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场物质的结构形式

思维是场物质的结构形式

一、思维是场物质的结构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芹[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以“磁场”单元为例》文中提出以大概念为核心整合单元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大情境,建构单元知识体系;依据学习进阶规划单元学习活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使教师立足于学科高度更好地挖掘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并依此规划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突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可迁移的大思路,有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长期规划与具体落实.

邱士庆[2](2020)在《核心素养下高中生有效认识电磁场概念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物理概念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认识物理概念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把物理观念作为基本内容之一,其中也对学生认识物理概念有明确要求。电磁场是物理概念中既抽象又难掌握的概念之一,高中生有效认识电磁场概念对物理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以及物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中生认识电磁场概念为主线,从物理核心素养出发,在阐述了物理概念的本质、特点及物理概念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后,首先基于电磁场概念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结合认识规律梳理电磁场概念的实质、特点、表征及相关教学理论。从人类认识电磁场的发展历程对电磁场概念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总结了有效认识电磁场概念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然后,针对高中电磁场概念的教学现状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高中生认识电磁场概念教学现状、教师对电磁场概念的施教情况以及现用高中物理教材中电磁场概念部分编排和难易度调查情况,总结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教学改进方案后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实施有效教学方案后,教学效果有较大改善。本文紧扣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遵循问题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研究过程,总结了优化概念教学的方法,以期为一线物理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美芹,柴丽苹[3](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以“磁场”单元为例》文中提出面对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实现从"课时教学设计"向"单元教学设计"的转变,单元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是一线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以"磁场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为例,探讨高中物理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路径.

赵国求[4](2020)在《波函数的物理实质与量子概率的起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观客体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对量子现象有影响。要描述微观世界,质点模型就不适用,我们采用转动场物质球模型,大小因运动状态不同自动可变,与狭义相对论协调,由此建构双4维时空描述微观量子现象,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双4维时空中,物质波是物理波,量子概率起源于微观客体的有形结构及质量密度分布,且在物理时空的转换中得到体现。物质波与概率波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进行表象变换。

朱开创[5](2020)在《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初探》文中指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单元设计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中间阶段,是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当前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正逐步聚焦到具体的维度上。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因此,从单元设计的视角来实现物理观念发展对于进一步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物理观念和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单元设计展开理论研究,形成了对二者的立体性理解。其次,通过对新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蕴含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进行探讨,显化了学生建构物理观念的两种方式: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观念的建构发展和处于不同水平的观念的递进发展,指出了能够确定物理观念内涵及发展路线的研究思路:结构梳理确定观念内涵—观念引领重构知识体系—确定观念发展水平与路线。再次,通过开展物理观念教学的访谈研究,获取了一线教师对物理观念发展与提升的教学建议。然后,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建立了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单元教学思路:观念显化—应用强化—复习表达,制定了单元设计步骤,论述了五大教学策略。最后,以《圆周运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单元设计。

邓子君[6](2020)在《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研究初探》文中认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首次提出物理观念,将物理观念置于核心素养首位,观念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明确了统一性观念的定义和内涵,梳理出了高中物理中与统一性观念有关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了万有引力的统一、电与磁的统一、相互作用的统一以及场概念的统一性、守恒定律的统一性、惯性的统一性等。总结出统一性观念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迁移、认识物理本质和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展开统一性观念的培养,相较于概念和规律,观念的培养结果水平层次较难显性化,仅有37%的教师重视培养统一性观念,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层次较低。76%的教师侧重通过物理学史培养物理观念。教师认为最能体现统一性观念的内容是场概念、电磁学、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师认为统一性观念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高中物理、有利于认识物理本质、有利于发展科学思维、有利于发现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综合文献和调查结论,提出了关于统一性观念培养的两层次五水平划分理论,包括现象-规律、规律-观念两个层次及事实-概念、概念-规律、规律-核心概念、核心概念-观念、观念-实践五个水平。提出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三种途径:搭建统一的学科知识框架,形成统一性观念的知识基础;还原真实的科学历史情境,促进统一性观念的自然产生;重视核心思维方法的引导,强化统一性观念的实践指导。梳理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长期性、启发性、科学性和迁移性原则。提出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模型,结合统一性观念的内容梳理结果,设计了场概念的统一性复习课,通过搭建学科知识框架和物理学史的教育,采用思维导图策略促进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产生。

李伟[7](2019)在《电影视像中身体因素的艺术呈现与审美认知》文中认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从莱布尼茨到尼采,且不论其立论基础是身心二元论亦或身心一体论,皆对身体之美予以充分重视。即认为“人是美的存在”,而“美就是自然之秘密规律的显现”(歌德语),故“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尼采语)。我们认为,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又是审美的主体,“身体审美感觉不能解释或证明我们的审美判断,但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甚至增强我们的道德力量”(舒斯特曼语)。随着科学和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在西方和中国都形成了借鉴脑科学而形成的美学理论。在中国称为认知神经美学。认知神经美学理论是美学研究的新进路,提出了“审美认知模块假说”,认为:审美认知模块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经由大脑认知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结构。在这一神经结构中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形式知觉模式,即人在对事物外形加以知觉和记忆时留存下来的神经痕迹;二是对事物价值和意义的领悟;三是由对事物价值和意义的领悟而形成的情感。其中,形式知觉模式是最复杂、最大量的因素,并且同艺术审美有最为密切的关系。人体的形式美也许是最为人类看重的审美样态,由此在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形成了关于身体的认知模块。随着人类的社会化发展,更多的一些行为、动作被我们大脑“看见”而形成了更多的认知模块。本文以认知神经美学理论为主要学理根据,同时汲取其他相关理论,如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理论为认知神经美学增加了生理学层面上的基础。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先驱马尔科·亚科波尼就电影的逼真性问题曾谈到:“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为我们复制在银幕中所看见的苦难”。因为镜像神经元在我们执行某种动作时和我们观看别人执行那个动作时都会被触发,也即身体行为动作与视觉感知可以构建同样的形式知觉模式。本文将这些理论与具体电影艺术的审美实践相结合,从整体上系统性地阐述电影视像中身体因素的艺术呈现与审美认知。电影视像中演员的身体动作与行为的艺术呈现是同接受主体的审美认知模块相辅相成的,既可以帮助主体建立起新的认知模块,从而扩展审美认知能力,又可以激活主体已有的认知模块从而形成美感。演员的身体动作及行为调动主体认知模块的艺术呈现,其主要途径是:身体作为审美对象时的视知觉形式在观看者的神经系统中传递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或“运动”而被审美主体感知到,这种视知觉形式的外在呈现即是演员的身体形式美。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看到枝繁叶茂表现为“上升”型张力结构,断桥残枝表现为“下降”型张力结构,这些力的结构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皮层区域并配合身体感知而形成知觉模式。因此,形式知觉模式这一范式不仅包括脑神经活动,同时也蕴含身体知觉模式,整个审美活动会弥漫出一种“意义或灵魂”。本文所述电影视像中的身体既包括作为审美客体的物质性肉身,又包括具有审美意识的精神性身体。所谓身体因素的艺术呈现,即在电影视像中通过演员身体展示出的身体形式之美被观众所感知,其目光凝视之欲被观众所摄取,进而完成观众由眼—身—心组成的整个机体系统的涉身化认知。身体不仅是审美对象,更应该是审美主体,人类的认知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大脑。由于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是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真正的认知是一个包含三者的统一系统。本文所用的“电影视像”这一概念,不同于一般所称的电影影像。盖因视像含有视点、角度、视为等义,视像的外延小于影像,但视像的内涵大于影像。正如《坛经》所述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风动或幡动都是影像,但心动是视像所涵。视像的提法比影像更具哲学意味,也即视像既包含电影画面呈现的由眼睛直接看到的影像,更包括我们眼睛所不能直接看到,而需要整个身体去感知的各种视角(演员、导演、观众、摄影机)的画面。正所谓,“艺术不仅存在于称之为艺术的人工制品中,而且存在于创作和感知他们的动态经验中和行为之中,他是瞬间的愉悦也是永痕的和谐”(朱立元语)。据此,我们将审美主体的神经系统理论范围扩大到整个身体,因为整个身体就是作为一个审美认知模块而存在和生成的。也即:我们并非“拥有”一个身体,而是我们的身体以“存在”的系统论思维去构建审美认知模块,以期达到对电影视像中身体呈现的审美认知。其效果是:初看是作为“肉身”的身体,再看已是“我想”而在世的身体,复又看则已是“我能”而意识到的审美身体。由此达到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审美认知境界。

赵君香[8](2019)在《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赵国杰,李文慧[9](2010)在《知识生成转化的人为自组织系统与大脑场物质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管理的主流研究遵循波兰尼—野中郁次郎范式。但知识管理研究在此范式下存在若干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考证野中郁次郎创新理论的基本概念Ba、知识管理社会生态学说的Cynefin含义的基础上,提出Ba和Cynefin均应为人为自组织系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中的大脑物质场、思维场与精神场的三场交互作用,以求为知识管理研究开辟一条新研究道路。

赵国求[10](2004)在《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系统地讨论了思维外化及其传播的三种方式。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一种物质运动过程并伴随有场物质(如电磁场等)的产生和传播,思维(精神)就育于场物质的结构之中。就此意义讲,作者认为思维就是一种场物质。人类的进化史表明,思维的外化和传播是不断进化的,人类有可能通过空间直接传播思维。

二、思维是场物质的结构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维是场物质的结构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以“磁场”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依据课标进行学习内容分析
2 学情分析
3 磁场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3.1 单元教学目标
    3.2 单元重、难点分析
4 单元学习过程设计与分析
5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5.1 核心方法引领概念建构的设计思路
    5.2 核心问题引领规律探究的设计思路
    5.3 核心任务引领问题解决设计思路
    5.4 梳理整章认知线索,升华认识自然界的大思路
6 结束语

(2)核心素养下高中生有效认识电磁场概念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在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1.2.2 国外电磁场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
        1.2.3 国内在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1.2.4 国内电磁场理论研究
        1.2.5 国内电磁场概念教学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第2章 有效认识物理概念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认识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要求
        2.1.1 认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1.2 有效认识物理概念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2.2 了解物理概念
        2.2.1 什么是物理概念
        2.2.2 物理概念的特点及分类
        2.2.3 认识前概念及其影响
    2.3 心理学认知理论基础
        2.3.1 皮亚杰(J.Piaget)认知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认识物理概念的心理学基础分析
        2.3.4 对“有效认识”的心理学概念界定
    2.4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2.4.1 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教育学理论规律探析
        2.4.2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内涵的教育学理论探析
        2.4.3 核心素养下认识物理概念的一般教学方法研究
    2.5 认识电磁场概念的物理学理论基础
        2.5.1 认识“场”概念
        2.5.2 电磁场概述
        2.5.3 电磁场理论的发展与电磁场概念的建立
第3章 高中阶段电磁场概念教学的实际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高中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3.1.1 学生调查目的及问卷的设计意图和分析
        3.1.2 高中生认识物理概念现状(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1.3 学生问卷调查小结
    3.2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3.2.1 针对高中物理概念(含电磁场概念)教学现状的教师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和分析
        3.2.2 针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3 教师问卷调查小结
    3.3 高中物理教材的相关调查和研究
        3.3.1 高中不同版本物理教材中电场概念陈述部分的比较研究
        3.3.2 针对高中物理教材指导认识电磁场概念作用的相关问题分析
    3.4 教学现状调查及教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4章 教学实践研究
    4.1 针对学生认识电磁场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
        4.1.1 实践研究过程介绍
        4.1.2 学生前测验卷的设计意图及分析
        4.1.3 学生后测验卷的设计意图及分析
    4.2 实践教学研究结果分析
        4.2.1 实验班(488 班)与比照班(491 班)前测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4.2.2 实验班(488 班)与比照班(491 班)后测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4.3 教学实践研究小结
第5章 研究启示及总结
    5.1 高中生有效认识电磁场概念的学法启示和总结
    5.2 高中教师对电磁场概念的有效教学的启示和总结
    5.3 高中物理教材编排对学生认识电磁场概念的影响启示及总结
    5.4 研究的不足之处
    5.5 对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波函数的物理实质与量子概率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双4维时空数学基础
    (一)球面的复数描述
    (二)复数球
    (三)双4元数复空间、双4维复相空间、双4维复时空
二、微观客体的几何建构及其波函数与描述空间
    (一)微观客体的几何建构
    (二)场物质球的坐标复空间与曲率复空间描述[13]
    (三)相对论能量公式的启示
    (四)双4维时空中的物质波波函数
四、双4维时空中量子概率的起源
    (一)微观客体位置的不确定性
    (二)双4维时空W(x,k)的物理性质及时空度规
    (三)威格纳函数方法的应用
五、量子力学普适性及量子时空的基础性问题
六、结论与讨论

(5)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2章 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发展物理观念的理论探讨
    2.1 物理观念
        2.1.1 物理观念的本质
        2.1.2 物理观念的内涵与结构
        2.1.3 物理观念的教学过程
        2.1.4 单元设计发展物理观念的适用性分析
    2.2 单元设计
        2.2.1 单元设计的含义
        2.2.2 单元设计的步骤与思路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认知同化理论
        2.3.3 教学设计理论
第3章 对高中物理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理解与探讨
    3.1 来自2017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认识
    3.2 必修1和必修2蕴含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结构化表达
        3.2.1 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体系分析
        3.2.2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内涵与结构
    3.3 必修1和必修2蕴含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发展路线显化
        3.3.1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引领下的知识体系重构
        3.3.2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建构方式
        3.3.3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发展水平与路线
    3.4 总结与启示
第4章 高中物理观念教学的访谈研究
    4.1 教师访谈的设计
    4.2 教师访谈的结果
    4.3 教师访谈的启示
第5章 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探讨
    5.1 单元教学思路
    5.2 单元设计步骤
    5.3 单元教学策略
        5.3.1 以生活现象创设物理观念发展的问题情景
        5.3.2 以先行组织者实现物理观念的显化
        5.3.3 以引导式提问发挥物理观念的指引作用
        5.3.4 以物理观念引领单元复习
        5.3.5 以原始物理问题促进物理观念的表达
第6章 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圆周运动》单元设计
    6.1 分析环节
        6.1.1 课标分析
        6.1.2 教材对比分析
    6.2 设计环节
        6.2.1 知识体系重构及观念发展水平与路线的确定
        6.2.2 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
        6.2.3 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分配与指向性分析
    6.3 单元设计的具体呈现与使用建议
第7章 总结与思考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思考
附录
    附录一 :物理观念的水平划分
    附录二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发展史简述
    附录三 :《圆周运动》单元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理论探讨
    2.1 概念界定
        2.1.1 观念
        2.1.2 科学观念
        2.1.3 物理观念
        2.1.4 物理统一性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HPS教育理念
    2.3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统一性观念的必要性分析
        2.3.1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3.2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迁移
        2.3.3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物理本质
        2.3.4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
3 高中物理涉及统一性观念的教学内容梳理
    3.1 高中物理有关统一性观念的物理学史内容梳理
        3.1.1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统一
        3.1.2 电和磁的统一
        3.1.3 相互作用的统一
    3.2 高中物理中涉及统一性观念的知识框架梳理
        3.2.1 场概念的统一性
        3.2.2 守恒定律的统一性
        3.2.3 惯性的统一性
4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调查研究
    4.1 问卷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4.1.4 调查数据与结论
    4.2 课堂观察调查
        4.2.1 观察对象
        4.2.2 观察记录和结果
    4.3 教师访谈调查
        4.3.1 访谈目的
        4.3.2 访谈对象和访谈提纲
        4.3.3 访谈结论
5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途径初探
    5.1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原则探讨
        5.1.1 长期性原则
        5.1.2 启发性原则
        5.1.3 科学性原则
        5.1.4 迁移性原则
    5.2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划分
        5.2.1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划分理论依据
        5.2.2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水平划分——两层五水平
    5.3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方法途径
        5.3.1 搭建统一的学科知识框架结构,形成统一性观念的知识基础
        5.3.2 还原真实的科学研究历史情境,促进统一性观念的自然产生
        5.3.3 重视核心思想方法的点拨引导,强化统一性观念的实践指导
    5.4 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以场概念的统一性为例
        5.4.1 以统一性建构为核心的场概念的复习课设计理念
        5.4.2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型
        5.4.3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场概念的内容分析
        5.4.4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学生特征分析
        5.4.5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分析
        5.4.6 以统一性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流程设计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 文献研究结论
        6.1.2 调查研究结论
        6.1.3 统一性观念的培养途径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物理观念相关调查问卷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电影视像中身体因素的艺术呈现与审美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框架和关键词
    二、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第一章 作为电影视像展现的身体
    一、身体部位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表现
        1、手指、头发
        2、腿部、臀部
        3、脸部
    二、电影视像中呈现的身体
        1、动作电影中的身体呈现
        2、文艺电影中的身体呈现
        3、科幻动漫类电影中的身体呈现
        4、喜剧电影中的身体呈现
    三、电影视像中的身体呈现作为电影叙事的表征形式
第二章 电影视像中身体造型的表现与分析
    一、电影视像身体造型之美的理论基础
        1、身体造型的美学内涵
        2、形式知觉模式在身体造型中的作用
        3、镜像神经元与共情思维
    二、电影视像中身体造型的解读
        1、电影中身体造型美与建筑和绘画的关联
        2、身体造型的美学接受——审美共通感
        3、身体造型的另类审美——审丑
第三章 电影视像中的身体动作之美
    一、身体动作形态美的理论基础
        1、身体动作之美的力本说
        2、身体动作形式生成知觉模式
    二、电影视像中身体动作美的呈现与解读
        1、奔跑情节表现出的原始本能
        2、仪式性情节表现出的酒神精神
        3、抒情画面表现出的爱与哀愁
        4、肢体动作表现出的异延隐喻
第四章 电影视像中特定情境下的身体审美表现
    一、电影特定情境中身体审美的理论构建
        1、身体图式和环境互生形成范畴化
        2、意境与意象统构情境
    二、死亡情境的审美解读
        1、生命机体之死
        2、生命现象之死
        3、超越生命之死
    三、窥视情境的审美解读
        1、窥视本能
        2、看与被看
第五章 社会文化与电影视像的身体呈现之美
    一、电影视像身体社会化的理论构建
        1、视像的身体化与文化想象
        2、作为消费文化的身体
    二、电影视像身体社会化之美的解读
        1、身体社会化之美的物质呈现——明星制的产生
        (1)电影明星的身体化
        (2)明星身体的商品化
        2、身体社会化之美的文化呈现——男女平等思维
        3、身体社会化之美的精神呈现——社会化的身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知识生成转化的人为自组织系统与大脑场物质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Ba与Cynefin的比较分析
    (一) 野中郁次郎的Ba概念
    (二) David Snowden的Cynefin概念
    (三) Ba与Cynefin的比较分析
三、人为自组织系统 (域) :Ba与Cynefin的融合与深化
四、知识生成与转化过程中的大脑场物质活动
五、结论

四、思维是场物质的结构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以“磁场”单元为例[J]. 王美芹. 中学物理, 2021(07)
  • [2]核心素养下高中生有效认识电磁场概念的教学研究[D]. 邱士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以“磁场”单元为例[J]. 王美芹,柴丽苹. 物理教师, 2020(06)
  • [4]波函数的物理实质与量子概率的起源[J]. 赵国求.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指向物理观念发展的高中物理单元设计初探[D]. 朱开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研究初探[D]. 邓子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电影视像中身体因素的艺术呈现与审美认知[D]. 李伟. 吉林大学, 2019(02)
  •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 赵君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9]知识生成转化的人为自组织系统与大脑场物质活动研究[J]. 赵国杰,李文慧. 河南社会科学, 2010(03)
  • [10]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A]. 赵国求. 科学·认知·意识——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文集, 2004

标签:;  ;  ;  ;  ;  

思维是场物质的结构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