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美术教育调查与思考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美术教育调查与思考

一、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泽苹[1](2020)在《回归·重建·塑造 ——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文中指出本研究从教育人类学的观念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与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在现代化与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第一章,讲述了汶川县地震前后民族认同情况,说明社会、教育与民族认同三者的关系,认为社会环境的转变促使当地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第二章,描写五所学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课堂,并通过比较,分析该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缺少对他文化音乐的教育、在教师、教材、课程设计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第三章,从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两方面对多民族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进行展望。认为音乐教育观念应该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进行思考,提出了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不仅要以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为目的,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不仅是教育者拥有对音乐文化选择的权利,学生在体验多种音乐文化后也应该有权利选择他所喜欢的音乐文化;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提高多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水平。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多元文化中差异性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是“半开放式”的,在师资、课程与教学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根据以上观点,以汶川县的基础音乐教育为例进行多民族地区音乐教育设计。

廖小建[2](2019)在《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当代音乐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也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展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对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振兴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已成为国内音乐界人士讨论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特别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文化、宗教、民族成分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使得该地区的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显得尤为复杂。本研究以作者所在地区具有复杂民族成分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后简称张家川县)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张家川县的概况,如地理、人文、宗教信仰等及其音乐教育概括进行简单阐述。然后,随机抽取该地区的三所中小学,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以音乐人类学“局内人”和“局外人”双重身份对该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即所取得教育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最后,以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繁荣发展为出发点,探讨音乐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张家川县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即树立新型音乐教育观念、完善校本音乐课程体系、增强音乐教师职业自觉性、优化民族音乐教育环境、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活动、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等,尝试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即张家川县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常惠雯[3](2019)在《瑶族民歌在恭城县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瑶族民歌是瑶族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星星,旋律优美,歌词朴实无华,真实地反映着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瑶族民歌如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样,正在逐渐被汉化。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首先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国对于各阶段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这一块加大了力度。本文对瑶族民歌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八所中学中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完成之后,深刻剖析了其中所反映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本文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为了更好的阐述本文,将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恭城县瑶族及瑶族山歌的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的概述,从而突出瑶族民歌的价值。第三部分为实际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出发进行调查,得出数据并将反映的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得出调查结论。第四部分主要内容为笔者经过深入分析及对恭城县现实条件的调查,提出的具体改进建议。课题的研究在于发现恭城瑶族自治县乐教育问题,研究瑶族民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教育现状,探索改善瑶族民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现状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瑶族音乐的重视,传承和发扬瑶族民歌具有重大的意义。

陈栋[4](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桑月华[5](2017)在《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刍议》文中指出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丽江纳西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代背景下,丽江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何静[6](2016)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与文化的多元共生共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彩、内涵深远,是少数民族的"根"。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于儿童的精神世界,融化于儿童的心灵,少数民族聚居区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本研究旨在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为例,考察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进行规划与设计并依据此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首先,本研究对文化、民族、课程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梳理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了这些成果的特点、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同时,本研究从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阐明其对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对儿童发展、幼儿园课程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其次,本研究以裕固族文化为中心,主要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考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四所幼儿园将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实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四所幼儿园在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方面已经探索出了开展裕固语言活动、编写裕固语言教材、创设幼儿园特色环境等方式,但是也出现了文化融入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以及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缺位等问题。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文化生存状态堪忧以及幼儿园内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再次,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同时,本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A幼儿园为行动研究的研究现场,对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幼儿、教师、家长及其他合作者均在各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最后,本研究总结研究结果,指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有关教师方面、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社区方面的教育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考方向。

赵天文[7](2015)在《农村初中艺术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两区”凤合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加强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始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教育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然而,作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毕竟,在中国农村学校占到了85%左右,同时,农村学生数也占到了75%。随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的实行,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逐渐把研究的目光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始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进行调查研究。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仍然缺少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需求的专门研究,因此对农村学生艺术教育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等相关信息缺乏了解,并且,对影响农村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因素的探究也少有涉及。为此,本研究试图以昆明市倘甸“两区”凤合镇初级中学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揭示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来探索推进农村初中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的策略。研究表明:虽然起点较低,但农村初中学生及家长艺术教育的需求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征;从需求内容上看,校内外兴趣特长培训的需求内容则非常广泛;同时在面对艺术教育内容方面,农村初中学生及家长对其需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农村初中学生(个人)、学生家庭(家长)和学校三个方面,其中除了兴趣因素、竞争因素以外,还包含了消费等因素。为此,笔者以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为基础,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两条建议:(一)提供有利于促进农村初中艺术教育相关政策支持;(二)建立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多样化合作平台。

柴雨青[8](2015)在《乡土与校园—云南省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更好的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近年来音乐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然而,当我们聚焦少数民族音乐的校园传承时,却不得不关注少数民族音乐原来的生存空间及其特有的乡土传承方式。他们两者的关系如何?有何异同?对于两者关系的考察是探究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不可或缺的内容。鉴于此,笔者选取了拥有众多民族和丰富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并且乡土文化样态保存较为完整的云南省巍山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教育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以及质化研究,对该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校园传承和民间传承两条路径分别进行考察,通过梳理、比较来分析两种传承路径的异同,探讨两种传承路径在融合优势、互为支撑的可能性。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描述云南省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的乡土传承方式及传承功能;第二章基于对巍山地区六所中小学的考察,从理念、内容以及方式三个方面描述少数民族音乐的校园传承方式;第三章对乡土与校园两种传承路径的目的、环境、内容等方面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出不同传承方式的优势和局限;第四章是对探寻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最佳传承路径的讨论与反思,笔者提出了乡土与校园两种传承路径应该在相互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引发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是应该构建以乡土本位的传承或是重建校园本位传承问题向纵深方向的深入探讨。通过对云南省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两种基本传承路径的描述与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乡土传承还是校园传承,都是一种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而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音乐文化,则涉及到乡土和校园两者所依附的文化空间不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路径究竟是乡土本位还是校园本位依旧值得深入探讨。

刘海锐[9](2014)在《利用地域资源优化丽江初中美术版画课程教学的研究 ——以东巴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民族众多且历史文化悠久,每个民族都蕴藏着各自不同的传统艺术文化。笔者以丽江纳西族东巴画为例,从地域环境、历史发展、艺术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将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融入到当地学校的美术教学内容中,从而改善目前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美术课程改革以及版画教学的优势等角度出发,在认真分析了东巴绘画与版画的契合点之后,利用新型综合版画为载体,设计出了一套适合该地区学校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通过将东巴画资源与初中学美术版画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感受不同材料所带来艺术效果,进一步接触自然、接触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从而锻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增强学生保护、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将东巴画艺术资源融与初中美术版画课程整合进行教学体现了美术新课改的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涵养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并给广大偏远地区的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探索经验。

何玥菡[10](2013)在《农村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以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为进一步加强美育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针对我国农村艺术教育发展薄弱的状况,在全国不同地区选择了58个实验县进行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试点,丽江玉龙县纳西族自治县1位列其中。此后,2005年,云南省选择了包括丽江玉龙县纳西族自治县在内的15个试验县区进行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试点,使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为既是国家级又是省级的实验县之一。我国的农村艺术教育改革、探索、实践已历经10余年之久,其中积累了不少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近经验。特别是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使当地众多实验县区的农村艺术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时至今日,众多正在进行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实验还在不断实践和推进,但诸多成果尚未得到总结和完善。这一情况说明在党和政府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下所彰显的坚定的信心、决心,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农村艺术教育改革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通过10余年的改革实践,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艺术教育改革(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方面)充分立足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相结合、将传统民间优秀艺术引进学校与课堂、编写乡土教材、实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建设“五团”、“一基地”等方式,将当地艺术教育活动改革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积累了不少新鲜经验,受到当地政府与相关专家的关注,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典型性,体现了艺术教育改革充分的活力和潜力。笔者通过对丽江玉龙县音乐教育改革的系统调查研究认为,进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试验的目标,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域、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差异的复杂性,加之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要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改革实践确有许多值得借鉴、参考的经验,但玉龙县有其特殊民族文化、强势的旅游背景,有些经验不可复制性,不能盲目照搬。同时,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模式”规范,而应是在全国艺术教育体系大框架下系统的、多元化、多层面、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实践组合形式。

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重建·塑造 ——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
        (一)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与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四)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个案地区简介
        (一)地理环境与交通
        (二)行政区域总体概况
        (三)汶川县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成因
        (四)语言
        (五)文化表征:音乐与舞蹈
第一章 地震前后的社会、教育与民族认同
    第一节 现代化与认同的消散
        一、现代化进程对社会的影响
        二、民族音乐的学校教学状况
    第二节 地震与重建:羌族认同的再建构
        一、劫后余生的社会转变
        (一)基础设施的重建
        (二)民族民间艺术的重拾
        二、音乐教育中的转变
        (一)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态度的转变
        (二)教育者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态度的转变
        (三)学校课程设置的转变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基础音乐教育案例研究
    第一节 三所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一、汶川县第二幼儿园
        (一)基本情况
        (二)音乐课程现状
        二、红原县的两所幼儿园
        (一)邛溪镇幼儿园
        (三)色地镇幼儿园
        三、课程实录
        四、三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
        一、龙溪乡小学
        (一)基本情况
        (二)音乐课程现状
        (三)课程实录
        二、凤仪镇小学
        (一)基本情况
        (二)音乐课程现状
        (三)课程实录
        三、两所小学音乐教育的横向比较
    第三节 小结
        一、教学观念中的问题
        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
        (二)语言文化障碍问题
        (三)师资、课程研究与教学
第三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展望
    第一节 从教育观念出发: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一、从多元文化教育到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观的基础音乐教育
        (一)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三)消除文化的歧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节 从教育实践出发:培养音乐能力
        一、从强调音乐学习结果到强调音乐能力培养
        二、以培养音乐能力为目标的音乐教育实践
        (一)师资
        (二)课程与教学法
    第三节 以汶川县为例的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设计
        一、半开放式的音乐教育
        二、音乐文化内容的选择
        三、音乐能力内容的编排
结语:回归·重建·塑造
附录:新编藏羌锅庄歌词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过程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2.张家川县概况
    2.1 张家川县简介
        2.1.1 地理环境
        2.1.2 人文环境
        2.1.3 宗教信仰
3.张家川县音乐教育概况
    3.1 张家川县教育概况
    3.2 张家川县传统音乐概况
    3.3 张家川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4.张家川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4.1 张家川县高中音乐教育基本情况
    4.2 张家川县初中音乐教育基本情况
    4.3 张家川县小学音乐教育基本情况
    4.4 张家川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相关调查数据
        4.4.1 调查过程及问卷发放情况
        4.4.2 数据结果统计与分析
5.张家川县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树立新型音乐教育观念
        5.1.1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
        5.1.2 音乐人类学影响下的音乐教学范式
        5.1.3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与探讨
    5.2 校本音乐课程体系建构与探讨
        5.2.1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5.2.2 整合音乐课程资源
        5.2.3 开发校本课程的措施
        5.2.4 编写校本音乐教材
    5.3 对现代音乐教育的重新审视
        5.3.1 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
        5.3.2 对审美音乐教育范式的反思
        5.3.3 音乐教育文化理解与民族音乐教育
    5.4 面向新时期的民族音乐教育
        5.4.1 提高音乐教师职业自觉性
        5.4.2 优化民族音乐教育环境
        5.4.3 开展民族音乐活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瑶族民歌在恭城县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恭城县瑶族及瑶族民歌文化概述
    一、疆域
    二、瑶族文化
    三、瑶族民歌的溯源及发展
    四、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开展瑶族民歌在中学教育中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样本
    二、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手段
        (二)调查内容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三、问卷回收统计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的调查结果
        (二)教师的调查结果
    五、调查结果总结
        (一)学生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教材层面
        (四)社会环境层面
第三章 改善瑶族民歌在本地中学传承现状的对策
    一、政府进行鼓励,发扬瑶族民歌
        (一)继续大力推广“瑶歌瑶舞进校园”活动
        (二)举办赛事,鼓励创作
        (三)在每所学校设立不同的文化“传习实验点”
        (四)组织开展“传承人进校园”的活动
    二、学校营造瑶族民歌音乐教学氛围
        (一)充分利用本地教学资源
        (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三)成立瑶族民歌社团
    三、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转变教学理念
        (一)努力提升专业水平
        (二)形成开放发展的教学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
二、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危机
    (一)现代文明对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
    (二)纳西语言的严重流失
    (三)传承人断代
    (四)纳西族服饰及传统工艺衰退
三、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思考

(6)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三) 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伦理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 文化、文化传承
        (二) 民族、少数民族
        (三) 课程、幼儿园课程
    二、文献综述
        (一) 裕固族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 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相关研究
        (三) 少数民族聚居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四) 其他相关课程的研究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探讨
    一、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文化学理论基础
        (二) 教育学理论基础
        (三) 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探讨
        (一) 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二) 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价值
        (三) 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第三章 裕固族文化述略
    一、自然与人文交融下的生态环境
        (一) 裕固族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裕固族开放包容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悠远与多彩融合下的文化景观
        (一) 语言文化:裕固族的"金钥匙"
        (二) 生活文化:日常生活的独特魅力
        (三) 节日文化:生产生活的美好憧憬
        (四) 婚姻家庭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风尚
        (五) 民间传承文化:鲜活灵动的人文世界
        (六) 科技知识文化:日常生产生活的智慧
        (七) 信仰崇尚文化:冥冥中的主宰与慰藉
第四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实状况
    一、关于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态度调查
        (一) 园长、教师的态度
        (二) 家长的看法
        (三) 孩子的声音
    二、四所幼儿园文化融入的现实叙述
        (一) A幼儿园:我们是领头雁
        (二) K、M幼儿园:我们开了语言课
        (三) H幼儿园:语言课已经停了
    三、四所幼儿园文化融入的问题扫描
        (一) 文化融入的形式、内容单一
        (二)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缺位
第五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的影响
        (一) "国家很重视"
        (二) "县上有政策"
    二、文化生存状态的影响
        (一) "文化快要消亡了"
        (二) "语言是个大问题"
        (三) "我们自身不重视"
    三、幼儿园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 "教师方面问题多"
        (二) "园里工作没做好"
        (三) "家园合作不如意"
第六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
    一、目标:促进儿童成长、赓续民族文化
        (一) 目标的定位
        (二) 目标的设置要求
        (三) 目标的基本内容
    二、内容:适宜儿童发展、体现民族特色
        (一) 内容的选择要求
        (二) 选择的具体内容
        (三) 内容的组织形式
    三、实施: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各种活动
        (一) 实施的价值取向
        (二) 多样的实施方式
    四、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内容方法多样
        (一) 多元的评价主体
        (二) 丰富的评价内容
        (三) 多样的评价方法
第七章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情境
        (二) 行动研究法
        (三) 研究流程
    二、研究过程
        (一)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
        (二)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
        (三)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活动
        (四) 裕固族文化融入家园社区合作活动
        (五) 裕固族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三、研究总结
        (一) 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面
        (二) 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
        (三) 合作教师在研究中的成长
        (四) 其他合作者在研究中的收获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农村初中艺术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两区”凤合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产生的背景
        1.2 选题的缘由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 核心概念
        3.1 农村初中
        3.2 艺术教育
        3.3 艺术教育需求
    4. 理论基础
    5. 文献综述
        5.1 研究现状
        5.2 文献述评
    6. 研究内容及方法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及样本
        6.3 方法及工具
第2章 农村初中艺术教育需求的现状研究
    1. 总体现状
        1.1 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现状
        1.2 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的需求内容
        1.3 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程度
    2. 不同类型学生的现状差异研究
        2.1 农村初中不同性别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差异
        2.2 农村初中不同年级阶段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差异
        2.3 农村初中不同家庭背景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差异
        2.4 农村初中不同民族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差异
        2.5 农村初中学生与家长的态度差异
第3章 影响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
    1. 个人因素
        1.1 农村初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1.2 农村初中学生的现实需求
    2. 家庭因素
        2.1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态度
        2.2 家庭经济因素
    3. 学校因素
        3.1 学校教育
        3.2 师资及上课形式
第4章 研究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2. 对策建议
        2.1 促进农村初中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持
        2.2 建立农村初中学生艺术教育多样化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乡土与校园—云南省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民间传承路径
    第一节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一、“师传众习”的师徒传承
        二、“父承子袭”的家庭传承
        三、“民俗活动”的自然传承
    第二节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功能
        一、个体行为塑造功能
        二、群体社会维系功能
        三、族群文化认同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校园传承路径
    第一节 汉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音乐文化传承
        一、为民小学
        二、群力小学
        三、大仓中学
    第二节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音乐文化传承
        一、中和小学
        二、蒙新小学
        三、云鹤小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路径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学校传承与民间传承的对比
        一、传承目的
        二、传承者与被传承者
        三、传承场域
        四、传承内容与方式
    第二节 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的优势与局限
        一、学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
        二、民间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
    第三节 传承效果的总结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反思——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两种路径的融合
    第一节 本土因素: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的融合
    第二节 搭建民间与学校互为支撑与借鉴的传承场
        一、教师队伍建设
        二、传承理念
        三、教学大纲的设计
        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传承的启示
        五、民间和学校的协同工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二 考察方案
    附录三 田野考察图片(精选)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利用地域资源优化丽江初中美术版画课程教学的研究 ——以东巴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选择东巴画作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
    第一节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界定与筛选
    第二节 东巴画概述
        一、 东巴画的地域环境
        二、 东巴画的起源和发展
        三、 东巴画的艺术特征
        (一)种类特点
        (二)构成特点
        (三)绘画手法特点
第二章 丽江初中美术版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对象及方法
    第二节 学生调查问卷及对教师访谈的编辑及设计说明
    第三节 学生调查结果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四节 教师访谈调查基本情况
    第五节 调查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三章 开发与利用东巴画课程资源的意义
    第一节 丽江初中美术版画课程发展的需要
        一、 该地区学校的美术教学现状
        二、 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 发展好版画课程对现阶段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东巴画艺术与丽江初中美术版画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一、 东巴画与初中版画教学的结合点分析
        二、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一)对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三)对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五)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影响
        三、 对教师的自身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开发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
第五章 教学评价及反思
    第一节 地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一、 评价标准的类型
        二、 地方美术教学评价的设计步骤
        三、 地方美术教学评价的特点
    第二节 教学反思
        一、 教学实验成效分析
        二、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1:初中美术版画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对美术教师的访谈调查

(10)农村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以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与价值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背景
    第一节 当代国内外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一、 国内外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二、 云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状况
    第二节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艺术教育改革
        一、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历史及教育发展简述
        二、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艺术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章 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音乐教育改革
    第一节 艺术教育改革中的纳西族民歌
        一、 丽江纳西传统民歌概述
        二、 纳西族传统民歌的社会功能及其传承发展状况
        三、 纳西民歌进课堂
    第二节 纳西民间器乐“白沙细乐”进学校
        一、 纳西族的“白沙细乐”简述
        二. 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传承发展状况
        三、 进入丽江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白沙细乐”
    第三节 艺术教育改革中的纳西族民间歌舞
        一、 纳西族民间歌舞简介
        二、 纳西族民间歌舞的传承发展状况
        三、 纳西族民间歌舞进入学校
第三章 对玉龙县音乐艺术教育改革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节 玉龙县音乐教育改革经验分析
        一、 玉龙县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
        二、 关于玉龙县音乐教育改革经验的分析
    第二节 玉龙县音乐教育改革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 玉龙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文件》
附录二 《玉龙县教育局艺术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附录三 论文相关照片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重建·塑造 ——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D]. 何泽苹.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D]. 廖小建. 天水师范学院, 2019(08)
  • [3]瑶族民歌在恭城县中学音乐教育中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D]. 常惠雯. 温州大学, 2019(01)
  •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刍议[J]. 桑月华.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1)
  • [6]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个案研究[D]. 何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7]农村初中艺术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两区”凤合中学为例[D]. 赵天文. 云南大学, 2015(05)
  • [8]乡土与校园—云南省巍山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路径研究[D]. 柴雨青. 中国音乐学院, 2015(01)
  • [9]利用地域资源优化丽江初中美术版画课程教学的研究 ——以东巴画为例[D]. 刘海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10]农村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以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为例[D]. 何玥菡. 云南艺术学院, 2013(10)

标签:;  ;  ;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小学美术教育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