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西部大开发林木遗传育种工作

做好西部大开发林木遗传育种工作

一、为西部大开发做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金宇霆[1](2020)在《毛果杨羧酸酯酶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XE)是一类具有α/β折叠结构域的水解酶类,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该基因家族进行结构和功能研究,对于林木抗病育种和遗传改良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为材料,通过序列同源搜索鉴定了毛果杨基因组内的CXE基因,分析了CXE基因家族基本特征、基因结构以及基因表达模式;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毛果杨CXE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并采用亲和层析法进行了纯化,然后利用荧光法和p H指示剂方法测定了毛果杨CXE蛋白的酶学活性;利用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CXE基因对毛白杨品种“741”的阳性转基因植株,提供了杨树抗病性作用研究的材料,为深入揭示林木CXE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了毛果杨CXE基因家族,澄清了其结构特征、基因组分布模式和基因表达模式,识别到了组织特异性表达的成员。从毛果杨基因组中总共鉴定出52个CXE基因(Pt CXE),且52个CXE蛋白都含有完整的α/β水解酶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毛果杨52个CXE基因分为3个Clade,Clade I、II和III分别有39、4和9个CXE基因;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毛果杨CXE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均匀,其中有28个CXE基因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其余24个CXE基因分散分布在16个染色体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毛果杨8个CXE基因在木质部、韧皮部、叶、小枝和根等5个组织部位均未检测到表达,其余44个CXE基因在5个组织部位呈现差异性表达。本项结果为探究毛果杨羧酸酯酶的功能和分化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测定了毛果杨CXE蛋白的酶学活性,揭示了5个Pt CXE蛋白的体外生化活性及差异。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5个毛果杨CXE蛋白(Pt CXE4、5、6、41和43)。酶学性质分析表明,5个蛋白都可以催化4-甲基伞形酮乙酸酯(4-MU acetate)和4-甲基伞形酮丁酸酯(4-MU butyrate)水解,却都不能催化4-甲基伞形酮月桂酸酯(4-MU laurate)和4-甲基伞形酮棕榈酸酯(4-MU palmitate)水解,且随着底物碳链长度的增加,蛋白的催化活性也随之下降;5个蛋白对植物体内发现的24个天然底物的催化能力测定发现,Pt CXE5可以催化天然底物的个数最多(11个);酶活性的p H依赖性分析发现,在p H6.0~9.0范围内,随着p H的升高5个蛋白的催化活性均呈现升高的趋势。本项结果为推测CXE基因在植物体内的催化能力提供重要的参考。(3)对毛果杨抗病相关CXE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体内功能验证。对6个“741”杨CXE基因的遗传转化,每个基因获得了至少4个阳性株系,本项结果为下一步进行转基因阳性植株抗病性机制研究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综合系统进化、表达模式、蛋白生化活性和体内功能等数据,本研究对毛果杨CXE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深入揭示林木CXE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为林木抗病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张王勇[3](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武琳[4](2015)在《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专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科发展是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对高校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启发。论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对学校的学科发展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演进过程分阶段解读,将学科发展进程分为八个时期,包括初创奠基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革动乱时期,整顿恢复时期,改革发展时期,合并建设时期和综合发展时期,分别描述各阶段学科发展情况,提出对策。论文以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从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成效,分析了学科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包括以农学学科为起点,具有鲜明的农学特色;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发展,学科布局日趋完善;学科分化与综合成为学科发展的动力;学科地位日益提高,根据学科定位发展学科;对人文社科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学科发展的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内部优势及内部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做出战略选择:充分运用外部机会,大力发挥内部优势;合理转化外部威胁,有效降低内部优势。

刘红[5](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武雪[6](2011)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我国东西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的客观实际,导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正是为了缩小东西部高校的差距,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政策。这项政策开始于2001年,它的实施有效地鼓励了东部发达地区高校与西部偏远地区高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的转移,建立起了互惠、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部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缩小了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差距,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从政策的内涵、发展、实施情况等方面着手,结合全国西部受援高校的情况,并以青海大学和青海省交通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受援高校为例,总结该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性建议,以使这项政策更加完善,更加长效地发挥其作用。

续维国,李金泉[7](2008)在《为穹苍般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绿色——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纪实》文中指出

魏志刚[8](2007)在《白桦长纤维性状分子标记的分析和鉴定》文中认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我国东北与内蒙古地区的先锋树种,是非常优良的短周期阔叶纸浆用材树种。纤维长度是影响纸张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加速长纤维白桦纸浆材新品种选育进程,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帽儿山实验林场583株白桦和哈尔滨林场200株白桦纤维长度的分布特点,不仅说明纤维长度性状是典型数量性状、适合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研究,而且分别从中选择出能代表这2个群体的100株个体组成分析群体用于长纤维性状分子标记分析、50株验证群体用于长纤维标记的验证。通过系统研究影响白桦叶片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的各种因素,提出适合富含多糖及其他次生物质的白桦叶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常温下分别采用SET和CTAB溶液洗涤经过研磨的叶片材料2~3次,将首次沉淀的离心力和时间降到6080g 5min,将沉淀剂由异丙醇改为无水乙醇,这种方法能分离出高质量的白桦叶片基因组DNA。建立了稳定的白桦RAPD体系。通过纤维长度与RAPD标记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到6条与纤维长度呈显着相关的RAPD片段,并全部转化为可用于辅助选择育种的SCAR标记。这些SCAR标记对长纤维个体的平均鉴定率达79%,对短纤维个体的鉴定率达88%,其中SCAR-R16对长纤维的鉴定率达92%,而对短纤维个体的错误扩增仅为4%,是6个来自RAPD片段的SCAR标记中对长纤维个体鉴定能力最高的标记。建立了稳定的白桦ISSR体系。通过纤维长度与ISSR标记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到4条与纤维长度呈显着相关的ISSR片段,并全部转化为可用于辅助选择育种的SCAR标记。3个长纤维性状SCAR标记对验证群体中的长纤维个体平均鉴定率为84%、对短纤维的平均鉴定率为80%,其中SCAR-132对长纤维的鉴定率达92%,对短纤维个体的错误扩增为4%,是3个来自ISSR片段的SCAR标记中对长纤维个体鉴定能力最高的标记。短纤维SCAR标记对短纤维个体的鉴定率为80%、对长纤维也产生了高达16%的扩增率。建立了稳定的白桦AFLP体系。通过纤维长度与AFLP标记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7条与白桦纤维长度呈显着相关的AFLP片段,并全部转化为可用于辅助选择育种的SCAR标记。这7个SCAR标记对验证群体中的长纤维个体平均鉴定率达85.2%、对短纤维的平均鉴定率为86.3%。其中SCAR-A5/2对长纤维的鉴定率达96%,而对短纤维个体的错误扩增仅为8%,是7个来自AFLP片段的SCAR标记中对长纤维个体鉴定能力最高的标记。

左兵[9](2006)在《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制度是在国家重点建设政策的引导下,尤其是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的推动下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从学科建设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自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初具雏形,到始于1986年而延续至今的三次重点学科评选,重点学科建设既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更是学科建设制度设计的结果。在学科建设实践中,重点学科评选标准的规范性、系统性以及社会声誉等丰厚资源,以及重点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影响力和由政府所赋予的合法化的建设机制,使重点学科建设制度逐渐成为普遍的学科建设制度的参照系。尽管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高校,但是,一般高校或高校的一般学科建设大都按照重点学科建设的模式和标准开展学科建设,由此,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出趋同化和模式化的发展倾向,进而成为学科建设的制度性障碍,也是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的制度性根源。重点学科建设模式之所以为地方高校所效仿,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降低了学科建设制度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组织趋同中的模仿机制又强化了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同时,重点学科建设所带来的优质资源的汇聚和社会声望的提升,又促使并吸引着地方高校在对重点学科建设模式的模仿中,不断明晰、实现并完善着学科建设的制度选择进程。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制度形成与建立的初始化时期,地方高校对重点学科建设制度模仿,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但脱离地方高校学科定位和现实环境的依赖性模仿,却会成为地方高校有效进行学科建设的阻碍力量。对西部地方高校而言,在财力短缺、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情况下,简单的模仿难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甚至会迷失具有西部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东、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上的差距,是东、西部不同制度环境作用的结果,这里制度环境包括学科建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东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与东部地方高校相比,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设置、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经费及其它办学条件等内部环境比较薄弱,同时,西部地方高校还处于特殊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之中。受中央权力格局的变化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寻租行为的共同影响,西部地方高校制度供给的权力主体中,既有中央政府的直接供给又有地方政府的直接管理,致使制度供给主体边界模糊,目标游离,出现了中央政府对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的“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之间的落差,进而产生了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同时,由于制度变迁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集团利益的分散化使得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文化摩擦加剧和制度需求目标模糊。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摆脱困境,一方面仍然需要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据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就业结构的需求,适时进行学科整合,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满足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民族性”的文化特征,深挖西部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学科。因此,转变观念、合理定位、面向地方、突出特色,才是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理性选择和必由之路。

续维国,李秀良[10](2006)在《为了西部崛起的“朝阳工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建设高校座谈会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为西部大开发做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西部大开发做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毛果杨羧酸酯酶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杨树病害
        1.1.1 杨树黑斑病发生概况
        1.1.2 杨树烂皮病发生概况
        1.1.3 杨树叶锈病发生概况
        1.1.4 杨树叶枯病发生概况
        1.1.5 杨树溃疡病发生概况
    1.2 植物免疫系统
    1.3 植物CXE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1.3.1 CXE基因家族的分类与命名
        1.3.2 CXE的结构
        1.3.3 CXE基因家族的抗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1 数据库与软件
        2.1.1 数据库网址
        2.1.2 软件
    2.2 方法
        2.2.1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的鉴定
        2.2.2 毛果杨CXE蛋白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2.2.3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基本特征和基因结构分析
        2.2.4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分析
        2.2.5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基因结构分析
        2.3.2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2.3.3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分析
        2.3.4 毛果杨和拟南芥CXE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2.4 讨论
3 毛果杨CXE基因的分子克隆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与载体
        3.1.3 酶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毛果杨CXE基因克隆引物的设计
        3.2.2 毛果杨总RNA提取
        3.2.3 反转录合成cDNA
        3.2.4 毛果杨CXE基因的扩增与检测
        3.2.5 PCR产物割胶回收与纯化
        3.2.6 连接克隆载体
        3.2.7 转化
        3.2.8 菌落PCR检测及测序验证
    3.3 结果
        3.3.1 毛果杨总RNA的提取
        3.3.2 毛果杨CXE基因的扩增与检测
        3.3.3 克隆载体的构建与序列的确定
4 毛果杨CXE基因家族蛋白生化功能分析
    4.1 材料
        4.1.1 菌株与载体
        4.1.2 酶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表达引物的设计
        4.2.2 提取质粒
        4.2.3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检测
        4.2.4 PCR产物割胶回收与纯化
        4.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4.2.6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与检测
        4.2.7 毛果杨CXE蛋白的纯化
        4.2.8 毛果杨CXE蛋白的酶学活性测定
    4.3 结果
        4.3.1 克隆载体的构建
        4.3.2 表达载体的构建
        4.3.3 毛果杨CXE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酶学活性测定
    4.4 讨论
5 毛果杨CXE基因体内功能研究
    5.1 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菌株与载体
        5.1.3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克隆载体的构建
        5.2.2 表达载体的构建
        5.2.3 “741”杨的遗传转化
    5.3 结果
        5.3.1 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741”杨的遗传转化
        5.3.3 转基因植株DNA水平检测
        5.3.4 转基因植株RNA水平检测
    5.4 下一步工作
6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专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学科
        1.3.2 学科建设
        1.3.3 学科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2.1 初创奠基时期(1934—1949)
    2.2 全面建设时期(1949—1966)
    2.3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9)
    2.4 整顿恢复时期(1979—1984)
    2.5 改革发展时期(1984—1999)
    2.6 合并建设时期(1999—2009)
    2.7 综合发展时期(2009—2014)
第三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发展规律
    3.1 学科发展成效
        3.1.1 师资队伍与资源
        3.1.2 科学研究水平
        3.1.3 人才培养质量
        3.1.4 学术声誉
    3.2 学科发展规律
        3.2.1 以农学学科为发展起点,具有鲜明的农学特色
        3.2.2 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学科布局日趋完善
        3.2.3 学科分化与融合成为学科发展的动力
        3.2.4 学科地位日益提高,根据学科定位发展学科
        3.2.5 对人文社科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第四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发展的SWOT分析
    4.1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4.1.1 学校在西部的战略地位提高
        4.1.2 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
        4.1.3 两带一路建设推动西部开发
        4.1.4 国家战略性需求
        4.1.5 科学技术发展
        4.1.6 社会需求转变
    4.2 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4.2.1 远离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置
        4.2.2 高等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
    4.3 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4.3.1 学科资源有效整合
        4.3.2 学科门类齐全
        4.3.3 师资力量聚集
        4.3.4 人才培养规模壮大
        4.3.5 旱区农业学科特色群的建立
    4.4 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4.4.1 学科实力较弱
        4.4.2 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够
        4.4.3 学科布局不完善
        4.4.4 高层次领军人物短缺
第五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
    5.1 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
        5.1.1 战略定位
        5.1.2 战略目标
        5.1.3 指导思想
        5.1.4 总体思路
    5.2 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
        5.2.1 充分运用外部机会,大力发挥内部优势
        5.2.2 合理转化外部威胁,有效降低内部劣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6)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概况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口支援
        2.1.2 教育对口支援
        2.1.3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政策
    2.2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公平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第3章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产生背景及实施状况
    3.1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产生背景
        3.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1.2 西部大开发战略
        3.1.3 东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差距
    3.2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政策实施现状
        3.2.1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发展阶段
        3.2.2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主要内容
        3.2.3 东西部高校实施对口支援的情况
第4章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实施案例分析
    4.1 案例分析——以青海大学为受援案例
        4.1.1 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4.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4.2 案例分析——以青海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受援案例
    4.3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成效
        4.3.1 扩大了西部高校的学术交流空间
        4.3.2 加强了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4.3.3 提高了西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4.3.4 提高了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4.3.5 提高了西部高校的社会公众形象
        4.3.6 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
第5章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改进研究
    5.1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运行资金不足
        5.1.2 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5.1.3 高校成本收益不相称
        5.1.4 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支教教师的权益保护不足
        5.1.5 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
    5.2 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长效运行的建议
        5.2.1 加大投入,多方参与对口支援计划
        5.2.2 调整对口支援的重点,完善对口支援工作的评估管理
        5.2.3 构建双赢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5.2.4 改进激励模式
        5.2.5 利用远程网络技术提高支援效率
第6章 结论
    6.1 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长效运行意义重大
    6.2 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长效运行研究展望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7)为穹苍般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绿色——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定位的历史回眸
    1.办学特色——定位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
    2.办学特色——定位的决策是中央人民政府
    3.办学特色——受到中央重要领导高度重视
    4.办学特色——国家有关人士予以特别关注
二、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引领学校的发展
    1.办学特色——在学校发展中留下鲜明轨迹
    2.办学特色——形成中有几代人的心血结晶
    3.办学特色——催生蒙汉双语教学的新模式
    4.办学特色——选他山之石以求进一步凝练
三、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成效十分显着
    1.办学特色——昭示学校人才培养成功之麾
    2.办学特色——产生伊利“企业集团军”现象
    3.办学特色——体现出促进科学发展的优势
    4.办学特色——在中国西部的高校初显魅力
    5.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国际大环境的声望
四、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带来的“世纪感悟”

(8)白桦长纤维性状分子标记的分析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纸浆林定向培育是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1.2 白桦是优良的纸浆用材树种
    1.2 白桦研究现状
        1.2.1 白桦简介
        1.2.2 白桦遗传改良现状
        1.2.3 传统的育种方法无法适应市场对优良纸浆白桦新品种的需求
    1.3 分子标记的发展现状
        1.3.1 广义遗传标记
        1.3.2 DNA分子标记
        1.3.3 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白桦长纤维标记分析和SCAR鉴定实验群体确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纤维测量的仪器及试剂
        2.1.3 方法
        2.1.3.1 白桦纤维长度的测量
        2.1.3.2 纤维长度的统计和分析
        2.1.4 纤维长度的统计和分析
    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2.1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及哈尔滨实验林场白桦林纤维长度变异规律
        2.2.2 用于标记分析与SCAR验证白桦个体选择
    2.3 讨论
        2.3.1 分子育种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研究中应用
        2.3.2 长纤维性状性质分析是白桦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前提
        2.3.3 选择适当大小的群体是从天然白桦群体中筛选长纤维标记的关键
        2.3.4 用于辅助选择育种的标记验证对林木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意义重大
    2.4 小结
3 白桦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DNA提取方法
        3.2.2 DNA质量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TAB法、SDS法和方法Ⅳ提取的DNA质量检测
        3.3.2 方法Ⅳ和方法Ⅴ的白桦DNA完整性检测
        3.3.3 DNA的酶切分析
    3.4 讨论
        3.4.1 常规方法不适合提取富含多糖等次生物质的白桦基因组DNA
        3.4.2 常温下CTAB和STE溶液能有效去除白桦叶片中的多糖与次生物质
        3.4.3 离心速度与沉淀时间对DNA提取效果有较大影响
        3.4.4 沉淀剂会对DNA提取效果有一定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白桦长纤维标记RAPD标记的分析和鉴定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RAPD实验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4.2.2 长纤维性状相关RAPD片段的筛选
        4.2.3 长纤维性状相关RAPD片段的回收与测序
        4.2.4 长纤维性状相关RAPD片段转化为SCA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APD反应体系优化
        4.3.2 用于白桦个体基因组差异分析的RAPD引物筛选
        4.3.3 相关RAPD标记片段的筛选
        4.3.4 与长纤维性状呈显着相关的分子标记回收与测序
        4.3.5 长纤维相关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并验证
    4.4 讨论
        4.4.1 正交设计在优化RAPD反应的应用
        4.4.2 自然群体用于白桦长纤维性状标记分析的优点
        4.4.3 多元回归分析法在分析自然群体中长纤维性状标记的可行性
        4.4.4 将与长纤维性状转化相关的RAPD标记转化SCAR的必要性
        4.4.5 RAPD标记片段转化为SCAR标记的方法
        4.4.6 SCAR标记对长纤维白桦个体的鉴定效率
    4.5 本章小结
5 白桦长纤维性状ISSR标记的分析和鉴定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ISSR实验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5.2.2 长纤维性状相关ISSR片段的筛选
        5.2.3 长纤维性状相关ISSR片段的回收与测序
        5.2.4 长纤维性状相关ISSR片段转化为SCAR
    5.3 结果与分析
        5.3.1 ISSR反应体系优化
        5.3.2 用于白桦个体基因组差异分析的ISSR引物筛选
        5.3.3 相关ISSR标记片段的筛选
        5.3.4 与长纤维性状呈显着相关的分子标记回收与测序
        5.3.5 长纤维相关ISSR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并验证
    5.4 讨论
        5.4.1 将与长纤维性状转化相关的ISSR标记转化SCAR的必要性
        5.4.2 影响ISSR标记片段向SCAR转化的因素
        5.4.3 SCAR标记对长纤维白桦个体的鉴定效率
    5.5 本章小结
6 白桦长纤维性状AFLP标记的分析和鉴定
    6.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和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酶切
        6.2.2 连接
        6.2.3 预扩增
        6.2.4 选择性扩增
        6.2.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析
        6.2.6 白桦AFLP引物筛选
        6.2.7 与长纤维性状相关的AFLP条带回收与测序
        6.2.8 长纤维性状相关AFLP片段转化为SCAR
    6.3 结果和分析
        6.3.1 白桦AFLP体系的建议
        6.3.2 相关AFLP标记片段的筛选
        6.3.3 与长纤维性状呈显着相关的分子标记回收与测序
        6.3.4 长纤维相关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并验证
    6.4 讨论
        6.4.1 影响白桦AFLP体系稳定的因素
        6.4.2 将与长纤维性状转化相关的AFLP标记转化SCAR的必要性
        6.4.3 AFLP标记片段转化SCAR的方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4 研究文献述评
    1.5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论文基本框架
2 政策导引与我国学科建设制度化的发展历程
    2.1 学科建设制度的雏形:20 世纪50 年代的院系调整与学科结构布局
    2.2 学科建设制度的确立:两次重点学科评选与学科建设
    2.3 学科建设制度的延伸:“211 工程”与重点学科建设
    2.4 学科建设制度的深化:2006 年第三次重点学科评选
    2.5 学科结构的发展趋势
    2.6 我国学科建设制度的轨迹素描
3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
    3.1 我国学科建设制度化过程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样态
    3.2 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状况
    3.3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状况
    3.4 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
4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外部环境分析
    4.1 政策环境
    4.2 经济环境
    4.3 文化环境
5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
    5.1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分析
    5.2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环境及制度分析
6 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安排
    6.1 加大国家对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之间的落差
    6.2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6.3 挖掘西部深厚的文化底蕴,寻求具有特色的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7 结语
    7.1 论文的基本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目录

(10)为了西部崛起的“朝阳工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建设高校座谈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若赶赴一个节日盛会纷至沓来
二、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欣然致函
三、内蒙古农大的发展赢得了好评
四、会议上有道亮丽无比的风景线
五、共识与感悟足见会议成果丰硕
六、校长们企盼继续实施“朝阳工程”

四、为西部大开发做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果杨羧酸酯酶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D]. 金宇霆.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农林高校学科发展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专门研究[D]. 武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6]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研究[D]. 武雪. 东北大学, 2011(03)
  • [7]为穹苍般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世界彰显一抹绿色——内蒙古农业大学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纪实[J]. 续维国,李金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8]白桦长纤维性状分子标记的分析和鉴定[D]. 魏志刚.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9]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 左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10]为了西部崛起的“朝阳工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建设高校座谈会纪实[J]. 续维国,李秀良.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标签:;  ;  ;  ;  ;  

做好西部大开发林木遗传育种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