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精装加工方法(三)

书刊精装加工方法(三)

一、书刊精装加工方法(三)(论文文献综述)

宋慧慧[1](2010)在《突破概念 印后加工助书刊焕发光彩》文中提出从古至今,书刊一直被人们喻为"精神食粮"。从竹简到纸质书、线装到胶装、平装到精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华丽的升级,从而迎来了现代书刊印后加工进入工艺复杂化、材料多样化、设备自动化的新时代。如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书刊已经突破了其作为传统阅读品的概念,精品化已成为其发展方向

王淮珠[2](2009)在《印后加工技术60年》文中研究表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中华民族光荣复兴的壮丽诗篇。笔者1951年1月开始从事印后装订工作,一干就是近60年,亲身经历了印后装订技术60年变化与发展的全过程,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程。下面,笔者从印后装订专业的设备、工艺、材料、管理几个方面叙述我国印后加工技术60年来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印后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

柯成恩[3](2009)在《印后装订技术讲座 第一讲 书刊的装订》文中指出(接上期)5精装书的加工精装书籍的装帧、装潢比平装书籍要精致美观,封面一般选用丝织品、漆布、人造革、皮革或纸张等材料作封面,粘贴在硬纸板表面,制成书壳,然后与书芯配套成册,或者是用塑料预先加工成书壳,

匡导球[4](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柯成恩[5](2009)在《印后装订技术讲座 第一讲 书刊的装订》文中研究说明本讲主要讲述书刊装订的加工方法。书刊的装订包括书芯的加工和书封的加工。按装订方式可分类为:活页装、平装书、精装书、线装本和豪华装,以及表面整饰等。其中,豪华装的加工方法及操作

程佳敏[6](2008)在《书刊精装加工工序的控制要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精装书通过其精致的造型,达到装潢美观。通过装帧用料的考究,达到装订坚实的目的,有利于长期保存。在生产小批量的精装书时,受加工条件等限制,只能依靠现有设备进行加工,只能是狠抓现场质量管理,每道工序按质量标准严格把关,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的产品才能流向下道工序。下面谈几点半机械化生产精装书的控制要点。

卢强林[7](2008)在《用好印后加工设备——关注制作细节 成就数码印刷精品》文中认为一件数码印刷精品仅靠印前精心设计以及精美的印刷是不够的,印后加工对成品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前端输出打印,还是印后装订,恒晟图文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在印制过程中,注重印后工艺,巧妙利用各种印后加工设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文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薛金萍[8](2008)在《概述印后最新科技与产品(下)》文中指出四、最新胶订科技与产品胶订的成果在文化生活中已经成为主流,大量常用书籍如教科书、科技书刊、文艺刊物、小说等大部分都采用胶订。随着印后加工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印刷一体化及按需加工已成定局。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胶订技术、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

康帆[9](2008)在《印刷承印物与印后工艺对书籍物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书籍设计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信息时代,这一设计门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各种需求愈益多元化,对书籍的审美要求则越来越高。促使着书籍设计的观念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书籍装帧材料的应用与印刷工艺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一前提,过去在出版环节中,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印前物化过程走向前台,因为,书籍设计艺术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好的设计创意,都要通过承印材料与印制工艺转化成物化的书籍。然而,在传统的书籍设计中,书籍设计师往往和后期的印刷制作严重脱节,当前,这种忽略印刷工艺的现象,正严重的制约着书籍整体美感的创造。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名书籍设计师,在设计创意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承印材料、印后加工工艺、装订技术等相关印刷知识,同时学会与书籍出版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以保证优秀书籍设计作品全套环节的完成,使印刷工艺能为书籍物化形态增光添彩。本文力图从书籍承印材料、印后加工工艺以及书籍装订形式的选择三方面来探讨印刷工艺对书籍物化形态的影响,找出其对书籍物化形态的影响规律;在书籍设计中,强调运用材料思维,追求书籍精神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完美统一,融艺术设计与材料表现为一体,并将材料作为独立的审美要素加以强调,为书籍设计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本论文的研究建立在笔者在武汉天创彩色图文有限公司进行书籍设计三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在武汉精一印刷厂实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市场调查等研究方法,针对印刷承印物与印后工艺对书籍物化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得出书籍印刷纸材与印后工艺的选择,要符合书籍的目标消费群的需求,同时要与书籍的内容相适应,共同达到书籍的整体美,同时,书籍的纸材与印后工艺也是书籍进行创新设计的一个新的途径,要选择适合的纸材与印后工艺以提升书籍的价值。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在书籍设计研究领域大都还在强调案上创新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印刷纸材与印后加工对书籍整体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这一观念的提出并非本文首创,但从由下而上的视角,详尽的阐述每种印刷纸材与印刷工艺产生的视觉效果,并结合大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结合笔者的书籍设计实践,探析并检验论文中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却是本论文对这一新的发展观念的独特的补充和推动。

王淮珠[10](2007)在《印后装订工艺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近年来,印前技术突飞猛进,印刷设备的自动化和人性化程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那么印后加工这个重要的成品完成工序怎么样呢?配备了先进印前、印刷设备的众多书刊和商业印刷企业为了提升产品品质,获得市场领先优势,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改进印后工序。本期专题将就书刊印后方面技术和设备的现状和发展、工艺优化、车间管理、操作要点、设备的配置和维修保养、PUR加工技术等内容与读者共同探讨。

二、书刊精装加工方法(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书刊精装加工方法(三)(论文提纲范文)

(2)印后加工技术60年(论文提纲范文)

印后加工设备从无到有再到机械化、自动化
    1.联动生产线
    2.常用单机设备
工艺技术从简单到多样、复杂化
    1.空背平装工艺
    2.立体声响工艺
    3.古洋结合装法工艺
    4.露血图案工艺
    5.封面镂空工艺
    6.用纯金箔烫印和滚金口工艺
    7.对开门与盒式书函工艺
    8.豪华精装工艺
装订材料多品种、多样式、环保化
    1.黏结材料的变化
    2.封面材料的变化
印后加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印后加工队伍的素质培训与变化

(4)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用好印后加工设备——关注制作细节 成就数码印刷精品(论文提纲范文)

折页
    操作心得
覆膜
    操作心得
骑马订
    操作心得
无线胶订
    操作心得
无线胶订精装
    操作心得
环订
    操作心得
印品裁切
    操作心得

(8)概述印后最新科技与产品(下)(论文提纲范文)

四、最新胶订科技与产品
    无线胶粘订锁式联结法:值得推广的胶粘订工艺
    塑料线烫订工艺:完善装订锁线工作的可选方案
    PUR上胶装置:客户满意度最高的精装首选工艺
    全自动伺服马达调机系统:满足短版市场多样化需求
    空背平装工艺:无皱折、不变形
    直线水平下书:提升外观品质
    Amigo数字无线胶订:彰显印后加工能力
五、印后其它新科技与产品
    Sigma系统:综合性装订-裁切系统
    Jetstream高效率卡片裁切系统
    Digi Coil自动化彩色螺旋插页机
    Winjector新型吸嘴配页机

(9)印刷承印物与印后工艺对书籍物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流程与架构
    1.5 研究范围界定
第2章 印后工艺在书籍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书籍的二重构造
    2.2 书籍的整体构成
    2.3 书籍的"五感"
    2.4 精美的印后工艺能促使书籍的畅销
第3章 书籍承印物的设计与书籍物化的实现
    3.1 书籍印刷承印物的选择原则
        3.1.1 将内容设计与承印物特征作整体考虑
        3.1.2 注重承印物自身的物理性质
        3.1.3 注重出版物的自身特点
    3.2 材料语言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3.2.1 将视觉图像与承印材料的美感联系在一起
        3.2.2 不同纸材的物理构成与搭配
        3.2.3 材料语言的文化性运用
    3.3 选择承印材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3.3.1 特殊承印材料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因素
        3.3.2 书籍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
第4章 印后加工对书籍物化的影响
    4.1 印后加工工艺的选择原则
        4.1.1 力求工艺手段的单纯化
        4.1.2 把握审美的"变异性"与"保守性"
        4.1.3 印后工艺选择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4.2 印后工艺选择对书籍设计的价值提升
        4.2.1 印后加工对书籍视觉效果的提升
        4.2.2 印后加工可以完善设计的实用功能
        4.2.3 印后工艺与书籍的空间表现
    4.3 印后加工工艺的搭配对书籍物化的影响
        4.3.1 印后工艺的使用与书籍的格调的形成
        4.3.2 印刷承印物与印后工艺的搭配
        4.3.3 印后加工工艺的搭配
第5章 装订形式选择对书籍物化形态的影响
    5.1 书籍设计中装订形式的选择原则
        5.1.1 耐用性原则
        5.1.2 装饰性原则
        5.1.3 成本控制原则
    5.2 装订形式对书籍的物化表现
        5.2.1 装订形式对书籍物化的辅助表现
        5.2.2 装订形式作为书籍创意设计重要表现手段
        5.2.3 装订形式的创新
    5.3 书籍装订工序对书籍物化形态的影响
        5.3.1 插页在书籍创意设计中的应用与对书籍物化形态的影响
        5.3.2 利用纸张折叠进行的创意设计
        5.3.3 装订工序的原始痕迹保留成为书籍物化新的创意点
第6章 书籍整体设计与物化设计实践
    6.1 开本的确立
    6.2 书籍整体版式设计
        6.2.1 书籍版式风格的确定
        6.2.2 整体版式框架的设计
    6.3 印刷纸材的确定
        6.3.1 以成本控制为出发点对纸材进行选择
        6.3.2 从书籍的艺术性为出发点对纸材进行选择
    6.4 印后加工工艺选择
    6.5 装订形式的选择
结语
附件一:印刷承印物、印后加工、装订形式的种类、物理性质、用途一览表
附件二:印刷术语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印后装订工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空背平装
2.用赤金箔滚金口
3. 镂空与滴塑
4. 封面前口大拉页
5. PUR胶代替EVA胶黏结书刊
6. 声响与立体工艺
7. 露血书
8. 对开门式精装书
9. 古洋结合的精装书
10.锁式书帖

四、书刊精装加工方法(三)(论文参考文献)

  • [1]突破概念 印后加工助书刊焕发光彩[J]. 宋慧慧. 印刷技术, 2010(21)
  • [2]印后加工技术60年[J]. 王淮珠. 印刷技术, 2009(23)
  • [3]印后装订技术讲座 第一讲 书刊的装订[J]. 柯成恩. 印刷世界, 2009(05)
  • [4]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5]印后装订技术讲座 第一讲 书刊的装订[J]. 柯成恩. 印刷世界, 2009(03)
  • [6]书刊精装加工工序的控制要点分析[J]. 程佳敏. 今日印刷, 2008(12)
  • [7]用好印后加工设备——关注制作细节 成就数码印刷精品[J]. 卢强林. 印刷技术, 2008(21)
  • [8]概述印后最新科技与产品(下)[J]. 薛金萍. 中国包装, 2008(04)
  • [9]印刷承印物与印后工艺对书籍物化的影响[D]. 康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6)
  • [10]印后装订工艺的发展[J]. 王淮珠. 印刷杂志, 2007(11)

标签:;  ;  ;  ;  ;  

书刊精装加工方法(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