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中国的裁员问题

我看到中国的裁员问题

一、我看中国的下岗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庆忠[1](2021)在《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野工作是认识乡村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研究品质的有效路径。面对乡土中国的现实处境,研究者多重身份的转换,既是破解乡村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生命变革的心灵修炼。25年的乡村问询之旅,突出的是田野工作与行动研究并轨的实践过程。这种对自身生命价值不断反观之后的领悟,不仅拓展了乡村研究的维度,也彰显了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的学术意义。

张燕如[2](2021)在《关联理论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7-2020答记者问为例》文中认为

杜利芳[3](2021)在《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19-2021总理答记者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潘雨婷[4](2021)在《图式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研究 ——以李克强2017-2020年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各国交流的频繁进行,国家综合实力的显着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许多国际活动在中国举行,越来越多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博览会在当地举行。因此,中国对口译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口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式理论是英语口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在口译研究中拥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宏观指导,以2017-2020年李克强“两会”答记者问交替传译文本为例,分析并验证了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和文化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在汉英交替传译中三个阶段的作用。介绍了图式理论及其主要的几个图式模式,也简述了交替传译口译的相关情况,尤其验证了在听力、记忆、表达方面的实际作用,以此让读者了解到图式理论对于会议交传口译的重要意义,对于口译译语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译员口译压力的减轻都有实际价值和意义。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和对2017-2020年李克强总理“两会”答记者问交替传译文本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图式理论在李克强记者招待会口译中具有可行性。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逐渐受到口译界的关注,人们试图将图式理念与口译工作相结合,从而来提高口译质量。第二,在图式理论的宏观指导下,研究在汉英交替传译中三个阶段的作用,并且指出在进行日常的口译训练时,译员应明确自己的图式意识,主动构建和激活自己的相关图式,进而提升自己的口译能力。第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对交替传译的三个过程进行分析,旨在启发口译工作者提高口译水平。本文发现图式理论对交传口译具有指导意义。本篇论文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参考,希望能对未来的相关交传口译的研究有所帮助。

田文璐[5](2020)在《地摊经济:重燃“人间烟火”》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在小区对面,许多商户在店门前摆起了摊位,李克强对摊主们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此前,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消息称,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评测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陈小琴[6](2020)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文中提出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敏[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文中提出苏东剧变后,海外很多中国观察家认为,中国很快也会步苏东后尘,“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但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制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政局大体稳定的双重奇迹。越走越宽广的中国道路引起了海外学界的高度关注。一些海外学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核心,是解读中国奇迹的钥匙。因此,在沉寂了近20年后,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学界发出了“把中国共产党带回来”的呼声,对党的研究逐渐升温。毛泽东同志将党的建设视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四个伟大”互相嵌套,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亦成为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涌现。本文关注的对象是海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研究,旨在系统总结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学界的研究议题、基本观点、研究范式和方法,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提升国内党建研究质量提供借鉴。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本文的框架、内容主要建立在阅读海外学者的论文和专着的基础之上。海外学者在中共党建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本文的一手文献资料。本文围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某一研究议题,尽量搜罗各家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是现实经验与理论视角双向交流的产物。海外学者擅长使用理论框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比较娴熟,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具备较强的学理色彩。他们在研究议题的设置上有着突出的现实关怀。他们对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些举措进行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是,用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共党建,有可能掉入理论陷阱,得出有悖于经验事实的结论。地域、语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增加了他们获取资料的难度,因此在资料的使用上存在欠缺。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学者群体还比较狭小,研究成果也呈现不均衡性。本文对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所使用的范式进行了初步提炼,提出了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所使用的五大范式,即市民社会范式、法团主义范式、权威主义范式、合法性范式以及政党适应性范式。在这五大范式中,既有解释力比较强大的范式,也有解释力较弱甚至起误导作用的范式。政党适应性范式、法团主义范式的解释力较强,权威主义和合法性范式居中,市民社会范式的解释力最弱。一个范式的解释力取决于其与中国经验的距离,距离越近,则解释力越强,距离愈远,则解释力愈弱。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对加强党的建设有如下启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改善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改善干部任命、选拔和培训机制;在对反腐败斗争的胜利保持充分信心的同时,不断完善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探索有别于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民主政治中国模式,从而为丰富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对国内党建研究的启示有: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提高党建研究的科学性;构建党建研究的中国范式,确立国内党建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自主性与话语权。

胡胜兰[8](2019)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媒介征婚中女性形象的镜像变迁 ——以《现代家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之初,“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从个人问题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在此背景下,各大报刊杂志纷纷开辟征婚栏目为大龄单身人士提供征婚渠道。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变革,改革开放后媒介技术在婚姻市场上的运用,不断丰富人们征婚的方式。这种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公开征婚的形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媒介征婚”。前人对于媒介或征婚的研究表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反映,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习惯与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本文将女性形象置于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借助“征婚”这一公开化的私人话题管中窥豹,一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女性形象变化的特质,另一方面透过表层的女性形象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此,本文论文的主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媒介征婚的历史发展作为全文的背景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印刷媒介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的原因。2.以《现代家庭》作为印刷媒介的样本代表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媒介征婚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稳定”与“变化”的特征。“稳定”表现在传统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改革开放的始末,“变化”表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女性在不同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3.由于女性形象在自我和他者的建构中得以完善,所以对他者建构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为后文探索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做铺垫。4.基于上述塑造女性形象的多方力量,从社会学、传播学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些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促进了女性在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女性对自我职业和教育形象的认知,摆脱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认知,进而在媒介征婚文本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条件表述出来。然而改革开放中对女性从政、就业的限制,使得女性职业形象被定型为传统职业从业者。二是消费转型和消费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下我国消费结构转型,促使女性通过对自己爱好的表述,实则反映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三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关于恋爱自由、离婚观念的转变,让女性敢于公开征婚。四是大众媒介的建构,其一,印刷媒介在其他媒介技术的冲击下处境的变化影响媒介机构的议程设置。其二,媒介中其他语境中呈现的形象对影响女性对自我形象的认知。

胡鞍钢,杨韵新[9](2012)在《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历史时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过去单一的依靠国有单位、集体单位等传统正规部门吸纳所有劳动力的就业模式明显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就业模式必须向"非正规化"转变。非正规就业不仅是解决我国严重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未来人们选择就业模式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建立,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的非正规化严重地滞后了,这是造成我国失业问题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我国非正规就业在"九五"期间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比重已经超过城镇就业比重的20%,但这一比重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部分发达国家还非常低。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行业垄断严重、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较大、劳动力市场尚待完善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中期,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加速进行,在十到十五年之内,我国将基本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这一历史性的结构调整,我国就业模式必将经历一个"非正规化——正规化——非正规化"的过程。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将成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预计非正规就业比重将在今后十到十五年间超过50%,成为我国就业的最主要的模式。而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还面临政策法律保障有限、资源获取渠道匮乏、劳动力市场障碍等因素的严重制约。通过建立"政府一社会合作式伙伴关系"加快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是加速我国就业模式转变、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

钱敏[10](2011)在《中日公益广告主题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益广告是现代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我国现代公益广告的诞生以1986年贵州电视台的《节约用水》为标志。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公益广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同广告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公益广告研究方面,我国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了运行机制上面,对公益广告主题变迁历程的梳理不足,缺少具体的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与国外公益广告主题的比较研究更是空白。本研究立足于公益广告主题,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我国公益广告主题为研究对象,以日本公益广告的主题变迁为比较对象,全面系统的探讨公益广告主题发展和变迁。在梳理中日两国公益广告主题变迁的基础上,笔者着重从两国公益广告主题产生的背景、主题产生的过程、公益广告主题本身特点三个方面将我国公益广告的主题和日本公益广告主题进行了比较,之所以选择这三个角度,是因为这三个方面是影响着一个国家公益广告主题的变迁的主要因素。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公益广告选题能够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切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选题范围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公益广告自身的成熟不断扩大。但是在同日本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我国公益广告在主题选择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公益广告的主题制定机制也是不完善的,政府的主导,企业的被动,受众参与的缺失,造成了我国公益广告主题的空和大;由上而下行政命令式的主题制定方式,不能完全体现受众最为关切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主题本身也存在着阶段性强,波动大,没有规律性的特点,有些年份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缺乏相应规划性和延续性;没有一套完善的主题评价标准来衡量公益广告的主题;在媒体选择和地域选择上,我国公益广告主题也没有体现出差异性,报纸和电视媒体,中央和地方媒体之间的公益主题都大致相同,有的媒体甚至完全套用其他媒体的公益广告,对待地区性特有的社会问题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上述方面恰恰是日本公益广告做的比较好的,在同日本进行比较之后,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日本这些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来促进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同时笔者提出了建立健全公益广告主题制定机制、加强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自律的支持、主题制定要注重规划性和延续性、结合实际制定主题这四点建议。希望能为今后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二、我看中国的下岗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看中国的下岗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询来处:关注底层的生活直觉
二、结缘妙峰山:庙会追踪的田野发现
三、行动研究:两岸交流的心灵冲击
四、田野转向:寻求乡村教育的出路
五、川中传奇:乡村复育的教育实验
六、农业遗产:寻求乡土重建的契机
七、角色定位:“三师”身份的切换合一

(4)图式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研究 ——以李克强2017-2020年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Review of Studies on Schema Theory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schema theory abroad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schema theory at home
    2.2 Review of Studies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2.2.1 Previous studies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broad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t home
    2.3 Previous Studies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Based on Schema Theo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urvey of Schema Theory
        3.1.1 Origin of schema theory
        3.1.2 Development of schema theory
    3.2 Classification of Schemata
        3.2.1 Linguistic schema
        3.2.2 Content schema
        3.2.3 Structure schema
        3.2.4 Cultural schema
    3.3 Three Stage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3.3.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3.3.2 Memorization
        3.3.3 Express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HEMA THERORY
    4.1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Li Keqiang's Press Conference
    4.2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chemata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4.2.1 Judging the meaning and avoiding ambiguity
        4.2.2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content
        4.2.3 Making positive predictions
    4.3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chemata in Memorization
        4.3.1 Reducing memory-load and improving memory ability
        4.3.2 Recoding and re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4.4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chemata in Expression
        4.4.1 Helping the interpreter select appropriate vocabularies
        4.4.2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4.4.3 Enhancing the interpreter's alertness and crisis-management abil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2017 Premier Li Keqiang's press conference
Appendix Ⅱ 2018 Premier Li Keqiang's press conference
Appendix Ⅲ 2019 Premier Li Keqiang's press conference
Appendix Ⅳ 2020 Premier Li Keqiang's press conference

(5)地摊经济:重燃“人间烟火”(论文提纲范文)

激活经济
民生为要
让一“摊”烟火气更为有序
让每个人在烟火气中找到归属感

(6)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为什么海外要重新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一)中国模式的兴起
        (二)华盛顿模式的困局
        (三)中国共产党的自我调适
    二、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概况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研究意义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海外
        (二)中国学
        (三)海外中共学
        (四)海外中共党建研究
    七、写作框架
第一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调适
        一、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中国梦”
        二、“四个全面”
    第三节 意识形态内化机制
        一、党内学习制度
        二、党内集中教育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组织建设
    第一节 组织构成
        一、技术官僚
        二、党员
        三、新社会阶层入党问题
    第二节 组织制度
        一、干部任命制
        二、干部考核制
        三、干部选拔标准
        四、干部培训
    第三节 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二、纪委
        三、基层党组织
        四、党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反腐败斗争
    第一节 腐败成因及对策
        一、腐败成因
        二、反腐对策
    第二节 对十八大之前反腐的评价
        一、选择型反腐
        二、打个“平手”
    第三节 对十八大以来反腐的评价
        一、真反腐vs选择型反腐
        二、反腐动因
        三、反腐之道
        四、反腐成效、影响及前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执政前景
    第一节 悲观主义
        一、社会力量的增强
        二、体制衰朽
        三、悲观主义观点简评
    第二节 乐观主义
        一、出色的政党适应性
        二、强大的治理能力
        三、丰富的执政资源
        四、乐观主义观点简评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化
        一、走向西式民主
        二、走向中国特色民主
        三、几种可能的民主模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范式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范式
        一、市民社会
        二、法团主义
        三、权威主义
        四、合法性
        五、政党适应性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定量研究
        二、田野调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一、贡献
        二、不足
    第二节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启示
        一、对加强党的建设的启示
        二、对提升党建研究质量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8)社会性别视角下媒介征婚中女性形象的镜像变迁 ——以《现代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
    (四)理论视角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二、媒介征婚的历史梳理
    (一)印刷媒介上的媒介征婚
    (二)电视媒体上的媒介征婚
    (三)网络世界中的媒介征婚
三、媒介征婚中女性形象的自塑研究:以《现代家庭》为例
    (一)研究设计
    (二)数据分析
四、媒介征婚中女性形象的他塑研究:以《现代家庭》为例
    (一)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二)《现代家庭》中男性征婚者建构的女性形象
五、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发展
    (二)消费转型及消费文化的影响
    (三)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四)大众媒介的建构
六、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日公益广告主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其框架
第一章 中日公益广告主题变迁梳理
    第一节 公益广告主题概述及分类
    第二节 中国公益广告主题变迁梳理
    第三节 日本公益广告主题变迁梳理
第二章 中日公益广告主题制定的背景比较
    第一节 公益广告主题制定的背景
    第二节 不同背景下的公益广告主题呈现
第三章 中日公益广告主题特征比较
    第一节 选题共性
    第二节 公益广告主题制定机制比较
    第三节 中日公益广告主题呈现的规律比较
第四章 展望与思考
    第一节 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主题制定机制
    第二节 加强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的支持
    第三节 主题选择要注重长期性和计划性
    第四节 主题制定要充分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国公益广告大事记
    附录二:日本公益广告大事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我看中国的下岗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J]. 孙庆忠. 民俗研究, 2021(06)
  • [2]关联理论下记者会口译策略研究 ——以李克强2017-2020答记者问为例[D]. 张燕如. 内蒙古大学, 2021
  • [3]变译理论下记者招待会长难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19-2021总理答记者问为例[D]. 杜利芳. 内蒙古大学, 2021
  • [4]图式理论视角下交替传译研究 ——以李克强2017-2020年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D]. 潘雨婷.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地摊经济:重燃“人间烟火”[J]. 田文璐. 记者观察, 2020(16)
  • [6]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D]. 陈小琴. 东南大学, 2020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D]. 王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社会性别视角下媒介征婚中女性形象的镜像变迁 ——以《现代家庭》为例[D]. 胡胜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A]. 胡鞍钢,杨韵新. 国情报告(第三卷 2000年(下)), 2012
  • [10]中日公益广告主题比较研究[D]. 钱敏. 安徽大学, 2011(04)

标签:;  ;  ;  

我看到中国的裁员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