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活性筛选方法标准化研究(二)——油菜板法

除草活性筛选方法标准化研究(二)——油菜板法

一、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Ⅱ)──油菜平皿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天,任达,高卫,孙素素,陈来,张金林[1](2020)在《吡唑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文中认为为发现新型具有除草活性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本研究通过芳香酰氯和1-甲基-5-氨基吡唑进行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8个吡唑酰胺类衍生物,并利用小杯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除草活性评价。化合物结构均经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验证,除草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200 mg/L浓度下,化合物5e对油菜根长和茎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2%和57%,显着优于阳性对照莠去津;化合物5g对油菜、反枝苋和马唐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3%、56%和60%,显着优于阳性对照莠去津。由此得知,化合物5e和化合物5g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晓天,任达,高卫,陈来,霍静倩,朱岩,王彦恩,张金林[2](2020)在《吡唑杂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文中认为基于新型除草活性先导结构的优化是除草剂创制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前期发现的除草活性化合物4u为先导结构,对其苯氧乙酰胺部分进行修饰改造,设计合成了8个结构新颖的3-(呋喃-2-基)-1-嘧啶-1H-吡唑-5-胺衍生物。化合物结构均经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验证,且除草活性经小杯法测定。结果表明,在200 mg/L浓度下,化合物5c对马唐根的生长抑制率达65%,与先导化合物4u的活性相当,优于对照药剂莠去津(58%)。

高卫,李晓天,任达,赵国存,陈来,霍静倩,王彦恩,张金林[3](2019)在《嘧啶吡唑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设计筛选出具有高除草活性化合物,本研究以前期发现的高除草活性化合物4u为先导,设计合成8个结构新颖的嘧啶吡唑胺类衍生物,即3-(噻吩-2-基)-1-嘧啶-1H-吡唑-5-胺衍生物。所有结构均经过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利用小杯法对上述化合物进行除草活性测定,分别以4u和莠去津作阳性对照。结果显示,在200 mg/L浓度下,化合物5a、5d、5f、5g和5h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5g和5d对油菜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2%和77%,显着优于对照药4u (60%);化合物5d对反枝苋根长的抑制率为64%,显着高于对照药剂莠去津(32%);同时,5d对反枝苋茎长的抑制率为64%,优于对照药4u (59%)。由此可知,5d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

康靖[4](2016)在《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光合色素合成抑制剂以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为作用点,确保了动植物之间的选择毒性,具有低毒、超高效等优点,成为新型除草剂研究开发的热点。本论文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法,将嘧啶、苯并噻唑和苯并恶唑分别与吡唑进行拼接,在吡唑环的1-位上引入含氟基团和苯环基团,合成了22个新型吡唑醚类化合物,并初步评价了其对油菜、反枝苋、马齿苋、狼尾草、稗草以及马唐的除草活性。结果如下:1.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以苯肼和2,2,2-三氟乙基肼为原料,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生成3-甲基-1-(2,2,2-三氟乙基)-5-吡唑啉酮和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这些中间体与杂环类化合物在碱性的DMSO溶剂中反应,获得吡唑醚类的新型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和LC-MS分析确认。2.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1)采用小杯法测试供试化合物分别在10 mg/L和100 mg/L的浓度下对油菜、反枝苋、马齿苋、狼尾草、稗草和马唐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3a、3b、3d、4a、4b、4d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2)对除草活性较好的化合物通过温室盆栽法进行筛选,发现化合物3d在茎叶处理剂量750 g a.i.ha-1的剂量时对马唐能达到82%的抑制活性,并使马唐产生白化症状。化合物3d对油菜表现出与除草剂吡氟草胺相近的白化活性,化合物3d对禾本科杂草狼尾草、稗草、马唐的白化活性低于吡氟草胺。3)2,2,2-三氟乙基对该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有着重要的贡献,吡唑环4-位吸电子基溴取代的吡唑醚化合物对除草活性没有辅助效果,吡唑环5-位嘧啶氧基取代比苯并稠环类氧基取代对该吡唑醚类化合物除草活性有更好的作用。

唐志康[5](2015)在《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不同方式中,理论上最容易实现育种目标的首推化学剂诱导雄性败育类型。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9313B和R121等为研究材料,围绕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主要作用特征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R121、9313A、9313B、leyou5)为研究对象,用化学杂交剂化杀灵溶液的5个浓度在小孢子时期进行叶面处理,分别测定了叶片和花蕾中SOD、POD、CAT活性,叶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并对花朵形态特征、育性及主要经济性状变化进行调查,对R121(Tr)和9313B(Tr)进行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显微观察。研究表明:(1)植株生长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雄性败育株雄蕊退化、花药空瘪。(2)2次喷药均能使4个品种(系)产生95-100%雄性败育率,4个品种(系)第1次最适浓度在0.07 g/L -0.21 g/L之间,用药量8-10mL/株。(3)4个品种(系)叶片中SOD、CAT活性均持续上升;叶片POD活性—直低于对照但整体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花蕾SOD、CAT活性均持续下降;花蕾POD活性均高于对照,除R121外均先升后降。总之,三种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的不协调是雄性败育的重要特征之一。(4) GSTs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叶片和花蕾中的GSTs相对活性均小于1,9313B前期下降幅度较小而后期上升幅度较大。GSTs代谢能力差异是品种敏感性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5)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材料间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下降幅度与敏感性呈正相关关系。(6)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便出现各种发育差异,主要表现在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绒毡层发育异常和小孢子发育异常三个方面。R121(Tr)主要败育时期为花粉母细胞时期,9313B(Tr)主要败育时期为小孢子时期。2.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生物测定以3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研究材料,用不同浓度化杀灵溶液分别在种子发芽12h、盆栽5叶期、大田种植5叶期、大田种植“平头”期进行处理,对种子初生根长、盆栽油菜主要性状、大田油菜主要性状分别进行测定。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筛选出对化杀灵弱敏感品种(系)3个,强敏感品种(系)6个,中度敏感品种(系)27个。(2)用化杀灵溶液处理催芽12h的油菜种子,72h后测量初生根长,初生根长的IC50值和敏感指数值能够较好反映品种(系)对化杀灵的敏感性差异。(3)叶片药害指数、叶片减少率、茎叶夹角增加率、处理后14日地上部分鲜重减少率这4个指标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达到0.8125-0.9807。可作为油菜苗期对化杀灵敏感性差异的鉴定指标。(4)处理后第4d,8d,12d的叶绿素减少率与第14天地上部分鲜重减少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达到0.8462-0.8761,因此可以用第4天的叶绿素减少率作为不同品种(系)对化杀灵敏感性的早期评价指标之一。(5)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可以从种子、苗期、花期三个时段进行评价和筛选。种子发芽处理后第72h初生根长半抑制率(IC50)、5叶期处理后第14天地上部分鲜重半抑制率(ID50)、花期雄性不育率和雌性可育率作为敏感性差异的常规评价指标,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对常规评价体系的补充。3.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遗传以化杀灵强敏感的甘蓝型油菜纯系R121(P1)作母本,弱敏感的纯系9313B(P2)作父本,配制六个遗传世代及反交F1(RF1)杂种。以花器形态特征结合镜检花粉量对花朵败育敏感性分级,每株油菜从初花起连续调查前30朵花的敏感性,统计每株油菜的雄性败育敏感性,利用质量性状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表明: (1)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与细胞质无关;(2)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性状属于数量性状,该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该性状主要由2对主基因控制。(3)该性状遗传上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具有一定的作用,受环境影响较小。该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远高于多基因遗传率,主基因对后代的雄性败育敏感性表现具有极大的影响。4.化杀灵敏感性与油菜ALS和MF6基因的关系以高敏感的甘蓝型油菜纯系R121、弱敏感的纯系9313B、中度敏感的中双4号ALS1、ALS3、MF6基因序列为研究对象,克隆并分析了三种类型之间基因序列的异同,对相应氨基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进行预测。本研究表明: (1)9313B、中双4号、R121的ALS3基因序列相似,通过NCB1数据库预测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也相同;R121的ALS1部分核苷酸缺失以及第833位核苷酸位点插入一个G,致使第835位到第837位核苷酸形成一个终止密码TAG是其对化杀灵表现强敏感性的重要原因。(2)9313B、中双4号、R121的MF6基因均为2个拷贝,分别是MF6.1和MF6.2。三份材料MF6.1基因序列相似,氨基酸和蛋白质预测结构也相同;9313B的MF6.2核苷酸序列第372位点G突变为A,并与前两位的核苷酸形成一个终止密码TGA,这可能是9313B(Tr)雄性败育时期较R121(Tr)和中双4号(Tr)晚,且所需要化杀灵浓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王飞艳[6](2011)在《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初步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取代脲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生物活性,广泛用作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发展应符合农药发展趋势即高效、低毒、无残留及环境相容性好。因氟原子具有模拟效应、渗透效应、电子效应和阻碍效应,而嘧啶环结构简单、作用方式独特,本文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法,在保留脲桥的基础上,在脲桥一端的氮原子上引入含氟原子或三氟甲基的苯环,在脲桥另一端的氮原子上引入取代嘧啶环,设计合成了32个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其中16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通过测定熔点及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及除草活性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采用基于光气的异氰酸酯法,中间产物异氰酸酯不经分离纯化,直接与取代嘧啶胺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生成目标产物,反应操作简单,安全易定量;采用红外和核磁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目标化合物结构通式如下:1 R1=2-CF3,R2,R3=OCH3;2 R1=3-CF3,R3=-OCH3;3 R1=2-F,R2,R3=OCH3:4 R1=3-F,R2,R3=OCH3;5 R2,R3-OCF3;6 R1=CHaR*=Q8 Rp2-F,Rf<H3Rr-Cl;9 R,=3-F, ll Ri=2-€F3> Rr-CH3RfOH;12 R4=K373, Rr-CH3,R3-OH;13 R,=2-F, Rr<H3R3=OH;16 R,=2-CF3, RaR.3<Hs 17 R,=3-CF3,R2,Rf-CH3;18 R,=2-F, RaJlr-CHs; 19 Ri=3-F, RaJlf^CHs^O RaRH^H^l Ri=2-CF3, R2,Rr^22 R,=3-CF3, RiRf-H; 23 R,=2-F, RaRr^H; 24 R,=3-F, R2Jlf-H; 25 Ra^r-H^ R2=-OCH3, R3=X^27 R,=2-F, Rr-Offl3R3<^Rr2^3,Rj<X3i3R3<^9R,=3^3,RfMDCH3Rr<^0R^^ 31 R,=2-CF3; 32 R,=3-CF32初步生物活性测试采用“幼苗生根法”和“除草平皿法”分别初步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在10、25、50、100、200 mg/L五个浓度梯度下的室内植物生长调节活性和除草活性。初步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最佳促进剂量为10 mg/L,在在此浓度时,化合物3、4、8、11、23、27和28对水稻的茎长和根长促长率均在80%以上,而化合物4、12、13、22和31对油菜的茎长和根长促长率均在74%以上,且茎比根对药液更加敏感,促进效果更好;对白苋的根比茎抑制效果好,有的化合物校正根长抑制率高达100%以上,在100 mg/L时,化合物4、10、13和27对白苋的茎长和根长抑制率均在30%以上;但对狼尾草的茎比根抑制作用好,大部分化合物的校正茎长抑制率在90%以上,但校正根长抑制率在50%左右,化合物16和20对狼尾草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7](2011)在《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文中研究表明6-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与硫酸二甲酯在无水碳酸钾作敷酸剂及N,N-二甲基甲酰胺作溶剂条件下室温反应,尿嘧啶环上1-位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合成了3种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化合物b浓度100μg/mL时对油菜根长生长抑制和稗草株高生长抑制具有较好的效果。

李公春,刘卫敏,汪义丰,杨风岭,杨华铮[8](2011)在《苯磺酰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文中研究指明在吡啶溶剂中,取代嘧啶胺与(取代)苯磺酰氯反应,合成了6个苯磺酰胺嘧啶类化合物(3a~3f),其结构经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a~3f均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

刘姗姗[9](2011)在《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精油的除草活性组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精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技术对小蓬草精油的主要挥发性组分进行鉴定,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小蓬草精油对青菜(Brassica chinensis)、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高梁(Sorghum bicolor)、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种子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以及对洋葱(Allium cepa)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反式-a-佛手柑油烯、反式-β-金合欢烯和α-姜黄烯为不同方法、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小蓬草精油的共有成分。大多数精油含有柠檬烯(2009年7月小蓬草地上部分鲜样精油除外)。steam distillation(SD)比hydrodistillation(HD)提取的小蓬草精油对供试植物青菜、白菜、小麦和高粱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相对HD而言,SD是小蓬草精油除草活性研究的最佳提取方法。7月小莲草鲜花和地上部分鲜样精油对供试植物青菜、白菜、小麦和高粱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相比,鲜花精油较好,考虑到原料的采集,小蓬草地上部分鲜样要比鲜花易于采集且产量大,在开发利用时直接利用地上部分比较便利。6月、7月、8月和10月小蓬草地上部分鲜样精油对供试植物青菜、白菜、小麦、稗草和鹅观草种子的萌发、幼苗的根长和株高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6月小蓬草地上部分精油的除草活性相对较强。2010年6月小蓬草地上部分鲜样精油对供试植物青菜、白菜、小麦、稗草和鹅观草种子的萌发、幼苗根长、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鹅观草种子最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根长具有最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小蓬草精油对其种子萌发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4 g/L;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精油浓度的提高而增强,且通过抑制受体植物种子发芽速率来抑制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从这一角度,小蓬草精油可将其作为植物源除草剂原料进行开发利用。6月鲜样精油挥发性组分主要含有2,3-二甲基-4(3H)-喹唑啉和2,4-二氢-2-甲基-5-苯基-3氢-吡唑-3-酮等酮类化合物和柠檬烯等萜烯类化合物,2,3-二甲基-4(3H)-喹唑啉酮和2,4-二氢-2-甲基-5-苯基-3氢-吡唑-3-酮有望作为除草剂仿生合成模板,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分离、提纯和鉴定。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10](2011)在《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文中指出对甲苯磺酰胺与2,4-二氯嘧啶在氢化钠作敷酸剂,N,N-二甲基乙酰胺作溶剂的条件下反应,合成了2-氯-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2-氯-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再与甲醇钠反应,合成了2-甲氧基-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除草活性,2-氯-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浓度100μg/ml时对油菜根长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二、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Ⅱ)──油菜平皿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Ⅱ)──油菜平皿法(论文提纲范文)

(1)吡唑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合成方法
    1.3 除草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2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2)吡唑杂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合成方法
    1.3 除草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
    2.2 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3)嘧啶吡唑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合成方法
    1.3 除草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
    2.2 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3 讨论与结论

(4)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综述
    1.1 杂环类化合物在除草方面的研究进展
        1.1.1 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1 磺酰(脲)基吡唑类
        1.1.1.2 取代芳基(酰)吡唑类
        1.1.1.3 吡唑酰胺类
        1.1.1.4 吡唑酰基(硫)脲类
        1.1.1.5 双杂环吡唑类
        1.1.2 嘧啶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2.1 三唑并嘧啶类
        1.1.2.2 脲嘧啶类
        1.1.2.3 磺酰脲类
        1.1.2.4 2-嘧啶氧基类
        1.1.2.5 其它类
        1.1.3 苯并恶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4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型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1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2.2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1.2.2.1 二苯醚类
        1.2.2.2 环状亚胺类
        1.2.2.3 吡唑类
        1.2.2.4 脲嘧啶类
    1.3 课题设计的思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试剂及仪器
        2.1.1 试剂
        2.1.2 测试仪器
    2.2 合成路线、制备与结构表征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2.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3 讨论
        2.3.1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2.3.2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4 结论
第三章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
    3.1 试剂、仪器及供试化合物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3.2.1 初筛
        3.2.2 温室盆栽复筛
        3.2.3 白化活性测定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吡唑醚类化合物除草活性初筛
        3.3.2 吡唑醚类化合物除草活性复筛
        3.3.3 化合物 3d的白化效果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4.1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
    4.2 吡唑醚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2. 油菜雄性不育主要类型及优缺点
        2.1 细胞质雄性不育
        2.1.1 Polima、陕2A不育类型
        2.1.2 Nap CMS不育类型
        2.1.3 萝卜胞质雄性不育型
        2.2 细胞核雄性不育
        2.2.1 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
        2.2.2 受隐性上位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
        2.2.3 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或者复等位显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
        2.3 复合型雄性不育
        2.4 转基因雄性不育
        2.5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败育
    3. 化学杂交育(制)种研究进展
        3.1 油菜化学杂交剂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3.2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处理方法的研究
        3.2.1 化杀灵的主要成分
        3.2.2 处理的时期和喷药次数
        3.2.3 施药浓度与施药剂量
        3.3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特征的研究
        3.3.1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形态特征
        3.3.2 化学杂交剂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细胞学特征
        3.3.3 化学杂交剂诱导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
        3.3.3.1 生长调节物质
        3.3.3.2 活性氧与保护酶
        3.3.3.3 多胺
        3.3.3.4 代谢物质含量
        3.3.3.5 能量代谢、光合作用
        3.3.3.6 基因表达
        3.3.4 化学杂交剂对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影响
        3.4. 国内油菜雄性不育利用前景展望
    4. 植物对化学除草剂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4.1 化学除草剂研究进展
        4.1.1 化学除草剂的历史及现状
        4.1.2 植物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敏感性
        4.1.3 除草剂诱导植物雄性败育研究
        4.2 植物对除草剂敏感性的生物测定
        4.2.1 全株水平测定
        4.2.1.1 植物整株测定法
        4.2.1.2 幼苗测定法
        4.2.2 组织或器官水平测定
        4.2.2.1 种子测定法
        4.2.2.2 切茎再生苗测定法
        4.2.3 细胞器或细胞水平测定
        4.2.3.1 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4.2.3.2 光合速率测定法
        4.2.3.3 呼吸速率测定法
        4.2.4 分子水平测定
        4.2.4.1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法
        4.2.4.2 酶联免疫测定法和DNA分析技术
        4.3 植物对除草剂抗性的遗传机理
        4.3.1 植物对除草剂抗性差异形成原因
        4.3.1.1 植物抗性差异形成的因素
        4.3.1.2 植物抗性形成的途径
        4.3.2 植物对化学除草剂抗性的作用机理
        4.3.2.1 作用部位的改变
        4.3.2.2 代谢作用的变化
        4.3.2.3 对除草剂的屏蔽作用或作用位点隔离作用
        4.3.3 植物对除草剂敏感性的遗传研究
    5. 化杀灵诱导雄性败育相关酶及基因研究进展
        5.1 乙酰乳酸合成酶及基因研究
        5.1.1 乙酰乳酸合成酶种类及功能
        5.1.2 乙酰乳酸合成酶结构特征及结合方式
        5.1.3 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
        5.1.4 拟南芥乙酰乳酸合成酶与除草剂的相互作用
        5.1.5 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研究概况
        5.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基因研究
        5.2.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5.2.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作用方式
        5.2.3 育性相关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研究
        5.2.4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6.1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
        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药剂
        2.2 药剂处理方式
        2.2.1 施药时间及次数
        2.2.2 施药浓度与剂量
        2.3 油菜育性及主要经济性状调查
        2.3.1 雄性育性的确定方法
        2.3.1.1 花粉活力估计
        2.3.1.2 油菜植株育性划分方法
        2.3.1.3 油菜结实性调查统计
        2.4 油菜雄性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2.5 保护酶的活性测定
        2.5.1 SOD酶活性测定
        2.5.2 POD酶活性测定
        2.5.3 CAT酶活性测定
        2.6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2.7 叶绿素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花器特征
        3.2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
        3.3 化杀灵对油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1 化杀灵对SOD活性的影响
        3.3.2 化杀灵对油菜POD活性的影响
        3.3.3 化杀灵对油菜CAT活性的影响
        3.4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叶片GSTs活性的影响
        3.5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6 化杀灵对油菜诱导雄性败育的细胞学影响
        3.6.1 正常油菜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
        3.6.1.1 孢原细胞时期和造孢细胞时期
        3.6.1.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至四分体时期
        3.6.1.3 单核花粉期
        3.6.1.4 二细胞花粉期、三细胞花粉期
        3.6.2 诱导败育甘蓝型油菜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
        3.6.2.1 孢原细胞时期和造孢细胞时期
        3.6.2.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至四分体时期
        3.6.2.3 单核花粉期
        3.6.2.4 二细胞花粉期、三细胞花粉期
    4. 讨论
        4.1 化杀灵处理时期、处理剂量对品种败育效果的影响
        4.2 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对化杀灵的响应
        4.3 化杀灵处理时期对雄性败育时期的影响
        4.4 甘化杀灵诱导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细胞学特征
        4.5 甘蓝型油菜保护酶活性对化杀灵的响应
        4.6 化杀灵对甘蓝型油菜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影响
        4.7 化杀灵对甘蓝型油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三章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敏感性的生物测定
    1 前言
    2 化杀灵对油菜种子初生根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化杀灵对油菜主要性状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室外盆栽鉴定
        3.2.2 大田种植鉴定
        3.2.2.1 大田种植苗期鉴定
        3.2.2.2 大田种植花期鉴定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化杀灵对种子初生根长的影响
        4.1.1 种子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4.1.2 最佳根长测定时间的确定
        4.1.3 化杀灵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初生根长的影响
        4.2 化杀灵对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主要性状的影响
        4.2.1 化杀灵苗期处理的适宜浓度的确定
        4.2.2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系)油菜苗期性状的影响
        4.2.3 化杀灵对不同品种(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油菜品种(系)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田间鉴定
    5 讨论
        5.1 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鉴定的方法及结果
        5.2 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筛选和评价的技术指标
        5.3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遗传的稳定性及鉴定
        5.4 化杀灵抗(耐)种源的筛选和创新
        5.5 化杀灵敏感性育种亲本的筛选流程设计
第四章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敏感性的遗传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药剂处理
        2.2.3 敏感性统计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2.4.1 亲本差异显着性检验
        2.2.4.2 雄性败育敏感性的遗传模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器形态比较
        3.2 亲本间差异显着性检验
        3.3 六个世代的雄性败育敏感性变异次数分布
        3.4 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4.1 遗传模型的选择
        3.4.2 遗传参数估计
        3.4.3 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性遗传分析
    4 讨论
        4.1 化杀灵诱导雄性败育敏感性性状的遗传
        4.2 化学杂交剂诱导的雄性败育与生态型雄性不育
第五章 化杀灵作用相关油菜基因ALS、MF6的克隆与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DNA提取
        2.2.2 引物设计
        2.2.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4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2.5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2.2.6 PCR扩增产物的转化与鉴定
        2.2.6.1 PCR产物与pMD19-T Vector载体的连接
        2.2.6.2 重组质粒的DNA转化
        2.2.6.3 筛选并鉴定重组质粒
        2.2.7 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结果
        3.2 AL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2.1 ALS基因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2.1.1 ALS1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2.1.2 ALS3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2.2 ALS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2.2.1 ALS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2.2.2 ALS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2.3 ALS基因的蛋白结构预测
        3.2.3.1 ALS1基因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3.2.3.2 ALS3基因蛋白结构预测分析
        3.3 MF6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3.3.1 MF6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3.3.1.1 MF6.1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3.3.1.2 MF6.2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3.3.2 MF6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3.2.1 MF6.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3.2.2 MF6.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3.3 MF6基因蛋白结构的预测
        3.3.3.1 MF6.1基因蛋白结构的预测分析
        3.3.3.2 MF6.2基因蛋白结构的预测分析
    4. 讨论
        4.1 ALS和MF6基因的克隆
        4.2 ALS基因型差异对化杀灵敏感性的影响
        4.2.1 植物对ALS抑制剂敏感性的形成机理
        4.2.2 ALS基因型差异对化杀灵敏感性的作用与原因
        4.3 甘蓝型油菜MF6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4.3.1 MF6.1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4.3.2 MF6.2基因及蛋白质结构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化杀灵诱导油菜雄性败育的主要作用特征
        1.2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生物测定方法
        1.3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遗传规律
        1.4 化杀灵敏感性与ALS基因的关系
        1.5 化杀灵敏感性与MF6基因的关系
        1.6 化杀灵诱导雄性败育敏感性的可能机理
    2. 主要创新点
        2.1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的生物测定与评价指标体系
        2.2 甘蓝型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性状的遗传规律
        2.3 油菜对化杀灵敏感性与ALS和MF6基因的关系
        2.3.1 化杀灵敏感性与ALS基因的关系
        2.3.2 化杀灵敏感性与MF6基因的关系
    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 化杀灵诱导的雄性败育敏感基因与遗传性雄性不育基因的相互关系
        3.2 化杀灵诱导的甘蓝型油菜敏感性基因的定位与分析
        3.3 R121纯系ALS1基因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及主要获奖目录

(6)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初步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除草剂的研究概况
        1.1 除草剂的研究背景
        1.2 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3 含氟和含嘧啶杂环农药
        3.1 含嘧啶杂环农药
        3.2 含氟农药
    4 取代脲类除草剂的研究概况
        4.1 取代脲类化合物的研究背景
        4.2 取代脲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1 试剂和测试仪器
        1.1 所用试剂
        1.2 测试仪器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 合成路线
        2.2 合成方法
    3 结构表征
    4 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条件优化
        4.2 图谱结果分析
    5 结论
第三章 初步生物活性测定
    1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活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2 除草活性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活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确认
    2.2 除草活性测定
3 结论

(9)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精油的除草活性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除草剂的除草原理及作用机制
        1.2.3 化感物质与植物源除草剂
        1.2.4 植物精油及其化感作用的研究
        1.2.5 小蓬草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干小蓬草精油成分及除草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蓬草精油挥发性组分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2.2.2 小蓬草精油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和结论
    2.4 本章小结
3 鲜小蓬草精油成分及除草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蓬草精油挥发性组分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3.2.2 小蓬草精油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和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小蓬草不同部位的精油除草效果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蓬草精油挥发性组分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4.2.2 小蓬草精油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和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采样季节对小蓬草精油的除草效果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季节小蓬草精油挥发性组分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5.2.2 小蓬草精油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和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小蓬草精油的除草作用机制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小蓬草精油对供试植物种子生长指标的影响
        6.2.2 小蓬草精油对供试植物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6.2.3 小蓬草精油对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影响
    6.3 讨论和结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2.1 2-氯-4- (4-甲基苯磺酰胺基) 嘧啶 (A) 的合成。
        1.2.2 2-甲氧基-4- (4-甲基苯磺酰胺基) 嘧啶 (B) 的合成。
    1.3 除草活性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确认
    2.2 除草活性
3 结论

四、除草活性筛选方法规范化研究(Ⅱ)──油菜平皿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吡唑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J]. 李晓天,任达,高卫,孙素素,陈来,张金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6)
  • [2]吡唑杂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J]. 李晓天,任达,高卫,陈来,霍静倩,朱岩,王彦恩,张金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3]嘧啶吡唑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评价[J]. 高卫,李晓天,任达,赵国存,陈来,霍静倩,王彦恩,张金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5)
  • [4]吡唑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 康靖.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5]化学杂交剂“化杀灵”诱导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的作用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D]. 唐志康.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6)
  • [6]含氟苯基嘧啶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初步生物活性研究[D]. 王飞艳.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7]1,6二甲基-3-苄基脲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J].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 湖北农业科学, 2011(08)
  • [8]苯磺酰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J]. 李公春,刘卫敏,汪义丰,杨风岭,杨华铮. 合成化学, 2011(02)
  • [9]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精油的除草活性组分研究[D]. 刘姗姗.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
  • [10]4-(4-甲基苯磺酰胺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J]. 李公春,张建立,朱凤祥,杨风岭.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标签:;  ;  ;  ;  

除草活性筛选方法标准化研究(二)——油菜板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