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蒸汽锅炉油田伴生气点火助燃工艺设计

电厂蒸汽锅炉油田伴生气点火助燃工艺设计

一、油田伴生气为发电厂蒸汽锅炉点火助燃工艺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闫池[1](2021)在《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容量优化配置及运行研究》文中指出在油田行业中,针对工业用电成本过高、能量消耗大以及污染排放严重等一系列痛点问题进行研究。结合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工程实例,将油田中产生多余的伴生气废气,进行合理利用。通过新型轻烃燃气制气装置,获得较为廉价的轻烃燃气。在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供系统中消纳伴生气,结合分布式光伏系统,打造油田智能微网,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梯级利用。系统优化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幅度减少能耗量,实现近零排放,最终达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储备的目的。本文针对以光伏电池与燃气轮机为核心设备的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进行容量优化配置以及运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冷热电联产微电网以及轻烃燃气研发技术的发展概况,并对系统内核心设备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其功率特性以及成本函数。其次以经济成本与收益为优化目标,对于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进行容量配置的优化。在考虑系统内各个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搭建模型进行仿真,采用自适应权重和引入学习因子选择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同时为了解决传统罚函数法在处理约束条件时惩罚值确定的问题,采用惩罚值随约束值的变化而动态修正的多级惩罚函数法将有约束问题转化成为无约束问题。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求解出在不同的权重系数下的仿真结果。在考虑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同时,得到合理的容量配置所带来的最优化的经济性结果。通过对比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技术,本文给出了一种利用伴生气废弃资源的新型轻烃燃气制气技术。在油气混合器的作用下,将液态废弃资源充分混合均匀,通过空气压缩泵提供的压缩空气,利用常温常压下的煤油作为导热油及气化介质,在油没有消耗的情况下,为轻烃油提供气化热,采用物理气化方式将液态轻烃转化为气态。与传统制气装置相比,产生了更为廉价的轻烃气燃料,进行了实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燃气检测报告。最后,本文建立了系统运行优化的经济性模型,重点讨论了天然气与轻烃燃气在分别投入系统运行之后,经过运行优化,该系统得到了两种燃料在年成本函数与年收益函数的结果。经过对比可知,使用新型制气方法下的轻烃燃气投入系统后,通过合理的运行优化后,可以达到最小的能耗量,比传统能源天然气系统要低40%左右,可以实现系统中的近零排放的目的。

刘畅[2](2019)在《O2/CO2氛围下天然气富氧燃烧特性分析及NOx排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煤改气”以来,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逐渐凸显。随着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耗中比重增大,传统锅炉燃烧方式因其具有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高等弊端已无法满足现有能源结构改革的需求。O2/CO2燃烧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摒弃了传统的O2/N2燃烧氛围,将燃料置于O2/CO2氛围内进行燃烧,通过调节氧气与烟气再循环的比例来控制O2/CO2的配比,该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烟尘的排放,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加快燃烧速率、提高循环热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节能减排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O2/CO2燃烧技术与CCUS技术进行耦合,烟气循环后产生的CO2注入油气井用以提高油气井的产量,实现资源开采的良性循环体系。本文在建立好燃烧器模型以后,与文献中的燃烧器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温度、CO浓度、OH浓度最大误差分别为5.8%、4.7%、5.3%。考虑到两者模型差异的微小性与燃烧机理不同,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因此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并且利用该模型模拟结果对工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以后,模拟了天然气在相同氧气浓度下O2/CO2氛围与O2/N2氛围下的燃烧,从流场分布特性、组分浓度分布特性及污染物排放水平等方面多角度对O2/CO2燃烧技术的优越性进行论证。结果说明天然气在O2/CO2氛围比O2/N2氛围下燃烧效率更高,污染物生成更少,更加优越。为了了解天然气在O2/CO2氛围下燃烧特性,改变氧气浓度从燃烧温度分布云图、燃烧速度分布图、CH4浓度分布云图、O2浓度分布云图以及NOx分布云图和Soot分布云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燃烧效率与燃烧速率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NOx生成区域提前,且生成量大幅增加,碳黑体积分数峰值也呈现指数增长趋势。为了得到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氧气浓度范围,进一步模拟了氧气浓度为21%-36%时的天然气燃烧特性,得到了出口处NOx的浓度以及Soot的浓度,满足排放标准的氧气浓度为21%-35%。根据天然气在O2/CO2氛围下的燃烧特性,本文将富氧燃烧技术与CCUS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全新的O2/CO2气氛下富氧燃烧与烟气回收利用方案,本方案有效地提高了烟气余热回收率和燃气锅炉的燃烧效率,降低了污染物NOx、soot的排放水平。通过烟气循环可提高烟气中CO2浓度,促进燃烧烟气中CO2富集,有助于CO2回收利用,最终实现低CO2排放,对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对设备进行了选型。通过经济回归分析,得到了该方案最佳氧气浓度为29%,在氧气浓度为29%时对该方案经济效益进行了核算,得到该设备的成本回收期为5年,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在得到最优助燃气体氛围为29%O2/71%CO2,将其运用于实际电厂天然气锅炉,重点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预热温度对电厂锅炉的影响因素。结果说明,随着助燃气体预热温度的增加,燃烧效率随之提高,在300K430K提升较快,在430K后提升较慢。但同时NOx生成量也呈现指数增长,其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预热温度为420K以内。综合考虑到成本与经济效益,助燃气体预热温度应控制在400K420K之间;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燃烧效率随之提高,当过量空气系数在1.051.15之间时,提升较快,大于1.15后,提升较慢。同时NOx生成量也呈现指数增长,其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过量空气系数在1.15以内。考虑到成本与经济效益,过量空气系数应控制在1.12到1.15之间。通过本文的模拟与经济性分析,考虑到电厂锅炉的工业适用性以及经济效益,提出电厂天然气锅炉当助燃气体氛围为29%O2/71%CO2时,助燃气体预热温度控制在400K420K,过量空气系数为1.121.15,可以在保证污染物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燃烧效率。结合本文提出的O2/CO2气氛下富氧燃烧与烟气回收利用方案为实际电厂锅炉余热回收利用及烟气再循环工艺设计及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杨晓[3](2017)在《《石油产品分析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石油产品分析手册》(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详细介绍了预测石油产品性能所须的不同测试方法、检测程序、不同检测结果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检测结果对石油产品进行预测。本文对石油相关工作者理解石油产品测试的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译者通过分析科技英语的特点并结合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专业词汇、被动语态、长难句和篇章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四部分: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总结。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翻译材料的介绍以及对翻译目的和意义的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的检查与修改。第三部分主要是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进行案例分析。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的翻译心得,以期能够为其他译者提供参考。

王春雨[4](2016)在《6B型燃机联合循环系统变燃料运行热力特性的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现代发电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国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实际的运行中,机组的运行会与出厂设定产生差异,例如:实际供给的燃料和设计燃料间的差异,长期工作负荷和设计负荷之间的差异等。这些差异对机组的燃烧室燃烧过程以及机组热力性能等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针对运行和设计的差异,开展燃机非设计工况、非设计燃料条件下的工作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是以大庆某燃机电厂一台6B容量燃机联合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CFD计算平台,建立了针对6B燃机燃烧室的仿真计算模型,对燃用不同燃料条件下的6B燃机的燃烧室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燃烧室在燃用不同燃料条件下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判断燃机变换燃料的可行性。然后利用GT-Pro软件建立了燃机联合循环流程热力模型,包括燃气轮机、余热锅炉、蒸汽透平等部分,并根据机组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准确性验证。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型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分析燃料是伴生气时,燃机电厂的负荷从50100%变化时机组的运行特性,比较不同负荷下的机组的发电功率以及效率;第二、对采用电厂原有伴生气和非设计燃料的天然气、中热值煤气和低热值煤气的机组的热力性能进行了计算和对比。论文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燃机负荷的变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经济性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但受机组燃烧和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这种变化并不是线性的,在90%负荷下存在拐点。当燃料种类发生变化时,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经济性也会发生变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使用低热值燃料的机组经济性有增加的趋势。从燃烧室的燃烧性能看,低热值燃料的燃烧温度分布均匀性变好,稳定性增强。

张伟娜,徐二华,张兵[5](2011)在《边远地区油田伴生气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边远地区的油田伴生气一般气量较小,可利用的压能较低。过去这部分没有能够有效回收利用,多采取直接燃烧的方法。回收利用边远零散井的伴生气,是为油气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边远地区油田伴生气的净化、回收利用的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油田伴生气利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和彬彬[6](2010)在《以微型燃气轮机为核心的先进能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能源有助于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大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相结合已成为21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微型燃气轮机(简称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是分布式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和微燃机与高温燃料电池混合发电系统是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两种形式。本文则针对这两种能量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得到了更为先进的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冷热电负荷的矛盾使联产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首先研究了采用怎样的调节方法才能有效缓解这个矛盾。接着提出了回注蒸汽、进气冷却等可解决或者缓解冷热电负荷矛盾的新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联产系统的性能及效率。进而将回注蒸汽、进气冷却、冷凝水回收等措施集成到联产系统中,得到了更为先进的以微燃机为核心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最后,对冷热电联产系统评价准则进行了探讨,根据冷热电联产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的本质特征提出了能量梯级利用效率的新评价准则。微燃机与高温燃料电池组成的混合发电系统是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微燃机(SOFC/MGT)顶层循环混合发电系统作为研究重点,对混合发电系统进行了改进研究。首先揭示了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参数优化的规律,分析了其效率进一步提高的潜力,给出了限制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使燃料更多的发生电化学反应而更少的发生燃烧反应的思路,提出了两种效率显着提高的混合发电新系统。最后,进行了混合发电系统脱碳的研究,首先对采用常规的氨水吸收法实现CO2准零排放的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进行了计算分析。然后又在顶层循环的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具有更高发电效率的CO2准零排放SOFC/MGT混合发电新系统。本文针对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从改善系统变工况性能,提高系统效率,提高系统环保性能以及改进系统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肖双斌[7](2009)在《天然气放空系统火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从过去的污染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行动,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以及可燃气体的储运、中转等场合,当发生事故时或在正常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易燃、有毒、有腐蚀性气体无法回收利用时,为了不对大气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通过火炬将其烧掉是最安全简便的方法。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由于天然气生产的季节性和装置检修的实际,在现有工艺条件下,天然气放空是不可避免的。2004年以前能够具有可靠点火措施的火炬只有新建成投产的红压深冷,其它火炬系统除丁字口、喇一、喇三能够实现人工点火,其余装置无点火功能,只起到放空管的作用。通过优化火炬放空的工艺流程和控制方式,天然气分公司从2004年开始对所有的火炬及放空系统进行了改造。到2008年底,对所有火炬及放空系统都完成了改造方案设计,改造中对火炬头及其密封方式进行了改进,减少了对环境的黑色污染及噪声污染,增加了火炬系统安全使用系数。

苏欣,王胜雷,张琳,张莉,马艳琳[8](2008)在《油田伴生气利用对策及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天然气消费的形势,说明了利用油田气的重大意义;详细介绍了油田气利用的几种主要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综述了我国油田气的利用现状;最后对我国油田气的利用提出了建议。

郭爱民[9](2008)在《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将构建的燃煤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构架具体应用于马头发电厂发展管理之中。基于马头发电厂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电量趋势预测,进行SWOT分析,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电力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战略高度,具体提出了马头发电厂发展的战略宗旨、战略使命、战略目标。从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资金管理、水务管理、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构建了马头发电厂的战略保障体系。

苏欣[10](2007)在《低压油田气集输及轻烃回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气是与原油同时储藏在地层深处的一种能源。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油田对这部分能源没有能够有效回收利用,采取直接排放、燃烧的处理方法,严重污染了环境。随着国家对能源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视以及对能源浪费治理整顿力度的加大,合理回收利用该部分能源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对油田气回收处理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调研和收集了大量国内外油田气的气质组分,综述了现有低压油田气集输工艺和NGL回收工艺。结合油田气压力低等特点,提出了适宜于低压气的集输工艺和低压油田气的NGL回收工艺。根据低压气集输工艺的现状,分别研究了压缩机增压和引射器增压两种工艺,特别是对引射器在高低气同时存在以及只有低压气存在的情况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探索,通过分析发现引射器完全可以用于低压气的集输工艺中,为低压气的集输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在分析各种NGL回收工艺的基础上,应用国际着名化工模拟软件HYSYS软件,对典型油田气(压力低于外输压力,且小于适宜的分离压力)的NGL回收提出了三种方案,对其工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研究了工艺中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以及对装置能耗的影响,提出了如何确定适宜的分离压力和温度以及确定适宜的丙烷回收率的方法。同时,将热力学(火用)引入NGL回收装置评价中,运用灰箱模型对NGL回收系统进行了(火用)分析,找出了装置中用能最薄弱的环节。同时分别应用灰箱模型和白箱模型对NGL回收系统中最重要的制冷系统和换热系统分别进行了(火用)分析,找出了系统中各(火用)损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对低压气的集输工艺研究、对低压油田气NGL模拟分析以及(火用)计算分析得到的结论对油田气的集输处理工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火用)概念的应用,也为天然气加工处理的其它领域的工艺装置的能耗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油田伴生气为发电厂蒸汽锅炉点火助燃工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伴生气为发电厂蒸汽锅炉点火助燃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容量优化配置及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
    2.1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概述
    2.2 光伏发电单元数学模型
        2.2.1 功率输出特性
        2.2.2 成本建模
    2.3 微型燃气轮机数学模型
        2.3.1 功率输出特性
        2.3.2 成本建模
        2.3.3 补燃型余热锅炉的模型建立
        2.3.4 补燃型吸收式制冷机组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的优化配置
    3.1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配置
        3.1.1 孤岛运行模式
        3.1.2 并网不上网模式
        3.1.3 并网上网模式
    3.2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优化配置模型
        3.2.1 多目标函数分析
        3.2.2 优化目标函数
        3.2.3 系统约束条件
    3.3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3.3.1 粒子群算法简介
        3.3.2 改进粒子群算法
        3.3.3 算法模型的处理
        3.3.4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步骤
    3.4 算例分析
        3.4.1 基础数据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系统优化配置的影响因子
        3.5.1 燃气价格影响
        3.5.2 电价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新型轻烃燃气制气技术的联合系统
    4.1 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
        4.1.1 CNG回收技术
        4.1.2 LNG回收技术
        4.1.3 天然气发电
    4.2 新型轻烃油人工连续制气装置及方法
        4.2.1 轻烃制气动力装置
        4.2.2 人工连续制气装置及方法
        4.2.3 新型轻烃燃气与天然气参数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5.1 引言
    5.2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经济运行分析
        5.2.1 成本分析
        5.2.2 收益分析
    5.3 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4 算例运行结果分析
        5.4.1 优化运行参数
        5.4.2 优化模型求解
        5.4.3 优化运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O2/CO2氛围下天然气富氧燃烧特性分析及NOx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富氧燃烧技术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燃烧数值模拟理论及控制方法
    2.1 FLUENT软件简介
    2.2 控制方程及模型介绍
    2.3 污染物生成机理及抑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烧模型的建立及与文献对比结果
    3.1 模型的建立
    3.2 燃烧器边界条件的设置
    3.3 数值求解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3.4 模拟与文献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O_2/CO_2氛围与O_2/N_2氛围天然气燃烧特性对比分析研究
    4.1 模拟工况设计
    4.2 燃烧流场分布特性及对比分析
    4.3 燃烧组分浓度分布特性及对比分析
    4.4 污染物排放特性及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O_2/CO_2氛围O_2浓度对天然气燃烧特性影响结果分析
    5.1 不同氧气浓度下燃烧流场分布特性
    5.2 不同氧气浓度下组分浓度分布特性
    5.3 不同氧气浓度下的污染物生成研究
    5.4 符合排放标准的氧气浓度范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O_2/CO_2氛围下烟气回收利用方案
    6.1 富氧燃烧的工艺流程图
    6.2 富氧燃烧设备的选择
    6.3 富氧燃烧经济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29%O_2/71%CO_2氛围下天然气锅炉燃烧特性研究
    7.1 锅炉概况
    7.2 预热温度对O_2/CO_2燃烧特性的影响
    7.3 过量空气系数对O_2/CO_2燃烧特性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本文结论和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石油产品分析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Source Text
    1.2 Difficulties and Objectives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 Theoretical Guidance
    2.3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3.1 Parallel Texts Reading
        2.3.2 Terminology Bank Establishment
        2.3.3 Translation Tools Preparation
    2.4 Translation Process
    2.5 Modific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3.1.2 Translation of Polysemant
        3.1.3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3.2.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3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ppendix1:Source Text
    Appendix2:Target Tex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

(4)6B型燃机联合循环系统变燃料运行热力特性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析
    1.3 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性能的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燃气轮机燃烧室单火焰筒变燃料燃烧特性的模拟分析
    2.1 6B型燃气轮机燃烧室部分简介
    2.2 单火焰筒模型的建立
    2.3 网格划分
    2.4 模型参数选择及结果分析
        2.4.1 湍流流动的模型
        2.4.2 辐射模型
        2.4.3 湍流燃烧模型
        2.4.4 模拟参数选取
        2.4.5 伴生气模拟结果分析
        2.4.6 天然气模拟结果分析
        2.4.7 煤制天然气模拟结果分析
        2.4.8 低热值煤气模拟初步探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6B燃机联合循环流程热力模型的建立
    3.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原理和系统构成
        3.1.1 压气机
        3.1.2 燃烧室
        3.1.3 燃气透平
        3.1.4 余热锅炉
        3.1.5 蒸汽透平
    3.2 6B型燃机的结构、参数及热力流程
        3.2.1 燃气轮机模型
        3.2.2 余热锅炉
        3.2.3 蒸汽透平
    3.3 6B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流程热力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6B燃机联合循环系统的变燃料变工况特性
    4.1 研究目的
    4.2 伴生气燃料条件下的机组变负荷计算
        4.2.1 电厂总体参数
        4.2.2 压气机出口参数
        4.2.3 燃烧室参数
        4.2.4 燃气透平出口参数
        4.2.5 余热锅炉参数
        4.2.6 蒸汽透平参数
    4.3 机组变燃料特性分析
        4.3.1 燃料选取
        4.3.2 计算条件
        4.3.3 电厂总参数变化
        4.3.4 压气机出口参数
        4.3.5 燃烧室参数
        4.3.6 燃气透平参数
        4.3.7 余热锅炉
    4.4 环境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边远地区油田伴生气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边远地区天然气净化利用技术
2 边远井区油田伴生气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
    2.1 CNG回收技术
    2.2 LNG回收技术
    2.3 天然气发电
3 边远井区油田伴生气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现在国内边远地区伴生气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3.2 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
4 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发展趋势

(6)以微型燃气轮机为核心的先进能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大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相结合成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1.1.2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
        1.1.3 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有利条件
        1.1.4 选题的意义
        1.1.4.1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面临挑战与困难
        1.1.4.2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1.1.4.3 本文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2 微燃机介绍
        1.2.1 微燃机的发展过程与现状
        1.2.2 微燃机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研究
        1.3.2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论文整体结构
第二章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
    2.1 微燃机的数学模型
        2.1.1 额定工况计算模型
        2.1.2 变工况计算模型
    2.2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
        2.2.1 微燃机应用分析
        2.2.2 以微燃机为核心的能量系统
    2.3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
        2.3.1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特点
        2.3.2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设备与系统结构
        2.3.3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性
        2.3.4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4 高温燃料电池/微燃机混合发电系统
        2.4.1 高温燃料电池/微燃机混合发电系统种类及系统流程
        2.4.2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更具发展潜力
        2.4.3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有待研究的问题
    2.5 总结
第三章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性能改进研究
    3.1 引言
    3.2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变工况调节方法研究
        3.2.1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方式与调节方法
        3.2.2 联产系统算例说明
        3.2.2.1 系统流程及参数
        3.2.2.2 数学模型
        3.2.3 联产系统变工况调节方法研究
        3.2.3.1 夏季供冷情况
        3.2.3.2 冬季供热情况
        3.2.4 联产系统变工况调节方法研究结论
    3.3 回注蒸汽在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应用
        3.3.1 燃气轮机回注蒸汽循环介绍
        3.3.2 回注蒸汽微燃机发电系统算例说明
        3.3.3 回注蒸汽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3.3.3.1 回注蒸汽循环与回热循环的比较
        3.3.3.2 回热与回注蒸汽的复合循环
        3.3.3.3 最佳回注比
        3.3.3.4 回注蒸汽时压比的优化
        3.3.3.5 微燃机与大型燃气轮机回注蒸汽循环对比
        3.3.4 烟气冷凝水回收分析
        3.3.4.1 烟气冷凝水回收技术
        3.3.4.2 烟气冷凝水回收方案
        3.3.4.3 冷凝水回收系统计算分析
        3.3.5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回注蒸汽循环研究结论
    3.4 进气冷却技术在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3.4.1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技术介绍
        3.4.2 进气冷却算例说明
        3.4.2.1 系统流程与参数说明
        3.4.2.2 系统变工况计算方法
        3.4.3 采用进气冷却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分析
        3.4.3.1 进气冷却对微燃机的影响
        3.4.3.2 进气冷却对供冷系统的影响
        3.4.3.3 联产系统采用进气冷却的优越性分析
        3.4.4 进气冷却在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应用研究结论
    3.5 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系统集成及运行研究
        3.5.1 集成化的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
        3.5.2 集成化的微燃机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运行方式
    3.6 冷热电联产系统新评价准则研究
        3.6.1 原有评价准则分析
        3.6.3 能量梯级利用率评价新准则
        3.6.3.1 能量梯级利用模型
        3.6.3.2 能量梯级利用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6.3.3 能量梯级利用率的应用
        3.6.3.4 与原有评价准则的对比
        3.6.3.5 新评价准则研究结论
    3.7 总结
第四章 SOFC/MGT混合发电统性能改进及脱碳新系统研究
    4.1 前言
    4.2 SOFC介绍
        4.2.1 SOFC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4.2.2 SOFC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4.3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4.3.1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系统与参数说明
        4.3.2 混合发电系统的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4.3.2.1 电池单体个数优化
        4.3.2.2 电池堆运行温度的优化
        4.2.2.3 电池堆运行压力的优化
        4.3.2.4 电池堆燃料利用率的优化
        4.3.2.5 电池堆蒸汽/碳比的优化
        4.3.3 混合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的结论
    4.4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效率提高研究
        4.4.1 混合发电基准系统算例说明
        4.4.2 提高基准系统发电效率的途径分析
        4.4.2.1 混合发电系统发电效率提高潜力的理论分析
        4.4.2.2 混合发电基准系统(?)分析
        4.4.2.3 提高基准系统效率的可行途径
        4.4.5 混合发电系统改进方案一
        4.4.5.1 改进方案描述
        4.4.5.2 改进效果分析
        4.4.6 混合发电系统改进方案二
        4.4.6.1 改进方案描述
        4.4.6.2 改进效果分析
        4.4.6.3 第二级电池堆燃料利用率的影响
        4.4.7 两种改进方案的对比分析
    4.5 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脱碳研究
        4.5.1 CO_2减排思路说明
        4.5.1.1 CO_2的性质及危害
        4.5.1.2 本文捕获CO_2思路说明
        4.5.2 采用氨水吸收法的CO_2准零排放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
        4.5.2.1 选择氨水吸收法的原因
        4.5.2.2 氨水吸收法准零排放混合发电系统方案说明
        4.5.2.3 数学模型及参数说明
        4.5.2.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3 CO_2准零排放SOFC/MGT混合发电新系统
        4.5.3.1 准零排放新系统方案说明
        4.5.3.2 准零排放新系统参数说明
        4.5.3.3 准零排放新系统提高发电效率的措施
        4.5.3.4 准零排放新系统性能分析
        4.5.4 CO_2准零排放发电系统的对比分析
        4.5.4.1 两种准零排放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的对比
        4.5.4.2 与其他准零排放发电系统的对比
        4.6 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7)天然气放空系统火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针对天然气放空的研究
        1.2.1 国外火炬放空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火炬放空相关政策及措施
第二章 天然气分公司火炬系统基本现状
    2.1 天然气分公司基本现状
    2.2 天然气分公司火炬系统基本现状
    2.3 基本改造思路
第三章 喇压浅冷火炬改造方案
    3.1 喇压火炬概述
        3.1.1 改造范围
        3.1.2 放空参数
        3.1.3 改造目的
        3.1.4 改造后设备技术条件
    3.2 工作过程
    3.3 主要配置技术说明
    3.4 主要工程量
    3.5 使用效果
第四章 丁子口阀组火炬改造方案
    4.1 丁字口阀组火炬概述
    4.2 主要工作
    4.3 改造过程中解决的下面一些问题
    4.4 火炬自动点火系统关键技术
        4.4.1 火炬头
        4.4.2 点火系统
        4.4.3 传火机构
    4.5 实施效果
第五章 现场主要火炬改造简述
    5.1 杏V-1 火炬
    5.2 杏九火炬
    5.3 北Ⅱ-1 火炬
    5.4 喇一火炬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油田伴生气利用对策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伴生气利用对策
    1.1 非管网加气系统
    1.2 多相流混输技术
    1.3 天然气水合物 (NGH) 固态储存
    1.4 液化油田伴生气
    1.5 其它
2 我国油田伴生气处理利用现状
3 结束语

(9)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战略管理研究
        1.2.2 可持续发展研究
        1.2.3 核心竞争力研究
        1.2.4 供应链管理研究
        1.2.5 公司的组织文化研究
        1.2.6 需要进一步加强燃煤老发电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
    1.3 基本假设
        1.3.1 假设之一:战略研究的界定
        1.3.2 假设之二: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的界定
        1.3.3 假设之三:马头发电厂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
    2.1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一般程序
        2.1.1 战略分析的一般程序
        2.1.2 战略管理
        2.1.3 战略保障
    2.2 燃煤发电企业的特点及马头发电厂的特点
        2.2.1 燃煤质量与生产经济性密切相关
        2.2.2 燃煤发电企业安全性要求高
        2.2.3 燃煤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大
        2.2.4 燃煤发电企业技术要求高
        2.2.5 马头发电厂的特点
    2.3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框架的构建
        2.3.1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分析
        2.3.2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管理
        2.3.3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保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3.1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外部环境
        3.1.1 电力需求变化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3.1.2 电力供需情况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3.1.3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地区分布和供给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3.1.4 交通运输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3.1.5 环保及节能意识增强对马头发电厂的影响
        3.1.6 电力体制改革对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影响
    3.2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内部条件
        3.2.1 中国燃煤发电现状及马头发电厂现状
        3.2.2 马头发电厂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3.2.3 马头发电厂发电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及其发电机组装机结构
        3.2.4 马头发电厂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3.3 马头发电厂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3.3.1 马头发电厂供应链的特点
        3.3.2 电力企业价值链分析
        3.3.3 马头发电厂的五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马头发电厂的使命与愿景
    4.2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目标体系
    4.3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SWOT分析
        4.3.1 外部要素评价即马头发电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3.2 马头发电厂发展中自身具备的内部优势及劣势
    4.4 影响马头发电厂选择发展战略方案的因素
    4.5 马头发电厂战略的选择
    4.6 马头发电厂的战略管理
        4.6.1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4.6.2 库存管理
        4.6.3 成本管理
        4.6.4 安全管理
        4.6.5 全面预算管理
        4.6.6 市场开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保障
    5.1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外部保障措施
        5.1.1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制度保障
        5.1.2 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力可靠性的认识
    5.2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内部保障措施
        5.2.1 马头发电厂的库存保障
        5.2.2 马头发电厂发展的动态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低压油田气集输及轻烃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国内外油田气利用现状
    1.2 低压气集输工艺现状
    1.3 油田气轻烃回收工艺现状
    1.4 热力学(火用)分析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低压气集输工艺
    2.1 油田气概论
        2.1.1 油田气的特点
        2.1.1.1 相图分析
        2.1.1.2 天然气相图分析
        2.1.2 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
    2.2 低压气集输工艺
        2.2.1 低压气增压集输技术
        2.2.1.1 压缩机在低压气集输工艺中的应用
        2.2.1.2 压缩机的应用和选取
        2.2.1.3 引射器增压
        2.2.1.4 引射器在低压气集输工艺中的应用
        2.2.2 低压气负压集输技术
        2.2.3 低压气集输的建议
    2.3 小结
3 低压油田气NGL回收工艺
    3.1 油田气轻烃回收工艺
        3.1.1 低压油田气NGL回收模拟
        3.1.2 低温分离工艺模拟
        3.1.2.1 方案一模拟
        3.1.2.2 方案二模拟
        3.1.2.3 方案三模拟
    3.2 方案的热力学(火用)分析
        3.2.1 (火用)分析的基本概念
        3.2.2 (火用)分析的三种基本模型
        3.2.3 装置的(火用)计算分析
        3.2.3.1 整个工艺系统(火用)分析的计算
        3.2.3.2 装置的制冷部分(火用)计算分析
        3.2.3.3 装置的换热器(火用)计算分析
    3.3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油田伴生气为发电厂蒸汽锅炉点火助燃工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光伏与轻烃燃气联合系统容量优化配置及运行研究[D]. 闫池. 沈阳工程学院, 2021(02)
  • [2]O2/CO2氛围下天然气富氧燃烧特性分析及NOx排放研究[D]. 刘畅. 长江大学, 2019(11)
  • [3]《石油产品分析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6B型燃机联合循环系统变燃料运行热力特性的模拟研究[D]. 王春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5]边远地区油田伴生气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伟娜,徐二华,张兵.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19)
  • [6]以微型燃气轮机为核心的先进能量系统研究[D]. 和彬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7]天然气放空系统火炬研究[D]. 肖双斌.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8]油田伴生气利用对策及现状[J]. 苏欣,王胜雷,张琳,张莉,马艳琳. 天然气与石油, 2008(02)
  • [9]马头发电厂发展战略研究[D]. 郭爱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10]低压油田气集输及轻烃回收工艺研究[D]. 苏欣. 西南石油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电厂蒸汽锅炉油田伴生气点火助燃工艺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