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和兴义龙的发现

贵州龙和兴义龙的发现

一、贵州龙、兴义龙发现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伟[1](2021)在《王阳明谪黔之史迹文踪》文中提出从学术思想的角度上而言,谪官龙场三载是王阳明学说思想体系之奠基时期。王阳明在漫长之居夷处困过程中不断探索生命意义及学术追求,对其所悟出之格物要旨及知行合一学理之提掇,由切近到腾离,由致用到求是;或由事功到学理,由行动到静观,沉潜反思,理论内涵得以渐次完备。本文对王阳明谪黔之史迹文踪进行了梳理阐述。

陈永萍[2](2021)在《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社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为经营西南,在今贵州地区大刀阔斧进行整治,永乐十一年(1413),对思州、思南土司进行改土归流,并在贵阳设立布政使司,标志贵州省的建立,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使得黔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社会变迁。政治上,废土司设流官,置府州县,由原来土司专制的一元社会向中央王朝统治社会转变;人口上,明代连续大规模的移民,大量汉族迁入黔东,人口增加,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融合,至清中叶汉族比重已超过当地少数民族;农业上,明朝施行军屯、民屯带来大量人口和先进的农耕技术,水利设施的陆续建设,使得贵州成片荒土得到开垦、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商业上,贵州本地丰富的矿产及木材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在贵州安居就业,同时水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乡集市的兴起带动了贵州商业贸易,在贵州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圈;文化教育上,明代贵州设司、府、州、县、卫等各级儒家官学,兴办书院、社学、义学等,开科取士,出现了“科举家族”和人才中心区域,阳明心学广泛传播,培养了大批心学后起,在全国形成了重大影响力,同时,佛教、道教在贵州大力传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寺庙、道观数量及传播范围大大提高,社会习俗改变,与中原趋同。明代黔东通过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儒释道文化等,这样持续、广泛的汉文化传播,使黔东处在大一统王朝治下,促进了黔东地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奠定了贵州的社会基础,使西南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发展。

贾峰[3](2021)在《明郑文人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阎春波,李姜丽,程龙,赵璧,邹亚锐,牛东毅,陈刚,方子晨[4](2021)在《鄂西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地层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远安张家湾嘉陵江组剖面为重点,通过对南漳和远安交界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剖面测制和多处化石点考察,重新厘定研究区内嘉陵江组岩性特征.认为研究区内的嘉陵江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更为合理,产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纹层状灰岩段位于二段顶部.通过系统化石发掘和张家湾剖面详细描述,初步查明了南漳-远安动物群的垂向分布特征:在30余米厚的纹层状灰岩段中均有海生爬行动物产出,只是丰度和分异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7组岩层相对富集,顶部最为丰富.在此基础上,通过地层对比和所有化石点综合分析,将动物群自北东向南西划分为A~D 4个区带,依次命名为绝缘区、边缘区、相对富集区和富集区,分别对应化石从无到有、丰度逐渐变化及水深逐渐加深的过程,总体上仍处于水体循环受限的台内洼地或泻湖相环境.此次查明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将为研究动物群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及其对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响应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国梁[5](2019)在《贵州士绅的形成、发展和转型研究(1413-1911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1413-1911年的贵州士绅为研究对象。用长时段的宏观视野梳理贵州士绅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同时以微观叙事的方法重点讨论清末政治变局中贵州士绅的转型。明代建省以后,贵州逐渐从“异域”转变为“旧疆”,在“内地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儒学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的推行,贵州的士绅群体得以初步形成。清代前期,贵州士绅进一步发展,他们兴办学校,参与地方文化事业,关注地方慈善,虽然清廷限制士绅的权力,但在参与地方事务的过程中,贵州的士绅群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咸同起义之后,伴随着地方秩序的失控,士绅逐渐将权力渗入军事领域。但整体而言,清末之前贵州的士绅群体始终与皇权保持一致,并利用其居于官民之间的特殊地位,兴学育才,促使儒家文化逐渐成为贵州的主流文化,在这一进程中,贵州士绅的权力也逐渐扩大。清末科举制废除之后,贵州士绅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桥梁,沉积于地域社会,开始近代转型,成为地方精英。士绅在转型的同时开始分化,部分士绅在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成为贵州革命的先驱,但更多的士绅则选择推动地方自治运动,以谘议局为主战场,同贵州地方官相抗衡,最终在辛亥革命中实现贵州地方自治。革命之前,贵州谘议局、自治学社、宪政预备会等各种政治力量已经达成妥协,形成合力。这些政治势力都以士绅群体为依托,由传统士绅转变而来。因此,贵州辛亥革命是士绅权力发展到极致后水到渠成的结果。相较于江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域士绅研究的成就斐然,很少有学者关注贵州高原上的士绅。同时,以长时段的宏观视野和微观叙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贵州士绅,能进一步拓展士绅研究的宽度和广度。不同于立足“宪政派”和“革命派”对立模式的贵州近代史研究,本文以长时段的宏观研究为基础,将视野聚焦于清末贵州的政局,从士绅转型的角度分析清末贵州政局的变化和贵州辛亥革命,为贵州近代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夏小婷[6](2019)在《冯梦龙《王阳明出身靖乱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録》是冯梦龙据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编创的王阳明传记小说,与《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合成《三教偶拈》。对冯梦龙的小说创作多集中在其“三言”作品的研究,却较少关注他在晚年编创的《三教偶拈》,尤其是他精心编撰的《靖乱録》一书。关於冯梦龙与《王阳明出身靖乱録》的研究,首先探讨冯梦龙与《靖乱録》之间的内在联繋,主要探讨《靖乱録》叙事对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政治思想、小说觐等内容的呈现。次及小说编创系列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小说成书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明社会现实、实学思潮、“三教合一”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结合冯梦龙晚年文学活动和政治经历,探讨作者的创作动机。比较《王文成公年谱》、《智囊》与《靖乱録》中对阳明叙事的差异,进一步讨论小说编创过程。再及《靖乱録》的文本分析,从人物塑造、叙事特点等方面探讨小说艺术特色。最後将《靖乱録》与《显圣记》《斩蛟记》进行比较,分析《靖乱録》的文体特征,并探察冯梦龙後期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靖乱録》是冯梦龙对晚明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个人政治理想的映射,以及他“着书立言,导愚适俗”小说观的集中呈现。对於冯梦龙後期通俗文学活动来说,《靖乱録》有着超过自身艺术价值的重要意义。

熊珍[7](2019)在《清至民国贵州民族图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上,贵州民族群体众多,清以前历代文献中都有一定的文字提及,但文字记载无法直观描述民族生活图景。有清以降,随着贵州行政区划的调整,各民族群体具体生活事宜渐为内地文人熟知,相继产生了诸多涉及贵州各民族的图志,其表现形式为一图一说,每图附简要的文字或配有诗文加以说明,用以介绍图中的民族史略、与王朝的关系、经济生产、文化习俗等详情,这种利用图画方式记录各地民族群体情况的图籍,笔者将其称为民族图志。按照这一定义,清代至民国产生的《五溪蛮图志》、(康熙)《贵州通志》卷三十《蛮僚》、(嘉庆)《皇清职贡图》卷八《贵州诸夷》、“百苗图”、《苗族调查报告》《贵州边胞风习写真》等,是研究黔省民族史、民族关系史的珍贵图志资料,引起了学界关注。故梳理和研究此类资料,对于研究西南民族史、民族关系史、西南史地有着积极意义,为深入此问题的研究,本文拟从如下六个方面对清代至民国贵州民族图志展开系统论述。第一章绪论。系统阐述本论文选题缘由,回顾贵州民族图志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指出本研究的意义和论文框架。第二章贵州民族图志概略。对《五溪蛮图志》、(康熙)《贵州通志》卷三十《蛮僚》、(嘉庆)《皇清职贡图》卷八《贵州诸夷》、“百苗图”、《苗族调查报告》《贵州边胞风习写真》等成书的历史背景、版本概况、基本内容等进行梳理,揭示其对展开论文研究的重要性。第三章民族图志与民族经济。主要是从采集与渔猎、农耕、畜牧业及农副业、手工业、林副业等方面展开论述,挖掘历史上各民族群体的生计方式内涵,揭示其生计方式的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兼容性的关系。第四章民族图志与民族习俗。从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祭祀习俗等三个方面,对图志中各民族群体的习俗展开深入探讨,以揭示贵州民族群体的习俗差异性与多元性。第五章民族图志与民族信仰。从祖先崇拜、自然宗教、巫术占卜、佛教信仰、天主教信仰等五个方面,对图志中贵州民族群体的信仰世界进行剖析,以深化贵州民族群体的文化内容。第六章结论。回顾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解决的相关问题,并阐释研究清至民国贵州民族图志中经济、习俗、信仰等内容,对于当前贵州发展生态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和谐民族关系等具有积极意义。

李寿旭[8](2018)在《贵州傩文化研究(1368-1949年)》文中认为傩文化在贵州民间流传已久、广为分布,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品类。长期以来贵州闭塞的交通条件和落后的科学文化、生产力水平造就了贵州独特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像天然的冰块紧紧包裹着孕育其中的傩文化,使其在不断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之时,始终顽固地保持着内在精髓,基本上以“活化石”的原始形态一直传承至今。作为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傩戏则由来自四川的端公戏、江苏安徽的傩戏以及当地各民族的旧有剧目杂揉而成,形式丰富古朴,具有重要的民俗和艺术价值,至今仍在该地区广为盛行。对明清、民国时期贵州傩戏和傩仪的研究,旨在发掘贵州傩信仰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习俗和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贵州傩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其给当时乃至当今社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目前学界对贵州历史上的傩文化研究呈碎片化状态,将这些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使读者可以系统地对明清民国时期傩文化的存在背景、在当时呈现的状态以及对贵州民俗发展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本文首次探讨了鸡在傩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成为贵州傩民俗中主要道具的原因。另外,本文对端公主持的傩俗活动的研究,不是从其他学者关注的艺术价值着手,而是从明清贵州方志中所见端公之“为害”着手,从侧面探析傩俗活动对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从而使读者对明清时期的贵州端公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在对历史上保留至今的傩面具研究方面,则打破了传统的主要对其外在表面形体和质地的研究,而是从制作人的文化心理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着手,探讨傩面具外在形式蕴涵的深层成因,这都是以前的相关研究中所没有涉及的或是虽有涉猎,但是没有进行详细探讨的。贵州傩文化遗产体系庞杂,从远古传承至今,囊括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多种文化糅合的复合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才能相对全面地解读贵州傩文化。解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实际应用服务,因此着眼于时代发展对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所提出的最新要求,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贵州传统傩文化的构成要素,使古老的傩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满足新时期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娱生活需求,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立足点。贵州丰富多彩的傩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与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贵州的自然资源不仅为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取材条件,而且也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共同作用塑造了贵州傩文化的整体面貌,直到今天,其仍以顽强的生命力适应着新时期的发展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的变迁,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标准化的日益增强以及旅游业的兴起,诸多品类的传统民间文化正在加速走向消亡,贵州的傩文化也不例外,相关的传承已久的绝技绝活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贵州的傩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打工使贵州傩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文娱活动的不断增多,傩戏的观众日益减少,愿学傩戏演出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傩文化的群众基础日渐减弱。因此,在现代文明的强力冲击,贵州的傩文化倍显脆弱的状况下,唯有成立由当地各级政府牵头的互动机制,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才能使贵州的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肖虹[9](2017)在《明代公文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明代的公文理论,是明人围绕公文这个主体的外在体制、内在构思、社会功用等方面形成的系列认知,它包括明人已经成熟的公文认识,明代对前代理论的推进,以及公文实践中呈现的理论自觉。对明代的公文理论进行研究,首先要从公文的实践领域切入。时代发展到明代,公文领域中呈现出了某些新特征,这些特征与明代公文理论中的新概念、新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对这些新特征的把握可以为明代公文理论的研究提供突破口。明代公文领域中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明人对历代公文大家进行的有意识梳理,并将贾谊、董仲舒、刘向、匡衡、陆贽、韩愈、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列作典范,其中对汉代的贾谊和唐代的陆贽尤为推崇,在论赞明代名公奏议时,往往以比作贾谊、陆贽为美誉。贾谊公文“恺而切”,陆贽公文“婉而庄”,两人的公文特征并不相同,但却可以统一归结为“识时务”而“本于仁义”的共同特点。明人所追求的公文其实是仁义、事理与技法的融合。我们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观照,可以提炼出明代公文理论的关键词:“体”、“法”、“经济”、“道”,它们分别代表着明人对待公文的不同关注点,并由此形成了公文的文体理论、文法理论、功用理论三大版块。若从整体上来把握,明代的公文理论呈现了微观化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在文体理论和文法理论版块,研究的方式极为细腻,同时又对公文的本质属性予以特别观照,突显了公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属性。为整体上把握明代公文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其进行了分期,在综合参看了明代社会思潮演变,以及文学理论和八股文理论分期的基础上,我们将明代公文理论划成三个时期:洪武至天顺(1368—1464)为政教论时期,成化至隆庆(1465—1572)为本体论时期,万历至崇祯(1573—1644)为新变与完善期。第一个时期的公文理论受理学的影响,注重大而宏观的研究视野,整体上讲究宗经明道,但在内部已经蕴含着向本体论转化的趋势。第二个时期主要受心学影响,公文的辨体理论、语体理论,文法理论是这个时期发展最迅速的部分,这些理论集中关注于公文本体要素,呈现微观的研究视野,代表着明代公文理论的发展进入本体论时期。第三个时期是理论发展的综合期和深化期,文体理论、文法理论在前期的基础上更在细化,且已呈现出一定的总结色彩,而在功用理论方面,公文经世致用的功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时代特色。按照现代学者对“文体” 一词的辨析,明代公文的文体理论研究实质上可以分成公文的辨体理论、语体理论、风格理论三个层次。公文辨体理论是明人围绕公文体裁的辨析所形成的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公文文种与非公文文种的区分,公文的文体特征逐步走向清晰,二是在公文内部进行的文种区分,以及这种区分所呈现的理论诉求。这个过程中,公文文体的特征得到不断突显,整体呈现出一种体类兼顾、博约而返的研究趋势,对公文文种“源出于经”与“源出于史”的探究很有启发意义。公文的语体理论是明人基于公文体裁而进行的语体选择,与公文体裁的匹配是语体选择的基本准则。明人围绕着对公文“冗”、“艰”、“华”、“空”、“浮”之弊的打压,呈现出了对“简明”、“质朴”、“务实”语体的追求,并使之与文学语体划清界限。明代公文风格论,则是明人基于前代的理论基础,围绕公文风格所形成的系列认知,这部分理论通过认知的深化可以呈现出两个层面:一是明人对公文风格影响因素的探寻,二是对常用公文风格认知的形成。其中,公文风格整体上受到体裁、时代、创作者个性三个因素的影响。文法理论是围绕公文之“法”所展开的理论研究,“法”若从字面上理解,多指具象的文章法则,但是明代公文理论中的“法”蕴含三个层次,它包括了公文写作前的充养法则,公文写作中对“理”、“辞”、“意”、“法”等概念关系的处理法则,以及具体的撰文法则。在前代的基础上,明代的公文理论形成了“积识”与“养气”的充养法则,“积识”指学识的积累,“养气”则是将学识融会消化的抽象过程,两者共同强调了前期积累的重要性。而在文法的第二个层面上,形成了“理”“辞”并重,“意”“法”相融的处理法则,在第三个层次中则是对具体的结构法、修辞格、常用写作方式的具体展现。三个层次由抽象走向具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明代公文的功用论,是明人围绕公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发挥,所形成的系列认知。公文的功能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公文的本职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功用;二是公文的辅助功能,主要表现为“明道”的功用。尤其是在“经济”功用的呈现上,明代通过大规模的公文汇编,利用公文经世致用的属性来承载文章报国的诉求,具有积极意义。总体而言,明代的公文理论已经呈现出了向现代理论过渡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文种功能分化的诉求,语言系统的简洁化,结构程式的明晰化,对公文功用性能的重视等方面,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应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予以观照。

严赛[10](2016)在《乔治·威廉·克拉克与《贵州与云南》 ——19世纪末一个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西南民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内地会传教士乔治·威廉·克拉克以及他基于自己在西南地区传教经历所撰写的论着《贵州与云南》。中国内地会作为一个在中国内地发展最久的新教组织,以其独特的传教方式,吸纳了大量基督教传教士。克拉克是中国内地会传教士之一,他出生于英国伦敦,14岁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士,之后被派往加拿大。1875年,他响应戴德生号召,回到英格兰,加入了中国内地会。此后,克拉克的一生几乎都在中国度过,他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77-1879年,克拉克游历河南、贵州、四川等十二个省;第二阶段1880-1883年,在贵州、云南等地传教;第三阶段1884-1919年,克拉克都在华北地区传教,最后葬于天津。克拉克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传教事业上,《贵州与云南》一书是克拉克在贵州、云南两省传教的见闻和思考,该书1894年完稿于天津,主要介绍云南、贵州地区的历史与民族。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括克拉克加入中国内地会;克拉克的着述;克拉克记述的贵州民族;克拉克记述的云南民族;克拉克对云南古代史的认识;克拉克对苗民起义的研究等六个章节。正文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克拉克个人经历、克拉克的着述、《贵州与云南》。第一部分考察克拉克来华的历史背景,中国内地会在华的发展状况,分析它的组织特点,并论述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间的发展情况。重点论述克拉克在中国的传教经历,通过逐渐确立自身形象和传教士形象,他将基督教教义传播到了西南地区的人民中,特别是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当中。第二部分介绍克拉克所有着述,包括与其他传教士之间往来的信件、个人专着与私人日记,并对他最具特色的论着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专题研究《贵州与云南》一书。《贵州与云南》是克拉克对其在贵州省、云南省两个地区传教的总结。全书详细介绍了云南的历史、云南和贵州的族群、贵州的苗族起义等历史,同时也记录了克拉克在这两个地区走访少数民族群体时,记录的部分民族语言。论文有以下创见:首先详细梳理了中国内地会重要成员克拉克的生平。认为克拉克不仅是第一个在云南地区建立新教联络站的传教士,推动了中国内地会向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而且也是第一个系统地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云南和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传教士,从此之后,西方政府官员、传教士、学者才开始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逐渐将传教的重心转向少数民族。其次详细评介了克拉克的着作《贵州与云南》。认为该书的贡献之一就是详细介绍了贵州23个府州81个族群,并对他们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描述。通过研读克拉克的记述,本文认为,克拉克所依据的“苗图”版本有别于国内现存的所有“苗图”,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版本。《贵州与云南》一书的第二个重大贡献就是记录了云南省16个州府的96个族群,以及这些民族各自的特点和文化习俗。克拉克参考“滇夷图”中所记载的云南民族,以及《南诏野史》中记载的民族,同时补充了本人所见过的民族。最后在分析克拉克及其着作后认为:克拉克是中国内地会派往中国的一名普通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使他的人生和成就不再普通。他的着作较为客观地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的社会风貌、生存环境,甚至具体的气象、地理数据,对今天相关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通过研读克拉克着作发现他作为传教士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他所有的这些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他所记录的这些原始文件也是为了方便以后的传教士了解中国西南地区,进一步推进基督教文化。因此,他眼中所认识的中国西南民族有着基督教传教士的局限性。

二、贵州龙、兴义龙发现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龙、兴义龙发现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2)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制度变迁
    第一节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
        一、思州地理沿革
        二、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原因
        三、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过程
    第二节 地方权力结构变动
        一、从间接到直接的政治地位
        二、从习惯法到国家法
第二章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经济变迁
    第一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面积增加
        二、水利设施增多
        三、农业产量提高
    第二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地方商业圈逐步形成
        一、商品运输网道流通
        二、种植经济作物
        三、城镇市场萌芽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工业发展
        一、汞矿业加快发展
        二、木材业兴盛
第三章 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文化教育变迁
    第一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儒学及科举发展
        一、推广各级儒学
        二、科举应试
        三、儒家区域文化形成
    第二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宗教传播
        一、佛教广泛传播
        二、道教发展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黔东社会习俗嬗变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二)专着
    (三)期刊
    (四)硕博论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鄂西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地层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典型剖面描述
2南漳-远安动物群垂向分布特征
3南漳-远安动物群横向展布特征
4结论

(5)贵州士绅的形成、发展和转型研究(1413-1911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明代贵州士绅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贵州士绅的数量统计
    第二节 贵州士绅群体形成的政治背景
    第三节 贵州士绅群体形成的文化动因
    第四节 贵州士绅群体形成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 清代前期贵州士绅的发展
    第一节 清代前期贵州地方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贵州士绅与地方教育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贵州士绅和地方公益
第三章 清末贵州士绅转型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咸同时期贵州士绅权力的扩张
    第二节 清末贵州社会环境的变化
    第三节 科举制的废除
第四章 士绅与清末贵州的新式教育
    第一节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贵州新式教育的萌芽
    第三节 清末贵州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科举废除后士绅与贵州的新式教育
第五章 清末贵州士绅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贵州士绅的观念转变与数量统计
    第二节 “留日之风,进化之机”——士绅问学路径的转变
    第三节 “倡学收材杰”——由士绅到学绅
    第四节 “圣门货殖亦称贤”——由士绅到绅商
    第五节 “英雄时事岂相违”——由士绅到地方政治精英
第六章 从“议绅”到“议员”——清末贵州士绅和地方自治
    第一节 清末立宪和地方自治的背景
    第二节 士绅与贵州谘议局
    第三节 议事会——地方自治的探索
第七章 “公党之个人”——清末贵州政党中的士绅
    第一节 清末立宪和自治背景下的贵州政党
    第二节 贵州士绅和自治学社
    第三节 贵州士绅和宪政预备会
结论
    一、士绅研究视野下的贵州辛亥革命
    二、贵州士绅和云南、湖南士绅的比较
    三、贵州士绅的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冯梦龙《王阳明出身靖乱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 冯梦龙与《靖乱録》
    (一) 墨憨斋与冯梦龙
    (二) 《靖乱録》与冯梦龙思想内容
    (三) 《靖乱録》与冯梦龙的小说观
二 《靖乱録》的编创
    (一) 《靖乱録》的成书与编创
    (二) 《靖乱録》的取材与编创
三 《靖乱録》的文本分析
    (一) 靖乱纪事
    (二) 人物塑造
    (三) 叙事特点
四 《靖乱録》与《三教偶拈》
    (一) 《靖乱録》与冯梦龙“三教合一”思想
    (二) 《靖乱録》与《显圣记》《斩蛟记》的差异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清至民国贵州民族图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贵州民族图志国内外研究回顾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贵州民族图志概略
    第一节 《五溪蛮图志》
    第二节 (康熙)《贵州通志·蛮僚》
    第三节 (嘉庆)《皇清职贡图·贵州诸夷》
    第四节 “百苗图”
    第五节 《苗族调查报告》
    第六节 《贵州边胞风习写真》
第三章 贵州民族图志与民族经济
    第一节 采集与渔猎
    第二节 农耕经济
    第三节 畜牧业及农副业
    第四节 手工业
    第五节 林副业
第四章 贵州民族图志与民族习俗
    第一节 婚姻习俗
    第二节 丧葬习俗
    第三节 祭祀习俗
第五章 贵州民族图志与民族信仰
    第一节 祖先崇拜
    第二节 自然宗教
    第三节 巫术占卜
    第四节 佛教信仰
    第五节 天主教信仰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贵州傩文化研究(1368-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傩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二、论文选题的由来和意义
        (一) 论文选题的由来
        (二) 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关于“贵州地戏”的研究
        (二) 关于贵州傩坛活动的研究
        (三) 对端公的研究
        (四) 关于“贵州傩面具”的研究
        (五) 关于“鸡在傩俗中的功用”研究
    四、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五、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贵州傩文化的孕育
    第一节 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泛神情结下贵州傩文化的产生
        一、贵州先民泛神思想的产生
        二、贵州先民对自然界的人格化依恋
    第三节 青铜饕餮图纹与夜郎文化
    第四节 牂牁、夜郎二国与楚国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本章总结
第二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贵州地戏
    第一节 地戏的形成
        一、历代尤其是明代以来统治者的大规模贵州移民
        二、地戏的渊源
        三、屯堡人传入贵州的傩俗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贵州地戏的盛行
        一、明清时期关于地戏的文献
        二、清代关于地戏的画作
        三、地戏的剧目
    第三节 地戏中对三国人物的崇拜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冲傩还愿”下的贵州傩坛活动
    第一节 傩坛戏的分布
    第二节 “冲傩还愿”习俗的来历与仪式
    第三节 “冲傩还愿”习俗中的娱乐性和功利性
    第四节 “冲傩还愿”的仪式诉求和表达方式
        一、排解生活压力
        二、文化习惯的压力驱使
    第五节 “冲傩还愿”仪式的意义
        一、重建交感认知
        二、重建生命历程
        三、重塑道德秩序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傩文化下的贵州端公
    第一节 贵州端公活动的由来
        一、端公名称的衍变
        二、贵州原有的巫文化底蕴
        三、四川端公活动的传入
        四、明清时期贵州端公活动的盛行
    第二节 从贵州史志所见端公之为害评傩活动历史价值
        一、清政府对端公活动的打压
        二、明清贵州史志所见端公之为害
        三、明清时期端公主持的傩活动在贵州难以彻底取缔的原因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贵州傩文化中的傩面具
    第一节 自然形态对傩面具造型和色调的影响
    第二节 贵州傩面具中的宗教性与艺术性
        一、傩面具的宗教性
        二、傩面具中的艺术性
        三、宗教性与艺术性在傩面具中的融合
    第三节 傩面具在贵州傩活动中长期传承的原因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傩文化中的贵州鸡民俗
    第一节 鸡在贵州傩文化中的功能
        一、用作祭祀的贡品
        二、充当巫术等民俗活动的道具
        三、信物功能
        四、鸡的其他民俗功能
    第二节 鸡在贵州民俗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本章总结
第七章 贵州傩活动的组织与功能
    第一节 贵州傩活动的组织方式
    第二节 贵州傩的民俗功能
        一、精神支持
        二、调解功能
        三、传承文化
    本章总结
第八章 贵州傩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第一节 汉族傩文化对布依族等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端公活动的传入对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二、端公影响下的布依民族起义
    第二节 贵州与湖南傩文化的民间交流
    第三节 贵州地戏对云南关索戏的影响
        一、两地的傩事活动都有敬拜五显神的程式
        二、两地的傩戏演出中都有祭祀药王的情节
        三、云南的关索戏很有可能来自于贵州地戏
        四、云贵间都有以关索命名的山岭等自然景观和庙宇等历史遗迹
    本章总结
第九章 贵州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贵州傩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傩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二、傩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三、傩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四、傩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
    第二节 贵州傩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傩文化传承中的模式性
        二、贵州傩文化传承中的变异性
        三、贵州傩文化传承的世俗化和娱乐化倾向
        四、傩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五、贵州傩文化遗产的传承措施
    本章总结
结语
附录: 中外学者对巫术心理层面作用机制的探析
参考文献
致谢

(9)明代公文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公文理论与文章学理论、文学理论间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四、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框架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从实践中呈现的理论特征
    第一节 对前代公文大家的关注
        一、贾谊公文“恺而切”
        二、陆贽公文“婉而庄”
    第二节 明代公文理论的关键词
        一、关键词:“体”
        二、关键词:“法”
        三、关键词:“经济”
        四、关键词:“道”
    第三节 明代公文理论的新特点
        一、呈现微观化的研究视角
        二、对公文本质属性的挖掘
第二章 明代公文理论的分期
    第一节 洪武至天顺(1368—1464):明代公文理论的政教论时期
        一、明道与宗经
        二、语体与文体
    第二节 成化至隆庆(1465—1572):明代公文理论的本体论时期
        一、心学兴起与公文本体论
        二、文学流派与公文文法论
    第三节 万历至崇祯(1573—1644):明代公文理论的新变与完善期
        一、实学思潮下的公文实用观
        二、理论研究的精细化
第三章 明代公文的文体理论研究
    第一节 明代公文的辨体理论
        一、公文文种与非公文文种的区分
        二、公文文种之间的区分
        三、公文辨体理论呈现的特点
        四、公文辨体理论发展的诱因与影响
    第二节 明代公文的语体理论
        一、简明:对公文繁涩之病的打压
        二、质朴:对公文用语的去文学化
        三、务实:对公文虚浮之病的控制
        四、公文语体理论与公文实践的交互关系
    第三节 明代公文的风格理论
        一、因体而异:“体格明则规矩正”
        二、因人而异:“诸家有材气之别”
        三、因时而异:“文章与时高下”
        四、对热门文种风格认知的形成
        五、公文风格论的附属性质
第四章 明代公文的文法理论研究
    第一节 “积识”与“养气”的基础充养法则
        一、“积识”法
        二、“养气”法
    第二节 “学法秦汉”与“学法唐宋”的文论法则
        一、秦汉派与字句修辞法
        二、唐宋派与篇章布局法
        三、“理”“辞”并重与“意”“法”相融
    第三节 依托于公文评点的绳墨法则
        一、结构法
        二、修辞格
        三、常用写作方法
    第四节 明代公文文法论发展的因与果
        一、对前代理论的延续
        二、科举取士的刺激
        三、公文文法论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明代公文的功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公文的“经济”功用
        一、公文“经济”观的普及
        二、实用是“经济”功用的核心
        三、公文救国的诉求
        四、公文“经济”功用呈现的特征
    第二节 公文的“明道”功用
        一、从文道关系看公文“明道”
        二、公文“明道”的方式
        三、公文“明道”与其他理论间的关系
结语:明代公文理论的发展与局限
    第一节 明代公文理论向现代理论的过渡
        一、文种功能的分化诉求
        二、语言系统的简洁化
        三、结构程式的明晰化
        四、对公文功用性能的重视
    第二节 明代公文理论的局限性
        一、文人化色彩过于浓重
        二、理论体系缺乏稳定性
        三、理论倡导者与推行者身份的错位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乔治·威廉·克拉克与《贵州与云南》 ——19世纪末一个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西南民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一章 克拉克与中国内地会
    第一节 青年时期的克拉克
    第二节 加入中国内地会
        一、中国内地会在华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内地会在华的发展过程
        三、在华中国内地会的主要特点
        四、中国内地会与西南少数民族
    第三节 克拉克在中国的经历
        一、早期游历传教时期
        二、西南定居传教时期
        三、华北定居传教时期
    小结
第二章 克拉克的着述
    第一节 克拉克着述概况
        一、传教士往来信件
        二、中国文化研究着述
        三、克拉克的私人日记
    第二节 《贵州与云南》述评
        一、《贵州与云南》内容简介
        二、《贵州与云南》的特点
    第三节 其他相关着述述评
        一、《云南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述评
    小结
第三章 克拉克记述的贵州民族
    第一节 贵州的民族
        一、贵州民族分布
        二、贵州主要民族及其识别
        三、对克拉克记述的分析与推测
    第二节 黑苗
        一、史书中的黑苗
        二、克拉克调查的黑苗
    小结
第四章 克拉克记述的云南民族
    第一节 云南的民族
        一、云南民族分布
        二、云南主要民族及其识别
        三、对克拉克记述的推测与分析
    第二节 大理的环境与气候
        一、大理的环境
        二、大理的气候
    小结
第五章 克拉克对云南古代史的认识
    第一节 白子国
        一、南诏与大理国的历史
        二、克拉克文本中体现的历史观
    第二节 穆罕默德咸阳王赛典赤事迹
        一、克拉克记述的穆罕默德咸阳王
        二、克拉克记述咸阳王的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克拉克对苗民起义的研究
    第一节 苗民起义的历史叙述
        一、克拉克记述的康熙年间苗民叛乱(1662-1722年)
        二、克拉克记述雍正期间的苗民叛乱(1722-1734年)
        三、克拉克记述乾隆年间的苗民叛乱(1739年)
    第二节 对克拉克记述苗民起义的历史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乔治·威廉·克拉克相关照片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贵州龙、兴义龙发现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王阳明谪黔之史迹文踪[J]. 张克伟.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1(02)
  • [2]明代思州土司改土归流与黔东社会变迁研究[D]. 陈永萍.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明郑文人群体研究[D]. 贾峰.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4]鄂西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地层分布特征[J]. 阎春波,李姜丽,程龙,赵璧,邹亚锐,牛东毅,陈刚,方子晨. 地球科学, 2021(01)
  • [5]贵州士绅的形成、发展和转型研究(1413-1911年)[D]. 王国梁. 云南大学, 2019(09)
  • [6]冯梦龙《王阳明出身靖乱録》研究[D]. 夏小婷. 云南大学, 2019(03)
  • [7]清至民国贵州民族图志研究[D]. 熊珍. 贵州大学, 2019(09)
  • [8]贵州傩文化研究(1368-1949年)[D]. 李寿旭.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9]明代公文理论研究[D]. 肖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乔治·威廉·克拉克与《贵州与云南》 ——19世纪末一个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西南民族[D]. 严赛.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贵州龙和兴义龙的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