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杖液-液提取白藜芦醇及其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大虎杖液-液提取白藜芦醇及其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一、STUDY ON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OF RESVERATROL FROM GIANT KNOTWEED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 ON MYOCARDIUM INJURY(论文文献综述)

邓欣蓓[1](2020)在《虎杖中白藜芦醇苷高效转化内生菌筛选及转化技术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杜丽根[2](2020)在《白藜芦醇延缓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及内皮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氧化应激可诱发细胞衰老,衰老是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已有研究证实白藜芦醇在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白藜芦醇是SIRT1促进剂,PGC-1α是一种重要的辅激活因子,两者在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机理及与衰老相关蛋白p53/p21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氧化应激诱导细胞衰老,加入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分析探讨白藜芦醇SIRT1/PGC-1α诱导的自噬作用与细胞氧化应激及衰老的关系。方法1.实验KM小鼠分正常组(NC)、D-半乳糖组(D-gal)、低、中、高剂量白藜芦醇+D-半乳糖组(L-RESV)、(M-RESV)、(H-RESV),分离血清和心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酶(CKMB)以及测定衰老蛋白P53、p21表达量及自噬蛋白LC3、p62表达量。2.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5、10、50μmol/L白藜芦醇干预,检测细胞ROS、NO、ET-1、MDA、SOD的变化及LC3、p62、p53、p21等蛋白的表达变化。3.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10 μmol/L白藜芦醇及自噬抑制剂3-MA及SIRT1抑制剂EX-527作用1小时后,再加入100μmol/L过氧化氢作用24h,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及氧化指标及内皮功能的变化,蛋白电泳检测衰老相关指标p53、p21,自噬相关指标SIRT1、PGC-1α、LC3及p62等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D-gal组比,RESV组能减少小鼠心肌组织MDA及血清LDH、CKMB含量,增加心肌SOD含量(P<0.05),RESV通过促进自噬,下调衰老相关蛋白p53、p21蛋白(P<0.05),其中M-RESV组作用明显。2.过氧化氢可诱导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以及细胞自噬负相关蛋白p62的上调。而在衰老细胞中,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可下调p53、p21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也可上调LC3 Ⅱ/Ⅰ的比值,促进p62蛋白的降解(p<0.05),其中10μmol/L白藜芦醇作用明显。3.10μmol/L白藜芦醇干预后,氧化应激的内皮细胞LC3蛋白增加,p62蛋白减少,SOD增加,ROS、MDA及ET-1含量减少,内皮功能NO生成增加,提示白含量芦醇能增强衰老细胞的自噬能力,减少氧化应激。而当加入3-MA时,白藜芦醇这种作用受到抑制。4.10 μmol/L白藜芦醇可提高SIRT1、PGC-1α蛋白的表达(p<0.05),下调p53及p21蛋白量。在加入SIRT1抑制剂EX527后,SIRT1、PGC-1α、LC3蛋白表达及p62蛋白分解明显被抑制(p<0.05),p53及p2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1.氧化应激可增加小鼠心肌和脐静脉内皮细胞p53、p21蛋白表达,白藜芦醇能通过增加自噬作用,下调皮p53、p21蛋白减少氧化应激,延缓组织细胞衰老。2.氧化应激状态下,低浓度的白藜芦醇促进心肌及内皮细胞自噬,延缓衰老;高浓度的白藜芦醇起抑制作用。3.白藜芦醇可以通过上调SIRT1/PGC-1α的水平促进细胞自噬,下调p53/p21通路改善过氧化氢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衰老。

胡婧[3](2020)在《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表明,中药虎杖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白藜芦醇、大黄素和黄酮等,但目前仅白藜芦醇得到工业级的提取和商业开发,而大黄素和黄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论文从虎杖资源的综合利用出发,对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进行联合提取的工艺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包括:(1)评价了不同提取方式的提取效果,最后选取了溶剂提取法并研究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固比、提取次数对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含量的综合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粗提工艺条件为:80%乙醇为提取剂,液固比10:1,温度70℃,时间1 h,提取1次。然后对虎杖粗提液先进行石油醚脱脂处理,乙醚液萃取2次后沉淀了大部分黄酮类成分,总黄酮得率在90%以上。用20%乙醇萃取3次能将白藜芦醇与大黄素较好分离,白藜芦醇得率为92.35%,大黄素得率为90.34%。最后选取合适大孔树脂分别对三种成分粗品进行纯化,经树脂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实验确定上样液流速为1.0 m L/min,上样液浓度为2.5mg/m L,p H=4.0~5.0,70%乙醇洗脱得到白藜芦醇产物,95%乙醇洗脱得到大黄素产物,50%乙醇洗脱得到黄酮类产物,解吸流速为1.0 m L/min,解吸液体积为8 BV~10 BV。经HPLC检测所得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的纯度分别为90.03%、84.94%、80.42%,将白藜芦醇和大黄素进一步精制,纯度提高到98.20%、98.65%。(2)采用优化后的HPLC法对白藜芦醇苷的粗提样品和水解样品进行分析,得到酸水解的最佳条件为:70℃下2.0 mol/L的HCl水解2 h,且VHCl:V白藜芦醇苷=1:6。水解后白藜芦醇的含量达到1.27%,白藜芦醇苷转化率达到86.98%;酶水解的最佳条件为:40℃下8μg/m L酶浓度下水解4 h,p H值为5.0,酶用量为0.5%,水解后白藜芦醇的含量达到1.34%,白藜芦醇苷转化率为92.56%。另外,比较了复合酶转化法与直接醇提后水解的效果,结果表明复合酶转化法对提高白藜芦醇含量的效果较好,此时白藜芦醇含量为1.51%,其含量提高了6倍左右。(3)建立了Al(NO3)3-C4H4Fe O6双显色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虎杖总黄酮含量,避免了虎杖中鞣质的干扰,黄酮和鞣质在两种显色体系下都有线性响应,线性相关系数范围为0.9997~0.9999。黄酮加标回收率为99.3%~103.1%,RSD为0.68%;鞣质加标回收率为97.8%~101.5%,RSD为2.6%。(4)由于在前部分得到的虎杖中黄酮的纯度不高,因此采用预处理方法辅助分离纯化了虎杖中的黄酮,并进行了工艺的优化,结果为:在20℃下用10 m L浓度为4%的明胶溶液(p H=5.0)除鞣,用建立的Al(NO3)3-C4H4Fe O6双显色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得虎杖总黄酮含量为4.66%,纯度提高10.2%。

张倩[4](2019)在《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过度形成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引起的相关疾病。血栓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的脑血管、心血管及外周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发展方向。天然来源的动植物材料如传统中药、功能性食物等具有显着的抗血栓活性,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大类:(1)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以及干扰血栓扩大的抗凝剂;(2)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抑制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抑制剂;(3)能直接溶解已形成血栓的溶栓剂。课题组前期对31种活血化瘀中药及14种功能性食物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发现其中部分天然产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说明这些天然产物中确实存在活血化瘀的相关活性物质。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基于离线液相色谱(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快速有效地筛选活血化瘀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卷柏)及功能性食物(柑橘属柠檬)中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活性成分,并对天然产物及相应活性成分的相关药理作用进行评价。期望筛选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具体的药效物质,在验证其活性的基础上,对活性较好的单体进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此外,建立针对活性中药丹参中极性丹酚酸的快速富集分离方法。系统地为上述药物和食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章节: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血栓形成过程及目前天然产物抗血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突出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在抗血栓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药效机理对于药物筛选与研发的必要性。介绍了LC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效分离工具在天然产物研究方面的应用,详细描述了基于离线LC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目前的研究和应用趋势。通过描述该技术的基本思路和进展情况,阐明了本研究选题及研究的目的、技术背景和立论依据。论文第二章采用离线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延胡索和川芎中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成分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延胡索总生物碱提取物(TAE)中有5个能与血小板结合的化合物包括海罂粟碱、脱氢紫堇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及紫堇碱。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5个化合物对凝血酶(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85μg/mL),并且其中4个(海罂粟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和紫堇碱)的抗血小板作用为首次发现。此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总含量约占TAE的21%,是延胡索TAE中的主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而川芎中有5个化合物包括咖啡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能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其中洋川芎内酯A和Z-蒿本内酯能明显抑制THR诱导的洗涤血小板聚集,是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而另外3个成分体外抗聚集活性较弱。结合含量测定和体外活性测试的结果,发现川芎醇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两个成分表现了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尽管由于亲和力-内在活性的限制,血小板萃取结合HPLC分析在筛选天然产物中的特异性活性成分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方法确实能快速地缩小复杂基质中活性化合物范围,为具体成分筛选提供便利。论文第三章采用血小板吸附中空纤维LC-DAD生物指纹图谱方法,对丹红混煎剂中潜在的血小板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与空白纤维对比,从丹红混煎液中共找出12个靶向血小板的成分。结合LC-MS/MS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体外试验证实了其中3个化合物包括苯丙氨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对三种激动剂THR、二磷酸腺苷(ADP)以及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直接抑制作用。通过构效关系理论推测与丹酚酸A和丹酚酸B拥有相似丹参素结构单元的另外2个已筛选出但未获得单体的化合物丹酚酸H/丹酚酸I和丹酚酸L可能也具有血小板抑制活性。吸附性中空纤维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直接血小板亲和萃取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减轻了血小板萃取不断离心分离过程中对血小板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筛选时长。该方法可用于寻找其他活血化瘀药材中的其他活性化合物。论文第四章采用THR亲和超滤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川芎中潜在的THR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比较活性和失活THR的超滤萃取结果,找到川芎醇提物中共8个能与活性THR结合的成分,并鉴定了其中3个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体外活性实验测试证明其中异绿原酸C和洋川芎内酯I具有较好的THR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06.48μM和197.23μM)。进一步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个化合物都能与THR具有催化活性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合且有较低的结合能。此外,另有4个与所筛选出的化合物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异绿原酸A和B、洋川芎内酯J和N在与THR的分子对接分析中也显示了与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非常类似的THR结合能量以及结合位点,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成为潜在的THR抑制剂。亲和超滤萃取能实现蛋白质靶标和小分子化合物快速分离,通过活性和失活酶的筛选结果比对能增加筛选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在应用于靶向酶或其他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活性成分筛选上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论文第五章采用基于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的方法筛选柠檬提取物中的抗血小板化合物。结果表明柠檬提取物中的7个标志性化合物是柠檬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UPLC-IT-TOF-MS技术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包括2个香豆素、1个类黄酮、1个三羧酸和1个苯酞类化合物。验证了其中4个化合物即氧化前胡素水合物、柠檬酸、香叶木苷、柠檬内酯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300μM)。此外,基于血小板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推测柠檬内酯可能通过TXA2/TPβ/GPCR(i)/PI3K/Rap-1b途径抑制血小板功能,并且可能对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栓素A2(TXA2)的关键环氧化酶(COX-1)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章通过引入化学计量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对传统的活性指导下的植物化学分离过程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化,通过分析较初级分离阶段获得的不同极性流分中的组分,挖掘其中的差异组分和潜在活性物质,大大缩短了植物化学分离的过程,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论文第六章应用谱效关系的理念,对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药理实验证明,卷柏炭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止血活性,可以缩短肝素钠病理性出血模型大鼠尾部出血时间(BT)、升高全血粘度(WBV)及血浆粘度(PV)、降低红细胞沉降(ESR)、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而卷柏提取物对BT、WBV、PV、ESR和红细胞压积(PCV)都没有显着影响。通过HPLC-DAD和LC-MS分析卷柏和卷柏炭提取物的成分差异,共鉴定出11个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并对其中两个代表了变化趋势的化合物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进行抗/促凝活性分析。发现二氢咖啡酸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升高的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止血活性,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缩短凝血时间;而穗花杉双黄酮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降低的化合物,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活血的作用。说明由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卷柏和卷柏炭对凝血系统起到完全相异的作用。这对临床上两种药物用于凝血系统相关疾病提供了一些参考。论文第七章基于葫芦[6]脲(CB[6])促进的叠氮-炔基的环加成反应制备了固定在Fe3O4@SiO2纳米粒子上的氨基封端的超分子CB[6]准轮烷复合物材料,对丹参中的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了萃取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萃取条件下材料的吸附能力,推测材料对丹酚酸可能的阴离子交换、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等吸附机制。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材料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研究,说明材料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所采用的材料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吸附性能,对多个丹酚酸包括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都具有非常快速的吸附速率(10 min以内)以及相当高的吸附量(15-80 mg/g)。同时材料还兼具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在应用于复杂加标丹参样品中的一些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萃取中显示出较高回收率(95.1%-106.5%)。所建立的针对丹参中几个代表性活性丹酚酸的快速高效萃取方法也有助于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应用。论文第八章为总结与展望。本文围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研究为核心,以LC技术为基础,通过基于离线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对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和食物柠檬中的活血成分进行了筛选,同时对中药卷柏炮制前后与血栓形成相关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包括血流变系统、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系统相关指标药理活性的评价和验证。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柠檬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柠檬内酯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探索。本研究还采用了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的方法对丹参中具有潜在抗血栓作用的活性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萃取。总之本研究以LC为分析手段,结合生物活性测定,着重发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以高灵敏度、准确可靠地分离、筛选和鉴定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为目标,建立了包含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超滤筛选、中空纤维固定化、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以及谱效分析等筛选方法,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理作用评价、作用机理探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有利于天然产物的质量筛查及物质基础探索,也有利于不断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挖掘更多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分离研究及天然产物和活性成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李颖[5](2019)在《树枝状大分子包载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制备稳定性较好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并考察其稳定性及体内药物分布。方法1采用发散法制备3.0G、4.0G、5.0G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纳米载体,并进行乙酰化;通过1H-NMR、IR和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载体表征;2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白藜芦醇脂质体,通过控制载体代数、反应时间和pH,根据其载药量和包封率,确定其最适制备条件,并测定其粒径大小;3利用加速离心法、长期稳定性实验进行稳定性考察;4以白藜芦醇标准品为对照,考察白藜芦醇脂质体大鼠尾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采用DAS 2.0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1 PAMAM的氢谱在3.2193.245 ppm、2.7022.777 ppm处有吸收,PAMAM-Ac在1.866 ppm处出现吸收;PAMAM和PAMAM-Ac红外光谱在1645.50 cm-1及1558.25 cm-1处均有吸收;2 PAMAM和PAMAM-Ac的粒径分别为(8.00±1.30)nm和(8.07±0.71)nm,以上结果均说明纳米载体PAMAM和PAMAM-Ac制备成功。3采用PAMAM 4.0G,pH=7,25℃恒温震荡60 h以上的反应条件制备白藜芦醇脂质体,粒径为(167.3±21.7)nm,平均载药量为79.21 mg/mL,包封率为73.65%。稳定性参数(KE)小于0.15,药物均无明显沉淀析出;4白藜芦醇脂质体在大鼠体内分布符合非隔室模型,AUC(0-∞)=(45.50±5.95)mg/L·h、T1/2z=(0.98±0.15)h、MRT(0-t)=(1.42±0.19)h、Clz=(0.71±0.09)L/h/kg,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得到Res脂质体在肝、肾两组织中Re分别为2.156和2.739,Rte分别为1.119和1.425。结果均大于1,表明Res纳米脂质体在体内具有肝、肾靶向性。结论完成了稳定性良好的白藜芦醇脂质体制备,静脉注射后与白藜芦醇原料药相比,白藜芦醇脂质体提高了药物的肝、肾靶向性,延长了白藜芦醇在体内的代谢时间,提高了体内生物利用度。图22幅;表12个;参111篇。

周林芳[6](2019)在《酶法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酯的合成研究》文中认为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多酚,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在预防癌症、保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延长寿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其在食品、医药、膳食补充剂、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白藜芦醇生物利用度非常低,且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强,把白藜芦醇和羧酸酯化,可有助于增加白藜芦醇的亲脂性、细胞穿透性和生物利用度,且两者之间还具有协同效应。本研究筛选一株能高产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L,EC 3.2.1.21)的菌株,利用该酶高效水解虎杖苷得到白藜芦醇,以白藜芦醇和有机酸为原料合成多种白藜芦醇酯。通过对实验室保藏的14株具有产β-葡萄糖苷酶潜力的不同真菌(其中有4株未鉴定)的产酶能力分析,确定产酶能力最高的菌株Aspergillus niger SK34.002,其所产胞外BGL酶活力可达6.68 U/mL。其ITS序列全长561 bp,已提交至NCBI GenBank数据库,获得数据库登记号为MH032751。BGL的合成比菌体生长滞后,第3天开始产酶,最大产酶期在8天左右,将所产酶液作用于虎杖粉,对虎杖苷水解效果显着,且该菌具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收集A.niger SK34.002的发酵液作为粗酶液,经活性炭脱色、硫酸铵分级沉淀、HiTrap Q HP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200 10/300 GL凝胶过滤层析等步骤,获得纯化的BGL,比酶活为76.4 U/mg,纯化倍数达45倍。对酶的纯度和分子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BGL是单亚基酶,分子量为128 kDa。通过对BGL的酶学性质研究发现,该酶的最适反应pH为4.5,pH超过7.0以后基本丧失酶活;在pH 3.04.5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保持24 h后,酶活仍可保持90%以上。该酶在6070℃之间表现出较高的酶活力,其最适反应温度为70℃,但在该温度下不稳定;55℃以下保持高度的稳定性,该酶储藏稳定性非常好,在工业化生产中有明显优势。常见金属离子及EDTA对酶活基本没有影响,说明BGL为非金属依赖性酶。对该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发现,该酶对所选的11种底物都能发生水解,其中活性最好的前三个底物分别是纤维二糖(209.9 U/mgprotein)、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173.1U/mgprotein)和虎杖苷(75.9 U/mgprotein)。该酶对以上三个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8.9 mM、2.9 mM和0.74 mM,可见,BGL对虎杖苷具有相对较低的Km值,说明该酶对虎杖苷有更好的亲和力。同时研究了葡萄糖对BGL的抑制性,结果显示葡萄糖对BGL在pNPG为底物时表现为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为3.8 mM。纯酶经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切胶处理后采用MALDI-TOF/TOF-MS分析肽谱和各肽段的氨基酸信息,经检索获得一个Mascot Score达到173的有效匹配,匹配蛋白为beta-glucosidase[Aspergillus niger],氨基酸覆盖率5%,判断BGL为β-葡萄糖苷酶,但从有效的匹配肽段仅有两段推测该蛋白是一种新蛋白。以该酶对虎杖粉中的虎杖苷进行酶解,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酶解的最优工艺条件为:β-葡萄糖苷酶用量2.7 U/(g虎杖),pH=4.5,60℃酶解2.5 h,在该条件下,虎杖苷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白藜芦醇的含量比未酶解前提高了6.2倍。以21%(w/w)乙醇/22%(w/w)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为萃取剂,利用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技术直接从虎杖酶解液中提取白藜芦醇。利用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干燥后得纯度为80.8%的白藜芦醇,总收率73.6%。以白藜芦醇和有机酸为起始原料,经两步法合成了6个白藜芦醇酯:三乙酰水杨酸白藜芦醇酯、三肉桂酸白藜芦醇酯、亚麻酸-3-白藜芦醇酯、亚麻酸-4’-白藜芦醇酯、三花生四烯酸白藜芦醇酯和三DHA白藜芦醇酯。所合成的化合物通过质谱、红外、氢谱、碳谱等检测手段确认结构。

夏晚霞[7](2017)在《何首乌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HSG)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何首乌的现代研究最早始于对何首乌的化学成分研究,1975年hata等报道从中国首乌中分离得到了新的二苯乙烯类(芪类)化合物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苷(THSG)。THSG目前已做为何首乌质量评价的指标。多年的研究已对THSG的理化性质,稳定性、活性、提取、分离纯化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药理研究表明,THSG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肿瘤、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神经保护、增强免疫、保肝及防治老年痴呆等作用,并且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方面表现出比白藜芦醇更强的作用。THSG为四羟基二苯乙烯苷,其苷元结构与白藜芦醇在结构上只相差一个羟基。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已经阐明,是经苯丙氨酸途径合成,以对香豆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为中间产物,经植物芪合酶催化的合成。由于THSG和白藜芦醇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我们以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为基础提出两种THSG生物合成可能途径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本课题首先以何首乌悬浮细胞系为研究体系,通过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何首乌中前体小分子化合物经中间产物合成THSG的途径;然后通过体外催化实验研究何首乌不同组织部位及愈伤组织中参与THSG生物合成的白藜芦醇合酶,白藜芦醇羟基化酶和糖基化酶的催化活性;最后根据已得到的何首乌转录组及数字表达谱的大量数据,克隆可能参与THSG生物合成的芪合酶,羟基化酶和糖基化酶基因。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快速获得何首乌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方法,得到第2代能稳定生长,细胞团大小均一,长势良好的何首乌细胞液体悬浮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样品DNA含量,证明了本实验中用到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系在染色体倍性水平上的稳定性;采用HPLC-UV检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系在培养过程合成THSG的能力结果显示愈伤组织中THSG的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持续升高,而悬浮培养的细胞从传代后的第10天开始合成THSG,含量最高可达0.0176mg/g(THSG content/DW);考察了诱导剂对悬浮细胞生长和THSG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JA,MeJ,SA,和SN并不适合作为诱导剂来提高我们的悬浮细胞THSG的合成。(2)本研究中我们首先使用HPLC-UV测定不同组织中THSG含量,结果表明何首乌块根和老藤中THSG含量极高,而在茎尖,叶和茎中未检测到THSG愈伤组织中THSG含量为0.022±0.008 mg/g DW,悬浮细胞系中为0.014±0.003 mg/g DW。随后我们建立了一种用UPLC/Q-TOF-MS定量检测虎杖苷,白藜芦醇,THSG的快速,方便,可靠的方法。检测和计算结果显示,何首乌块根(1504.091±81.672 ug/g fresh weight)和老藤(1504.091±81.672 ug/g fresh weight)中积累了高含量的THSG,然而在茎尖,茎,叶,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中也都检测到THSG,但含量较低。但含量较低。何首乌叶、老藤、块根和愈伤组织细胞中检测到虎杖苷,但含量均较低。何首乌中没有检测到白藜芦醇。(3)以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为基础,选择苯丙氨酸,碳酸氢钠和丙酮酸钠为假定的前体,以何首乌悬浮细胞系为研究体系,用13C标记的前体进行示踪实验。以[13C9]-L-苯丙氨酸和[13C1]-L-苯丙氨酸为前体研究THSG生物合成途径中对香豆酰部分的形成和来源;结果表明THSG中的对香豆酰部分完全来自于苯丙氨酸。以[13C1]-碳酸氢钠和[2,3-13C2]-丙酮酸钠为前体研究THSG生物合成途径中三羟基苯环结构的形成和来源,结果显示THSG三羟基苯环结构的碳骨架的合成与白藜芦醇一致。因此在这里我们推测认定THSG的生物合成是经白藜芦醇为中间产物,进而羟基化反应生成四羟基的二苯乙烯,然后经过糖基化生成四羟基二苯乙烯苷THSG。(4)我们用何首乌不同组织部位和愈伤组织细胞的粗酶提取液进行体外催化实验,催化结果证明了何首乌细胞粗酶液具有体外催化白藜芦醇合成、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羟基化、白藜芦醇和白皮杉醇糖基化的能力,并且不同部位和愈伤组织细胞表现出不同的催化能力。通过组合催化反应还考察了这三类催化反应两两组合以及三个反应同时在一个体系中进行体外催化的实验,结果表明仅有白藜芦醇合成和白藜芦醇羟基化反应能够在同一个体外催化反应体系中连续进行。根据体外催化实验测得的不同组织酶活和THSG含量进行讨论分析,推测THSG在何首乌不同组织部位和愈伤组织中的合成和积累。(5)从何首乌转录组数据库和数字表达谱中选取了22条可能与THSG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序列,扩增其3’和5’末端序列全长。有13条contigs同时得到了5’和3’末端产物,2条contigs只得到了3’末端产物。通过BLASTp比对和和结构域分析,预测FmSTS5,FmSTS3,FmSTS4和FmSTS6均为可能的植物Ⅲ型聚酮酶;FmCYP1–4可能为何首乌中次级代谢产物羟基化酶序列;Fm UGT1和FmUGT4为何首乌中次级代谢产物UDP-葡萄糖糖基转移酶。根据基因转录水平与THSG含量和体外酶活相关性分析,我们认为FmSTS4,FmSTS5,FmCYP1和FmCYP2有可能与THSG合成相关。

顾婷婷[8](2017)在《中药多酚类化合物缓解果糖引起的慢性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代谢紊乱征候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增加与长期果糖过量摄入呈正相关。高果糖摄入可引起代谢综合征,并伴随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肾组织纤维化与胶原沉积、微量白蛋白尿等肾损伤,但其分子病理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成熟体是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而由其前体剪切生成。IL-1β干扰胰岛素信号正常转导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1-磷酸鞘氨醇(S1P)由鞘氨醇激酶(SphK1)催化鞘氨醇磷酸化生成,与S1P受体1和3(S1PR1/3)结合可引发多种生物学效应。S1P显着上调可促进NF-κB信号及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IL-1β分泌。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长度在18-24个核苷酸的RNA,根据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330可与SphK1的mRNA3’非编码区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高果糖激活NF-κB信号及NLRP3炎症小体引起大鼠肾脏炎症、胰岛素信号紊乱及miR-330表达下调;并观察到肝脏SphK1/S1PR1/3/S1P轴与NF-κB信号激活等。果糖是否激活肾脏SphK1/S1PR1/3/S1P轴以促进NF-κB信号及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而增加IL-1β,由此能否引起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而这一过程是否与miR-330表达变化有关?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PTECs)向间充质细胞转化(EMT)是引起肾脏纤维化的一个主要事件,并受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调控。TGF-β1作为Ⅱ型转化生长因子受体(TGFBR2)的配体与其结合,与TGFBR1聚合以激活转化因子受体(TGFBRs),使Smad2和Smad3磷酸化,与Smad4形成二聚体复合物转移至细胞核而调控纤维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机体胰岛素抵抗是引起纤维化发生发展一重要因素。糖基化终末端产物可诱导TGF-β1/Smads信号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高果糖可引起大鼠肾小球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及血清TGF-β1水平上升,这一过程能否产生以PTECs的EMT为中心事件的肾脏纤维化?高果糖是否是通过TGF-β1/TGFBR/Smads通路激活引起肾脏纤维化?足细胞是终端分化不可再生细胞,足细胞结构如足突融合和功能改变导致蛋白尿产生。足细胞有较高水平的基础自噬活性,其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作为一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可介导其自噬。腺苷酸依赖激酶(AMPK)和mTOR可相互作用以调节细胞自噬以维持机体稳态。ROS作为第二信使分子介导AMPK,mTOR、p38 MAPK信号调节细胞自噬。另外,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是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受Keap1调控,通过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相互作用,调节抗氧化蛋白表达而调控细胞内ROS水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到高果糖喂养大鼠肾脏高水平ROS引起足细胞结构及功能损伤,及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提高。果糖是否是通过ATP代谢异常激活AMPKα并抑制mTOR活性以上调自噬水平引起足细胞损伤与蛋白尿?果糖是否会因为自身代谢并同时抑制Nrf2信号通路激活减弱足细胞抗氧化能力使ROS累积以激活AMPKα及p38 MAPK影响mTOR介导的自噬水平?临床和基础研究已证实中药有效成分多酚类化合物桑色素(Morin)、紫檀茋(Pterostilbene)与虎杖苷(Polydatin)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炎症、纤维化等并具有肾保护作用。在果糖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桑色素可增强肾功能,改善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抑制炎症信号激活等,但对肾脏方面的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另外,紫檀茋能否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及纤维化?虎杖苷是否减轻足细胞氧化应激及自噬水平升高引起的蛋白尿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为此,本文用10%果糖水喂养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连续8周;从动物造模第5周始,分别灌胃给予桑色素(30和60 mg·kg-1)及别嘌呤醇(5 mg·kg-1,阳性对照)4周。与正常组比较,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胰岛素耐量试验(ITT)结果证实该模型动物胰岛素和葡萄糖耐量下降,同时大鼠血清胰岛素、尿酸、肌酐与IL-1β水平均显着上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桑色素与别嘌呤醇可显着上调果糖模型大鼠胰岛素耐量及葡萄糖耐量,减低血清胰岛素、尿酸、肌酐与IL-1β水平。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本文在高果糖模型大鼠肾损伤及高果糖(5 mM)处理肾小管上皮细胞模型上,进一步探索高果糖是否下调大鼠肾脏miR-330表达水平而影响SphK1表达,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引起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并探索桑色素如何改善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炎症反应和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激活并出现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包括肾皮质细胞核内NF-κB蛋白水平上升,磷酸化的NF-κB抑制激酶α亚基(p-IκBα),磷酸化的IκB激酶β亚基(p-IKKβ)及pro-IL-1β蛋白水平上升;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IL-1β蛋白水平上升;磷酸化的胰岛素受体酪氨酸1345位点(p-IR(Y1345))及磷酸化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895位点(p-IRS-1(Y895))下降,磷酸化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丝氨酸318位点(p-IRS-1(S318))蛋白水平上升,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T202/Y204))水平下降。在体外高果糖(5 mM)处理人源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48 h的模型上也观察到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激活并出现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包括细胞核内NF-κB蛋白水平上升,p-IKKβ,p-IκBα及pro-IL-1β蛋白水平上升;NLRP3、ASC、caspase-1 和 IL-1β 蛋白水平上升;p-IR(Y1345)及p-IRS-1(Y895)蛋白水平下降,p-IRS-1(S318)蛋白水平上升,p-ERK1/2(T202/Y204)蛋白水平下降。这些实验结果提示高果糖可通过激活大鼠肾脏与肾小管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引起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导致肾损伤。桑色素与别嘌呤醇显着下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核内NF-κB蛋白水平上升,p-IKKβ,p-IκBα、pro-IL-1β、NLRP3、ASC、caspase-1、IL-1β及p-IRS-1(S318)蛋白水平;上调 p-IR(Y1345)、p-IRS-1(Y895)及 p-ERK1/2(T202/Y204)蛋白水平。在体外高果糖处理HK-2细胞中,桑色素(50μM)和别嘌呤醇(100 μM)对上述蛋白具有同样的调控作用。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和HK-2细胞SphK1活性、S1P水平及SphK1、S1PR1/3蛋白水平显着上升,而桑色素和别嘌呤醇显着下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和HK-2细胞SphK1活性、S1P水平及SphK1、S1PR1/3蛋白水平。分别用 SphK1 抑制剂(10μM)、S1PR1/3siRNA(150 nM)合并果糖(5 mM)、桑色素(50 μM)与别嘌呤醇(100μM)处理HK-2细胞发现,SphK1抑制剂及S1PR1/3 siRNA均可以显着下调高果糖处理引起的HK-2细胞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激活并缓解高果糖引起的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此外,S1PR1/3 siRNA对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SphK1蛋白水平无影响。在SphK1抑制剂或S1PR1/3 siRNA合并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中,桑色素和别嘌呤醇逆转高果糖引起的相关指标异常状况。提示桑色素可能通过抑制SphK1/S1P/S1PR1/3轴激活以抑制高果糖引起的HK-2细胞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激活以缓解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miRNAs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miR-330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这一结果也被qRT-PCR验证。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显着下调HK-2细胞miR-330表达水平。桑色素与别嘌呤醇显着上调高果糖模型动物肾脏和HK-2细胞miR-330表达水平。本文使用miR-330 mimic与inhibitor转染HK-2细胞24 h后合并高果糖(5 mM)、桑色素(50μM)及别嘌呤醇(100μM)处理48 h,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首先,通过检测miR-30 inhibitor或mimic处理的HK-2细胞SphK1蛋白水平验证miR-330与SphK1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观察到,miR-330 mimic转染显着上调HK-2细胞miR-330表达水平,同时SphK1蛋白水平显着下降;miR-330 inhibitor转染显着下调HK-2细胞miR-330表达水平,同时SphK1蛋白水平显着上升。这些数据提示miR-330与SphK1之间可能存在靶向关系。miR-330 mimic显着下调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SphK1及S1P表达水平,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激活并缓解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此外,miR-330 inhibitor则在高果糖引起的HK-2细胞SphK1及S1P表达水平的上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两者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同时加重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miR-330 mimic或miR-330 inhibitor转染合并高果糖处理HK-2细胞中,桑色素与别嘌呤醇能显着逆转高果糖引发的上述指标异常表达的状况。但与阴性转染并高果糖处理HK-2细胞比较,桑色素与别嘌呤醇未能将抑制剂处理组异常指标水平恢复正常。提示桑色素可能通过上调miR-330表达水平抑制SphK1/S1P/S1PR1/3轴激活以缓解高果糖引起的肾脏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本文第二个研究重点是探寻高果糖在肾脏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基础上是否会进一步引起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而引起肾脏纤维化现象?以及紫檀茋的逆转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本节用10%果糖水喂养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连续12周;从动物造模第7周始,分别灌胃给予紫檀茋低、中、高剂量(10、20、40mg·kg-1)(n=7)、吡非尼酮(200mg·kg-1,阳性对照)(n=7)6周。与正常组比较,OGTT结果证实该模型动物葡萄糖耐量下降,产生胰岛素抵抗。同时大鼠血清尿酸、胰岛素、透明质酸、TGF-β1、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显着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紫檀茋可显着上调果糖模型大鼠葡萄糖耐量,改善胰岛素抵抗,下调血清胰岛素、尿酸、TG、TC水平。紫檀茋和吡非尼酮可显着下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和TGF-β1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出现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合并肾小管间质胶原沉积,近端肾小管出现明显的EMT现象,即近端肾小管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下降,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上升。同时,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三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蛋白及mRNA水平上升。体外高果糖(5 mM)处理HK-2细胞也同时检测到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并观察到EMT并collagenⅢ蛋白及mRNA水平上升。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高果糖在诱导大鼠肾脏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的基础上会进一步促进肾脏纤维化现象的产生。紫檀茋可以缓解果糖模型组动物和HK-2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紫檀茋和吡非尼酮均可下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近端肾小管和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EMT和胶原蛋白累积,缓解肾脏纤维化。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和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TGF-β1、TGFBR1、p-Smad2、p-Smad3及Smad4蛋白水平显着上升,TGFBR1 及Smad4的mRNA水平显着上升。紫檀茋和吡非尼酮显着下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和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TGF-β1、TGFBR1、p-Smad2、p-Smad3及Smad4蛋白水平,同时下调TGFBR1及Smad4的mRNA水平。用TGFBR1/2抑制剂(5 μM)、合并果糖、紫檀茋(5 μM)与吡非尼酮(5μM)处理HK-2细胞发现,TGFBR1/2抑制剂可以显着抑制高果糖处理引起的Smads通路激活并下调collagen Ⅲ和α-SMA蛋白水平,上调E-cadherin蛋白水平。在TGFBR1/2抑制剂合并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中,紫檀茋与吡非尼酮未能进一步影响相关蛋白表达。本文第三个研究重点是探寻高果糖在代谢过程中引起ATP代谢异常并产生过量ROS对肾小球足细胞的影响,并探寻果糖是否会减弱抗氧化系统功能进一步引起ROS堆积而影响足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并探寻通过何种途径影响?以及虎杖苷的逆转作用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本节用10%果糖水喂养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连续12周;从动物造模第7周始,分别灌胃给予虎杖苷低、中、高剂量(7.5、15、30 mg·g-1)(n=7)、氯喹(50 mg·kg-1,阳性对照组)(n=7)6周。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显着升高,并出现蛋白尿。虎杖苷和氯喹降低高果糖模型大鼠血清尿酸,缓解蛋白尿。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足细胞出现足突融合、肾小球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和podocin蛋白水平下降。体外高果糖(5 mM)处理人源足细胞HPCs也同时检测到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和podocin蛋白表达下降。这些结果提示,高果糖可能通过损伤足细胞微结构而影响其功能导致大鼠蛋白尿的产生。虎杖苷和氯喹缓解高果糖模型大鼠足细胞足突融合,上调肾小球Nephrin和podocin蛋白水平。虎杖苷和氯喹上调高果糖处理HPCs的Nephrin和podocin蛋白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LC3Ⅰ蛋白水平显着下降,LC3Ⅱ蛋白水平显着上升,同时伴随p-mTOR蛋白水平下降。体外模型也证实,高果糖会引起HPCs的LC3Ⅰ及p-mTOR蛋白水平显着下降,LC3Ⅱ蛋白水平显着上升。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高果糖可能会通过抑制大鼠足细胞mTOR活性上调自噬水平而影响其结构、功能。虎杖苷和氯喹可以上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及高果糖处理的HPCs的LC3Ⅰ及p-mTOR蛋白水平,下调LC3Ⅱ蛋白水平。为探索果糖引起足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是否仅依赖mTOR活性,本文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1 μM)合并果糖、虎杖苷(10μM)及氯喹(5μM)处理足细胞对足细胞自噬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雷帕霉素合并果糖处理足细胞不能引起自噬水平进一步变化,而虎杖苷可以恢复雷帕霉素和果糖共处理引起的自噬水平变化,氯喹不能恢复雷帕霉素和果糖共处理引起的自噬水平变化。为检测果糖特殊代谢对足细胞的影响,首先对不同时间点用高果糖处理的足细胞进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变化,ATP从4 h到24 h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 h出现显着下降,24 h达到最低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处理的足细胞24 h后尿酸水平出现显着的上升,溶酶体水平出现显着的下降,同时氧化应激水平(包括总ROS、O2·-、H2O2水平)也出现显着的上升。这些结果表明,果糖的特殊代谢会引起足细胞ATP代谢异常同时发生氧化应激等损伤。虎杖苷和氯喹可以显着下调高果糖处理HPCs(24h)尿酸及氧化应激水平,上调溶酶体水平。此外也发现,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氧化应激水平(包括总ROS、O2·-、H2O2水平)上升,虎杖苷和氯喹下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氧化应激水平。检测肾小球核内Nrf2蛋白水平发现,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Nrf2蛋白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显着下调。体外实验也证实,高果糖处理的HPCs(48 h)Nrf2蛋白水平显着下降,72 h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下降。表明高果糖可能会减弱Nrf2介导的抗氧化功能而上调足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虎杖苷和氯喹显着上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及高果糖处理的HPCs细胞核内Nrf2蛋白水平和总抗氧化能力。与正常组比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p-AMPKα及p-p38 MAPK蛋白水平显着上升。体外实验结果也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果糖处理HPCs24h后-AMPKα及p-p38MAPK蛋白水平显着上升。结合上述结果可推测,果糖可能通过代谢并抑制Nrf2介导的抗氧化功能而上调氧化应激水平、激活AMPKα和p38 MAPK信号通路,继而调控mTOR活性引起足细胞自噬水平上升,最终肾小球足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引起蛋白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高果糖摄入引发肾脏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炎症反应具体调控机制,果糖引起纤维化、氧化应激与蛋白尿新途径,并揭示桑色素、紫檀茋、虎杖苷肾保护新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其临床防治代谢性肾损伤等提供了实验基础。

杜新琦[9](2016)在《紫斑牡丹主要药用成分的分离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牡丹是中国的传统花卉,属芍药科植物,在药用和食用以及观赏方面备受人们的关注。紫斑牡丹根皮中主要含有丹皮酚和芍药苷等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的药理作用。紫斑牡丹种子中含油量丰富,但对于提取种子油后的剩余物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牡丹果荚中果胶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对紫斑牡丹果荚,种子油提取剩余籽粕及紫斑牡丹根皮中含有的药用成分的分离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紫斑牡丹果荚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果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超声-微波协同预处理结合酶辅助方法从紫斑牡丹籽粕中提取白藜芦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白藜芦醇提取参数进行优化;采取离子液体微波提取和蒸馏法从牡丹根皮中提取芍药苷和蒸馏丹皮酚,进而采用HPD100B大孔树脂有效富集和分离芍药苷。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检测,观察植物材料提取前后的微观结构和化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能够较大程度的破坏紫斑牡丹果荚的细胞结构,利于果胶溶出,进而完成果胶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的方法进行试验,得出微波辅助提取紫斑牡丹果荚中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柠檬酸调节提取溶液pH为2.0、微波时间为10 min、微波辐照功率为385 W、液料比为25:1 mL/g,该工艺条件下紫斑牡丹果荚中果胶得率为13.12%。(2)采用超声-微波协同预处理结合酶辅助方法从紫斑牡丹籽粕中提取白藜芦醇。在酶作用前,采用超声-微波协调辐照紫斑牡丹籽粕预处理的方法,能造成植物细胞壁适度破裂,使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加速酶的渗透,使酶的作用效率增加,达到提高白藜芦醇提取效率的目的。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的优化,得出紫斑牡丹籽粕中提取白藜芦醇的最佳条件:pH值为4,液料比为20:1 mL/g,酶浓度为0.69 mg/mL,孵化温度为50℃。在最优条件下,白藜芦醇的得率为1.14mg/g。(3)采用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和蒸馏法从牡丹根皮中提取芍药苷和蒸馏丹皮酚,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最佳条件是:1.25 mol/L的C4mimBr,液料比为20:1 mL/g,微波时间50 min,微波辐射功率700 W和颗粒度的60-80目。得到的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得率80.49 mg/g和10.89 mg/g。通过大孔树脂HPD100B的富集和分离,芍药苷的纯度为23.65%。经过两次重结晶后,丹皮酚晶体的平均得率和纯度分别为86.75%和99.83%。

潘润天[10](2015)在《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生(peanut),学名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又名长生果,是一种重要的坚果类油料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范围广,产量丰富,我国每年花生产量约为1400万吨,超过世界中产量的40%,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及安徽等省份。花生除了整粒食用外,一般用于食用油和花生蛋白的生产,花生红衣一般作为花生加工中的废弃物,经济价值较少,然而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的含量较高,仅次于根茎部位,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对于这方面目前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进行了研究。白藜芦醇是一种存在于虎杖、花生及葡萄等中的天然活性成分。目前对于白藜芦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与分离纯化方面,而对其作用机理方面研究甚少,本文通过体外自由基清除试验和油脂抗氧化试验研究其抗氧化能力,并探讨其反应机理,为白藜芦醇的作为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应用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在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及溶剂浓度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白藜芦醇含量为响应值,探讨四个因素对提取液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得到理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时间为63.60 min,提取温度为49.56℃,液料比为14.96 mL/g和溶剂浓度75%;该条件下提取液中白藜芦醇含量的理论值为18.5111μg/g,经验证试验证实,在提取时间为64 min,提取温度为50℃,液料比为15 mL/g,溶剂浓度为75%时,三次实验测定得到的白藜芦醇的平均含量为18.1785μg/g,符合理论预测。2、白藜芦醇抗氧化能力研究:以食品中常用抗氧化剂BHT为对照,比较白藜芦醇和BHT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及还原性能力,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和BHT对DPPH·均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都随抗氧化剂浓度的增加及升高。白藜芦醇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抗氧化活性及还原性都比BHT要强。3、白藜芦醇对DPPH自由基消除反应动力学:白藜芦醇与DPPH·自由基反应达到稳定态的时间需要6h以上,是一个慢反应,其EC50值为0.047±0.04μmol antioxidant/μmol DPPH·,抗自由基能力为21.28±0.27,反应化学计量数为0.094±0.07,反应常数为5.85×10-3±0.04μM-1·s-1,并对白藜芦醇与DPPH·自由基反应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推测。4、对不同温度下白藜芦醇组与对照组空气氧化试验进行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结果表明白藜芦醇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动力学分析表明,添加和未添加白藜芦醇的花生油自动氧化过程符合一级反应规律,且相关系数都高于0.9000。在不同温度下,添加白藜芦醇的花生油样的反应速率常数都比空白样低,且添加白藜芦醇后油脂自动氧化的活化能明显增加。

二、STUDY ON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OF RESVERATROL FROM GIANT KNOTWEED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 ON MYOCARDIUM INJU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OF RESVERATROL FROM GIANT KNOTWEED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 ON MYOCARDIUM INJURY(论文提纲范文)

(2)白藜芦醇延缓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及内皮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白黎芦醇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通过SIRT1 /PGC-1α促进自噬延缓内皮细胞衰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虎杖中白藜芦醇提取工艺及研究新进展
        1.1.1 白藜芦醇药用机理及提取分离新技术
        1.1.2 白藜芦醇糖苷的催化水解及检测方法
    1.2 虎杖中大黄素提取及生物医学研究
    1.3 虎杖中黄酮研究新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虎杖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研究
    2.1 虎杖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设计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方法
        2.2.2 联合提取工艺优化
        2.2.3 检测及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提取条件对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3.2 正交实验优化粗提工艺
        2.3.3 虎杖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
        2.3.4 白藜芦醇、大黄素和黄酮粗品的纯化
        2.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虎杖白藜芦醇苷的水解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方法
        3.1.2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PLC检测白藜芦醇苷含量色谱条件优化
        3.2.2 提取条件对白藜芦醇苷含量的影响
        3.2.3 白藜芦醇苷酸水解条件优化
        3.2.4 白藜芦醇苷酶水解条件优化
        3.2.5 酶转化法对白藜芦醇及苷含量的影响
        3.2.6 直接醇提后水解与酶转化法的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虎杖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及其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方法
        4.1.2 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双显色体系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含量
        4.2.2 预处理辅助分离纯化虎杖黄酮及条件优化
        4.2.3 虎杖联合提取工艺综合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4)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血栓性疾病及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简介
    1.2 天然产物抗血栓研究进展
        1.2.1 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相关因子
        1.2.2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过程相关因子
        1.2.3 作用于纤溶过程相关因子
    1.3 基于离线液相色谱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1 基于离线LC分离的生物指纹图谱技术
        1.3.2 基于L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
        1.3.3 基于谱效学研究
    1.4 本文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立论依据
        1.4.3 研究内容
2 血小板萃取筛选中药延胡索和川芎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动物与药材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2.4 样品制备
        2.2.5 血小板萃取筛选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2.2.6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 HPLC分析条件建立
        2.2.7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LC-MS成分鉴定
        2.2.8 延胡索TAE、川芎EAE及其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验证
        2.2.9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主要成分HPLC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PLC分离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成分
        2.3.2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组成成分鉴定
        2.3.3 血小板亲和萃取条件优化及结果
        2.3.4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2.3.5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相关成分含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生物指纹图谱用于丹参-红花混煎剂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动物与药材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2.4 样品制备
        3.2.5 HPLC-DAD及 LC-MS分析条件建立
        3.2.6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丹红混煎液中生物活性成分
        3.2.7 丹红混煎液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的SEM表征
        3.3.2 筛选条件下血小板存活率测定
        3.3.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3.3.4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筛选条件优化及结果
        3.3.5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LC-MS/MS结构鉴定
        3.3.6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超滤离心结合液质分析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凝血酶抑制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川芎醇提物制备
        4.2.5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靶向THR成分
        4.2.6 川芎醇提物及阳性阴性药的HPLC-DAD及 LC-ESI-MS分析条件建立
        4.2.7 川芎醇提物及其活性成分体外THR抑制活性评价
        4.2.8 川芎醇提物活性化合物与THR的 In silico分子对接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滤离心筛选方法的可靠性
        4.3.2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提取物中的THR抑制剂条件优化及结果
        4.3.3 液质分析鉴定川芎醇提物中靶向THR成分的结构
        4.3.4 体外THR抑制活性测试
        4.3.5 THR和已鉴定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
        4.3.6 THR和相似结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
    4.4 本章小结
5 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表征柠檬中抗血小板活性成分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动物与食物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2.4 样品制备
        5.2.5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5.2.6 柠檬提取物LC及 LC-MS分析
        5.2.7 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2.8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柠檬提取物血小板毒性测试及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步评价
        5.3.2 活性指导下柠檬LEE分离
        5.3.3 柱色谱流分组成成分及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5.3.4 标志性成分质谱鉴定
        5.3.5 标志性成分活性分析
        5.3.6 柠檬内酯与血小板结合后对血小板内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比较及其活性转变物质基础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动物与药材
        6.2.2 仪器与试剂
        6.2.3 主要溶液配制
        6.2.4 样品制备
        6.2.5 动物体内实验组别设置
        6.2.6 卷柏炒炭前后体内止血活性测试
        6.2.7 卷柏炒炭前后HPLC-DAD及 LC-IT-TOF-MS分析条件建立
        6.2.8 卷柏炒炭前后差异成分止血活性验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卷柏炒炭前后对止血过程相关参数影响测定
        6.3.2 卷柏炒炭前后成分变化分析
        6.3.3 特征性变化成分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的体外活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氨基封端的超分子葫芦[6]脲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用于丹参中丹酚酸萃取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药材
        7.2.2 仪器与试剂
        7.2.3 合成2-叠氮基乙胺
        7.2.4 炔基化Fe_3O_4 纳米颗粒制备
        7.2.5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颗粒制备
        7.2.6 磁性固相萃取流程
        7.2.7 样品制备
        7.2.9 HPLC分析
        7.2.10 LC-MS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合成2-叠氮乙胺
        7.3.2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表征
        7.3.3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萃取条件优化及保留机制研究
        7.3.4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7.3.5 比较点击前后材料吸附能力变化
        7.3.6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可重复利用和稳定性研究
        7.3.7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的萃取性能与其他方法比较分析
        7.3.8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应用于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丹酚酸萃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拟发表文章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目录
    C 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树枝状大分子包载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树枝状大分子载体的制备及初步稳定新考察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原料和设备
        1.1.2 PAMAM载体的制备
        1.1.3 不同代数的PAMAM-Ac的合成
        1.1.4 载体的表征
        1.1.5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1.1.6 Res纳米脂质体的合成
        1.1.7 纳米脂质体稳定性初步考察
    1.2 结果
        1.2.1 载体表征结果
        1.2.2 Res纳米载体的合成
        1.2.3 纳米脂质体稳定性初步考察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Res纳米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靶向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和设备
        2.1.2 实验动物
        2.1.3 白藜芦醇脂质体的制备
        2.1.4 血浆及各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2.1.5 HPLC检测方法建立
        2.1.6 Res药动学检测
        2.1.7 Res脂质体的体内分布考察
    2.2 结果
        2.2.1 Res体内代谢检测结果
        2.2.2 Res纳米脂质体药动学检测结果
        2.2.3 Res纳米脂质体体内分布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3.1 白藜芦醇
        3.1.1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
        3.1.2 白藜芦醇的药理活性
    3.2 白藜芦醇的制备方法
        3.2.1 提取法制备白藜芦醇
        3.2.2 化学法制备白藜芦醇
    3.3 白藜芦醇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3.4 白藜芦醇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酶法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酯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藜芦醇
        1.1.1 白藜芦醇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1.2 白藜芦醇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
        1.1.3 白藜芦醇的生理功能
    1.2 白藜芦醇的制备途径
        1.2.1 溶剂提取法
        1.2.2 化学合成法
        1.2.3 生物合成法
        1.2.4 酶法转化
    1.3 β-葡萄糖苷酶
        1.3.1 β-葡萄糖苷酶的微生物来源及性质
        1.3.2 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特异性
        1.3.3 β-葡萄糖苷酶的反应动力学和催化机理
    1.4 白藜芦醇酯类产品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菌种来源
        2.2.4 培养基
        2.2.5 菌种活化和初筛
        2.2.6 菌种复筛
        2.2.7 菌种鉴定
        2.2.8 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2.2.9 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测定方法
        2.2.10 产酶曲线
        2.2.11 遗传稳定研究
        2.2.12 酶解虎杖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种初筛
        2.3.2 菌种复筛
        2.3.3 菌种鉴定
        2.3.4 发酵产酶曲线
        2.3.5 遗传稳定研究
        2.3.6 酶解虎杖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粗酶液的制备
        3.2.4 活性炭脱色
        3.2.5 硫酸铵分级沉淀
        3.2.6 HiTrap Q High Performance离子交换层析
        3.2.7 Superdex 200 10/300GL凝胶过滤层析
        3.2.8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3.2.9 BGL分子量测定
        3.2.10 酶液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3.2.11 BGL活力测定方法
        3.2.12 温度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3.2.13 pH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3.2.14 金属离子和试剂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3.2.15 底物特异性
        3.2.16 米氏常数的测定
        3.2.17 葡萄糖对BGL的抑制性研究
        3.2.18 BGL的质谱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炭脱色
        3.3.2 硫酸铵分级沉淀
        3.3.3 HiTrap Q High Performance离子交换层析
        3.3.4 Superdex 200 10/300GL凝胶过滤层析
        3.3.5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3.3.6 BGL分子量测定
        3.3.7 BGL分离纯化结果
        3.3.8 温度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3.3.9 pH对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3.3.10 酶促反应进程曲线
        3.3.11 金属离子和其他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3.3.12 底物特异性
        3.3.13 米氏常数的测定
        3.3.14 葡萄糖对BGL抑制性的研究
        3.3.15 BGL的质谱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酶法转化、萃取、分离纯化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粗酶液的制备
        4.2.4 酶法转化虎杖苷条件优化
        4.2.5 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白藜芦醇
        4.2.6 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酶法转化虎杖苷条件优化
        4.3.2 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白藜芦醇
        4.3.3 白藜芦醇的分离纯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藜芦醇羧酸酯产品的制备及鉴定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操作步骤
        5.2.4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白藜芦醇与乙酰水杨酸成酯反应产物鉴定
        5.3.2 白藜芦醇与肉桂酸成酯反应产物鉴定
        5.3.3 白藜芦醇与亚麻酸成酯反应产物鉴定
        5.3.4 白藜芦醇与花生四烯酸/DHA成酯反应产物鉴定
        5.3.5 反应机理探讨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MALDI-TOF/TOF-MS测定结果谱图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何首乌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HSG)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何首乌
        1.1.1 何首乌概述
        1.1.2 何首乌化学成分及结构
        1.1.3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1.2 THSG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
        1.2.1 THSG理化性质
        1.2.2 THSG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
    1.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方法和体系
        1.3.1 天然前体化合物喂食
        1.3.2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前体示踪
        1.3.3 体外多酶催化
        1.3.4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5 后生物合成技术
        1.3.6 毛状根培养体系
        1.3.7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1.4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
        1.4.1 苯丙氨酸途径
        1.4.2 苯丙氨酸途径中的关键酶芪合酶
        1.4.3 生物技术应用于生产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1.4.4 苯丙氨酸途径中的修饰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悬浮细胞系快速建立及THSG含量的测定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
        2.2.2 悬浮细胞系的快速建立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悬浮细胞系遗传稳定性
        2.2.4 悬浮细胞系生长曲线和二苯乙烯苷含量HPLC测定
        2.2.5 诱导剂的添加
        2.2.6 THSG含量的UPLC-MS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何首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2.3.2 悬浮细胞系遗传稳定性
        2.3.3 悬浮细胞系生长曲线和THSG含量
        2.3.4 野生何首乌不同组织部位和组织培养细胞中THSG含量
        2.3.5 诱导剂对何首乌悬浮细胞系生长及THSG含量的影响
        2.3.6 UPLC-MS分析测定THSG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3)C标记前体示踪THSG合成生物合成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前体添加条件的优化
        3.2.2 未标记前体和13C记前体的添加
        3.2.3 样品处理
        3.2.4 目标产物初步纯化
        3.2.5 目标物质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前体添加条件的优化
        3.3.2 假定前体对何首乌悬浮细胞生长和THSG含量的影响
        3.3.3 [1-~(13)C]-L-苯丙氨酸和[~(13)C_9]-L-苯丙氨酸为前体的示踪
        3.3.4 [2,3-~(13)C_2]-丙酮酸钠为前体的示踪
        3.3.5 [~(13)C_1]碳酸氢钠为前体的示踪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多酶催化法研究THSG生物合成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粗酶的提取
        4.2.2 粗酶提取液过柱脱盐除小分子物质
        4.2.3 粗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4.2.4 聚酮反应体外催化
        4.2.5 羟基化反应体外催化
        4.2.6 糖基化反应体外催化
        4.2.7 不同底物含量对糖基转移酶催化的影响
        4.2.8 体外多酶组合催化反应
        4.2.9 产物的检测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脱盐柱除小分子效果
        4.3.2 脱盐柱处理对粗酶液蛋白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组织粗酶液体外催化白藜芦醇合成反应
        4.3.4 ~(13)C标记底物验证何首乌细胞中白藜芦醇合酶体外催化活性
        4.3.5 不同组织粗酶液体外催化白藜芦醇羟基化反应
        4.3.6 不同组织粗酶液体外催化糖基化反应
        4.3.7 不同底物浓度对块根粗酶液催化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4.3.8 体外多酶组合催化反应
        4.3.9 不同组织中各反应体外酶活与THSG含量积累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HSG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cDNA全长克隆和序列分析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总RNA提取
        5.2.2 RNA样品质量检测
        5.2.3 RACE扩增全长序列
        5.2.4 目的片段的分离回收
        5.2.5 目的片段的测序和鉴定
        5.2.6 全长序列的拼接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7 基因表达水平qPCR相对定量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总RNA质量检测
        5.3.2 RACE扩增和产物测序
        5.3.3 全长序列拼接和一级结构预测
        5.3.4 芪合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5.3.5 羟基化酶(CYP)生物信息学分析
        5.3.6 糖基转移酶生物信息学分析
        5.3.7 待测基因的RT-PCR检测分析
        5.3.8 预测THSG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写词(Abbreviation)
    附录2 ESI(–)模式下标准品的提取离子图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药多酚类化合物缓解果糖引起的慢性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综述部分
    第一章 果糖导致代谢性疾病肾脏损伤研究简况
        1 果糖吸收与代谢
        2 果糖与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
        2.1 果糖与肾脏炎症反应
        2.2 果糖与肾脏胰岛素抵抗
        2.3 果糖与肾脏氧化应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桑色素、紫檀茋与虎杖苷干预代谢性相关疾病研究简况
        1 桑色素
        2 紫檀茋
        3 虎杖苷
        参考文献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
实验部分
    第一章 桑色素、紫檀茋与虎杖苷减轻高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病理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桑色素、紫檀茋与虎杖苷降低高果糖模型大鼠血清尿酸水平
        3.2 桑色素与紫檀茋缓解高果糖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
        3.3 桑色素降低高果糖模型大鼠血清IL-1β及肌酐水平
        3.4 紫檀茋降低高果糖模型大鼠血脂、透明质酸和TGF-β1水平
        3.5 虎杖苷减轻高果糖模型大鼠蛋白尿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桑色素下调miR-330抑制SphK1/S1P/S1PR1/3轴激活缓解高果糖导致大鼠肾脏炎症反应和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
        第一节 桑色素缓解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及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和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3.1 桑色素抑制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NLRP3炎症小体激活引起的IL-1β升高
        1.3.2 桑色素抑制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NF-κB通路激活,下调IL-1β前体蛋白表达水平
        1.3.3 桑色素缓解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
        1.3.4 桑色素减轻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近端肾小管损伤
        1.3.5 桑色素降低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胞内尿酸水平
        1.3.6 桑色素抑制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引起的IL-1β升高
        1.3.7 桑色素抑制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NF-κB通路激活,下调IL-1β前体蛋白表达水平
        1.3.8 桑色素缓解高果糖处理HK-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
        1.4 讨论
        第二节 桑色素上调miR-330表达抑制SphK1/S1P/S1PR1/3轴激活而缓解高果糖引起的肾脏炎症反应和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桑色素抑制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SphK1/S1P/S1PR1/3轴激活
        2.3.2 桑色素抑制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SphK1/S1P/S1PR1/3轴激活
        2.3.3 桑色素上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及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miR-330 表达水平
        2.3.4 桑色素通过抑制SphK1/S1P/S1PR1/3轴激活缓解高果糖处理的HK-2 细胞炎症反应及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
        2.3.5 桑色素上调miR-330抑制SphK1/S1P/S1PR1/3轴激活缓解高果糖引起的HK-2细胞炎症反应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
        2.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檀茋抑制TGF-β1/TGFBR1/Smads通路激活减轻果糖代谢综合征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紫檀茋降低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体重比
        3.2 紫檀茋改善高果糖模型大鼠肾皮质胰岛素信号转导
        3.3 紫檀茋减轻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胶原沉积并下调肾皮质胶原蛋白mRNA和蛋白水平
        3.4 紫檀茋抑制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近端肾小管EMT现象
        3.5 紫檀茋改善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
        3.6 紫檀茋下调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胶原蛋白mRNA及蛋白水平,同时逆转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表型转变
        3.7 紫檀茋抑制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TGF-β1/TGFBR1/Smads通路激活
        3.8 紫檀茋抑制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TGF-β1/TGFBR1/Smads通路激活
        3.9 紫檀茋通过抑制TGF-β1/TGFBR1/Smads通路下调高果糖处理的HK-2细胞胶原蛋白水平并抑制HK-2细胞表型转变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虎杖苷通过激活Nrf2提高抗氧化能力缓解高果糖所引起的肾小球足细胞自噬增强与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第一节 虎杖苷改善由高果糖引起的mTOR介导的自噬增强所致的足细胞足突融合及裂孔隔膜蛋白表达异常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3.1 虎杖苷改善高果糖模型大鼠肾脏足细胞足突融合
        1.3.2 虎杖苷上调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表达水平
        1.3.3 虎杖苷上调高果糖处理的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表达水平
        1.3.4 虎杖苷抑制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mTOR激活、缓解自噬增强
        1.3.5 虎杖苷抑制高果糖处理的足细胞mTOR激活、缓解自噬增强
        1.3.6 虎杖苷缓解高果糖处理的足细胞mTOR介导的自噬增强
        1.4 讨论
        第二节 虎杖苷激活Nrf2改善高果糖引起的大鼠肾小球及足细胞氧化应激所致的AMPKα/p38MAPK激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虎杖苷改善高果糖模型大鼠肾小球氧化应激和高血尿酸
        2.3.2 果糖处理的足细胞ATP代谢异常,虎杖苷改善高果糖处理的足细胞高尿酸、溶酶体损伤及氧化应激
        2.3.3 虎杖苷抑制高果糖引起的大鼠肾小球AMPKα、p38 MAPK激活并增强Nrf2介导的抗氧化能力
        2.3.4 虎杖苷抑制高果糖处理的足细胞AMPKα、p38 MAPK激活并增强Nrf2介导的抗氧化能力
        2.4 讨论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后续拟开展的研究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9)紫斑牡丹主要药用成分的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紫斑牡丹的研究现状
    1.2 牡丹的药理作用
    1.3 紫斑牡丹的主要药用成分
        1.3.1 果胶
        1.3.2 白藜芦醇
        1.3.3 芍药苷
        1.3.4 丹皮酚
    1.4 植物活性成分的常用提取方法
        1.4.1 酶解法
        1.4.2 超声提取的方法
        1.4.3 微波提取方法
        1.4.4 蒸馏法
        1.4.5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4.6 回流法
    1.5 植物活性成分的常用纯化方法
        1.5.1 重结晶法
        1.5.2 大孔树脂吸附-解吸法
        1.5.3 柱层析法
        1.5.4 高速逆流色谱法
        1.5.5 液-液分配柱色谱
    1.6 牡丹的开发与利用
    1.7 本课题的研究与意义
2 微波辅助提取法从紫斑牡丹果荚中提取果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微波辅助提取紫斑牡丹果荚中果胶的过程
        2.2.2 果胶得率
        2.2.3 单因素实验
        2.2.4 工艺优化实验
        2.2.5 与其他方法做比较
        2.2.6 粉末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的选择类型
        2.3.2 液料比的影响
        2.3.3 pH值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2.3.4 微波时间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2.3.5 微波功率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2.4 响应面方法提取参数
        2.4.1 响应面值结果及其拟合模型
        2.4.2 响应面图形分析
        2.4.3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实验
    2.5 方法验证
        2.5.1 稳定性
        2.5.2 重复性
    2.6 传统方法做比较
    2.7 结构表征
        2.7.1 电镜扫描
        2.7.2 红外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超声-微波协同预处理结合酶辅助方法从紫斑牡丹籽粕中提取白藜芦醇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液相条件
        3.2.2 标准曲线的测定
        3.2.3 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
        3.2.4 酶的筛选
        3.2.5 单因素实验
        3.2.6 工艺优化实验
        3.2.7 超声微波辅助法预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酶的筛选
        3.3.2 单因素实验
        3.3.3 超声和微波对白藜芦醇的影响
        3.3.4 时间动力学
    3.4 响应面方法提取参数
        3.4.1 响应面值结果及其拟合模型
        3.4.2 响应面图形分析
    3.5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离子液体辅助微波提取和蒸馏紫斑牡丹根皮中芍药苷和丹皮酚
    4.1 实验器材与实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案
        4.2.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4.2.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4.2.3 标准曲线的配制
        4.2.4 离子液体微波提取和蒸馏过程
        4.2.5 离子液体类型的选择
        4.2.6 单因素实验
        4.2.7 传统提取方法以及时间动力学
        4.2.8 大孔树脂纯化芍药苷
        4.2.9 电镜扫描
        4.2.10 红外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的选择
        4.3.2 单因素实验
        4.3.3 萃取动力学的研究
        4.3.4 方法学验证
        4.3.5 大孔树脂纯化芍药苷
        4.3.6 丹皮酚的纯化
        4.3.7 离子液体的重复利用
        4.3.8 结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1.1.1 白藜芦醇的化学组成及性质
        1.1.2 白藜芦醇的分布
        1.1.3 生理功能与活性
        1.1.4 提取方法
        1.1.5 分离纯化技术
        1.1.6 分析检测方法
        1.1.7 白藜芦醇抗氧化活性的体外评价方法
        1.1.8 花生中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色谱条件
        2.2.2 白藜芦醇标准曲线
        2.2.3 提取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白藜芦醇高效液相图谱分析
        2.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3.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藜芦醇的抗氧化能力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3.2.2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2.3 还原性能力的测定
        3.2.4 DPPH·标准曲线的建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PPH·自由基清除率
        3.3.2 总抗氧化能力
        3.3.3 还原性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藜芦醇对DPPH自由基消除反应的动力学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 白藜芦醇浓度的影响
        4.3.3 反应级数及反应速率常数
    4.4 白藜芦醇清除DPPH·反应机理的推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脂中白藜芦醇的抗氧化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POV值的测定
        5.2.2 铁标准曲线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白藜芦醇抗氧化效果初析
        5.3.2 抗氧化动力学研究
    5.4 白藜芦醇抗氧化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STUDY ON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OF RESVERATROL FROM GIANT KNOTWEED AND ITS PROTECTIVE EFFECT ON MYOCARDIUM INJURY(论文参考文献)

  • [1]虎杖中白藜芦醇苷高效转化内生菌筛选及转化技术优化研究[D]. 邓欣蓓.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白藜芦醇延缓氧化应激诱导的心肌及内皮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D]. 杜丽根.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虎杖中白藜芦醇、大黄素、黄酮联合提取工艺研究[D]. 胡婧.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D]. 张倩. 重庆大学, 2019(01)
  • [5]树枝状大分子包载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内分布研究[D]. 李颖.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酶法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酯的合成研究[D]. 周林芳. 江南大学, 2019(04)
  • [7]何首乌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HSG)生物合成途径研究[D]. 夏晚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1)
  • [8]中药多酚类化合物缓解果糖引起的慢性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 顾婷婷. 南京大学, 2017(04)
  • [9]紫斑牡丹主要药用成分的分离工艺研究[D]. 杜新琦.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5)
  • [10]花生红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活性研究[D]. 潘润天.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大虎杖液-液提取白藜芦醇及其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