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目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

遮目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

一、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陶永寿,杨小立,庞强,张玉麟[1](2019)在《土塘南美白对虾与鯻鱼混养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开展南美白对虾与鯻鱼混养试验,利用生态位互补原理,搭配养殖市场价格较好的水产品种进行了两次养殖试验,对虾成活率为72.7%,鱼成活率为53.8%,有效防控对虾病害,提高了综合产出。

陆珠润,王琼毓,陆文燕,贝亦江,陈明方,周凡[2](2019)在《“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混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提高南美白对虾淡水池塘养殖综合效益,开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生态混养模式与技术研究。[方法]试验采用10口池塘(5.33 hm2),共设计3种不同放养密度,其中T1组4口塘(2.00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45.0万尾/hm2、罗氏沼虾30.0万尾/hm2;T2组2口池塘(共1.33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60.0万尾/hm2、罗氏沼虾15.0万尾/hm2;T3组4口塘(共2.00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75.0万尾/hm2、罗氏沼虾7.5万尾/hm2。3组均再放养鳗鲡300尾/hm2。[结果]T1组平均产值25.65万元/hm2,平均利润12.75万元/hm2;各组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T1组、T3组、T2组,投入产出比从大到小依次为T1组(T3组)、T2组;各组虾类养殖整体存活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1组、T2组、T3组。[结论]"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池塘混养是一种可行的养殖模式,推荐以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放养密度1.5∶1,虾苗总放养密度以75.0万尾/hm2为宜。

刘庆明,骆大鹏,邱名毅,周海珠,赵志英[3](2018)在《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生态高效混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虱目鱼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并获得较为稳定的养殖效果。[方法]通过优化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混养的投放规格、顺序、密度比等,利用二者生态位差异,提高水体利用率。同时,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引入水生植物空心菜等,优化微生态制剂使用方法。[结果]收获虱目鱼平均规格0.52 kg/尾,单产5 010 kg/hm2,成活率43%;收获南美白对虾平均规格90只/kg,单产6 795 kg/hm2,成活率51%。[结论]生态混养模式能够显着提高单位水体养殖效率,同时实现养殖生态环保、达标排放的目的。

潘清清,陈萍,范建勋,董礼辉,钱冬[4](2015)在《南美白对虾与虱目鱼生态混养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文中认为三门县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三门湾畔,是浙江省养殖重点县。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在三门县养殖迅速发展,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方式主要以集约化单养为主,单位养殖面积放养密度高,饲料投放强度大,容易出现养殖池富营养化等情况,使得南美白对虾病害逐渐加剧,极大影响了南美白对虾的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有效改善养殖池富营养化又对南美白对虾无影响的套养品种,以改善南美白对虾的健康状况。虱目鱼俗称遮目鱼、麻虱鱼、国姓鱼等,是一种广盐性热带鱼类,其生态习性和适应环境与南美白对

赵永锋,宋迁红[5](2014)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概况及病害防控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是当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甲壳类养殖品种,1990-2010年,世界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由10万吨增长到270万吨,年均增长达135%,成为发展最快的养殖品种。2012年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总产量达145万吨,占对虾养殖产量85%,产值超过300亿元,是单一品种总产量和产值最高的甲壳类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适盐度广,可在咸淡水和淡水地区养殖,加之生长迅速、出肉率高,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得到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总产量达69.07万吨,占淡水虾养殖总产量的42.4%。但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发病非常严重,而且时间长,损失惨重。特别从2010年开始,放苗不久即开始发病,排塘率非常高。在一些地区发病率达80%以上。据报道,2013年在广州番禺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仅20%,其余60%亏本、20%保本。这种情况在华南地区都普遍存在,这一年虾饲料销售量也减少20%。而虾价不断升高,在广东,虾塘收购价平均为46元/千克左右。虾价高升正是虾病严重、产量减少造成,此外近几年均出现虾苗滞销、虾塘降租、虾加工厂高价收虾或无虾可收等现象。由于连年的虾病,有些虾农连年亏本,退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有些虾农则把虾塘改养鱼或其他养殖品种,对虾养殖面积有减少的迹象。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整体效益偏差,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若养殖成功赚大钱,若养殖失败则亏老本,甚至破产。因此我们邀请了长年在基层做对虾技术服务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李生先生和近几年一直关注南美白对虾病害问题的宁波大学钱冬教授以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冯东岳先生,试图从对虾养殖技术以及病害两方面来解读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低的原因。

谈灵珍,童志耿,张卫祥,沈凯伟[6](2014)在《台湾虱目鱼试养小结》文中研究说明在台湾省渔业产品中,虱目鱼是最有代表性的食用鱼种之一,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台湾省虱目鱼各部位生鲜或加工制成品都有其完整的销售市场,甚至鱼鳞也可作为胶原蛋白化妆品原料,这些市场优点是其他鱼种无法取代的。为了引进推广台湾虱目鱼在嘉兴市南湖区养殖,我们从绍兴中天水产研究所的养殖基地引进该品种在本地进行试养,通过研究其生长特性,总结出一套完整、实用的台湾虱目鱼养殖技术,为我区开发台湾虱目鱼养殖提供技术保障。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裴宇[7](2012)在《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池塘生态因子及能量收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比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Linnaeus)混养池和对虾单养池的水体理化指标、浮游生物种类、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收支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研究分析了虾鱼混养模式对对虾池塘养殖的影响,为探索新的对虾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池塘和对虾单养池塘为研究对象,依据《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4—2007)中的实验方法,对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池塘和对虾单养池塘水体的理化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混养池塘中温度、盐度、pH和溶解氧(DO)与单养池塘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保证每天开启增氧机的条件下,混养池中溶解氧略高于单养池;两池塘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且在养殖过程中均呈现上升趋势,在后期上升趋势变快,但混养池上升趋势较缓。两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基本相同,前期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后期以蓝藻和绿藻为优势种群。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4.108个cell/L和1567.9ind/L;单养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1.108个cell/L和2055ind/L;混养池塘中的浮游植物丰度在后期显着大于单养池塘(P<0.05),而浮游动物丰度则显着小于单养池塘(P<0.05)。实验期间,太阳辐射总能为1345.08MJ.m-2。混养池塘和单养池塘的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29%和0.26%,两者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混养池与单养池的光合能转化效率分别为1.07MJ.m-2和0.95MJ.m-2,前者比后者提高了12.63%(P<0.05)。混养池塘饲料能转化效率、总能量转化效率和单位净产量总饲料能分别高于单养池塘0.31%、7.4%和3.46%(P>0.05),而单位净产量总耗能低于单养池1.26%(P>0.05)。养殖过程中,混养池沉积物能量是0.75MJ.m-2,占总输入能量的2.40%,单养池沉积物能量是1.26MJ.m-2,占总输入能量的到4.30%,混养池中的沉积物能量与单养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混养池塘中对虾体重和体长均略高于单养池塘,但两者间无显着差异。混养池塘对虾产量550kg,金钱鱼增重24.67%,利润为4321元;单养池塘对虾产量530kg,利润为2196元,前者比后者利润增长46.67%。表明金钱鱼与凡滨对虾混养可有效改善水体环境,平衡水中浮游生物量,提高能量转化率,增加经济收益。

施振宁,柏张春[8](2011)在《混养锦鲤对微咸水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6口面积均为0.4 hm2的微咸水池中养殖凡纳滨对虾,密度为7.5×105尾/hm2,其中4口混养锦鲤,密度分别为1500、3000、60001、2 000尾/hm2,研究混养锦鲤对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混养池水质比较稳定,透明度、NH4+-N和NO2--N波动幅度较小且数值较低,混养池对虾平均产量为3345 kg/hm2,比单养池平均产量2268 kg/hm2高47.5%,其中混养锦鲤3000尾/hm2的池虾产量最高,达到3765 kg/hm2。

孔谦[9](2010)在《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中精养池的理化生物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高集约、高产量、高效益的对虾精养模式逐渐成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主要对虾养殖模式,但是由于其养殖密度大,管理难度高,往往存在池塘残饵多、水环境易恶化,流行病易暴发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对虾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比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池和单养池的水体理化指标、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微生物数量、对虾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研究分析了虾鱼混养模式对对虾池塘养殖的影响,为探索新的对虾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实验以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池塘和凡纳滨对虾单养池塘为主要研究对象,两个池塘都为精养池塘,相同配置,统一管理。实验依据《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4—2007)中的实验方法,分别对虾鱼混养池和对虾单养池水体的理化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活性磷、亚硝酸氮、硝酸氮和铵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混养池塘水体的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氮、硝酸氮、铵氮,与单养池塘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温度、盐度变化几乎完全一致,pH值、溶解氧受到较多人为因素影响,三种氮的含量在中后期都较高。COD、悬浮物、活性磷在养殖的中后期,具有显着差异(P<0.05),前期无显着差异(P>0.05)。COD和悬浮物在养殖过程中都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活性磷表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采用分光光度法对两种养殖模式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浮游藻类的种类数量、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进行了计数统计。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浮游藻类数量,在养殖的前期和中期,无显着差异(P>0.05);在养殖的后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混养池塘叶绿素a和浮游藻类数量显着大于单养池塘。在浮游藻类种类上,混养池塘具有相对优势种所占比例较小,浮游藻类多样性较好的特点。两种养殖模式下,整个养殖过程异养菌的数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弧菌的数量,前期无显着差异(P>0.05),中后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混养池的弧菌数量一直低于同期单养池。从虾鱼混养对对虾产品的安全性以及池塘中重金属的分布和流动角度出发,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池塘水体、对虾肌肉、鲻鱼肌肉、底泥以及饲料中的Mn、Cu、Cd三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混养和单养两种模式下,混养模式对三种金属在水体和肌肉中的含量无显着影响。混养池塘的水中和对虾肌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渔业水质和水产品安全要求,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是安全的养殖模式。通过测定养殖中后期,两个池塘对虾体长、体重的变化,比较了混养养殖模式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虾混养池塘和对虾单养池塘凡纳滨对虾的体重、体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养殖末期混养池塘的对虾体重、体长略大于同期单养池塘,但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混养模式对对虾个体生长的影响较小。在养殖效益方面,经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混养池塘对虾产量为6625kg,单位产量为1656kg/1000m2,鲻鱼产量为1350kg,单位产量为337.5kg/1000m2,混养池塘的利润为26015元/1000m2;单养池塘对虾产量为3703kg,单位产量为1596 kg/1000m2,单养池塘的利润为22590元/1000m2。混养池塘比单养池塘,每1000 m2增加了3424元的利润,增效15.2%,虾鱼混养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郑冠雄,陈基新,郭泽雄[10](2003)在《高位池地膜鱼虾混养试验》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3月27日~8月7日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耶湾对虾养殖场采用高位池铺地膜进行南美白对虾和鲻鱼混养试验。试验结果: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934kg/667m2,鲻鱼平均单产40kg/667m2,平均利润1.68元/667m2;该养殖模式对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和增产增收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土塘南美白对虾与鯻鱼混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购虾苗
2 投苗时间
3 养殖管理
    3.1 水质管理
    3.2 饲料投喂
    3.3 科学管理
4 无公害低成本用药
5 收获情况
6 结论

(2)“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混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场概况
    1.2 养殖试验设计
        1.2.1 密度设计。
        1.2.2 苗种选择。
        1.2.3 投饲管理。
        1.2.4 水质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生态高效混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1.2 池塘的准备
    1.3 苗种的选择
    1.4 苗种的投放
    1.5 养殖管理
        1.5.1 水质管理。
        1.5.2 饲料投喂。
        1.5.3 日常管理。
        1.5.4 病害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情况
    2.2 效益分析
        2.2.1 经济效益。
        2.2.2 生态效益。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3.1 本地虱目鱼种质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3.2 虱目鱼加工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3.3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发展滞后
    3.4池塘生态系统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

(4)南美白对虾与虱目鱼生态混养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6)台湾虱目鱼试养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条件和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7)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池塘生态因子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凡纳滨对虾和金钱鱼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
        1.1.1 凡纳滨对虾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1.1.2 金钱鱼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况
        1.2.1 凡纳滨对虾单养现况
        1.2.2 对虾混养模式现状
        1.2.3 虾鱼混养的研究现状
    1.3 影响对虾养殖的因素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池塘的管理与养殖
        2.1.2 主要仪器
        2.1.3 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物理指标
        2.2.2 化学指标
    2.3 讨论
3 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池塘的管理与养殖
        3.1.2 主要仪器
        3.1.3 浮游生物的采集
        3.1.4 浮游生物的定性、定量
        3.1.5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浮游植物
        3.2.2 浮游动物
    3.3 讨论
4 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池塘生态能量收支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池塘的管理与养殖
        4.1.2 主要仪器
        4.1.3 沉积物及生物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4.1.4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4.1.5 能量计算公式
        4.1.6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能量折算系数
        4.2.2 太阳辐射能及光合作用效率
        4.2.3 两池塘能量的输入与输出
        4.2.4 两池塘的沉积物能量
        4.2.5 两池塘能量的转化效率
    4.3 讨论
5 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虾混养养殖效果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池塘的管理与养殖
        5.1.2 主要仪器
        5.1.3 材料来源
        5.1.4 测定方法
        5.1.5 统计方法
    5.2 结果
        5.2.1 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
        5.2.2 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收益
    5.3 讨论
        5.3.1 对虾生长情况分析
        5.3.2 经济效益分析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混养锦鲤对微咸水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点、时间及环境条件
        1.1.2 苗种及来源
    1.2 方法
        1.2.1 养殖前准备工作
        1.2.2 放苗
        1.2.3 日常管理与水质监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
        2.1.1 透明度
        2.1.2 氨氮
        2.1.3 亚硝酸氮
    2.2 病情、产量、出池规格、成活率及效益
        2.2.1 病情
        2.2.2 产量
        2.2.3 出池规格和成活率
        2.2.4 成本与效益
3 讨论
    3.1 混养对水质的影响
    3.2 混养对成活率和出池规格的影响
    3.3 混养对产量的影响

(9)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中精养池的理化生物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凡纳滨对虾和鲻鱼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
        1.1.1 凡纳滨对虾的分类地位
        1.1.2 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1.1.3 鲻鱼的分类地位
        1.1.4 鲻鱼的生物学特性
    1.2 对虾单养模式
        1.2.1 对虾单养模式的现状
        1.2.2 对虾单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3 对虾混养模式
        1.3.1 对虾混养模式现状
        1.3.2 虾鱼混养的研究现状
    1.4 影响对虾养殖的因素
        1.4.1 理化因子
        1.4.2 生物因子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水体理化因子的检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的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
        2.1.1.1 采样时间
        2.1.1.2 采样地点
        2.1.1.3 养殖情况
        2.1.2 主要仪器
        2.1.3 水样的采集及处理
        2.1.3.1 水样的采集
        2.1.3.2 水样处理
        2.1.4 方法
        2.1.4.1 水体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1.4.2 数据的处理
    2.2 结果
        2.2.1 温度
        2.2.2 盐度
        2.2.3 溶解氧(DO)
        2.2.4 PH 值
        2.2.5 COD
        2.2.6 悬浮物(SS)
        2.2.7 活性磷酸盐
        2.2.8 亚硝酸氮
        2.2.9 硝酸氮
        2.2.10 铵氮
    2.3 讨论
        2.3.1 温度
        2.3.2 盐度
        2.3.3 溶解氧(DO)
        2.3.4 pH
        2.3.5 化学需氧量(COD)
        2.3.6 悬浮物(SS)
        2.3.7 活性磷酸盐
        2.3.8 铵氮、亚硝酸氮、硝酸氮
    2.4 小结
3 水体中生物因子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的采集
        3.1.1.1 叶绿素水样的采集
        3.1.1.2 浮游植物水样的采集
        3.1.1.3 微生物水样的采集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2.1 试剂
        3.1.2.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叶绿素的测定
        3.1.3.2 浮游植物的测定
        3.1.3.3 水中微生物的测定
    3.2 实验结果
        3.2.1 叶绿素的测定结果
        3.2.2 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检测结果
        3.2.3 微生物的测定结果
        3.2.3.1 异养菌的变化
        3.2.3.2 弧菌的变化
    3.3 讨论
        3.3.1 叶绿素
        3.3.2 浮游植物
        3.3.2.1 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化
        3.3.2.2 浮游植物的种类
        3.3.2.3 两池塘的比较
        3.3.3 微生物
        3.3.3.1 异养菌
        3.3.3.2 弧菌
    3.4 小结
4 重金属离子检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剂
        4.1.2 样品
        4.1.3 仪器
        4.1.4 方法
        4.1.4.1 样品的制备
        4.1.4.2 样品的消化
        4.1.4.3 样品的测定
    4.2 结果
        4.2.1 锰含量的测定结果
        4.2.2 铜含量的测定结果
        4.2.3 镉含量的测定结果
        4.2.4 重金属分布的测定结果
    4.3 讨论
        4.3.1 锰的含量变化
        4.3.2 铜的含量变化
        4.3.3 镉的含量变化
        4.3.4 重金属分布
    4.4 小结
5 鱼虾混养模式养殖效果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来源
        5.1.2 主要仪器
        5.1.3 方法
        5.1.3.1 数据测定
        5.1.3.2 数据的处理
    5.2 结果
        5.2.1 体长
        5.2.2 体重
        5.2.3 体长和体重的关系
        5.2.4 经济效益
    5.3 讨论
        5.3.1 对虾生长情况分析
        5.3.2 养殖效益分析
        5.3.2.1 经济效益
        5.3.2.2 养殖稳定性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10)高位池地膜鱼虾混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条件
    2.苗种来源
    3. 试验方法
        (1)放养前准备
        (2)鲻鱼苗的标粗
        (3)苗种放养
        (4)饵料投喂
        (5)日常管理
        (7)病害防治
        (8)养殖废水处理
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1.
    2.
    3.
    4.
    5.
    6.

四、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塘南美白对虾与鯻鱼混养试验研究[J]. 陶永寿,杨小立,庞强,张玉麟. 山西农经, 2019(22)
  • [2]“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混养模式研究[J]. 陆珠润,王琼毓,陆文燕,贝亦江,陈明方,周凡.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4)
  • [3]虱目鱼与南美白对虾生态高效混养模式研究[J]. 刘庆明,骆大鹏,邱名毅,周海珠,赵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4)
  • [4]南美白对虾与虱目鱼生态混养模式的建立和应用[J]. 潘清清,陈萍,范建勋,董礼辉,钱冬. 科学养鱼, 2015(05)
  • [5]南美白对虾养殖概况及病害防控措施[J]. 赵永锋,宋迁红. 科学养鱼, 2014(07)
  • [6]台湾虱目鱼试养小结[J]. 谈灵珍,童志耿,张卫祥,沈凯伟. 科学养鱼, 2014(02)
  • [7]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池塘生态因子及能量收支的影响[D]. 裴宇. 广东海洋大学, 2012(03)
  • [8]混养锦鲤对微咸水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的影响[J]. 施振宁,柏张春. 水产科学, 2011(09)
  • [9]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中精养池的理化生物因子的研究[D]. 孔谦. 广东海洋大学, 2010(05)
  • [10]高位池地膜鱼虾混养试验[J]. 郑冠雄,陈基新,郭泽雄. 海洋渔业, 2003(04)

标签:;  ;  ;  ;  ;  

遮目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