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

关于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

一、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与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青[1](2021)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段益杰[2](2021)在《小学生实践能力测评及培育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W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朱高庆[4](2021)在《初中生在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现象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不断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得到不断提高,但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在课堂中沉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即使是在以动手实践为中心的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现象也时有发现。以往对课堂沉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数英等考试科目,而对科创课等非考试科目的研究是极少的。虽然科创课还未被纳入中考范围内,但是科创课对于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减少在科创课中的沉默行为,笔者借教育实践机会展开了此项调查研究,以探究学生在科创课中沉默背后的原因及应对的策略。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初中生在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科创课中的课堂沉默界定为“学生在动手实践课中,长时间没有参与到小组团队制作中的语言类和非语言类的行为现象。”其次,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对郑州市Z中学中科创课的课堂沉默进行观察统计,并对学生的沉默类型进行划分。最后,笔者对每个班选取的一种沉默者类型的学生以及与其相关的好友、班长、班主任等人进行访谈记录,总结归纳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和相对应的策略。研究发现,初中生在科创课中的课堂沉默普遍存在,并可将沉默者划分为外界吸引型、指挥担当型、缺少工具型、同伴冷落型、位置偏僻型、情绪低落型和漏补作业型八大类型。为此,笔者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面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对应的减少课堂沉默的具体对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减少学生在科创课中的沉默提供了实践观察与理论探究,丰富了现有的以初中生为基本研究对象,关于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够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于科创课等非考试类科目的课堂沉默的关注,提高对非考试类科目课堂沉默的重视,为教师在今后的科创课中提高学生动手的乐趣,减少和应对课堂沉默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李小函[5](2021)在《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是作为一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课程,随着进一步的实施,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较为片面、课程目标设置过于宽泛、课程内容去知识化、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STEM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存在于各个学科中。STEM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有趣的项目,将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并以项目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强调多学科知识整合的STEM教育,在青少年时代适应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细读《纲要》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及活动方式(尤其是“设计制作”)等都汲取了STEM教育理念。本研究选取“设计制作”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开展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借鉴较为成熟的STEM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流程,基于流程,在趣味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真实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等原则指导下,开发一系列教学项目并在学校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第一,通过文献分析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地区实施现状、问题以及目前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行梳理,明确了研究主题。第二,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活动方式分析的基础上,从五个维度对STEM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STEM理念是可行的。第三,以现阶段较为成熟的STEM教育模式为依据,以“设计制作”为主要活动方式,构建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流程,该流程包括四个阶段:项目准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及项目评估。第四,在流程的指导下,结合太仓市科教新城S小学高年级学生学情分析,与所在科创教育研究小组共同开发了八大基于STEM的“设计制作类”综合教学项目,在太仓市科教新城S小学展开教学实践。最后,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初步得出结论:基于STEM的“设计制作类”综合教学项目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够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对被试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深入了解到:学生对“设计制作类”综合教学项目的选题以及开展等都十分满意;表示出对今后综合教学项目的期待;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积极心理品质在经过综合教学项目的学习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进而初步验证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流程可行且有效。

杜影月[6](2021)在《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 ——以小学3-4年级为例》文中指出随着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技术与工程”成为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之一,提高了人们对技术素养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本研究以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体系为指导,对201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4年级《科学》教科书(以下简称【冀人版】)和2009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科学启蒙》系列丛书3-4年级教科书(以下简称【麦克版】)中与技术素养相关内容选取、呈现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美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内容比较结论提出的教学建议、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冀人版】三年级上册“制作水火箭(一)”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实现2017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使用与教学研究的同步。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界定了“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核心概念;论述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情境认知理论”对拟开发教学案例的指导作用,以此为依据形成对案例课程的指导模式。在核心概念的指导下,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中美两版科学教科书中技术素养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着眼于技术素养的知识内容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通过对中美两版科学教科书中“技术素养”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知识内容方面。(1)内容体系上,两版教科书都符合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体系,但达成度各有不同。(2)内容选取上,两版教科书都选取了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和技术态度四个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但【麦克版】教科书在内容选择的广度和深度要超于【冀人版】。(3)领域分布上,【麦克版】将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主要分布在了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冀人版】将技术素养相关内容主要分布在了技术与工程领域中。(2)呈现方式方面。(1)栏目设置上,【冀人版】的栏目设置更丰富,与技术素养相关内容的指向性更强,使技术素养的培养目标在技术制作活动中可以得到有效落实。(2)插图设置上,【麦克版】选用大量的色彩鲜艳的实物插图生动形象,课程信息资源丰实,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综上所述,两版教科书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科书编写及教学中应结合我国国情及学生的学情分析,在借鉴他国教科书长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基于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理论基础指导、中美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内容比较结果,对【冀人版】三年级“制作水火箭(一)”一课进行创新教学案例开发,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1)创设问题链,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技术原理;(2)水火箭制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分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3)明确教学活动目标要求,规范技术过程,使学生在技术模式中培养技术思维;(4)引导学生改进技术制作中的不足之处,养成严谨的技术态度。基于创新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选取学情相近的两个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使用创新教学案例,对照班使用原编排体系教学案例。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教学检验与评价,结果发现:实验班在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维、技术态度的目标落实情况均优于对照班,且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班。并在此研究结果下提出教学实施策略:(1)加强制作规范,落实教学重点;(2)完善技术设计,突破教学难点;(3)针对特定技术问题,强化教师适时引导;(4)注重过程评价,促进技术素养达成。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晓红[8](2020)在《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发布,学者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讲练结合为主,学生缺乏合作和分享,且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不够,在遇到特定问题时难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无法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创客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契机。因此,如何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相关文献梳理后,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并探索其应用效果,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通过查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创客教育相关文献,梳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的问题,了解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在分析创客教育基本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创客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在五个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第三,基于初步构建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以兰州市A中学高一(4)班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螺旋式调整并改进教学策略。第四,通过教学观察、学生作品分析以及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验证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张飘洒[9](2020)在《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STEM教育逐渐成为国内教育与研究热点,但在国内发展的热潮中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照搬国外课程导致任教教师和学生都无法适应等状况屡屡发生,因此在STEM教育热潮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国外起源的STEM教育需如何移植到中国的本土教学环境中。STEM课程作为STEM教育的载体,在培养学生STEM素养与实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区别于美国的小学全科教学,国内的小学采取的均是单科教学,因此在国内实施STEM课程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但不可忽视的一面是,自STS教育、STSE教育一直到STEM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可明确看出学科教学尤其是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等传统学科当前的发展趋势都是呈现融合性与跨学科性的特点,教育部17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在课程内容中新增“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也证实了需加强科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性。基于国内目前不具备直接开展STEM全科课程的条件,本研究的目的为立足于国内教学现状,开发适合国内小学开展STEM拓展性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提升学生现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与设计制作能力,并为学生初中与高中的理工科学习与STEM教育深度学习奠定基础。文章大体划分为以下四部分:绪论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该部分提出为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提供了依据与佐证。通过对国内与国外的文献尤其是STEM课程与STEM素养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一方面是加深对于各块概念的厘清,另一方面可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和该研究的创新所在。另,基于STEM课程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分别参考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接着是研究设计,包括对于研究方法、研究路线、核心概念界定、研究工具编制等。第二部分为正文的第一章到第二章,是基于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部分。首先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STEM素养现状与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依据。接着对于STEM课程策略和课程类型等进行分类并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适合当前中国本土化的STEM整合方式。然后对于STEM常用课程模式进行论述,并由此提出适合本研究应用的课程设计流程: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提出、制定合理的解决的方案、实施方案、优化方案与交流评价。接着从课程设计原则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六方面建构“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课程”。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第二章主要是论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开展两个学期,共计十三次活动,课程分为“基于科学的STEM课程模块、基于工程与技术的STEM课程模块、STEM综合主题课程模块”三大模块进行教学与开展,满足“真实情境性”、“合作学习”、“科学与工程实践”、“自主性与开放性”等多个课程要素。同时给出四个教学设计案例,包括“制作细胞模型”、“航空工程设计”、“降落伞”等多个主题。论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为第三部分即课程的实施环节与实施效果验证环节,主要是根据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面向AQ小学的学生进行教学,给与了能体现STEM特点的典型教学片段,包括最终展示评价、创新设计的教学等片段。研究的学生人数是15人,课程开展历时将近一年,有较多的过程性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并结合学生过程性的材料包括作业、记录单、实验单、设计图纸、日记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第五章结论与反思为论文最终部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小学生STEM素养现状在技术知识、工程知识、能力维度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与物化设计能力上表现堪忧。第二,基于主题式的STEM拓展性课程能提升小学生STEM素养。第三,基于主题式的STEM拓展性课程对科学知识、工程知识、STEM态度提升效果较好,对于STEM能力提升效果不显着。第四,STEM课程需满足“真实问题情境”、“开放性与自主性”、“科学与工程实践”等多要素。最后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希望找出不足之处思索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与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与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初中生在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现象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的问题及假设
        1.初中生在科创课中的沉默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2.初中生在科创课中沉默的原因有哪些?
        3.有哪些策略可以应对学生在科创课中的沉默行为?
二、文献综述
    (一)沉默的定义
    (二)课堂沉默的定义
    (三)课堂沉默的相关研究
        1.学生课堂沉默的类型
        2.学生课堂沉默的特征
        3.学生课堂沉默的外在表现
        4.学生课堂沉默的功能与作用
        5.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及分析
        6.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
        7.改善学生课堂沉默的对策
    (四)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三、学生在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堂沉默的内涵分析
        1.课堂沉默
        2.科创课中的课堂沉默
    (二)学生在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的理论基础
        1.情绪ABC理论
        2.学习动机理论
        3.探究式教学理论
        4.STS教育理论
四、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三)实施过程
五、课堂沉默的调查分析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行为表现
    (二)学生课堂沉默的差异分布
        1.性别差异
        2.班级差异
        3.活动类型差异
    (三)学生对自我课堂沉默的态度与认知
    (四)教师对学生课堂沉默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六、学生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的类型划分
    (一)外界吸引型
    (二)指挥担当型
    (三)缺少工具型
    (四)同伴冷落型
    (五)位置偏僻型
    (六)情绪低落型
    (七)漏补作业型
七、学生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1.身心发展因素
        2.技术因素
        3.非技术因素
    (二)教师因素
        1.课题的选择
        2.活动的设计
        3.教师期望
        4.分组方式
        5.活动评价方式
    (三)学校环境因素
        1.班级氛围
        2.材料准备
        3.教室陈设
八、应对初中生在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的策略
    (一)学生内省型
        1.熟悉活动器材,培养动手能力
        2.认识科创课的重要性,提高动手兴趣
    (二)教师主导型
        1.精选活动内容
        2.情境、指导与竞赛的教学方式
        3.合理分组方式
        4.建立评价方式
    (三)学校辅助型
        1.加强心理建设
        2.丰富活动材料
        3.开展学生作品展
九、创新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沉默者本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对沉默者好朋友与班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对沉默者班主任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对其他科创老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 学生课堂沉默观察表
致谢

(5)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1.1.2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新要求
        1.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处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TEM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1.2 STEM教育
        2.1.3 项目式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发现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析
    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析
        3.1.1 课程目标
        3.1.2 课程内容
        3.1.3 课程活动方式
    3.2 STEM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3.3 STEM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3.1 课程目标与形态的相容性
        3.3.2 课程内容的可行性
        3.3.3 实施方式的同质性
        3.3.4 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3.3.5 教师团队的保障性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原则及流程
    4.1 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趣味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
        4.1.2 真实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
        4.1.3 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4.1.4 展示分享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2 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流程构建依据
        4.2.1 STEM跨学科项目设计模式
        4.2.2 项目式教学的“黄金标准”
    4.3 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流程
        4.3.1 项目准备阶段
        4.3.2 项目设计阶段
        4.3.3 项目实施阶段
        4.3.4 项目评估阶段
第5章 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项目设计与应用
    5.1 教学项目前期介绍
        5.1.1 实践学校简介
        5.1.2 研究团队介绍
        5.1.3 前期准备
    5.2 教学项目准备阶段
        5.2.1 确定教学项目主题
        5.2.2 跨学科知识地图
    5.3 教学项目案例一设计:《南瓜灯》
        5.3.1 《南瓜灯》教学项目目标的制定
        5.3.2 《南瓜灯》教学项目设计阶段
        5.3.3 《南瓜灯》教学项目实施阶段
        5.3.4 《南瓜灯》教学项目评估阶段
    5.4 教学项目案例二设计:《蓝牙音箱》
        5.4.1 《蓝牙音箱》教学项目目标的制定
        5.4.2 《蓝牙音箱》教学项目设计阶段
        5.4.3 《蓝牙音箱》教学项目实施阶段
        5.4.4 《蓝牙音箱》教学项目评估阶段
    5.5 教学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5.5.1 教学项目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5.5.2 项目教学效果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附录A 综合项目《南瓜灯》工具清单
附录B 综合项目《南瓜灯》材料清单
附录C 综合项目《南瓜灯》关键问题探究单
附录D 综合项目《蓝牙音箱》工具清单
附录E 综合项目《蓝牙音箱》材料清单
附录F 综合项目《蓝牙音箱》关键问题探究单
附录G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 ——以小学3-4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技术素养教育是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1.1.2 技术素养教育体现科学教育标准改革新要求
        1.1.3 技术素养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1.4 中外教材比较研究对我国技术教育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课题与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技术
        2.1.2 素养
        2.1.3 技术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2.2 情境认知理论
3 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小学3-4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3.1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知识内容的比较分析
        3.1.1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知识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2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能力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3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思维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4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态度相关内容的对比分析
        3.1.5 结论与建议
    3.2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分析
        3.2.1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栏目设置对比分析
        3.2.2 中美3-4年级科学教科书技术素养相关插图设置对比分析
        3.2.3 结论与建议
4 以【冀人版】三年级“制作水火箭(一)”为例的教学案例开发
    4.1 教学案例设计的理性依据
        4.1.1 基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4.1.2 基于理论基础的指导
        4.1.3 基于中美教科书比较结论的教学建议
    4.2 以2017【冀人版】“制作水火箭(一)”为例的教学设计
        4.2.1 教学内容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教学目标
        4.2.4 教学重难点
        4.2.5 教学手段与方法
        4.2.6 教学准备
        4.2.7 教学过程
        4.2.8 板书设计
        4.2.9 作业设计
        4.2.10 教学设计依据落实情况反思
5 2017【冀人版】“制作水火箭(一)”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践研究目的
    5.2 实践研究流程
    5.3 实践研究过程
        5.3.1 候选班级选定
        5.3.2 实验对象确定
        5.3.3 教学实施安排
        5.3.4 教学结果分析
    5.4 本案例教学实施检测结论
    5.5 完善本案例教学实施策略
6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与未来研究展望
    6.1 本课题阶段性成果
        6.1.1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应用框架
        6.1.2 中美小学3-4 年级科学教科书比较结论与建议
        6.1.3 “制作水火箭(一)”一课的创新教学案例开发
        6.1.4 “制作水火箭(一)”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对照班“制作水火箭(一)”一课教学设计
附录2 实验班“制作水火箭一”学案
附录3 对照班“制作水火箭一”学案
附录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客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兴起
        1.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新要求
        1.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1.4 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新契机
    1.2 问题陈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客教育
        2.1.2 创客教育理念
        2.1.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2.1.4 教学策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杜威“做中学”思想
        2.2.2 建造主义学习理论
        2.2.3 创新教育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2.3.2 创客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3.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3.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1.3 课程结构
        3.1.4 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3.2.1 教材结构分析
        3.2.2 教材内容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3.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3.3.2 高中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和分析
    3.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3.4.1 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理念分析
        3.4.2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
        3.4.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4.1 行动研究前准备
        4.1.1 行动研究的目的
        4.1.2 行动研究的环境
        4.1.3 行动研究的对象
        4.1.4 评价指标的确定
        4.1.5 行动研究计划方案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4.2.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2.2 教学观察
        4.2.3 教学反思
        4.2.4 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空气质量报告》
        4.3.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3.2 教学观察
        4.3.3 教学反思
        4.3.4 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你好新时代》
        4.4.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4.2 教学观察
        4.4.3 教学反思
        4.4.4 完善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5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分析
    5.1 调查问卷分析
    5.2 访谈内容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三 活动计划表
    附录四 作品评价量规表
    附录五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六 作品创作说明表
    附录七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八 后测辅助访谈提纲(学生)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STEM教育成为国内外教育热潮
        2.国内理工科教育的发展及呈现出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STEM教育的定义及内涵
        2.STEM教育与科学教育
        3.STEM课程
        4.STEM素养
        5.以拓展性课程为载体
    (四)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
        2.人本主义
        3.实践性课程开发
    (五)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核心概念界定
        5.研究工具的编制
一、STEM课程开发前期现状调研
    (一)STEM知识:工程、技术与跨学科知识亟需提升
    (二)STEM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设计制作能力较为薄弱
    (三)STEM态度:初步具备STEM职业兴趣
    (四)小学生STEM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二、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一)STEM课程的类型及模式建构
        1.STEM课程类型及常见整合方式
        2.STEM课程的模式建构
    (二)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开发理论框架
        1.STEM课程的开发策略
        2.STEM课程的目标定位
        3.STEM课程的内容选择
        4.STEM课程的教学方法
        5.STEM课程的评价策略
    (三)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内容构建
        1.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整体设计
        2.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主题与设计
三、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实施
    (一)片段1:真实问题情境导入
    (二)片段2:设计制作能力
    (三)片段3:产品修改与优化(
    (四)片段4:最终展示汇报
四、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一)STEM知识
    (二)STEM能力
    (三)STEM态度
    (四)访谈分析
五、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1.小学生STEM素养现状在技术知识、工程知识、问题解决能力与物化设计能力上表现堪忧
        2.STEM拓展性课程对科学知识、工程知识、STEM态度提升效果较好,对于STEM能力提升效果不显着
        3.STEM课程需满足“真实问题情境”、“开放性与自主性”、“科学与工程实践”等多要素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小学生STEM素养问卷
附录 B:课程主题及活动内容概述
附录 C:其余STEM课例具体示例
附录 D:课堂过程性资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与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研究[D]. 郑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生实践能力测评及培育的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W学校为例[D]. 段益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初中生在科创课中课堂沉默现象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D]. 朱高庆.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STEM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研究[D]. 李小函.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技术素养的中美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 ——以小学3-4年级为例[D]. 杜影月.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D]. 李晓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 张飘洒.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关于提高机械类学生创新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