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接地试验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

防静电接地试验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对防静电地面测试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1](2021)在《航天产品静电防护管理与过程控制》文中提出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卫星、飞船等发射愈加频繁,在轨航天产品逐年增多。相较普通电子产品,航天产品具有投入成本高、发射后不便维修、维护等特点,要求其必须满足高可靠的质量要求。随着航天产品功能复杂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普遍应用,静电放电对产品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阐述静电的产生和危害的基础上,文章介绍了航天产品静电防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航天产品研制过程的静电防护控制。结合工程实际重点说明了单板研制,装配、总装及试验,环境试验等环节的静电防护控制需要注意的问题。为航天产品的静电防护提供参考,也为提升中国航天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

张雪钰[2](2021)在《通用型综合等效设备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综合等效设备主要用于模拟弹上测控设备和外系统设备,实现弹上和弹地的接口及功能仿真,模拟弹上设备时实现弹地接口的全覆盖测试,模拟外系统设备时实现弹上接口的信号模拟,这对于弹上设备可靠性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规的等效设备往往针对特定的测试对象,功能固定,接口较少,升级和维护过程繁琐,且一套等效设备包含工控机、显示屏、键盘、电缆等,不利于多场合的调度。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一种能涵盖更多功能需求,同时具备通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便携综合等效设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考虑可靠性、便携性和可扩展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基于CPCI总线的便携式综合等效设备的方案。设备使用一体化标准多槽3U CPCI机箱,将屏幕、键盘和系统控制器均集成在工控机中,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和可扩展性;采用PCI总线保证了数据链路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信号类型进行板卡区分,完成了开关量板卡、数字量RS422板卡、LVDS板卡、模拟量板卡的硬件设计。每块板卡均采用FPGA作为主控芯片,采用PCI9054作为桥接芯片,由于等效器输出信号繁多,在设计时考虑差分信号、高速信号及电气隔离等需求,提高硬件电路的可靠性。设备配合板卡参数可配置的上位机软件,辅助综合等效器进行激励信号的输出及数据采集分析工作,提高设了设备的通用性。采用专用测试工装,对各板卡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综合等效器可根据上位机配置实现对应接口信号的输出及信号采集功能,设计内容符合各项需求。同时该设备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够极大的缩短同类设备的研发周期,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梁昭[3](2020)在《基于双峰分布飘移沉积模型的风幕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农药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虽然农药是防治病虫草害不可缺少的一环且对粮食生产安全等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农药过量使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生产成本的增加。风幕防飘移系统是能够有效减少药液飘失、提高农药利用率的设备系统,但目前风幕系统的设计大多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相关理论不够完备,对施药环境的复杂性考虑较少。本文以雾滴在侧风下飘移沉积分布规律为基础,建立了雾滴飘移沉积分布模型,进行了飘移沉积模拟预测来寻找多种喷雾因素对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通过模糊控制策略来提高风幕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雾滴飘移沉积分布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双峰分布的雾滴飘移沉积分布模型,以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特征值对雾滴沉积分布进行描述,系统分析了沉积分布随喷雾高度、喷雾压力和侧风速度这些条件变化的规律,并探究了静电喷雾对于该规律的影响,发现通过静电喷雾技术获得的荷电雾滴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气流胁迫作用的影响而发生飘移。基于双峰分布的雾滴飘移沉积分布模型及其变化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学模型和控制思路。(2)通过蒙特卡罗法建立了雾滴飘移沉积分布的预测模拟,能够实现雾滴的落点模拟预测并以此得到雾滴的飘移沉积分布情况。通过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于普通扇形喷头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均值不超过3%;对于IDK防漂移系列喷头,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均值不超过6%;对于静电喷雾喷头,虽然基于蒙特卡罗法进行的沉积分布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均值比无静电场的时候提高了5%,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略有降低,但仍能有效地对荷电雾滴在风胁迫中的沉积运动进行模拟预测。(3)通过试验和模拟预测,分析了多向侧风对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为了减小这种影响,提高风幕系统的有效性,设计了基于拉瓦尔效应和拉瓦尔喷管结构的导流板对风向进行短距离纠正,使沉积区域的气流场风向变为正向侧风,而在横向上的速度为0m/s。通过CFD仿真技术和实际试验验证了导流组的风向纠正效果,并对比了类拉瓦尔导流组与常规导流组所形成的气流场,结果表明类拉瓦尔结构的导流组所获得的气流场更加均匀,气流场速度变异系数更小。(4)通过对双峰分布雾滴飘移沉积模型的分析,以双峰沉积比和沉积尾长两个量来表示雾滴飘移沉积分布的集中性和长尾性。这两个量的取值越小,说明雾滴沉积分布越集中,雾滴因飘移作用形成的尾部沉积长度越短。根据不同风幕与喷头的相对距离时双峰沉积比和沉积尾长的变化规律,找出了其最佳距离区间为(μ1,μ2+σ2)。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了风速均值的预测,结合模糊控制策略,形成了风幕防飘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5)设计试制了风幕防飘移试验台,进行了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风幕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非正向侧风对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在横向模拟自然风的状况下,该风幕系统比传统风幕系统的沉积量提高了29.53%。对于同样拥有导流结构的常规固定风幕,本文设计的风幕系统双峰沉积比和沉积尾长依然有明显降低。对于静电喷雾,双峰沉积比和沉积尾长分别降低了33.18%和20.45%,使沉积效果与常规喷雾在风幕作用下的沉积效果相近,所以本文设计的风幕系统能够有效克服静电喷雾的雾滴在运输过程中易受到气流胁迫作用影响而产生远距离飘移的缺点。风速均值预测使风幕系统的动作频率降低,相比于无风速预测的风幕系统,飘移沉积分布双峰沉积比下降了28.07%,沉积尾长缩短了28.4cm。以无模糊控制的风幕系统为对照组,进行了沉积双峰比和沉积尾长测试。结果表明,风幕系统通过模糊控制模式能有效的减少尾部长度,与常规控制模式相比下降了34.6%,而对双峰沉积比的影响则较少,其值降低了8.8%。

王倩钰[4](2020)在《建筑物雷电电磁场的模拟仿真与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建筑物的不断建设和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雷击建筑物时产生的电磁效应问题和雷电防护工作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建筑物在防雷设计中一般选用由钢筋组成的笼式防雷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雷电直击建筑物时,会在建筑物防雷系统中形成强大的暂态电流,从而形成电磁干扰等问题。因此,雷击时防雷系统中暂态电磁效应的分析就成为目前雷电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直击雷的危害主要是由雷电流引起的,所以本文首先分析雷电流的相关参数,对常见的三种雷电流模型进行仿真,并对雷电流的频谱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的建筑物防雷系统建立简化的防雷网络框架模型,对建筑物框架上导体间的电气参数进行快速计算,与以往计算方法相比,提高了计算效率。根据传输线耦合网络模型,计算建筑物防雷系统的节点电压和导体电流。通过傅里叶变换技术,计算防雷系统时域的暂态响应,为提高过程中系统响应的计算速度,引入频域外推的方法,使得计算速度显着提高。在得到防雷系统框架上导体电流分布后,计算建筑物室内暂态磁场分布情况,同时计算室内矩形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研究雷击对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提供依据。之后在上述理论工作的基础上,设计计算软件,进行算法验证工作。为提高防雷设施的性能,需要对雷电流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分析,这就要求具备相应的雷电流测量方法,所以介绍采用罗氏线圈作为传感器对雷电流进行测量的方法;同时为了确保防雷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分析防雷装置检测的必要性以及检测的主要内容,促进建筑物系统向着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殷璨[5](2020)在《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研究开发和应用》文中指出安全生产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的基础,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生产安全,并积极推动企业采用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方式和手段。但由于我国安全管理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各企业安全管理措施也存在多种问题。本论文正是基于该前提进行的研究。本文依据风险管理原理,通过对S化工企业现场考察调研,应用工作危害分析、能量源分析、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四种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对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危险源辨识,并根据社会风险可接受准则制定相应的控制要求形成完整的危险源辨识成果。基于危险源辨识成果和风险评价过程评审企业现有安全管理措施,包括规章制度、安全培训、安全交底卡、作业许可、隐患排查标准和应急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对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现状进行评审。针对各安全管理措施评审出的问题,分别进行完善。采用工作循环检查法对企业操作规程进行完善;根据危险源辨识成果,开发岗位需求矩阵和安全培训课程与试题;结合调查赋权和风险优先数设计开发安全交底卡;将作业许可票证与分散控制系统结合完善作业许可管理;开发设备设施分岗位分频次隐患排查标准和人员行为检查标准;开发应急知识库并基于知识库制定企业应急培训课程与试题。并且在提出完善和开发方案过程中辅以实例进行说明。本文虽然是针对S化工企业进行研究,但整体研究与开发思路对其他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在其他行业推广应用。

王国宾[6](2019)在《植保无人机喷雾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植保无人机在全球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存在喷洒系统安装不合理,喷洒质量参差不齐且缺少整体评价指标等问题,为此本文以沉积率、喷雾均匀性、雾滴穿透性以及雾滴飘移率作为植保无人机喷雾质量评价的四个指标,并设计试验对植保无人机喷洒质量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试验同时针对植保无人机与传统喷洒设备最大的差异-喷液量对雾滴沉积及田间药效的影响进行试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喷洒系统是决定喷雾质量的关键。室内试验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国内植保无人机安装的典型液力式喷头和离心式喷头的雾滴谱分布情况发现,植保无人机上安装的喷头在额定喷洒条件下,喷洒雾滴粒径基本处于于细-非常细(F-VF)范围,具有极高的飘移风险,同流量下采用IDK喷头粒径更大,具有较好的防飘移效果,离心喷头雾滴粒径与转盘转速呈现幂指数函数关系;不同喷雾助剂和药剂对液力式和离心式喷头的影响不同,且绝大部分喷雾助剂和药剂对液力式喷头具有显着增加雾滴粒径的作用,对离心式喷头具有显着降低雾滴粒径的作用。在喷雾均匀性方面,分别进行了室内及田间试验,室内采用喷头综合性能试验台测定了不同开口角、喷雾压力以及喷洒高度对液力式喷头雾量分布的影响,并对不同喷头间隔进行了模拟叠加后的变异系数计算。当安装有两个LU12002喷头时,随喷头的间距的增加,雾量分布变异系数先降低后增加,当喷头间距为125cm,具有最佳的均匀性。田间试验分析喷洒高度对单喷幅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并对比多种评价方法,创新性的提出模拟叠加法+适宜变异系数(CV<30%)计算植保无人机的有效喷幅,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多喷幅验证试验。在雾滴穿透性方面,试验以棉花为供试作物,在新疆田间试验分析极飞P20植保无人机不同飞行高度,飞行速度以及雾滴粒径对雾滴穿透性的影响,并通过对雾滴在不同冠层内的沉积和棉花冠层不同高度的脱叶率进行调查研究,确立了新疆地区150μm雾滴为最适宜的棉花脱叶剂喷洒粒径。在雾滴飘移方面,分别通过风洞及田间试验分析了包括雾滴粒径、风速、喷雾溶液等对雾滴飘移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确立风洞内的雾滴飘移运动方程。风洞内研究表明,相同粒径范围内,三种喷头的飘移率分别为:离心喷头飘移率>LU液力式喷头飘移率>IDK液力式喷头飘移率。针对于液力式喷头,对雾滴飘移率和雾滴粒径、飘移位置以及风速进行三元函数拟合,拟合结果为Qh=2.28-1.20ln(Dl)-0.0057Ds+0.89 Ws(R2=0.61),其中Dl为水平飘移位置,m,Ds为雾滴粒径,μm,Ws为风速m/s,Qh为飘移率%。喷雾助剂对飘移具有显着的降低作用,其中对于液力式喷头,添加喷雾助剂与清水相比可以减少飘移24.1-66.4%,对于离心式喷头,添加喷雾助剂可以减少飘移0.68-50.8%,其中以改性植物油为主要成分的倍达通?效果最好。田间对极飞P20植保无人机在高温干燥环境下(新疆地区)对不同的雾滴粒径(100,150,200μm)以及环境风速(0-3.81m/s)下的雾滴飘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雾滴飘移量与环境风速、雾滴粒径以及飘移位置之间符合Dp=exp(-Dt/4.4)×(0.042Ws-7.2×10-4Ds+0.20)函数关系,其中Dp:雾滴飘移量(μg/cm2);Dt:距离下风向有效喷幅边缘的距离(m);Ds:雾滴粒径(μm);Ws:风速(m/s),R2=0.83,拟合效果较好。植保无人机喷洒田间药效是喷洒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喷液量也是植保无人机与常规植保机械施药最大的差别。针对这一因素,试验分别在河南新乡小麦田和新疆石河子棉花田分别进行了不同喷液量对雾滴沉积和田间药效的影响研究。小麦田采用3WQF120-12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麦蚜,当喷洒内吸性药剂时,喷液量>16.8 L/ha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于触杀性药剂来说需要适当提高喷液量>28.1 L/ha。在新疆棉花田采用极飞P20植保无人机,发现新疆地区棉花脱叶时应当按照15.0 L/ha的喷液量进行喷洒,脱叶率为81.0%,可同时保证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周浪[7](2019)在《触发引信弹道炸故障成因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给炮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弹道炸的原因查找、故障定位及其引信改进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并结合试验验证,研究了膛内发射过载对弹头引信防潮片的影响、接电过载方位对接电开关闭合阈值的影响、M739引信横栅式防雨机构防雨性能、M739引信碰击触发机构抗雨性能及其动态响应等与引信弹道炸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仿真研究膛内发射过载对弹头引信防潮片的影响,得到了防潮片变形量与发射过载的关系。膛内发射过载对金属防潮片变形的影响较小,不同材料防潮片的变形量峰值与发射过载峰值近似呈线性关系;引信收口工艺对引信防潮片在发射过载下的变形量有影响,收口卷边长度和厚度越大,防潮片变形越小;防潮片厚度与其变形量近似呈线性关系。为了给惯性触发接电开关应用于机电触发引信提供参考,并为该类惯性触发接电开关引信弹道炸事故原因查找和故障定位提供帮助,围绕与惯性触发接电开关紧密相关的外弹道力学环境,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Adams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接电过载方位对惯性触发接电开关闭合阈值影响较大,接电过载与接电开关部件几何纵轴的夹角为35°45°时,接电开关最容易接电,且接电过载相对于静态轴向接电过载减小了20%左右;接电开关动态接电过载相比于静态接电过载小14%左右;接电开关装配方位及其零件加工误差对接电开关闭合阈值的影响不可忽略;接电开关在极限尺寸状态(即接电销与开关帽接触距离最小、接电销质量最大、弹簧抗力最小)下的闭合阈值比中值尺寸状态下的闭合阈值小36%左右。为了对引信防雨机构的防雨性能进行评估,并为引信弹道炸原因查找及防雨机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建立了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和有限元方法耦合的数值仿真模型,以M739引信横栅式防雨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LS-DYNA显式动力学仿真软件对M739引信横栅式防雨机构高速撞击雨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引信防雨机构碰雨时机构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08Al钢质防雨帽对雨滴能量的消减可达85%左右,雨滴冲击能量可被雨帽和五根栅杆削弱到雨滴初始能量的8%左右;弹丸转速对碰击触发机构击针上作用力峰值影响较大,其值随弹丸转速的增大而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弹丸转速对碰击触发机构击针上的作用力峰值变化影响达50%左右;塑料质雨帽的防雨性能比钢质雨帽的防雨性能低78%左右;弹丸在雨区飞行时雨帽不可能发生共振失效的问题;栅杆座材料和栅杆座厚度对雨滴作用于各栅杆上的碰击力峰值基本上无影响,对雨滴被栅杆打散后作用于碰击触发机构击针上的碰击力峰值影响较大;栅杆直径大小对雨滴作用于碰击触发机构击针上的碰击力峰值影响较大。随着栅杆直径的增大,雨滴对碰击触发机构击针的作用力逐渐减小。雨滴先作用于钢质栅杆后再作用于碰击触发机构击针上的作用力相比于雨滴先作用于铝质栅杆后再作用于碰击触发机构击针上的作用力要大15%左右,但是铝质栅杆在首次撞击后其塑性变形较大,难以抵抗雨滴的二次撞击,栅杆材料宜选择强度和刚度较大的材料;目前M739引信横栅式防雨机构能保证直径5.6 mm雨滴、速度1500 m/s撞击而不引起触发机构提前作用。为了评估引信碰击触发机构碰雨安全性,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碰击触发机构高速撞击雨滴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碰击触发机构碰雨动态特性,并研究了碰击触发机构击针材料和支筒材料对碰击触发机构抗雨滴冲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直径低速度雨滴相对于小直径高速度雨滴,前者对碰击触发机构的危害更大;击针材料对碰击触发机构抗雨滴冲击能力影响较大,钢质击针相比于铝合金质击针,碰击触发机构抗雨能力提高了39%左右;支筒材料对碰击触发机构抗雨滴冲击能力的影响也比较大,紫铜T2和紫铜T3质支筒相比于H68和H96黄铜质支筒,碰击触发机构抗雨能力要大。

王潇,牛余朋,李伟,王娜,于晓敏[8](2015)在《浅谈工业维修厂房的静电检测方法》文中提出在工业维修过程中,操作号手利用工装工具对工业产品进行分解再装;装运各单机及其零部件,利用桁吊转移工业产品;操作号手接触并且离开操作对象时等相关维修活动都存在两物体相接触、分离,因此,任何时候都会产生ESD。文章依据《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2158-90)》等技术标准,以某工业维修厂房为例,其中有若干项目需要进行ESD检测。

陈瑞民[9](2008)在《电火工品防静电研究》文中认为火工品是武器弹药中最敏感的元件,在制造、装配、运输、勤务处理、贮存及使用中存在着各种因素的静电放电,静电对火工品危害极大,甚至造成火工品意外发火,引起意外燃烧、爆炸事故。因此,研究火工品的防静电问题是非常有意义和很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研究抗静电火工品以及采取各种防静电措施,防止静电对火工品的危害,对火工品安全生产很具现实意义。本文从静电的产生、静电感度、静电危害及研究的意义;电火工品防静电理论研究;电火工品防静电主要方法;某点火具防静电研究;生产使用场所的防静电措施及静电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某点火具本身采取了多种防静电设计,使抗静电能力达到且超过了国军标的要求。又采取了火工品现场防静电措施及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了电火工品在制造、装配、运输、勤务处理、贮存及使用等过程的安全。为其它电火工品防静电设计和现场防静电措施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参考。

杨长伟[10](2007)在《某交通指挥中心防静电水磨石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国防工业、航空肮天、化工等的迅速发展,静电危害日趋严重。静电危害的综合治理也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静电危害的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大体采用以下二条途径:一、通过工艺、工装、人员、环境控制等措施,尽可能防止或减少静电的产生.二、通过中和或泄漏的方法将静电消除。在建筑材料方面,国内生产的静电泄漏材料有:防静电橡胶板、PVC防静电地板、防静电活动地板块等。以上材料虽各具优点,在一定范围得到应用,但又各存不足,限制了以上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例如:防静电橡胶易老化、磨损、易燃;PVC防静电地板块粘结效果差,易渗出炭黑粉;防静电活动地板易变形、易燃、且周围导电胶条连接不好,使防静电性能不稳定等。由于上述的橡塑防静电制品存在缺陷,目前科技人员着手研制防静电水磨石,有些也拿出了产品。但效果不理想,他们走到了一个共同的误区,即把防静电材料,主要是炭黑粉直接加人到水泥和水中,由于炭黑比重很小,与水泥及水的亲和力又差,故分布不均匀。防静电整体性能差、强度低、极易磨损起尘,实际很难推广应用。通信设备机房、计算机机房等有特种防护技术的设备用房,对静电防护、静电安全有特殊要求,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不改变并降低机房地面电阻率和系统电阻的基础上,在现制普通水磨石地面材料配合比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经防静电处理的石渣,用传统的普通水磨石施工工艺替代了水泥地面上铺防静电活动地板,既满足了设备机房对特种防护技术要求,又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机房的高度空间。本项目是在现制普通水磨石地面材料配合比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经防静电处理的石渣(普通水磨石石渣:经防静电处理的石渣=1:2)而成的地面,在防静电水磨石地面找平层(低于找平层10mm)中埋入镀锌扁铁防静电接地系统,并在防静电水磨石地面面层每30m2敷设一个防静电铜端子,使防静电石渣、防静电接地系统、防静电端子与防静电水磨石地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特种防护技术(静电防护、静电安全)的整体,待现制防静电水磨石地面固化干燥后,在温度为-15C~55C,相对湿度为10~85%时,系统电阻为5×104——1×109欧姆。

二、对防静电地面测试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防静电地面测试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航天产品静电防护管理与过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静电产生原因及危害
2 航天产品静电防护管理
    2.1 管理体系的建立
    2.2 人员管理
    2.3 EPA管理
3 产品实现过程ESD控制
    3.1 ESD控制的措施
    3.2 元器件、电路板ESD控制
    3.3 产品装配、总装及试验环节ESD控制
    3.4 产品环境试验ESD控制
4 结束语

(2)通用型综合等效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ATS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测试总线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通用型综合等效器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分析及功能指标
        2.1.1 系统功能分析
        2.1.2 功能需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设备总体通信方式选择
        2.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3 系统总体通信协议设计
    2.3 系统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通用型综合等效器硬件电路设计
    3.1 模拟量通信板卡设计
        3.1.1 PCI接口设计
        3.1.2 信号源输出设计
        3.1.3 采集电路设计
    3.2 开关量卡电路设计
        3.2.1 开关器件选型
        3.2.2 开关量输出电路
        3.2.3 开关量采集电路
    3.3 RS422 电路设计
    3.4 LVDS电路设计
        3.4.1 图像数据传输设计
        3.4.2 LVDS数据远距离传输设计
    3.5 布局布线规则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和关键逻辑设计
    4.1 通用型上位机设计
        4.1.1 参数配置
        4.1.2 功能设计
    4.2 PCI接口逻辑设计
    4.3 直流模拟电压输出逻辑设计
    4.4 LVDS信号传输逻辑设计
        4.4.1 图像数据传输逻辑设计
        4.4.2 LVDS数据传输逻辑设计
    4.5 开关量逻辑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性能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功能测试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双峰分布飘移沉积模型的风幕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影响飘移的因素
        1.2.2 防飘移研究
        1.2.3 风幕防飘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基于双峰分布的雾滴飘移沉积模型
    2.1 雾滴飘移沉积试验
        2.1.1 飘移沉积试验设备
        2.1.2 飘移沉积试验设计与方法
    2.2 正态分布雾滴飘移模型
        2.2.1 正态分布介绍
        2.2.2 正态分布描述方法
        2.2.3 正态分布模型拟合
        2.2.4 风胁迫下正态分布模型拟合
    2.3 双峰分布雾滴飘移模型
        2.3.1 多峰正态分布
        2.3.2 双峰分布沉积模型
        2.3.3 双峰分布沉积模型性质
    2.4 各因素对双峰分布参数的影响
        2.4.1 试验方案与结果
        2.4.2 响应显着性分析
        2.4.3 各因素对模型参数的影响
    2.5 荷电雾滴飘移沉积分布分析
        2.5.1 静电喷雾理论及特点
        2.5.2 静电喷雾飘移试验
        2.5.3 沉积分布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雾滴沉积模拟预测
    3.1 蒙特卡罗模拟
        3.1.1 蒙特卡罗法基本思想
        3.1.2 蒙特卡洛方法的收敛性和基本特点
        3.1.3 蒙特卡罗法的发展历史
        3.1.4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模拟预测应用
    3.2 雾滴空间运动分析
        3.2.1 雾滴在胁迫气流中的受力分析
        3.2.2 雾滴在胁迫气流中的运动轨迹
    3.3 基于多峰分布的蒙特卡罗法雾滴沉积预测
        3.3.1 预测模型初始条件
        3.3.2 预测模型正态概率修正
        3.3.3 预测后处理
        3.3.4 蒙特卡罗法预测模型
    3.4 试验与分析
        3.4.1 试验设备与方法
        3.4.2 常规喷头与防飘喷头试验分析
        3.4.3 静电喷雾试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多方向胁迫气流的矫正方法及设备
    4.1 多方向气流对飘移沉积的影响
        4.1.1 正向风对扇面分布的影响分析
        4.1.2 多风向侧风对雾滴沉积的影响
        4.1.3 多角度风胁迫对风幕防飘移的影响
    4.2 类拉瓦尔喷管气流导向组
        4.2.1 拉瓦尔喷管
        4.2.2 类拉瓦尔导流板
        4.2.3 类拉瓦尔导流组
    4.3 导流组试验与分析
        4.3.1 试验材料
        4.3.2 试验方法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风幕防飘移系统控制策略
    5.1 基于双峰分布的最佳风幕位置参数评价指标
        5.1.1 飘移评价指标
        5.1.2 沉积双峰比和沉积重尾距
        5.1.3 风幕位置优化
    5.2 超短期风速均值预测
    5.3 基于模糊控制的风幕控制
    5.4 本章小结
6 风幕防飘系统
    6.1 风幕防飘系统介绍
    6.2 主要组成结构
        6.2.1 导流板组
        6.2.2 风幕
        6.2.3 三轴滑台喷雾与控制硬件
    6.3 风幕防飘系统性能试验与分析
        6.3.1 试验材料
        6.3.2 试验方法
        6.3.3 试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4)建筑物雷电电磁场的模拟仿真与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雷电流模型研究进展
        1.2.2 雷击建筑物理论计算及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1.2.3 雷电监测与防护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雷电直击建筑物时的模型建立
    2.1 雷电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1.1 雷电流参数
        2.1.2 雷电流波形的仿真模拟
    2.2 雷电流波形的频谱分析
        2.2.1 雷电流幅值的频谱分析
        2.2.2 雷电流能量的频谱分析
    2.3 建筑物防雷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3.1 防雷网络框架的模拟
        2.3.2 传输线的二端口网络模型
    2.4 建筑物防雷系统导体电气参数的计算
        2.4.1 单位电阻矩阵R的计算
        2.4.2 电感矩阵L和电容矩阵C的快速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雷击建筑物暂态电磁现象的计算
    3.1 建筑物防雷网络节点计算方法
        3.1.1 节点电压计算方法
        3.1.2 支路电流计算方法
    3.2 建筑物防雷网络计算结果
    3.3 防雷系统电压及电流分布的快速算法
        3.3.1 频率折叠方法
        3.3.2 基于频域外推的电流分布快速算法
        3.3.3 计算实例与验证
    3.4 建筑物内磁场分布的计算方法
        3.4.1 有限长载流导体空间磁场的计算
        3.4.2 室内空间磁场的计算
        3.4.3 室内电气回路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3.5 防雷系统内部磁场的仿真结果
    3.6 计算程序实现的说明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雷击建筑物暂态电磁计算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4.1.1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4.1.2 计算软件主要特点
        4.1.3 软件模块功能划分
    4.2 系统主要功能及实现
        4.2.1 防雷系统框架生成
        4.2.2 防雷系统电气参数计算
        4.2.3 导体及雷电流参数的设置
        4.2.4 支路电流及节点电压的计算与展示
        4.2.5 室内磁场的计算与展示
    4.3 软件验证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雷电流测量方法与防雷检测
    5.1 罗氏线圈测量原理及分类
        5.1.1 罗氏线圈的测量原理
        5.1.2 罗氏线圈的分类
    5.2 基于罗氏线圈的雷电流测量方法研究
        5.2.1 雷电流测量方案设计要求
        5.2.2 雷电流测量方案整体设计
    5.3 雷电的危害及建筑物防雷措施
        5.3.1 雷电危害的具体表现形式
        5.3.2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5.4 防雷装置检测分析
        5.4.1 防雷检测的必要性
        5.4.2 防雷检测的注意事项
    5.5 建筑物防雷检测项目及内容
        5.5.1 接闪器的检测
        5.5.2 引下线的检测
        5.5.3 接地装置的检测
        5.5.4 等电位连接的检测
        5.5.5 电涌保护器的检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研究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安全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1.3.2 国内安全管理措施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性评价原理与应用
    2.1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现状分析思路
    2.2 企业危险源辨识
        2.2.1 相关事故致因理论
        2.2.2 企业安全风险与危险源辨识
        2.2.3 安全风险与危险源控制要求的制定
        2.2.4 S化工厂安全风险和危险源辨识结果
第三章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现状评审
    3.1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分类
    3.2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性准则确定
    3.3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现状分析
        3.3.1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评审
        3.3.2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现状分析
第四章 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的完善
    4.1 企业操作规程的完善
    4.2 企业安全培训的完善
        4.2.1 企业安全培训课程的研究
        4.2.2 企业安全培训试题的研究
    4.3 企业安全交底卡的开发
        4.3.1 企业安全交底开发思路
        4.3.2 安全交底内容
    4.4 企业作业许可的完善
    4.5 隐患排查与检查标准的完善研究
        4.5.1 企业设备设施隐患排查标准
        4.5.2 企业人员行为隐患检查标准
    4.6 企业应急管理措施的开发
        4.6.1 企业应急知识库的构建
        4.6.2 企业应急培训课程与试题的开发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植保无人机喷雾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研究现状
        1.2.1. 喷头雾化技术
        1.2.2. 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研究进展
        1.2.3. 植保无人机雾滴飘移研究进展
        1.2.4. 喷液量与田间药效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喷头雾滴谱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雾滴谱的评价方法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喷雾助剂
        2.2.4. 农药剂型
    2.3. 喷头类型及喷雾参数对雾滴谱的影响
        2.3.1. 不同试验单位测定对雾滴粒径的影响
        2.3.2. 相同型号不同厂家喷头对雾滴粒径的影响
        2.3.3. 喷雾压力对液力式喷头雾滴粒径的影响
        2.3.4. 转盘转速及流量对离心喷头雾滴粒径的影响
        2.3.5. 液力式喷头与离心式喷头对比
    2.4. 溶液性质对雾滴谱的影响
        2.4.1. 助剂及药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2.4.2. 喷雾助剂对雾滴粒径的影响
        2.4.3. 高浓度药剂对雾滴粒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头雾型及雾量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模拟叠加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喷洒高度对雾滴分布的影响
        3.3.2. 喷洒压力对雾滴分布的影响
        3.3.3. 喷头类型对雾滴分布的影响
        3.3.4. 模拟叠加法测定最佳喷头间距
    3.4. 试验中存在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雾均匀性及有效喷幅评价
    4.1. 引言
    4.2. 不同高度对雾滴沉积的影响及有效喷幅的评价
        4.2.1. 植保无人机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处理
        4.2.4. 数据分析
        4.2.5. 结果与分析
    4.3. 作业高度和作业间隔对喷雾均匀性的影响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试验处理
        4.3.3. 试验时环境参数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业参数对雾滴的穿透性及对棉花脱叶效果影响
    5.1. 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对雾滴沉积及穿透性的影响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不同雾滴粒径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雾滴飘移风洞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和方法
        6.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6.2.2. 喷嘴类型
        6.2.3. 喷雾助剂
        6.2.4. 样品处理
    6.3. 试验结果
        6.3.1. 不同类型喷嘴的飘移特征
        6.3.2. 不同类型喷雾助剂对飘移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雾滴飘移田间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无人机参数
        7.2.2. 飘移测试方法
        7.2.3. 样品处理及数据分析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1. 气象条件
        7.3.2. 地面沉积情况
        7.3.3. 空中飘移情况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喷液量对沉积及药效影响研究
    8.1. 引言
    8.2. 不同喷液量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研究
        8.2.1. 材料与方法
        8.2.2. 试验结果
        8.2.3. 讨论
    8.3. 不同喷液量对雾滴沉积及棉花脱叶效果影响
        8.3.1. 材料与方法
        8.3.2. 试验结果
        8.3.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触发引信弹道炸故障成因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触发引信简介
    1.3 国内外触发引信弹道炸故障成因与机理研究现状
        1.3.1 膛内发射过载对弹头引信防潮片影响仿真研究
        1.3.2 接电过载方位对接电开关闭合阈值的影响研究
        1.3.3 M739 引信横栅式防雨机构防雨特性动态仿真研究
        1.3.4 M739 引信碰击触发机构抗雨性能及其动态响应特性仿真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膛内发射过载对弹头引信防潮片影响仿真研究
    2.1 引言
    2.2 弹丸在膛内运动时引信零部件受力理论分析
        2.2.1 后坐力
        2.2.2 迎面空气阻力
    2.3 防潮片的理论分析
    2.4 有限元建模及求解
        2.4.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2.4.2 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选取
        2.4.3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2.4.4 试验验证
    2.5 防潮片结构优化设计
        2.5.1 普适性仿真模型建立
        2.5.2 防潮片材料模型选取
        2.5.3 引信收口对防潮片变形影响仿真研究
        2.5.4 引信防潮片厚度和材料对其变形影响仿真研究
        2.5.5 发射过载时间及过载峰值对防潮片变形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接电过载方位对接电开关闭合阈值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故障现象与惯性触发接电开关基本结构
        3.2.1 故障现象与分析
        3.2.2 接电开关基本结构与作用原理
        3.2.3 本章理论计算与仿真计算所用原始数据
    3.3 外弹道力学环境理论分析
        3.3.1 外弹道绕心运动引信受力数学模型说明
        3.3.2 考虑外弹道章动、进动、旋转运动的绕心运动模型
        3.3.3 传统文献引信外弹道环境力计算理论
        3.3.4 近期文献引信外弹道环境力计算理论
        3.3.5 考虑引信零部件质量旋转偏心时的绕心运动惯性力理论计算
        3.3.6 考虑转速突变引起的切向惯性力计算公式
    3.4 各元器件惯性过载理论计算结果
        3.4.1 弹上各元器件位置关系
        3.4.2 外弹道章动特性(攻角)特性分析
    3.5 外弹道修正段引信力学环境研究
        3.5.1 脉冲发动机推力过载分析
        3.5.2 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推力过载结果
        3.5.3 发动机异常工作时推力过载结果
        3.5.4 接电销的各类型惯性过载分析
    3.6 接电开关接电特性仿真分析
        3.6.1 惯性触发接电开关接电过载阈值理论分析
        3.6.2 Adams仿真分析
        3.6.3 仿真模型与约束条件
        3.6.4 静态过载环境下的接电开关接电特性仿真
        3.6.5 发动机脉冲过载条件下仿真结果分析
    3.7 惯性开关仿真结果与静态实际测试对比
        3.7.1 惯性开关中值状态仿真分析
        3.7.2 惯性开关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7.3 中值与极限结果分析
    3.8 接电开关的优化设计
        3.8.1 低密度材料接电销动态响应仿真
        3.8.2 新结构接电销动态响应仿真
        3.8.3 改进方案选择与确定
    3.9 本章小结
4 M739 引信横栅式防雨机构防雨特性动态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介绍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有限元网格划分
        4.3.2 材料模型及仿真参数设置
    4.4 数值模拟的可信性验证及分析
        4.4.1 可信性验证仿真模型的建立
        4.4.2 雨滴模型粒子数量无关性校验
        4.4.3 雨滴与栅杆接触刚度无关性校验
        4.4.4 雨滴仿真模型正确性验证
    4.5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5.1 雨滴对称正撞单根栅杆仿真结果分析
        4.5.2 雨滴非对称正碰单根栅杆仿真结果分析
        4.5.3 弹丸转速对引信防雨机构高速撞击雨滴的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4.5.4 雨帽材料对防雨机构防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4.5.5 引信雨帽碰雨共振失效仿真结果分析
        4.5.6 栅杆数量及布置方式对防雨机构防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4.5.7 栅杆座厚度及材料对防雨机构防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4.5.8 栅杆直径对引信防雨机构防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4.5.9 栅杆材料对引信防雨机构防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M739 引信碰击触发机构抗雨性能及其动态响应特性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美军M739 引信碰击触发机构简介
    5.3 有限元建模及求解
        5.3.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5.3.2 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的选取
    5.4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5.4.1 不同直径雨滴以不同速度撞击触发机构其动态响应结果分析
        5.4.2 击针材料对触发机构抗雨性能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5.4.3 支筒材料对触发机构的抗雨性能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结论
    6.3 本文创新点
    6.4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电火工品防静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静电的起电和放电
        1.1.1 固体起电
        1.1.1.1 固体的接触起电
        1.1.1.2 感应起电
        1.1.1.3 剥离起电和摩擦起电
        1.1.2 粉体带电
        1.1.2.1 粉体带电过程
        1.1.2.2 火炸药的带电现象
        1.1.3 液体静电
        1.1.4 气体静电
        1.1.5 人体静电
        1.1.5.1 人体静电的产生
        1.1.5.2 人体带电的特点
        1.1.5.3 人体衣着材质对人体带电的影响
        1.1.5.4 人体电容对人体带电的影响
        1.1.6 其它形式起电
        1.1.6.1 固体断裂起电
        1.1.6.2 飞沫带电
        1.1.6.3 压电效应起电
        1.1.6.4 喷出带电
        1.1.7 静电的流散
        1.1.7.1 静电放电
        1.1.7.2 静电泄放
        1.1.7.3 介质内部电荷的消散
        1.1.7.4 带电导体的电荷的泄放
    1.2 静电感度
        1.2.1 静电感度概念和分类
        1.2.1.1 概念
        1.2.1.2 静电感度的分类
        1.2.1.2.1 按试验目的不同分类
        1.2.1.2.2 按试验装置电极的放电方式分类
        1.2.1.2.3 按放电形式分类
        1.2.1.2.4 按产生电火花的贮能元件分类
        1.2.2 火工品的静电感度
        1.2.3 最小点火能的确定
    1.3 静电危害
    1.4 研究静电的意义
2 电火工品防静电理论研究
    2.1 数理模型的建立
        2.1.1 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电热起爆过程分析
        2.1.2 建立模型的假设
        2.1.3 数理模型的导出
        2.1.3.1 桥丝温度方程
        2.1.3.2 药剂温度方程
        2.1.3.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2.2 模型方程的求解
    2.3 解的结果及讨论
        2.3.1 解的结果
        2.3.2 结果讨论
        2.3.2.1 放电时间常数对临界发火能的影响
        2.3.2.2 药剂性能对临界发火能的影响
        2.3.2.3 起爆点的位置
    2.4 结束语
3.电火工品防静电主要方法
    3.1 对电火工品抗静电的技术要求
    3.2 电火工品抗静电的技术途径
        3.2.1 脚线与脚线间抗静电的技术途径
        3.2.2 脚与壳间抗静电的技术途径
        3.2.3 结构的改进
        3.2.4 对静电钝感的药剂
4.某点火具防静电研究
    4.1 产品介绍
        4.1.1 产品结构
        4.1.2 工作原理
        4.1.3 桥片设计
    4.2 抗静电设计
        4.2.1 脚一脚间防静电技术设计
        4.2.2 脚一壳间抗静电技术设计
        4.2.2.1 "堵"静电设计
        4.2.2.2 使用对静电钝感的药剂
        4.2.2.3 "泄放"静电设计
        4.2.2.3.1 设计准则
        4.2.2.3.2 确定泄放通道位置和间隙
        4.2.2.3.3 泄放设计
        4.2.2.3.3.1 保护性火花隙
        4.2.2.3.3.2 采用静电泄放元件
        4.2.2.3.3.3 半导体插塞和半导体涂料
5.生产使用场所的防静电措施及静电安全防护
    5.1 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控制
        5.1.1 设备、工装选用适当的材料
        5.1.2 尽量减少摩擦,降低流速
        5.1.3 加快静电消散
        5.1.4 设备和工房的结构设计上要考虑便于消除静电
    5.2 静电接地
        5.2.1 静电接地的作用原理
        5.2.2 静电接地电阻值的确定
        5.2.3 静电接地方式
        5.2.3.1 直接接地
        5.2.3.2 间接接地
        5.2.3.3 活功器具及旋传部件接地
        5.2.3.4 跨接
    5.3 增加湿度
    5.4 采用抗静电剂消除静电
    5.5 正负电荷中和消除静电
        5.5.1 自激式消电器
        5.5.2.它激式消电器
        5.5.3 放射性同位素消电器
    5.6 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6.1 用不燃介质代替可燃的易挥发的介质
        5.6.2 防止可燃性混合物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5.7 人体静电的防护
        5.7.1 防静电工作服
        5.7.2 导(防)静电工作鞋
        5.7.3 导(防)静电地面
        5.7.4 接地腕带和脚镯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某交通指挥中心防静电水磨石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防静电水磨石地面的技术原理
    2.1 工艺原理及工艺流程
    2.2 操作过程(现制水磨石)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静电水磨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 前言
    3.2 试验准备
    3.3 原材料性能分析试验
    3.4 防静电水磨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制防静电水磨石地面施工工艺
    4.1 前言
    4.2 主要材料及施工机具
    4.3 本施工工艺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点
    4.4 防静电水磨石工程实际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对防静电地面测试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航天产品静电防护管理与过程控制[J]. 王斌.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1(04)
  • [2]通用型综合等效设备的设计与实现[D]. 张雪钰. 中北大学, 2021(09)
  • [3]基于双峰分布飘移沉积模型的风幕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D]. 梁昭.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4]建筑物雷电电磁场的模拟仿真与测量研究[D]. 王倩钰.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措施研究开发和应用[D]. 殷璨.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植保无人机喷雾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国宾.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触发引信弹道炸故障成因及机理研究[D]. 周浪.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浅谈工业维修厂房的静电检测方法[J]. 王潇,牛余朋,李伟,王娜,于晓敏.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11)
  • [9]电火工品防静电研究[D]. 陈瑞民.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3)
  • [10]某交通指挥中心防静电水磨石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研究[D]. 杨长伟. 吉林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防静电接地试验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