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多重呐喊——读萧红的《生死场》

生与死的多重呐喊——读萧红的《生死场》

一、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论文文献综述)

陈保荣[1](2011)在《人文关怀中的平民生活——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人文关怀》文中研究说明萧红、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中有许多对平民生活的描写,通过这些作品刻画出底层平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关注其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也表达出作者对他们浓浓的人文关怀。

陈保荣[2](2010)在《《小城三月》与萧红后期创作》文中认为萧红的《小城三月》是一部非常诗意的小说,一改先前描写东北人苦难生活的艰辛,呈现出非常诗意化的情绪。联系萧红的身世分析这部小说,可以看出萧红在厌倦漂泊、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以文学寄托思乡情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梁旭[3](2007)在《《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文中指出中国与韩国的古典文学领域的交流频繁,比较研究的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研究活动也很活跃;相比之下,关于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的状况却不是令人那么满意的。从19世纪末开始,中韩两国的关系开始疏远,导致各方面的交流也停滞下来。关于两国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是在近年开始才重又引起学术界的关心并且活跃起来,开始在比较文学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影响研究的进行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并且目前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多倾向于平行比较研究,比起以事实依据为主的影响关系,通过分析作家,作品,阐明各国文学之间的共性及个性的平行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研究的走向。基于此,本稿选择了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知名女作家萧红与姜敬爱的代表作《生死场》和《人间问题》进行研究。选择这两位女作家的原因有一下几方面:一,萧红与姜敬爱是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非常有成就的代表性的女作家。萧红1933年以“悄吟”的笔名登上文坛,发表了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到1942年她离开人世,大概10年的时间,她创作了包括三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等各种题材在内的作品百余篇;姜敬爱于1931年在《朝鲜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破琴》登上文坛,1944年她离开人世,这期间她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23篇,各种散文及评论27篇,诗10首。二,两位作家具有相似的人生历程和生活遭遇,这对她们两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二人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三,两位作家的作品具有相似的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特殊的时期,她们不约而同地把创作的目光投向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的身上。通过她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社会时期,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逐渐的成长起来,觉醒,直至反抗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选择这两部作品的原因如下:一,《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不仅是萧红和姜敬爱两人的杰出的代表作,在两位作家的创作生涯中,这两部作品也有着很重大的意义。《生死场》发表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在谈到小说出版后的影响时说:“无疑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姜敬爱的《人间问题》被评为”第一部涉及工人阶级主题的作品,通过对工场内及码头劳动场面的赤裸裸的描写,反映了在故乡找不到活着的出路的农民,来到城市之后成为工人,而工人的生活也让他们丧失了人的价值。”二,两部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的中韩两国为背景,反映了那个社会时期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觉醒。就笔者现有的资料来看,关于萧红与姜敬爱比较研究的论文只有四篇。何镇华于1998年在《韩国学论文集》上发表了一篇《萧红与姜敬爱的小说创作比较》的论文,从两位作家的生平及作品两个大方面概括地对两位作家进行了比较;延边大学师范学院的张美红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家园情结”“女性视角”“历史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对萧红和姜敬爱两位女作家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孙鹤云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生平及创作历程,主题,语言及文体风格等方面对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韩国首尔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于翰在其学位论文中以女性人物为中心对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对先行研究的批判地接受的同时本稿将特别地对萧红以及姜敬爱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来了解两位作家的创作,希望此论文对萧红及姜敬爱的比较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并为中韩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两部作品的人物类型的分析将以正面人物论和中间人物论两部分进行,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希望在一目了然地理解人物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把握以及理解两位作家对人物的把握问题,并对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由于《生死场》中没有直接描写反面人物,因此对人物的比较分为正面人物论和中间人物论两个方面。《生死场》中的赵三和《人间问题》中的老大属于正面人物的一种类型,对于那个特殊的时代现实他们都富有反抗的精神,他们这种人物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死场》中的王婆和《人间问题》中的善妃和间兰属于正面人物的另外一种类型,作为女性,她们表现出了不亚于男性的勇敢和坚强的斗争意志,在父权夫权横行的年代,她们是一种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女性代表。《生死场》的二里半和《人间问题》的申哲是中间人物类型中的一种,虽然两个人物表面上截然不同,但从本质上来看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人物的代表,他们的身上分别有着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生死场》的金枝和《人间问题》的玉占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物:通过对金枝的描写萧红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妇女命运的关注;通过对玉占的塑造姜敬爱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女性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两位作家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体现了她们观察社会现实,把握社会现的态度,也体现了她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使命感。对塑造人物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的。第一,描写的真实性。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萧红和姜敬爱在对时代和社会观察并深入了解的同时,更通过她们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现实。运用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两位作家把人物性格塑造得真实丰满。第二,描写的象征性。象征艺术以具体事物暗示抽象事物、抽象想象力,同时也是小说家在探索社会与人生时所寻找到的一个有效的审美方式。《生死场》中萧红用马来象征农民阶级麻木的思想状态,《人间问题》中姜敬爱用怨沼来象征无产阶级的力量等等,都体现了两人共同的审美追求。第三,描写的对比性。两篇作品中作者都通过对比来彰显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不仅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人物自身的对比,更有通过调动作品中人物做的对比。两位作家塑造的人物有相同也有不同,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作家对大时代的理解和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学修养再加上作家个人的感情体验,使得她们的人物真实可见的同时又具有艺术魅力。

吴香美[4](2006)在《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主要文本》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分别登上中国、韩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和姜敬爱的成名作《生死场》与《人间问题》进行的比较研究。论文运用平行比较研究方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作品,从作家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女性命运及女性意识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主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两位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述她们的人生经历对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两部作品中揭示的女性命运:第一,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触摸不到自己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第二,主要论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阶级压迫、性别压迫对女性的多重摧残。第三部分将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分为三个类型来论述,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中心探讨女性的精神与心理状态。 结论部分总括全文,指出:不幸的童年经历与学生时代受到的进步思想影响是两位作家创作意识形成的源泉。两位作家都以流浪生活的体验为基础,为创作铺垫了丰富的生活底蕴,形成了生命的悲剧意识;她们在经历生活困境、以文学抒发自我的过程中都受到了男性的影响,但表现方式不同:姜敬爱将女性与社会被压迫阶级的利益统一起来,强调的是阶级冲突。而萧红更关注父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在性别上的权力关系,更具有文化反思意义。就萧红而言,她提出了男权制社会结构下的女性问题,但没有为女性解放指明出路。而姜敬爱将女性的现实问题真实地表现在作品中,并提出了女性解放的具体方向,将女性解放归结为社会解放问题,虽然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还没有完全上升到女性自我意识深层觉醒这一层面。 通过对萧红和姜敬爱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自然的(性别方面的)、文化的许多层面。单纯的革命运动并不能让女性的思想意识充分觉醒,女性解放不仅要从经济上获得自主权,更重要的是获得思想文化的自觉。本论文希望这种研究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女性文学创作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徐慧[5](2005)在《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文中研究说明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和痛苦。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的视野和审美态度。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社会百态,抒写着女性的悲歌、生命的悲剧,这种荒凉的悲剧体认弥漫了她的全部作品。萧红的小说也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悲剧意蕴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分社会、自然、文化三个层面剖析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揭示。第二部分从对生民们麻木的生活状态的揭示;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描写:对“人的精神”的呼唤,即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三个方面分析萧红小说生命悲剧的特点。第三部分从主体和客体的两个方面分析了萧红小说“荒凉”的悲剧风格的成因及其特征。

孙鹤云[6](2004)在《萧红与姜敬爱的小说创作比较研究——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萧红与姜敬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韩文坛的着名女作家。她们在短暂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本文以二者代表作—-同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中心,使用综合研究的比较方法,从作家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作品主题以及文体风格等三个方面展开对两位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比较研究,旨在通过这样的比较,了解和体会中韩这两位女作家创作风格的异同,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萧红和姜敬爱作品的真正魅力。这两部作品表现了两大共同主题,一是展现农民的悲惨生活,思考人的生存价值。另一个就是对当时底层劳动妇女生存困境的剖析。在文体风格方面,《生死场》和《人间问题》在结构布局上差异较大,但在语言表达上都善于使用抒情的手法。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度的两位作家的之所以呈现出这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答案。首先,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第二,社会与时代背景相似。第三,中韩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气质存在着相通的地方。另外,中韩两国在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希望本文能给中韩现代文学比较研究添砖加瓦。

陈保荣[7](2004)在《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论》文中指出萧红和迟子建是东北黑土地上两位女性作者,她们的小说作品,展示了黑土地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抒情气息。虽然,俩人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但两人的小说在叙写内容、表达方式、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无论是带有东北地域特色自然风光、民风民俗,还是作家情感上的人文关怀、悲悯情绪,都使其作品沾染了浓浓的乡土气味,而作品中的儿童视角、散文化营构又使作品呈现出诗意化的审美追求。 首先是两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作品中,有大量的东北地域风光描写,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展现,有东北人的豪爽性格的塑造,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内容,使作品显现出与众不同魅力。其次是两人作品中浓浓的人文关怀。萧红和迟子建都是有着人文主义倾向的作家,两人都对底层平民有着无限的深情,都把平民作为描写的对象和主角,并通过对平民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描写,强调作为个体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人的尊严,表达她们浓浓的人文关怀情绪。第三是两人作品中散文化结构的营造。小说是注重情节和刻画人物的文体,散文是注重抒发情感、语言优美的文体,但是在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中,散文化的特色非常明显,故事情节不是跌宕起伏,矛盾冲突也不紧张激烈,但语言清新意境优美,读来回味无穷。第四是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运用。在两人的作品中,经常有儿童出现,这个有着明慧眼睛的儿童就是作者借助的视角。作者用儿童的眼睛看待环境、看待生活、看待社会,在儿童天真、纯净的目光中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是两人的作品诗意化的特征,即把小说的环境、人物设置得非常诗意,通过诗意化的气氛营造传达出作者的审美追求。 总之,萧红和迟子建的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着乡土抒情小说诗意化的特征,读来清新优美含义深远。

汪沛[8](2002)在《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文中研究指明

二、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论文提纲范文)

(1)人文关怀中的平民生活——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人文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注平民的现实生活
    (一) 萧红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写平民的生活艰辛
    (二) 迟子建在平静中描写平民的失意与亲情
二、关注平民的精神状态
    (一) 萧红以犀利的笔刻画出平民的精神麻木
    (二) 迟子建用温情的笔描摹平民的幸福与缺憾
三、结语

(2)《小城三月》与萧红后期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翠姨人生悲剧和萧红人生遭遇
    (一) 翠姨人生悲剧
        1.“梦醒了无路可走”
        2. 传统习俗的禁锢
        3. 新旧文明的巨大冲突
    (二) 萧红人生遭遇
        1. 家庭生活不幸福
        2. 婚姻生活不幸
        3. 漂泊流浪的一生
二、企求理想的生活
三、结语

(3)《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外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摘要
谢辞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主要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第一章 两位作家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萧红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姜敬爱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 两部作品中揭示的女性命运
    第一节 贫穷社会的男权压迫与女性的生命价值
    第二节 殖民地社会的民族压迫下的女性惨剧
第三章 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分析
    第一节 贫困压迫下的麻木灵魂
    第二节 底层女性的本能抗争
    第三节 重生为自主的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5)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女性的天空
    一、社会层面
        1、对女性生活现状的关注
        2、与男性的对立和爱情的缺失
    二、自然层面:女性生育的痛苦
    三、文化层面:女性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生命的深处
    一、生的麻木
    二、死的简洁
    三、精神的家园
第三章:荒凉的底蕴
    一、寂寞的飞鸟
    二、荒凉的体认
主要参考文献

(6)萧红与姜敬爱的小说创作比较研究——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序 言
第一章 创作历程比较---不幸的遭遇,相似的命运
    第一节 两位作家的生平与创作
        一. 萧红生平与创作
        二. 姜敬爱生平与创作
        三. 小结---两位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比较
    第二节 对两位作家的研究状况整理
第二章 主题比较I ---展现农民的悲惨生活,思考人的生存价值
    第一节 生与死的交替---《生死场》
    第二节 人类问题到底由谁来解决---《人间问题》
    第三节 小 结-两部作品在展示农民生活与生命价值方面的异同
第三章 主题比较II---女性作家对女性的关心
    第一节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对女性内部世界的思考
    第三节 小 结-萧红与姜敬爱在展示女性问题上的异同
第四章 文体风格比较---从结构和语言看《生死场》与《人间问题》
    第一节 结构布局的选择
        一. 《生死场》小说散文化的开放性结构
        二. 《人间问题》传统的叙事模式
    第二节 抒情的语言
结 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 谢

(7)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节 黑土地上的风情放歌
    1 、 放歌地域风情
    2 、 描绘地域民俗
    3 、 展示地域性格
第二节 人文关怀中的低吟浅唱
    1 、 关注平民的现实生活
    2 、 探求平民的精神状态
第三节 散文化的小说营构
    1 、 消解典型人物事件 形散神聚结构小说
    2 、 淡化小说故事情节 强化小说抒情意境
    3 、 巧用散文语言魅力 间离小说叙事结构
第四节 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
    1 、 童心映照的自然之美
    2 、 儿童视角的生活本真
第五节 诗意化的审美追求
    1 、 缺憾与丑陋
    2 、 真诚与和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文关怀中的平民生活——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的人文关怀[J]. 陈保荣.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12)
  • [2]《小城三月》与萧红后期创作[J]. 陈保荣.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5)
  • [3]《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D]. 梁旭. 吉林大学, 2007(04)
  • [4]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主要文本[D]. 吴香美.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5]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D]. 徐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6]萧红与姜敬爱的小说创作比较研究——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中心[D]. 孙鹤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4)
  • [7]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论[D]. 陈保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04(04)
  • [8]生死两极之间的多重悲鸣——读萧红的《生死场》[J]. 汪沛. 理论导刊, 2002(01)

标签:;  ;  ;  ;  ;  

生与死的多重呐喊——读萧红的《生死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