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气蒸发浓缩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新方法

一种载气蒸发浓缩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新方法

一、丙烯酰胺水溶液浓缩的载气蒸发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要卫[1](2021)在《牛乳粉加工过程中低丰度蛋白组分损失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牛乳是全球居民消费量最多的乳制品来源,牛乳及其相关大宗产品,如乳清浓缩蛋白(WPC)、浓缩乳蛋白(MPC)等,也是乳基婴幼儿配方产品和其他乳制品的重要原料。蛋白质是牛乳中的第三大营养物质,在机体生成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生理功能。热加工在乳品工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杀死乳中的致病菌,降低菌落总数延长货架期,但同时也会导致乳中的蛋白发生结构改变、活性损失等。乳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酪蛋白(casein),乳清蛋白(whey)和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蛋白三大部分构成。酪蛋白组成相对简单,酪蛋白分子内拥有含多的脯氨酸,使其缺乏二级和三级结构,因而具备较好的热稳定性。乳清蛋白主要为球状的蛋白质,分子内存在较多的半胱氨酸和二硫键,加热会造成其空间结构展开、变性聚集等。乳清中除了α-乳白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之外,还存在大量不为熟知的低丰度免疫活性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以不对称的形式随机分布在位于乳脂肪球三层膜结构上,主要为糖基化的蛋白,对其分子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乳清和乳脂肪球膜中含大量的低丰度免疫活性物质,它们在保护婴幼儿上呼吸道、肠道健康,促进先天免疫和认知发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研究这些低丰度蛋白质在工业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应的生物活性对提高乳品质量以及保障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市面上常见的国内外婴幼儿配方产品及其主要配料WPC等,并对其中以乳铁和免疫球蛋白为代表的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产品中几乎不含乳铁和免疫球蛋白。本研究围绕找出乳粉生产过程中导致活性蛋白组分损失的关键点,同时揭示乳中低丰度乳蛋白组分在工业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和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乳粉的生产工艺,利用LC-MS/MS蛋白质组学和酶联免疫方法(ELISA)追踪了乳清蛋白组在整个乳粉生产工艺中的变化情况,包括鲜牛乳、热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及最终到乳粉成品,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了这些热损失的乳清蛋白的生理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条件下得到的乳粉成品中几乎检测不到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LTF)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通过质谱技术在牛乳清样品中一共鉴定到391种蛋白,其中89种蛋白普遍存在于5组样品中,在鲜乳中一共鉴定出161种蛋白,浓缩和喷雾干燥没有导致乳清蛋白组发生显着变化,而热处理后蛋白种类蛋白下降至128种,同时其他蛋白丰度也出现了显着下降。由此,得出结论:乳粉加工中活性蛋白损失主要发生在杀菌阶段(92℃-15 s),而单纯的浓缩工艺(55±2℃,0.08 MPa)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5℃)不会对乳中这些活性蛋白造成严重损失。为了研究其他杀菌工艺对乳清蛋白造成的分子结构改性和热变性程度,本章实验以鲜乳为对照,研究了几种常见的杀菌工艺对乳中乳清蛋白质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包括低温长时(63℃-30 min,LTLT)、高温短时(72℃-15 s,HTST)巴氏杀菌,延长货架期处理(125℃-5 s,ESL),超高温瞬时灭菌(135℃-5 s,UHT)和上一章节通过系列单元操作制备的乳粉成品(S)。本研究分别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和LC-MS手段研究了乳清中的低丰度蛋白变化和α-乳白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的乳糖糖基化程度。结果表明对比鲜乳,ESL,UHT和乳粉成品中低丰度乳清蛋白的种类和丰度均发生显着下降,而乳清相中乳脂肪球膜蛋白以及酪蛋白组分的丰度明显升高,α-LA和β-LG蛋白结构上均加上1-2个乳糖分子,发生了乳糖糖基化,两种巴氏杀菌处理也降低了部分乳清蛋白的种类及丰度,但是没有造成乳糖糖基化。最后,利用ELISA等方法对乳清中的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XO酶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可保留~70%的Ig G,~50%的LTF和XO,~30%的Ig A和Ig M,而其他形式的高强度热处理后导致活性蛋白完全损失,验证了本论文上一章的实验结果。此外,两种巴氏杀菌对活性蛋白的保留效果并不完全相同,HTST处理后,LTF的保留率高于Ig G;而LTLT处理后,Ig G和XO保留率高于LTF。最后,通过将ELISA测定LTF的结果和质谱鉴定到的LTF丰度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从而利用ELISA进一步验证了Label-free蛋白组在研究热加工过程中乳蛋白变化的可行性和可信度。鉴于高强度热处理对乳清蛋白造成的热变性,而巴氏杀菌则能相对较好地保留乳中的活性蛋白。该论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非热杀菌(紫外辐射和超声处理)和不同强度的巴氏杀菌处理(63℃-30 min,72℃-15 s,85℃-5 min)对乳清蛋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紫外辐射(4500 J/L)和超声(60 W,6 min)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乳中的菌落总数,达到5log10的降低。同时,Label-free蛋白质组结果显示,紫外处理可以保留乳中的全部乳清蛋白组分,低强度巴氏杀菌和超声处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蛋白变性;而高强度巴氏杀菌则会导致大量具有免疫活性的乳清蛋白受到损伤,如LTF、乳过氧化物酶(LPO)、补体蛋白、免疫球蛋白等。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显示这些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间质中,涉及细胞代谢、免疫应答和生物催化等功能。最后利用ELISA等方法对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与蛋白质组的结果相一致。超声处理不仅可以减少乳中的微生物,还可以有效减小乳脂肪球的尺寸大小,从而起到均质牛乳的作用。均质处理是乳品工业中重要的单元操作,现阶段剪切均质工业上是常见的均质方式。剪切均质在减小乳脂肪球的同时,也可能会损失乳脂肪球膜蛋白并改变源于乳中脂类的风味物质。本章节对比了工业常用的剪切均质和新型超声均质对乳脂肪球膜蛋白和乳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均质效果随超声强度(功率和时间)的增强而升高,且40℃条件下的超声均质效果优于常温条件(25℃)。40℃条件下,35 k J/L超声处理可以实现与常规剪切均质类似的均质效果(其乳脂肪球尺寸大小分布均在1μm左右)。在类似的均质效果下,超声可以更好的保留乳脂肪球膜蛋白的完整性(超声均质后乳脂肪球膜蛋白种类和丰度均高于剪切均质,更加接近于生牛乳)。均质在减小乳脂肪球体积的同时,造成其比表面积增大,从而会导致乳中的其他蛋白质吸附在新形成的乳脂肪球膜表面,而电泳结果显示吸附的蛋白组分主要以酪蛋白为主。此外,剪切均质和超声均质均改变了牛乳中的风味物质,其中游离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升高,比如丁酸、己酸、和辛酸等,柠檬烯和丁酸乙酯的含量分别在剪切均质和超声均质后均有所升高。本论文揭示了传统乳粉生产过程中的热处理是导致活性蛋白损失的关键步骤,而非热处理可以较好的保留这些活性蛋白,因此本论文最后分别利用传统热处理和新型非热处理工艺对牛乳进行杀菌,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制粉,并对其中活性蛋白保留以及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包括溶解度,色度,微观结构,和挥发性组分等。结果显示,适当强度的紫外和超声处理均可以实现与热处理相当的杀菌效果;相比热处理和紫外处理,超声可以提高乳粉的溶解度和亮度,这可能与超声附带的均质效果相关。同时,扫描电镜结果也显示经过超声处理的乳粉在粒度上明显小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此外,超声处理和紫外处理均保留了高达90%的乳铁蛋白和5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对比鲜乳,紫外处理没有引起全脂乳粉中明显的蛋白氧化,而热处理显着增加了乳中丙二醛和蛋白羰基的含量。GC-MS结果显示,牛乳中挥发性物质主要以酸类,醛类和酮类为主,其中经过热处理以后,乳中的酸类物质减少,醛类物质增多,但是非热处理则同时增加了其中的酸类物质和醛类物质,且超声处理组中的短链脂肪酸高于紫外处理组,这可能是超声处理更有利于促进乳中的内源性脂肪酶水解乳脂肪球核心中的甘油三酯引起的。

赵心雨,谢鑫成,凌新龙[2](2021)在《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聚偏氟乙烯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韧性和成膜性,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高分子膜材料之一。针对膜改性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综述了目前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改性及其应用进展。

黄小清[3](2021)在《大花红景天HPLC指纹图谱及印迹聚合物对红景天苷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王安[4](2021)在《腐植酸基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魏凯佳[5](2021)在《基于碳骨架气质联用技术检测纺织品中的短链氯化石蜡》文中指出

王丹[6](2021)在《三元复合驱污水生物降解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李芸[7](2021)在《白花丹醌纳米胶束原位凝胶剂的制备及透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齐鲁[8](2021)在《渗透汽化膜的水处理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黎哲祺[9](2021)在《基于NBD-Mal点击反应精确合成聚合物分子刷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分子刷是指聚合物侧链高密度地接枝到聚合物主链上所形成的类似烧瓶刷状的一类接枝聚合物。该聚合物由于具有化学结构可控、形貌可调、单分子纳米尺寸(10-100 nm)的特点,在纳米医学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目前对于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普遍存在的需要使用金属催化剂、聚合物侧链接枝率不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聚合物分子刷的应用。因此,开发出一种快速高效且无金属的体系合成聚合物分子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致力于建立一种高效、简便、清洁的聚合物分子刷合成方法,并初步探究该方法合成的聚合物分子刷在药物可控释放领域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由小分子四嗪(3,6-二-2-吡啶基-1,2,4,5-四嗪,Dp Tz)催化的降冰片双烯-马来酰亚胺(NBD-Mal)Diels-Alder环加成点击反应,开发了一种清洁高效合成聚合物分子刷的普适方法。首先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和酯化反应分别合成了侧基带有NBD基团的聚合物主链PHEA-NBD以及端基为Mal基团的聚合物侧链,其中侧链包括亲水性聚乙二醇(PEG)、疏水性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丙烯酸叔丁酯(Pt BA)、亲水性丙烯酰胺类聚合物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DMA)和亲水性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A);然后在小分子四嗪的催化下主链的NBD基团发生逆Diels-Alder(retro-D-A)反应生成高活性的双烯体环戊二烯基团,再与侧链末端的高反应性的亲双烯体Mal基团进行偶联,得到不同主链长度和不同侧链的聚合物分子刷PHEA105-g-PEG46、PHEA210-g-PEG46、PHEA419-g-PEG46、PHEA419-g-Pt BA32、PHEA419-g-PDMA28以及PHEA419-g-PDMAEA21。当聚合物主链与侧链对应官能团的投料摩尔比为1/1.5,反应温度为20时,反应进行5小时后能达到99%的聚合物侧链接枝率。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结果显示,6种聚合物分子刷均呈现蠕虫状形貌。2、结合P2Ox-HRP酶联催化聚合以及NBD-Mal点击反应,合成了一种九嵌段聚合物分子刷。首先通过P2Ox-HRP酶联催化聚合以及酯化反应后修饰改性,得到的(A50B50A50B50)2A100型九嵌段共聚物主链(其中A嵌段为侧基含NBD基团的聚合物PHEA-NBD,B嵌段为聚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POEGA);然后通过NBD-Mal点击反应将聚合物主链与侧链进行偶联,得到A嵌段分别为Pt BA、PDMA以及PDMAEA的多嵌段聚合物分子刷。由于POEGA嵌段具有一定空间位阻,因此将反应延长至9小时,最终同样可以实现99%的聚合物侧链接枝率。同时,AFM表征结果显示,多嵌段聚合物分子刷均呈现一种特殊的念珠状形貌。3、初步探究了聚合物分子刷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包括聚合物分子刷的细胞毒性以及对疏水型抗肿瘤药物喜树碱的负载与体外释放行为)。为了提高聚合物分子刷的载药量,首先合成了侧链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al-Pt BA20-b-PEG23的多嵌段聚合物分子刷,然后与聚合物分子刷PHEA419-g-PEG46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将抗肿瘤模型药物CPT负载到分子刷上。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动态光散射(DLS)技术研究了载药前后聚合物分子刷尺寸形貌的变化。最后分别研究了两种聚合物分子刷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刷在载药前后均能保持良好的单分子形貌,另外,对于两亲性多嵌段聚合物分子刷,不仅具有更高的载药量(DLC)与包封率(DLE),而且体外释放量也较均聚型聚合物分子刷高。这为纳米医学领域提供一个新型的纳米材料以及设计方向。

孙彬玉[10](2021)在《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蛋白质药物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部分蛋白质药物存在分子量小于80 k Da,易被肾小球滤出导致体内循环半衰期短;具备免疫原性而被蛋白水解酶水解等难题。因此发展一种可以增加蛋白质分子量且为其提供屏蔽效应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技术法及化学偶联法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制备了一种可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的可溶性人重组干扰素。通过蛋白质工程手段在人重组干扰素IFN-β1b末端添加50个K(赖氨酸)E(谷氨酸)重复单元,也就是IFN-KE50。使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及镍柱亲和层析法制备并分离提纯出可溶性干扰素IFN-KE50。包涵体IFN-β1b通过仲丁醇提取和复性折叠。将得到的IFN-KE50和IFN-β1b蛋白用圆二色谱确认二级结构并通过细胞实验检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聚氨基酸尾链使可溶性蛋白IFN-KE50的空间结构被一定程度破坏并造成了干扰素生物活性的降低。其次,针对生物技术法的前期设计复杂,生物活性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了化学偶联法实验。选用多种蛋白质表面氨基作为偶联位点,采用“Grafting to”法对蛋白质进行表面修饰。选择了基于NHS/EDC活化COOH-PEG的间接偶联法,和基于NHS-PEG的直接偶联法对蛋白质直接偶联。使用SDS-PAGE凝胶电泳对偶联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直接偶联法相比于间接偶联法的效率能提高1倍。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基于组氨酸标签位点特异性偶联方法。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p H值,有无一甲基咪唑(1-MIM)催化剂等因素对偶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12 h,在p H等于8.0存在1-MIM时偶联效率提升了2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偶联效率,采用了低温冷冻法。将蛋白质与偶联试剂置于低温(-20°C,-80°C)下进行了偶联实验。MALDI-TOF-MS对偶联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实验结果显示,-20°C冷冻条件下组氨酸标签蛋白的偶联效率显着提升,偶联效率达到100%,平均一个蛋白质分子偶联上3个PEG(聚乙二醇)分子。总之,本文通过生物技术及化学偶联的方式制备了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发展了一种新的位点特异性蛋白修饰办法,通过低温冷冻大大提高了偶联效率,为蛋白质药物长效化提供了新的修饰思路。

二、丙烯酰胺水溶液浓缩的载气蒸发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烯酰胺水溶液浓缩的载气蒸发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牛乳粉加工过程中低丰度蛋白组分损失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牛乳和乳粉简介
        1.1.1 乳中的蛋白质
        1.1.2 酪蛋白
        1.1.3 乳清蛋白
        1.1.4 乳脂肪球膜蛋白
        1.1.5 乳中的低丰度蛋白
    1.2 现代乳品加工工艺
        1.2.1 热杀菌技术
        1.2.2 非热杀菌技术
        1.2.3 乳蛋白在工业加工中的变化
    1.3 牛乳与生命早期健康
    1.4 蛋白质组学概述
        1.4.1 蛋白质组学定义和研究内容
        1.4.2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鉴定和定量技术
        1.4.3 生物信息学
    1.5 乳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立体背景和研究意义
        1.6.2 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喷雾干燥制粉过程对活性乳清蛋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市售样品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
        2.3.2 生牛乳收集及热处理
        2.3.3 牛乳未变性乳清蛋白的分离及乳清蛋白浓度测定
        2.3.4 牛乳中黄嘌呤氧化酶活测定
        2.3.5 脱脂乳蛋白质凝胶电泳(SDS-PAGE)实验
        2.3.6 FASP法蛋白酶解
        2.3.7 LC-MS/MS质谱鉴定
        2.3.8 ELISA法测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LTF)浓度
        2.3.9 数据处理和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婴幼儿配方乳及WPC原料中活性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对比
        2.4.2 制粉工艺对乳中蛋白和未变性乳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2.4.3 蛋白种类、差异蛋白GO(基因本体论)功能和KEGG通路
        2.4.4 乳清蛋白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2.4.5 蛋白丰度显着差异乳清蛋白功能
        2.4.6 牛乳中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及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保留率
        2.4.7 蛋白质组学与ELISA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清蛋白在不同形式的热处理中的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生牛乳收集及热处理
        3.3.2 未变性乳清蛋白的分离及浓度测定
        3.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3.4 乳清蛋白糖基化程度鉴定(LC-MS)
        3.3.5 FASP法蛋白质酶解
        3.3.6 LC-MS/MS质谱鉴定
        3.3.7 乳中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活性保留测定
        3.3.8 黄嘌呤氧化酶活测定
        3.3.9 数据处理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处理方式对高丰度乳清蛋白组成和未变性乳清蛋白浓度的影响
        3.4.2 不同热处理方式对低丰度乳清蛋白组成的影响
        3.4.3 不同热处理对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
        3.4.4 通过ELISA测定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
        3.4.5 不同热处理对乳清蛋白乳糖糖基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热处理工艺的研发及其对活性乳清蛋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生牛乳收集及巴氏杀菌热处理
        4.3.2 牛乳的紫外和超声处理工艺
        4.3.3 乳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4.3.4 超高速离心分离未变性乳清蛋白及其含量测定(BCA)
        4.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3.6 FASP法蛋白酶解
        4.3.7 LC-MS/MS质谱鉴定
        4.3.8 ELISA测定乳清中免疫球蛋白(Ig G)和乳铁蛋白含量
        4.3.9 乳过氧化物酶活(LPO)测定
        4.3.10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非热杀菌方式对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工艺对未变性乳清蛋白浓度以及高丰度乳清蛋白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工艺对低丰度乳清蛋白组分的影响
        4.4.4 过氧化物酶、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含量测定以及与质谱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和剪切均质对乳脂肪球膜蛋白和乳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牛乳的均质和超声处理
        5.3.2 乳脂肪球粒径的测定
        5.3.3 乳脂肪球膜蛋白的分离
        5.3.4 SDS-PAGE
        5.3.5 FASP蛋白质酶解
        5.3.6 LC-MS/MS质谱鉴定
        5.3.7 GC-MS挥发性组分分析
        5.3.8 数据处理和可视化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均质条件对乳脂肪球尺寸大小分布的影响
        5.4.2 均质方式对MFGM蛋白的影响
        5.4.3 均质方式对低丰度MFGM蛋白组的影响
        5.4.4 均质方式对牛乳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热杀菌对全脂乳粉理化性质及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牛乳杀菌处理
        6.3.2 牛乳中微生物数量测定
        6.3.3 喷雾干燥法制备乳粉
        6.3.4 乳粉溶解度、色度及微观结果观察
        6.3.5 溶解后牛乳中未变性乳清蛋白含量测定和乳清蛋白质电泳
        6.3.6 蛋白氧化测定(巯基和羰基含量测定)
        6.3.7 脂肪氧化(TBARS值)测定
        6.3.8 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和黄嘌呤氧化酶(XO)酶活测定
        6.3.9 GC-MS测定乳中的挥发性组分
        6.3.10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杀菌方式对乳中微生物的影响
        6.4.2 乳粉溶解度和色度变化
        6.4.3 乳粉微观结构表征
        6.4.4 复原乳乳清蛋白含量和蛋白类型
        6.4.5 不同杀菌方式对乳粉中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6.4.6 乳粉中蛋白和脂肪氧化情况
        6.4.7 乳粉复溶后挥发性组分分析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质谱鉴定出的蛋白Uniprot ID和英文全称
附录 B:乳清蛋白、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标准曲线
附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
    1.1 热致相分离法
    1.2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2 聚偏氟乙烯膜的改性
    2.1 表面改性
        2.1.1 表面涂覆
        2.1.2 光化学辐射接枝
        2.1.3 表面接枝
    2.2 本体改性
        2.2.1 共混改性
        2.2.2 共聚改性
        (1)接枝共聚物
        (2)嵌段共聚
        (3)无规共聚
        (4)交替共聚
3 应用
    3.1 污水处理
    3.2 健康产业
    3.3 海水淡化
4 展望

(9)基于NBD-Mal点击反应精确合成聚合物分子刷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分子刷的精确合成
        1.2.1 “大分子单体法”
        1.2.2 “从主链接枝法”
        1.2.3 “接枝到主链法”
    1.3 聚合物分子刷形貌的调控
        1.3.1 不同长径比的聚合物分子刷
        1.3.2 不同侧链接枝密度的聚合物分子刷
        1.3.3 核壳结构的聚合物分子刷
        1.3.4 不同侧链结构的聚合物分子刷
    1.4 聚合物分子刷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4.1 小分子药物载体
        1.4.2 荧光成像
        1.4.3 基因负载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利用NBD-Mal点击反应精确高效合成聚合物分子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2.2.2 测试仪器与表征
        2.2.3 链转移剂4-氰基-4-丁基三硫代碳酸酯基戊酸(CBPA)的合成
        2.2.4 3-戊基降冰片二烯-2-羧酸甲酯(NBD-COMe)的合成
        2.2.5 3-戊基降冰片二烯-2-甲醇(NBD-OH)的合成
        2.2.6 3-戊基降冰片二烯-2-甲氧基丁酸(NBD-COOH)的合成
        2.2.7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MCA)的合成
        2.2.8 呋喃保护马来酰亚胺(Fur-MAn)的合成
        2.2.9 呋喃保护N-(2-羟乙基)马来酰亚胺(Fur-MalOH)的合成
        2.2.10 呋喃保护马来酰亚胺基RAFT试剂的合成
        2.2.11 聚合物主链PHEA-NBD的合成
        2.2.12 聚合物侧链马来酰亚胺基聚乙二醇(Mal-mPEG)的合成
        2.2.13 其他聚合物侧链的合成
        2.2.14 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链转移剂CBPA与Fur-Mal-CBPA的合成与表征
        2.3.2 侧基官能团NBD-COOH的合成与表征
        2.3.3 MCA的合成与表征
        2.3.4 不同链长度的聚合物主链PHEA-NBD的合成
        2.3.5 不同种类聚合物侧链的合成
        2.3.6 聚合物分子刷PHEA-g-PEG的合成
        2.3.7 其他侧链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
        2.3.8 聚合物分子刷的形貌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嵌段功能性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3.2.2 测试仪器与表征
        3.2.3 链转移剂双(二甲基乙酸)三硫代碳酸酯(BDATC)的合成
        3.2.4 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DMA)的合成
        3.2.5 聚丙烯酸羟乙酯(PHEA)的合成
        3.2.6 聚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POEGA)的合成
        3.2.7 九嵌段共聚物主链的合成
        3.2.8 多嵌段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链转移剂BDATC的合成
        3.3.2 缓冲溶液的浓度对PDMA聚合的影响
        3.3.3 PHEA与POEGA合成动力学研究
        3.3.4 九嵌段共聚物主链的合成
        3.3.5 九嵌段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
        3.3.6 九嵌段聚合物分子刷的AFM形貌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分子刷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4.2.2 测试仪器与表征
        4.2.3 聚合物侧链聚丙烯酸叔丁酯-b-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合成
        4.2.4 两亲性多嵌段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
        4.2.5 聚合物分子刷负载疏水型药物喜树碱
        4.2.6 细胞培养与细胞毒性
        4.2.7 载有喜树碱的聚合物分子刷的体外释放行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两亲性聚合物侧链的合成与表征
        4.3.2 两亲性九嵌段聚合物分子刷的合成与表征
        4.3.3 CPT紫外吸收标准曲线的绘制
        4.3.4 聚合物分子刷的细胞毒性研究
        4.3.5 聚合物分子刷负载抗肿瘤药物CPT
        4.3.6 聚合物分子刷的单分子形貌
        4.3.7 聚合物分子刷纳米颗粒对CPT的体外释放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试剂与原料及其纯化方法
    测试仪器与表征
附录2
    主要试剂与原料及其纯化方法
    测试仪器与表征
附录3
    主要试剂与原料
    测试仪器与表征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蛋白质药物与长效化
        1.2.1 干扰素蛋白质
        1.2.2 已上市长效化蛋白质产品
        1.2.3 蛋白质药物长效化拟解决的问题
    1.3 长效化偶联方法
        1.3.1 化学偶联技术
        1.3.2 生物技术
    1.4 化学偶联结构
        1.4.1 聚乙二醇长效化及其活性位点选择
        1.4.2 非聚乙二醇长效化
    1.5 生物技术偶联结构
        1.5.1 基因编辑添加多肽尾链
        1.5.2 Fc融合蛋白长效化
    1.6 表征手段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基于生物技术法制备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操作
        2.3.1 LB培养基的配制
        2.3.2 2×YT培养基的配制
        2.3.3 SDS-PAGE电泳检测实验
        2.3.4 质粒的转化
        2.3.5 蛋白表达及提取
        2.3.6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
        2.3.7 蛋白纯化实验
        2.3.8 圆二色谱实验
        2.3.9 细胞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测序结果与分析
        2.4.2 蛋白表达结果与分析
        2.4.3 蛋白复性与纯化结果与分析
        2.4.4 MALDI-TOF-MS表征结果与分析
        2.4.5 圆二色谱表征结果与分析
        2.4.6 细胞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3 基于化学偶联法制备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操作
        3.3.1 蛋白质与原位活化COOH-PEG的间接偶联实验
        3.3.2 蛋白质与NHS-PEG的偶联实验
        3.3.3 SDS-PAGE凝胶电泳
        3.3.4 SDS-PAGE碘染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蛋白质与COOH-PEG的活化偶联初步实验
        3.4.2 不同蛋白质与COOH-PEG的活化偶联实验
        3.4.3 蛋白与不同分子量的COOH-PEG的原位活化偶联实验
        3.4.4 蛋白与不同支链结构的COOH-PEG的原位活化偶联实验
        3.4.5 蛋白与NHS-PEG的偶联实验
    3.5 小结
4 基于乙烯基砜基团制备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操作
        4.3.1 VS-PEG的合成及分离
        4.3.2 蛋白质与VS-PEG的偶联实验
        4.3.3 VS-PEG的不同PH值偶联条件筛选
        4.3.4 催化剂对VS-PEG偶联效率的影响
        4.3.5 VS-PEG的不同Buffer偶联条件筛选
        4.3.6 不同p H值条件下蛋白冷冻偶联
        4.3.7 不同冷冻温度下蛋白偶联
        4.3.8 不同冷冻时间蛋白偶联
        4.3.9 组氨酸标签封闭对照实验
        4.3.10 MALDI-TOF-MS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蛋白与VS-PEG的偶联实验
        4.4.2 蛋白与VS-PEG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偶联
        4.4.3 1-MIM对 VS-PEG偶联效率的影响
        4.4.4 蛋白与VS-PEG在不同温度下的偶联
        4.4.5 蛋白与VS-PEG在不同Buffer条件下的偶联
        4.4.6 不同p H值条件下蛋白冷冻偶联初步试验
        4.4.7 不同低温条件下蛋白偶联
        4.4.8 不同冷冻时间蛋白偶联
        4.4.9 MALDI-TOF-MS检测
        4.4.10 组氨酸标签封闭对照实验
    4.5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丙烯酰胺水溶液浓缩的载气蒸发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牛乳粉加工过程中低丰度蛋白组分损失与控制研究[D]. 刘要卫. 江南大学, 2021
  • [2]聚偏氟乙烯膜的研究进展[J]. 赵心雨,谢鑫成,凌新龙.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03)
  • [3]大花红景天HPLC指纹图谱及印迹聚合物对红景天苷的吸附性能研究[D]. 黄小清.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4]腐植酸基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王安.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基于碳骨架气质联用技术检测纺织品中的短链氯化石蜡[D]. 魏凯佳.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三元复合驱污水生物降解性能研究[D]. 王丹.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7]白花丹醌纳米胶束原位凝胶剂的制备及透皮研究[D]. 李芸.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8]渗透汽化膜的水处理应用研究[D]. 齐鲁.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9]基于NBD-Mal点击反应精确合成聚合物分子刷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D]. 黎哲祺.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10]蛋白质-高分子偶联物的制备及活性评价初探[D]. 孙彬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一种载气蒸发浓缩丙烯酰胺水溶液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