估及选取
    4.2 变量的来源及测算
        4.2.1 制度距离数据来源
        4.2.2 测算方法
    4.3 中国与欧盟国家各制度距离测算结果
        4.3.1 政治制度距离测算结果
        4.3.2 经济制度距离测算结果
        4.3.3 文化制度距离测算结果
5 制度距离差异下投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5.2 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5.3 制度距离差异下投资的贸易效应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5.3.3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4 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
        5.3.5 内生性问题讨论
        5.3.6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国家层面
        6.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GTAP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3.2 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路径的研究
        1.3.3 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3.4 文献研究述评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存在的不足
第2章 中日韩自贸区发展历程分析
    2.1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历程
    2.2 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1 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2.2.2 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日韩三国贸易合作概况分析
    3.1 中日韩三国贸易合作现状
        3.1.1 中日韩三国的要素禀赋分析
        3.1.2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发展规模
        3.1.3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差额分析
    3.2 中日韩三国贸易竞争力分析
        3.2.1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3.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3.3 中日韩三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3.3.1 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
        3.3.2 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TAP模型的中日韩自贸区经济效应模拟分析
    4.1 GTAP模型介绍
    4.2 模型方案设定
        4.2.1 国家(地区)和产业部门分类设定
        4.2.2 模拟情景方案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对中日韩三国的影响
        4.3.2 对世界整体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中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分析法
        0.3.2 历史研究法
    0.4 创新点和难点
        0.4.1 创新点
        0.4.2 难点
1 美国“印太”战略综述
    1.1 “印太”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1.1.1 “印太”概念的缘起
        1.1.2 “印太”战略的发展
    1.2 美国“印太”战略提出的背景
        1.2.1 印太地区战略地位日益显着
        1.2.2 美国政府认为自身面临严峻战略压力
        1.2.3 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持“遏制”心理
    1.3 美国“印太”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1.3.1 美国“印太”战略的目标
        1.3.2 美国“印太”战略的内容
2 美国“印太”战略提出后中印关系发展状况
    2.1 政治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
        2.1.1 战略互疑有所上升
        2.1.2 传统问题“悬而未决”
        2.1.3 印度对华政策矛盾性凸显
        2.1.4 高层互访成为稳定两国政治关系的重要途径
    2.2 经贸关系发展特点
        2.2.1 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
        2.2.2 不均衡性日益凸显
        2.2.3 政治因素对经贸关系的影响上升
    2.3 民间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两国民间交流途径有待拓展
        2.3.2 印度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塑造缺乏客观性
3 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中印关系面临的挑战
    3.1 中印在印度洋的安全困境日益突出
        3.1.1 两国在印度洋有着各自战略利益
        3.1.2 印度对中国发展与南亚国家关系存在认知偏差
    3.2 域外大国因素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3.2.1 美国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加强
        3.2.2 “四边对话”的重启对中印关系造成潜在挑战
    3.3 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新挑战
        3.3.1 边界问题的解决难度上升
        3.3.2 印度在达赖问题上采取“模糊政策”
4 中国的战略选择与应对措施
    4.1 政治安全领域保持两国关系稳中有升
        4.1.1 加强两国高层互访
        4.1.2 对传统问题以稳定为主
        4.1.3 对两国关系可能出现的倒退情况做好充分预案
    4.2 经贸领域推动两国实现合作共赢
        4.2.1 加强两国经贸发展中的均衡性
        4.2.2 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纽带促进两国互联互通
        4.2.3 以新兴国际金融机构为平台深化中印经济合作
    4.3 人文领域推动两国实现互通有无
        4.3.1 积极拓宽两国民间交流途径
        4.3.2 改善印度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偏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基本念的界定
        1.“新南向政策”
        2.经贸合作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概述
    (一)“南向政策”概述
        1.“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2.“南向政策”提出的目的
        3.“南向政策”的内容及演进历程
    (二)“新南向政策”概述
        1.“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2.“新南向政策”提出目的
        3.“新南向政策”基本内容
        4.“新南向政策”发展进程
    (三)“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的异同
        1.“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相同之处
        2.“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不同之处
三、“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的基本概况
        1.台湾地区与越南贸易概况
        2.台湾地区与越南投资概况
    (二)“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
        1.双方贸易合作
        2.投资领域合作
        3.金融及保险领域合作
        4.台湾地区与越越南旅游业领域合作
    (三)经贸合作的基本途径
        1.政府间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2.利用民间组织及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经贸合作
        3.发展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四)经贸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双方贸易趋势增长稳定
        2.投资产业合作领域有所扩展
        3.金融和保险业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四、“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双方贸易失衡,台湾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2.双方投资比例悬殊较大,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3.双方合作优势下降,相互吸引减弱
        4.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冲击
    (二)原因分析
        1.台湾过于集中出口制造类产品,导致了双方贸易失衡
        2.越南以外资引入为主,导致双向投资不平衡
        3.越南推行外资结构多元化,因而双方相互吸引减弱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五、对“新南向政策”背景下的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评析
    (一)“新南向政策”的根本缺陷不利于双方经贸合作
        1.“新南向政策”存在忽视推行中的客观制约因素的缺陷
        2.“新南向政策”政策存在忽视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的缺陷
    (二)提升越南工业水平并去除台政策的政治色彩才能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1.越南需提升自身的制造业水平才能纠正贸易失衡的局面
        2.摒弃“新南向政策”的政治意图,双方经贸合作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三)加速融入区域组织,化解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1.融入区域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只有在大陆的支持下,台湾才能避免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四)搞好两岸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
        1.回望历史,正视两岸关系
        2.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两岸互信,才能促进台越经贸合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相关研究
        三、对外贸易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协同发展的障碍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说明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二、区域经济与贸易发展相关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理论
        四、区域经济与贸易协同和协调发展理论
    第二节 相关说明
        一、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概念的界定
        三、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空演进
        四、数据选用的原则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特征
    第一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第二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第三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差额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第四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时空演进
    第五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业绩指数的时空演进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失衡及其测度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失衡
        一、行政省份维度
        二、人口维度
        三、地域面积维度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测度
        一、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绝对差异
        二、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对差异
        三、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失衡的收敛情况
        四、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影响机制
    第一节 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阶段与规律
        一、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阶段及其理论依据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三、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阶段演进
    第二节 区域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一、区域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二、区域地理要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对策建议
        一、推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
        二、推进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治理
        三、推进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治理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打破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六、东、中、西部地区突出特色,科学分工
        七、明确企业的对外贸易主体地位,促进企业跨区域的资源整合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阐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点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内涵、特点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一、“一带”共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一盟”摆脱内部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区域一体化潮流推动的客观使然
        四、中俄等国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对接合作前提:覆盖区域重叠交叉,地缘基础明显
        二、对接合作保障:双/多边机制丰富,政治互信良好
        三、对接合作关键:贸易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显着
        四、对接合作动能:发展理念相近,战略规划高度契合
        五、对接合作基石:人文基础坚实,主流社会亦普遍支持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现状、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已达初步共识
        二、设施联通成效显着
        三、贸易畅通稳步发展
        四、资金融通进展明显
        五、民心相通日益深化
        六、其他领域务实合作势头强劲
    第二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问题
        一、机制特性差异问题
        二、深度对接能力与意愿问题
        三、经济对接前景问题
        四、技术服务标准迥异问题
        五、务实合作经验不足问题
    第三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机遇
        一、中国加快“一带”沿线地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的平台机遇
        三、受西方经济集团挑战下俄罗斯“向东看”的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推进下的区域合作机遇
    第四节 “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挑战
        一、“一盟”内部发展挑战
        二、“一盟”成员国对“一带”认知挑战
        三、“一带一盟”区域内部安全挑战
        四、来自西方世界外部挑战
        五、多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
        一、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及远东开发战略相对接
        二、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相对接
        三、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相对接
        四、与白俄罗斯2030年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相对接
        五、与亚美尼亚2014~2025发展战略相对接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各国务实合作领域对接
        一、以设施对接为优先工程,构筑交通物流网
        二、以贸易对接为首要标志,扩大经贸联系
        三、以能源对接为基本内容,稳定供求关系
        四、以产能对接为重点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
        五、以金融对接为关键突破,搭建跨国服务体系
        六、以农业对接为重要补充,强化物质基础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模式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对接模式
        二、与“一盟”各国的“C1+1”对接模式
        三、以上合组织为平台的“C2+SCO”对接模式
        四、借力小多边机制的“C2+MN”(N≥1)对接模式
    第二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模式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模式,深化贸易联系
        二、跨国经济走廊建模式,完善交通体系
        三、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丰富投资方式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创新企业合作
        五、人文交流基地模式,构筑人文平台
    第三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主体机制探讨
        一、与“一盟”整体的“CN+1”(N≥5)的对接机制
        二、与“一盟”各国政府的“C1+1”对接机制
        三、各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E+F”对接机制
    第四节 “一带”与“一盟”对接合作具体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智库对话机制,凝聚各方智慧
        二、常态化政府磋商机制,引导高位决策
        三、长效化跨国管理机制,协调各国利益
        四、动态化监督反馈机制,防范各类风险
        五、多边化法律协调机制,强化制度优势
        六、通畅化信息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多方主体为推力,增进各方对接共识
        一、坚持政府高位引导,对接规划编制先行
        二、强化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联合各方智库学界研究探讨,适时启动数据库建设
        四、加强媒体互动交流,推进各方认知与理解
        五、深化民间人文合作,培育国家价值共识
    第二节 以实体项目为抓手,深化务实领域合作
        一、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二、有效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
        三、继续深化产能合作与园区建设
        四、积极打造多元融资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项目参与方式
    第三节 以规则对接与自贸区建设为关键,强化制度保障功能
        一、加快标准体系的互认与构建,力促规则对接
        二、坚持自贸区建设长期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
        三、适时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制度发展
    第四节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逐层拓展,逐步推广
        一、率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二、以毗邻周边对接为着力点,逐层拓展
        三、以多边单项合作为示范蓝本,逐步推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现状
        1.3.2 “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情报服务的研究现状
    1.4 小结
第二章 沿线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信息传递紧密程度分析
    2.1 信息传递理论与UCINET软件简介
    2.2 数据获取与方案设计
        2.2.1 数据来源
        2.2.2 方案设计与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分析与讨论
        2.3.1 历史因素角度分析信息传递的疏密状况
        2.3.2 交通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强弱状态
        2.3.3 政治因素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沿线国家之间出口状况信息处理与分析
    3.1 数据可视化信息处理
    3.2 点度中心度分析
        3.2.1 理论基础
        3.2.2 典型国家分析
    3.3 信息可达性分析
        3.3.1 沿线国家贸易出口可达性状况
        3.3.2 典型国家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沿线国家之间进口状况信息处理与分析
    4.1 数据可视化信息处理
    4.2 点度中心度与代表国家分析
    4.3 中国向全球进口信息数据情况
    4.4 进口与出口贸易额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从情报服务角度来看沿线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状况与合作建议
    5.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状况总结分类
        5.1.1 贸易“全方位合作型”国家
        5.1.2 贸易“高潜力增长型”国家
        5.1.3 贸易“结构单一型””国家
        5.1.4 贸易“有待提高型”国家
    5.2 “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沿线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
        5.2.2 沿线国家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5.2.3 沿线国家货物运输成本高效率低
        5.2.4 低缺乏金融支撑贸易的能力
    5.3 促进“一带一路“情报服务发展的建议
        5.3.1 建立健全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机制
        5.3.2 完善沿线贸易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
        5.3.3 优化沿线贸易投资环境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江西省上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关于政府职能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资料来源、技术路径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三、技术路径图
        四、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概念
        二、基层政府职能相关概念
        三、基层政府职能特点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节 政府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市场机制的缺陷要求政府参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政府的职能要求政府参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章 上栗县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上栗县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
        一、上栗县概况
        二、上栗县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二、政策执行波动
        三、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投入较少
        四、政府对企业生产过多直接干预
        五、政府的服务意识差,服务保障水平低
    第三节 上栗县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上级政策的适用性较低
        二、政策执行压力变化的影响
        三、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等
        四、上级政府的不合理考核体系
        五、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第三章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先进经验借鉴
    第一节 晋江经验
        一、坚持引导扶持,强化政府管理
        二、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企业发展
        三、坚持产业集聚,开展分工协作
        四、坚持品牌意识,做大做强企业
    第二节 深圳经验
        一、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二、以产业园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以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主要启示
        一、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政策规划和引导
        二、政府干预以保障市场机制高效运行为前提
        三、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
        四、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第四章 完善基层政府职能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政策供给,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职能
        一、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
        二、因地制宜,增强政策的适用性
        三、做好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
    第二节 创新资金支持体系,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投入
        一、加大政府资金支持
        二、创新资金支持体系
        三、完善融资政策,建立政府担保体系
    第三节 改革政府考核体系,破除狭隘的地方政府利益藩篱
        一、转变传统政绩观,减少政府“缺位”、“越位”
        二、打破狭隘的“地方政府利益”藩篱
    第四节 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
        一、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体系
    第五节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服务
        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三、引导行业协会发展,促进行业自我服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一、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二、学术论文获奖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特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出口商品结构
        2.1.2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幼稚产业保护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出口商品结构研究
        2.3.2 关于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
        2.3.3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新疆出口贸易发展历程
    3.1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3.1.1 外贸体制放权让利改革时期(1979-1987)
        3.1.2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时期(1988-1993)
        3.1.3 综合配套改革(1994-2001)
        3.1.4 适应性调整(2002年以来)
    3.2 新疆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3.2.1 出口贸易规模及增速
        3.2.2 外贸依存度及出口依存度
    3.3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演进历程
        3.3.1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演进轨迹
        3.3.2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对比评价
    3.4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逻辑机制
    4.1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4.1.1 产业结构
        4.1.2 科技进步
        4.1.3 外商直接投资
        4.1.4 政府政策与制度
        4.1.5 要素禀赋
    4.2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内在逻辑
第五章 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实证检验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1.1 指标选择
        5.1.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 模型实证检验及结果
        5.2.1 模型构建
        5.2.2 实证检验
        5.2.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新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政策选择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1.1 新形势下新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面临的机遇
        6.1.2 新形势下新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面临的挑战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优化新疆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选择
        6.2.1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
        6.2.2 提高地产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
        6.2.3 扩大对外开放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
        6.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贸易便利化
        6.2.5 提高政府政策的整体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路径
        1.2.2 简要评述
    1.3 论文结构
    1.4 论文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相关概念
    2.1 产业区域转移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2.1.1 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因
        2.1.2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2.2 污染转移
        2.2.1 污染转移的概念
        2.2.2 污染密集型产业
        2.2.3 构成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条件
第3章 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中面临的污染转移现状分析
        3.1.1 FDI污染转移路径及投资污染产业情况分析
        3.1.2 FDI带来的污染转移可能造成的后果
    3.2 国内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现状分析
        3.2.1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趋势分析
        3.2.2 国内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具体情况
        3.2.3 国内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可能产生的后果
第4章 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原因分析
    4.1 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理论原因
        4.1.1 污染转移理论起源
        4.1.2 发展中区域视角的污染转移理论
        4.1.3 发达区域视角的污染转移理论
    4.2 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现实原因
        4.2.1 自然资源无价观的错误理念长期存在
        4.2.2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转移的客观原因
        4.2.3 环境成本差异是转移主要的内在动力
        4.2.4 环境政策和标准差异是转移重要的政策原因
        4.2.5 监管失灵和寻租现象是转移重要的制度原因
        4.2.6 公众环保意识的差距是转移重要的社会原因
    4.3 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模型分析
第5章 防范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的对策
    5.1 环境成本内在化
        5.1.1 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环境产权制度
        5.1.2 参考国际标准,健全我国环境标志制度
    5.2 政府的引导干预
        5.2.1 可持续发展战略
        5.2.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5.2.3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5.2.4 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我国化工矿产贸易政策选择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距离影响下中国对欧盟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D]. 路梦妮. 东华大学, 2021
  • [2]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GTAP模型[D]. 夏正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的中印关系研究[D]. 张可可. 辽宁大学, 2020(01)
  • [4]“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D]. 闫永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5]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D]. 向洁. 新疆大学, 2018(12)
  • [7]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研究[D]. 台盈.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8]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中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江西省上栗县为例[D]. 曾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研究[D]. 王瑞. 西北大学, 2016(05)
  • [10]产业区域转移中污染转移问题探究[D]. 周名力.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16(02)

标签:;  ;  ;  ;  ;  

我国化工矿产贸易政策选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