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微电极快速测定果蔬中Vc含量

炭黑微电极快速测定果蔬中Vc含量

一、碳黑微电极快速测定果蔬中Vc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存[1](2021)在《基于新型化学修饰电极的小分子电化学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快速、高灵敏的分析方法是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化学修饰电极为基础的电化学传感器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和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常规电极表面的化学改性,化学修饰电极具备更高的灵敏度、特异性、选择性,同时保留了快速响应的特征,在食品快速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发展小分子物质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快速电化学检测方法为目标,研究和设计简便的、用于普通玻碳电极表面的化学改性方法、制备新型化学修饰电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用于上述两种小分子快速、灵敏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简便的、一步恒电势氧化制备氧化玻碳修饰电极的方法,并以氧化玻碳修饰电极为基础,构建了用于多巴胺快速、灵敏电化学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在电解质溶液中对普通玻碳电极表面施加合适的氧化电势,制备了氧化玻碳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方波伏安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分别探究了缓冲溶液p H值,恒电势氧化的氧化时间等因素对修饰电极电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玻碳修饰电极对多巴胺的电化学氧化具有高催化活性,以此为基础的电化学传感器可快速、灵敏地检测溶液中的多巴胺,且能有效消除抗坏血酸,尿酸等电活性物质的干扰,具备良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基于氧化玻碳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多巴胺检测的线性方程为Y=4.6884X+3.002(R2=0.995),线性范围为0.1~15μM。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多巴胺含量的测定,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收率。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简便的、一步恒电势还原制备“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的方法,并以“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为基础,构建了用于抗坏血酸快速、灵敏电化学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实验首先将氧化石墨烯悬浮液滴涂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然后在氧化修饰电极表面施加还原电势将氧化石墨烯膜还原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通过控制还原电势的变化,对氧化石墨烯膜的还原程度进行了调节,并且考察了不同还原程度的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对抗坏血酸电化学氧化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中等还原程度的“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氧化活性。以“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为基础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溶液中抗坏血酸的快速、高灵敏电化学检测。该电化学传感器能有效消除尿酸等电活性物质对抗坏血酸检测的干扰,具备良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基于“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对抗坏血酸检测的线性方程为Y=11.624X+0.8896(R2=0.9985),线性范围为0.1~10 m M。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好。

曹玉雪[2](2020)在《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干燥过程中,干燥参数的监控是自动化干燥过程和提高干燥效率等研究的基础,但是国内外干燥系统中干燥参数的设置和优化通常是根据经验和实验,且干燥过程中物料的营养品质变化因检测方法复杂所以较难得知,而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品质变化过程影响着最终的干燥品质,因此,在干燥参数监控的基础上实现干燥过程中物料的品质指标监测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结合新疆地域情况和产业结构,本文以新疆冬枣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干燥过程中干燥参数监控和冬枣片品质指标监测的研究现状,设计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基于热风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的干燥参数进行监控后对在干燥过程中的冬枣片的品质指标监测和预测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确定了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总体系统基于石河子大学干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的热风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设计并搭建;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分为干燥参数实时监控模块和品质指标实时监测模块两个部分;根据设计需求对每个模块中所要监控或监测的对象需求进行确定:干燥参数监控包括: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和干燥湿度,冬枣片实时监测的品质指标包括:冬枣片感官品质指标(色泽、含水率)的监测和营养品质指标(干基维生素C含量、干基还原糖含量)的预测;最后对监控方案与监测方案进行设计与选择。(2)完成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硬件部分,包括:总体硬件结构设计、干燥参数监控硬件结构设计、品质指标监测硬件结构设计。其中:干燥参数监控硬件结构设计包括欧姆龙E5CC温控仪监控干燥温度、德玛变频器DMA00-0D7543A间接监控干燥风速、STC89C52RC单片机监控干燥湿度,并确定了温控仪、变频器和单片机的连接方式及通信接口;品质指标监测硬件结构设计包括工业相机实时监测冬枣片色泽、电子天平失重法实时监测冬枣片的含水率,并确定了主要部件的选型和安装布置。(3)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软件部分使用LABVIEW虚拟仪器进行设计包含干燥参数监控模块软件程序设计、感官品质指标监测模块软件程序设计和营养品质指标预测模块软件程序设计。其中:干燥参数监控模块分别确定了上位机PC与下位机欧姆龙E5CC温控仪、德玛变频器DMA00-0D7543A和STC89C52RC单片机间的软件层通信协议和命令帧,应用VISA工具包分别对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干燥湿度进行了监控软件程序设计;感官品质指标监测模块分别应用VISION和VISA工具包对冬枣片色泽和含水率的数据采集、数据滤波、数据分析进行监测软件程序设计;最后,根据前期课题组建立的冬枣片色泽a*值与营养品质相关回归模型,设计冬枣片营养品质(干基维生素C含量、干基还原糖含量)的实时预测程序。(4)对每个子模块的程序进行软件集成并设计了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对整体系统进行软硬件集成,并使用与人工检测对比的试验方法对系统的品质监测性能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冬枣片的L*、a*和b*值变化趋势相似,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冬枣片色泽L*、a*、b*最大平均误差分别为1.59、0.89和1.12;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冬枣片的质量平均相对误差为0.46%,含水率平均绝对误差为0.18%;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对冬枣片的营养品质指标干基维生素C含量和干基还原糖含量预测误差最大平均误差分别为85.20 mg/100g和1.80g/100g。

朱宁[3](2018)在《微芯片脉冲电场系统研制及其杀菌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果汁易受微生物污染而滋生腐败,进而造成经济损失。传统的热杀菌方式虽然有效防止了由微生物引起的果汁腐败,但对果汁的风味、营养物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为获得安全、高品质的果汁产品,本项目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微芯片脉冲电场(microchip pulsed electric field,MPEF)杀菌技术,首次将微芯片应用于果汁杀菌领域,实现了在低电压下对果汁进行有效杀菌的目的。为探讨MPEF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以蓝莓汁为处理对象,研究该技术对蓝莓汁致腐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MPEF技术对毕赤酵母的致死机理;并探讨MPEF对蓝莓汁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学、腐败验证和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了蓝莓汁中致腐微生物,包括Pantoea sp.、Meyerozyma spp.、Cryptococcus sp.、Pichia sp.、Burkholderia sp.、Aureobasidium sp.、Penicillium sp.、Cladosporium sp.,其中,Cryptococcus sp.、Meyerozyma spp.和Pichia sp.是蓝莓汁的优势腐败菌。2.借助有限元软件COMSOL对微芯片杀菌性能进行模拟,同时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微芯片,封装成微处理室。根据处理室杀菌效果和实验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改进处理室,搭建最优MPEF实验平台。实验发现,MPEF技术的杀菌效果随电压(100-500 V)、脉冲个数(20-100个)、脉冲时间(50-250 μs)的增加而增强,微生物的种类、生长时期、介质的pH和电导率等也会影响其杀菌效果。400 V、200μs、80个脉冲条件下,MPEF对大肠杆菌、酿酒酵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蓝莓汁中的腐败微生物均有很好的致死效果。3.经过不同参数的MPEF处理后,毕赤酵母细胞存在正常存活、亚致死和死亡三种状态。当电压为200 V时菌体细胞的亚致死率最高,达27.2%;当电压增加至400 V时,菌体细胞的亚致死率接近0。进一步研究发现,MPEF可引起细胞形态、超微结构的损伤,导致胞内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膜流动性的下降,破坏蛋白质、核酸的结构。细胞内蛋白质、核酸、K+、Mg2+和Ca2+-ATPase的渗漏随MPEF处理电压的升高而增加。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PEF处理对毕赤酵母跨膜电位影响显着,但对非特异性酯酶无显着影响。MPEF致死毕赤酵母与其细胞膜的破损、内容物的泄漏、蛋白质的变性、酶活性的降低、核酸的变化和线粒体的破坏有关。4.通过对MPEF处理前后毕赤酵母的蛋白组和转录组进行测定,共得到829个差异显着的蛋白和794个差异显着的基因。MPEF处理对毕赤酵母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较大,关联分析表明两组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经MPEF处理后,参与毕赤酵母膜完整性、细胞器、核仁、核糖体、蛋白质转录翻译、酶活性等的基因发生了显着变化。毕赤酵母细胞结构的破坏、基因的损伤、生物合成能力的减弱和代谢的紊乱是MPEF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5.MPEF处理电压达到350 V时,蓝莓汁中的菌落总数和霉菌、酵母总数为0,花青素含量略有增加,而风味、Vc、总酚、可滴定酸、颜色指标等无显着变化。在4℃,30天的贮藏期内,MPEF处理比热处理的蓝莓汁具有更高的可食用性和品质。

张俊霞[4](2017)在《电化学快速检测食品中维生素C研究》文中指出维生素C(抗坏血酸,简称Vc),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种生物因子。它能够参与生物体内的许多反应如促进体内胶原合成、神经递质合成、类固醇及有机物质的羟化。适量的Vc,有助于满足人体的需要、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及降低癌症发病率。人体缺乏Vc或摄入过量Vc都会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Vc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果蔬新鲜程度和耐储藏性的重要指标之一,Vc作为抗氧化剂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Vc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Vc能在电极表面直接发生氧化反应的原理,构建电化学方法用于食品中Vc的快速检测。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极的选择:利用玻碳电极(GCE)、自制铂丝微电极(ME)及自制嵌入式粉末微电极(PME)为工作电极。为提高工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极表面引入经混酸液相氧化法处理的纳米材料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利用不同的分散剂H2O、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别制备出不同的修饰电极water/MWCNTs/GCE、DMF/MWCNTs/GCE、DMF/carboxyl/MWCNTs/GCE、water/MWCNTs/ME、DMF/MWCNTs/ME、DMF/carboxyl/MWCNTs/ME。通过形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优选DMF/carboxyl/MWCNTs/GCE、DMF/carboxyl/MWCNTs/ME为最佳电极。在此研究基础上,将carboxyl/MWCNTs嵌入经腐蚀的ME中,制成carboxyl/MWCNTs/PME。2.检测条件的优化与探究:利用DMF/carboxyl/MWCNTs/GCE、DMF/carboxyl/MWCNTs/ME作为工作电极,对DMF/carboxyl/MWCNTs修饰液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最优修饰液浓度均为1.0×10-3 g/mL。基于循环伏安法,对pH的影响进行考察,分别得出三种电极DMF/carboxyl/MWCNTs/GCE、DMF/carboxyl/MWCNTs/ME、carboxyl/MWCNTs/PME最优pH环境分别为pH7.0、pH5.0、pH6.0。对Vc在三种电极表面的反应状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Vc在DMF/carboxyl/MWCNTs/GCE、DMF/carboxyl/MWCNTs/ME电极表面均受吸附控制影响,在carboxyl/MWCNTs/PME电极表面受扩散控制影响。3.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利用DMF/carboxyl/MWCNTs/GCE、DMF/carboxyl/MWCNTs/ME及carboxyl/MWCNTs/PME作为工作电极。其中DMF/carboxyl/MWCNTs/ME、carboxyl/MWCNTs/PME作为工作电极可简化三电极系统为两电极系统,对样品中的Vc含量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MF/carboxyl/MWCNTs/GCE电极,Vc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61.0×10-3mol/L,线性方程为Ipa(10-5 A)=0.226c(10-4 mol/L)+1.351,R=0.999,检出限为2.50×10-7 mol/L,回收率为99%105%;基于DMF/carboxyl/MWCNTs/ME电极,Vc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42.0×10-1 mol/L,线性方程为Ipa(A)=4.197×10-8+1.273×10-5c,R=0.998,检出限为1.0×10-5 mol/L,回收率97%113%;基于carboxyl/MWCNTs/PME电极,Vc的线性响应范围为5.00×10-69.50×10-4 mol/L,线性方程为Ipa(μA)=3.259×10-2+1.801×102c,R=0.997,检出限为4.89×10-7 mol/L,回收率96%105%。

何璐娇[5](2017)在《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机理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维生素C(Victim C)又称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具有烯醇式己糖酸内酯结构,分子中的两个烯二醇基团很容易释出H+而使维生素C具备还原性。维生素C为水溶性维生素,在水溶液或碱性条件易分解,弱酸性溶液中分解较缓慢。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参与植物抗氧化、光保护及作为某些还原酶的辅因子、提高抗逆性等方面。植物维生素C是人体获得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由于维生素C的不稳定性,在测定植物维生素C过程中需快速分析以提高分析效率,减少分析误差。植物维生素C现有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法、电化学法、色谱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动力学分析法等,但植物产品种类繁多,各方法各有局限性,不能对多种植物的维生素C含量进行分析。本研究用维生素C、碘酸钾、硫酸、淀粉组成动力学反应体系,采用分光光度计在600nm处进行动力学光度分析,研究了反应体系的化学反应机理。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构建了维生素C反应体系的反应历程以及相关的计量分析,并应用于植物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维生素C、碘酸钾、硫酸、淀粉组成的动力学反应体系的反应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用A,B,C表示)。A阶段分为三个步骤(用①②③表示),①33H2O为决速步骤,①包含三个双电子转移过程:+HIO2 + H2O(决定速率),H20 + H+。②为I03-+5I-+6H+ → 3I2+3H20,②包含的反应途径为:2I-+IO3-+ 2H+ →2IOH + IO-(慢),IO-+H+→IOH(快),I-+IOH + H+ →I2+H20(快),③为I2+。动力学研究表明A阶段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k·c1.04(KIO3)·c1.06(VC)·c1.05(H+)。当维生素C消耗完全之后,A阶段结束,进入B阶段的历程。B阶段包含的反应途径为:2I-+ IO3-+2H+ →2IOH + IO-(慢),IO-+H+→IOH(快),I-+ IOH + H+→I2 +H20(快)。动力学研究表明B阶段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k·c1(IO3-)·c2(I-)·c2(H+)。C阶段反应式为I2 + H2O→ HIO + H++I+,碘-淀粉包合物解体。2.维生素C、碘酸钾、硫酸、淀粉组成的动力学反应历程A阶段的计量方程式为3+ 3H2O,维生素C和I-的计量关系为1/3nvc=nI-。B阶段的计量方程式为IO3-+ 5I-+ 6H+ → 3I2 + 3H2O,该阶段I-和I2的计量关系为nI-=5/3nI2。B阶段末端产生Amax值,Amax(?)c(VC),由此得出Amax与VC具有明确的函数关系,该关系具有维生素C的定量分析意义。3.本研究优化了用于维生素C定量分析时显示体系各反应物浓度参数,显色体系各反应物适宜浓度为:溶剂草酸浓度为0.04%,硫酸浓度为0.075 mol/L,碘酸钾浓度范围为 0.075-0.187 mol/L,维生素 C 浓度范围1.3 ×10-4-4.82×10-4 mol/L。4.建立测定维生素C的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该方法表明Amax与维生素C浓度线性关系 r>0.999,线性范围1.38×10-4-4.82×10-4 mol/L。5.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分析方法对植物中维生素C进行测定,动力学研究表明,植物中维生素C的分析试样的动力学历程与本实验研究的维生素C标准液动力学历程一致,植物中多种其他物质对测定无影响。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准确度优于2,6-二氯靛酚滴定法,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植物维生素C的测定。将该方法应用于其它领域,结果同样适用。

张俊霞,何保山,张长辉[6](2016)在《铂微电极快速检测食品中Vc》文中研究指明以铂微电极(PME)作为工作电极,简化三电极为两电极系统,利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催化活性、显着增强响应电流的特性,将分散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羧基化MWCNTs修饰于自制PME表面,建立一种新型检测Vc的生物传感器。与常见的宏观电极相比,羧基化MWCNTs修饰的铂丝微电极(DMF/carboxyl/MWCNTs/PME)检测Vc,降低了Vc的氧化电位,增大了氧化峰电流值,提高了电子转移速率,并展现出良好的灵敏度及稳定性。通过一系列检测条件及修饰材料的优化,将DMF/carboxyl/MWCNTs/PME应用于Vc标准液检测中,测得Vc浓度在(1.0×10-42.0×10-1)mol/L内与氧化电流值呈线性关系,且线性方程为:I(A)=4.19711×10-8+1.27293×10-5C(mol/L),检测限为1.0×10-5 mol/L(S/N=3)。DMF/carboxyl/MWCNTs/PME检测实际样品的回收率为97%113%,验证了DMF/carboxyl/MWCNTs/PME快速检测食品中Vc的可行性。

孙艳丽[7](2014)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两种饮料中Vc的含量》文中指出以2,4-二硝基苯肼为显色剂,利用分光光度法对市售两种品牌饮料中V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固定吸收波长为500nm,当活性炭用量为1g、水浴时间为3h、温度为37.2℃时,测定条件最佳。Vc标准溶液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34x+0.0679,R2=0.9967。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能满足饮料中Vc含量的测定。

胡孝贵[8](2013)在《2,6-二氯靛酚法测赣南脐橙中Vc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维生素C(Vc)含量的高低,是判断脐橙优良与否的依据之一。研究如何简便地测定脐橙中Vc含量,意义深远。本文建立的检测脐橙中Vc含量的“2,6-二氯靛酚方法”,所需仪器设备简单,药品数少易配,适于基层检测站所应用。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脐橙中Vc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在1.39-2.01%之间,回收率介于98.2-101.4%之间,能满足检测脐橙中Vc含量的精度要求。该方法用于赣南脐橙的检测,获得满意效果。

左春艳[9](2012)在《食品维生素C快速检测光学传感器试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生素C的快速测定研究对食品保鲜、健康饮食和人体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针对目前食品中维生素C检测难以现场化检测的问题,基于光的吸收/反射原理,采用干化学分析技术制备出用于快速测定维生素C的光学检测卡,达到了现场检测维生素C的目的。首先,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固蓝盐B,邻二氮菲,2.2′-联吡啶三种维生素C显色剂进行优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邻二氮菲作为维生素C的敏感试剂具有反应速度快、显色稳定、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最终确定邻二氮菲为维生素C的敏感试剂。并对邻二氮菲、硫酸铁胺、氟化钠用量进行优化研究,同时对加样顺序、pH值、干扰物质也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显示,浓度为4.0mg/mL邻二氮菲的用量为150μL,浓度为2.411mg/mL硫酸铁铵的用量150μL,pH为3~4时,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维生素C,在1mg/mL-30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顺序、葡萄糖、果糖对检测结果不产生干扰。采用干化学分析技术在实验室自制维生素C光学传感器试条,并对试条浸泡时间、烘干时间,加样量、反应时间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浸泡时间30s,烘干时间1min,加样量为80μL、反应时间90s,配合便携式光学检测仪器,维生素C浓度在5~100μg/mL的范围内检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食品中其它物质快速试纸条的研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68,常温保存期为30天、维生素C光学传感器试条特异性、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试验,两种方法相关系数0.98。本实验研究的维生素C光学传感器试条测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配合便携式光学检测仪器可以实现对维生素C的现场检测。本研究的顺利开展为维生素C的快速研究提供了基础。

何凤云,吴立剑,杨丽君,邵秀丹,刘欢[10](2012)在《铅笔芯微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法测定抗坏血酸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了一种用铅笔芯制作的微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并利用这种电极进行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5.0×10-5~1.0×10-2mol/L的浓度范围内,抗坏血酸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3,检出限为2.5×10-5mol/L(S/N=3)。对2.5×10-3mol/L抗坏血酸溶液平行测定6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7%。该电极用于维生素C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4.8%~99.8%。

二、碳黑微电极快速测定果蔬中Vc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黑微电极快速测定果蔬中Vc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化学修饰电极的小分子电化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电化学传感器
        1.1.1 电化学传感器的概述
        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1.3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2 化学修饰电极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述
        1.2.2 电极制备方法
        1.2.3 电极修饰材料
    1.3 多巴胺
        1.3.1 多巴胺的概述
        1.3.2 多巴胺的检测方法
    1.4 抗坏血酸
        1.4.1 抗坏血酸的概述
        1.4.2 抗坏血酸的检测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基于氧化玻碳修饰电极的多巴胺电化学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恒电势氧化玻碳电极
        2.3.2 氧化玻碳电极的表征
        2.3.3 氧化玻碳电极对多巴胺的电催化反应
        2.3.4 不同氧化时间对氧化玻碳电极检测多巴胺结果的影响
        2.3.5 不同pH值缓冲溶液对氧化玻碳电极检测多巴胺的影响
        2.3.6 氧化玻碳电极检测多巴胺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2.3.7 氧化玻碳电极对多巴胺的检测性能
        2.3.8 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分析
        2.3.9 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2.4 小结
3 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检测抗坏血酸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GC-ERGO修饰电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C-ERGO修饰电极的表征
        3.3.2 抗坏血酸在GC-ERGO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3 缓冲溶液pH值对GC-ERGO修饰电极检测抗坏血酸的影响
        3.3.4 pERGO修饰电极检测抗坏血酸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3.3.5 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修饰电极测定抗坏血酸
        3.3.6 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分析
        3.3.7 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燥过程参数监控研究现状
        1.2.2 红枣品质指标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干燥过程参数监控需求
        2.1.2 干燥过程品质指标监测需求
    2.2 总体方案确定
        2.2.1 基本原则
        2.2.2 热风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
        2.2.3 干燥参数监控模块设计
        2.2.4 品质指标实时监测模块设计
    2.3 监控方案确定
        2.3.1 干燥参数监控方案
        2.3.2 品质指标监测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监控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3.2 干燥参数监控模块硬件设计
        3.2.1 温度监控硬件设计
        3.2.2 风速监控硬件设计
        3.2.3 湿度监控硬件设计
    3.3 品质指标监测模块硬件设计
        3.3.1 色泽监测硬件设计
        3.3.2 含水率监测硬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功能分析
    4.2 干燥参数监控模块软件设计
        4.2.1 温度监控软件设计
        4.2.2 风速监控软件设计
        4.2.3 湿度监控软件设计
    4.3 感官品质指标监测模块软件设计
        4.3.1 色泽实时监测软件设计
        4.3.2 含水率实时监测软件设计
    4.4 营养品质指标预测模块程序设计
        4.4.1 营养品质指标预测模型
        4.4.2 营养品质指标预测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集成与试验
    5.1 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集成
        5.1.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1.2 实时监控系统软硬件集成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色泽检测结果与分析
        5.3.2 含水率检测结果与分析
        5.3.3 维生素C含量预测结果与分析
        5.3.4 还原糖含量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附录2
导师评阅表

(3)微芯片脉冲电场系统研制及其杀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食品科学的问题
    1.2 食品杀菌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热杀菌技术
        1.2.2 非热杀菌技术
    1.3 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1.3.1 PEF的发展及应用
        1.3.2 PEF装置
        1.3.3 影响PEF杀菌效果的因素
        1.3.4 杀菌机制的研究
        1.3.5 PEF存在问题
    1.4 基于微芯片的PEF系统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和解决问题
        1.5.2 研究内容
2 蓝莓汁中优势腐败菌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蓝莓汁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2.2.2 腐败微生物的验证
        2.2.3 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2.2.4 微生物分子鉴定结果
        2.2.5 室温下蓝莓汁中腐败菌变化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微芯片脉冲电场实验平台的搭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微芯片拓扑结构对杀菌效率的影响
        3.2.2 改进的ESO微芯片拓扑优化
        3.2.3 静态处理室的设计、加工
        3.2.4 动态处理室的设计、加工
        3.2.5 MPEF对微生物的致死效果
        3.2.6 MPEF处理对蓝莓汁中致腐微生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MPEF对毕赤酵母的致死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PEF处理对Pichic sp.致死和亚致死的影响
        4.2.2 MPEF处理对Pichia sp.细胞形态和膜流动性的影响
        4.2.3 MPEF处理对Pichia sp.胞内物质泄漏的影响
        4.2.4 MPEF处理对Pichia sp.细胞内蛋白和核酸结构的影响
        4.2.5 MPEF处理对Pichia sp.细胞内酶活性的影响
        4.2.6 MPEF处理对Pichia sp.细胞内亚显微结构和膜电位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MPEF对毕赤酵母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组简要分析
        5.2.2 转录组简要分析
        5.2.3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MPEF致死Pichia sp.机制
        5.2.4 关联分析
        5.2.5 q-PCR验证
        5.2.6 MPEF处理对Pichia sp.的致死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MPEF对蓝莓汁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MPEF处理对蓝莓汁杀菌效果和总酚、花青素的影响
        6.2.2 MPEF处理对蓝莓汁气味和滋味的影响
        6.2.3 MPEF处理对蓝莓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6.2.4 MPEF处理对贮藏期内蓝莓汁品质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电化学快速检测食品中维生素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VC检测研究现状
        1.1.1 滴定法
        1.1.2 光度分析法
        1.1.3 液相色谱法
        1.1.4 电化学分析法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功能化MWCNTS修饰玻碳电极快速检测食品中VC研究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试剂配制
        2.2.3 carboxyl/MWCNTs的制备
        2.2.4 电极的处理与制备
        2.2.5 检测系统即三电极系统的建立
        2.2.6 MWCNTs与carboxyl/MWCNTs透射电镜扫描
        2.2.7 MWCNTs与carboxyl/MWCNTs傅里叶红外表征
    2.3 实验结果
        2.3.1 MWCNTs与carboxyl/MWCNTs透射电镜图
        2.3.2 MWCNTs与carboxyl/MWCNTs傅里叶红外表征
        2.3.3 GCE与修饰型GCE电化学基本性能测试
        2.3.4 GCE与修饰型GCE检测Vc基本响应
        2.3.5 GCE与修饰型GCE交流阻抗图
        2.3.6 DMF/carboxyl/MWCNTs/GCE修饰浓度优化
        2.3.7 GCE与DMF/carboxyl/MWCNTs/GCE有效活性面积探究
        2.3.8 DMF/carboxyl/MWCNTs/GCE检测Vc pH优化
        2.3.9 DMF/carboxyl/MWCNTs/GCE检测Vc扫描速率探究
        2.3.10 DMF/carboxyl/MWCNTs/GCE检测Vc溶液
        2.3.11 DMF/carboxyl/MWCNTs/GCE检测Vc回收率试验
        2.3.12 干扰物对DMF/carboxyl/MWCNTs/GCE检测Vc的影响
        2.3.13 DMF/carboxyl/MWCNTs/GCE电极重复性研究
        2.3.14 DMF/carboxyl/MWCNTs/GCE电极连续稳定性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功能化MWCNTS修饰铂微电极快速检测食品中VC研究
    3.1 实验器材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配制
        3.2.2 制备修饰型ME
        3.2.3 检测系统即两电极系统的建立
    3.3 实验结果
        3.3.1 ME与修饰型ME检测K_3Fe(CN)_6循环伏安表征
        3.3.2 ME与修饰型ME电极检测Vc基本响应
        3.3.3 DMF/carboxyl/MWCNTs/ME检测Vc修饰浓度的优化
        3.3.4 ME与DMF/carboxyl/MWCNTs/ME电化学活性面积探究
        3.3.5 DMF/carboxyl/MWCNTs/ME检测Vc pH优化
        3.3.6 DMF/carboxyl/MWCNTs/ME检测Vc扫描速率探究
        3.3.7 DMF/carboxyl/MWCNTs/ME检测Vc
        3.3.8 DMF/carboxyl/MWCNTs/ME电极样品回收率测定
        3.3.9 干扰物对DMF/carboxyl/MWCNTs/ME检测Vc的影响
        3.3.10 DMF/carboxyl/MWCNTs/ME电极重复性测定
        3.3.11 DMF/carboxyl/MWCNTs/ME电极连续稳定性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CARBOXYL/MWCNTS粉末微电极快速检测食品中VC研究
    4.1 实验器材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配制
        4.2.2 carboxyl/MWCNTs/PME的制备
        4.2.3 检测系统即两电极系统的建立
    4.3 实验结果
        4.3.1 carboxyl/MWCNTs/PME倒置金相显微镜图片
        4.3.2 carboxyl/MWCNTs/PME检测Vc基本响应
        4.3.3 carboxyl/MWCNTs/PME有效面积探究
        4.3.4 carboxyl/MWCNTs/PME检测Vc pH优化
        4.3.5 carboxyl/MWCNTs/PME检测Vc扫描速率探究
        4.3.6 carboxyl/MWCNTs/PME检测Vc
        4.3.7 carboxyl/MWCNTs/PME检测Vc回收率实验
        4.3.8 干扰物对carboxyl/MWCNTs/PME检测Vc的影响
        4.3.9 carboxyl/MWCNTs/PME电极重复性研究
        4.3.10 carboxyl/MWCNTs/PME电极连续稳定性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课题总结
    5.1 本课题主要内容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机理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维生素C
    1.2 植物维生素C测定的研究现状
        1.2.1 滴定法测定植物维生素C含量
        1.2.2 电化学法测定植物维生素C含量
        1.2.3 色谱分析法测定植物维生素C含量
        1.2.4 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1.2.5 动力学分析法测定维生素C
2 立题依据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力学光度法显色休系的化学组成
        3.2.2 显色体系吸光度的测量波长的选定
        3.2.3 动力学光度法定量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实验方法
        3.2.4 维生素C溶剂的选择
        3.2.5 硫酸用量的选择
        3.2.6 碘酸钾用量的选择
        3.2.7 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猕猴桃维生素C
        3.2.8 动力学光度法测定柑橘维生素C
        3.2.9 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其它领域维生素C
4 结果与讨论
    4.1 显色体系的反应历程
    4.2 维生素C与碘酸钾反应机理探讨
        4.2.1 反应历程第一阶段机理
        4.2.2 反应历程第二阶段机理
        4.2.3 反应历程第三阶段机理
    4.3 维生素C显色体系反应历程计量分析
    4.4 维生素C的浓度与A_(max)的线性分析
    4.5 显色体系参数优化
        4.5.1 溶剂中草酸对显色体系的影响
        4.5.2 硫酸用景的分析
        4.5.3 碘酸钾用量的分析
    4.6 共存物质对体系影响
    4.7 测定维生素C的应用
        4.7.1 测定猕猴桃维生素C的应用
        4.7.2 测定柑橘维生素C的应用
        4.7.3 其他领域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目录

(6)铂微电极快速检测食品中Vc(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修饰微电极制备
        1.3.2 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
        1.3.3 Vc标准液配制
        1.3.4 循环伏安法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Vc基本响应
    2.2 不同p H对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2.3 扫描速率优化
    2.4 抗干扰测试
    2.5 Vc标准品的检测
    2.6 实际样品检测
3 结论

(7)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两种饮料中Vc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实验条件的的选择
        1.3.1.1活性炭用量的选择
        1.3.1.2 水浴时间的选择
        1.3.1.3 恒温温度的选择
        1.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3 样品的处理
        1.3.4 测定与记录
        1.3.4.1 标准溶液吸光度的测定
        1.3.4.2 样品的测定
        1.3.4.3 回收率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定条件的影响
        2.1.1 活性炭用量的影响
        2.1.2 水浴时间的影响
        2.1.3水浴温度的影响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 样品Vc含量的计算
    2.4 回收率的计算
3 结论

(8)2,6-二氯靛酚法测赣南脐橙中Vc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脐橙简介
    1.1 脐橙历史
    1.2 脐橙的特征
    1.3 脐橙的一些功效
    1.4 脐橙品种
第2章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
    2.1 碘量法及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2.1.1 碘量法
        2.1.2 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2.2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及其它分光光度法
        2.2.1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2.2.2 其它分光光度法
    2.3 荧光法
    2.4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法
    2.5 原子吸收间接测定法
    2.6 高效液相色谱法
    2.7 电化学分析法
第3章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3.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创新点
    3.4 预期效果分析
第4章 试验方法
    4.1 脐橙采果技术
    4.2 脐橙贮藏与保鲜技术
    4.3 优质脐橙挑选方法
    4.4 试验的材料与仪器
    4.5 方法原理
    4.6 试剂准备
    4.7 样品处理
    4.8 结果测试及计算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浸提剂的选择
    5.2 滴定剂的影响
    5.3 测定时间的影响
    5.4 方法精密度试验
    5.5 回收率试验
第6章 结论
    6.1 建立测定赣南脐橙中维生素C含量的新方法,适合推广应用
    6.2 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6.2.1 本方法成功应用于测定多份赣南脐橙样品
        6.2.2 方法成功应用于一项省级科技厅农业攻关重点项目
    6.3 在实际应用时,宜注意的问题
        6.3.1 滴定时,要注意控制滴定速度和掌握滴定剂浓度
        6.3.2 组织破坏后,Vc损失严重
致谢
参考文献

(9)食品维生素C快速检测光学传感器试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维生素 C 论述
    1.2 维生素 C 测定的研究现状
        1.2.1 滴定法
        1.2.2 光度分析法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4 电化学法
    1.3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显色剂的选择与优化
        1.3.2 光学传感器试条设计与优化
        1.3.3 光学传感器试条质量性能测定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实验原理
    2.2 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溶液及配置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显色剂的选择
        2.3.1.1 固蓝盐 B 测定维生素 C
        2.3.1.2 邻二氮菲测定维生素 C
        2.3.1.3 2,2′-联吡啶测定维生素 C
        2.3.2 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 C 实验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2.3.2.1 邻二氮菲用量优化
        2.3.2.2 硫酸铁铵用量优化选择
        2.3.2.3 氟化钠用量优化选择
        2.3.2.4 加样顺序对 Abs 的影响
        2.3.2.5 pH 优化
        2.3.2.6 抗干扰试验
        2.3.2.7 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 C 标准曲线的制作
        2.3.2.8 实际样品的测定
        2.3.3 维生素 C 光学传感器试条的制作
        2.3.3.1 光学传感器试条检测维生素 C 的基本原理
        2.3.3.2 光学传感器纸条的试条制作
        2.3.3.3 光学传感器试条检测维生素 C 的基本方法
        2.3.4 光学传感器试条法检测维生素 C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1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膜中邻二氮菲溶液用量优化
        2.3.4.2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膜中邻二氮菲溶液用量优化
        2.3.4.3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膜浸泡时间确定
        2.3.4.4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时间的选择
        2.3.4.5 光学传感器试条加样量的选择
        2.3.5 维生素 C 光学传感器试条性能测定
        2.3.5.1 试条检限的确定
        2.3.5.2 试条测定标准曲线的建立
        2.3.5.3 试纸条交叉反应试验
        2.3.5.4 相关性试验
        2.3.5.5 精密度实验
        2.3.5.6 重复性测定
        2.3.5.7 稳定性实验
        2.3.5.8 传感器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显色剂的选择
        3.1.1 固蓝盐 B 测定维生素 C
        3.1.1.1 固蓝盐 B 与维生素 C 反应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1.1.2 固蓝盐 B 与维生素 C 反应时间的确定
        3.1.1.3 固蓝盐 B 与维生素 C 反应定量确定
        3.1.2 邻二氮菲测定维生素 C
        3.1.2.1 邻二氮菲与维生素 C 反应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1.2.2 邻二氮菲与维生素 C 反应时间的确定
        3.1.2.3 邻二氮菲与维生素 C 反应定量确定
        3.1.3 2,2′-联吡啶测定维生素 C
        3.1.3.1 2,2′-联吡啶与维生素 C 反应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1.3.2 2,2′-联吡啶与维生素 C 反应时间确定
        3.1.3.3 2,2′-联吡啶与维生素 C 反应定量确定
    3.2 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 C 实验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3.2.1 邻二氮菲用量优化选择
        3.2.2 硫酸铁铵用量优化选择
        3.2.3 氟化钠用量优化选择
        3.2.4 加样顺序对 Abs 的影响
        3.2.5 pH 优化
        3.2.6 干扰试验
        3.2.7 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 C 标准曲线的制作
        3.2.8 实际样品的测定
        3.2.8.1 绿豆芽的维生素 C 含量
        3.2.8.2 草莓中维生素 C 的测定
    3.3 维生素 C 光学传感器试条的制作
        3.3.1 维生素 C 光学传感器试条制作
        3.3.2 维生素 C 光学传感器试纸条检测过程
    3.4 光学传感器试条法检测维生素 C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1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膜中邻二氮菲溶液用量优化
        3.4.2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膜中硫酸铁铵溶液用量优化
        3.4.3 光学传感器试条加样量的选择
        3.4.4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膜浸泡时间的选择
        3.4.5 光学传感器试条反应时间的选择
    3.5 光学传感器试条质量性能测定
        3.5.1 试条检测限的确定
        3.5.2 试纸条测定标准曲线
        3.5.3 试纸条交叉反应试验
        3.5.4 相关性检测
        3.5.5 精密度实验
        3.5.6 重复性测定
        3.5.7 稳定性实验
        3.5.7.1 保存温度试验
        3.5.7.2 保存湿度试验
        3.5.7.3 常温下保存期试验
        3.5.8 传感器试条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
        3.5.8.1 试纸条测定标准曲线
        3.5.8.2 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
        3.5.8.3 重合度测定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铅笔芯微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法测定抗坏血酸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铅笔芯微电极的制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电极对电子传递的差异
    2.2 扫描速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2.3 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的影响
    2.4 线性方程和检出限
    2.5 精密度试验
    2.6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试验
3 结语

四、碳黑微电极快速测定果蔬中Vc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化学修饰电极的小分子电化学检测[D]. 刘存. 烟台大学, 2021(12)
  • [2]冬枣片干燥参数与品质指标实时监控系统设计[D]. 曹玉雪.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微芯片脉冲电场系统研制及其杀菌机制的研究[D]. 朱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电化学快速检测食品中维生素C研究[D]. 张俊霞. 河南工业大学, 2017(03)
  • [5]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机理研究及应用[D]. 何璐娇.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6]铂微电极快速检测食品中Vc[J]. 张俊霞,何保山,张长辉. 食品科技, 2016(08)
  • [7]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两种饮料中Vc的含量[J]. 孙艳丽. 饮料工业, 2014(04)
  • [8]2,6-二氯靛酚法测赣南脐橙中Vc含量的研究[D]. 胡孝贵. 南昌大学, 2013(02)
  • [9]食品维生素C快速检测光学传感器试条研究[D]. 左春艳. 河南工业大学, 2012(02)
  • [10]铅笔芯微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法测定抗坏血酸中的应用[J]. 何凤云,吴立剑,杨丽君,邵秀丹,刘欢. 化学分析计量, 2012(01)

标签:;  ;  ;  ;  ;  

炭黑微电极快速测定果蔬中Vc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