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地区中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

湘桂地区中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

一、湘桂地区中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笑天,潘家永,夏菲,刘颖,黄迪,赵奇峰,张勇,刘国奇,钟福军[1](2022)在《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位于南岭成矿带南西部的鹿井矿床是华南热液型铀矿的典型代表.为查明其成矿流体来源、性质与演化以及成矿机制,开展了不同成矿阶段石英、萤石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和不同阶段石英的氢-氧同位素分析.矿床地质特征表明成矿过程可划分为(Ⅰ)粗晶石英+黄铁矿±绿泥石±绢云母、(Ⅱ)沥青铀矿+硫化物+绿泥石+绢云母+暗灰色微晶石英、(Ⅲ)紫黑色萤石+肉红色方解石+灰色微晶石英+赤铁矿+铀石±黄铁矿和(Ⅳ)梳状石英+浅色萤石+白色方解石四个阶段;其中阶段Ⅱ和Ⅲ代表成矿主阶段.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捕获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而晚阶段仅见水溶液包裹体.早、主、晚阶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依次为186~317、169~236、149~189℃,盐度依次为9.9~12.9、6.3~9.9、4.5~7.0 wt%NaCleqv.成矿流体自早阶段至晚阶段逐渐由中低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演化为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期间由压力降低引发的流体沸腾作用是重要的成矿机制.H-O同位素数据表明,初始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过程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

陈维[2](2020)在《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发育的漳州盆地、福州盆地以及邻近的潮汕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滨海盆地,还有同时伴生的北西向断层,它们构成了十分瞩目的地质现象,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向南东凸出的锯齿状弧形,属于中国大陆边缘陆域地块的最前缘。这些滨海盆地在毗邻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的同时又与地球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台湾造山带隔海相望,它们最有可能记录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影响。漳州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构造位置而具有了最典型的研究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两侧近似等距的方式位于福州盆地和潮汕盆地之间,同时又正对台湾造山带。因此,以福建漳州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例,探究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带陆壳上的北西向断层以及锯齿状分布的滨海盆地的成因机制,进一步分析现代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构造影响,可以为更深入地认识大陆边缘动力学机制以及洋陆相互作用过程提供实例。基于大量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漳州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与动力学特征这四个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获得了关于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以下几点认识。(1)漳州盆地是一个在北东和北西走向的两组断裂共同约束下形成的扇形伸展盆地,其中北东向断裂以正断运动为主,北西向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通过综合考虑盆地周缘构造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主要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地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等特征,重新厘定盆地的范围为北起岩溪镇北部弧形山脊,南达大帽山,西以天宝大山一线为界,东侧大致以岩溪镇-陈巷镇-郭坑镇-白云山等地断续为界共同围限的北窄南宽的扇形平坦地形区域。(2)漳州盆地是一个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的伸展盆地,以第四系沉积物直接盖于中生代花岗岩上为主要特征,其几何形态与构造格局主要受到了北西向断层两期构造变形的控制。早期阶段以北西向正断层作用为主,导致盆地周缘的构造组合型式由沿海往陆内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东侧的河口区表现为一系列强烈断陷形成的河口海湾,西部高山区则为强烈隆升的线性山脊。晚期以走滑断层作用为主,在盆地北侧和东侧形成了三个由北西向走滑断层控制的转换伸展带。这些北西向左行走滑断裂叠加改造了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北东向断层,三个转换伸展带内的转换拉伸作用由北往南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是近平行的北西向断裂之间差异性滑动的结果,它们造成了扇形盆地的被动伸展和东侧断续边界。(3)漳州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从晚中生代北东向伸展构造体系向北西向伸展构造体系的转变。以海门岛早新生代基性岩脉的侵入为标志,强烈的北东东(北东)-南西西(南西)向伸展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大量北西向正断层和高角度节理。这些正断层在盆地东、西部分别构成了地堑式和地垒式的差异性构造格局,在力学性质则分别代表了盆地东侧沿海一带水平伸展和西侧陆内地区的水平挤压,反映了陆缘带构造应力场在由海往陆方向上存在着着空间上的变化。(4)漳州盆地及其周缘构造格局的空间差异性变化是不均匀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以沙建、漳州以及龙海以东将研究区分为三个区块,断层滑移矢量结果表明在这三个区块内分别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最大主应力状态。比如,沙建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呈北西-南东向;漳州地区则以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为主;龙海以东的地区表现为垂向最大主应力和北东-南西向最大主应力相结合的特征。基于大量节理优势方位统计获得了最大主应力方位,结果显示盆地及其以东的最大主应力方位受北西向走滑断裂的影响,相对于西部发生了近20°的逆时针旋转。(5)漳州盆地的主要断裂在晚新生代时期兼具正断层作用和走滑断层作用。现代地震活动和地震机制解分析表明,福建沿海和台湾造山带西侧处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状态下,前者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活动为主,后者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这些形成于晚新生代时期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可能现今仍在持续活动,并继续控制着滨海陆缘带的构造演化。最新的正断层作用则是在北西向走滑断裂转换拉伸作用下形成一组北东东向次级构造,以厦门-海沧一带的雁行山脊最为典型。(6)漳州盆地的两期构造演化受到了洋陆相互作用下陆缘带的弧形弯曲和弧后洋壳侧向挤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陆缘带在俯冲汇聚背景下可以发生弧形弯曲变形,以陆缘带洋壳及其内部的岩浆岛弧在挤压作用下被侧向挤出为主要特征,这个过程导致陆缘地壳和俯冲带发生了弧顶相对凸出的协同弯曲变形。俯冲板片在后撤过程中可以形成弧形应变带和放射状应变带,其中,弧形应变带会向俯冲板片的后缘跃迁,说明板片后撤过程中俯冲带向洋跃迁并不是原俯冲带随板片迁移的结果,而是新生的薄弱带;放射状应变带具有等距分布的特征,可以造成陆缘形态的扰动,最终在陆壳内部形成等距分布的断层构造。综上,本文以漳州盆地的构造演化为例,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了晚中生代北东向构造格局在盆地演化中的继承性作用,并对新生代时期盆地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在考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陆缘带的弧形弯曲和弧后洋壳的侧向挤出进行了实验验证。漳州盆地的两期构造演化受到了晚中生代以来洋陆相互作用的影响,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可以归纳为西太平洋俯冲带的远缘效应在陆缘地壳上的响应。

陈旭[3](2020)在《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及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铀矿床(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采用SEM、EMPA、LA-ICP-MS、Helix SFT等多种高精度观察和/或分析技术,开展了多种岩矿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原位微区定年、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等研究。对铀源地层和花岗岩体、主要铀矿物和共伴生矿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等内容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涉及岩石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成矿期次、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尝试完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探讨了研究区铀资源勘查的发展方向。本文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1)三九铀矿田区域上具有优越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具有良好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和找矿潜力。区内热液铀矿床在横向上主要定位于NE向、(近)SN向、NW向等次级断裂等构造,纵向控矿标高大致定位于-330~1 160m,区内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相对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铀矿体常以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硅质脉型、蚀变碎裂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三类,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地表及浅部广泛发育多种次生铀矿物。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岩体与岩体接触面、岩体内部导控矿构造等各种地质体界面,热液蚀变叠加区、物化探异常叠合区等是重要成矿和找矿部位;(2)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矿源主要为富铀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区内成矿流体为多期次壳幔流体混合成因,经历了长期的深部热循环、壳源流体再混合,整体具有低盐度、低幔源组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在180~220℃的温度区间、0.86~0.94g/cm3的密度区间、16~20MPa的压力区间等条件下成矿。至成矿期后期,成矿流体的幔源组分逐渐降低,转化为壳源流体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还原性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矿质的长期迁移、卸载、富集和矿体的稳定保存;(3)三江口岩体等主要产铀花岗岩体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与华南众多产铀岩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物化特征,如矿物学特征、岩浆结晶温度、氧逸度等。华南花岗质岩体的产铀性与其侵位深度、剥蚀深度、成矿温度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岩体成岩特征;(4)区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或能有效指示铀矿化的常见矿物包括:高REE含量的暗红色或杂色微晶质石英、较高Fe含量的蠕绿泥石、较高REE含量且较亏S的胶状黄铁矿、高Fe3+/Fe2+比值且较富LREE的赤铁矿、胶状他形和/或细粒自形黄铁矿与他形赤铁矿的矿物组合、LREE含量偏低的紫黑色萤石等;(5)区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粒状、不规则细脉状产出的沥青铀矿。EMPA与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显示,区内矿床可能始于~140Ma形成,并存在15~25Ma、35~45Ma、55~65Ma、95~105Ma等4个主要成矿期次,其中55~65Ma、95~10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成矿高峰期,35~45Ma、15~2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后期的改造成矿;(6)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复杂。以三九铀矿田为例,本文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成矿改造特征。

刘翔,陈小东,邓志强,黄小强,包云河,覃金宁,肖振华,汪力群,应西荣[4](2020)在《湖南省铀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成矿谱系与找矿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中南铀矿地质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南卷铀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湖南铀矿勘查和科研成果,总结了湖南铀矿成矿规律。将湖南铀矿床划分为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等3大类4类10个亚类。总结了铀矿时空分布特点,成矿地质背景和同位素年龄表明,控岩控盆控矿构造与岩浆、火山和热液活动集中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成矿期为晚白垩世;重要铀矿床均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及盆地中,区域上铀成矿受铀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和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定时期陆内裂谷阶段或区域断陷盆地阶段的制约,反映了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厘定了湖南省内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共划分2个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8个成矿亚系列;衡阳盆地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揭示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分析了铀成矿演化特征,构建了铀成矿谱系。近年来,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在重点铀成矿区开展找铀和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取得重要找矿成果,建立了金银寨式、鹿井式等13个铀矿矿床式。提出在重点铀成矿区主攻热液型中大型铀矿床的同时,要重视大吨位岩体型铀矿(斑岩型、白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的找矿探索工作以及铀成矿区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和第二找矿空间的探索,在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可关注白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在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结合带可重点探索斑岩型铀矿和火山岩型铀矿。以上成果有利于深化对铀、关键矿产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为今后铀矿勘查、综合找矿和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张成勇[5](2019)在《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般认为,砂岩型铀矿以表生层间氧化或潜水氧化作用为主,但我国中东部很多砂岩型铀矿床中也发现存在后期热流体活动叠加改造的痕迹。后期热流体改造作用叠加在早期氧化成矿作用之上,铀矿化特征仍与典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相似,从而使热流体活动与铀矿化的关系并不明确,其主要在于缺乏不同期次流体活动对铀富集过程影响的详细证据。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砂岩型铀矿床后期热流体改造作用显着,含矿目的层砂岩随后期热改造而普遍固结,使热液对早期层间氧化带成矿的叠加改造过程被定格。因此,本文选择塔木素铀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类型流体活动特征和成岩成矿事件的研究,查明流体活动与铀富集的关系,探讨矿床成因。本文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相结合,通过蚀变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手段,研究不同类型流体活动的性质、来源和时限;通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粘土矿物分析等手段,查明成岩作用类型和蚀变矿物生产序列,明确成岩事件形成的时序关系;通过矿物组合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黄铁矿原位微区分析,反演成岩环境演化特征,从物质来源方面判断铀储层演化序列事件与铀沉淀富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和矿床地质特征,查明不同类型流体活动与铀矿化之间的空间关系、时序关系和成矿物质方面存在的联系,揭示成矿流体作用过程,探讨矿床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塔木素矿床砂岩中压实作用较弱而胶结作用很强,是造成目的层致密的主要原因,胶结物的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石膏化、绿泥石化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黄铁矿和方解石重结晶作用普遍发育,并出现大量的白云石和金属硫化物,指示热流体改造是影响储层物性变化的主因。通过蚀变矿物生产序列研究,划分出沉积-早成岩阶段、早期氧化流体作用阶段、热流体改造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弱改造阶段。2)通过流体包裹体、C-O-S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结合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厘定出两种类型的后生改造流体:表生弱碱性氧化流体和深部酸性还原热流体。深部热流体的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苏红图组玄武岩喷发有关,热流体主要来自地层本身,与盆地加热后流体在围岩中的循环有关。3)通过蚀刻径迹和电子探针分析,查明该地区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铀石和钛铀矿,沥青铀矿主要与草莓状或团块状黄铁矿共生,而钛铀矿多与氧化钛、重结晶黄铁矿和碳酸盐胶结物共生。铀矿石出现大量的闪锌矿、方铅矿、斑铜矿等金属硫化物,同时,高品位铀矿石中U与Co、Ni、Cu、Zn呈明显的正相关,高品位矿石的REE总量和配分型式也与泥岩和热流体脉的REE特征保持一致,指示热流体是造成高品位铀矿石形成的主要原因。4)通过蚀变矿物的空间分带组合特征和生产序列演化过程分析,反演了成矿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认为成岩环境由弱碱性向酸性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渡部位是造成铀沉淀的关键。并从矿体空间产出位置,铀矿石物质组分和成矿年龄等方面评估了氧化流体和深部热流体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大规模的氧化流体为铀的迁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是塔木素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基础。后期热流体的参与改变了成矿的pH和Eh条件,在成矿作用起着关键作用,其对早期形成的低品位铀矿石进行叠加改造,形成了高品位铀矿石。5)通过铀源、古气候、还原剂和氧化流体作用方式等内容的研究,分析了塔木素矿床铀成矿作用类型,认为该矿床早期存在大规模的氧化流体成矿作用,晚期出现热流体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铀成矿作用过程可分为沉积预富集阶段、大规模氧化流体成矿作用阶段、热流体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持续弱改造阶段等4个阶段。不同类型流体与铀成矿的关系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地位,是困扰塔木素砂岩型铀矿床成因解释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矿床成矿模式的建立和找矿方向的选择。本论文从微观角度揭示可不同类型流体作用特征及其与铀富集的关系,为矿床成因的解释和找矿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翔实的证据。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砂岩型铀矿中氧化还原作用和酸碱度的变化对铀的沉淀富集均起着重要作用的控制作用,在今后的勘查和研究过程中应对pH的改变对U的沉淀富集的影响应加以重视。本文的研究对塔木素铀矿床的勘查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同时对我国其他盆地中出现的后期热流体叠加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峰,颜丹平,邱亮,杨文心,汤双立,郭庆银,张翼西[6](2019)在《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环境下,铀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多与脆韧性剪切带的递进发育过程紧密相关。鉴于此,详细的区域和矿田构造解析是正确理解铀矿床成因的关键。华南江南造山带及其周缘分布着大面积低温铀矿床,既有晚古生代铀矿床,又有后期叠加的新生代铀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控制。华南铀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特点,以往对单个铀矿床成矿地质和赋矿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铀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构造体制及其剪切转化关系的系统研究则较为薄弱,造成对矿床成因认识很不统一,制约了对这一区铀成矿作用的深入理解。为深入了解这类铀矿床的形成机制,本文选取了摩天岭穹隆376矿床和374矿床两种不同地质特征的代表性铀矿床开展研究。通过详细地构造解析,我们认为摩天岭穹隆至少发育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新元古代(~820Ma)(D1期)近东西向褶皱与同构造岩浆侵位、加里东期顶部向NW的逆冲(453~426Ma)(D2期)、后加里东期NE走向的正向韧性剪切(426~295Ma)(D3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脆-韧性伸展(87~47Ma)(D4期)及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构造隆升与剥蚀(47Ma~至今)(D5期);结合显微构造与电子探针分析,认为D3期和D4期为关键铀成矿期。通过系统野外调查,以构造地质解析为主线,对新元古代三防花岗岩体及其周缘主要含矿构造与典型铀矿床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析,提出了摩天岭两种类型铀矿床由脆韧性递进变形控制的统一铀成矿模式,以期对华南铀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苏美蓉[7](2019)在《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文中指出进入中新生代以来,中国西天山地区包括伊犁盆地先后受到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构造地形地貌。伊犁-昭苏盆地位于中国西天山造山带中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所加持的伊犁微地块之上。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和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伊犁-昭苏盆地进行实地野外调查,结合实测剖面、测井资料、卫星遥感解译等方法,对伊犁-昭苏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框架,就构造变形样式对铀的迁移富集的作用进行了分类讨论。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识别出伊犁-昭苏盆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调查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褶皱变形以及构造地貌的特征,认为伊犁盆地大致可分为北部断隆带、中部凹陷带和南部斜坡带,其山前断裂具有两期运动性质,伊犁盆地南缘东部发育有强烈变形的褶皱与断裂构造,西部为变形微弱的斜坡带,中部则为构造变形强弱地区的过渡带,西部为舒缓的背斜和向斜组合。昭苏盆地北部发育逆冲断层,中部为背冲式构造隆起,昭苏北部构造特征可与伊犁盆地南部相对比。(2)对伊犁-昭苏盆地内部分布的陆相红层进行了讨论,将该套地层的时代暂定为中新统,野外查明了该套红层的变形特征,为中新生代变形提供了参照物,依据该套红层覆盖及新生代晚期构造框架演化,划分出3个不同成矿阶段及一个成矿平静期,论证了该红层对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具有重要的影响。(3)对伊犁-昭苏盆地进行了盆地的构造原型恢复,认为现今的伊犁盆地是不同成盆期的原型盆地复合叠置的综合产物。(4)通过对盆地内断层与褶皱特征的归类分析,对铀的运移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正断层、逆断层、褶皱、盆地原型及中新统红层与地下水迁移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各种构造形态对铀富集的作用,探讨了该地区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通过对伊犁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富集规律的研究,在昭苏盆地进行了成矿区域预测。

何友宇,南小龙,李竹溢,姜必广,蒋国清,周锡平,覃金宁[8](2018)在《诸广山中段三江口铀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三江口铀矿床位于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富集区,矿区内上堡断裂与黄洞口断裂、九龙江断裂等相互交切,共同构成了多个大小不同的三角状断块构造格局,赋矿构造主要分布在这些三角形地块中。构造岩主要有花岗碎裂岩、硅化碎裂岩、硅化角砾岩、微晶石英脉、角砾岩及碎裂花岗岩等,构造岩蚀变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水云母化及绿泥石化等。铀矿(化)体主要受F101、F101-1、F23、黄洞口及木洞断裂等控制;矿化带与断裂带规模具有正相关关系。控矿构造破碎带在成矿期具有由北往南、先强后弱的活动特点,因此矿化带具有明显的空间展布及变化规律。断裂构造及其力学性质的演化,对矿体形态、矿体的侧伏、成矿物质的迁移及富集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矿区内NNE向构造带及不同方向的构造交汇、夹持地段是重要的成矿部位,可作为下一步勘查的重点靶区。

侯芸[9](2018)在《伊犁盆地南缘走滑断裂的构造转换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和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剖面、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对伊犁盆地南缘和北缘边界断裂、盆地南部断裂系统和褶皱构造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伊犁盆地构造活动区新生代中晚期构造框架,分析了构造对地下水运移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进而讨论了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新识别出分布在伊犁盆地的多条断裂,调查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中新生界沉积地层的褶皱变形以及构造地貌的特征,认为伊犁盆地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右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而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左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盆地南部的近南北向断裂系统以切割地表的活动正断层为主。2.利用构造转换概念,合理解释新生代晚期伊犁盆地南部活动正断层的形成机制。即由盆地南缘边界断裂的左行压扭性活动转换为盆地南部近南北向的正断层。3.搭建了新生代中晚期以来伊犁盆地的构造框架,根据识别出的伊犁盆地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右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南缘边界断裂为具有左行走滑分量的活动断裂,伊犁盆地受到两条边界断裂的影响和控制,正在发生相对向西的侧向挤出运动。4.对逆断层、正断层、褶皱变形的空间组合和地下水迁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逆断层的阻水作用、正断层的导水作用、褶皱变形对地下水迁移的影响,对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制的理解和继续找矿有一定指导作用。5.中新世晚期至第四纪,伊犁盆地南部大规模的褶皱变形基本定型,斜坡带形成,盆地南缘边界断裂为左行压扭性变形,并转换为近南北向的伸展变形,来自察布查尔山的含铀地下水可以方便的、长期稳定的进入砂岩中,利于成矿,所以伊犁盆地南缘主要的成矿期之一为该地质历史时期。

刘腾[10](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边缘断隆所围限的构造翘倾斜坡区是晚中生代以来多期次差异隆升与油气等多种矿产共存富集的交叠区带,但盆地北缘与东缘的断裂组合样式、交接转换模式及其与相邻斜坡区构造翘倾和油气成藏的关系等还存在认识上的较多争议。本文采用野外露头断裂构造剖面勘察与相邻沉降斜坡区地震剖面断裂构造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平衡剖面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年代学分析,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与东缘的断裂构造特征、交接转换形式及其与相邻活动带的关系,探讨分析了盆地东北缘晚中生代以来断裂构造-差异隆升作用对二叠系油气成藏-调整改造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成果认识:(1)盆地东缘野外剖面出露的脆韧性离石断裂与其西侧近邻地震剖面显示的吴堡-府谷脆性冲断构造在剖面结构上联合构成了近似不对称花状构造组合样式的盆地东缘走滑断裂构造带;盆地东缘挤压走滑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随后(尤其喜山晚期)的吕梁山显着隆升过程进一步加剧了东缘斜坡的差异翘倾,表明盆地东缘走滑断裂构造带是晚中生代以来分隔鄂尔多斯盆地与吕梁(山西)隆起的重要构造边界。(2)盆地北缘的石哈拉沟逆冲断裂属于其北部相邻大青山燕山中期逆冲断裂构造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造成近邻高头窑区段前白垩纪沉积地层的宽缓褶曲变形和南侧相邻区段泊尔江海子断裂带的挤压冲断;新生代呼和断陷造成了石哈拉沟逆冲断裂的构造反转-伸展滑脱和伊盟隆起的翘倾隆升。因此,石哈拉沟断裂总体构成了盆地北缘燕山中期挤压冲断和喜山期伸展断陷的重要构造边界。(3)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交汇区段走向近NW的榆树湾走滑断裂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东西向与南北向断裂的交接转换,铸成了盆地东北部由弧形边缘断隆围限的宽缓复向斜结构面貌;盆地东北部二叠系的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与燕山中期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事件紧密相关,原生油气藏的后期调整和次生油气成藏作用分别受控于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缓慢抬升和古近纪晚期开始的快速抬升事件。

二、湘桂地区中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桂地区中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床地质概况
3 样品与测试方法
    3.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2 H-O同位素分析
4 分析结果
    4.1 流体包裹体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4.2 H-O同位素
5 讨论
    5.1 构造背景
    5.2 成矿流体的来源
    5.3 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演化
    5.4 成矿元素迁移、卸载机理
6 结论

(2)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漳州盆地对于区域地质演化的意义
        1.1.2 漳州盆地构造演化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1.1.3 漳州盆地对于区域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意义
        1.1.4 漳州盆地对于地热开发的资源效应及意义
    1.2 选题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
        1.2.1 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1.2.2 中国东部新生代北西向构造研究现状
        1.2.3 西太平洋边缘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
        1.2.4 漳州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漳州盆地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基底岩系的形成演化
    2.3 盖层岩系的组成与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漳州盆地构造特征
    3.1 盆地范围与构造格局
        3.1.1 盆地范围与边界的厘定
        3.1.2 盆地周缘构造的空间组合型式
    3.2 断裂构造
        3.2.1 主要断裂的构造特征
        3.2.2 断裂的地球物理特征
    3.3 节理构造
    3.4 褶皱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漳州盆地构造运动学特征
    4.1 晚中生代挤压构造变形作用
    4.2 早新生代基性岩脉代表的伸展作用
        4.2.1 基性岩脉的分布和几何特征
        4.2.2 伸展作用形成的各种正断层
    4.3 晚新生代走滑构造变形作用
        4.3.1 基性岩脉叠加后期走滑变形
        4.3.2 走滑断层作用及其伴生构造
    4.4 新生代构造的年代学约束及变形序列
        4.4.1 基性岩脉的年代学特征
        4.4.2 构造变形序列与典型断层的活动时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漳州盆地构造应力场分析
    5.1 古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
    5.2 现代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漳州盆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6.1 成盆前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6.1.1 晚中生代北东向构造格局的继承作用
        6.1.2 早新生代北东向构造体系向北西向转变
    6.2 成盆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6.2.1 早新生代陆缘带的弧形伸展作用
        6.2.2 晚新生代北西向断裂的左行走滑伸展作用
    6.3 盆地成因机制的地质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漳州盆地构造动力学数值模拟
    7.1 有限元数值模拟概述
    7.2 漳州盆地动力学机制的简化模型
        7.2.1 陆缘带的弧型构造与弯曲变形机制
        7.2.2 汇聚背景下的陆缘洋壳侧向挤出
    7.3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设置
        7.3.1 数值模拟算法与控制方程
        7.3.2 模型设置与物质参数和边界条件
    7.4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7.4.1 汇聚背景下的陆缘带弯曲
        7.4.2 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片回撤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定义与分类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新元古界(上部)
        2.2.2 下古生界
        2.2.3 上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地质概况
    3.1 研究区地层
    3.2 研究区构造
        3.2.1 NE-NNE向构造
        3.2.2 SN向构造
        3.2.3 NEE-EW向构造
        3.2.4 NW向构造
    3.3 研究区岩浆岩
        3.3.1 印支期
        3.3.2 燕山早期
        3.3.3 燕山晚期
        3.3.4 其他脉岩
    3.4 矿床资源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铀矿床地质特征
    4.1 铀资源分布与典型铀矿床概况
        4.1.1 九龙径矿区
        4.1.2 九曲岭矿区
        4.1.3 九龙江矿区
        4.1.4 石壁窝-木洞矿点
        4.1.5 铀矿床(体)分布特征
    4.2 铀矿化特征
        4.2.1 铀矿石主要特征
        4.2.2 矿物主要特征
    4.3 产铀地质体特征
        4.3.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4.3.2 震旦-寒武系富铀地层
        4.3.3 蚀变花岗岩及构造岩
    4.4 围岩蚀变特征
    4.5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4.5.1 石英
        4.5.2 黑云母
        4.5.3 绿泥石
        4.5.4 黄铁矿
        4.5.5 赤铁矿
        4.5.6 萤石
    4.6 本章小结
5 铀矿物特征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铀矿物特征
    5.2 铀成矿年代研究
        5.2.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5.2.2 数据计算方法
    5.3 样品分析及计算结果
        5.3.1 EMPA分析结果
        5.3.2 LA-ICP-MS分析结果
    5.4 沥青铀矿定年结果
    5.5 讨论
        5.5.1 定年方法的组合
        5.5.2 同一铀矿体的不同成矿年龄
        5.5.3 沥青铀矿成矿年龄地质意义
        5.5.4 关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思考
    5.6 本章小结
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6.1 成矿流体来源
        6.1.1 样品特征
        6.1.2 样品分析方法
        6.1.3 方解石C-O同位素
        6.1.4 石英H-O同位素
        6.1.5 黄铁矿He-Ar同位素
    6.2 流体包裹体
        6.2.1 样品特征
        6.2.2 样品分析方法
        6.2.3 岩相学特征
        6.2.4 盐度及均一温度
        6.2.5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6.3 本章小结
7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7.1 铀成矿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7.1.1 地层条件
        7.1.2 导控矿断裂
        7.1.3 多期次岩浆活跃区
        7.1.4 铀矿化类型分布
        7.1.5 多期次成矿
    7.2 找矿前景分析
        7.2.1 宏观找矿标志
        7.2.2 微观找矿标志
    7.3 成矿模式
    7.4 理论研究的意义、应用与发展
8 结论与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4)湖南省铀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成矿谱系与找矿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铀矿资源概况
    1.1 资源特征
    1.2 矿床成因类型
    1.3 时空分布
        1.3.1 矿床空间分布
        (1)铀矿床分布受大地构造单元控制:
        (2)沉积型铀矿床分布于特定的地层及岩性:
        (3)热液型铀矿床主要分布于花岗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
        (4)铀矿床分布于区域(深)断裂带上:
        (5)铀矿床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边缘及盆地中:
        (6)铀矿床受控于一定的构造环境:
        1.3.2 铀成矿时代
        (1)产铀地层时代:
        (2)产铀岩体时代:
        (3)铀成矿时代:
        1.3.3 区域铀成矿时空的统一性
2 湖南省铀矿床成矿系列
    2.1 成矿系列划分
    2.2 成矿系列特征
        2.2.1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
        2.2.2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
        2.2.3 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
3 铀矿成矿演化与成矿谱系
    3.1 铀成矿演化
    3.2 成矿谱系
4 勘查新突破及找矿建议
    4.1 成矿规律与矿产勘查新成果
    4.2 找矿建议
        4.2.1 就矿找矿是优先考虑的策略性顶层设计
        4.2.2 新类型、新地区和新空间探索
        (1)火山岩型和斑岩型铀矿床:
        (2)“岩体型”型的白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铀矿床:
        (3)第二找矿空间的探索:
        4.2.3 黑色岩系开展综合找矿与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5 结论

(5)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砂岩型铀矿后期热流体改造研究进展
        1.2.3 塔木素铀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盆地构造分区
    2.4 盆地充填序列
    2.5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2.6 矿产资源
第三章 塔木素铀矿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地层特征
    3.3 构造特征
        3.3.1 断层
        3.3.2 矿床内浅层地震断层解译结结果
        3.3.3 节理
    3.4 含矿层砂体沉积特征
        3.4.1 沉积微相特征
        3.4.2 沉积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3.4.3 氧化流体空间展布特征
    3.5 矿体与矿化特征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序列
    4.1 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
        4.1.3 结构与构造
        4.1.4 砂岩类型研究
    4.2 成岩作用类型
        4.2.1 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溶蚀作用
        4.2.4 交代作用
        4.2.5 重结晶作用
        4.2.6 热流体改造作用
    4.3 成岩序列
        4.3.1 矿物生产顺序的判定
        4.3.2 成岩序列成岩事件演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生改造流体类型与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测温
        5.1.1 测试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5.2.3 物质来源讨论
    5.3 流体类型与性质特征
        5.3.1 表生氧化流体
        5.3.2 热流体
    5.4 流体活动时间与成因探讨
        5.4.1 氧化流体活动时间范围
        5.4.2 热流体活动时限与成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铀富集机理
    6.1 铀矿物类型与赋存状态
        6.1.1 取样与分析测试
        6.1.2 铀矿物类型
        6.1.3 铀矿物的赋存状态
        6.1.4 铀矿石中伴生矿物特征
    6.2 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样品特征与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
        6.2.3 讨论
        6.2.4 铀矿物成因
    6.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取样与测试方法
        6.3.2 微量元素特征
        6.3.3 稀土元素特征
    6.4 蚀变矿物组合与成岩环境变化对比
        6.4.1 不同流体蚀变矿物组合与分带特征
        6.4.2 蚀变带指示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的空间变化规律
    6.5 流体相互作用与塔木素矿床铀富集机理
        6.5.1 铀富集作用类型
        6.5.2 热流体参与下的铀超常富集机制
    6.6 各期成矿流体活动与铀成矿关系评估
        6.6.1 成矿物质来源
        6.6.2 矿体矿化与空间产出特征
        6.6.3 成矿环境变化
        6.6.4 成矿时间和储层物性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铀成矿控制因素与成因机制
    7.1 铀成矿条件
        7.1.1 物源和铀源
        7.1.2 构造与氧化流体
        7.1.3 古气候与还原剂
    7.2 矿床成因的争议
    7.3 铀成矿作用类型与方式
        7.3.1 氧化还原作用
        7.3.2 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7.4 塔木素矿床成因模式
    7.5 勘探启示与找矿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摩天岭穹窿构造样式与构造序列
    2.1 D1期构造变形特征
    2.2 D2期构造变形特征
    2.3 D3期构造变形特征
    2.4 D4期构造变形特征
    2.5 D5期构造变形特征
3 摩天岭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
    3.1 376矿床
    3.2 374矿床
4 讨论
    4.1 关键铀成矿期构造性质及时间限定
        4.1.1 加里东期造山后伸展构造事件(D3)
        4.1.2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事件(D4)
    4.2 376与374铀矿床的成矿构造控制与叠加改造
    4.3 摩天岭铀矿床成矿构造模式
5 结论

(7)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拟采用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1 伊犁盆地北缘构造变形特征
        3.1.1 伊犁盆地北缘边界断裂
        3.1.2 伊犁盆地北缘红层
    3.2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变形特征
        3.2.1 蒙其古尔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2 古里格茂托博逆断层
        3.2.3 克其克博拉村正断层
        3.2.4 山前冲积平原构造特征
        3.2.5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红层
        3.2.6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变形小结
    3.3 伊犁盆地南缘中部构造变形特征
        3.3.1 扎吉斯坦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3.2 扎吉斯坦地区褶皱变形
        3.3.3 伊犁盆地南缘中部构造变形小结
    3.4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构造变形特征
        3.4.1 库鲁斯泰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4.2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褶皱变形
        3.4.3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红层
        3.4.4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构造变形小结
    3.5 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5.1 昭苏马场地区变形特征
        3.5.2 吾尔塔米斯地区变形特征
        3.5.3 切特木斯地区变形特征
        3.5.4 阿依娜地区变形特征
        3.5.5 昭苏盆地红层
        3.5.6 昭苏盆地构造变形小结
    3.6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4章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原型恢复
第5章 构造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的讨论
    5.1 中新生代构造与地下水运移的关系
        5.1.1 断层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2 褶皱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3 中新统红层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4 盆地构造原型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2 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砂岩型铀矿成矿期次的讨论
    5.3 成矿预测
        5.3.1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矿床古矿体存在的讨论
        5.3.2 昭苏盆地预测成矿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8)诸广山中段三江口铀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区断裂构造特征
    2.1 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2.2 NNE-NE向构造组
    2.3 NEE-近EW向构造组
    2.4 NW向构造组
3 构造控矿特征
    3.1 断裂构造与铀成矿关系
    3.2 断裂构造时空分布规律
    3.3 断裂构造对矿 (化) 体的控制作用
        3.3.1 断裂构造对矿体形态的控制
        3.3.2 断裂构造对矿体侧伏方向的控制
        3.3.3 断裂构造对成矿物质来源和迁移的控制
        3.3.4 断裂构造产状变化及分支复合对铀矿化富集的控制
        3.3.5 断裂构造力学性质演化对铀矿化的控制
4 结论

(9)伊犁盆地南缘走滑断裂的构造转换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拟采用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
    2.3 地层
    2.4 岩浆岩
第3章 伊犁盆地南部断裂系统及构造转换
    3.1 伊犁盆地南部构造格局
    3.2 伊犁盆地南缘边界走滑断裂
        3.2.1 蒙其古尔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2 切金沟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3 察布查尔河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4 南缘边界断裂小结
    3.3 伊犁盆地北缘边界走滑断裂
        3.3.1 果子沟地区北缘边界断裂
        3.3.2 东大沟地区北缘边界断裂
        3.3.3 吉尔格朗沟北缘边界断裂
        3.3.4 尼勒克地区北缘边界断裂
        3.3.5 北缘边界断裂小结
    3.4 伊犁盆地南部的断裂系统
        3.4.1 伊犁盆地南部的近南北向断裂
        3.4.2 伊犁盆地南部的近东西向断裂
        3.4.3 伊犁盆地内部的北东-南西向断裂
    3.5 伊犁盆地南部的褶皱构造
    3.6 侧向挤出模式
        3.6.1 侧向挤出模式简述
        3.6.2 伊犁盆地新生代晚期侧向挤出模式讨论
    3.7 伊犁盆地的构造转换现象
第4章 伊犁盆地南部构造与铀成矿关系讨论
    4.1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已有成矿模式讨论
    4.2 伊犁盆地断裂—褶皱—地下水—铀成矿作用关系讨论
        4.2.1 伊犁盆地南部断裂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讨论
        4.2.2 伊犁盆地南部褶皱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讨论
        4.2.3 伊犁盆地南部断裂-褶皱-地下水-铀成矿关系小结
    4.3 伊犁盆地构造变形时间与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关系的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盆地东北部沉积-构造演化及其研究现状
        1.2.2 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研究现状
        1.2.3 平衡地质剖面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认识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1 构造单元分区及研究区位置
        2.1.2 区域重磁异常分区特征
    2.2 区域沉积地层格架
        2.2.1 下古生界
        2.2.2 上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盆地东北部基底断裂特征
        2.3.1 北部基底断裂特征
        2.3.2 中东部基底断裂特征
第三章 盆地东缘断裂构造特征
    3.1 研究区断裂识别方法
    3.2 离石断裂构造特征
        3.2.1 兴县交楼申-方山县峪口区段
        3.2.2 离石-中阳-交口县区段
        3.2.3 隰县五鹿山-蒲县黑龙关区段
    3.3 吴堡-府谷断裂构造特征
        3.3.1 临县-柳林区段
        3.3.2 保德-兴县区段
    3.4 盆地东缘断裂带构造组合样式与活动期次
        3.4.1 东缘断裂带控制的次级断层构造特征
        3.4.2 断裂带构造组合样式及其与相邻活动带的关系
        3.4.3 盆地东缘断裂带形成演化及活动期次
第四章 盆地北缘断裂构造特征
    4.1 石哈拉沟断裂构造特征
        4.1.1 石哈拉沟断裂野外露头剖面特征
        4.1.2 石哈拉沟断裂地震剖面特征
    4.2 泊尔江海子断裂构造特征
        4.2.1 空间展布与形成演化
        4.2.2 相关次级断层构造特征
    4.3 盆地北缘断裂带构造组合样式及其相邻活动带关系
第五章 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交接转换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5.1 盆地东北部构造特征与边缘断裂交接关系
        5.1.1 盆地东北部构造与边缘断隆特征
        5.1.2 榆树湾断裂及其交接转换特征
    5.2 盆地东北部多种矿产分布与构造事件的关系
        5.2.1 多种能源矿产的时空分布特征
        5.2.2 构造断隆事件与油气成藏事件的关系
    5.3 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5.3.1 断裂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
        5.3.2 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主要成果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湘桂地区中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湘赣边界鹿井铀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机制[J]. 张笑天,潘家永,夏菲,刘颖,黄迪,赵奇峰,张勇,刘国奇,钟福军. 地球科学, 2022
  • [2]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D]. 陈维.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D]. 陈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4]湖南省铀矿床类型、成矿系列成矿谱系与找矿新进展[J]. 刘翔,陈小东,邓志强,黄小强,包云河,覃金宁,肖振华,汪力群,应西荣. 地质学报, 2020(01)
  • [5]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D]. 张成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摩天岭穹隆脆韧性剪切与铀成矿作用[J]. 陈峰,颜丹平,邱亮,杨文心,汤双立,郭庆银,张翼西. 岩石学报, 2019(09)
  • [7]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D]. 苏美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诸广山中段三江口铀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 何友宇,南小龙,李竹溢,姜必广,蒋国清,周锡平,覃金宁. 铀矿地质, 2018(05)
  • [9]伊犁盆地南缘走滑断裂的构造转换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D]. 侯芸.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10]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D]. 刘腾. 西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湘桂地区中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