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兹的互动理论

理查兹的互动理论

一、里查兹的互动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丽[1](2020)在《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隐喻最初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被理解。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认知科学家、语言学家意识到在人们的认知中普遍存在着隐喻,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认知层面的重要思维方式。莱考夫的隐喻思想比较系统地代表了人们对隐喻的这样一种新的认识。因此,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主要从概念隐喻的理据溯源、概念隐喻的基本性质、概念隐喻的范畴重构、概念隐喻的真理审思、概念隐喻的亲身哲学蕴涵等几方面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进行深入探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概念隐喻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探讨概念隐喻对传统西方隐喻研究的继承、批判与创造。莱考夫概念隐喻的提出及理论思想的形成,汲取了西方传统隐喻理论的精华,在对其有益成果进行吸收的同时,重新审视了各理论核心观点的不足和各流派的质疑盲点。传统西方隐喻研究的主要理论经历了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创新论和传导隐喻理论等,隐喻的本质或作用被先后认为是语言修辞、互动关联、意义传送,逐渐发展到或与人类思维相关。到上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概念系统得以形成的基础,隐喻直接参与人类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这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使隐喻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第二章论证了概念隐喻的基本性质,包括概念隐喻的内涵、特点、工作机制和分类演进。概念隐喻是隐喻性概念系统形成与运演的一种知识活动,也是人们认知思维层面的活动。概念隐喻表现出系统性、连贯性和亲身性的特点。概念隐喻的特殊工作机制包括隐喻映射、意象图式和亲身心智的神经机理等。概念隐喻最初被划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种分类方式来自莱考夫对人与自然环境、外部世界的互动作用的认识,反映出概念隐喻思想对“人的经验”的特殊重视。概念隐喻的早期分类虽然影响颇深,但在不同的类别范畴上存在片面、非系统性的问题,如内容相互重合、类别等级模糊等。在后期分类中莱考夫对此做出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将概念隐喻重新划分为基本隐喻和复杂隐喻,更加成熟地解释和说明了概念隐喻的习得过程和推理机制。第三章介绍了莱考夫概念隐喻相关研究成果中最为丰富、成熟,也最具影响力的范畴与范畴化研究。范畴研究在概念隐喻思想的理论延伸及哲学探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论文的重点。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客观的、固定的、僵化的、与人无关的。莱考夫则认为范畴与范畴化过程与人有关,具有亲身性,是动态的,这使得传统范畴的客观性和固定性被消解,使范畴研究变得边界模糊化。范畴建构理论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描述了辐射状范畴的结构样态,剖析了人们范畴化过程的操作原则、语言组构机制、认知模式等,凸显了挑战客观主义基础哲学预设和开辟经验实在主义进路的概念隐喻范畴重构的哲学意义。第四章是对发端于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的真理问题的探究。论文认为莱考夫认知观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究,尤其是对真理的审思是基于概念隐喻基本理论形成和范畴重构之上的一个思辨过程。莱考夫批判了纯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真理观,形成了独立于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另一思想建构,即新的经验主义真理观。可见于他对宏观层面“真理之真”和微观层面“真实之真”的本质探讨。这种真理观是基于概念隐喻的一种建构真理观,充分展现了其思想精髓和理论本质,即真理与真实均取决于人类理解。同时,论文认为这种真理观也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表现为概念隐喻真理观的语境性局限。第五章探讨了莱考夫亲身哲学的提出和概念隐喻的亲身哲学蕴涵。论文深入分析了莱考夫亲身哲学的认知科学基础,概括了亲身哲学的意蕴内涵,亲身哲学是以经验为主的哲学,意在区别于离身的先验哲学。亲身哲学思想主要回应了关于人的本质、什么是进化和心智亲身性的三个关键问题。相较于西方传统哲学,亲身哲学是一种实证可靠的哲学,可以促进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有效对话和彼此丰富,为人类心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论文通过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兴起、发展过程、产生影响的系统性梳理、阐释和分析,试图以概念隐喻为枢纽,在理解概念隐喻基本性质以及发端于概念隐喻的范畴重构研究、真理观建构和亲身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使这些原创而开放的思想观点呈现出一种整体脉络和整体性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的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解。不可否认,概念隐喻理论确立了隐喻研究进程中崭新的历史方向标。概念隐喻以独特的亲身性视角直指人类感知、思维、语言和行动之间的本质联系,直视心智与理性而来的认知科学观与基本哲学问题,冲破西方传统隐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桎梏,开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场域。基于概念隐喻思想而形成的认知无意识、心智亲身性、隐喻性思维等重大发现,建构了独特的亲身哲学思想,赋予隐喻不同以往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给予概念隐喻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源泉。

祁大为[2](2019)在《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经济学隐喻研究》文中认为针对规定性研究思路与经济学实际研究不适用的问题,经济学方法论多元化研究趋势逐渐形成。其中经济学隐喻的解释属性和说明等功能被研究者们逐渐阐发出来,因此,本文在对经济学隐喻的哲学基础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研究面临的现实难题,探讨了经济学隐喻的实践合理性问题,并在论证中通过引入语境论的分析框架,使得经济学隐喻面对变动不居的经济世界具备了良好的透视力和解释力。本文由导言、正文五章体系性的论述和结束语七部分构成。导言部分以经济学实证研究局限性的成因作为切入点,探讨了经济学方法论早期研究的关注点、研究目标、理论困境,进而展开了多元化研究趋势下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由于多元化研究的深入,隐喻的功能属性及其研究价值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就此展开了本文如何考察经济学隐喻的整体介绍。导言包含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和思路、创新之处四部分内容,并在上述内容中对本文的写作意图、研究目标、论证内容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介绍。第一章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隐喻趋势”。第一章从经济学方法论多元发展趋势中的修辞学和批判实在论两个典型研究方向入手,分别阐述了两种研究方案的哲学立场、基本观点和理论诉求,并进一步总结并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发展进程中“三种诉求”各自的优缺点。借助于“多元化发展”已有的理论成果,尤其是经济学隐喻方面的已有成果,将隐喻的解决方案引入到经济学方法论的讨论之中,并初步论证了经济学与隐喻的互动关系、隐喻对经济学研究可能的贡献、隐喻介入经济学方法论的必然性等问题。第二章为“作为经济学方法论的隐喻”。这一章以经济学方法论多元化研究对规定性研究方案的批判作为切入点,探讨了经济学方法论需要隐喻分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隐喻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隐喻在经济学中的运作机制。由此,论证了隐喻作为经济学方法论的可行性以及意义。第三章为“经济学隐喻的认识论本质”。这一章以困扰经济学研究的不确定性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经济学的认识论原则,阐述了经济学隐喻的认识论特征及其在化解不确定性问题的特有优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隐喻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认识论功能和认识论意义。第四章为“经济学隐喻的实在性”。这一章以“经济学研究与现实世界相脱离这一现状”作为切入点,论证了经济学隐喻在概念化未知经济实体和机制上的特殊作用。通过讨论经济学隐喻的指称、表征以及隐喻重要载体模型的实在性问题,说明了经济学隐喻不仅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价值,而且还深深扎根于实在性之中。第五章为“经济学隐喻的实践合理性”。随着“多元化”研究的深入,已有的哲学来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学和经济学哲学研究的需要。前文已经论证,经济学隐喻是具备了方法论、认识论和实在论特征的学术体系,那么它能否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实践,其可行性在哪里,进一步说这种实践可行性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就成了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因此,本章分别从语言哲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三个维度论证了经济学隐喻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结束语讨论的是经济学隐喻的语境化研究趋势。由于语境的解释性功能与经济学隐喻实践价值的可获得性取得了共鸣,还由于经济学隐喻和语境的更新,其内在精神都指向了使用的意义而不是寻求知识的确定性,因此在这一部分首先论证了语境框架下经济学隐喻的实践价值。另外,隐喻的语境研究已是隐喻社会化的研究趋势之一,隐喻的描述、隐喻知识的成立、意义的获取都离不开语境框架下的解释,所以在结束语中重点对经济学隐喻的语境化研究趋势及其意义进行了论述。

马红雪[3](2019)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徐志摩诗歌爱情概念隐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爱情作为无法清晰界定的抽象概念,必须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构建和理解。徐志摩是着名的爱情诗人,他十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与爱情概念相关诗歌占全部诗歌约41%,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徐志摩诗歌中爱情概念的隐喻建构和理解突破徐志摩诗歌传统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统计分析徐志摩诗歌中爱情概念的相关隐喻表达,主要可以概括为人、植物、冰、火、水、月亮、声音、星星、神明、成双成对、大自然等十余种来源域。每种来源域通过经验相似和完型心理向目标域进行投射,基于不同的身体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等完成映射。概念隐喻映射完成了来源域和目标域在心理表层上的单向映射,而隐喻概念整合则从心理空间多向、动态整合角度展现爱情隐喻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精细组合的运作过程,“爱情是人”和“爱情是自然”分别有选择性地提取人和自然的部分特征匹配到爱情的特征上去,经过完善逻辑得到爱情和人、爱情和自然之间的概念整合,最终推论爱情概念和人生概念、自然概念空间开放、多维调动,得出徐志摩一生执着追求爱、美、自由,徐志摩爱情诗歌创作中爱情理想、人生理想、自然理想是其爱情概念的一体三面的结论。而徐志摩诗歌爱情概念隐喻表达受历史传统文化和直接经验文化双重影响,国内外教育背景和文化传统加上五四社会运动、文学界革命和直接生活经历等共同推动了徐志摩诗歌爱情概念隐喻表达的建构。文章分章节主要解答徐志摩诗歌中爱情隐喻是什么,怎么样进行映射连通,如何动态进行隐喻概念的整合等问题,并分析徐志摩爱情隐喻表达的认知文化理据。第一章引言。综述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国内诗歌隐喻研究历程和研究背景,以及徐志摩诗歌的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语料。第二章概念隐喻。充分说明爱情概念采用隐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释爱情隐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隐喻表达和爱情隐喻类型,并分析爱情隐喻从目标域向来源域的映射。第三章概念整合。在第二章概念隐喻的单向映射基础上,细化完善爱情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推理分析“爱情是人”、“爱情是自然”的动态概念整合过程,以及“爱情”、“人生”、“自然”三者的整合。第四章文化认知分析。在徐志摩爱情概念隐喻表达和隐喻类型的充分观察和隐喻映射和概念整合的推理论证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认知角度,分析爱情隐喻表达的社会文化认知理据。第五章结语。对全文结论、创新和不足之处做归纳总结,并对继续研究提出展望。

张林静[4](2018)在《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学校课堂情境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语言发生联系,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品德的必需的工具和手段,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够拿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就其目的而言,英语教学是以学习英语语言为目的的,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和水平会对学生学习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中是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时期和关键阶段,这就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我国的初中英语课堂在其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导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学理论研究必须直面现实问题,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特点,深化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为实践中解决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本文对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进行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逐个分析,重点对课堂教学语言概念理解、特点分析、类型划分、理论基础和策略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编制了教师和学生问卷,对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在数量、质量、类型和用语结构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现实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英语教师语言意识不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导入语;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量过大,语速过快,学生听不清;有的教师或发音不准,或语调不符合规范要求,部分教师甚至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存在语法或用词错误;多数教师评价语简单,达不到改进和激励的效果;还有些教师不能有效使用肢体语言;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总结语等等,由此造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的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有三个方面:一是职前准备策略,主要是师范院校作为教师的培养单位应开设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为师范生从教打下良好的教学语言基础;二是职中支持策略,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学校采取一定的监督、评价和检查措施来帮助教师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水平。三是主体能动策略,意思是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语言的使用主体,要从以下方面提升他们教学上的语言素养:首先从自身来说,教师们要强化自己的语言方面的意识,认识到教学语言在增强教学成效方面的意义;其次,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能力,定时检查自己在教学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查看自己是否在语速、语量、音调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入语、评价语、总结语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矫正;同时,还要善于从学生那里了解学生对教学语言的期望,改正教学语言的不足,提供教学语言使用成效。

高阳[5](2018)在《英语母语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理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广泛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隐喻的研究。传统的隐喻理论总是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来研究,但是,现代隐喻理论不再把隐喻仅仅视为一种修辞方式,而是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手段。隐喻形成于人类各个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体验,并在长时间的文化变迁中积淀下来。因此,隐喻并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认知的表现。人类将自身特点和生活体验与动物的各种行为特征进行联系,赋予各种动物词汇不同于字面意义的含义,表达自己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在二语习得中,隐喻习得的作用常常被忽视。因为,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汉语隐喻的使用更像是一种本能自发的语言行为,而外国学习者成长于与汉语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中,早已接受了自己母语的文化认知,养成了母语的思维方式,当面对文化含义陌生、思维方式迥异的汉语动物隐喻时,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误差。本文从汉英动物隐喻对比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汉英动物隐喻词汇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以此结果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研究英语母语的汉语中高级水平学习者对汉语动物隐喻的理解情况,分析学习者在理解汉语隐喻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本论文共六章,主要内容分别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隐喻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以及隐喻在二语及其他领域中的研究情况。除此之外,本章还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对论文的研究框架做了整体阐释。第二章是本论文具体的研究设计。本章对论文主要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研究对象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从语料对比分析的依据和方法以及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第三章是汉英动物隐喻的分类和对比结果分析。本论文以词典为来源进行语料搜集,将搜集到的汉英动物隐喻词汇按照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对比,结果表明,中英文动物隐喻的映射分类基本相同,但在每个对应关系中所选择的动物类型、相同或相似动物所映射的目标域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然后本章从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汉英动物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是汉语动物隐喻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本章根据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对调查结果分门别类进行了整理,总结了英语母语中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的理解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其隐喻理解的各个因素。结果表明,学习者对于汉语动物隐喻的理解情况并不理想,在理解时会受到母语文化迁移、语境和识别汉语隐喻思维能力的影响。第五章是汉语动物隐喻对教学的启示。根据前文调查结果,本章根据影响学习者汉语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分别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隐喻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教学建议。本文提出在教学时应采用隐喻跨文化比较、寓教于情境以及培养学习者汉语思维模式三种方式来提升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能力。最后是结语部分。本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可以补足的方向。

杨帅[6](2018)在《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自古希腊时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传统的隐喻学家把隐喻看作为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段。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发表了Metaphor We Live By,标志着现代认知隐喻观的开始,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研究从此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也得以逐渐发展与丰富起来。传统的隐喻学研究局限于文学作品,随着现代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众多学者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拓展到多个领域。尤其出现了对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应用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为政治以及经济演讲语篇,很少有人从整体上对大学毕业演讲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本文以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内容为语料,对演讲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分析出隐喻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出其背后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本文研究共采用20篇中美着名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英各半,研究采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映射理论确认语料中的隐喻类型,并且根据其源域进行分类,利用具体实例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本文发现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的隐喻方式主要有四种:旅途隐喻、有机体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这四种隐喻均存在于中美两种语言中,但是在同一表层之下仍有一些不同之处,此外家庭隐喻是中国所特有的而商品隐喻是美国所特有的。相似性来源于人类思维方式以及认知方法的相近性,而差异性则产生于不同地区居民的文化倾向性。通过本文对中美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一是希望可以对中美文化的深层研究有所帮助,能够为中英演讲语篇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是希望使学生能够对美国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克服文化差异,提高语篇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乔俊凯[7](2018)在《理查兹相互作用理论下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隐喻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英国着名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日常会话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的普遍存在开始吸引学者的注意。但是由于未能对隐喻有着足够重视,隐喻的研究仅限于修辞方面。此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具体地来说,隐喻反映了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映射。迄今为止,学者从事各方面隐喻研究,多是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在政治文本概念隐喻的研究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一些学者开始转移隐喻在政治领域中的关注重点,进而转向对隐喻的分类,并解释隐喻的映射条件。例如,汤普森(1996)曾经写过题为《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像没有水的鱼》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我们不难发现隐喻与政治之间的重要关系。此外隐喻能帮助政治家重组现实,创造一个隐喻的世界。据曼德贝特(1995)称,隐喻翻译是指现实世界和文化体验映射三个认知方案,即类似映射条件,类似的映射条件,但不同的词汇形式和不同的映射条件。根据此认知方法,比较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英文版本,如果类似的映射条件在英语和汉语都存在,直译或直译加注是翻译这些隐喻的最佳策略。如果映射条件不一致的,可以采用意译法或省略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直译并不总是适用于类似的映射条件,不同映射条件的隐喻也并不一定总是要意译。翻译时一些其他的因素也需考虑在内。本文以理查兹1936年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以201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文本,系统分析其中出现的隐喻及对应的翻译策略。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隐喻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数据,相关方法及论文的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隐喻及隐喻在政治文本中的研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介绍了理查兹关于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第四、五章为整个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介绍了隐喻的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型,根据隐喻及其映射机制的定义,出现在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分为六大类,即战争隐喻,植物隐喻,家庭隐喻,旅途隐喻,建筑比喻和圆圈隐喻。此外本章还介绍了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能。政治家如何使用隐喻,用熟悉具体的概念解释复杂抽象的政治活动,将得到进一步分析。第五章基于理查兹的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分析隐喻的翻译,探讨翻译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主要因素及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不仅会促进人们理解政治话语隐喻的思维模式,也促使译员更好地传递源语言的含义。第五章得出结论,总结全文,讨论研究意义和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崔璇[8](2017)在《英汉语工具隐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自从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之后,隐喻不再仅被视作文学文本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视作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他们认为,隐喻其实是用一种事物去感知理解和概括体验另一种事物,继而产生了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回顾大量的研究文献,笔者发现作为实体隐喻重要组成部分的工具隐喻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因此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和Roget’s 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筛选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词,利用语料库进行检索,确定本研究的工具词,如筛、模、网、尺。通过在语料库以及英汉词典中搜集大量语料,本文试图对英汉工具隐喻的异同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尝试解释造成这种异同点背后的认知动因。本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英汉工具隐喻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虽然可以映射到基于形状相似和形状-功能相似的具体事物域,但主要映射到标准域、方法域、系统域、动作域、关系域以及消极情境域等抽象事物域;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主要是英汉工具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并出现了汉语中独有的工具隐喻;2)造成英汉工具隐喻之间存在共性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的体验性,而隐喻映射过程中出现个性差异则与中英文化和思维差异有关;3)工具隐喻的映射模式与人体隐喻、植物隐喻和动物隐喻等其他实体隐喻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实体隐喻中,其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不同的相似性所导致的。本文对英汉工具隐喻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对比研究,这一方面将实体隐喻研究拓展到了工具域;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两个民族了解英汉工具隐喻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跨语言交际,而且对外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蔡燕茹[9](2017)在《概念隐喻理论在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念隐喻理论对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多义词、搭配、习语等大有益处,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的习得。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学习词典,尤其是英汉学习词典中的应用受到的重视不足。本文试图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需求纳入考虑,探讨如何从词典的微观、中观层面将概念隐喻更好地应用于英汉学习词典的编纂中,提出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几点设想。

张瑞洋[10](2016)在《《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文中指出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主要就是通过隐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是人类认知概念化的结果。为此,“隐喻”的基础在于“认知概念化”。2003年,拉科娃着作《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一词多义以及概念理论》)问世,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其中主要观点是,赞同隐喻的认知本质,从多义现象和概念结构的方面来探讨何为隐喻意义,何为字面意义等,对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词汇语义学研究有诸多启示。在汉语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结合该理论,探究其对汉语研究的参照价值。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客观引介和纵深分析,尝试进行了理论的微细观点与术语内涵的比较,对这一重要的理论着作进行首次研究、创新探讨,说明了其对与汉语语义学、词汇学及相关应用研究的启示意义。主体结构上,介绍了学界对《字面意义的疆域》和隐喻的相关研究,概括阐释其主要内容,展现了拉科娃对隐喻的创新,探究了其中重要术语的阐释,并对隐喻进行分类,对隐喻的内涵给予细致的再现,解释其与汉语词汇学的关联、启示及实践认识意义。最后指出,《字面意义的疆域》对隐喻理论的提升发展,对莱考夫隐喻理论与拉科娃隐喻理论进行了比较,结合汉语词汇学探究的实例,列举例证,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隐喻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里查兹的互动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里查兹的互动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第1章 概念隐喻的理据溯源
    1.1 替代论和比较论:隐喻即修辞
        1.1.1 替代论
        1.1.2 比较论
    1.2 互动论:隐喻即关联
    1.3 创新论:隐喻即思维
    1.4 传导隐喻:隐喻即传送
    1.5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隐喻即认知
第2章 概念隐喻的基本性质
    2.1 概念隐喻的内涵
        2.1.1 隐喻的内涵本质
        2.1.2 隐喻定义与理解
        2.1.3 隐喻蕴涵新意义
    2.2 概念隐喻的特点
        2.2.1 系统性
        2.2.2 连贯性
        2.2.3 亲身性
    2.3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2.3.1 隐喻映射与意象图式
        2.3.2 亲身心智的神经机理
    2.4 概念隐喻的分类演进
        2.4.1 早期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2.4.2 后期分类:基本隐喻和复杂隐喻
第3章 概念隐喻的范畴重构
    3.1 隐喻范畴重构的理论基础
        3.1.1 经典范畴理论及其谬误
        3.1.2 冲破桎梏的多领域范畴建构
        3.1.3 核型理论的建立
    3.2 经验主义下的范畴重构
        3.2.1 范畴重构的经验主义基础
        3.2.2 范畴化的亲身性与想象机制
        3.2.3 莱考夫的隐喻范畴重构
        3.2.4 隐喻范畴重构例证
    3.3 概念隐喻范畴重构的哲学意义
        3.3.1 挑战客观主义基础哲学预设
        3.3.2 开辟经验实在主义进路
第4章 概念隐喻的真理审思
    4.1 莱考夫认知主义的真理观
        4.1.1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4.1.2 概念隐喻思想在真理中的作用
        4.1.3 概念隐喻思想的真理本质
    4.2 概念隐喻真理中的真实研判
        4.2.1 隐喻与真实
        4.2.2 实在主义与真实
        4.2.3 真实的亲身性理解
    4.3 概念隐喻真理观评析
        4.3.1 隐喻建构真理观的形成
        4.3.2 亲身哲学的真理性基础
        4.3.3 概念隐喻真理观的语境性局限
第5章 概念隐喻的亲身哲学蕴涵
    5.1 哲学的认知科学发展
        5.1.1 亲身认知科学的哲学功能
        5.1.2 西方哲学中的认知科学
    5.2 亲身哲学的认知科学基础
        5.2.1 认知科学的基本哲学概念
        5.2.2 哲学依靠共享的概念隐喻
    5.3 亲身哲学的理论建构
        5.3.1 亲身哲学的意蕴内涵
        5.3.2 亲身哲学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经济学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隐喻趋势
    1.1 经济学方法论的多元化研究
        1.1.1 经济学研究“修辞学转向”的启示
        1.1.2 批判实在论视域中的经济学合理内核
    1.2 经济学方法论理论诉求的内在演进
        1.2.1 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及其理论困境
        1.2.2 经济学方法论的知识论导向
        1.2.3 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隐喻介入经济学研究的必然性
        1.3.1 隐喻与经济学研究的互动关系
        1.3.2 隐喻之于经济学研究的作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经济学方法论的隐喻
    2.1 经济学方法论为何需要隐喻分析
        2.1.1 规定性经济学方法论的困境
        2.1.2 隐喻的语用学基础
        2.1.3 隐喻的认识论基础
    2.2 隐喻机制的说明理论
        2.2.1 经济学隐喻的发生机制
        2.2.2 布莱克互动理论的内涵
        2.2.3 互动理论面临的问题
        2.2.4 类型层级理论
    2.3 修正后的互动理论在经济学隐喻中的运作机制
        2.3.1 类型层级理论对互动理论的修正
        2.3.2 修正后的互动理论的运行机制
        2.3.3 经济学隐喻的应用机制
    2.4 隐喻的经济学方法论意义
        2.4.1 隐喻与经济学理论的开放性
        2.4.2 隐喻与经济学理论的建构
        2.4.3 隐喻的适用性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学隐喻的认识论本质
    3.1 不确定性问题与经济学的认识论原则
        3.1.1 经济学修辞学与经济学知识的标准
        3.1.2 经济学批判实在论与认识论的从属地位
        3.1.3 隐喻在两条新进路中的重要性
    3.2 经济学隐喻的认识论特征
        3.2.1 认知开放性特征
        3.2.2 指称特征
        3.2.3 意向性特征
    3.3 经济学隐喻的认识论功能
        3.3.1 认知启示功能
        3.3.2 认知建构功能
        3.3.3 表征功能
    3.4 经济学隐喻的认识论意义
        3.4.1 跨领域“借鉴”的认知意义
        3.4.2 动态的解释意义
        3.4.3 语境与经济学隐喻的认识论意义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经济学隐喻的实在性
    4.1 隐喻作为经济学的实在性基础
        4.1.1 语义分析与经济学隐喻的实在性
        4.1.2 经济学理论构建中隐喻的实在性
        4.1.3 经济学实践分析中隐喻的实在性
    4.2 经济学模型的隐喻实在性
        4.2.1 隐喻与经济学模型
        4.2.2 经济学模型的实在性
        4.2.3 经济学隐喻与模型的同构实在性
    4.3 经济学隐喻实在性的本质
        4.3.1 经济学隐喻与实在论
        4.3.2 经济学隐喻的指称实在性
        4.3.3 经济学隐喻的结构实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学隐喻的实践合理性
    5.1 经济学隐喻实践的语言哲学维度
        5.1.1 经济学隐喻的多义性和语言分析
        5.1.2 经济学隐喻与实践的意义分析
    5.2 经济学隐喻实践的解释学维度
        5.2.1 经济学隐喻实践的真理性内涵
        5.2.2 经济学隐喻的实践方式:理解
    5.3 经济学隐喻实践的“后现代”维度
        5.3.1 作为自主运动的实践
        5.3.2 作为历史性活动的实践
        5.3.3 作为权力操作的实践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经济学隐喻研究的语境论趋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徐志摩诗歌爱情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诗歌隐喻和整合研究背景
        1.1.2 国内诗歌隐喻的研究背景
        1.1.3 徐志摩诗歌隐喻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语料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语料
2. 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概念隐喻
    2.1 隐喻、诗歌隐喻和爱情隐喻
    2.2 爱情概念隐喻基础
        2.2.1 隐喻蕴涵和相似
        2.2.2 完型心理基础
        2.2.3 经验基础
    2.3 爱情概念隐喻的表现类型
        2.3.1 基本隐喻
        2.3.2 诗性隐喻
    2.4 爱情隐喻的来源域和目标域
        2.4.1 基本隐喻映射
        2.4.2 诗性隐喻映射
3. 概念整合下的徐志摩爱情隐喻构建
    3.1 爱情隐喻的概念整合空间
        3.1.1 概念整合空间
        3.1.2 徐志摩爱情隐喻的整合空间
    3.2 爱情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
        3.2.1 “爱情是人”的隐喻概念整合
        3.2.2 “爱情是自然”的隐喻概念整合
        3.2.3 爱情、人、自然三者的整合
4. 徐志摩诗歌爱情隐喻的社会文化认知分析
    4.1 文化认知分析
        4.1.1 文化模型与隐喻
        4.1.2 文化模型对爱情隐喻的影响
    4.2 社会认知分析
        4.2.1 社会背景与心理空间
        4.2.2 社会背景对爱情隐喻的影响
5. 结语
    5.1 结论与创新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科学、规范的教师教学语言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英语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具备语言运用能力
        三、研究教学语言可为改进英语实践教学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调查法
        四、理论依据
        (一)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二)可理解性输出假说
        (三)互动理论
        (四)言语行为理论
        (五)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以及“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
        (六)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教学语言概念
    第二节 教学语言特点
    第三节 教学语言分类
    第四节 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语言
        一、大学阶段的教学语言
        二、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语言
    第五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一、教师语言功能
        二、教师语言艺术
    第六节 教学语言提升策略
    第七节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二章 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课堂观察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问卷调查对象选取
        (一)教师对象
        (二)学生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第三节 数据统计结果与现状分析
        一、初中英语课堂师生语言意识
        (一)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
        (三)师生对比
        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英汉比例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课堂语言表达
        (一)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
        (三)课堂观察
        四、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讲授语
        (一)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
        (三)课堂观察
        五、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速度
        (一)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
        (三)课堂观察
        六、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音语调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调
        (二)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语音
        七、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肢体语言
        (一)师生问卷对比
        (二)课堂观察
        八、初中英语课堂教师导入语、评价语、总结语
        (一)导入语
        (二)评价语
        (三)总结语
        九、研究结论
第三章 对策建构
    第一节 职前准备策略
        一、师范院校应为师范生培养语言意识打好基础
        二、师范院校应立足本校实际,适当增加教育实践相关训练
    第二节 职中支持策略
        一、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为在职教师提供便利的语言学习条件
        二、学校应定期做好监督、评价和检查工作
        (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二)学校应积极对教师课堂教学开展评价选优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对教师教学语言进行检查
    第三节 主体能动策略
        一、教师应提高教学语言意识、主动更新教学观念
        二、教师要提高教学语言使用反思能力
        (一)教师的自检与教学能力的增强
        (二)教师要养成备课备语言的好习惯
        三、教师应善于了解学生语言期望
        (一)互动中应注重运用适切的提问策略和反馈策略
        (二)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学生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英语母语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隐喻理论研究情况
        1.2.2 隐喻应用性研究情况
        1.2.3 国内外关于动物隐喻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调查与分析方法
    2.3 调查对象
第三章 汉英动物隐喻分类及对比分析
    3.1 汉英动物隐喻分类
        3.1.1 汉语动物隐喻分类
        3.1.2 英语动物隐喻分类
    3.2 汉英动物隐喻对比
    3.3 汉英动物隐喻差异原因
第四章 汉语动物隐喻理解情况调查与分析
    4.1 汉语动物隐喻问卷调查结果
    4.2 汉语动物隐喻理解影响因素分析
        4.2.1 母语文化迁移
        4.2.2 语境
        4.2.3 学习者识别汉语隐喻思维的能力
第五章 教学启示
    5.1 隐喻跨文化比较
    5.2 寓教于情境
    5.3 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汉语动物隐喻
附录二 英语动物隐喻
附录三 汉语动物隐喻调查问卷
致谢

(6)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2.1.1 Previous Stud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1.2 Contemporary Metaphor Research
    2.2 Theoretical Framework—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2.2.1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2.2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3 The Study of Commencement Speeches of Universities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Data Collection
    3.3 Research Procedures
    3.4 Sample Analysis
Chapter 4 Research and Analysis
    4.1 The Main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hinese Commencement Speeches
        4.1.1 The Journey Metaphor
        4.1.2 The Organism Metaphor
        4.1.3 The War Metaphor
        4.1.4 The Building Metaphor
        4.1.5 The Family Metaphor
    4.2 The Main Conceptual Metaphor in American Commencement Speeches
        4.2.1 The Journey Metaphor
        4.2.2 The Organism Metaphor
        4.2.3 The War Metaphor
        4.2.4 The Building Metaphor
        4.2.5 The Commodity Metaphor
    4.3 Similarit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mmencement Speeches
    4.4 Differenc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mmencement Speeches
        4.4.1 The Family Metaphor
        4.4.2 The Animal Metaphor
        4.4.3 The Commodity metaphor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M.A. Education
Acknowledgements

(7)理查兹相互作用理论下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1.4 Layout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2.1.1 Foreign Research
        2.1.1.1 Classic Metaphor Theory
        2.1.1.2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2.1.2 Domestic Research
    2.2 Stud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Politics
        2.2.1 Foreign Research
        2.2.2 Domestic Research
Chapter Three Interaction Theory
    3.1 Richards' Interaction Theory
        3.1.1 Universality
        3.1.2 Conceptuality
        3.1.3 Directionality
        3.1.4 Interaction
    3.2 Contribution
    3.3 Commandment
Chapter Four Metaphors i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4.1 Classification of Metaphor
        4.1.1 Building Metaphor
        4.1.2 Journey Metaphor
        4.1.3 Family Metaphor
        4.1.4 Conflict Metaphor
        4.1.5 Plant Metaphor
        4.1.6 Circle Metaphor
    4.2 Function of Metaphor
        4.2.1 Arouse Emotion
        4.2.2 Explain Information
        4.2.3 Enhance Cohesion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5.1 Factor Involv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5.1.1 Cultural Differences
        5.1.2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5.2 Translation Approaches
    5.3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RWG
        5.3.1 Literal Translation
        5.3.2 Change Vehicle
        5.3.3 Transformation of Metaphor into Simile
        5.3.4 Free Translation
        5.3.5 Delet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6.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英汉语工具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Current Studies on Ontological Metaphors
    2.1 Current studies on typical ontological metaphors
        2.1.1 Current studies on body-part metaphors
        2.1.2 Current studies on animal metaphors
        2.1.3 Current studies on plant metaphors
        2.1.4 Current studies on tool metaphors
    2.2 Comment on current studi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Introduction
    3.2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3.3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3.3.1 Structur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3.3.2 Grounding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3.4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variation in metaphor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Mapping Model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ool Metaphors
    4.1 Introduction
    4.2 Identification of tool metaphors
        4.2.1 Choice of frequently used tool words
        4.2.2 Identification of tool metaphors
    4.3 Mapping models of tool metaphors
        4.3.1 Tool concepts mapped onto concrete target domains
        4.3.2 Tool concepts mapped onto abstract target domains
    4.4 Different mapping models between tool metaphors and other ontological metaphors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irCauses
    5.1 Introduction
    5.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ool metaphors
        5.2.1 Similarit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ool metaphors
        5.2.2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ool metaphors
    5.3 Caus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ool metaphors
        5.3.1 Cognitive universality
        5.3.2 Differences in culture
        5.3.3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modes
    5.4 Summar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6.2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udy
    6.3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and prospect for futur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10)《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关于隐喻理论
    一、《字面意义的疆域》与隐喻
        (一)着作作者及内容介绍
        (二)学界研究与隐喻定义
    二、本课题对理论的引进及与汉语的结合
        (一)对《字面意义的疆域》的研究
        (二)对传统与新阶隐喻的研究
        (三)结合汉语进行的隐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字面意义的疆域》概述
    一、引言与背景
    二、经验主义
    三、多义词与双功能形容词
    四、词汇、认知、非多义性
    五、简短结语
第三章 《字面意义的疆域》主要术语分析
    一、Primary meaning的对应解释
        (一)原始意义
        (二)首要意义
    二、Embodiment的对应解释
        (一)化身、体现
        (二)具身化体现
    三、Denotation的对应解释
        (一)所指意义、明指意义
        (二)外延意义
    四、Only one meaning(标准假设)理论的解释
        (一)关于标准假设
        (二)对标准假设的分析
第四章 英语与汉语研究对隐喻的不同解析
    一、隐喻内涵的主要解释
        (一)来自于域的改变
        (二)是说话者的意义
        (三)是一个基本图式
    二、汉语隐喻理论成果及分析
        (一)语义冲突是汉语隐喻的条件
        (二)汉语隐喻存在着概念特征置换
        (三)汉语的特征关联与隐喻
第五章 《字面意义的疆域》对隐喻的发展与汉语研究
    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经典隐喻理论
        (一)方位隐喻
        (二)实体隐喻
        (三)结构隐喻
    二、《字面意义的疆域》对隐喻理论的发展
        (一)经验主义论
        (二)概念和意义
    三、借鉴隐喻理论分析汉语的隐喻用法
        (一)概念在感知之前
        (二)概念而是心理实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里查兹的互动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乔治·莱考夫概念隐喻思想研究[D]. 李庆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2]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经济学隐喻研究[D]. 祁大为. 山西大学, 2019(01)
  •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徐志摩诗歌爱情概念隐喻研究[D]. 马红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 张林静. 喀什大学, 2018(07)
  • [5]英语母语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理解研究[D]. 高阳. 南京大学, 2018(01)
  • [6]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 杨帅.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7]理查兹相互作用理论下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 乔俊凯. 上海理工大学, 2018(04)
  • [8]英汉语工具隐喻对比研究[D]. 崔璇.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9]概念隐喻理论在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研究[J]. 蔡燕茹. 校园英语, 2017(09)
  • [10]《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理论的发展与汉语隐喻研究[D]. 张瑞洋.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理查兹的互动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